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一(前言)

合集下载

韩非子在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在线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在线全文及译文摘要:一、韩非子的简介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三、韩非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四、韩非子的代表作品及主要观点五、韩非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应用正文:【韩非子简介】韩非子,名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法治,提倡以法治国,主张国家应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韩非子主张法治,认为国家应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

他提倡君主专制,认为国家的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应以法治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韩非子还提倡法治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贱、亲疏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

【韩非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各朝代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韩非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非子的代表作品及主要观点】韩非子的代表作品有《韩非子》一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

他主张国家的法律应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国家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还提倡君主专制,认为国家的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应以法治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韩非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应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从秦朝的统一,到汉、唐、宋、明、清等各朝代的法治建设,都充分借鉴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Legalist(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选取韩非子的原文,以及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与精选,以展示韩非子思想的精髓与深刻。

一、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渊,水必漂之。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八议》中,意为优秀的人在平凡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置身于崇高的位置,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韩非子以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的思考。

2. "上必欲成其志,则下必欲去其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意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领导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适时借助他人的才能和智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韩非子在这段话中展示了治国之道的智慧。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车而无轴,不知其能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中》中,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被人所信任和依赖;车辆如果没有轴心,就无法运转和发挥作用。

韩非子以物喻人,强调了为人诚信的重要性。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非命》中,意为一个人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快乐或悲伤,只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理解和推测。

韩非子借用了"子非鱼"的比喻,强调了对于他人感受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5.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善,其恶者伪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性恶》中,韩非子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指出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数是出于伪装和虚伪。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是出于个人利益或目的,暗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二、总结与展望以上是对《韩非子》原文的一些精选与解析。

通过对韩非子的思想和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对治国、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与思考。

古诗矛与盾翻译赏析

古诗矛与盾翻译赏析

古诗矛与盾翻译赏析文言文《矛与盾》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矛与盾》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ORg。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韩非子》注释版.doc

《韩非子》注释版.doc

韩非子【导读】《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作品集。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公子,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曾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因建议韩王变法未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受秦王政重视,被邀出使秦国。

不久因李斯、姚贾陷害,自杀于狱中。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

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韩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对他思想和学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生长于深宫之中,不可能与广大的民众甚至中下层官吏声气相通,这就决定了他的学说很难有那些与他相先后的儒家、墨家、农家那样具有着显而易见的平民色彩,其服务的唯一对象只能是君王,所思所想也不外是维护君王地位的巩固和权势的独尊。

战国末期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激烈,宫廷之中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韩非长期浸淫在权力斗争的中心,熟谙官场斗争,对官场特别是宫廷的丑恶看得入木三分,目光所及尽是邀功取宠、弑君篡位之徒,许多人把所有的聪明和机巧全用在了权力斗争之上,官吏们为保护自己,打倒对手,躲过风头,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手段之恶劣无所不用其极,压迫得人性的负面无限膨胀。

这种人性的负面在韩非面前的充分展开,使他整日整月整年生活在恐怖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人生的欢乐和舒畅,有的只是算计人的刻薄和怕被人算计的恐怖。

囿于生活经验,在韩非的心目中,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生活,这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人性自然是恶的──而人性恶正是韩非全部学说的逻辑起点。

对人性恶的极端恐惧成了韩非转嫁恐惧的强大内在动因,又由于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恐怖在人心深处所造成的巨大震慑力量,韩非清醒地认识到制造恐怖和增加恐怖在公共生活特别是政治游戏中的作用,于是“惨礉少恩”成了韩非学说的一个主要特征。

同时,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强凌弱、众暴寡、大鱼吃小鱼或者一群小鱼聚集起来吃大鱼的特定历史事实又成了韩非最深厚最现实的知识底蕴,在《韩非子》全书中到处充满着这样的故事。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①,则见以为华而不实;郭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②;言多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③;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④,妙远不测⑤,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注释〕①纚纚(xǐ)然: 有条理的样子。

