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名士的治学风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l 23 N o .2
2009年6月J OURNAL OF KA I FENG UN I V ERS I TY Jun .2009
收稿日期:2008-12-30
作者简介:侯彦喜(1965-),男,河南兰考人,副教授,硕士,开封大学宋代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北宋开封名士的治学风范
侯彦喜
(开封大学五年制专科部,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开封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许多名人志士生活于此、奋斗于此,为古城开封增添了无限光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北宋时期曾经生活在开封的部分名士,如司马光、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都有着优秀的治学风范,这些治学风范对于引领后世学子树立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锻炼坚强持久的学习毅力、养成虚心踏实的学习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北宋;开封名士;治学风范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09)02-0001-03
/七朝古都0开封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许多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生活于此、奋斗于此,为古城开封增添了无限光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文以北宋时期曾经生活在开封的部分名士,如赵光义、司马光、吕蒙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的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千年前那些大家的学习态度、毅力和治学风格,为今人树立典范。
一、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一部展示中国历代兴衰的著作5资治通鉴6,他的名字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上。司马光把他对历史的解读和评论都加进了这部书中。他对史料的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他每天修改的稿子加起来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他对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考异,除了将考异时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5通鉴考异630卷,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编书的过程中,司马光殚精竭虑,每天夜里枕半扇圆木做成的特殊枕头睡觉,一翻身就得惊醒,一醒就不再睡,马上起来继续写作。5资治通鉴6编成后,未用的残稿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部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司马光严肃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二、坚强持久的学习毅力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前做过开封府尹。他学习勤奋刻苦,锐意文史,崇奖读书。太平兴国年间,他令
李锐等人辑录从汉代到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近500种,共编成1000卷,名为5太平御览6。又令他们撰集野史500卷,名5太平广记6;精选前代文章1000卷,名5文苑精华6。赵光义每天必看5太平御览6三卷,偶尔因为事忙漏读,过后也要补上,一年下来,他把卷帙浩繁的5太平御览6读完了。当时,有人见宋太宗夙兴夜寐,潜心苦读,怕他太辛苦了,便劝他少看一些,保重龙体,宋太宗回答:/开卷有
益,我是不觉得辛劳的。0[1]
/开卷有益0这一成语即由此而来。
北宋时期人才辈出,名臣名相层出不穷,曾三度为相的吕蒙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吕蒙正入朝做官之前比较困窘,缺吃少穿,以讨饭为生,夜晚宿于一座破窑中。但他喜欢读书,经常在私塾的窗外听先生讲学。有一年过年他没钱买猪头,就赊了一只,谁知猪头刚煮好,讨债的就找上门来,把煮好的猪头提走了。吕蒙正见状感慨万分,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5过年6:/可怜可怜真可怜,煮烂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0在过年祭神时,他连买纸的钱都没有,就以树叶代之,又写了一首5祭神6诗:/一片树叶一缕烟,相送司命到九天,玉皇若问凡间事,蒙正乞贷猪头钱。0他穷得要向玉皇大帝贷款买猪头,这打油诗写得也真够洒脱!除夕在自
1
