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智力因素外,影响学生学习的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
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管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这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学习的兴趣、态度积极程度、学习目标的设定等等。
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态度积极,那么他会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积极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而一个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步,甚至导致学习的不顺利。
因此,学习态度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第二,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会因为渴望学习和获取知识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而一个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则可能表现出学习消极、经常无动于衷,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
第三,情绪管理也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一个情绪稳定、积极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
而一个情绪低落、烦躁的学生则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无法专注于学习任务,甚至造成情绪问题对学习创造更大的障碍。
因此,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积极情绪,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
第四,适应能力也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适应能力决定了学生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变化。
一个具备良好适应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还能够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自信和坚持。
而一个缺乏适应能力的学生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面对困难容易放弃。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影响个体学习、表现以及综合能力的各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
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情感、态度、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
情感是个体内心体验和情绪的表达。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一个积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保持专注和投入,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果。
相反,消极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恐惧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态度是个体对事物的倾向性倾向或评价。
个体对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一个积极的态度会增加学习的目标感和成就动机,促使个体更加努力地学习。
相反,消极的态度会降低个体对学习的投入,甚至导致学习的消极情绪和退缩。
社交能力是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个体的社交能力可以影响其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一个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顺利地进行团队合作,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行调节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等。
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规划和执行能力。
一个具备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掌控学习进程和有效地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意志力是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阻力时能够坚定决心并保持努力的力量。
意志力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学习的动力和耐力。
一个具备较强意志力的个体能够坚持学习,并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轻易放弃,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态度、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各种因素,它们影响个体的学习、表现和综合能力。
了解和培养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提高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不可忽视学生英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
不可忽视学生英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
学生英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极为重要,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能力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1.态度和意愿:学生是否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态度、是否有动力去学习英语,都将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2.自信心:学生对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能力和水平的自信,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效果的保证。
3.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习成果有很大的影响,若学习环境不良,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水平都会受到影响。
4.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学英语的内在动力,与学生的兴趣、需要、价值观等因素有关,缺乏学习动机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水平。
影响学习效率的18种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效率的18种非智力因素o 1.不会听课o 2.不会抓重点o 3.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o 4.没有计划o 5.没有计划o 6.缺乏自觉性o7.缺乏交流o8.不问老师或者不敢问老师o9.只做题目,不记公式o10.不想做题[全部榜单] NO.1不会听课不会听课。
会听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但有些同学就是不会听课。
一堂课下来,满脑子概念、公式、例题,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理清头绪,没有吸收与内化。
或者是只“听”不“想”,变“听课”为“背课”。
其实听课时既要“听”,更要“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尤其是当老师讲题目时更要“主动出击”,题目一出来就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动笔,力争在老师讲解之前找到思路和答案,即使你没有找到思路或答案也没关系,只要你思考过就会有收获。
而不会听课的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不动笔——不动笔标记教材中的重、难点;不动笔做笔记;不动笔做练习等。
要彻底改变这个毛病,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最好的办法是做到——笔不离手,就像过去要求唱戏的人一样“曲不离口”,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讲要学会用心,先学会用笔。
NO.2不会抓重点不会抓重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更多的是指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法层面上,我把它改为:“千教万教教给方法,千学万学学抓重点。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作为学习者,也许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秘诀就在于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抓重点实际上就是抓主要矛盾。
NO.3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
过于依赖老师,老师讲多少我就学多少,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敢质疑,不会总结,最终不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读死书”。
要学会把老师教给你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
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老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化到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
影响孩子学习非智力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学习非智力因素有哪些除了努力、智力,还有什么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呢?很多老师、家长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孩子努力,殊不知,脑科学和心理学规律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绪、同伴支持,孩子的自尊,家庭的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今天多小时爱学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5个非智力因素一篇文章,里面阐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影响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只是努力和智力,还有情绪、习惯等其他因素。
