武大建筑风格
武大
樱花大道
是武大赏樱的 最佳地点,春 天的樱花大道 花枝浓密,满 眼的樱花沿着 300米的大道盛 开,洁白如雪, 灿若云海
老斋舍
老斋舍是现在的樱园宿舍,是武汉大学最 古老的建筑之一,它由四幢沿山而建的民 国建筑构成,其间用巨大的门洞相连,彷 佛四个老人练手守望珞珈。
十八栋 十八栋
它是教工住宅群, 建筑风格整体采用 英式乡间别墅风格, 每一栋建筑都有其 各自特点,日军侵 占武汉后,将有些 别墅的内构造改成 日式的,周恩来旧 居与郭沫若旧居便 在其中。
六一惨案纪念亭,李四光像,
这是“六一惨案” 纪念亭,它下面是 六一纪念碑,建于 1947年,亭子六角 飞燕,六根朱红圆 柱支撑,都蕴含六 月之意。 对面的雕像是我 国著名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 负责1928年国立 武汉大学的选址
宋卿体育馆
宋卿体育馆是民国初年的总统黎元洪的后人捐资建立的体育 馆,以黎元洪的字宋卿命名。 体育馆1936年竣工,采用了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工艺,馆里 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的庙宇才采用的斗拱,其山墙取 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世纪80 年代,武汉大学绿 化委员会在这片区 域栽种了较多的梅 花,因而衍生出了 梅园这一称呼。 (武汉大学本部有 樱园、桂圆、梅园、 枫园四园,它们的 名字都有着近似相 同的来源)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线路特色
1游客游览中,感受建筑美与山水自然美有机结 合 武大校园,毗邻东湖,环抱珞珈,在山水 之间,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优雅伫立, 更显古朴典雅。 2线路景点交错搭配,游客能够体会到历史沧桑 感与现代都市感的交错 武汉大学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 标志性建筑群气势雄伟,早期建筑古朴典雅, 亭台楼阁,造型别致,颇具历史感,新老建筑 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3线路曲折,不走回头路,涵盖大部分重要景点, 游客能够深度了解武大文化。
武大建筑风格
目录一序言作为珞珈学子的一员,我已在武汉大学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这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度过我的大学生活;刚进校园,我就被校园的群峰翠谷,奇特建筑迷住了,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校园也可以建得这么有特色,这么有艺术;校园的环境很优美,建筑风格很奇特,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呈现出其特有的独特风格,我曾不止一次地去仔细观察和了解过武大校园里的奇特建筑,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正因如此,我一直都想找机会好好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色,而这次的论文写作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就借助于这次机会对武大的建筑风格做一些简单的概要,同时也算是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一种赞美和纪念;二武大早起建筑群概述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是1930年至1936年间,在珞珈山校园一次性规划设计并连续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30项工程68栋,建筑面积78596平方米,耗资400万银元;此外还包括部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建筑;现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处26栋,建筑面积平方米;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早期建筑群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运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专家认为,它们是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完美结合,在全国高等学校校舍建筑史上,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建筑走向现代和中西文化思想在建筑、美学等领域相互借鉴和交流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环境设计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德山教授认为,武大的古建筑群属于中国最成功的建筑作品;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参观武大校园后说,武汉大学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风范,但又不是复古,而是和现代完美的结合,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总体规划布局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李四光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等专家学者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尊重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台,从校园功能区分到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 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中西合璧,又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与诗情画意般的优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成为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校园中心区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两大组建筑群,总体规划因山就势,利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侧为低洼地的区域规划校园中心区,低洼地作运动场,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南山火石山建工学院,北山小龟山建理学院,东侧山脊规划了大礼堂;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于是形成贯穿工学院、理学院的南北轴线,及由大礼堂延伸至体育场以西的体育馆的东西轴线,空间呼应,地形错落,章法井然却又十分生动而切合地形;中心区西北侧的狮子山从东、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早期建筑群设计图武大早期建筑群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代表性建筑物武大早期建筑群具体分为: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这些建筑的基本信息见下表面积单位/平方米:表1 武大早期建筑基本信息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其前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后面则为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体育馆体育馆又名宋卿体育馆;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屋顶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铰拱承重,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图2 