②掘而不伦: 笨拙而不成体统。

掘,通“拙”。

③刿(guì)而不辩: 锋芒太露而不善于辩说。

刿,刺伤。

④闳: 通“宏”。

⑤妙远不测: 深远而不可捉摸。

妙,通“眇”,高远之义。

〔翻译〕臣非并不是不善于表达,然而难于进言的原因却是:语言流利,而有文采,长篇大论,就会被认为华而不实;语言敦厚恭敬,耿直坚定,真诚而又执着,就会被认为拙劣而不讲道理;语言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比较对照,就会被认为虚浮而无用;概括精微,陈述简约,径直而无华,就会被认为直率伤人而不会说话;激烈指责人主的亲信,探知他人的隐情,就会被认为诬陷好人而遭受谴责;语言宏大广博,深远难测,就会被认为夸张而无用;言及家常生计一些琐事,就会被认为粗陋短浅;语言接近世俗,词不抗上,就会被认为贪生怕死而逢迎君上;语言远离世俗,怪异不羁,就会被认为荒诞无稽;敏捷善辩,富于文采,就会被认为不够质朴;不用经典,语言质朴而信实,就会被认为村野浅陋;时而引用《诗经》、《书经》,旁征典籍,称道效法往古,就会被认为这是背诵古书。

这种种就是臣非难言和深为忧虑的原因。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①,仲尼善说而匡围之②,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③。

韩非子_ppt

韩非子_ppt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 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 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1] 史 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 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司马迁: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礉 ‛。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 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 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 子·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 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 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 势也‛(《韩非子·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 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 (《韩非子·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 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 发于卒伍‛(《韩非子· 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 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问 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五蠹》)。
6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 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 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 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 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9 朴素辩证法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 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 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 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 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 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 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 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 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 加。

第四节韩非子1

第四节韩非子1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 “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 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 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 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 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 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 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 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 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 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 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 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 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韩非的上述思想说明他已力图从社会经济生 活中寻找道德变迁的原因。
4、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韩非讲了一个卖矛与盾的寓言故事,提出 了最早的矛盾概念。 《韩非子》认为世界充满了矛盾:“时有满 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 而且,韩 非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相反而相成。 譬如,开刀服药是痛苦,可是开刀排脓利于身; 良药苦口利于病,痛苦与安乐也是相反相成的 对立统一。
五 蠹
—《韩非子》
1
参考译文: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类经受不住 禽兽虫蛇 [的侵扰]。有个圣人出现,架起木头筑巢 (居住) 以此躲避各种侵害,百姓喜欢他,推举 [他]做天下的王, 称他为有巢氏。人类吃瓜果蚌蛤,腥臭难闻而伤害肠胃, 百姓大多染病。有个圣人出现。用燧子钻木取火,用火 (烧烤食物)消除腥臊气味,百姓喜欢他,推举他做天下的 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的时候,天下[发生]大水灾,鲧 和禹疏导江河,[治理水患]。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王残 暴昏乱,而商汤和周武王就讨伐[他们]。假如在夏朝,还 有人用木头筑巢[居住],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就一定被鲧 禹嘲笑了;[如果]在商周时代,还有人 [把]疏导江河[治理 水患作为最主要的事],就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嘲笑了。

《韩非子·难言篇》一(赵又春博客)

《韩非子·难言篇》一(赵又春博客)

