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转:黉门先生的博客

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1)

黑格尔说过:“音乐用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一种心情的艺术,他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也可以造成伤感、忧虑的气氛。美妙和谐的音乐,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误会,增进理解,从而成为知音间的物质媒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音乐,它不仅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甚至可以移情移性。《孝敬》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记》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而音乐这种入人化人的艺术力量,主要来自于旋律。旋律是感情的速写。只有渗透着纯朴真挚的感情的旋律,才能成为音乐表达时的情语;情韵的渗透,声情并茂,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在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中,与音乐联系最紧密的是诗。西方文论认为,诗歌艺术同属于时间艺术。音乐要借助于声音,诗歌也要借助于声音来吟诵和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就是时间的流动。同时,诗歌与音乐同属于情感艺术、旋律艺术,它们都要求表达真情、善情、美情,也要求寄予情感的载体——节奏、音韵及旋律的完美。

中国古代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音乐文学形式。比如,《诗经》是民歌的总汇,每篇都能演奏演唱。汉乐府是一种标题音乐。词和曲先有曲和曲谱,才有字句的。所以,中国古代诗歌又叫声诗。“声诗”就是指具有音乐美的诗歌。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表现在诗的旋律美、乐感美之外,更多的还表现在语言的节奏、音调和声情上。

一、节奏

节奏是指符合规律的重复。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盈虚,潮汐的涨满,水波的荡漾,心率的跳动,走路时脚与手的配合等都可以形成节奏。节奏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往复,就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好像他乡遇故知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节奏可

以个体得到统一,差别得到协调,散漫趣向集中。同时,节奏还可以使人的生活充满快感和美。当一种节奏被人熟悉后,便会产生喜新追求,新的追求得以实现,也会感到新的满足。可见,就节奏本身而言,具有一种魄力。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而且是一种自然的节奏感,没有经过加工,很不鲜明。除自然的节奏外,语言经过加工的音乐节奏——诗歌的格律,就是建立在这种音乐节奏上的。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节奏的形成主要依据以下因素:

1、音节间的组合

四言诗一般是两顿。五言诗是三顿,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是四顿,即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音节组合形成“逗”(“逗”是一句中读音最明显的顿)。中国古代诗歌建立诗句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为前后两部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都有。这个规律在诗歌中被称为古典诗歌的“半逗律”。可以说,“半逗律”是构成古典诗歌(或诗句)的基本格律,它就好像一座建筑物的梁柱,而且它的格律(平仄、对仗)是柱子上的装饰物。此外,“半逗律”使得诗歌长短错落,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活泼铿锵,节奏感更强。

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2)

2、诗句后的押韵

押韵是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节奏的一个因素,它是指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东西(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味到前一句,造成一种回环

往复的审美效果。这种组合创造出这种回环相押,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表现出一种悦耳动听的、声情并茂的特色。由于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所以,押韵就成了形成节奏的重要因素,成为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总之,押韵有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古代诗歌的押韵一般都在句尾,较大的停顿配合诗韵就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就构成了诗的音调。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的支配。符合规律的就和谐,违背规律的就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和不谐和音程,而古代诗歌中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与否,取决于两音之间的距离。诗句中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正确搭配。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音调,主要借助于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便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双声词是指声母相同的两个字组成的词;叠韵词是指韵母相同的词;叠音词是声韵调完全相同的词。)在一连串的不同的字中(即诗句中)出现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字,可以强调某一声音以及由这个声音所表达的情绪。致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构成的词,它的效果主要在于缩短人与客观世界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叠音、叠韵、双声以及象声词运用广泛。如《诗经》中,“坎坎伐檀兮”一句中的“坎坎”即为“伐木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即为“鸟鸣声”。王绩的诗歌中,也有这些词语。汉乐府中,叠音词多,“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如,“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胡地多飙风,树木修修。”杜甫的“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车辚辚、马萧萧。”叠音词在李清照的笔下用得最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给全诗笼罩上一层浓烈的悲剧气氛,反映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时,这种迷惑、惆怅、恍然若失的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