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暴力行为心理成因论文

合集下载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与预防策略暴力行为在社会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青少年暴力行为尤其令人担忧。

青少年暴力行为不仅对个人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了解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对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缺乏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易于表现出暴力行为。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同伴关系的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受欺凌或者加入某个不良团伙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排斥和不安,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3. 学校环境的压力学校是青少年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但学习压力、同侪压力和学校欺凌等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表现出暴力行为。

冲突和竞争的集中可能使得一些青少年采取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4. 媒体的暴力影响现代社会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暴力内容。

频繁接触暴力画面和信息容易使得青少年对暴力产生麻木和无视,从而将其实施到现实生活中。

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预防策略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基石。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家庭中的沟通和理解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2. 学校的角色学校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暴力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教授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同伴关系的培养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于其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情感支持,减少他们易受暴力行为影响的可能性。

4. 媒体素养的提升培养青少年对媒体的理性认知和判断能力是预防暴力行为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与解决方案暴力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这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也给社会秩序和稳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并寻找解决方案,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成因分析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将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以及媒体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常常引发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在这些家庭中,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关爱和指导,经常发生争吵和冲突,甚至有家长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教育孩子,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2. 学校压力学校环境是青少年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而过重的学业压力与竞争导致了多数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增加。

这些负面情绪会引发他们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行为,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与痛苦。

3. 媒体影响现如今,青少年接触媒体的途径极为广泛,电视、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然而,大量的暴力场景和负面价值观在媒体中的呈现,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他们可能会模仿电视剧中的暴力行为,将其视为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青少年暴力行为问题,需要从家庭与社会两个层面着手,以下是具体解决方案的提出。

1. 家庭层面(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多沟通与孩子交流,增强家庭凝聚力。

(2)加强父母教育,提高父母的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为子女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3)提供适宜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避免家庭过度压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2. 社会层面(1)加强学校教育,减轻学业压力,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对家庭暴力和虐待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引导媒体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三、结语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家庭环境、学校压力和媒体影响是主要因素。

[毕业论文]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指导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一)校园暴力的概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

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

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

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

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

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

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校园暴力问题日益突出,给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既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便加以解决和预防。

一、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在家庭中面临暴力、虐待等不良环境,导致了他们对暴力的认识和态度出现偏差,进而在学校表现出暴力行为。

一些家庭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充分的宣泄,也容易导致情绪的积聚和爆发。

2. 同辈关系的冲突:学生处于一个同辈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地位争夺,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者面子,可能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

3. 教育缺失: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没有接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导致对待问题和纠纷的方式偏颇,出现暴力行为。

4. 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暴力内容,如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暴力内容,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模仿暴力行为。

5. 学校管理不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生时缺乏科学性,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学生的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教育,导致暴力行为滋生。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要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同辈关系的引导:学校要加强同辈关系的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鼓励学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3. 教育改革:学校应当对教育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社会环境的监管:社会应当加强对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暴力内容的监管,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校园暴力议论文

校园暴力议论文

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

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

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一)个人因素 1、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

2、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

3、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1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二)家庭方面 1、家庭结构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 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

2、家庭暴力. 心理学家王家绵指出,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 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 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3、家庭教育方式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尤其是父亲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影响很大。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论文资料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

论文资料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理
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成因是多元化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心智
尚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较为模糊,分不清真善美和假
恶丑,也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哥们义气。

这种情况
下,他们可能会因一时的冲动、爱逞能、鲁莽行事而采取暴
力行为。

2.家庭教育因素: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源于家庭教育存在问
题的家庭。

这些家庭中,家长可能存在暴力倾向,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另外,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认为是别人不对,无原则为孩子
撑腰,导致孩子唯我独尊,一旦有谁不顺眼,就会付诸暴
力。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和压力大等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
在,这些因素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社交媒体和网络暴力的普及也使得校园霸凌事件更加难以
遏制。

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容易引发其他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了一种“集体欺凌”的现象。

而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和暴力内容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和传递这些不良行为。

4.学校管理因素:学校的管理也可能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如,如果学校对暴力行为的态度模糊或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助长暴力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元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第一篇: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中学生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正因为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而不是显性的身体伤害,所以很多时候都被忽视。

