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熄内风剂—羚角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合集下载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方剂之治风剂之平熄内风之大定风珠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6:22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组成] 1、生白芍六钱(18g) 2、阿胶三钱(9g) 3、生龟板四钱(12g) 4、干地黄六钱(18g) 5、麻仁二钱(6g) 6、五味子二钱(6g) 7、生牡蛎四钱(12g) 8、麦冬连心,六钱(18g) 9、炙甘草四钱(12g) 10、鸡子黄生,二枚(2个) 11、鳖甲生,四钱(12g)[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分三次温服)。

[功用] 滋阴熄风。

[主治] 阴虚风动证。

手足瘈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方解] 大定风珠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阴液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手足瘈疭;真阴欲竭,故见形瘦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有时时欲脱之势。

此时邪热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

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熄内动之虚风。

君药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熄虚风。

臣药生白芍、干地黄、麦冬壮水涵木,滋阴柔肝,重用。

佐药龟板、鳖甲、牡蛎、麻仁、五味子、生白芍、甘草,阴虚则阳浮,故以龟板、鳖甲、牡蛎介类潜镇之品,滋阴潜阳,重镇熄风;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酸收,与滋阴药相伍,而收敛真阴;与生白芍、甘草相配,酸甘化阴。

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滋阴熄风。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大定风珠配伍,以大队滋阴养液药为主,配以介类潜阳之品,寓熄风于滋养之中,使真阴得复,浮阳得潜,则虚风自熄。

大定风珠由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阿胶、麦冬、麻仁)加味变化而成。

由于温病时久,邪热灼伤真阴,虚风内动,故加鸡子黄、五味子、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之品,从而由滋阴润燥之方衍化而成滋阴熄风之剂。

天麻钩藤汤的记载

天麻钩藤汤的记载

天麻钩藤汤的记载
(原创版)
目录
1.天麻钩藤汤的组成及功用
2.天麻钩藤汤主治的病症
3.天麻钩藤汤的方剂特点
4.天麻钩藤汤的用法及禁忌
正文
天麻钩藤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凉肝、息风的功效。

它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天麻、钩藤、羚角、秦艽等药材。

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祛湿通络的作用,钩藤则有清热凉肝、熄风的效果。

羚角能够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秦艽则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痛之功。

天麻钩藤汤主治的病症为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证。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眩晕、失眠、心烦易怒、肢体麻木、口苦等。

这类病症通常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有关,因此天麻钩藤汤能够通过镇肝潜阳、息风通络的方式达到治疗目的。

天麻钩藤汤的方剂特点为清热凉肝与息风并用,以达到平肝潜阳的效果。

其中天麻、钩藤为主药,羚角、秦艽为辅助药。

整个方剂具有较强的清热、平肝、息风作用,对于肝经热盛、肝阳上亢引起的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在使用天麻钩藤汤时,需要注意以下用法及禁忌。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调整药材的用量。

一般来说,天麻的用量为 9 克,钩藤为 15 克,羚角为 6 克,秦艽为 9 克。

其次,在煎煮时,需要使用清水煎煮,不宜使用金属器具。

最后,患者在服用天麻钩藤汤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总之,天麻钩藤汤是一种具有清热凉肝、息风功效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证的患者。

通过分析其组成及功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具有较强的平肝潜阳、息风通络作用。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汤