宋卿体育馆老图书馆老图书馆为位于狮子山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图书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个八角垂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歇山连脊”;在大门上方镶有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正面5楹间、中间3楹间为大阅览室,两边副楼,后两角处各有一书库楼;图书馆平面呈“工”字形,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其中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能藏书近200万册;该馆的设计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相沿”的陈式,内廊的四隅切角处设有半圆弧形楼梯;南面的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瓦作、施斗拱,皆参照清代建筑样式,中央主体顶层为八边形,北面的书库地下层外墙有收分,上立勾阑,形成高大的台座;两库间的联接体作如下处理:地下层外墙有以方窗为单元组合的大片玻璃窗,第二层的“围脊”上方中央有以五窗突起的阁楼;该馆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钢筋混凝土矿架和钢桁架混合结构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文、法学院位于老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图4 法学院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法学院西边是学生食堂,下层是饭厅,在饭厅锅炉房的背后,还供奉着一尊灶神,专门设有神龛;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三层画着戟的图案,称为“连升三戟”,即祝福学子连升三级;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图,蝙蝠大睁着双眼,看着下巴下的铜钱;男生寄宿舍宿舍、食堂、老图书馆及文、法学院全景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宿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为了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垫起一层,作成顶部单檐歇山式亭楼;中间的城楼与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斋舍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单个房间尺寸为米宽、米长,使用面积为13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300多间房;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图6 男生寄宿舍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95级阶梯原为108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理学院理学院近景位于老图书馆东左侧,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工学院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融欧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四隅相对,雍容华贵,典雅大方;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亦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采取了削斜墙面四角的方法,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与外围的四座绿色琉图8 工学院璃瓦歇山顶的中式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更显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采;其四角的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另外它还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独具匠心;在工学院大楼双重屋顶的四角上,共有8处“仙人骑马”的造型雕饰,其4个下檐上每个骑马的“仙人”背后,都跟着8个“脊兽”上檐上则为6 装饰个,其数量比校园内其它几处同样拥有这一装饰的建筑,如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等屋顶上的还要多;半山庐半山庐位于珞珈山腰西北,高达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飞檐毫无雕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图9 半山庐十八栋十八栋是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周恩来旧居与郭沫若旧居即在其中分别为一区19栋27号、12栋20号;周恩来旧居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通往山下的是几条石阶小径;别墅由两个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栋分开,楼栋之间有一精致花园,种有一棵大芭蕉树;图10 十八栋三现代化建筑概述除了上述这些优秀的早期建筑,武大还拥有新图书馆、人文科学馆、文科区建筑群、万林艺术博物馆以及生命科学大楼等富于时代气息和风貌的优秀现代建筑,它们气势雄伟特色鲜明;代表性建筑物武汉大学的现代化建筑很多,各种样式的都有,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现就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的简单论述;文科区建筑群文科区建筑群由法学大楼、商学大楼和外语大楼组成,地处学校东区人文社会学部,东临风光优美的东湖,南靠绿树成荫的珞珈山,与武大早期建筑群相毗邻;其建筑风格既要延续武大早期建筑的历史文脉,又要具有时代特色,还要与东湖景观协调一致,具有相当的设计难度;而最终入围的设计方案,既注重了建筑群的有序性和内聚性,也注重了建筑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采用了“化整为零、高低错落、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并融入图11 文科区外语大楼了中国园林建筑庭院式布局的风格,在建筑体量、层高及造型、色彩上充分考虑与自然山体、水景相融合,又与武大早期建筑相协调;三栋教学楼既各有学科特色又整体协调一致,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教育建筑典雅现代的风格和宁静悠远的学术氛围;新图书馆1985年建成的新图书馆,是一幢具有仿古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建筑物;银灰色的水刷石墙体,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绿树从中显得高雅、宁静;它不仅功能齐全,平面布局紧凑、流畅,而且在建筑造型上庄重、典雅,并在屋面构造上以简代繁,和老图书馆的大屋顶基本协调;珞珈山麓巍峨挺拔的新图书馆与狮子山顶雄伟壮观的老图书馆遥相呼应,与紧邻的教四楼、新物理楼、测试中心楼形成新的建筑群,风格协调,浑然一体,使庄重、古朴的校园更增添了时代的气息,显得更加美丽、幽静,令人神往;图书馆的设计和全校整体规划和谐统一,设计风格即保持了同老建筑群体形、色彩的一致,又考虑到向现代建筑理念要求的过渡;馆舍的主体建筑呈U字形,平面为“曰”字形,二层的裙楼环绕主体;使其高高耸立的馆主体建筑似与珞珈山媲美:屋顶、裙楼、墙面,绿瓦飞檐,粉石相嵌,与校园老建筑群体遥相辉映;大楼坐东向西,主体南北朝向;整栋楼宇显得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在通风、防潮、避免西晒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馆舍的平面分有两个通风、采光天井;内走廊分割三个庭院,内走廊小径相通,即便于分区开放和|管理,又使读者、馆员和运书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一、二层楼内宽敞的内走廊环绕着庭院、假山、流水、曲径、水池、花坛、小鱼、鲜花、翠竹构成一幅雅致、优美的园林建筑小品,为读者看书学习提供了一个幽雅、安静的场所;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该馆建筑成就了“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建筑总长度为7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像一块从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被称作“石立方”、“飞来石”;设计师朱锫介绍,该馆设计遵循“借武大山水之形,写武大人创作之韵”的理念,展现“石形水界”造型的现代艺术美;图13 