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的趋势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对策中学生一、前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

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

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现状(一)核心概念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

有的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二)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现状1、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

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

“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

[1]2、日本校园暴力现状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冷漠化。

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6篇 .doc

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6篇 .doc

关于校园暴力的论文6篇校园暴力在缄默的环境中愈演愈烈,这和学校、家庭、社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教书即教授学生知识,育人则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而现在大多数的学校仅做到了教书而为育人,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理,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标志,那么好学生便成了老师的宠儿,而差生则成了拖油瓶。

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发生后,学校以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解决问题,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甚至因为学校的这种不重视导致了其发生越加平繁。

抛开外界因素,校园暴力之所以发生,还是在于孩子自身。

现在的学生法制观念越来越薄弱,甚至根本不懂法。

知乎的一位答主曾经也是一名施暴者,他分享了他们的逻辑:不见血等于没事;见血了等于又要请家长了;受重伤等于又要赔一大笔钱了;而死人则等于完蛋,要进局子蹲三年。

这样的逻辑不是一个懂法者所能够有的。

而通过大作文量的事实,被施暴者大多对于这种欺凌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对于这种欺凌丝毫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勇气。

也正是这种自卑感和恐惧感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校园暴力其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弱肉强食是生存准则。

而校园暴力实则比社会更加残酷,校园暴力所发生的对象是还未成熟的孩子,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这样的事件只会给他们尚未确定的三观造成扭曲。

也会给被施暴者留下心理阴影,这样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校园暴力现在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未上升到法律层面。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4年湖南的一起案件中,一位女生对班里同学进行长期的殴打造成其精神失常,治疗花费超过30万,一名花季少女就这样毁了,而对方仅赔偿1。

5万元加上一纸检讨。

这是因为执法人员被错误的社会舆论所误导,常有这样的声音“不就是学生打架吗,教育教育就好了,怎么能判刑呢?”。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浅析

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浅析

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呈现出团体化、低龄化的倾向。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毒品、邪教并称为危害社会的三大公害。

从罪行类别来看,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

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走向犯罪,的确令人痛心疾首。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而且损害他人权益,危及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青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自然有很多社会因素。

但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心理成因。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模仿心理内外化机制理论是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机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机制的基本观点是:吸收各种外间的消极因素,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这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整合犯罪心理,生发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化和外化两种机制接力作用的结果。

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从内化机制上看,是吸收一些不良习惯、不良行为等消极因素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由孩子们模仿和学习的心理机制而启动的。

研究表明,人类具有模仿和学习的心理机制,这既是作为动物的基本心理本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但是,不加鉴别地模仿和学习一些不良因素,也会使人走向邪恶乃至犯罪。

常见的可能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消极因素有:以崇尚暴力为噱头的武侠小说,以赚钱为目的的网络暴力游戏,以压制和驯服为方法的家庭暴力,以漠视人格、摧残心理、戕害精神为手段的人际关系冷暴力等。

对这些暴力因素的模仿和学习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诱因。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一些家庭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暴力。

孩子不听话,不顺从自己的指导和意图,一个耳光,几个巴掌下来,孩子听话了。

虎爸虎妈们满足于表面的形式上的成功,却忽略了这种行为的消极结果。

他们为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此后,孩子们在自己的交往圈子里遇到同类问题,就可能拳脚相向,暴力相加,以暴力来解决问题。

暴力心理学探讨暴力行为的成因和防止方法

暴力心理学探讨暴力行为的成因和防止方法

暴力心理学探讨暴力行为的成因和防止方法暴力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了解暴力行为的成因以及采取防止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暴力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暴力行为的成因,并提供一些防止暴力行为的方法。

一、成因分析1.个体因素个体的心理特征、经历和行为方式是导致暴力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

暴力倾向可能与个体的家庭背景、性格特质、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社会经验有关。

比如,一些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曾经历过暴力或虐待,这种经历可能导致其学会模仿并复制暴力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政治动荡等都可能导致对暴力的借用和滥用。

此外,媒体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电子游戏以及网络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对于暴力的认知和行为表达。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冲动和愤怒都可能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对他人的敌意以及修养不足等也会增加进行暴力行为的倾向。

