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

城市更新中长沙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张天绚摘 要: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传统历史街巷进行有效的保护,实现真实、完整、可读取、可保存的保护,本文以长沙古城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研究为例,在调研基础上,展开分析、探讨了历史街巷肌理的保护意义及过程,保护原则和内容,介绍了划定保护范围与层次,形成保护标准指引等方法的运用。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对历史街巷肌理如何保护,作出了一种尝试。

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历史街巷;肌理保护1 城市更新与传统历史街巷的肌理保护1.1 城市更新需要保护传统历史街巷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统历史街巷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明确的态度和责任来保护她,历史文化传统不应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复制与再造的,她们是弥足珍贵的城市财富,对保持现代城市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不同程度上犯过同样的错误。

这一时期,城市领导者和民众往往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而容易忽视城市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重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再来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时,大批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已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无法挽回。

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正逐渐消失的部分历史街巷说明我们仍在重走老路。

城市不断在更新着形式和内容,但总有一种人文情怀萦绕的家园情感,维系着人们生活在这城市里面,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环境最真实的记录了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情感。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传统历史街巷,作为一个整体,比较集中、清晰地保存了这条集团的情感纽带。

历史文化及其环境的保护内容和范围的扩大,保护方式的更新,反映了历史保护的意识正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是人类共有的财产,它不仅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属于全世界。

今天我们把它保护好了,明天才会大放异彩。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

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共3篇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研究及其在保护更新中的延续与重构1天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

天津市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五大道”历史街区是最负盛名的一处。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汉族社会的缩影,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里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还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是保护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概述:空间肌理是指建筑与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组织等,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建筑高低错落,兼顾公私离合。

五大道历史街区以西洋建筑为主,建筑高低错落,体现了空间层次感。

一些建筑的庭院设计非常出色,既保护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同时也有利于光线和空气的自由流通。

二、强调对称、平衡,构建空间秩序。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格局强调对称、平衡,既体现了建筑形式之美,也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

三、强调景观形态,注重城市演进。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多样,既有欧式的别墅、中式的公馆,也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等多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也体现了城市演进的历程和特征。

保护和更新中的空间肌理延续与重构:为了保护和更新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

一、立法保护。

天津市政府正式颁布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条例》,在立法领域对市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

二、重视管理。

为了加强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管理,天津市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区,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修建和改造的规划,以确保其空间肌理的延续和重构。

三、传承优秀传统。

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新的元素,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接纳这些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良好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工作。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设计展开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形态设计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和分布特征,包括建筑高度、路网布局、绿化设施等要素。

城市形态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1 建筑高度的合理使用在城市形态设计中,建筑高度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高层建筑的兴建可以使城市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城市容量,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然而,高层建筑也应考虑到城市景观和人们的舒适感,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度压迫。

1.2 路网布局的科学设计城市道路网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态设计的重要方面。

科学合理的路网布局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现象,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此外,城市道路网的设计也应关注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鼓励步行和骑行,推动绿色出行。

1.3 绿化设施的合理配置绿化设施是城市形态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配置城市绿地和开展植被景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化设施还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噪声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城市肌理设计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综合建筑和空地的组成和形态特征,包括建筑风格、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等方面。

城市肌理设计旨在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提高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特色。

2.1 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城市肌理设计中,建筑风格的统一性是保持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

通过规定建筑风格、材料和色彩等要素,可以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外观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认同感。

2.2 立面形式的多样性城市肌理设计中,立面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城市增添魅力。

不同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样式和表现手法,体现建筑师的创意和审美追求。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建筑景观规划是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规划,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环境、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肌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建筑景观规划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肌理指的是城市中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元素组成的整体性结构。

它既代表着城市的外观形象,又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紧密相连,可以通过规划来优化城市呈现,提升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首先,建筑景观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的绿化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绿地和园林逐渐减少,这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建筑景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设计,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供更多的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其次,建筑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肌理中的建筑物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建筑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通过建筑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修复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再次,建筑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交通和功能性。

城市中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布局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清楚,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建筑景观规划还可以促进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空间,更是一个凝聚人们情感和活动的社会空间。

通过建筑景观规划,可以营造出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如广场、公园、商业街等,使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交流、互动和沟通。