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具有其独特的力学结构和艺术美:1、藏· 隐· 融为了最大限度减小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借助地段现状台地、林地的特点,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即使是地面上的体量也采用部分悬挑,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间为学生活动之用;悬挑提供了阴影,也是天然的雨棚,使夏季户外活动成为可能;整个设计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主要树林,不仅能提供阴凉,建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时“隐”时现,人们永远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体;隐的概念还反映在材料的使用上;漫反射的表面材料可以捕捉它周边的自然环境,树林及天空,使建筑自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2、石韵借山石之形,写自然之韵“山形水界”是武汉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特征, 万林博物馆就坐落在校园的中心;由于被几条不规则的机动车道路所限定,加之地段的形状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1地段被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所环绕;2地段中充满了野趣的自然树木及岩石;3地段形状极其不规则;上述这些自然,原始,野趣的地段特征,都决定了这座建筑不是普通的城市建筑,相反,它的建筑形式应反映整个校园山水特征,地段,地形的自然特征,从而实现平衡周边建筑,树林,山石,地形的诉求;3、公共场所万林博物馆不仅是建筑,更是场所;地段虽位于校园的中心,但由于地段的形状,高差极其不规则,使这里长期以来就不是“中心”;万林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注入,使之可以成为校园中充满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因此它的户外空间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筑被置于地段的最东侧,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西侧现存树木,一方面,保持地段的原有特征;另一方面,塑造出以树林,台地,景观共同编制出的户外公共空间;借助自然地形的台地,在主入口方位设置的平缓、舒展的台阶沿地形从下而上,构成自然的室外剧场;再加上坡道的嵌入,使整个户外空间可分可合,自然生动,学生在这里可坐可立,可阅读,可观演;夏季在树林和建筑的阴影之下,冬季可享受沐浴着阳光;艺术品也可以延展到户外的平台及其坡地之上,与建筑内部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呼应,构成自然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场所空间;4、内外无边界建筑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向内延伸的一部分,人们沿着平缓的Z字形坡道缓步而上,途经室外剧场,入口前的小广场,门厅,一层展厅,二层展厅,最终到达屋顶,远望珞珈山,图书馆;室内外连续及相似的空间经验,让人们强烈的感知到建筑没有内外边界,展览没有空间边界,活动没有时间边界;生命科学大楼2002年落成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生命科学大楼;这座四合院式大楼由绿色琉璃瓦盖顶,四周正面规整统一、严谨神圣,以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与武大传统校舍建筑群一脉相承,融为一体,不失武大校园特色;图14 生命科学大楼人文科学馆1990年11月20日竣工的人文科学馆,由香港着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邵逸夫爵士捐款和原国家教委拨款共建,设计新颖,建造精良,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综合性人文科学大楼;该馆外形呈“山”字形,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内部功能布局合理,立面造型庄重、朴实,轮廓、层次丰富,线条简洁明快;尤其是利用了自西向东倾斜的自然坡地的图15 人文科学馆地形特点,使建筑物立面由西向东多层次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屋顶花园;大楼中部设有空廊,可由大楼正面通览远景,将湖面自然风光引进建筑协调呼应,东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东湖,远眺苍翠的磨山,使人陶醉在风景如画的美感之中,同时西临学校中心区,以气势磅礴、富丽宏伟之形体,与老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珠联璧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校园中心区更加完整,也给校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1991年4月10日,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的邵逸夫先生第二批赠款建设项目评选活动结果在天津大学揭晓,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荣获一等奖,专家评议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宋泽芬教授称赞其为“全国最美大学校园里的最美的一栋建筑”;四总结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武大的建筑物,不论是早期建筑群还是现代化建筑,它们在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方面都做得很完美,特别是在建筑形象方面更是突出;武大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合理布置、依山就势、敢于创新当时大量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的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设计施工上,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巧妙地融入西方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的元素,使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出中西合壁的经典之作;现代化建筑在与环境和早期建筑相协调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使得现代化建筑具有各自独特。