二、防止暴力的方法1.教育和宣传教育是预防暴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暴力行为的认知,并传授积极、合适的情绪调节和冲突处理技巧。

同时,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活动,引起公众对于暴力问题的重视,提倡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

2.建立支持系统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援助是防止暴力行为的重要手段。

个体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来缓解压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倾向。

3.控制暴力信息的传播媒体在报道暴力事件时应该负责任地传递信息,避免过度渲染和宣扬暴力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方式。

政府可以立法控制在媒体中展示过度暴力的节目,同时加强对于未成年人接触暴力信息的管控。

4.培养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个体需要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方法,例如通过体育锻炼、音乐欣赏、艺术创作等活动来缓解负面情绪的积累和释放。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校园暴力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校园暴力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论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或学校周围发生的欺凌、打架、伤害等行为。

这些行为给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于校园暴力,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校园变得更加和谐安全。

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和家庭问题所导致的。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可能产生攻击性和压抑情绪,造成暴力行为。

家庭问题也会对学生的性格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学生暴力行为的发生。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问题,规范家庭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离不开校园管理的漏洞和学生自身行为问题。

学校管理必须加强,提高学校安全防范能力。

学校要严明纪律,加强巡逻力度,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学生也应该自律,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远离暴力行为。

只有这样,校园暴力事件才能得到全面遏制。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和处理,社会应该加大惩处力度和关注程度。

对于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学校应该坚决依法处理。

对于暴力行为人,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引以为戒。

也要关心和保护受害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社会要加大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力度,通过舆论的引导,促进社会的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全面净化校园氛围。

校园暴力是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应对。

只有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安全。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探究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原因

探究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原因

探究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原因校园暴力,指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对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本文将探讨其社会因素与心理原因。

一、社会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当家庭中存在暴力、冲突、鸡毛蒜皮的事情时,孩子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父母亲对孩子的暴力教育方式、家庭暴力行为可能会引发学生模仿和效仿,从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2. 社会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足、成绩不佳而遭受排挤、欺凌,这些压力可能成为他们参与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

3.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一些学校中存在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是教师暴力等问题。

这些校园环境的负面因素可能影响学生成长,使其中一部分学生产生暴力行为。

二、心理原因1. 自卑感自卑感常常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原因之一。

当学生感到自己在某个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比如体形、外貌等,会产生自卑感并试图通过侵害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自信心。

2. 恶性竞争一些学生心存竞争意识过于强烈,他们相信通过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所需资源,比如地位、声誉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这种恶性竞争心态推动着校园暴力的产生。

3. 性格缺陷个别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冲动、暴躁、缺乏自制力等,容易情绪失控,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

这些心理因素让他们更容易参与校园暴力行为。

探究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全方位的措施。

除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方式外,政府、学校和家庭也应积极配合,加大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打击力度,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逐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预防校园暴力论文(预防)(大全5篇)

预防校园暴力论文(预防)(大全5篇)

预防校园暴力论文(预防)(大全5篇)第一篇:预防校园暴力论文(预防)学生应该如何预防校园暴力一、不轻信陌生人(1)家长不在家时,有人敲门,不要轻易去开,要从门镜或门缝中看看,如果不认识,绝不能开门。

(2)陌生人来电话时,如果家长不在家,不要告诉陌生人家中没有人,只告诉他家中现在有事,让他过一会再来电话。

(3)如果有人敲门买东西时,不要开门,只是回答“不买”;认为可疑时,可打电话报警,没有电话,可以窗户向外边过路人求援。

(4)不带陌生人到家中来,也不到陌生人家中去。

(5)不把家门钥匙挂在脖子上,也不要露在外边。

(6)放学回家时,如果一个人回家,而且家中又没有人,在开门之前应先看看是否有人尾随,然后再开门进家。

(7)放学时,如果有陌生人在一校门口接(或者就是家长、朋友让来接),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并把这种情况告诉老师。

二、不做逆来顺受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听到学生、家长、老师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校园暴力的人这样议论:“遇到这种事儿,给施暴者一点儿钱就是,犯不着挨顿打。

