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0a917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d.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2.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
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
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
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
2.《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
【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
这两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蒹葭”“黄鹤”。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悠悠”“历历”这样的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另外,结合“苍”“霜”“方”“长”“央”的韵脚,可知《蒹葭》押“ang”韵,结合“楼”“悠”“洲”“愁”的韵脚,可知《黄鹤楼》押“ou”韵。
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2.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3a092aa58da0116d174900.png)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蒹葭阅读答案蒹葭阅读答案《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蒹葭》原文阅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阅读习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p 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4、(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p 。
《蒹葭》阅读答案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葭》阅读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蒹葭鉴赏习题及答案
![蒹葭鉴赏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a333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2.png)
蒹葭鉴赏习题及答案蒹葭,又称芦苇,是一种生长在湖泊、河流边的植物。
它的外形高大挺拔,叶片修长柔软,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蒹葭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和文人雅士的创作对象,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道蒹葭鉴赏习题,并为您提供答案。
一、蒹葭的生态环境蒹葭喜欢生长在湖泊、河流边,它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土壤。
蒹葭的根系发达,可以稳固地生长在湿地中。
它的叶片柔软而丰满,能够迎风摇曳,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蒹葭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二、蒹葭在艺术中的表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描绘了蒹葭在清晨的美丽景象。
而明代画家文征明也常常以蒹葭为题材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中蒹葭的形态优美而挺拔,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蒹葭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诗歌、绘画,也有音乐和舞蹈。
三、蒹葭的象征意义蒹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蒹葭被赋予了忍耐和坚韧的象征。
蒹葭生长在湿地中,需要忍受湿润的环境,但它仍然能够保持挺拔的姿态。
这种坚韧的品质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德,也成为了一种精神追求。
因此,蒹葭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坚韧不拔的敬佩和追求。
四、蒹葭的养殖和保护由于蒹葭在湖泊、河流边生长,它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蒹葭的生态环境恶化,许多湿地的蒹葭数量骤减。
为了保护蒹葭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对蒹葭的研究和养殖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蒹葭这一独特的植物,让它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繁衍生息。
总结: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湖泊、河流边的植物,它的形态优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蒹葭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诗歌、绘画,也有音乐和舞蹈。
蒹葭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忍耐和坚韧的象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蒹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9d91d714a7302768e9939af.png)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诗经· 蒹葭》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诗经· 蒹葭》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0132e676a20029bd642db1.png)
《诗经·蒹葭》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1. 阅读《诗经·蒹葭》,完成—题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
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①托物起兴。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赏析】美在前方,迈开追索的脚步——《《诗经·蒹葭》》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抒情诗。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都以茂盛的蒹葭和茫茫的霜露起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典型环境。
对意中人的思念真挚深切,主人公没有停留在“思”的层面上,而是把牵肠挂肚的“思”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诗歌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诗句,就是“行”的具体表现,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主人公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身影,一个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感人至深。
古代诗歌《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703baa767f5acfa0c7cd4f.png)
……………………………………………………………最新资料推荐…………………………………………………
(四)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1.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意思对即可)
22.D(“绝望情绪”表述不恰当。
主人公追而不得,内心苦闷,但并没有放弃,也没有绝望)
1 / 11 / 11 / 1。
《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fe1a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a.png)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试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题】(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八下02《蒹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下02《蒹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b2dee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8.png)
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字词解释: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⑤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
⑩晞(xī):干。
⑪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⑫跻(jī):(路)高。
⑬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⑭未己: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⑮涘(sì):水边。
⑯右:向右迂曲。
⑰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内容描述: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艰险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还没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的岸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对岸的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艰险又曲折。
顺流面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陆地上。
全诗赏析:清晨,秋水渺渺,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渲染了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伊人”的踪迹飘忽,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衬托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心上人的执着,也暗示了“伊人”难以寻觅。
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有回环往复的美感意境悠远。
主旨: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2020福建中考《蒹葭 》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蒹葭 》鉴赏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5d0ad3d4d8d15abe234eb6.png)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答: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4.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答:苍、霜、方、长、央。
(1分,漏一字不得分)5.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6.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感情基调;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的。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的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9.在《蒹葭》一诗中多次用到“宛”字,他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宛”是犹如仿佛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f6a9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d.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古诗赏析练习一、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3.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阅读练习三:(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d5b360aaea998fcc220e4e.png)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44743a2b160b4e767fcf96.png)
《诗经·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一、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21.A 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
解题思路:《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二.(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八下语文《蒹葭》诗歌鉴赏早读考练(附答案)
![八下语文《蒹葭》诗歌鉴赏早读考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db916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7.png)
八下语文《蒹葭》诗歌鉴赏早读考练(附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自《兼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求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 ______________。
(6)此诗押韵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蒹葭》,按要求完成下列习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蔞,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6b8318ad51f01dc281f1ca.png)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二、简答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三、论述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1、秦风2、伊人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重章叠句二、简答题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974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b.png)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蒹葭》选择、简答
![《蒹葭》选择、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64454515d0d233d4b04e696b.png)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3daca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d.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20.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冷寂、凄凉的晚秋图。
21.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体现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分析】20.此题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此诗,从秋景的特点入手,特别是“苍苍”“姜萋”“采采”等词,还有对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描写,给人以苍凉凄迷的感觉。
2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强化情感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渎”,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层层推进,强化情感,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蒹葭》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
![《蒹葭》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https://img.taocdn.com/s3/m/e258312eff00bed5b9f31db2.png)
《蒹葭》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2018【河北省】5.(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答案】⑴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⑵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12、2018年安顺市二、阅读能力考查(60 分)(一)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9.(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10.(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思对即可)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11.(3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2020.1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2020.1](https://img.taocdn.com/s3/m/6fba77d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9.png)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2020.1《蒹葭》古诗词赏析题 2020.1一、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5分)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D2.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二、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1)(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蒹葭》答案
![阅读《蒹葭》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cee431711cc7931b716d0.png)
阅读《蒹葭》答案
阅读《蒹葭》答案
阅读《蒹葭》,完成23—24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⑦;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2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
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
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
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
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
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
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
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
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
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
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
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分析:C、“为霜”“未晞”“未已”的意思不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感情也随之
有所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
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分析:B“伊人”心中喜欢的人;“君子”是指好男子。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类”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
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拿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遍寻,伊人仿
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着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
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睢》相比,《蒹葭》的情感的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理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点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
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
湄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
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
象,分析:《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
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分析:A《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
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
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
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7、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
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
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