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粒子:电子、质子、中子。
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2. 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原子结构:介绍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讲解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射性现象、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的基本粒子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核中的分布。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3.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
2. 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3. 元素的概念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我的口吻写文档,内容至少包括:一、设计意图。
指出本节课成的设计方式、思路和活动的目的;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详细列明每个过程的细节;六、活动重难点;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要求整体文档要包含适当的实践情景引入、随堂练习,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内容2000字以内,不要带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不要带,直接输出完成后的内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探索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例,引导他们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和探究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情境教学道具、科学实验道具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颜料等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式学习(10分钟)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他们自主发现科学的奥秘。
3. 实践操作(5分钟)让孩子们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沪科版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
(3)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难点:应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问题猜想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你知道物质的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分子是否运动?分子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分子很小,也很轻,肉眼是看不见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上问题的正确答案了。
二、新课教学1、分子间有空隙吗?实验步骤:(1)在两个量筒中分别装50㎝3的水和酒精。
(2)往装有50㎝3水的量筒中注入50㎝3的染色酒精。
(3)预计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观察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均匀后,读出混合后的总体积。
(5)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实验中应注意的是(1)倒水时,要小心,要倒干净。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相平。
请比较表格中你预计得到的总体积与实际得到的总体积,你发现什么?【答案】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应比预计的要小。
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液体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间隙。
将机油装入一个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这个压强相当于子弹出膛前枪膛里压强的100倍),结果发现钢筒“流泪”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
学生分组实验:将针筒的活塞拉到最上端,针筒中充满空气,用手将针筒嘴按住,往下推活塞,针筒中空气被压缩。
该现象表明了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2.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 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 通过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 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对宇宙的了解.【教学难点】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 , 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 , 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 , 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 ,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 : 〞地球是人类的 , 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要想知道答案 ,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探索宇宙〞.【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224-P228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 , 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 , 用红笔做上记号 , 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局部.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 , 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 报告〞课前预习〞答案 , 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 , 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探索的历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 〔1〕中国古代的星象图 ; 〔2〕〞地心说〞的宇宙图像 ; 〔3〕〞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临海王星 ; 〔4〕人类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 ; 〔5〕〞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在月球上 ; 〔6〕〞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效果图.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片 , 并进行归纳和比拟.教师归纳 : 这些图片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 , 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 , 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请各小组从以下各题中任选一条 , 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问题 :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 〔2〕哥白尼和日心说 ;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 〔5〕〞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飞行.学生进行活动 , 教师可参与其中 , 与学生共同查阅资料 , 共同讨论 ,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 , 推选代表 , 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测、论证分析进行报告.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 , 指出探究活动中的缺乏 , 设置疑问 ,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点2 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系示意图、银河系的想象图、仙女座河外星系.提出要求 : 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 指出地球的位置.教师介绍 , 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 , 逐渐向外延伸 , 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 , 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 , 请各小组从以下各题中任选一条 , 进行网上查询 , 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问题 : 〔1〕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 〔2〕地球的结构和演化 ; 〔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 〔4〕空间技术.学生上网查询 , 小组间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例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活动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C.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没有卫星D.太阳是银河系中唯一的恒星解析 : 太阳只是众多恒星中的一个 , 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 故A项错误 ; 太阳的一切活动都会对地球及人类造成影响 , 如温度的变化、太阳黑子的运动等都对地球产生影响 , 故B项正确 ;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和金星外都拥有自己的卫星 , 故C项错误 ; 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的恒星中的一颗 , 并不是唯一的 , 故D项错误.答案 : B例2 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宇宙在加速膨胀说明〔〕.A.有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B.宇宙中各星系的运动状态不变C.宇宙中各星系的距离保持不变D.宇宙中各星系受到平衡力作用解析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需要有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 , 故A项正确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宇宙中各星系的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 , 故B项错误 ;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宇宙中各星系的距离不断变大 , 故C项错误 ; 由于宇宙中各星系受到非平衡力作用 , 宇宙受力不平衡 , 所以正在加速膨胀 , 故D项错误.答案 : A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1.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28-P229页作业1-6.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228-P229〕1.D2.A3.D4.不对 , 因为水分子很小 , 用肉眼是看不到的.5.因为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 , 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 所以示数会大一些.6.略第三节探索宇宙〔一〕探索的历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 行星的发现 ; 人造卫星的发射.〔二〕浩瀚的星空 , 幻想和追求地球属于太阳系 , 银河系中还有许多太阳这样的恒星 , 宇宙中还有许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本节课内容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要求不高 , 在学习过程中 ,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 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并通过神舟系列飞船资料的查找.使学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所了解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三节+探索宇宙教案
课题
第十一章第三节探索宇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宇宙的一些信息,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2.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关于宇宙的一些信息,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教学方式
讲授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ppt3】
教师出示图片“浩瀚的宇宙”,并讲解: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焦点。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并具有很浓的神话和宗教色彩。
【板书】
一、探索的历程
【ppt4】
教师出示图片“中国古代的星象图”、“中国古代历法”。
教师讲解: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星空进行观察,并根据星象制定历法。
【ppt5】
教师出示图片“地心说”的宇宙图像。
教师讲解:在欧洲,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左图中反映了“地心说”的宇宙观:地球位居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这种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达千年之久。
【ppt6】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位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这种观点经过托勒密的发展,形成了宇宙地心体系.。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使人类踏上了地球以外的土地——月球,迈出了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ppt18】
播放视频《阿波罗号登月》。
【ppt19】
教师讲解: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己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升空,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八年级物理下册小粒子和大宇宙教案
1. 让学生了解小粒子和大宇宙的基本概念,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宏观世界。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反应等基本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基本知识,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粒子:原子、分子、元素2. 物质的微观结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3. 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4. 大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5. 宇宙的演化:恒星演化、星系演化、宇宙膨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原子、分子、元素的概念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的基本知识。
2. 难点:核反应的原理,宇宙的演化和膨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小粒子和大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 第一课时:小粒子——原子、分子、元素2. 第二课时:物质的微观结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3. 第三课时: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4. 第四课时:大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5. 第五课时:宇宙的演化——恒星演化、星系演化、宇宙膨胀六、教学内容1. 宇宙的密度:宇宙的平均密度,宇宙中物质和暗物质的分布。
2. 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宇宙的早期状态。
3.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的蜘蛛网结构。
4. 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的性质和探测,暗能量的性质和宇宙加速膨胀。
5. 宇宙的未来:宇宙的命运,宇宙的终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宇宙的密度、宇宙背景辐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
2. 难点: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暗物质的性质和探测,暗能量的性质和宇宙加速膨胀。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 解析: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并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使得气味分子能够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播。
3. 分子间作用力的例题:
- 例题:为什么固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近,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远?