武汉大学地名了解
武汉大学地名了解武大主校区分为依山环湖的四大学部,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不推荐使用俗称)。
此外,2003年武大斥巨资在江夏汤逊湖南岸圈地4200亩,规划建设武大南校区,现已有东湖分校迁入。
之后,武大又斥巨资买下了3区旁原湖北经济学院(简称“湖经”)的校舍,已于2006年暑假正式投入使用。
下文中标“*”号者表示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组成部分。
1区(文理学部)——原武大——俗称“本部”2区(工学部)——原武水——俗称“水苑”“武水”3区(信息学部)——原武测——俗称“武测”“测绘”4区(医学部)——原湖医——俗称“湖医”J—教学楼的简称—J5就是文理学部第5教学楼,而5J则是工学部第5教学楼M—梅园的简称—M4就是梅园4舍(注意M1是办公用地)H—湖滨的简称—H1就是湖滨1舍G—桂园的简称—G5就是桂园5舍(每栋楼的编号粉在墙上得仔细找)F—枫园的简称—F3就是枫园3舍Y—樱园的简称—Y2就是樱园2舍(樱园是武大的主要景区)如1-J5102就是指1区第5教学楼102教室。
此外,还有很多文字缩写,比如“理”就是理学院,“数”就是数学与统计学院。
这都是就课表而言,口语则简称数院或数统院,其他学院也差不多。
樱顶——在狮子山顶,由于其在樱花城堡(即老斋舍*)的顶上而得名。
旁边就是著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各个剧社的年度大戏都在这里上演)。
好多剧组都来樱园拍摄过,如高晓松的三星广告、2005年公映的电影《桃花灿烂》等。
学生会也在这里办公。
外语学院(原法学院*)已迁至湖滨新文科区楼群,尚有数院在此办公,闻一多先生像位于数院(原文学院*)旁。
老图——即位于樱顶的老图书馆*,武大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代校徽上就是老图的轮廓图,在老图的一些椅子边上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设计的老校徽)。
自习人气最旺的地方。
大四毕业的时候,才可以光明正大的上老图顶放一下风,但其实也没有更特别的景致。
里面藏了很多古籍善本(研究生才能进入阅读)。
近代史—武大老建筑详解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武大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 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 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 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 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 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 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 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奥林匹克操场
8:40A.M
奥场全名为“奥林匹克操场”, 又名“912操场”,因毛泽东1958 年9月12日视察武汉大学得名。
在1958年9月12日,伟大的领袖毛 主席来到了美丽的武汉大学,站在奥场 主席台上视察来自武汉各个高校的莘莘 学子,他用他浑厚的声音,说出了对青 年的殷切的希望,希望青年们抓紧现在, 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写下辉煌的篇 章。青年同学们都热血沸腾,立志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的这次视察激 励了青年人们,为中国以后的腾飞奠定
静待着南来北往的人们
武汉大学牌坊
9:10A.M
武汉大学牌坊
1931年、1937年、1993年、2013年,80余年间, 武汉大学校门牌坊四易其身。
最最开始,是一座四 柱三间歇山式木制牌 坊作为校门。可惜, 不久毁于风灾。新牌 坊于1937年建成,选 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采用四柱三间冲天式 结构。八棱四柱表示 “喜迎四面八方莘莘 学子”,柱头刻有云 纹,代表高等学府的 深邃和高尚,氤氲着 浓厚的文化气息。上 覆孔雀蓝琉璃瓦,简 洁典雅,超凡脱俗。 2013年,正门牌坊重 建于现在的位子,而 老牌坊仍在街道口附 近。
武大校史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校史重要事件年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武大的美学特色
武汉大学的美学特色在武大生活了近半年,武大给我的印象用一个字足以相容——美。
美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建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一直以来武大就被称为中国最漂亮的大学之一。
自1893年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武汉大学,不仅以其卓越的教学科研学术成就蜚名中外,更因其蜿蜒起伏的地理环境,构思精巧的仿古建筑,绿树掩映的银墙碧瓦为世人称赞。
让人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被郭沫若称为最理想的“物外桃园”,如此教书育人的绝佳之地,其中自有深厚的“美”韵,珞珈山东湖水的生态系统联成一体,在武大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建筑始终贯穿着其特有的美学原则。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武大美的基调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乃取胜的关键,这三点尽被武大占去。
尤其是“地利”这两个字不得不让全国各高校都叹为观止。
无论春夏秋冬在武大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山水相依,绿野相连,天然拥有美不胜收的青山碧水。
此景得益于地质学家李四光慧眼识珠,选定东湖之滨、珞珈山麓的自然风光。
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的武大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
要评说武大的美,就美在有动景——除了环境和建筑的美感,还依山势而起,充满动感,东湖水的波光粼粼又为武大增添了几分灵动,让武大比北大平地而建更有几分美色。
无论是一个城市的规划还是一个校园的建设,正是要讲求这种动静结合的美学特色。
武大所处的丘陵山地,地形变化较大,校园的规划布局正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凸显武大的主要景观。
并结合自然和地形的条件,采用建筑体量相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
将武大的标志性建筑——老图书馆布置在狮子山上。
充分发挥了山势的作用,因而具有雄伟壮丽的艺术效果。
有山依山,有水傍水,把山水地势之规律组织到景观的布局中去,武大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美的特色人与自然的融合,其首要原则是遵循和保护自然生态。
优秀的校园园林景观规划更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原始的山丘、湖泊、植被、林木等自然因素。
武大建筑特色介绍
武大建筑特色介绍今天咱就来唠唠武汉大学那些超有特色的建筑,那可真是各有各的魅力,就像一群风格迥异但都超级迷人的小伙伴呢!一、樱顶:古雅与浪漫的完美结合。
樱顶啊,那可是武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你一上去,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的学府。
它的屋顶是那种传统的中式风格,青瓦飞檐,古雅极了。
特别是在樱花季的时候,漫天的樱花飞舞,落在樱顶的房檐上、地上,就像给它披上了一层粉色的纱衣。
那场景,真的是美到让人想哭。
为啥说它浪漫呢?你想啊,在樱花盛开的季节,和自己喜欢的人在樱顶漫步,微风轻轻吹过,樱花花瓣就像雪花一样飘落。
从樱顶俯瞰下去,整个武大的樱花大道尽收眼底,那是一片粉粉嫩嫩的世界。