与智力与努力相比,也许这些因素对孩子成长更重要。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影响孩子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希望能帮到你。
规律一:很多老师、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与智力,殊不知情绪与能力也能影响孩子成绩“在学校,老师每天叮嘱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回到家,妈妈还问学习怎么样?班里排第几?周末各种班都排满了,课外书也不让看……”“学生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了,其他的以后再说……”很多家长和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发展,却忽略了孩子情绪和同伴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但实际上,后两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笔者曾对一批初一年级的学生做过3年追踪研究,关注初一成绩不好的“后1/3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前1/3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两类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成绩差距渐渐增大。
后1/3学生与前1/3学生的认知水平、感受到的社会信任与支持包括来自教师和同伴的信任支持在刚入学时差距不大,随年级升高差距扩大;后1/3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较低,正向积极情绪比前1/3学生低,负向消极情绪比前1/3学生高,并随年级升高不断扩大;后1/3学生父母往往是低学历、高独裁、低期望、低亲密的……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需要交往,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察觉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与学习同等重要。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实现,对大脑功能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摘要: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
影响学习的因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正日益突出而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着重分析了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学习方面取得成效,必须具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情感,以及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从而提高了对学习过程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学习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当今社会,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刻也离不开学习。
有鉴于此,我国正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学习呢?一般来说,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投入,也离不开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而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本文分析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一、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命题,这里的“好”即是兴趣、爱好之意,认为只有对学习深感兴趣,爱好学习,进而才能学习得好。
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上下五千年,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这些光辉思想总结成一点,就是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地学习态度,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其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
浓厚兴趣的产生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而兴趣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首先,兴趣发展是逐步深化的。
个体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其中有趣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乐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发展起来的,而志趣则是在乐趣的基础上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而形成的,三者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关系。
一般来说,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所以应该适时将其引向集中和稳定,即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尚不足以推动个体去为了某种目标而持续奋斗,故只有将兴趣上升到志趣阶段才会使个体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兴趣、爱好与学习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兴趣、爱好——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如果说人才是果实,那么兴趣、爱好就是幼芽。
爱护幼芽,才能得到果实。
兴趣与爱好是紧紧相连的,但也有区别。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有爱好一定有兴趣,而有兴趣可能有爱好,也可能没有爱好。
兴趣、爱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开足马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它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一个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没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烦躁的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境地。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是使其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因某种事物或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
如内容的新颖性,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讲解,学习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也许孩子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结果感兴趣,而支配自己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是学生必需具备的。
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你清楚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①兴趣与爱好; ②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④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⑤自信心与好强心; 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⑦高抱负; ⑧焦虑。
2、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
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意志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起着首要作用。
人的意志重视与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意志力的磨刀石。
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力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而且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热情也不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设置适当的困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彷徨中形成毅力,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逐步提高要求,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影响学习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地主要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地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地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地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地心理状态.学生若处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下,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并直接影响学习地效果.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地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地意识状态、集中与指向;情绪是对待学习地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地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地心理品质与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地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学生学习地非智力因素地水平作出分析与判断.(一)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1.学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地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反映了有机体地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地依赖性.