《韩⾮⼦·难⾔篇》⼀(赵⼜春博客)3·1 ⾂⾮⾮难⾔也,所以难⾔者:⾔顺⽐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不伦;多⾔繁称,连类⽐物,则见以为虚⽽⽆⽤;(⾂下韩⾮我并⾮有意拒绝进⾔,我之所以尚未进⾔的原因是:(在当今情况下,)进⾔要是⾔辞顺畅、⽐周、圆滑、润泽,就会被认为华⽽不实;要是恭敬、敦厚,耿直、周到,就会被认为笨拙⽽不合群;要是长篇⼤论,旁征博引,联系类似道理,⽐及相关事物,就会被认为内容虚浮⽽不切实⽤;)总微说约,径省⽽不饰,则见以为刿⽽不辩;激急亲近,探知⼈情,则见以为谮⽽不让;闳⼤⼴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家计⼩谈,以具数⾔,则见以为陋;(要是道理精妙,表达简约,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就会被认为锋芒太露,传布出去了就不易收回;要是冲撞了君主亲近之⼈,或触及了某些⼈的内⼼隐情,就会被认为是超越本位⽽不知谦让;要是宏⼤⼴博⽽⼜深远莫测,就会被认为是浮夸⽆⽤;要是多谈论了⼀些家常⼩事、具体细节,就会被认为是浅薄⽆知;)⾔⽽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谀上;⾔⽽远俗,诡躁⼈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采,则见以为史;殊释⽂学,以质信⾔,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之所以难⾔⽽重患也。

(要是⾔辞切近世俗,不违⼈情,就会被认为是贪⽣怕死,只顾奉承君主;要是持论不同流俗,见解有违⼤众,就会被认为是荒诞⽆稽;要是反应敏捷,富有⽂采,就会被认为是重形式⽽轻内容的史家派头;要是弃绝⽂献,只作质朴诚实的陈说,就会被认为是粗俗浅陋;要是适时称引《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称道、效法古代⼈事,就会被认为⾷古不化,迂腐不堪。

这,就是我未敢向君主您进⾔并为此深感忧虑的原因。

)【解说】1、这是《韩⾮⼦》的第三篇,是韩⾮写给韩王的呈⽂(秦以后叫“奏章”)。

韩⾮感到,当时⼈⼼叵测,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对同⼀个问题,说什么的都有,在这情况下,他不想、不敢来凑热闹。

韩非子的文言文

韩非子的文言文

韩非子的文言文一、原文及注释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 注释- 不胜:禁不住。

- 作:兴起、出现。

- 构木为巢:用树枝搭成鸟巢一样的住处。

- 王(wàng)天下:统治天下。

- 果蓏(luǒ):瓜果的总称。

- 钻燧取火:钻木取火。

燧,古代取火的器具。

- 说(yuè):通“悦”,高兴。

- 鲧(gǔn)、禹决渎(dú):鲧和禹疏通河道。

渎,水道。

- 桀(jié)、纣(zhòu)暴乱:桀和纣施行暴政。

- 汤、武征伐: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 不期修古:不期望遵循古代的制度。

- 不法常可:不效法永远合适的制度。

- 株:树桩。

- 走:跑。

- 释其耒(lěi):放下他的农具。

耒,古代的一种农具。

二、文章主旨1. 批判复古思想- 文章通过列举上古、中古、近古不同时代的事例,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鲧禹治水、汤武征伐等,说明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在当今之世还去美化古代的治理方法,就如同守株待兔的宋人一样愚蠢。

2. 提出因时制宜的治理理念- 韩非子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圣人不期待遵循古代的制度,不效法一成不变的办法,而是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内容提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社会大变革引起了法制大变革。

“诸子林立”、“百家争鸣”。

尤其是儒家、法家,他们在围绕着“礼”、“法”问题所展开的争辩过程中,各自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合理因素的法律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古代法学。

在法家的积极推动与参与下,各诸侯国纷纷进行了法律的改革,为秦汉封建法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春秋时期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以及战国时期李悝所编撰的《法经》,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案例引入】邓析被杀案邓析,郑国大夫,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

当时,郑国执政子产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封建化的改革,但为了维护贵族特权,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周礼”;邓析则反对礼治,要求“事断于法”。

邓析不满子产所铸刑书,私自编了一部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文法,把它写在竹简上,故而称为“竹刑”。

