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熟练朗读和翻译课文。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习《湖心亭看雪》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 使用翻译练习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 运用欣赏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湖心亭看雪》的文本。

2. 相关注释资料和翻译参考。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湖心亭看雪》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和词汇。

3.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复习课文中的知识点。

4. 翻译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风格分析: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与复习:教师总结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复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复习课文《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回顾和学习过的知识点。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进行翻译练习和讲解。

3. 探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欣赏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八、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复习课文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第3-4课时:进行翻译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总结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

总结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

总结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一、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位于园林的湖心,并且以亭子为主题。

湖心亭通常建在湖心的小岛上,或者通过人工建设的方式使亭子直接建在湖中心。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独特湖心亭常常以木质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轻巧灵动。

其建筑风格多取意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檐角翘起,斗拱结构,飞檐翘角等特点。

亭子周围常常有挑檐,以防雨水流入。

2. 美学设计湖心亭的建筑美学设计注重环境与建筑的融合,力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其建筑多以渔船、汉白玉船为形式,寓意向往远方。

3. 花园装饰湖心亭周围常围绕着精心设计的花园,花木繁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同时,蜿蜒的小径、石桥、小亭子也是其特点之一。

二、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湖心亭在冬季看雪,是一种别有韵味的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景观、文化内涵以及对人们心灵的感染等方面。

1. 风景如画湖心亭看雪,呈现出一种迷人的风景画卷。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湖水倒影如镜,亭子与雪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此时,湖心亭周围的花园也因为雪的装点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2. 文化内涵深厚湖心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看雪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诠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被赋予了许多意境与情感,比如写雪、画雪、赏雪,都成为中国文人雅士们钟情的题材。

3. 人们的情感共鸣湖心亭看雪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雪花飘飘,给人以一种清净、纯洁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四、结语湖心亭看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观体验。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湖心亭的建筑特点,以及湖心亭看雪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湖心亭看雪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1. 湖心亭的背景介绍湖心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它建于明代,原名“乐春亭”,后改为“湖心亭”。

湖心亭坐落在一片水面上,四周环绕着青石栏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2.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四方形结构:湖心亭呈四方形,每边都有一个门洞。

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四方之象征的重视。

- 重檐歇山顶:湖心亭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华丽而富有韵味。

- 柱子和栏杆:湖心亭的柱子和栏杆都采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3. 湖心亭看雪的意义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每年冬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雪景。

湖心亭看雪有以下几个意义: - 美景欣赏:湖心亭周围的水面和园林在白雪覆盖下变得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 文化体验:湖心亭看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文化。

- 心灵洗涤: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然与艺术之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4. 湖心亭看雪的最佳时间湖心亭看雪最佳的时间是冬季,特别是下雪后的第二天。

此时,白雪覆盖着整个园林,形成了一个纯净而美丽的景象。

5. 湖心亭看雪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湖心亭看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穿着保暖:冬季气温较低,看雪时应穿着厚实的衣物,以免感冒。

- 小心行走:湖心亭周围的地面可能会变得湿滑,需小心行走,以免摔倒受伤。

- 保护环境:观赏雪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

6. 湖心亭看雪的相关诗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人雅士常有的题材,以下是几首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著名诗词:- “江山如画,一笔带过。

忽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优秀教案_《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优秀教案_《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一、重点字词解释1.重点词汇(1)余拏.一小舟撑(船)(2)拥.毳衣炉火裹、围(3)雾凇沆砀...有此人哪能还..白汽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2.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2.古今异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古义:消失今义:断(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时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白色3.一词多义(1)白①上下一白(白色)②强饮三大白(古时罚酒时用的酒杯)(2)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3)一①上下一白(全)②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课文内容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痴”在何处?①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痴迷于超脱世俗的闲情雅致③痴情于故国之思的坚守3.“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有何作用?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运用白描手法,三个“与”字写出了天地茫茫、浑然一体的雪后西湖全景,“一痕”“一点”等量词运用夸张手法,形象描绘了景物的渺小、微弱,与苍茫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抒写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张岱《湖心亭看雪》佳文的知识点有哪些呢?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篇课文,也是考试的常考一篇文言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一简答题(72道)(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3).《湖心亭看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

(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

(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意对即可)(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7).答案解析:不矛盾。

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汇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

•掌握用“各”修饰虚词的方法。

2.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自然美的形象,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朴素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

2.文本的结构分析。

3.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描写手法的运用。

2.理解讽刺手法。

四、课堂教学1. 预习导引引导学生预习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掌握文本结构。

2. 形式多样的描写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如何用丰富的语言描写出雪景,从而体会描写的重要性。