而且啊,樱顶的建筑布局很巧妙,那些回廊、拱门,就像是一个个画框,把武大的美景框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
二、老图书馆:知识的神圣殿堂。
老图书馆在武大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
从外面看,它是那种庄重的古典风格,有着高大的立柱和精美的雕花。
当你走近它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图书馆内部,那更是让人惊叹。
高高的穹顶,巨大的书架,还有那一排排的木质桌椅,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户洒进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斓的光影,就像是时光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在这里读书学习,感觉自己都变得更加有文化了呢。
而且啊,老图书馆的藏书那可是相当丰富,好多珍贵的古籍都能在这里找到。
它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学子从这里汲取智慧的养分。
三、行政楼:中西合璧的大气之作。
行政楼是那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特别大气。
它的主体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那种对称美,线条简洁流畅。
但是呢,在细节之处又融入了很多中式元素,比如那些精美的中式雕花、传统的图案等等。
站在行政楼前的广场上,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它那宏伟的气势就像是在向人们展示武大的威严和底蕴。
而且啊,行政楼周围的环境也特别美,绿树成荫,草坪如茵。
到了晚上,灯光亮起,行政楼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城堡,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武汉大学-古典式建筑
古典式建筑:巍峨壮观造型别致最能体现武大校园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完美结合的,莫过于它那镶嵌于校园群峰翠谷之中的宫殿式建筑群了。
武汉大学自1930年开始在珞珈山建设新校舍,至今已70余年。
多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为了珞珈山校园的建设而呕心沥血,造就了全国最美丽的校园和最漂亮的校园建筑。
武汉大学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特点,依山就势布置建筑群体,既强调建筑整体布局的轴线关系,又使每一群体建筑都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使校园建筑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形成优美的人文景观,成为培养人才的理想之处。
校园中心区以老图书馆、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为代表的十余栋武汉大学早期白垩建筑群体,采用中国最雄伟的大屋顶和西方最典雅的拜占庭、哥特等形式和当时最先进的三角绞钢、玻璃天庭等技术,以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屋面为基调,以大屋顶、重懿璃在平面布置中,把对称式的传统格局和适应功能的现代风格和谐地结合,形成一组具有中、西风格的建筑群体,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
位于狮子山顶的老图书馆、法学院大楼(现为外语学院办公楼)、文学院大楼(现为数学学院办公楼)大楼和理学院大楼(现为学生教室和实验室),与位于狮子山南的老斋舍和位于火石山上的工学院大楼(现为学校行政大楼)等构成了校园传统建筑群的主体。
这些宫殿式建筑全部用孔雀蓝琉璃瓦盖顶,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在建筑艺术上巧妙地与东湖湖光、珞珈山色巧妙地融为一体。
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不论是从老图书馆南眺珞珈山,还是从工学院北望狮子山,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副玉宇琼楼、青山碧水的美景。
湖山秀水因建筑群的装饰更显神奇,建筑群因湖山秀水的衬托而愈为壮丽。
武大校园内最美观雄伟的传统建筑物,非老图书馆莫属。
老图书馆建于1934年,是一座雄踞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庑殿顶、八角垂檐、大跨度空间,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为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校园制高点。
它体量大,跨度长,巍峨雄壮,北望东湖碧水,南与原工学院大楼遥相呼应,登顶鸟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武大15年建筑快题
武大15年建筑快题首先,我们来看看武汉大学主要的建筑群。
在过去的15年里,武汉大学经历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筑改造和扩建项目。
从图书馆、教学楼到学生宿舍,武汉大学的各个角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武大北园的建筑风貌,在过去的15年里,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武大北园是武汉大学的一个重要建筑群,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
在过去的15年里,这里的建筑风格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武大北园的图书馆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扩建,原来略显陈旧的建筑被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所取代。
这座新图书馆由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风格现代、大气、典雅,成为了武大北园的一大亮点。
同时,教学楼和实验楼也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使得整个武大北园的建筑风貌焕然一新。
除了武大北园,武汉大学的其他地方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建筑变迁。
比如武大南园的建筑群,包括了很多重要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在过去的15年里,这里的建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
原来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整体风格更加时尚、舒适。
这些新建筑不仅提升了武汉大学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也让整个校园更加具有了现代感。
除了建筑外观的变化,武汉大学的建筑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15年里,武汉大学对于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级。
教学楼的教室设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让武汉大学更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氛围。
除了这些大规模的建筑改造和扩建项目,武汉大学的一些特色建筑也备受关注。
比如武汉大学的中心湖,它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过去的15年里,武汉大学对中心湖的周边建筑也进行了一些改造和修缮。
原来的建筑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略显陈旧,现在则焕然一新,成为了武汉大学的一大景观。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在过去的15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建筑变迁。