他对法律很有研究,曾聚众讲学,并充当“诉讼代理人”。

在诉讼中,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并“持之有故。

合之成理”,打破旧专统,不以“周礼”为准。

“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在邓析的倡导和鼓吹下,当时郑国曾兴起一股革新浪潮,给新、老贵族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以至“郑国大乱,民口欢哗”。

公元前501年,“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郑驷歂是继子产、子大叔之后的郑国执政,他杀了邓析却不得不用邓析的竹刑。

围绕公布成文法所进行的争论是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是封建性法制取代奴隶制法制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邓析是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代表人物,与子产相比,邓析表现了改革的彻底性,更具有斗争精神,邓析虽然被杀,但“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说明竹刑在当时已得到某种认同。

(原文见《左传·定公九年》、《吕氏春秋·离谓》)第一节儒法两家的治国主张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

韩非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主要以政治、军事和哲学思考为主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韩非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经典文献。

原文:「文王问鬼神,群臣说鼎食肉食。

齐宣王问诸侯,群臣对曰:食蛤蚧食虾蟆。

施行诸侯之食,以御齐。

齐宣王思如此文诸侯,则诸侯务厉德行而勿怠,则蜇蛇螫犬不害;长蛇大虺不至;熊罴伏于邑北;狼虎藏于邑东矣。

邦有道, then 怨者不作;邦有道, then 难者不至;邦有道, then 众人皆称孝乎父而顺乎君,故曰:『小怨小怒』,『大怨大怒』,舉事殊行成。

是以欲德而不能者,无怒也;治乱欲得而不能者,无求也。

」解析:韩非子的这一篇文章以一个对话的形式展开,主要通过两个国王与他们的群臣的交流来论述政治治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的文王和齐宣王都是古代中国的君主,他们分别问群臣关于君主应该吃什么食物的问题。

文王问群臣,他们回答说应该吃肉;而齐宣王问群臣,他们回答说应该吃蛤蚧和虾蟆。

文章中通过这个对比,反映了两个君主的不同政治哲学和治理方式。

齐宣王采纳了群臣的建议,将齐国的食物政策改为与诸侯相同。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君主能够思考诸侯的政策并加以实施,那么诸侯就会更加勤奋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将会和谐有序。

文章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只有国家实行了道德的治理,不仅怨恨的事情不会发生,困难的情况也不会出现。

社会道德高尚,人们心存敬爱之情,孝顺父母,顺从君主。

因此,人们的情感能得到妥善的管理,社会秩序得以保持。

韩非子在文章结尾指出,想要德行完善而又不能做到的人,是因为不会控制自己的怒气;而想要治理国家而又不能做到的人,则是因为追逐私利。

这个观点再次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政治家必须具备高尚品质的必要性。

总结:韩非子第一篇的原文与解析展示了韩非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即通过德行和道德的治理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 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 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 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故作孤愤、五蠹、内外 故作孤愤、 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故作孤愤 五蠹、 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 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 人或传其书至秦 见孤愤、五蠹之书,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李斯曰: 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 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 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 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韩非, 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 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 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 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 已死矣。 已死矣。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口吃(结巴),虽然不善言谈, 韩非口吃 结巴),虽然不善言谈,但 结巴),虽然不善言谈 是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是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子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 韩非子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 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 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 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 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 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 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思想理 论的应用和发展。 论的应用和发展。 著作有《韩非子》 著作有《韩非子》等。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原文及译文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原文及译文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课本内容】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1、【译文】较早的古代,人民稀少而禽兽众多,人民敌不过禽兽虫蛇。

有一位圣人产生了,他教人们架木头做成鸟巢一样的住所,来躲避禽兽虫蛇的种种危害,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百姓吃野生的瓜果以及蚌蛤等水产,其中有的东西发出腥臭、令人不堪忍受的气味,而且伤害肠胃,百姓经常生病。

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钻擦木燧的办法生火,来消除瓜果蚌蛤等东西的腥臭,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较晚的古代,天下洪水泛滥,因而鲧和禹去疏通河道。

最近的古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昏乱,因而商汤起兵讨伐夏桀,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