3. 策略讲解通过ppt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引导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感受语文魅力。

5.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讽刺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知识点1. 内容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游湖心亭看雪时的所感所想。

文章采用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通过文笔优美的描写展现出湖心亭和雪景的美丽。

2. 文本结构本文属于记实性随笔,文本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开宗明义、描绘湖心亭的特点、描写雪景、想象湖心亭的历史、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 段落分析•第一段:通过事实句描述作者看到的海棠花和杜鹃花,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刻和地点。

•第二段:揭示了湖心亭的特色,作者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示出湖心亭独特的魅力。

•第三段:详细地描绘了雪景,生动地表现出雪的质感和景色的美丽。

•第四段:概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湖心亭的赞美,并以此引出对湖心亭产生的新的想象。

•第五段:在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了他的思想情感。

4. 修辞手法•对比手法:文章中通过对比刻画雪景,突出雪的美丽。

•拟人手法:将湖心亭比作一位美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湖心亭的美。

•借景抒情:通过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湖心亭看雪》提纲

《湖心亭看雪》提纲

湖心亭看雪张岱一、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是时期的散文家,著有《》《》二、生词:更gēng定挐ráo(桡)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强qiǎng饮崇祯zhēn一芥jiâ铺毡三、解释词语:1声俱绝2、雾凇沆砀3、强饮三大白4、余挐一小舟56、焉得更有此人7、惟长堤一痕8、金陵人客此10、及下船11、独往湖心亭12、大喜曰四、一词多义1、①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②焉得更有此人还2、①上下一白白色②强饮三大白酒杯3、①是日更定矣这②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4、①上下一白全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5、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他的②余住西湖我五、用原文回答: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2.课文写西湖雪景时用了白描手法,请找出采用白描手法的句子: 3.点明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5.读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就不由想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读到“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我们就发出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背诵《江雪》全诗)6.文末的“痴”与课文第一段中“”一句相照应。

7.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8.积累描写“西湖”的诗文:A。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描写“雪景”的诗文: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六、句子翻译1、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张岱【人物介绍】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重点注释】1、是日更定矣是:这。

定:完了,结束2、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

白:指酒杯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7、客此。

及下船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8、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一词多义】1一:上下一白:全.长堤一痕:数词,一.2更:是日更定矣:初更。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整理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扁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思维导图】【中心概括】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

(2)数词和量词的巧妙运用。

(3)善用对比手法。

(4)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简练传神,笔调淡雅流畅,却又耐人寻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是同学们掌握《湖心亭看雪》的重点,有利于同学们的复习。

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生字读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汇总2022

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汇总2022

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汇总2022《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体现了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下面带来八班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汇总2022,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读音更(gēng)定拥毳(cu)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ng)(dng)余舟一芥(ji)铺毡(zhān)对坐余拏(ro)一小舟强()解释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我撑(船)。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方轻微纤细的事物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尽情地喝。

强:尽情。

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做客。

在此地客居。

船夫。

象声词。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还。

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到......时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文体知识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没有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都可算为其内。

特点:一是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富有情趣。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更.(gēng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 沆.(hàng ) 砀.(dàng ) 一芥.(jiè) 喃.(nán )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作者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而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二、主题概述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三、文章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重点字词余:我。

大雪: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大雪俱: 皆,都。

绝:消失。

是:这。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撑(船)。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全,都。

惟:只,只有。

痕:痕迹。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焉得:哪能。

更:还。

强:勉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五、理解性默写1、《湖心亭看雪》中,具体描绘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心亭看雪》中,描写西湖大雪三日后万籁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3、《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1.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2.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3.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4.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5.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6.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7.舟子喃(nán)喃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一词多义(一)是1.是日更定矣(代词,这)2.是金陵人(表判断)(二)一1.上下一白(副词,全)2.长堤一痕(数词)(三)更1.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2.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四)白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上下一白(白色)(五)大1.见余大喜(副词,非常、十分)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二、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课文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我(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感知阁:
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及金陵二人事件:看雪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如何理解“痴”?
答;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答:“痴行”(1)“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白描的手法写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4.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描绘:(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答: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景。

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

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景象。

6.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

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8.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奇: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不顾天寒地冻,醉心于写景,闲情雅趣异
于常人。

9. 如何理解“上下一白”?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10.“痴”与课文第一段那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独往湖心亭看雪。

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1.找出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并赏析。

写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3.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

因为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一种新逢知己的惊喜,同时也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14.主旨归纳:
本课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5.什么是白描?
答: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