无论是武大北园、武大南园,还是一些标志性建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
——刘定志:《追怀珞珈山》
樱园“情人坡”
老图书馆
——武汉大学 的标志性建筑 和精神象征
老图书馆由开尔斯设计,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于1933年10月 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工程造价34.4万元。老 图书馆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 重,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 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 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杨鸿年:《珞珈琐忆》
题写者:不详
题写者:不详
题写者:曹立庵
题写者:曹立庵
题写者:刘赜(博平)
国立武汉大学六大学院变迁
1928:文学院、社会科学院、理工学院 1929:文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改名)、理学院、工学院 1933:设农学院筹备处 1936:农学院正式成立(文、法、理、工、农) 1938: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农学院恢复,医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 1947:设立医学院(文、法、理、工、农、医)
珞珈山挺立于校园中央,东西长1280米,方圆540亩,海拔最 高处为118.5米,为群山之首,山体绿化覆盖率100%。 狮子山可谓是武大校园里的一座“飞来峰”,鳞木化石、腕足 类化石和南麓一公里长的逆掩断层表明,由四亿年前泥盆纪砂 岩组成的狮子山主体,是在一亿四千万年以前的一次地壳变动 中从不远的北方被推来,落在二亿七千万年前形成的砂质页岩 上的;其基岩主要为下古生代页岩、泥盆纪砂岩、下石炭纪石 英岩和珞珈火石岩;其上覆盖一层厚薄不均的棕黄色粘土(成 土年代大约是第四纪)。狮子山主峰原海拔约65米,在武大新 校舍的建设中被削去了10米,现海拔约55米。
院了并 教工与 学程图老 区造书斋 前价馆舍 的,前的 空又区屋 间有连顶 范效成做 围地一成 ,拓片平 扩展,面 大了成, 了图为形 活书一成 动馆大一 场、广个 所文场宽 。学,阔 院这的 和既平 法节台 学约,
武大第一报告厅
武大第一报告厅简介武大第一报告厅是武汉大学最重要的报告厅之一。
它位于武汉大学主校区中心地带,是学校举行重要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大型座谈会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历史武大第一报告厅修建于19XX年,原为一座简易木结构建筑。
后来随着武汉大学的规模扩大和学术活动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报告厅已无法满足需求,于20XX年进行了重建和扩建。
新建的武大第一报告厅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先进的设备。
它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气,建筑外墙采用了白色石材装饰,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现代的感觉。
设施报告厅主体结构:武大第一报告厅的主体结构包括了一个大型的报告厅、舞台和演讲区。
报告厅采用了汇报厅设计,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观众席位布局合理,每个座位都配备了舒适的座椅和阅读灯。
舞台设置精美,舞台前方还安装了大型显示屏,方便观众观看演讲者的演示内容。
音视频设备:为了满足各种学术报告和演讲活动的需求,武大第一报告厅配备了先进的音视频设备。
报告厅内配备了专业级的音响系统和灯光设备,可以确保声音和光线的质量,使观众获得良好的听觉和视觉体验。
会议设施:武大第一报告厅为举办学术会议或座谈会提供了一系列的会议设施,如会议桌、椅子、音响、投影仪等,以满足不同类型会议的需求。
网络设备:为了方便与外界进行联络和信息传递,武大第一报告厅还安装了高速网络设备,参会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互联网,并进行在线学习和研讨。
空调和通风系统:考虑到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参会者的舒适性,武大第一报告厅配备了先进的空调和通风系统,确保了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通质量。
无论是夏天的高温还是冬天的严寒,都能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使用情况武大第一报告厅是学校重要学术活动的场所之一,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和平时,都会举办一些重要的学术讲座和座谈会。
报告厅还被用于一些大型活动,如学校重要的庆典活动和校友活动等。
总结武大第一报告厅作为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承载着学校丰富的学术和文化传统。
它的现代化设计和先进的设施,为学校的学术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条件。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资料图片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的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其校舍建筑华丽,远看如仙山琼阁,近看似楼台宫殿,校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2001年国务院确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疑,武汉大学的魅力和秘密,都写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建筑之上,探寻这些“凝固的音乐”正是解读武汉大学文脉厚重的关键词。
堪称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之作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亲自选址与规划,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从1929年3月破土动建,到1936年竣工,这座占地面积200多公顷(300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主要建筑包括文、法、理、工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半山庐,以及街道口牌楼和后来建设的六一纪念亭、李达故居共15处26栋早期建筑。
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会的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工二院至大礼堂(今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今为电讯学院楼)。
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
构成轴线分明、变化有序的整体之美。
在建筑整体上,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形式各异,互不雷同。
是我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11月2日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高校特色建筑案例分析
麻省理工大学
MIT提供Master of Architecture项目,学院开设研究建筑历史与未来城市的一系列课程包括数字模拟,动画,设计规范 等,通过对于空间的设计、政策的制定和技术的使用,希望帮助改善全球的人居环境质量。MIT拥有丰富的资源以及设 施完备的工作室,提供多个建筑行业的实践项目以及合作项目,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
