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小说《神鞭》创作主题上的矛盾与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骥才小说《神鞭》创作主题上的矛盾与冲突

摘要: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历来被认为是文化小说而受到评论者的一致称赞,评论者大都认为其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民俗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文化审美价值。然而他们却并没有看到在冯骥才隐喻式的写法中所表现出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民俗描写的不一致之处,以及这篇小说主题思想和新时代的相悖。

关键词:《神鞭》民俗文化创作主题矛盾

一、生动而丰富的民俗市井文化特色

《神鞭》主要写的是清末民初天津卫一带的市井生活,在作者的笔下旧时代的画面被有声有色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扬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小说在开篇的部分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出天津卫特有的民俗文化场景:不仅写到了“皇会“的盛况,而且写到了”皇会“的混乱,娘娘的被盗以及人们借助娘娘的丢失随意破坏的情景,

一下子就把读者从现实世界里拉回到了清末民初那个混乱的年代。作者描写旧时天津卫的民俗不仅仅是单纯的刻意的去描写,而是把这种民俗和文化穿插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小说开头的“皇会”以及玻璃花的“截会”其中还穿插着飞来凤的戏子生活,这短短的一段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津卫“皇会”的盛况,以及天津卫地痞流氓的特有成名经历还表现出了特有的“截会”场面,且“截会“的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最重要的还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儍二。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古玩的描写、旧时代药铺的描写、以及小贩们的平民生活都能把我们深深的吸引住。

二、《神鞭》的主题思想

《神鞭》中儍二的神鞭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它不是一种神化的武器,更不仅仅是一条单纯的辫子,它象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落后的东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创作主题暗含于这种隐喻之中。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作为文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传达出抽象思维和情感内容。它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并不直接说出事物的真正意义,而是话里有话,在话语中蕴涵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其中一个是字面意义,另一个是暗含意义,隐喻的意义在于字面之外。其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的转移。《神鞭》表面上写的是貌似武侠小说的,但其内在的却并不是这样,它所要展现的是辫子再厉害也不是洋枪的对手,小说前半部分不

厌其烦的描写儍二辫子如何如何的厉害,在天津卫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他打败了前来挑战的各路“英雄“,也拆穿了各路英雄的真面目。甚至连洋人也不是神鞭的对手,但是当儍二作为义和团去攻打紫竹林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一向无往而不胜的神鞭却被一颗子弹打断了。作者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洋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洋人的武器洋枪。洋枪代表的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而中国以神鞭为隐喻的传统文化则是落后的。小说最后,作者让儍二终于放弃了自己引以为荣的神鞭,转而练起了洋枪,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神枪手吓退了来惹是生非的玻璃花。至此作者的用意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是不堪一击的,中国要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转而向西方学习,但要特别强调,他这里提倡的是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器具“即”“洋枪”,虽然它这里的“洋枪”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但作者毕竟没有强调文化上的东西,强调的仅仅是“器具”。这和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的主张毫无二致。这就是作者创作《神鞭》的主题,老套没有新意而且还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倒退倾向。《神鞭》和老舍的《断魂枪》虽然属于同一类型的小说,但是《断魂枪》的思想性以及它产生的时代性明显的要高于《神鞭》。

三、《神鞭》自身的矛盾以及其主题思想与新时期思潮的背离

首先是《神鞭》自身的矛盾之处。前面已经说过《神鞭》的主题是宣扬西方文化(器具)的先进贬斥中国文化的落后,在作者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是落后与西方的,要向西方学习,但是作者在

高扬西方文化的同是却仍对中国的市井文化眷恋不已,“神鞭”本来是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其象征意义却明显的被缩小了。因为作者否定的似乎仅仅是儍二头上的那条神鞭,至于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非但没有提及丝毫的批判色彩更是不加批判的一味赞扬。小说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描写前面已经论及,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有积极优秀的部分当然也有腐朽落后的地方,而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褒贬之意,读过小说的人都应该有相同的感受,作者是满怀激情的去描写旧时天津卫的市井文化的,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皇会、小贩,作者尽情的挥毫,带有一种积极的肯定情绪。该小说的主题强调的是向西方学习的老套主题,但却并没有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没有一味的否定传统文化却又创造出一个具有普遍象征义的“神鞭”,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者的“神鞭”的象征意义不是普遍的,仅仅是器物方面的象征;另一种是把神鞭理解为一种普遍的象征,但这又和作者对市井的眷恋形成了矛盾,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复杂心态,宗旨不管从哪方面讲小说内在的矛盾性都难以消除。

其次是《神鞭》同新时期思潮的背离。《神鞭》刊于《小说家》1984年第3期,这个时段正是寻根文学思潮和反思文学思潮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尽管各种思潮的文学主张不同,但它们都向西方学习的同是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特色,甚至开始反思五四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复杂问题。而此时的冯骥才却梦回路转一下子把自己也定位到了清末民初的时代,创作了和老舍《断魂枪》

一个类型的《神鞭》。但冯骥才毕竟没有生活在老舍的时代,在冯骥才的时代韩少功的《青龙偃月刀》正好和《神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青龙偃月刀》是典型的寻根文学之作,宣扬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认为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了文明的同是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现时代的中国人在西方文明的侵蚀下已经渐渐的当时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的因子,开始走向堕落走向愚昧。而《神鞭》却并没有沿着这条路子走,它走的是老舍的路子,即反思现代性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同是肯定现代性,主张向西方学习。可以说,《神鞭》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叙述的俗化都带有迎合消费者的倾向和严肃文学作品仍是具有一定的距离的。结语:

冯骥才的小说《神鞭》毋庸置疑是当代的一篇优秀的小说,其中对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生动鲜活。但是由于小说的思想意义的滞后性严重的制约了其文学史的价值意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参考文献:

[1] 逄汲滨.作为隐喻的传统武艺断魂枪与神鞭的比较性释义[j].学苑撷英,2010 ,(6).

[2] 汪宗元.当代寓言小说的新探索读冯骥才的中篇神鞭[j].小说作家作品研究,1985 ,(02).

作者简介:薛晓磊(1987-),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