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第二版)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

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机体就可以干扰机体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2.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在在或即将进入的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指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4.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5.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性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6.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7.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除规律,及对生物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影响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3)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生物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4)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及致畸变试验等;(5)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8.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可能危害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价;(2)阐明环境污染物毒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作用的各种因素,探索污染物对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标准、环境卫生标准,为预防、治疗环境污染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防治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3.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大会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第⼀篇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环境及类型1.环境的概念(1)概念①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事物。

②⽣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切事物的总和。

③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然环境和⼈⼯环境。

(2)⾃然环境和⼈⼯环境的关系⾃然环境是⼈类⽣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类⾃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的结果。

⾃然环境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与环境关系图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图1-2 环境类型图表1-1 环境的特性特性具体内容整体性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区域性不同时空尺度下区⽣态环境特征变化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对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定抗⼲扰的⾃我调节能⼒,只要⼲扰强度不超过⼆、环境科学及其发展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3.环境科学的任务①探讨⼈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揭⽰⼈类活动同⾃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类⽣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机理及对⼈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为⼈类健康的⽣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④帮助⼈类树⽴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18页)

《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18页)

环境化学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1)元素:Cr,Hg,As,Pb,Cl(2)无机物:CO,NOx,SO2,KCN(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5)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6)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7)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8)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9)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环境工程基本知识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

环境工程基本知识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

第I 篇 习题解答第一章 绪论1.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

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 )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 )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盛连喜)重点总结终极版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盛连喜)重点总结终极版

绪论: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多样性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环境多样性原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 环境多样性原理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多样性原理概述 1.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文化多样性 (1)定义 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多元的、多线索的、多样态的,而不是一元的、单线索的、单一样态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其主体独特生活史的产物和表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原理概述 文化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原理物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多样性 环境过程多样性 环境形态多样性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 人类创造的多样性人类衣食住行的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人类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原理(2)内容①语言多样性;②宗教多样性;③民族文化多样性;④民俗风情多样性。

3.环境多样性原理环境多样性是指各类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具体内容为:①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②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产生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具有无穷的深度,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多样性;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应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二、自然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是指地球的空间环境、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1.物质多样性(1)生命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主要有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

虽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如表8-1。

表8-1 各类生命物质(2)非生命物质多样性①非生命物质是包括生命物质在内的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的积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

②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等。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第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层森林草原……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极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中国环境和发展十大对策:1、可持续发展(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四项重点战略任务(1)工业污染的防治(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保护;3、四项战略措施(1)加强科技开发(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3)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绪论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二、环境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思考题与习题第一篇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第一节水的循环与污染第二节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第三节废水的成分与性质第四节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第五节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第一节水中粗大颗粒物质的去除第二节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第三节水中溶解物质的去除第四节水中有害微生物的去除第五节水的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第一节废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第二节好氧悬浮生长处理技术第三节好氧附着生长处理技术第四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第五节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第六节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第七节废水土地处理技术第八节废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水处理工程系统与废水最终处置第一节给水与排水工程系统第二节再生水系统第三节废水的最终处置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及组成第二节大气污染第三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标准第四节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第一节除尘技术基础第二节重力沉降第三节旋风除尘第四节静电除尘第五节袋式除尘第六节湿式除尘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第一节吸收净化第二节吸附净化第三节催化转化第四节燃烧转化第五节生物净化第六节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第一节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第二节烟气抬升高度第三节污染物落地浓度第四节烟囱计算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篇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他污染防治技术第九章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第一节固体废物的产生、分类与管理系统简介第二节固体废物的性质第三节固体废物的产量与减少产量的途径第四节城市垃圾的收集、储存与运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第一节城市垃圾压实技术第二节城市垃圾破碎技术第三节城市垃圾分选技术第四节固体废物的脱水与干燥第五节危险废物的化学处理与固化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最终处置第一节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意义与资源化系统第二节材料回收系统第三节生物转化产品的回收第四节城市垃圾焚烧与热转化产品的回收第五节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第一节噪声污染与防治技术第二节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技术第三节放射性污染与防治技术第四节其他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技术思考题与习题主要参考书目。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摘要:一、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1.资源利用与消耗2.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1.废水处理技术2.废气处理技术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四、环境管理1.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2.环境监测与评价3.环境规划与管理五、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环境伦理观的演变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正文: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科。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解决我国当前环境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环境学概论首先阐述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当代社会,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资源利用不均、过度消耗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短缺,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为了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学概论介绍了各种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包括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

