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观点的阐述;(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中的问题;(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2)认识仁政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分析文中的观点及其阐述;3.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文中观点的深度剖析;3.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并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观点的阐述;(2)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中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翻译难点;(2)剖析文中观点,阐述孟子思想;(3)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运用。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口头表达文中观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搜集有关孟子思想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中观点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口头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清晰度、观点准确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涵盖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1.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1.2.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其他文章的片段,让学生对孟子的思想和风格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1.2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
2.1.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2.2 解析法:通过对课文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
2.2.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3.1.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1.3 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3.2.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相关注释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案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所言的一句话,该句话旨在表达统治者对国家及其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该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2.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3. 掌握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介绍;2.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分析;3. 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进行实际问题解析;4. 基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历史资料和评论,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和背景;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感受;3. 个案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4. 辩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列举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思考;2. 探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3. 阐释: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解析其思想内涵和传递的价值观;4.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道德难题、历史事件等;5. 辩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6. 总结:总结《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演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表达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辩论演练中的言辞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评估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学习反思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学习和思考的反思文章,评估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
2.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如何运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仁政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背景。
3.文本解析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梁惠王提出的“寡人之于国也”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孟子是如何回应梁惠王的。
分析孟子运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仁政思想的方法。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仁政思想付诸实践。
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案例分析以历史上的仁政实例为案例,分析仁政思想在实际政治治理中的效果。
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政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文章中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将仁政思想付诸实践。
四、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课件2.参考书籍:《孟子》、《古文观止》等3.网络资源: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论文、案例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学会运用类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阐述观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仁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把握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责任担当意识;(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孟子思想的内涵;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详细解析文章的论证过程,阐述孟子思想。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2)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背景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研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文关怀,理解其仁政思想;(2)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的人文关怀;3.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学会文本分析;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3)体会孟子的人文关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研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的人文关怀;3.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学会文本分析;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 课堂小测: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学会对比分析,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对儒家思想的兴趣;(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2)分析孟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翻译;(2)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2)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对比分析,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深入剖析孟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讲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和体会;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孟子其他相关文章、儒家思想简介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教学过程3. 课堂讲解(续)(1)讲解课文,深入剖析孟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讲解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3)举例说明孟子仁政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能流畅朗读并翻译文章。
训练学生分析、讨论和表达的能力,能对文章的内容和观点进行评价。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2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文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文章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内容,阐述孟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实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
提前让学生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2 教学步骤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实践:让学生进行古文朗读和翻译实践,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翻译实践,评估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内容,掌握文中关键概念和观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1.2.2 文本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意。
1.2.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跟读并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2.3 文本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意。
2.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课文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文本。
3.2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和解读文章。
3.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相关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相关的国家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和解读文章,拓展知识面。
5.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安排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2)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解读;(3)批判性思维和创意写作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寡人之于国也》,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文章,理解文意;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4. 合作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次含义;6.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文章;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针对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4. 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考察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2)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评价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3)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2)认识到的仁政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激发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2. 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3. 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深入解读孟子的思想内涵;3. 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3)举例说明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3)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深入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孟子的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孟子思想的应用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背景和作者孟子。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解析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论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文章观点。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孟子和《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3.2 教学活动观看孟子介绍视频,了解孟子的思想和贡献。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和韵律。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口头表达来评价其分析和论证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辩论,延伸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孟子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5.2 教学拓展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项目,培养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将文章的观点付诸实践。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采用问题-回答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并寻找答案。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不同观点的差异。
运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文章中的情境。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
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势分布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1.放多媒体朗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雷芳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
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势分布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放多媒体朗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
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明确: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
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
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略)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
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设喻
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回答)
施仁政的措施(目的)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