方 药组 成 : 黄 芪 6克 、 人 参 3克 、 桂 枝 3克 、 甘草 1 . 5
克 、 熟 附 子 3克 、 细 辛 2克 、 羌 活 3克 、 防 风 3克 、 川芎 3 克 、 赤 芍 3克 、 煨 生 姜 3克 。 另 加 枣 二 枚 。 上 药 用 水 5 0 0
毫升 , 煎至 2 0 0毫 升 , 温服。 本 方 具 有 助 阳益气 , 散 寒 解 表 的功 效 , 主 治 阳气 虚
疱 , 其 形 如豆 , 坚 硬寒 热 , 疼痛应心, 咽喉 肿痛 ; 温热 病 , 邪 热 内 陷心包 而 致
的高热 烦 躁 、 神 昏谵 语 、 痉厥 、 口渴 唇 焦 , 尿赤便 闭 , 以及 小 儿 热 盛 惊 厥 。
本方 证治 系 因热 邪炽 盛 , 内陷心 包所 致 , 治 以 清 热 解 痉 为 主 。 方 中 用 石膏 、 寒水 石 甘 寒 清热 , 并用 羚 羊 角 清肝 熄 风 以解 痉 厥 , 水 牛 角浓 缩 粉 清
每 用 3克 , 4" dL 0 . 6克 , 十岁 小儿 1 . 5克 , 徐徐 咽 之 , 或 用淡 竹 叶 、 灯 心 煎 汤 化服 , 咽 喉肿 痛 , 吹患 处 。紫雪 散具 有 清 心脾 积 热 , 解 毒 的功 能 , 主 治 心 脾
郑 信
有热 , 上腭生疮 , 形 如梅 子 , 外无 寒 热 , 内 时作 烦 ; 舌疔 , 心脾火毒 , 舌 生 紫
紫雪

升 , 煎至 2 0 0毫 升 , 用绢滤去滓 , 将 汤再 煎 滚 , 投 提净 朴 硝 1 0 8克 , 文 火慢 煎 , 水尽欲凝之时 , 倾入碗 内, 下朱砂 、 麝香 , 冰 片 各 9克 , 金箔 1 O 0张 , 各 预 研细 和匀 , 将药 碗安 于凉 水盆 中 , 候 冷凝 如雪 为度 , 即 为 雪 剂 成 品 。成 人

中医药大学《治风剂》教案

中医药大学《治风剂》教案

第十七章治风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6首)3.熟悉独活寄生汤(1首)4. 了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3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属“八法”中“汗法”、“清法”、“补法“等范畴。

【立法依据】在治疗原则上,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分类】治风剂适用于因“风”引起的病证。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很复杂,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

外风是由外感六淫之风邪侵袭人体所致,多与寒、湿、热、痰等病邪相兼为患,而风邪毒气,从伤口而侵入人体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畴;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其发病机理有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可将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剂和平熄内风剂两类。

【注意事项】临床运用治风剂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而分别选用疏散外风法或平熄内风法,并分辨寒、热、虚、实而分别配以温、清、补、泻等法。

2.应该辨明外风是否引动内风,内风是否兼挟外风,如有兼挟则当兼而治之。

3.应针对不同的病情,灵活加减化裁,或数法合参,因风邪不能独伤人,多挟寒、热、湿、燥、痰等邪伤人。

4.辛散疏风药多温燥,易伤津液,且易助火,对于津液不足或阴虚,或阳亢有热者均应慎用,亦可少佐滋阴之品以制约之。

17.1疏散外风疏散外风剂,主治外风侵袭人体头面、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部位所致的病证,如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寒湿痹、鼻渊、风疹、湿疹等。

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脉关节挛痛、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其中,外感风邪,浅在皮毛与肺经,以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已在解表剂中论述。

常用辛散祛风药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2014-12-20 16:30:2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医方剂学七版)[组成]天麻(90g)钩藤(12g)生决明(18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解]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

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

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

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眩晕头痛剧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2.方论选录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

以天麻、钩藤、生决明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补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平肝之逆;并辅以夜交藤、朱茯神以镇静安神,缓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