如果有人在夏朝统治时代架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钻擦木燧来生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周朝还整天去疏通河道,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人在当今这个时代还赞美尧、舜、商汤、周武武、大禹治理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宋国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候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自然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

韩非子全注全译

韩非子全注全译

韩非子全注全译一、引言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约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类著作中的重要之一,集中记录了他的政治、军事、法律等思想。

本文将试图对《韩非子》进行全注全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之作。

二、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准绳评价政策和制度的优劣。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强盛,而强盛的国家需要良好的政治体制和合理的政策。

他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赏罚分明”、“轻重分明”等概念,主张用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使国家得到治理和统一。

此外,韩非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三、《韩非子》的重要内容《韩非子》共分为五篇,分别为“滑稽”、“外储说”、“五蠹统辩”、“五蠹应帝王辩”和“孤憤”。

以下将对每篇内容进行注解和译文。

1. 滑稽《滑稽》篇为《韩非子》的开篇篇章,主要讨论了政治诡计的运用和权谋的奥秘。

韩非子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夹杂着私利和欺骗的,政治家必须懂得这一点,并运用奸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强调政治家必须具备多样的智慧和手段,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取得胜利。

2. 外储说《外储说》篇主要探讨了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面的问题。

韩非子认为,国家应该把发展军事力量和外交合作结合起来,以应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军事政策,加强国防建设,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

3. 五蠹统辩《五蠹统辩》篇是韩非子最为重要的一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治国理政等方面。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并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

他提出了“轻重分明”“赏罚分明”等概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还提出了一些对于治国的具体措施,如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

4. 五蠹应帝王辩《五蠹应帝王辩》篇主要是对于君主和政治家的劝诫和建议。

《韩非子译注》前言

《韩非子译注》前言

《韩非子译注》前言大凡人们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反言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能经久不衰的,也必定是对人们有用的东西。

《韩非子》之所以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筛选而仍然广为流传,其原因也无非如此。

现代曾有人说:“韩非的文章如《五蠹》、《显学》之类,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97页。

)《五蠹》、《显学》之类是韩非的代表作,所以此言实际是说,韩非的学说就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这种观点是不够公允的。

我们现在还需要读《韩非子》,难道我们需要法西斯?毋庸讳言,《韩非子》一书的确将人类那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与深刻入微的剖析。

但平心而论,人类难道就没有这种恶劣的情欲?这种恶劣的情欲就不值得探究?诚如恩格斯所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7页。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37页。

)可以说,一尘不染、六根清净的高士是十分罕见的,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乏利欲之心,而在左右社会发展的统治管理阶层中,更不乏贪欲和权势欲。

这种恶劣的情欲既然存在,何必因为其鄙俗而讳莫如深?应该说,《韩非子》中这些大胆而透彻的写真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的本性与社会的现实是极有帮助的。

更为可贵的是,韩非不仅透视了这种鄙俗的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精心策划了一整套平衡人们情欲的方法——用法律来调整,用毁誉来制约,用权势来驾驭,用术数来操纵。

这些方法中虽然不乏卑鄙肮脏乃至令人毛骨悚然的手段,但实际上是不能把它贬为法西斯的。

我们应该看到,韩非所提供的这些卑鄙肮脏的手段,固然是先秦的思想成果在他头脑中经过深刻反思后的产物,但实际上不过是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诈的社会道德在理论界的投影。

关于韩非子的文学常识

关于韩非子的文学常识

关于韩非子的文学常识
韩非子(公元前280-前233),古代韩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思
想家,也是中国“六家子”之一,哲学史上称其为“五子”,与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并称。

据《史记》记载,韩非子,字子墨,名实,四川广汉人,生卒年不详,精涵宏义,很尊重哲学,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当时德政学派最
健全的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影响学界很大。

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老子、墨子、孟子及庄子的理论观点,但没有照搬,而是经过综合,加以自己的思想吸收,形成了一套具有韩非子特
色的思想体系。