这些技术对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废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废气处理技术可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可以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学基础(第二版)重点

环境学基础(第二版)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3.环境产生发‎展三阶段:⑴早期破坏,从人类出现‎到18c6‎0s,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主要问题是‎生态退化。

⑵近代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开‎始至20c‎80s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工业发展,环境问题严‎重。

⑶当代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开始,主要表现在‎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环境变‎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气候变化:定义1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定义2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2.气候变化危‎害:⑴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人类的水源‎告急⑵极端气候,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等‎⑶粮食减产,因为变暖所‎导致的干旱‎、缺水等都会‎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⑷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洋灾‎害⑸物种灭绝(6)威胁人类健‎康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系统‎的影响4.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6.酸雨形成因‎素:酸性污染物‎的排放so‎2,大气中的氨‎,天气,酸性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7.酸雨的危害‎:⑴酸雨对人体‎的危害,支气管炎,肺病,呼吸道疾病‎,⑵对水域生物‎的危害,水域酸化可‎导致鱼类血‎液与组织失‎去营养盐分‎,水域酸化导‎致水生植物‎死亡⑶对陆生植物‎的危害,叶生植物枯‎萎死亡破坏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树‎木生长⑷对土壤危害‎,破坏土壤营‎养结构,土壤微量重‎金属可能被‎溶解⑸对建筑物的‎危害,容易受腐蚀‎8.持久性有机‎物污染(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包括:
一、环境科学概念内容:
1、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2、环境要素以及相互作用;
3、环境质量和
保护;4、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科学及管理方法:
1、社会学: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经济、环境、社会变迁;
2、政
治学:制度设计与实践;3、经济学:可持续发展;4、法律学:法律法规;
5、管理学:环境管理;
6、工程学:环境保护技术。

三、环境控制和环境保护:
1、空气污染与控制: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防治技术;
2、水污染与水质保护:水污染源、水污染物、水污染治理技术;
3、固体
废物控制:有害废物、废弃物处理与利用;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5、自然灾害防治:灾害机理、灾害预警与控制;6、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法律、
环境管理、环境建模。

《环境学基础》讲义目录

《环境学基础》讲义目录

《环境学基础》讲义提纲学时:64学时或48学时学分:4或3课程类别:必修授课对象:本科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信息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钟宁宁2009年课程目的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程。

目的是向学生展现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各种介绍性的论述,尤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通过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人类主体与环境客体关系、资源观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了解各种环境质量变化因子,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变化过程的影响,培养以系统化、全球化的眼光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和提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面的准备。

课程基本要求1. 掌握环境科学的关键概念和词汇;2. 了解生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与环境的关系;3. 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特点及面临的环境问题;4. 了解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5. 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战略的实施;6. 了解环境伦理学的一般概念《环境学基础》讲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基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环境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3.环境产生发展三阶段:⑴早期破坏,从人类出现到18c60s,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主要问题是生态退化。

⑵近代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开始至20c80s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工业发展,环境问题严重。

⑶当代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开始,主要表现在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环境变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气候变化:定义1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定义2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2.气候变化危害:⑴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人类的水源告急⑵极端气候,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等⑶粮食减产,因为变暖所导致的干旱、缺水等都会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⑷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洋灾害⑸物种灭绝(6)威胁人类健康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系统的影响4.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6.酸雨形成因素:酸性污染物的排放so2,大气中的氨,天气,酸性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7.酸雨的危害:⑴酸雨对人体的危害,支气管炎,肺病,呼吸道疾病,⑵对水域生物的危害,水域酸化可导致鱼类血液与组织失去营养盐分,水域酸化导致水生植物死亡⑶对陆生植物的危害,叶生植物枯萎死亡破坏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树木生长⑷对土壤危害,破坏土壤营养结构,土壤微量重金属可能被溶解⑸对建筑物的危害,容易受腐蚀8.持久性有机物污染(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9.POPs特点:持久性,生物蓄积性,放大性,半发挥性和长距离迁移性,高毒性10.POPs危害:⑴内分泌干扰⑵免疫毒性⑶对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⑷致癌性⑸其它毒性第三章资源与环境1.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特征:⑴多用性。

