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

3.(高)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檀)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殛:杀死。
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四、知识迁移法
想一想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二、语法分析法
想一想:
说说下列句中“信”字词性和含义
1、信义著于四海。
2、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分析:例1名词,信誉,例2动词,为相信,例3形容词,真实的,例5副词,确实。
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4、知识迁移法(成语、课文)
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专题教案

高考三轮专题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 [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X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X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X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X,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那么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必修教案1015 19:5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
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的含义..文言实词在文中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
比如,觐:朝见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
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列传》)动词写作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1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5.拆词辨义法。所谓拆词,即把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形同义异的双音词拆开来作为两个单音词逐一翻译。
例: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例:⑩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句中的“当”可移用“螳臂当车”的“当”的词义来理解,做“抵挡”讲。
10.活用推断法。对句中的某一个实词,按其一般义项翻译,句子不通,就应该马上想到该词是不是活用了,继而运用词类活用知识辨析该词,判定它属何种活用现象,从而作出正确的翻译。
例:⑪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⑫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四、小练习
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代词)
教学要点:
1、了解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实词。
2、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掌握文言实词考查主要涉及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说说句子“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谁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你是想到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趣”通“促”,催促)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难点: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展示实词词义及其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
3. 举例:分析句子中实词的用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实词词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实词词义接龙游戏目的: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实词词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方法: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说一个实词,下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以前一个实词的词尾开头。
2. 活动二:文言文实词词义猜谜大赛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语境、语法等方法猜测和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方法: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实词词义的谜语,学生分组进行竞猜,答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七、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实词词义解题方法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文言文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实词,学会区分实词和虚词;2. 学会辨别文言文中的实词,并能正确运用;3. 培养学生对实词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文言文中的实词。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多张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描述中使用的实词,并介绍实词的概念。
2. 探究实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词的特点,帮助学生区分实词和虚词,并通过例子进行辨析。
3. 学习实词(15分钟):教师以教材中的实词为例,逐个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如“人”、“事”、“言”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实词辨析(20分钟):教师将教材中的几个实词列举出来,并让学生进行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 实词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篇文言文短文,让学生找出其中所有的实词,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短文的翻译。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找出其中的实词;2. 引导学生进行实词的运用练习。
八、教学评估:1. 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实词的辨析和运用情况;2. 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实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对于一些生僻的实词和特殊用法还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学会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
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
3.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言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学会如何在文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
请大家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实词的基本含义。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仁爱、忠诚、孝顺、恭敬勤奋、俭朴、谦逊、正直3.游戏环节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词游戏”。
我将给出一个文言实词,同学们需要猜测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猜对了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奖励。
游戏开始,第一个词:仁。
请同学们在心中默念它的含义,然后举手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仁在文中通常表示仁爱、仁慈。
第二个词:义。
4.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语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实词,尝试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论语·为政》同学们,请找出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在这里表示道德、德行。
“居”表示处于、位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们的理解,我们一起讨论。
5.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训练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文言文《论语·八佾》,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学习目标】1、了解考点,理解考纲。
2、掌握高考常考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4、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5、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6、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7、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考纲”解读】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更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
如:考卷实词词义选择题文言语句翻译题2014年高考湖北卷《吴德基传》若、脱、事、多重点实词:援、相尔汝、宣布、少数2013年高考湖北卷《廉希宪事略》氏、假、浼、诣重点实词:亿、顾、展、侧肃、执2012年高考湖北卷《家有名士》肃、绝、就、谓重点实词:微、测、故、叹述、调2011年高考湖北卷《谏成帝营陵寝疏》离、迫卒、物故、顾重点实词:厚衣、封、树、亡、凿、藏、安神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宋史?萧燧传》属、怀、易、阙重点实词:贤、否、浇浮、治、与、坐视1.湖北《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考试的重点是什么?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
理解文言文实词教案及反思

理解文言文实词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知识,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谈论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学习实词,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如“人”、“心”、“天”等,让学生理解它们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的课文,找出其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4. 拓展,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实词知识,翻译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 总结,对所学的实词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课堂效果评价。
1. 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实词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时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实词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对一些实词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理解阶段,缺乏对实词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2. 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3. 学习兴趣不够高涨,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高涨,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设计更多的实例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设计更多的实例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教学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此条款要注意两点: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
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实词复习的内容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文言文实词专题教案

文言文实词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课时:3课时第1、2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由于历史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如“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
3、注意:(1)、通假字是单方面的,单向的,不能理解为双向相通。
(2)、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
堂上练习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C)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2、尺蠖之躯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7、诸侯已畔,李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8、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想禽以兵。
A.1、3、5、7、8B.2、4、5、6、7C.1、2、4、5、7D.2、3、4、6、7(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它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例:兵武器——兵士——军队——战争——作战策略——军备1、如何辨别词义?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4、了解一词多义的辨析判断方法。
(三)、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的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雏、诗等)2、词义缩小(如:穷、其臭如兰、金等)3、词义转移(如:走、涕、币、牺牲等)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爪牙等)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日、寡等)6、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如:妻子、亲戚等)堂上练习:完成《创新设计》75页“板块一”的第6、7题。
积累:《创新设计》72页知识整合的“古今异义”;77页“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五到八组(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它有三种情况: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A、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便可白公姥3、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堂上练习:《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C)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A句主述的对象是丹州太守,“奸利无所忌”,是说他无所顾忌地干坏事。
“奸利”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B项“宴”与“飨”都是以酒食待客。
C项的主述对象是"警盗",他们干的事是"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
"刺"是"刺探",他们不可能"刺探"各县的长处,因此"短长"一词只偏于"短","短长"是偏义复合词。
(五)、区别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词主要是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警示:1)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
例子:天子足下2)更不能把由单音词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指示中间妻子山东(六)、反训词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
反训词大多是动词。
若所市于人者。
卖责收毕,以何市而反?买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进献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收进成妻纳钱案上。
交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秦人开关延敌。
迎击郑人有且置履里。
购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丢下,放弃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类型:.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
(二)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水)(《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5、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6、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9、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10、“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11、遂王天下。
(就在天下称王)12、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3、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1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亲眼,亲耳)1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奴隶一样)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21、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2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24、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师说》)2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八: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2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特别说明(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1、“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芽”表示“发芽”2、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盟约——订立盟约)3、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鼓——击鼓)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同上)(树木——种植)5、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河水——游泳)7、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南面——南飞)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南面——南行)(二)、名词活用为使动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2、吾从而师之。
(《师说》)(老师——以……为老师)3、耻学于师。
(《师说》)(羞耻——以……为羞耻)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老师——以……为老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羞耻——以……为羞耻)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镜子——以……为镜子)(四)、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面——向上)(下面——向下)2、南取汉中。
(《过秦论》)(南——向南)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