韩非子注重礼乐之学、修身养性,奉行尊师重礼,重
视人的完美,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改变社会现状,重申了“无政府,兼爱”的理念。

他还倡导“审慎治国”,主张政府管理时采取审慎政策,尊
重自然、尊重道德,民谋及以道德作为治理主线。

韩非子的文学体现在《韩非子》这本书中。

它主要包括十五章:《天
行说》、《地理说》、《思想说》、《天文说》、《建国说》、《军
事说》、《商道说》、《教育说》、《义法说》、《道德文述》、
《乐说》、《历学说》、《诗文说》、《礼文说》和《权说》。

该书
凝练的表述了其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贯彻修身养性、尊师重礼、以道
德治国的理念,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经济以及后
世哲学思想。

韩非子的第一篇文章

韩非子的第一篇文章

韩非子的第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有“变法圣手”、“百家祖师”的美誉。

其最重要的
著作为《韩非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韩非子的第一篇文章是《尚义》。

《尚义》是韩非子的精神底蕴和价值观念最浓厚的文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与政治变革之前的“百家之长”。

《尚义》着眼于朝政,讲求治理朝政的重要性,主张要以“尚义”为目的来治理国家,以使国家安定、民族富强。

尚义指的
是以“天道”为根据,以“德行”为准则,形成的一套政治生活的
准则和价值观。

韩非子认为,“尚义”可以帮助政府领导者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问题,以便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繁荣发展。

因此,政治家应该遵循“尚义”,用此来发展国家,即:爱护官吏,正直行事,不贪污腐化;勤政爱民,爱养下民,努力提高民生;尊敬祖先,向根植敬意,发扬传统文化;抵制外族,主持内政,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此外,韩非子主张,一切正义之举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并适当地修订和改善,以便使政治制度和法律更有效地抵抗灾祸,维护国家安定和繁荣。

因此,韩非子告诫政府领导者要遵循“尚义”,以保障国家安全,治理朝政。

总而言之,《尚义》是韩非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
代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

它对现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思考、学习。

韩非子全文

韩非子全文
韩非子一书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全文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152条名句

连载《韩非子》之第一篇《初见秦》原文与翻译

连载《韩非子》之第一篇《初见秦》原文与翻译

连载《韩非子》之第一篇《初见秦》原文与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现存五十五篇,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泽光书院将《韩非子》重新整理,计划用五十五天时间,每天整理一篇原文及翻译进行连载,均采用原文与翻译对照的形式,原文和译文排在一起,一段原文一段译文,便于大家阅读理解。

今天是《韩非子》之第一篇《初见秦》原文与翻译。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我听说,“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

”作为臣子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宜,也该死。

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全部说出自己的见闻,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我听说:天下北燕南魏,连接楚国和齐国,纠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打算向西来同强秦作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段韩非子与《韩非子》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 、法治讲求法术 、法令 ,要让人人皆知 ,坚决执行。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方法 ,是国君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势 。
《韩非子》的章节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权第八
八奸第九
十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难一第三十六
难二第三十七
难三第三十八
难四第三十九
难势第四十
问辩第四十一
问田第四十二
定法第四十三
说疑第四十四
诡使第四十五
韩非子师承荀子,但却提出许多超越儒家的新观点 ,写下不少伟大著作 ,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 表 。
韩 非 子 通过许多寓言故事 ,系统地阐明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他的著作总结了古代国君的得失 ,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主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是有趣的寓言故事 。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关于这一点,韩非写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君主就这样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征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来不任用韩非,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始皇信以为然,就把韩非交给法官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韩非已经死了。(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此结束了他冤屈的一生。
六反第四十六
八说第四十七
八经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显学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人主第五十二
饬令第五十三
心度第五十四
制分第五十五
生平简介
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旁支公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不能决定人事吉凶 ,人定胜天。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Fra bibliotek,而要把天当作物类来利用。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 战加强战备。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 ,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编辑本段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