南京大学又名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旧址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金陵大学以中国北方官式建筑风格为基调, 主要建筑沿南北向的一条主轴线布置,在建筑物之间安排几何规则式的绿地、广场, 与美国大学校园的特点相似。
北京大学有两个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红楼和博雅塔。前者是老北大的标志,后者是现在北大的标志。北大红楼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大红楼成为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舍,现在为北京五四运动纪 念馆。1953年,北京大学全部搬到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北大燕园。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荷塘月色。清华大学的校园景色是国内一流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与西方近代流行建筑相结合, 形成了兼有东西方特色的校园景观。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整体保存较好,使校园仍保留近代校园的典雅风格,至今仍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座落于南京市区,东枕钟山, 西邻钟鼓楼,北临玄武湖,珍珠河纵贯其间,山湖相映,万木竞翠,环境优美。 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 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 校区内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文物, 已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这9栋早期建筑列为“国保”。这9栋建筑有20、30年代的西洋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 有40年代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还有50年代的民族形式建筑。这些颇具历史感的建筑, 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中,让湖大校园成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下)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我》
珞珈山水塔,又叫八角亭,是一 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八面建 筑,由萨克瑟设计,高16.5米, 1931年4月开工,9月建成,10月 投入使用,造价3万元,由汉协 盛营造厂承建并赠送给武大。由 于汉协盛在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 程中亏损严重,经武大建委会研 究,决定将建水塔的3万元大洋 如数付给汉协盛。 水塔的下层是水池,可以储存 400吨生活用水,日平均供水量 700-1000吨;上层是阁楼,可 以观光,上下层有旋梯相通;屋 面是两层八角飞檐,铺孔雀蓝琉 璃瓦,建筑风格与校园中心区的 早期建筑一致。 珞珈山水塔的建成,成为武大新 校舍能够投入使用的一个重要保 障条件。当时,武昌城内还没有 自来水,珞珈山水塔建成后,武 汉大学也由此成为武昌地区第一 家用上自来水的单位。
操 庙 )珞 。珈 八山 十上 年最 代早 在的 此人 修工 建建 天筑 空物 电 离 层彤 观云 测阁 站( 。曹 ——
基建处负责人 监造工程师
“石屋二老”
缪恩钊
任凯南
李剑农
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 建筑,1932年开工,1933年 竣工,建筑面积507平方米, 工程造价2.03万元,由胡道 生合记营造厂中标承建。
郭斌佳
另一位青年教授郭斌佳,是留 学英国的史学博士,风格和汤先生 截然不同。汤先生坦率活泼开朗, 他庄静寡言矜持,十足的英国绅士 派头。论长相,他是我所见过的最 优美的中国男子。二十八岁,风度 翩翩,博士、教授、未婚,他的到 来,在武大群芳中引起的无声轰动, 可以想见。不知是否择偶眼光太高, 尽管许多热心朋友为他张罗,他都 一直保持单身。他和我母亲很谈得 来,把她当作一位知心老姐姐,两 人坐在壁炉前,促膝而谈,话题多 是历史、文学、英国风情等等,大 概也包括他的众多罗曼史。直到四 十多岁,他才和过去的美国女教师 结婚,定居纽约。一九四八年夏, 我随雪华去海边一座幽静的别墅拜 访他和夫人,夫人已年过五十,看 来他们感情甚笃,但和风华依旧的 郭先生相比,她更像一位慈祥体贴 的姨母。 ——杨静远:《一个小女孩 眼中的珞珈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目录一序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武大早起建筑群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概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总体规划布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早期建筑群设计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代表性建筑物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3.23.2.4生命科学大楼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5人文科学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总结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序言作为珞珈学子的一员,我已在武汉大学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这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刚进校园,我就被校园的群峰翠谷,奇特建筑迷住了,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校园也可以建得这么有特色,这么有艺术。
校园的环境很优美,建筑风格很奇特,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呈现出其同20世纪40的有机融合,运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专家认为,它们是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完美结合,在全国高等学校校舍建筑史上,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建筑走向现代和中西文化思想在建筑、美学等领域相互借鉴和交流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环境设计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德山教授认为,武大的古建筑群属于中国最成功的建筑作品。
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参观武大校园后说,武汉大学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风范,但又不是复古,而是和现代完美的结合,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2.2总体规划布局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李四光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等专家学者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尊重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典雅、利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