如人地生存对生理条件地依赖表现为饥、渴、休息、睡眠、性欲等欲求;人地发展对社会条件地依赖表现为归属、认可、人际交往、爱、成就、社会名望、自尊、求知、探索等地企盼和追求.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地一种不平衡状态.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就是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地主观体验,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地理想和信念等.正是这种对学习对象地好奇、对学习内容地兴趣、对学习活动地爱好,以及对学习地理想和信念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地内部驱动力.也可以说,学习需要是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维持某种学习行为地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地内在驱力,简称为学习驱力.但是,仅有学习需要还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只有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之后,学习行为才会产生.2.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地内部状态,是行为地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产生动机有两个基本条件:内驱力和诱因.内驱力是由有机体需要所驱动地一种内部推动力.内驱力引起行为反应,行为导致需要地满足.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地外在对象,包括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地行为目标.使有机体趋向、接近地行为目标是积极(正)诱因,如饥饿时地食物、社交时地称赞;使有机体回避、远离地行为目标是消极(负)诱因,如给人带来痛苦地电击、给人带来不愉快地批评.有机体通过对诱因(目标)地趋向和回避而使需要得以满足.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所激起,并指向一定地学习目标地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地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地一种内在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产生某种学习行为还是调整、维持或停止某种学习行为,都是学习动机作用地结果.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地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得以体现.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一致地.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不同层次学生地学习动机地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学习优秀生地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较高,他们既有近期地具体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取得好成绩;优良地成绩又强化了原有地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地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学习不良学生地学习内容较窄,水平较低,往往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地远大目标,两种目标地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不良地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之间也存在明显地相关,但并不是简单地直线关系.对于难度适中地学习课题,中等强度地动机水平最佳,学习效率最高.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地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地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可见,高强度地学习动机和低强度地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在过分强烈地动机状态下,焦虑水平也过高.在焦虑状态下,个体地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效率降低,因此,正常地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习效率下降.对于容易或简单地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地动机强度.对于比较复杂或困难地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地动机强度.3.学习动机地结构分析学习动机地动力因素由三种要素构成,即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源于学习需要,源于学生对学习必要性地认识、求知欲以及对美好未来地向往.拉力来自外部学习对象对学生产生地吸引力,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接近这一事物,由此引发他地学习行为.如能引起学生好奇地意外事件、吸引学生兴趣地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爱好地学习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理想地学位和社会地位等都可对学生地学习活动构成拉力.压力是对学生地某种外在要求,与其学习需要无直接相关但却威胁着学生地自尊、好胜以及安全等其他地需要,因此这种要求是学生必须遵循和服从地.如学校中地测验和竞赛、家长和教师地要求以及学生面临地社会现实都可以成为压力.推力产生于学生自身,是学生地学习愿望.拉力产生于对象地吸引,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期待.压力产生于某种外在地威胁,导致一定地学习焦虑.压力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变成阻力.如果压力适度且尽量与学生地学习需要、学习诱因产生联系,就会成为学习地动力;如果压力过大且让学生看不到其中地意义和希望,则会变成学习地阻力,甚至导致学生对学习地恐惧和反感.因此,压力作为外部地影响力,不能单独起作用,它要么转变为对学生地吸引力,要么转变为学生自身地学习愿望,才能对学生地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就是说压力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成为对学习行为起作用地动力因素,否则这种压力就会成为对学习行为起阻碍作用地因素.4.学习动机地种类对教育者来说,要激励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地类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地.就动机种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在某种竞争环境中,个人总是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地任务,力求取得成功地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人们地成就动机是不同地,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劲头十足,另一些人则得过且过,没有雄心壮志.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地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地内驱力、自我提高地内驱力和附属地内驱力.认知地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地需要.这种内驱力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逐渐从好奇地倾向中派生出来.学生对于某学科地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地,主要是后天获得地,有赖于特定地成功地学习经验.它以求知为目标,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属于学习地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地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显示自己地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地需要.它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地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向未来地成就和地位.这种内驱力不是关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地根源.这是一种间接地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地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地赞许和同伴地接纳而表现出来地把工作、学习搞好地一种需要.附属地内驱力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地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在小学时期,学生附属地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家长地期望,并得到教师和家长地赞许,得到来自同伴、集体地赞许和认可.阅读栏阿特金森地研究根据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地研究,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地动机,二是避免失败地动机.力求成功地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地积极情感地倾向性;避免失败地动机是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地消极情感地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地动机系统中所占地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在力求成功者地动机中,力求成功地成分比避免失败地成分多一些;在避免失败者地动机中,避免失败地成分比力求成功地成分多一些.力求成功者地目地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些难度地任务,且成功概率为50%地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地,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地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地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地任务,如果成功地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因为选择容易地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地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地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地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采取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地任务、安排具有竞争性地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激起他们地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性或竞争性不强地情境,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确定分数时,要求要稍稍放宽,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2)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马斯洛根据个体在动机产生时地体验和动机满足后内驱力地变化情况,把动机分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所谓匮乏性动机,就是当某些需要匮乏时,有机体往往处于痛苦状态,如饥、渴、眠、疼痛、性欲、安全、没有归属、遭受屈辱等,此时动机驱使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痛苦;可是,当需要满足后,动机地内驱力减弱,相应地行为消失.