这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建筑景观规划与城市肌理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建设,城市肌理(Pattern of city)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城市肌理修复即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织补和重构,修复城市原有的风貌和氛围,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在城市肌理修复理论中,“景观织补”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景观织补”理论概述“景观织补”理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景观进行修复和重构,以实现城市肌理的再生和提升。

该理论关注城市原有的风貌和历史,通过对城市景观进行织补和重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在“景观织补”理论中,强调了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以及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性。

二、城市肌理修复的重要性城市肌理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城市形象和特色的体现。

城市肌理的破坏会导致城市形象的混乱和失衡,影响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品质。

城市肌理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氛围。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通过对城市景观的修复和重构,恢复城市原有的氛围和特色,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使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强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认同。

城市肌理修复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强化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认同,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景观织补”理论下,城市肌理修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

城市肌理修复在织补城市景观的应当兼顾城市景观的实际功能和使用需求,使修复后的城市景观既能够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又具有美观性和艺术性。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对城市原有的形态和历史进行保护和重构,保持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修复后的城市具有历史传承和特色文化。

城市肌理修复应当注重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区参与。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

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城市是由无数建筑组成的,而建筑则是城市的基本单元。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社会的联系一样紧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存在,更是城市肌理的组成部分,通过空间连接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空间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是通过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城市为建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建筑则为城市提供了面向公众的空间。

建筑的布局、风格和功能都会对城市的氛围产生影响。

例如,一座高耸的摩天大楼会给城市增添现代化的气息;一个宏伟的教堂会赋予城市以宗教的庄严感;一座独特设计的公园会成为城市的绿洲。

这些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带来了美感和活力,让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其次,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空间连接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城市的规划上。

建筑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肌理的形成和发展。

在城市中,建筑的形状、高度、朝向等都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保持城市的整体性和美感。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避免对周围居民的视线产生阻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等。

而城市规划则是对建筑与城市肌理空间连接的更高层次的整合。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建筑布局的协调性、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保护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和有序。

另外,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空间连接还体现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系统上。

城市的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纽带。

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使建筑与城市的连接更加顺畅和高效。

例如,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应该与主要商业区、办公区、居民区等建筑相连,便于居民出行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而公交系统的覆盖范围应该涵盖城市的各个角落,确保居民可以方便地到达建筑所在地。

通过交通设施的连接,建筑与城市肌理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和动力。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河西古镇开发中街道空间的延续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河西古镇开发中街道空间的延续

孙 朋 涛①S UN P e n g — t a o ; 容 丽 晖②R ONG L i — h u i
( ①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昆明 6 5 0 5 0 0 ; ②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昆明 6 5 0 5 0 0 ) ( (  ̄ F a c u l t 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a n d C i t y P l a n , 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K u n m i n g 6 5 0 5 0 0 , C h i n a
摘要 : 城 市肌理是 随着人 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 而逐 步演化的产物 , 是 一个城 市人 文记 忆和历史信 息的载体 , 如何 在城市肌理 中延 续城 市的历史文脉 , 解读城 市的人文记忆 , 构筑城市的美好 未来 , 必然成 为城 市发展的重 中之 重。在 河西古镇 开发 中如何保护原有城 市肌理 , 延续城市的历 史丈脉 , 做到保护城 市的历 史信 息和风貌特征的 同时, 又能改善人 居环境, 使新 的城市肌理 能够 “ 有 机切入” 原

1 0 承与更新
— —
河 西古镇 开 发 中街 道 空 间 的延续
I nhe r i t a nc e a nd Up da t e o f Ur ba n St r uc t ur e:T h e Co n t i n u a t i o n o f t h e S t r e e t S p a c e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e x i An c i e n t T o wn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一、引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承载着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多种需求。

城市的肌理是指城市内部的布局、地块分布、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征。

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肌理的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包括地块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方面。

2.1 地块布局城市的地块布局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地块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内各功能区块的合理组织,方便居民出行和生活。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公共服务区等的地理分布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

2.2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城市肌理中具有明显特色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可能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而产生差异。

赏析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承。

2.3 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是城市肌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拥堵问题,并且方便市民的出行。

赏析城市的交通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三、城市肌理的延续城市肌理的延续是指在城市更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留和弘扬城市原有的文化和特点。