己的窑洞口也书写了一联,上联/二三四五0,下联/六七八九0,横批/南北0。这天,恰好有几个秀才赴京赶考从此经过,感到这副对联稀奇古怪,不解其意,只好请教吕蒙正。蒙正笑道:这是说我自己穷得/少(一)衣无(十)食0没有/东西0啊![2](P162)在如此贫困的情况下,吕蒙正仍发愤读书,乐观向上,积极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高中进士。5宋史6说他/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0,评价非常高。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范仲淹早年的生活也十分不幸。范仲淹出生次年,父亲去世,其母因家贫、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带着仲淹改嫁到朱姓人家,从此他改姓朱,叫朱说。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虽是当地富户,但他为了锻炼自己,单独到附近的醴泉寺读书。孤灯相伴,每夜直到东方欲晓,他才和衣而卧。生活上更是清苦,每天以凉成块状的稠粥加一点咸菜为食。但他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读书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长大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更加勤奋刻苦、自立自强。后来他赴应天府求学。史书记载,有一次真宗皇帝南下礼佛经过他读书的地方,范仲淹却一心读书,没有随拥挤的人群去一睹天子仪仗的威风[3]。可见其志存高远。经过寒窗苦读,范仲淹成为一位饱学之士。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遂上表要求恢复范姓,取名仲淹。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0自励,为官清廉,心忧百姓,胸怀天下。范仲淹赢得了百姓的敬仰,在许多他曾经为官施政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其建祠画像。后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士为楷模。直至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然催人奋进,闪耀着光辉。
在家庭方面不幸的还有欧阳修,在他少儿时期,父亲欧阳观病逝,母亲郑氏当时只有30岁,只得带着他远道投奔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欧阳晔热情接待了寡嫂孤侄,积极安置他们,使之在当地定居,并辅导欧阳修识字读书。后来,欧阳晔到外地去做官,郑氏独立担负起培养儿子的责任。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郑氏就用荻草作笔,以沙土当纸,教欧阳修读书作文[4](P163-165)。欧阳修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数年后,他就把家中的书籍读完了,于是就向邻居借书抄诵,往往刚搁下笔,就能完整背诵。欧阳修性格直率、开朗,自信,有定力,谦虚认真,不耻下问,奋发进取,最终成就了一世文名。
司马光的/勤0也是有名的。司马光在幼年时期就是一个勤奋读书的孩子。据他自己说,小时候读书常患记诵不如人,别的孩子把教师留下的背书任务完成后,就跑到外边去玩了,而这时的司马光则留在屋里,为了不分散精力,他放下帷幔,苦读苦诵,一直到背诵得滚瓜烂熟才罢休。这种背诵的习惯一直到他中、老年时还保持着。他外出骑在马背上背诵,夜深人静时背诵,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司马光一生读尽了天下书,于学无所不通。正因为他学识渊博,才完成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总计1362年历史的宏伟史著5资治通鉴6。
三、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责其不善者而改之。0在学习上要有一种不满足感,一种虚怀若谷、不断求取新知的品格。北宋许多有学识、有成就的学者如晏殊、欧阳修、文彦博、苏东坡、王安石等有一种共同的治学品格,那就是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善于向人请教,不耻下问。
官至宰相的晏殊词作出众,格调婉约,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0这两个对句的文眼在后句/似曾相识燕归来0,真是神来之笔,令人回味无限。这一句是怎么来的呢?问来的。一次,晏公召请江都尉王琪共餐。饭后,两人在一起散步,自然谈诗论词。晏公说:我写诗每得一好句就写在墙上,但有时一年也补不上对句,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0,至今仍觅不得下一句。王琪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0晏公恍然大悟,大喜。这句诗他要了。别人送他这一佳句,晏公对此始终并不讳言。所以,后人说宰相文豪不耻下问,问出名句来。
大文豪苏东坡读到一首诗,诗中有句/织乌西飞客还家0,他不明白织乌是什么东西,听说王铚少年博学,就问他,王铚当即给出答案:织乌就是太阳,太阳东升西落,往返如织。东坡非常赞赏。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编著5五代史6期间,经常向刘原父讨教历史典故。一天,刘原父正在家吃饭,欧阳修派人送来一纸,问:大臣入阁议事起自何年?什么时候皇帝废止了每五日在正殿上朝的惯例?刘原父说:明天再作答。欧阳修却不肯等到明天,又派那人来,立等刘原父作答。刘原父只得当场拿出纸笔,详尽无遗地回答了欧阳修的问题。
欧阳修不仅善于向人求教,不耻下问,而且还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欧阳修第一次看到苏轼的文章就断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文士。欧阳修豁达地说: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此后,苏轼闻名天下。不仅苏轼,曾巩、王安石在布衣时也得到过欧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