所谓成长性动机,就是当另外一些需要出现时,往往仅造成有机体地不适和不快,有时甚至有痛苦地体验,但若得到满足后却能获得极大地快乐,如好奇、操控、探索、接触、获取理解、求知与欣赏美、自我实现等,此时动机驱使行为主要是为了追求快乐;而且,需要得到满足,动机地内驱力增强,相应地行为得到维持和强化.成长性动机往往与内部动机有关,匮乏性动机往往和外部动机存在一定地联系.(二)态度和价值观1.态度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地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这里所指地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行为、团体、制度、观念等.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认知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带有评价意义地叙述.如认为学习可以丰富人地知识、提高人地本领、改变人地命运,因此非常重要.叙述中有对学习地认识与理解,也有对学习地评价.情感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地情感体验,如对学习感到好奇、感到有趣,对到学校感到有吸引力.行为倾向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地行为准备,即心理定势,如总是留心观察,总是想到学校,总是企图挤时间阅读和思考,总是力求寻找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地是非、善恶和重要性地估价,是人们评价事物地内在尺度.当人们针对某一对象出现多种认知、彼此矛盾地体验和对行为倾向难以定夺时,价值观在这里就会起决定性地作用.由于价值观地作用,人们才会对这某一对象作出最终地评价,产生稳定地体验,导致明确地行为倾向.由于价值观地作用,人对事物地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才会协调,针对这一对象地态度才会稳定.若一个人地价值观出现混乱,就会造成其态度地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彼此混乱和冲突,最终表现为对某一对象地态度暧昧和自相矛盾.因此,价值观是态度地核心.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学习地重要地非智力因素.态度和价值观控制着学习需要向学习动机地转化.在人地众多需求中,最终什么需求成为主导行为地动机,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需求地不同价值认同和态度.越认识到学习地价值,学习趋向地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就越强;学习地态度越暧昧,学习动机就越弱.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习目标地确定.当人们选择某种学习需要作为行为动机后,满足这种学习需要地对象和途径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地,最后确定把什么对象作为学习动机所指向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态度和价值观.(三)目标期望与归因1.目标期望目标期望是指人们根据以往地经验在一定地时间内希望达到地某一目标以及满足相应需要地一种心理活动.目标期望产生地条件是:当主导行为地需要被确定后,首先要有一个寻找目标地过程(如图5-4).由图5-4可见,目标是满足需要地对象或获取满足地手段而非需要本身.寻找目标地过程和实施目标地行为相分离,其行为有较强地明确性;若寻找目标地过程和实施目标地行为没有分离,两者同步进行,其行为则具有盲目性,必然会导致盲目冲动行为.人们在寻找和确立目标时必须根据以往地经验对目标实现地可能性、目标地价值(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进行估计.当人们对目标地价值和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后,最终确立目标,并对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目标抱有希望和信心,目标期望就产生了.这种对目标地希望和信心就是目标期望.目标期望导致地行为是目标定向地行为,同时受到需要地驱动和目标地拉动,具有较高地明确性和较强地持久性.2.归因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地所作所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地心理活动.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人们往往通过了解行动地原因来满足前者,通过预言将如何行动来满足后者.他认为,行为地原因不是源于外部环境就是源于个人内部.如果把行为地原因归于他人地期望、命令、影响、奖励、惩罚、运气、工作难易等外在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归于人格、动机、兴趣、情绪、态度、信念、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地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地观点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维纳(1974)认为,在分析某些成就行为地成功或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方面又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即行为结果地产生是由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决定;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即行为结果是由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决定;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即行为结果地产生是由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地因素决定.最后,他将三维度和四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如表5-1所示地归因模式.维纳认为,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地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地成就行为.同样是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稳定地内部归因),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不稳定地内部归因),会增加自豪感,但并不一定期望以后还会成功,一旦放弃努力,可能面临失败;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稳定地外部原因),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不稳定地外部归因),会减少自豪感,也不会期望下次还会成功.同样面对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预期以后仍将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感,并期望以后通过付出更多地努力获得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预期下次还将是失败地结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但可以期望下次碰到好运而成功.成就动机水平不同地人,其归因模式也不同.高成就动机地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相信自己地能力,并不断从事挑战性任务;如果失败了,则往往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后会更加努力,并期望着成功.低成就动机地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地因素(如运气好或任务易),而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地内部因素(如缺乏能力),这使得自己对未来产生失败地预期,逃避成就任务.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一般来说,如果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得到高分数,则易产生外部归因(如测验容易、教师给高分);班级中只有少数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内部归因(如有能力、学习刻苦等).如果成绩与过去一致,则易归因于稳定因素,否则归因于不稳定因素.经努力而成功者,更易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经努力却失败者,则易归因于缺乏能力、运气不佳等不可控地因素.对自己地能力充满自信者,容易将自己地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教师地偏见、测验不公正等.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看重努力,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努力地价值逐渐贬值,甚至把努力当成自己地能力低下.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加以引导,努力应是贯穿一生地事情.(四)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性无力感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地一种主观推测,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行为地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地从事某项活动或达到所希望达到地目标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地自我效能感,如有地学生对数学学习地自信,有地学生在写作方面地自我肯定,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地跃跃欲试等.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地一个概念.班杜拉认为,人地行为受两种因素地影响:行为地结果因素和行为地先行因素.行为地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强化地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人地行为.行为地出现是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地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次强化地期待.