3.1 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城市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3.2 弘扬传统文化城市肌理的延续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修复文化遗址等方式,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 发展可持续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肌理延续的重要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造血功能和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肌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四、结论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城市肌理的延续则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保留和弘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

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

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彭雷;郑远伟【摘要】旧城区更新过程中,文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城市肌理作为文脉的重要表征方式,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通过分析城市肌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肌理在街区层面上的微观表达,指出了城市肌理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性.结合在武昌旧城解放路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和更新实践,针对旧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城市肌理作为指导,用建筑比例和街区尺度等要素为手段的旧城区更新方法,为旧城区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87-92)【关键词】城市肌理;文脉;旧城更新;街区尺度;建筑比例【作者】彭雷;郑远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城市旧城区更新与城市文脉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愈演愈烈。

城市的文脉传承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是其特色和市民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充满记忆与特色的旧城区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它们割裂城市文脉,吞噬旧城区的同时也斩断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

所以,在旧城区更新改变势在必行的当下,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在延续文脉的同时能够实现旧城有序更新的道路。

下面结合笔者在武昌解放路商业街所做的尝试,来探讨如何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处理,实现旧城区的有序更新。

1 城市肌理的作用和微观表现城市肌理指的是一个城市在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以及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上的特征[1],近年来在建筑界和规划界都备受关注。

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很多应当并且可以保留的建筑、街区却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应当留存的公共空间也被不断侵占。

1.1 保护城市肌理的必要性城市肌理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未来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在城市发展和更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肌理破碎、历史遗迹损毁等问题。

为了使城市的历史特色能够得到保留和修复,景观织补理论应运而生。

景观织补理论强调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通过织补景观元素、体系与空间,实现城市肌理的修复和再生。

景观织补理论最早由美国景观规划师乔治·卡格尔提出。

他认为,城市肌理的破碎和遗失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快速拓展和缺乏整体规划所导致的。

他提出通过通过置景观元素、体系于现存空间之中,修复与补充城市肌理的破碎部分,实现城市的再生与升华。

在景观织补理论中,景观指的是人工或自然的环境元素,包括建筑、道路、花园以及水域等。

织补则是指通过增加、修复或调整现有的景观元素,使其恢复或达到新的完整性。

根据景观织补理论,必须有三个要素:景观的整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整齐性指的是景观元素的规则和有序性;完整性指的是景观体系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连续性则是指景观元素与周围环境的无缝衔接性。

景观织补理论的核心是修复城市肌理的破碎和遗失部分,使城市恢复其历史独特性和连续性。

修复城市肌理的方法包括增加景观元素、调整景观格局和提升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质量。

增加景观元素可以通过增加绿化覆盖、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等方式实现。

调整景观格局则是指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规划,使城市更加紧凑和便捷。

提升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质量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的设计质量、改善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舒适度等方式实现。

以中国城市为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建筑和古迹已经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景观织补理论可以使城市保留并修复这些重要的历史遗迹。

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原有的城市格局和景观特色;通过增加公园和花园等绿化空间,提升城市的景观质量和环境品质;通过规划和建设文化景观带,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形成连续性的历史街区。

景观织补理论为城市肌理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修复城市肌理的破碎和遗失部分,可以实现城市的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肌理的破碎和扭曲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肌理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形态结构,更是城市文化、历史和社会记忆的载体。

以“景观织补”理论为指导的城市肌理修复成为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景观织补”理论的提出“景观织补”理论最早由荷兰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特斯(Peter Latz)提出。

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重构的过程,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肌理修复,就需要进行景观的织补。

景观织补是一种以景观为媒介,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善和重构来实现城市更新和肌理修复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织补”理论强调了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了景观对城市肌理的修复和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地带性的空间破损和破碎,这些破损和破碎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态和结构,更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利用景观的手段来进行城市肌理的修复和重构成为了当下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肌理修复的理论依据1、城市肌理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城市肌理不仅是城市形态的结构,更是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城市肌理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代表了城市的文明和精神。

修复和重构城市肌理意味着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城市肌理的生态环境功能。

城市肌理不仅是城市的形态结构,更是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

城市肌理的破碎和扭曲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功能,影响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居住品质。

修复和重构城市肌理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途径。

城市肌理的修复和重构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景观织补”理论指导下,城市肌理的修复和重构依靠景观的改善和重构。