药方歌

药方歌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胶参杞,滋肾填精壮阳气。
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归故纸,首乌膝杞苓菟丝,滋肾养肝能驻颜,乌须黑发并固齿。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芍丹,缓下症积瘀血散,妇女经产辨证用,通经止痛下死胎。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牛柴草,桃红四物枳桔邀,行瘀能止头胸痛,亦祛烦闷热如潮。
通窍活血汤——通窍活血麝香芎,桃红赤芍草枣葱,耳聋目黯酒齄鼻,头面瘀阻俱能通。
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归芍芎,灵脂乌药丹桃红,延胡香附枳壳草,活血行气退肝肿。
橘 核 丸——橘核丸用桂心藻,木香朴通延胡桃,行气止痛散瘀结,睾坠囊肿颓疝消。
暖 肝 煎——暖肝煎中乌药桂,杞归苓姜沉木茴,温补肝肾兼行气,寒疝腹痛此方配。
厚朴温中汤——厚朴温中干姜陈,木香苓草豆蔻仁,散寒行气除痰湿,脾胃自旺食纳增。
降 气
失 笑 散——失笑蒲黄五灵脂,心腹瘀痛均可止。
丹 参 饮——檀香砂仁丹参饮,心胃瘀滞诸痛平。
温 经 汤——温经汤用吴萸胶,参麦桂枝夏姜草,当归芍药芎丹皮,冲任虚寒月经调。
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丸黄芪,四物官桂吴茱萸,温经养血月经调,带下不孕用毋疑。
生 化 汤——生化汤是产后方,芎归桃仁草炮姜,童便黄酒各半煎,恶露能行腹痛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寒饮停肺咳喘尝。
清热化痰
贝母瓜蒌汤——贝母瓜蒌芩连栀,胆星橘红桔草制,润肺止咳清痰热,肺燥呛咳用及时。
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蒌杏仁,芩苓实夏胆星陈,姜汁为丸温水下,咳嗽痰黄呕恶停。
礞石滚痰丸——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沉香治癫狂。
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有奇功,芪多归少力最雄,血虚生热类白虎,劳损失血辨证用。
归 脾 汤——归脾汤用芪术参,木香龙眼归枣仁,远志茯神草姜枣,心脾两补气血生。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五节·清凉剂》凉熄肝风法俞氏经验方羚角片钱半先煎霜桑叶二钱京川贝四钱去心鲜生地五钱双钩藤三钱后入滁菊花三钱茯神木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淡竹茹五钱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功效: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现代运用:流脑、乙脑、妊娠子病、高血压病所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等【秀按】肝藏血而主筋。

凡肝风上翔。

症必头晕胀痛。

耳鸣心悸。

手足躁扰。

甚则螈。

狂乱痉厥。

与夫孕妇子痫。

产后惊风。

病皆危险。

故以羚、藤、桑、菊、熄风定痉为君。

臣以川贝善治风痉。

茯神木专平肝风。

但火旺生风。

风助火势。

最易劫伤血液。

尤必佐以芍、甘、鲜、地、酸甘化阴。

滋血液以缓肝急。

使以竹茹。

不过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耳。

此为凉肝熄风。

增液舒筋之良方。

然惟便通者。

但用甘咸静镇。

酸泄清通。

始能奏效。

若便闭者。

必须犀连承气。

急泻肝火以熄风。

庶可救危于俄顷。

汤头: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医学中中参西录·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清·张锡纯)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轧细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捣碎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一钱半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

痰多者,加胆星二钱。

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

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石脂可代赭石)一两。

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

金版方歌

金版方歌

金版方歌------考研帮手这是完全依据方剂学全国统一教材内容编写的方剂歌诀,亦是目前国内较为通俗顺口的方剂歌诀,不敢私秘,借助论坛,请同道审阅,以及考研同学参考。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用桂杏甘,发汗解表且平喘。

麻黄加术能去湿,麻杏苡甘风湿餐。

本方去桂名三拗,大青龙加膏姜枣。

华盖散治风寒咳,麻杏桑苏苓陈草。

桂枝汤――桂枝白芍草姜枣,解肌发表营卫调,桂加杏朴兼止喘,或加葛根落枕疗。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术防风,辛芷地芩草川芎,发汗祛湿清里热,能解寒热头身痛。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恶寒发热身无汗,不思饮食胸脘痞。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姜半夏枣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薄荷芦根草,身热咳嗽为主症,辛凉轻剂清上焦。