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
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
2.3早期建筑群设计图武大早期建筑群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
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
根项;这些建筑的基本信息见下表(面积单位/平方米):表1武大早期建筑基本信息2.4.1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
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其前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后面则图1武大牌楼为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
2.4.2体育馆体育馆又名宋卿体育馆。
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
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屋顶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铰拱承重,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
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
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图2宋卿体育馆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2.4.3老图书馆老图书馆为位于狮子山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
图书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个八角垂檐、单檐双歇山式。
上立七环宝鼎,兼有排气之功用。
屋顶上有采暖烟囱,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
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歇山连脊”。
在大门上方镶有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
正面5楹(间)、中间3楹(间)为大阅览室,两边副楼,后两角处各有一书库楼。
图书馆平面呈“工”字形,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其中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能藏书近200万册。
该馆的设计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相沿”的陈式,内廊的四隅切角处设有半圆弧形楼梯。
南面的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瓦作、施斗拱,皆参照清代建筑样式,中央主体顶层为八边形,北面的书库地下层外墙有收分,上立勾阑,形成高大的台座。
两库间的联接体作如下处理:地下层外墙有以方窗为单元组合的大片玻璃窗,第二层的“围脊”上方中央有以五窗突起的阁楼。
该馆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钢筋混凝土矿架和钢桁架混合结构)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2.4.4文、法学院位于老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
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
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
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
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图4法学院2.4.5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法学院西边是学生食堂,下层是饭厅,在饭厅锅炉房的背后,还供奉着一尊灶神,专门设有神龛。
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三层画着戟的图案,称为“连升三戟”,即祝福学子连升三级。
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图,蝙蝠大睁着双眼,看着下巴下的铜钱。
2.4.6男生寄宿舍宿舍、食堂、老图书馆及文、法学院全景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
宿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
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为了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垫起一层,作成顶部单檐歇山式亭楼。
中间的城楼与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
斋舍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
单个房间尺寸为3.3米宽、4.5米长,使用面积为13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300多间房。
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
在图6男生寄宿舍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
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
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95级阶梯(原为108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
2.4.7理学院理学院近景位于老图书馆东(左)侧,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
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
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
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
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
2.4.8工学院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融欧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四隅相对,雍容华贵,典雅大方。
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亦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
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
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采取了削斜墙面四角的方法,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
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
与外围的四座绿色琉璃瓦歇山顶的中式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更显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