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善和重构,实现城市肌理的修复和地带性空间的破损和破碎。

现代城市肌理PPT

现代城市肌理PPT

02
城市肌理的概念与类型
城市肌理的定义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空间结构的组 织形式,包括建筑、道路、绿地 等元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方
式。
城市肌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因素。
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 的发展历程、空间特征和规划布 局,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
科技应用
现代城市肌理将广泛应用新兴科技,如5G 通信、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为城市居民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和体验。
人文关怀与社区参与
人文关怀
未来的城市肌理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通过 文化传承、历史保护、公共艺术等手段,提 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参与
现代城市肌理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社区参与 ,通过居民自治、社区共建、民间组织等途 径,增强城市的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
VS
绿色生态
未来的城市肌理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 境修复,通过城市绿化、生态廊道、湿地 保护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 生物多样性。
智慧城市与科技应用
智慧城市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 展,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智能化,通过智能交 通、智能安防、智能能源等手段,提高城市 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词
高效、绿色、人文
详细描述
新加坡的城市肌理规划注重高效利用土地,通过高层建筑群实现密集开发,同时保持绿色开放空间,强调人文关 怀,创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案例二:上海城市更新项目
总结词
历史保护、功能更新、社区参与
详细描述
上海的城市更新项目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风貌,同时进行功能更新和提升,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实 现自下而上的更新,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景观织补”理论是一种以重建城市肌理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论。

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改变,城市肌理也会发生改变和破坏。

而这些破坏性的改变会给城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通过对城市进行景观织补,可以修补城市肌理中的缺口和短板,使城市恢复功能和美观。

首先,景观织补的目标是重建城市肌理,因此需要对城市肌理进行深入研究。

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绿化等。

通过对城市肌理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原因,并为后续织补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选择合适的织补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景观织补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新增、重建、改变和整合等。

新增是指在城市肌理中新增某些项目,如新建景观道路,以及增加公园和广场等绿地。

重建是指对已有的建筑或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需要。

改变是指对现有的城市肌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如消除交通拥堵,扩大绿化面积等。

整合是指将各个城市肌理要素进行整合,使城市肌理更加协调和一致。

最后,景观织补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需求和利益,需要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娱乐需求。

环境因素主要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证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健康。

经济因素主要是要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以保证城市肌理工作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总之,景观织补是一项复杂和持续的工作,需要城市规划部门、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

通过景观织补,能够使城市肌理呈现更美好和协调的状态,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满足居民对城市的需求和期待。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筑和肌理的变迁也日新月异。

过去的城市建筑和空间布局,往往还能清晰可见,但如今,在一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曾经具有历史遗存意义的城市肌理会被淡化、遗忘,为新建筑和专门功能空间所代替,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文脉和城市历史的连续性。

城市肌理的修复需要综合考虑城市文脉、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城市的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景观织补”理论逐渐成为关注城市肌理修复的重要理论方法。

“景观织补”是一种景观设计模式,强调通过综合的观察,深化对城市肌理的认识,以合理的设计手法,修复城市肌理的空间关系,重构城市的空间肌理,进而保留历史文脉,提升城市的美观性、环境品质和功能性。

景观织补强调的是对空间的整体优化和新元素的有机加入,尊重城市的原有规划和特点的同时,为城市注入新鲜的生命和活力。

景观织补的具体实践包括:1. 建立城市肌理修复和保护的意识。

城市的肌理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修复。

政府和社会公众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城市肌理修复和保护工作。

2. 分析城市肌理的特点与历史。

在进行城市肌理修复前,需要对城市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描绘出历史城市肌理的特征,分析其演变过程,确立主题和重点,为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3. 执行景观织补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要在整体思路上融入城市的肌理和文化元素,通过考虑不同尺度、比例和结构的空间要素,调和历史和现代元素,利用景观来修复和加强城市肌理,修复城市原有的生活节奏和活力。

4. 实现方案的成果。

设计方案要在实际操作中具体落实,包括保护和修复方案的实施、运营和管理。

在实现方案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方案成效的监测与评估,以优化城市肌理的效果。

通过景观织补理论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城市肌理修复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考虑城市历史、文脉、文化、美观和功能性等。

