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四章 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补体系统是由补体级联反应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等30

余种糖蛋白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和自限性的酶解系统。它是与

免疫有关、具有酶活性、血清含量相对稳定的一组非特异性的免疫物质。补体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途径激活,产生溶细胞、炎症

反应以及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等多种功能,是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组

成成分。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构成补体系统的各种成分按其生物学功能可以分为三类:

1.补体的固有成分指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1)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2)甘露聚

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3)旁路激活途径的B

因子、D因子;(4)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

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

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效应的受体补体受体(CR)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蛋白,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三、命名

由于补体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其命名较为复杂,一般有以下规律可循: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四、补体系统的特性

1.补体蛋白多为糖蛋白,占血清蛋白总量的10%左右。

2.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加,仅在某些疾病时有所变动。3.补体一般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4.在补体系统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5.补体主要在血液和肝脏中代谢,半衰期约1天。

6.补体性质不稳定,56℃30min即失去活性。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正常情况下,补体系统以酶原或无活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一旦被某种因素激活,补体各组分便被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产生一系列连锁的酶促反应,又称级联反应。这种活化过程称为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的激活主要有:

一、经典途径F

经典途径因激活过程首先是从C1开始被活化,所以又称C1途径。能激

活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剂,主要是抗原与IgG、IgM类抗体形成的免疫

复合物,其次,具有Clq受体的某些RNA病毒、核酸、粘多糖、肝素和

鱼精蛋白等,均可与Clq结合,产生激活补体效应。纤溶酶或组织蛋白

酶可激活相当数量的Clr和Cls,然后沿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他成分。

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可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攻击阶段。

1.识别阶段即经典途径的启动,是C1识别免疫复合物并活化形成C1酯

酶阶段。

C1是由C1q、C1r和C1s分子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C1q为六聚体,呈球形,其每一亚单位的头部乃C1q与Ig结合的部位。C1r和C1s与C1q相连。当

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IC中IgM或IgGFc段结合固定后,C1q6个亚单位的

构象即发生改变,导致C1r被裂解,所形成的小片段即为激活的C1r,它可

裂解C1s成为两个片段,其中小分子片段(C1s)也具有蛋白酶活性,它依

次裂解C4与C2。

2.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

C1s作用于C4,所产生的小片段C4a释放入液相;大片段的C4b可与胞膜

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在Mg2+存在的情况下,C2可与附着有C4b的

细胞表面结合,继而被C1s裂解,所产生的小片段C2a被释放入液相,而

大片段C2b可与C4b形成复合物,后者即经典途径C3转化酶。

中的C4b可与C3结合,C2b可水解C3,所产生的小片段C3a释放入液相,

大片段为C3b。大部分C3b与水分子作用,不再参与补体级联反应;10%

左右的C3b分子可与细胞表面的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即是经典途径

的C5转化酶。

3.膜攻击阶段即形成攻膜复合物使抗原性细胞溶解阶段。

二、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MBL途径是指细菌和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清中的MBL结合,进而

激活C4.C2.C3的活化途径。

MBL是一种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属于凝集素家族,可与甘露糖残基结合。正常血清中MBL水平极低,在急性期反应时,其水平明显升高。MB

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

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

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这种补体激活途径被称为MBL途径。此外,C反应蛋白也可与C1q结合并

使之激活,然后依次激活补体其他成分。

三、替代途径

该途径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故又称C3途径或旁路途径。

1.激活剂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细菌,真

菌和酵母菌多糖葡萄糖,磷壁截,病毒及病毒感染的细胞,某些蛋白

水解酶,IgA、IgE、IgG的聚合物等。

2.参与替代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因子B因子、D因子、P因子为激活因子;H因子、I因子为抑制与调节因子。

3.激活途径C3是启动旁路途径并参与其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在经

典途径中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可与B因子结合;血清中D因子继而将结

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成小片段Ba和大片段Bb。Ba释放入液相,Bb仍附着

于C3b,所形成的复合物即是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其中的Bb片段具有蛋

白酶活性,可裂解C3。极不稳定,可被迅速降解。血清中的备解素(prop erdin,P因子)可与结合,并使之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