可提供多种用途⑵有限性。

⑶区域性。

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和严格的区域性⑷整体性3.分类⑴可再生资源:指通过自然力作用以某一增长率保持不变或不断增加其重量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⑵不可再生:指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蕴藏量保持不变,且最终会消耗殆尽的资源。

4.自然资源的价值:是指它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或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能力。

5.自然资源价值的分类:⑴满足主体物质需要的使用价值⑵满足主体对生态环境需要的使用价值⑶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层次需要的使用价值第四章人口与环境1.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⑴人口激增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⑵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低,加快了淡水资源短缺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质恶化第五章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物质循环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3.第六章大气环境保护1 PM10:可吸入颗粒物质空气动力学相当量直径≤10微细颗粒物。

2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时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3、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和环境的现象。

4、大气环境规划:指为协调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和大气环境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寻求解决该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的环境方案。

第七章水环境保护1、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他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到受污染以前状态的自然过程。

3、水体自净按其进化机理可分为三种情况:物理进化,化学进化和生物化学进化。

他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第八章土壤环境保护1、土壤污染: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的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和土壤环境标准准并引起土壤环境变化。

2、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滞后性。

3、土壤污染的危害:(1)土壤污染导致经济的直接损失(2)土壤污染导致食品品质不断下降(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第九章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固体废物的特点:(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3)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3、固体废物的危害:(1)影响环境卫生和视觉卫生(2)大量侵占土地(3)污染土壤(4)污染水体(5)污染大气(6)产生火灾隐患(7)传播和诱发疾病(8)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危害。

第十章物理性污染与防治1、噪声的定义,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1)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4噪声对女性生理的影响○5噪声对胎儿的印象○6噪声对视觉的影响。

(2)噪声对工作的影响,人们在噪声的刺激下,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特别是对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不仅影响工作进度,而且降低工作质量,容易出差错和引起事故。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⑴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①人口激增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②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低,加快了淡水资源短缺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质恶化⑵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⑶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影响⑷人口增长对森林草原的影响⑸人口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⑴世界人口逐年加快,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⑵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急剧增长⑶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3.我国现阶段人口具体特点⑴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⑵人口增长近若后人口转变期⑶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⑷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口比例迅速增加⑸其他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出现失调现象艾滋病流行趋势上升4.解决我国人口人口问题的对策: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合理分布⑵采取措施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⑶提高人口素质,强化环保意识⑷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⑸健全社会保障体5.碳循环碳也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储存于大气中。

碳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与生物体之间进行的6.氮循环:⑴生物固氮⑵非生物固氮⑶化学固氮7.磷循环:磷的主要来源于磷酸盐岩石以及鸟粪层和动物化石的天然磷酸盐矿床,磷需要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才能进入循环。

8.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时所能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负荷量,又称水的纳污能力9.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W=W1+W2=V(Cs-Cb)+W2⑵土壤污染是易积累性⑶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⑷土壤污染的难治理性10.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11.水土流失的危害: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⑵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⑶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⑸恶化生态环境12噪声的污染的特点:⑴噪声属于感觉性公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主观意愿有关⑵噪声污染是能量流污染,其影响范围有限⑶噪声源广泛而分散,不能像污水固体废物那样集中处理⑷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即会消失,噪声污染不在持续,但噪声已产生的危害不一定消除,如突发性噪声造成的突发性耳聋13.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当电磁辐射穿过人体时,其能量会被人体吸收,如果这种能量过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污染。

放射性污染与污染源: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等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和射线 x射线和r射线,从而对环境和人体及其它生物体等产生危害,这时就形成了放射性污染十一章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的原则资源利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在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