银翘散――银翘散用薄桔梗,荆蒡竹豉草芦根,温病初起入肺卫,辛凉平剂此堪称。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法辛凉,清肺平喘效力彰,风邪化热壅于肺,咳逆气急最相当。

越婢汤――越婢汤主风水疗,麻黄石膏草姜枣。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扶正解表麻附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并助阳。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益气解表散风湿,痢初夹表亦可用。

参苏饮――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益气生津涤余邪,低热少气胸烦闷。

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主热传营,脉数舌降辨分明,犀地玄丹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

【推荐】中医治法之平熄内风法

【推荐】中医治法之平熄内风法

【推荐】中医治法之平熄内风法平熄内风法,主要用于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

即《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

其常见证状有眩晕,震颤,足废不用,语言不利或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或高热神昏、痉厥抽搐等等。

内风系风从内生,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

内风治法,总以平熄为主。

但由于肝风内动的发病机理不同,又要根据其风动之由,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例如:1.阳邪亢盛,热极生风。

见于温病邪传厥阴,证见壮热神昏,抽搐痉厥等。

治宜凉肝熄风,方如羚角钩藤汤。

2.水不涵木,阳亢生风。

多见于类中风证。

治宜镇肝熄风,方如镇肝熄风汤。

3.温病邪热久羁,灼烁真阴,内风暗动。

多见于热病后期,治宜滋液熄风。

方如大定风珠。

4.肾虚厥逆,下厥上冒,见于暗痱。

急当温补下元,方如地黄饮子。

5.中焦虚寒,土不培木,木郁风动。

如小儿慢惊风等,治宜温中祛寒,方如理中丸(见温阳祛寒法)。

6.痰湿生风,风痰内作。

治宜祛痰熄风,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总之,内风病起于肝,然所以导致肝风内动者,除肝经本身病变外,还与脾肾关系密切。

内风之证,亦有虚实寒热之分,临证且不可偏执一端,而以镇潜熄风一法以蔽之。

应根据病情,配合清、温、补、泻诸法。

本节重点介绍热极生风与阴虚阳亢两方面方剂,即镇肝熄风汤与羚角钩藤汤。

必须注意,内风的治疗以平熄为法,切忌疏散。

1.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组成] 羚羊角4.5克、霜桑叶6克、贝母12克、鲜生地15克、钩藤9克、菊花9克、生白芍9克、竹茹9克、茯神木9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肝熄风。

[主治]热病邪传厥阴,壮热神昏,烦闷躁扰,手足搐搦,发为惊厥,舌质干绛,脉象弦数。

[方义] 本方主治热邪入于肝经,肝热生风,风致惊厥之证。

肝属木而主风,故有厥阴风木之名,又有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水主令之说。

说明足厥阴肝木之特点,病则有木郁化火而生风之机。

风动则惊顺,火盛则高热,风热合邪上扰致神昏。

方剂学复习提要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大的题目整理

方剂学复习提要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大的题目整理

名词解释(本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 分)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到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透热转气:清营汤治疗温邪初入营份,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清透泻,使营份热邪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逆流挽舟:逆流挽舟法是挽船逆水流而上之意。

以此比喻凡邪气由表入里,采用使邪由里出表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如人参败毒散。

清代喻嘉言认为痢疾初起有表证,乃邪从表而陷里也,胃肠受损,清浊不分,症见赤白下利,腹痛里急,伴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等。

用本方疏散表邪,使表气疏通,陷里之邪,从表而解,则里滞亦除,痢疾自愈。

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使由里而出表,即称为“逆流挽舟”法。

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

例如右归丸,补阳药如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中元阳,放入补阴药如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滋阴补肾益肝补脾,以达到更好的补阳作用。

