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隆里古城旅游景点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锦屏隆里古城旅游景点介绍
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贵州省锦屏县西南边沿,此城建在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浓荫覆盖。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是他们三大文化瑰宝,尤其玩龙灯,龙灯制作精巧,气势宏大,表演技巧高超,活灵活现,蜚声国内外。
景点信息
地址: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村
门票:15元
交通:
1、在黎平汽车站乘黎平往敖市的班车,途中在隆里下车,车资6元。注意,黎平到敖市的车有经过隆里的,也有不经过隆里的,要问清楚了。也可以乘车到敖市
后转乘敖市到隆里的车。
2、凯里到锦屏,每天上午.下午各4三趟,车程约4个小时,票价40元,锦屏到隆里有直达车,人满就走,车程约1小时,票价10元。
住宿:隆里古城内民居可以住宿,每人大约20元。
旅游小贴士
特产隆里腌鱼、重阳酒、米花、炒米、麻叶等。
景点地图
隆里古城方位地图
隆里古城游览示意图
隆里古城游览线路
景点相关资料
夕阳草树,碧草映阶;寻常巷陌,古风犹存。走近隆里,便走进了古远淳朴的风俗画中。
登上“龙标八景”之一的真武山远眺,隆里古城似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铺陈在一
片开阔平坦的田原中,四周青山连绵逶迤,接天连地的绿色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古城以禹门峰为背景,以龙溪河水为镜,梳妆于山水之间,俯仰于天地之际,完美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笔直幽深四通八达的街巷,向世人传达出迷人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今一旦被人掀起面纱,便以其楚楚动人之神采让人惊叹的边陲古镇——明代军事城堡隆里古城。这里丰厚、斑斓的“多元一体”屯堡文化,在跨越了600多年的历史岁月后,犹如一颗镶嵌在贵州高原这个“文化千岛”上的璀璨明珠,闪射出迷人的光彩。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东缘的锦屏县隆里所村,距锦屏县城45公里,省道锦黎通县油路绕城而过,往南21公里即是黎平机场。
早在唐宋时,封建统治的神经末梢就伸进了这片边乡僻壤。到元朝至治七年(1322年)开始设置龙里蛮夷长官司。明太祖朱元璋立军卫法,“度天下要害之地,连郡县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有二人为百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年),楚王桢(朱元璋第六子)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自此至清末,隆里这一军政建置基本不变。清《龙标志略》称,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这座由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屯军人员及其后裔共建的戍边重镇,规模之大,人烟之旺,由此可见一斑。现在,历尽沧桑的隆里古城,作为军事驻防单位的威严已不复存在。昔日边陲政治经济文化的小中心地位也在世事更叠中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作为一座古代集图腾、宗教、历史、现实于一体的典型城堡,仍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极为鲜见的。城中规整而错落有致的古街、古楼、古宅、古庙、古祠、古碑、古桥,仍完整无损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过去的繁华和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
而今,古风古韵盎然的隆里古城,已被列为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之一。抚去600多年的历史尘埃,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备受世人青睐。
独特的建筑格局
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历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筑、文化旅游价值。
古城近似长方形,周长1500米,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面积48174平方米。城垣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二年(1404年)修复,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用卵石框边,形成现有风貌。全城分东南西北四方城片,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名“清阳”,南门名“正阳”,西门名“迎恩”,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暗设机巧。
城门上都立有戍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城内设有环城路,环绕全城。城外挖有城壕,架有吊桥,而今城壕、护城河旧迹仍依稀可辨。 城内街道以城中央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各有一条大街直通城门,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连巷,巷巷相通,往复回环,成为一体。这些街道全用鹅卵石铺成,街道两边均有排水沟。临街排列的“窨子屋”,墙基均为青石条砌成,并且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排水口直通天井,保持院子干燥,建筑十分讲究。更奇特的是,城中的大小街道交叉时,不是常见的“十”字形,而是“丁”字形。据当地人解释,古城先民因避讳“十”与“失”谐音,故在建城时大小街道都不以“十”字开通,而开“丁”字街,喻示丁发财旺,城池永固。城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历经劫难而得以幸存的“窨子屋”。房屋临街排列整齐,一色三间两居封火墙式,墙顶青瓦兽脊,两侧山墙翘角凌空,近看如“笏板”朝天,古色古香,远观如飞燕腾空,灵动自若。下端为石板铺垫,墙上石灰彩饰,彩色花纹框边走线,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户八字门楼,门前是青石凿成的三步台阶,门旁各放一石凳,供休憩乘凉。门上方匾额写有标示主人身份的“堂名”,如“关西第”、“洛阳第”、“三槐第”、“科甲第”、“书香第”等。民宅平面布局自外而内,大抵先前门,而后前屋、正屋、后屋,每进屋均以四合院天井相隔。天井用青石镶成,旁边存放一青石长方形防火水缸,龙蟠螭护,玲珑凿就。一些人家还在后院开一门洞,与邻家相通,防战乱匪盗时便于联系或出走。房屋全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谨,工艺精良。这些古居,流溢着唐宋遗风,明清风采,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变迁。
吐纳古今,糅杂苗汉的文化“孤岛”
古城居民,多为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农业技术比中原、沿海的许多地方并不落后多少,农业的出产也相当不错。居民的生产、生活,仍保留着江南一带的特色。
隆里的文化糅杂苗汉,土著和外来文化融为一体,又因为古城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墙内,很少与城外的当地民族交往,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结束不与外人结婚的历史。这种自成体系的封闭性文化,经过600多年的强势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孤岛”现象。在以苗侗文化为主流的黔东南地区,隆里古城作为正处在南北侗分水岭线上的一个社区,却坚守汉文化而不被同化,具有特殊意义。
隆里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迄今保存着玩龙灯、演汉戏、迎故事等具有汉文化色彩的习俗。就类别而言,有宗教文化、戏曲文化、节日文化、刺绣文化、编织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玩龙灯是隆里人每年的庆春传统节目,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要赶来观看。开锣玩龙时间由东西南北各门事先约定,锣鼓一响,赤、白、黄、黑八条龙同时出动,会聚城中广场,锣钹鼓号齐鸣,群龙竞技,热闹非凡。其龙灯制作精巧,鲜艳美观,风格独特。玩耍的技巧也多达十余种,如串花龙、金龙抱柱、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