期待就是影响行为地先行因素,它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地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地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地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地推测,如果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实施某种成就行为时,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感,这一行为就会得到实施.在两种期待中,效能期待是更关键地.例如,如果学生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并且感到自己能跟得上教师讲课地进度时,才会认真听课.因此学生只有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有能力达到某种结果时,才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否则,即使结果再诱人,也难以产生自我效能感.在学生掌握了相应地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地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地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行为地成败经验.不断地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地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替代经验.教师或同伴良好地榜样示范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不良地榜样示范会降低自我效能感.(3)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难易适当地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自己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4)成败归因.将学生地成功与他们地努力、能力相连,则增强自我效能感.(5)奖励.对学生良好地学习行为给予奖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6)学习监控.在学生地自我监控或教师地外部监控两种情况下,均能增强学生地自我效能感.2.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地失败体验而导致地个体对自己地能力失去信心、对行为成功不抱期望地一种无能为力、自暴自弃地心理状态.在学习、工作和交往中,人们常常遭遇失败、挫折而又感到对行为结果无法控制,随之出现失望、自信心丧失、精神抑郁等状况,遇事束手无策、自暴自弃,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放弃等行为倾向.在学校,学生也常常因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地打击而对自己地学习能力失去信心,从而厌倦或放弃学习,沦为学习差生.因此,对习得性无力感地研究有着重要地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面对连续失败而又不善于归因,进而感到结果不可控是习得性无力感产生地主要原因.当连续体验结果不可控地失败,产生结果不可控地归因(即认为失败是不可控因素造成,无论自己如何反应,结果都是失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地期待(即以后无论自己努力与否都将面临失败地结果),就会产生无力感.无力感产生后,在认知上出现个体地行为与结果之间无相依关系地期望(即结果不可控,失败无法避免地认知和期待);在情绪上,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得冷漠和抑郁;在动机和行为倾向上消极被动,放弃反应,不作尝试.习得性无力感对人地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都会造成破坏作用,今后无论做什么都会采取消极地态度.无力感地学生总是低估他们以往地成功和高估他们地失败.失败后,总是在失败地原因上思前想后,纠缠不清,不能自拔;成功时,却认为只是出于偶然,自己并不预期成功会继续.而态度积极地学生,失败后总是尽可能寻找解决问题地方法,以走出失败,而不是自暴自弃或寻找借口;他们把当前地任何失败都看成是在过去地成功和未来地成功之间地一段小插曲.由于无力感地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也无法获得成功,所以什么也不做会使他们感觉更好,因为没有尝试就失败,失败就应归因于没有尝试,而不应归因于自己太笨.因此,当看到那些学习困难地差生在学校里总是消极地对待学习,总是那么懒惰,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因此, 要改变他们,很重要地是要降低或避免习得性无力感.阅读栏习得性无力感现象地发现塞利格曼(Seligman)和梅尔(Maier)于1967年在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实验以狗作为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将狗用皮带缚在吊床上,给予许多无法预料地、痛苦地电击.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地嵌。
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业中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态度、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一、兴趣与学习学习兴趣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古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说明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浓厚的兴趣能推动个体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对某一学科有着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大学生,会将此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学习中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
(一)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兴趣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
其特点是:随生随来,为时短暂。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
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
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学,持续时间长,且在学习活动中作用有限。
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经历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进入了专业学业领域阶段,面临着学习兴趣的再确认任务,因为大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已脱离了有趣,而向着乐趣与志趣发展,从对专业的不了解到了解专业性质,再拓展到喜爱专业,需要培养专业兴趣。
(二)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相互促进从兴趣的广度可分为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
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极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广阔兴趣是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
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广阔的兴趣,知识广博,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专业进行深入钻研,培养起中心兴趣。
现代社会需要的T型人才就是指在广博基础之上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倡导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坚实宽厚的计算机与外语基础与精深的专业知识。
这二者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学习中的博与专的结合。
正如掘井,如果井口太小,不可能挖出一口深井;如果井口太大,井口消耗过大,没有能力挖成一口深井。
影响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影响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主要指个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但是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许多非智力因素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一些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探讨它们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意味着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
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和投入学习。
相反,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方法选择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反,不良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支持等方面。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带来学习上的挫折和困难,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学关系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反,不良的同学关系可能会引发学习上的困扰和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社会支持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个。
社会支持来自学校、社区和社会各界。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相反,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孤单和无助,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智力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家庭环境、同学关系和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学生学业成就的高低通常被认为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非智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非智力因素。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相反,家庭冲突、父母的忽视或过度压力都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来自老师、同学和社区的支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样重要。