”“遇到施暴者,咱惹不起躲得起,“躲避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转学。

”“像他们这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气死公安,恼死法院’的人,没必要跟他们较劲,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乖乖给钱。

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

三、不能以暴制暴不要以暴力制暴力“他们能抱成团儿,我们为什么不能?”“他找人打我,我也找人打他,看谁能打过谁。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三、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

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校园暴力的议论文800字5篇

校园暴力的议论文800字5篇

校园暴力的议论文800字5篇校园暴力的议论文800字5篇校园本是一方净土,是培养祖国花朵的摇篮;可是,在摇篮里频繁发生着暴力事件,打破了我们校园的宁静和祥和。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议论文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校园暴力的议论文800字【篇1】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在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矩。

可在原本应该________的校园中却屡屡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校园暴力普遍存在:有一名初二女生,她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一幕:几个男生把她摁倒在地,使劲打,踢,甚至撕扯她的头发,在这过程中,她只能拿撮箕挡着自己的头,也没有办法过多反抗,只能稍稍反抗一下,怒斥一下。

而打她的男生,却说是纯属娱乐。

更有人拿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人兴奋地说:“别挡着我拍!”……看了这个事例,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____来,校园暴力这4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____、报纸上,每一次的报道,总能让我震惊。

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博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动。

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直视。

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就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了无限的悲痛。

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像这种事小孩之间开开玩笑嘛,有什么不可以的。

或许有人会这样说。

那就再看看下面的事例:郑某、李某、郑某某与被害人王某是同班同学,2023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扫,郑某便以此为由与王某发生口角,而后郑某、李某与郑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质扫把、钢板等作案工具,击打王某,使王某头部造成了重伤,后经抢救无效____。

还有,2023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王某与李某、李某某预谋____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钱财用于网络游戏。

李某未表示参与。

次日下午,王某将表妹邵某骗离学校,在一土坯房处,王某让李某某将邵某“做掉”,李某某将事先准备的砖块将邵某打死。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论文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论文

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论文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分析[摘要]:近年来,国际国内校园暴力事件的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关注。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已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出了不少呼吁,但是校园暴力仍是屡屡发生。

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它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本文根据理论界对校园暴力成因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当代社会中出现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从校园、家庭、社会方面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校园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一、国际国内的校园暴力现象掠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

在日本,1984年和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自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

2007年美国某学校一学生持枪射击,致使33人死亡;1995年1月四川成都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受到他人欺侮而自杀;四川奉节县一名学生在教室引爆炸药。

当场炸死三人,伤四十人。

2006年9月份XXX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

XXX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XXX学生在课堂上辱骂老师;XXX一名女研究生被杀死在实验室里;东莞某中学三名女生在教学楼内欺负、殴打一名女生,数十名同学围观起哄;不少学生还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

2006年6月,珠海某学校几名女生在宿舍围攻一名女生,几名施暴者轮流不停打另一名女生耳光,被打者一动不动任其打骂。

打人过程被同伴用手机拍下视频传到网上。

2007年3月,东莞一所中学几名男生在教学楼走廊打一名男生,男生被打倒后,多名男生上前脚踢,周围几十名同学围观,有围观学生将打人过程拍下来传到网上;2003年发生在XXX的“马加爵”一案……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任性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是让受害者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痛苦或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校园暴力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校园暴力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论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教学、生活及其周边环境中,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校内外不同人群之间的体罚、威胁、欺凌、伤害等形式的暴力行为。

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全面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被暴力事件的学生常常感到恐惧和压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

一些受害学生甚至因为无法承受校园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这种悲剧已经发生了太多次。

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行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暴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也侵害了学生的权益。

学校应该是一个安全、平等、友好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校园暴力打破了这种和谐,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和伤害。

无论是身体伤害还是心理伤害,都违反了学生的基本权利。

我们需要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监督,依法制裁施暴者,并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校园和谐对他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校园暴力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

学校是一个重视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的地方,而校园暴力的存在会干扰学生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受校园暴力困扰的情况下,难以专注于学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校园暴力不仅对受害学生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我们必须彻底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要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

