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的产生及其电磁干扰的防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辐射的产生及其电磁干扰的防护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它们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使人们开始不知所措,其中最为熟知的便是电磁辐射。

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排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经不容忽视——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髓发育、视力下降……

本文将针对地磁辐射的产生及其电磁干扰的防护进行论述。

关键词:

电磁辐射电磁干扰防护

什么是电磁辐射

提到“电磁辐射”,人们总会感到很恐慌,甚至认为它是隐形杀手,但事实并不然,只有当辐射超过一定限度时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与电磁辐射“朝夕相伴”,我们不能生活在没有它的世界——电视、电脑、冰箱……正是这些事物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做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又称电子烟雾,它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存在的物质,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共同组成的,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

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强。同时,电磁辐射污染造成的危害是

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同的,波长越短,对人体的作用越强,因此,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还需在各种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生活和学习,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立足于防范,以减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电磁辐射的产生

电磁辐射的来源有多种。人体内外均布满由天然和人造辐射源所发出的电能量和磁能量。电磁辐射源可以分为自然电磁辐射源和认为电磁辐射源。

(一)自然电磁辐射源

自然辐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热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大气运动的能源,也是被动式遥感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辐射源。我们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是可见光,红外线,远红外,还有紫外线。由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很远,因此强度也大大降低了。一些宇宙天体也向地球发射x射线、γ射线。

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微米)和长波(6微米以上)。地球除了反射太阳辐射以外,还以火山喷发、温泉等形式,不断地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天空打雷,地震等也会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地球上部分矿物质,如花岗岩,也能放出γ射线。人体也是一个小小的辐射源,人体辐射的电磁波频率分布主要为红外与远红外,波长为5.6--12微米。

(二)人为电磁辐射源

人为电磁辐射源(高频感应加热设备、高频介质加热设备、短波和超短波理疗设备、微波发射设备和无线电广播与通讯等各种射频设备)主要有各类无线电设备,如移动电话机、无线对讲机、室内无线电话、广播电视发射机、微波和卫星通信装置、雷达、无线电遥控器等,也包括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如微波炉、高频护眼灯、医疗磁共振设备、射频电热器、交流高电压输电线、转换开关、电

动机、发电机、电视机、计算机等。

电磁干扰的防护

电磁干扰是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完好性的电子噪音,它通常由电磁辐射发生源如马达和机器产生。电磁干扰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正因为多种途径的耦合同时存在、反复交叉,共同产生干扰,才使得电磁干扰变得难以控制。

目前,有很多可以抑制干扰传播的技术,如屏蔽、接地、搭接、合理布线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回避和疏导的技术处理,如空间方位分离、频率划分与回避、滤波、吸收和旁路等,这类方法可以代替费用昂贵而质量体积较大的硬件措施。但是,往往单纯采用屏蔽并不能提供完整的电磁干扰防护,还需要增加滤波器,它允许有信号的电流通过,对频率较高的干扰信号则有较大的衰减。

由此可见,电磁干扰也是可以防护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衰减、分离和隔断。

总述

我们生活在充满电磁波的世界中,因此,正确认识辐射的来源和危害显得更为重要,不能听信一面之词,认为它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我们也要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安全地使用电气设备带来的方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物理》1981年第12期

《人民日报》2002年04月09日第十版

《大学物理》苟秉聪、胡海云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