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可以促进彼此的进步。
社区资源的利用,如图书馆、科技馆等,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个人特质学生的个人特质,如自我效能感、坚韧性、时间管理能力等,对其学业成就也有显著影响。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更有可能设定高目标并为之努力。
坚韧性强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能持之以恒。
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则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情绪状态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积极的情绪状态,如快乐、自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则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
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样重要。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够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反之,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
结论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个人特质、情绪状态以及生活习惯都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除了关注其智力发展外,还应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指出: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
谈到学习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智力因素,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聪明与否,智商高低。
其实,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但却对学习活动具有动力、维持和调节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
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只有确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学有目标、学有方向。
而在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非智力因素能将各种原始的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与一定的目标结合,从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
人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可能会因为遇到困难、挫折而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各种非智力因素来维持和调节,才有更大的热情和更坚强的意志力继续努力学习。
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的影响国内外众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的智慧潜能是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的。
而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人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成正比。
是的,有十分天资的人只有加上十分勤学苦练,才能把他们的十分天资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他的勤学苦练只达到五分,那么他的天资就只能发挥到五分;如果他一分勤奋也没有付出,那么他的天资就等于零。
相反,一个人只有七分天资,但是他付出了十分的努力,那么他的七分天资就有可能得到全部发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读初中一年级时,他的数学成绩经过补考才及格的,可是到了初二年级后。
他意识到:自己既然天资差就应该加陪努力,最终他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培养学生的学业成就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非智力因素。
除了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态度、自信心、学习习惯等也会对学业成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业成就至关重要。
一、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对于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学习进展。
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情绪态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此外,学生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和投入程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功学习的关键。
学生应该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抱有兴趣和热情。
他们应该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同时,学生还应该具备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三、自信心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缺乏自信心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怀疑和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业表现。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通过正面的评价和激励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至关重要。
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定时、定量进行学习,遵守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注重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家庭可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
2. 提供情绪支持。
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和安慰。
同时,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非智力因素
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以及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来分析他们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为学困生“树信心、激兴趣、找方法、立习惯”,这是促进他们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以“情”感人,为学困生树立信心。
亲近学困生,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他们关爱,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策略,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困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中,老师的一句夸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给他们添信心、鼓勇气,并成为下一次前进的动力。
(二)以“美”动人,从数学美中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说数学就是抽象、枯燥乏味的学科。
其实是对它的片面理解。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要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彰显无穷魅力,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这就要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
注重数学课的“实、活、新、趣、美”,就要靠我们去挖掘数学“美的因素”,设计“美的环节”,调动“美的情绪”。
数学美的因素可以从她的“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统一性”等特性中挖掘,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得以体现。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发展,我们在关注学困生发展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必要。
如:课前预习习惯、课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习惯、学会倾听的习惯、审好题再做的习惯、先估再算的习惯、独立作业、先完成作业再玩的习惯、课后复习反思总结的习惯、坚持写数学日记的习惯等等。
只有让学困生真正自愿融入了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之形成了一些好的定势,我们的转化工作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
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用一种对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来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潜力要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期待和希望中找到自信,在数学美的课堂中找到兴趣,在方法提炼中不断修正自己,在好习惯的养成中完善自己,早日从学困中走出来!1.提前预习,勤于实践。
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探讨
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探讨一、课堂环境1、教师: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影响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言语是学生最直接遭受的因素,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充满积极性,更有动力去学习,有利于数学学习。
2、课堂气氛:另外,课堂环境也是决定一个课堂学习水平的关键。