学校和教师需要提高对校园暴力的警觉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及时解决矛盾和纠纷。

学生自身也要注重互助和友善,不参与或纵容暴力行为。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校园暴力的宣传力度,推动立法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论文3000字

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论文3000字

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论文3000字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论文3000字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引起了学校、家长、甚至政府的高度重视,校园暴力更是有增无减。

校园暴力主体具有特殊性,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缺陷、家庭结构缺陷、校园管理不善或社会经济影响等原因都对校园暴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管控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预防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着去年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多起“校园暴力”视频及今年3月20日,广西约20名女生手持器械聚众斗殴和2016年3月21日,浙江省灵溪二中5名女生先后对一名中学女生施以打耳光、打头部、踢下身等暴力行为。

2016年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某学生以暴力手段连砍同寝室室友50多刀,至其死亡等一系列案件的频繁发生,带来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今“校园暴力”不仅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十分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且最高检今年也将重点关注“校园暴力”,并加强对相关行为的惩处和预防。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校园暴力是一个富含深意的代名词,它本身涉及多个科目,如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多个定义。

因此,目前我国尚未对其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丹·奥尔沃思、夏普、史密斯和国内学者陈世平、张新等人首先从“欺负行为”进行深入考察,从而研究出了关于校园暴力的重要成果——如丹·奥尔沃斯通过亲自调研,终于对暴力行为得出一个定义:一个学生如果反复或长期的成为一人或多人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

这个定义虽仅限于学生之间,但是它开启了“校园暴力”研究与探索的里程碑。

我国的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各个阶段的学校及合理辐射区内的,学生、教师或校外入侵人员对师生的人身和财产进行攻击以及破坏学校财产或管理秩序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小骞,14岁,性格外向,爱交友,好胜心强。

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被选为班长,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和别人合伙“拿”了别人的钱。

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们都认为他不宜再当班长了,最后班主任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

从那以后他开始恨老师,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也是应付了事。

到初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上课不仅不爱听讲,还故意接老师的话荐,甚至顶撞老师。

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伙,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初二上学期11月,他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同学发现后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吓唬老师的,因为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看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震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老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更主要的是同学间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

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骞,14岁,初二,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在行为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

小骞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他缺乏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暴力倾向的举动。

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十三四岁正是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概念很强,会过多的关注自我的感受和想法而忽略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自己对自己却没有正确而合理的评价。

这就容易导致其会过多的关注老师对其不好的评语,甚至夸大某些话语的严重程度,导致和老师之间发生误会,产生摩擦。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体和“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来了解和审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又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会作出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

儿时小骞的“重要他人”是父亲,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很粗暴,他的自我概念都是反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因此他的行为方式也是暴力的。

青春期,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过程是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这个时期学生的“重要他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个时期其自尊心格外强烈,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他都会认为伤到了其自尊心。

因此,如果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伤害,也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小骞就是因为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没有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而是过多的关注了自我的感受,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老师从此以后会对他有成见了,这时他对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会产生误会,过多的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有些话语或是方式认
为是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他和老师的误会和矛盾越来越深,导致最终的暴力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错位
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

少年期也是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多的批评、指责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形成的自我概念就是消极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
定了他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接受的准备。

2、效应偏差的影响
首因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由于首因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不要盲目地把所谓不入眼的学生拒之门外,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近因效应偏差;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最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偏差往往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冷静地分析,全面地评价学生。

他感效应偏差;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得知有关学生的情
况,形成对学生的一些印象或看法,并在对其的教育中把这些印象和看法夹杂进去,这就是他感效应。

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词,有偏激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带主观色彩褒贬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

教师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道听途说。

光环效应偏差;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

突出的一点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这个人身上,故称为光环效应。

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既要看到他突出的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其正确的总体印象。

泛化效应偏差;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这个印象会扩展到此人的特征之中,这就是泛化效应。

泛化效应在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印象好时,他的优点可以掩盖其缺点;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成见时,看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合规矩,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最突出的。

3、社会的不良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

学习心理学家指出,特别是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社会来讲,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和网络游戏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有些中学生多次观看暴力节目,逐渐会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暴力节目后,更加强了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以上是笔者所分析的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若能根据其发生的心理根源,综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