要以更新的手段,为保留历史文脉提供新的生命和活力。

对城市住宅区城市肌理的探究与分析

对城市住宅区城市肌理的探究与分析

对城市住宅区城市肌理的探究与分析摘要:为探究城市肌理的存在形式、城市肌理的构成要素以及决定因素,通过进入重庆水晶郦城实地考察研究的方法探讨重庆城市住宅区城市肌理现存的问题以及寻找、比对解决方案。

从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功能、街区等方面对该住宅区城市肌理展开横向研究,多角度对住宅区城市肌理展开探讨,以及如何面对城市肌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肌理;住宅区肌理;重庆市水晶郦城Abstract:To explore the existing form,components and determinants of urban texture,We did a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residential urban texture in Chongqing to find a better resolution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Chongqing Shuijinglicheng Community.This research specifies the residential urban texture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form,color,material,functions and blocks,simultaneously giving a multi-angle discussion on it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hat how to tackle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texture development.Keyword:Urban texture,Residential texture,Chongqing Shuijinglicheng Community.1 城市肌理的简介1.1 城市肌理的定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The Space-tim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陈石丨Chen Shi袁敬诚I Yuan Jingcheng张伶伶I Zhang Lingling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4-0028-05收稿日期2019-11-25摘要该文以区域建筑观解读城市空间肌理的角色与价值,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城市空间肌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了空间肌理时空演逬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

从空间形态角度解析了空间肌理多维生长的进化过程,总结了外部因素影响下空间肌理应激适应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多元主体引导下的空间肌理主动控制的组织机制。

从城市时空背景的异同中探索了空间肌理形态构成与演变的内在联系,为“后城镇化时代”城市空间肌理优化提质、保护更新与特征塑造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空间肌理时空演进空间形态区域建筑城市设计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erpret the role and value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then we comb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and discuss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Secondly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ulti­dimensional growth of spatial tex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morphology,then we summarize the change law of spatial texture stress adapt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and compare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of active control of spatial tex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We also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texture form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urban space-time backgroun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urban spatial texture about the optimization,protection,renewal and characteristic built in the"China's post urbanization era".Keywords Spatial texture,Space-time evolution,Space form,Regional architecture,Urban design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研究的重心已从用地规模扩张逐步转向人居空间品质提升,通过城市设计促逬城市与环境、功能与行为的高效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旨在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区划和建筑形态,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的发展和美观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方式,包括建筑的高度、体量、形状和外立面等。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形态的规划是为了营造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使城市更加具有特色和个性。

1. 城市景观建筑形态对于城市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可以在远处形成标志性的景观点,例如著名的金融中心塔楼;而在低密度区域,建筑物的高度应该适当降低,以保持城市的平衡和谐。

2. 市容整洁建筑形态的规划还应考虑到城市的市容整洁。

例如,在市中心区域,建筑物的外立面颜色和形式应该保持一致,营造出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形态应尽量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特点。

3. 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的规划应考虑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例如,在商业区域,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可以逐渐递增,形成渐进式的城市空间;而在居住区,建筑物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布局方式,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等。

良好的城市肌理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读性和可达性,为人们的出行和活动提供便利。

1. 街道网络城市肌理的规划应注意到街道网络的合理性。

街道应该互相连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并且要有足够的宽度以容纳交通工具和行人的流动。

同时,街道应该设置合适的标志和标线,以提升人们的导航能力。

2. 公共空间城市肌理的规划还应考虑到公共空间的布局。

公园、广场和绿地等公共空间的设置可以提供人们休憩和交流的场所,增加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此外,公共空间应该适度分布,覆盖到各个城市区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 建筑与道路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也是城市肌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建筑物应与道路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视觉上的舒适感和交通的通畅性。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城市肌理是指城市中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文化氛围等综合体现出的城市特色。

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通过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及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延续城市文化。

首先,城市肌理的赏析是一种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风格的途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城市都是文化的载体。

它不同于自然风光或其他景观,城市的美是建筑、规划、人文、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表现。

通过对建筑风格、街区布局、公园景观、道路交通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可以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渊源。

其次,城市肌理的赏析也是为了延续城市文化传承。

一座城市最终的遗产不仅仅是街道、建筑和景观,还包括它所传达和承载的价值观、美学和文化。

城市肌理的传承是为城市文化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保留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精神。