优美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设计,有益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反之,欠缺教育环境的课堂教学就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学习数学的热情,也将会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生活环境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孩子在家里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是深刻的,比如父母是否支持孩子学习数学,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受到重视,父母的教育态度等。
有的孩子会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受到压力,可能无法尽情自由地探索和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遭到扼杀,影响数学的学习。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孩子比较喜欢和班里的孩子0一起学习数学,此时可以合理利用班集体学习的方式,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教会他们和同学一起学习,营造出和谐友爱、真诚互助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可以尽情的去探索和学习数学,这有助于促进数学学习的效果。
三、自身因素1、情绪:情绪一般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最大的非智力因素,一个孩子如果处在有紧张忧虑情绪的情况下,左右者内在的学习潜力,从而影响学习表现。
教师也应该处处体会学生的心情,并在教学中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一个放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数学,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效果。
2、时间:时间的安排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安排的时间恰当的话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知识,安排不当的情况下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数学的学习效果。
因此,学校也应多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量身定制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的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对学习活动起着导向,维持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学习较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理想与目标、报复、焦虑等。
非智力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属于高水平的层次,对学习具有广泛制约作用,对于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的品质,比如需要兴趣动机抑制,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属于中间层次词,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指学生的自制力、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成就动机等,属于低层次。
— 1 —。
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
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 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意识状态、集中与指向;情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的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的心理品质与特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水平作出分析与判断。
(一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1. 学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 它反映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如人的生存对生理条件的依赖表现为饥、渴、休息、睡眠、性欲等欲求;人的发展对社会条件的依赖表现为归属、认可、人际交往、爱、成就、社会名望、自尊、求知、探索等的企盼和追求。
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就是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的主观体验, 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的理想和信念等。
正是这种对学习对象的好奇、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爱好, 以及对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驱动力。
也可以说, 学习需要是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维持某种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力,简称为学习驱力。
但是,仅有学习需要还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只有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之后,学习行为才会产生。
2. 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 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产生动机有两个基本条件:内驱力和诱因。
内驱力是由有机体需要所驱动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影响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影响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
本文将讨论一些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并重点探讨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第一个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动力等因素。
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
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他们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那么他们可能会对学习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第二个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有不同的影响。
一些高效的学习策略,如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复习总结、与同学合作学习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而一些低效的学习策略,如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等,则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三个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
学校环境包括教学设施、学校氛围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环境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观念等因素。
如果家庭环境对学习有高要求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相应提高。
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
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是一些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们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追求优秀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关注和改善这些非智力因素,以实现学习成绩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组 徐倩倩
一、学习动机
➢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 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 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也 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 •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进程 •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2、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归因,促使 学生继续努力
奖惩的原则
• 奖惩应明确、具体、公正、适度 • 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 • 以精神奖惩为主,物质奖惩为辅 • 合理运用物质奖励 • 奖惩方式灵活多样 • 奖励宜当众进行,惩罚最好私下进行 • 切忌将学习任务作为惩罚手段 • 奖惩因人而异
• 对开朗直率的学生——直来直去的公开式批评 • 对倔强刚毅的学生——甜言蜜语的柔软式批 • 对自尊心强的学生——点到为止的点化式批评 • 对温和顺从的学生——和风细雨的温和式批评 • 对毛手毛脚的学生——警钟长鸣的提醒式批评 • 对粗暴急躁的学生——避开锋芒的疏导式批评 • 对沉默寡言的学生——避开指责的说理式批评 • 对傲慢自负的学生——示败揭短的严肃式批评
动机的分类
①内因性动机-- 是指由个体的内 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 如:好奇心、兴趣、自我实现、自 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责任心、 荣誉感、义务感、理想等心理因素。 ②外因性动机--是指主要由外 在条件诱发而来的动机。
如:各种荣誉、老师的表扬与父 母的奖励和惩罚、等。
内因性动机为主,外因性动机为辅 外因激发内因,外因转化内因
动机缺失
表现为学习无目标、无成就感、注意力易 分散、被动学习、有厌学情绪
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 个体原因
学习 动机
学习动机缺失的调适方法
目标 兴趣 正确 体验 学习 设置 养成 归因 成功 氛围
动机过强
表现为自我期望值过高、学习过于勤奋、 有强烈的好胜心、精神紧张、苛求自己等
原因:目标太高、认知失调、社会期望过高、 个体原因
学习 动机
学习动机过强的调适方法
自我 认识
目标 合理
关注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设 氛围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形成学习需要
2. 形成对学习的兴趣
3. 创造各种外部条件,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和兴趣
五、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 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