阳中求阴:“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例如左归丸,补阴药如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益肝补脾,放入补阳药如鹿角胶,补阳益阴,以达到更好的补阴作用。

辛甘化阳:以辛温药和甘温药合用,辛甘调配能化生身体阳气驱邪外出。

例如小建中汤,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

酸甘化阴:(桂枝汤、小建中汤)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如小建中汤中炙甘草益气温中缓急,合益营敛阴之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分析: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功能主治异同

分析: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功能主治异同

分析: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功能主治异同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功能主治异同刍议李睿章洁淳镇肝熄风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1958 年出版)。

这 2 首方剂均被收录于中国中医药院校高等教育《方剂学》教材,足见其临床应用广泛且效用显著。

2 首方剂均用于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变等,所谓“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等的治疗。

2 首方剂功效、主治看似相近,目前临床运用时常混为一用,但其主治病机有别,值得探讨。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主治病位在“肝”。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即“肝体阴用阳”[1];根据五行理论:肝木病则克脾土、子盗母气,肝木亢则反侮肺金;肝木亢则心火旺而子母同病[1]。

故肝病之用药,除作用于肝本身外,还应调整其余四脏以顾护整体。

以下从肝的生理病理机制出发探讨 2 首方剂主治病机的异同。

1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组方特点1.1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轧细)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捣碎)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症见头目眩晕、头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喎斜,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脉弦长而硬。

其病机为肝阳上亢,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变化为风阳上扰[2]。

肝阳亢盛,疏泄太过即为风,风木生火,阳亢化火,合而致心肝火旺,子母同病,故出现目胀耳鸣、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肝亢而上逆,肺胃之气必随之上逆则常噫气;木气疏泄生风,必克脾土,脾运失司,胃降受阻亦常噫气;脉弦长而硬为胃气衰减之佐证。

按照标本缓急之治则,治疗首当清热平肝潜阳,其次滋水涵木,并调降心肺,调理脾土。

上亢之风阳治之以潜阳熄风,故用代赭石重镇降肝肺胃之逆,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然阳之下潜必水充足,始能收藏阳气,故以龟板、白芍、天冬滋水涵木、养血敛阴;阳气上亢血必随之上冲,故降气之余必合用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风木生热,阳亢化热,热又能动风,故热不去则风不平,以川楝子、茵陈清肝热,玄参、天门冬滋肺肾阴,兼清肺肾虚火,龟板养血补心;风木克脾土,且金石介类等药碍胃,故以麦芽消食降胃气,炙甘草补中升清阳,以助土运[2-3],至此,五脏皆有顾及。

第65讲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第65讲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第65讲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好,我们开始上课。

刚才我们讨论了镇肝熄风汤。

在临床运用方面,有些注意的点我们还补充一下。

中医的中风这个病在现代医学来说,包括脑血管意外的多种病,其中尤其是脑血栓和脑出血。

在现代医学治疗上,它是要在诊断上比较准确之后,才可以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而且中风发生的时候,特别初起,往往在某些医疗设备条件差一点地区,一时往往,现代医学难以区分是哪一类病。

那就要观察,这样容易延误病机,延误病情了。

用镇肝熄风汤,我个人体会就要中医的病机属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气血上逆,就应当及早使用,以免这个病人昏迷日久,就往往造成不可逆,这类的临床病例教训也很多。

当年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的老师,也就是说当时安排(我)给他当助手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第一批的四大教授彭履祥教授,内科专家了,他本人就治了很多这类中风,也喜欢用镇肝熄风汤,他本人对自己体质也比较了解,有一次他就跟我还有他另一个助手就讲到,他今后可能会发生中风,他发生中风一定要及时用中药治疗,(说)就你们来开方,不要西医去检查、诊断,时机耽误,两个同时进行。

但由于他的地位,他后来有一次比较劳累突然在开会的时候就中风了,中风以后,立刻组成了省里专家组,中西医联合诊治会诊,就无法确定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西医的结论要观察。