在城市肌理的保护和规划方面,应尊重历史文脉、继承文化底蕴,重在恢复城市之本,赋予城市新的空间与内涵。

最后,发挥城市肌理的作用也需要创新发展。

城市肌理除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肌理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顺应现代化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特别是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肌理要赋予更为前沿、创新的特点,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市民更为和谐的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其赏析,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同时也可以延续城市传统文化。

在保护和规划方面,应尊重历史文脉、继承文化底蕴,注入新的生命力。

城市肌理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我们应该重视城市肌理,挖掘和继承城市文化精髓,创造更为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

(最新整理)城市肌理管理

(最新整理)城市肌理管理
控制引导城市空间一形体秩序、视觉秩序、场所文脉、城市形态、城市形 象特色等等,因为城市肌理是上述这些方面特征的物质投射和积累,是一个 可资观察和分析的参照系。
城市肌理好比是城市的“脸”,不能过于注重建筑的“脸”一一建筑外观,建筑 的妆容再好,也只是城市的“脸”上的一小点,若要从本质上改观城市的“脸” ,从肌理上来梳理和调整才触到根本。
城市肌理是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 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一个清晰细腻的城市肌理往往反应 出公共和私人领地均匀相间、内部 和外部互为应证的形态特征
而一个粗糙的城市肌理,则往往是 单一所有权下或内向发展的大型区 域介入的结果。
2021/7/26
4
什么是城市肌理
• 形态构成的角度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的 规模和组织规律
北京菊儿胡同
(1)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 片的完整性。 (2)严格限制住宅建筑的高度(三层 为主) (3)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4)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 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
2021/7/26
14
城市肌理控制管理
二.强化
原有的基础之上加以整改或融入新 的元素,强化整体结构。
10
城市肌理现状问题
临平副城中央商 务区
肌理的趋同化
春华新城中 心区
宽马路 大广场 中心商务区 大草坪 标志性建筑
肌理的趋同不仅反映出如今设计思路狭隘的窘况,也
将导致城市资源浪费,管理失误雷同公共利益受侵,
甚至引发信任危机,严重阻碍和谐发展。
2021/7/26
11
城市肌理控制重要性
• 城市设计在较宏观尺度上的有力工具
大体量建筑阻断视线联系 环境上侵蚀古城肌理 有活力的传统场所消退 地方文化特色逐渐埋没 城市肌理延续断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建筑学122 杨镜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

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

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

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
造、凡尔赛宫改扩建以及一些城市广场建设。

帝国时期,豪斯曼的巴黎改建将中世纪形成的城市结构解体。

豪斯曼建设许多宽阔的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广场,其中爱丽舍大道连接了卢佛宫、协和广场和凯旋门,成为巴黎的城市轴线。

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改变了巴黎的城市轮廓线,成为巴黎的标志。

战后至今,巴黎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之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观。

巴黎的道路结构以豪斯曼改建的道路为主体,除了爱丽舍大道构成的城市轴线和一些局部的放射形道路,总体上没有规律。

城市的高度布局明确,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埃菲尔铁塔和拉·德方斯的高层建筑群是城市的制高点;其他一些重要建筑如巴黎圣母院、残废军人院等等作为中等高度:最低的是高度控制得比较好的普通建筑,大多为五至七层。

塞纳河蛇形穿城而过,是巴黎城市肌理中的活跃要素。

如前文关于城市肌理的类型的讨论,巴黎在分区级尺度,有一些几何型城市肌理,主要由几何线型的道路与连续的界面、统一的建筑高度构成。

从18世纪开始对建筑高度作出规定至今,巴黎在建筑高度问题上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

而且建筑轮廓线的控制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形成了典型的巴黎建筑形式:在建筑檐口线以上有一至二层的退缩。

然而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对旧城采取推倒重建式改造,不注重城市固有的文化和规模,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

由此引发了旧城可意向元素的缺失、文化延续的断层、城市空间秩序的紊乱、旧城活力的丧失、人们归属感的降低等问题。

这些事实也告诉我们:城市原有的肌理正在遭受无情的破坏,城市特色和人性化场所也在慢慢消失。

如何保证新的建设延续旧城的文脉、活力和多样化,旧城的更新改造在保证现有的特色下适应现代人生活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