- 答案:固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近,是因为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使得它们紧密排列。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远,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使得它们能够自由运动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3. 实验观察分子运动(20-30分钟):
- 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观察分子运动。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 学生:观察到实验中的分子运动情况,记录下来。
4. 扩散现象的解释(15-20分钟):
-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扩散现象。扩散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物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当它们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时,就会发生扩散。
-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 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取得的进步,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的深入理解。
-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九.典型例题讲解
1. 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的例题:
-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 完成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物理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三节 探索宇宙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 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 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 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诱导【课前准备】查阅太阳系、八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二、讲授新课(一)、探索的历程1、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星空进行观察并根据星象制定历法。
中国古代的星象图在我国民间最著名的是北斗七星,位于勺头的前4颗叫斗魁,其余3颗叫斗柄。
2、地心说在欧洲,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观点: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达千年之久。
“地心说”的宇宙图像3、日心说1 5世纪末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日心说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对宇宙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时代.1543年,哥白尼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观点:太阳居于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日心说”的宇宙图像4、公元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揭开了太阳系神秘面纱.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846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未知的行星。
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动轨道。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精品教案
教师讲解:后来,人们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所得颗粒越分越小,小到这种颗粒能保持物质的性质不变为止,通常所说的物质就是由这种颗粒构成的。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最早把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后来,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
【板书】
二、物质的组成
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教师讲解: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Κ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
【ppt16】
信息窗展示“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
【ppt17、18】题1、2。
【ppt19】进行小结。
【ppt20】布置作业。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ppt 12】
教师讲解: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板书】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教师讲解: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0-15m的微观领域。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
本节主要介绍了原子的构成、电子的发现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1.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理解电子云模型。
3.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构成,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难点:电子云模型的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原子的构成。
2. 知识讲解:(1) 讲解原子的构成,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讲解电子的发现过程,引入电子云模型。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 电子原子核:质子 + 中子电子的发现:汤姆生 + 电子云模型原子核的组成:质子 + 中子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原子的构成,并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解释电子的发现过程,并说明电子云模型的意义。
3. 描述原子核的组成,并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答案:1.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 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的发现: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3.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原子的构成。
《杏红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表格教案)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引入新课课件展示:课本P214图11-1、11-2、11-3等。
配文:尘土、树木、水、火焰、空气、星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
从无垠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在我们的周围,有潺潺的流水,美丽的鲜花,飞翔的小鸟,嬉闹的人群,这是我们熟悉的世界;而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同样奥妙无穷。
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进入这样的微观世界。
讲解:从微观世界到无垠的宇宙,存在着各种各样从生活现象感知物质的组成了解本节课的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题第一节:走进微观授课人韦洪时间2014年6月4日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学情分析这节课呈现内容的是微观的世界,比较抽象;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能充分地看到这一点,注意采用恰当的方法:比如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八年级的学生也正是由于年龄的缘故,富于想象、有朝气和活力、爱钻研、肯动脑,这是本节课的优势。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万物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锻炼自己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及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建立。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法、讨论、交流法。
2018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
2018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微观粒子的一些基本性质。
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方法,来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能够分析微观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欲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
一、导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实验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
在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实验等,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难点。
对于第一个难点,我计划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我会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原子等,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规律。
第11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3节探索宇宙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探索宇宙【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明白人类对太空的熟悉随技术的进展而进展。
3.能够搜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熟悉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多媒体学生预备:搜集有关资料【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出色,让咱们大家百看不厌。
这就是前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出色的描画,说明了前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一望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恍如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差遣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熟悉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以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咱们大家一路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熟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了解前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明白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如何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空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按照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前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试探。
嫦娥偷药奔月:前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前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散布。
夸父持杖逐日:前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前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强烈愿望的差遣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类现代望远镜的进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教学设计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课)
教学设计: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3)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初步了解古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了解近代人类对宇宙的主要探索成果.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天体的运行轨迹,了解和认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类比法.(2)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类比、推理、论证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和热情.【教学重点】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教学难点】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知识再现提纲”见学案(学生利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知识再现提纲.) 二、展示交流考点1:走进微观(1)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阿伏加德罗)①定义: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②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道尔顿)(3)原子:①科学家汤姆孙探索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
②原子的结构: (略)考点2: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动理论:①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③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因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固体和液体很难被拉伸;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
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
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