那由于当时我和他的儿子,现在也是我们学校教授了,因为当时的年资无,就不可能在医疗组给他用中医来治疗了,这样就一直昏迷到半年后,在西南医院专家也来看他以后,说当初就不是脑出血,应该按照脑血栓,但是后来昏迷到一年以后去世了。

这个病例给我感觉到这个诊断,中西医的诊断,中医的辨证清楚了,就应当及早的用镇肝熄风汤之类治疗。

这件事过去不久以后,正好接到电报,我母亲本身也是西医,高年资的西医,但七十多岁中风了,我赶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昏迷八天了,当时还成立医疗组,因为还是特殊对待了,她本身是民主党派北京直属支部的,和方药中老师他们一个支部的,她也是比较有影响的专家。

天麻钩藤饮二类方《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二类方《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二类方《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二类方《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这方现在也是临床常用方,用得很多。

作为现代医务工作者,总结的一个,从思惟方法上带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方,在我们方剂教材里不多,能够总结到教材里,那说明这个方很有意义。

《中医内科学》里,这个方也是定为一个治肝阳上亢证的一个主方。

所以学习这个方的一个意义,我觉得既是掌握一个临床常用的,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眩晕、失眠的一张方剂。

而且是体会在中西医结合当中,怎么样反应中医辨证特色,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张这种方剂。

这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天麻钩藤饮出在《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这本书出在1956 年,那就是说是现代方剂。

胡光慈先生,他是继过去中西汇通派的思想,再归纳、解释,运用中西结合理论形成的这个方。

主证分析高血压疼痛,眩晕,失眠。

这是采录原书上的主治。

从现代中医的病机分析的角度,病机应当是个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证。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证是它的病机结论。

肝肾不足T肝阳上亢T化风升热上扰。

本身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并没有造成整体气血上冲情况下,产生一种风阳上扰。

也就是说肝阳上亢较轻。

引起的主症是,头痛,眩晕,失眠。

根本来说,跟肝肾不足有关。

风阳上扰,风为阳邪,阳主动,主热,所以偏重于热证。

至于胡光慈在这本书里把这个证,根据过去中医传统的理论,把它叫肝厥证。

它的病因呢?平时阴虚,往往和体质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肝肾阴虚有关。

阴虚有一定阳亢,怎么样造成由阳亢达到风阳上扰呢?都会有一些诱因发生。

从平素的肝肾不足,阴不制阳,引起阳亢,再加上产生郁怒忧思,气郁化火,就会发怒,或者加重肝阳上扰。

诱因当中,郁怒是种情志因素,也可以劳累,这种过份劳累,也是发生这类证候的一个诱因。

这是简要的讲它的病机分析。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根据这个病机,肝阳上亢要平肝,风阳上扰,开始有动风,要熄风。

所以平肝熄风是主要治法。

清热活血,是考虑到这个证候,总体风阳上扰,热证表现为主。

治风剂

治风剂

大秦艽汤
Ⅰ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证病机分析:风邪初中经络证。 营卫空虚 风邪侵袭 手足不能运动 舌强不语
闭阻气血经络不通
肌肉筋脉失养
口眼歪斜
大秦艽汤
Ⅰ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证病机分析:风邪初中经络证。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君-秦艽 臣-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 佐1-熟地、当归、芍药、川芎 佐2-白术、茯苓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邪头痛(偏于风寒者)
阻遏清阳,气血逆乱
外 风 头 痛
风邪循经上犯 伴见表证
头痛、目眩
恶风发热,脉浮
功用:疏风止痛
透邪外出
分经论治
羌活太阳 荆芥 川芎少阳
厥阴
白芷阳明
细辛少阴 防风太阳
甘草
清茶
薄荷8两
头痛必用 川芎 清利头目 散胸膈之热
配伍特点:
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为一方, 升散中寓有清降, 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第二节
平熄内风
内风:热极生风 ——凉肝熄风 肝阳化风 ——平肝熄风 阴虚风动 ——滋阴熄风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主证分析:热盛动风证。
温传 热入 病厥 邪阴
肝经热盛 热极动风
阳热亢盛:高热 热扰心神:烦躁、神昏 手足抽搐。 舌绛而干,脉弦数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羚钩 羊藤 角
凉肝 熄风
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随证加减:外感风寒,减薄荷,加苏叶、生 姜;外感风热,加僵蚕、菊花、
蔓荆子;风湿,加苍术、藁本;
头风头痛,加重川芎,酌加桃仁、 红花、全虫、地龙。
气虚、血虚,或 肝肾阴虚阳亢、肝 风内动引起之头痛,

肝阳上亢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具体措施

肝阳上亢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具体措施

肝阳上亢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具体措施在中医理论中,肝阳上亢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它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以致肝阳亢逆于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

肝阳上亢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伤肾等因素密切相关。

那么,对于肝阳上亢,中医有哪些调理方法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肝阳上亢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功效,适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镇肝熄风汤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类中风。

除了方剂,单味中药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比如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

钩藤,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能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石决明,咸,寒,归肝经,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二、针灸调理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肝阳上亢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行间、涌泉、风池、百会等。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针刺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平肝潜阳。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 1、2 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能清肝泻火、息风潜阳。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是肾经的首穴,具有滋阴益肾、平肝息风的作用。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可疏风清热、醒脑开窍、平肝熄风。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能升阳举陷、平肝熄风。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三、饮食调理对于肝阳上亢的患者,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苦瓜、紫菜、黑木耳、菊花、决明子等。

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的比较

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的比较

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的比较
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的比较
镇肝熄风汤主治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所致的肝风内动。

症状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

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治法以镇肝熄风为主,兼以滋阴潜阳。

②羚角钩藤汤主治邪热传人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肝风内动证。

症状以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神昏,舌绛而干,舌焦起刺,脉弦数。

治法以凉肝熄风为主,兼以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均能平肝熄风,治疗肝风内动之证。

其中羚角钩藤汤长于清热熄风,主要用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痉厥;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之力较缓,但兼清热活血安神之效,适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失眠等症。

天麻钩藤饮主治肝阳上亢之轻症,镇肝熄风汤滋阴药物较多,主治阴虚风动,手足蠕动,以阴虚阳亢为病机.。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汤

第二节平熄内风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

内风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类,其病机和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

若邪热亢盛,热极动风,常见高热不退,四肢抽搐等症;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常见眩晕,头部热痛,面色如醉,甚则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此类风病,属于内风之实证,治宜平肝熄风。

常用平肝熄风药为主,如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天麻等组成。

由于热极生风,邪热亢盛,又易伤津灼液,煎熬成痰,故常配清热、滋阴养血以及化痰之品以为辅助。

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

若温病后期,阴虚生风,虚风内动者,则筋脉拘挛,手足蠕动等。

这类风病属于内风之虚证,治宜滋阴熄风。

常用补益药为主,如地黄、白芍、阿胶、鸡子黄等,配伍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之品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大定风珠。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克)双钩藤三钱,后入(9克)霜桑叶二钱(6克)滁菊花三钱(9克)鲜生地五钱(15克)生白芍三钱(9克)川贝母四钱,去心(12克)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克)茯神木三钱(9克)生甘草八分(3克)[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肝热生风证。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解] 本方治证为热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

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

由于热灼阴伤,热极动风,风火相煽,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厥。

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配合增液舒筋为法。

方中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解痉,共为君药。

配伍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

《本草经疏》说:“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

”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味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平熄内风剂—羚角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热盛动风证)
方歌: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组成:羚角片霜桑叶 川贝 鲜地黄 钩藤 菊花 茯神木 生白芍 生甘草 淡竹茹
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类中风)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用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牡 生麦芽)
天麻钩藤饮II(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