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院系:油气资源学院班级:勘探0703学号:200711010313姓名:洪文璞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

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律密切相关。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

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

1.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从上述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构造特点是: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最大的
陆地盆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400
公里,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盆地,盆地内分布有大量
的油气资源。

特别是在盆地东部的奥陶系白云岩中,形成
了中国最大的页岩气资源。

近年来,页岩气开发成为盆地
的重点领域。

盆地内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盛产无烟煤和褐煤。

此外,
盆地还有一些金属矿产如铝土矿、锂、铅锌、铜等。

鄂尔多斯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区。

盆地内草原广阔,适宜畜牧业发展。

盆地还有较多的降水资源,农作物种植
较为丰富。

盆地内的主要城市有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

鄂尔多斯盆地经济以能源利用和农牧业为主,对于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长9:厚度在110 ~ 150米之间。下段为一套厚层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夹灰绿色—深灰色泥岩,上段为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夹 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者二者不等厚互层,东南部的沉积 凹陷中主要发育有厚层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 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主要为滨浅湖沉积,但长9末期在志丹 -甘泉-黄陵地区发育半深湖相沉积,以“李家畔页岩”及k0 标志层发育为特征(K0位于长9顶部,主要为暗色泥岩、页岩夹 灰色粉-细砂岩,具有高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以及在盆 地东北部因含凝灰岩而具有低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的特 点)。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长1 :主要为准平原化环境,统一的湖盆解体,形成铜川、子 长、姬塬等小型湖泊,局部发育油页岩,(子长寺湾地区)见 完整的鲍玛序列及底模构造。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 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与长2分层以K9标志层 为界(K9为黑色碳质泥岩,位于长1底0-5m处,页岩、碳质泥岩、 煤线夹凝灰岩,该段泥岩的电阻整体较高,只是在底部因凝灰 质含量较高而引起电阻值变低,表现为高声速,高伽马、自然 电位偏正等特点)。
泾川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 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 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 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1
³ á Ä ­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 Ó Á Ï
º ­ ·
º ­ Ë 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

一、油田地理概况吴起油沟油田位于陕西省吴旗起县白豹乡境内,属黄土源地貌。

地表为100~250米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因长期流水侵蚀切割,形成沟谷纵横、梁峁相间的地貌景观,地面海拨1360~1670米,地表高差较大,约140~270m。

当地气温变化大,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属内陆干旱型气候。

目前油区矿山公路沿山梁而行,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二、勘探开发现状油沟地区经过几年的滚动勘探开发,截止2006年7月,已钻井170多口。

主要目的层为延长组长4+51油层,该层具有连片性好,油层分布范围广、产量较稳定等特点;侏罗系富县组、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油层,虽然分布范围较小,仅在油田南部分布,而且油藏控制因素复杂,但产量高,投资回报明显,也是该油田重要的开发层系之一;长2、长3油层呈零星分布;长6、长7、长8以及长9油层,目前评价程度较低,从区域上看都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

目前,试采主力层长4+51的井为82口,其中试采1年以上的井有12口,9个月以上的为38口,6个月以上的井40口,3个月以上的井66口,试采在3个月以下的井为17口;开采延8层、延9层、延10层、富县层和长61层的井分别为1口、6口、6口、9口和5口;开采长2、长3、长62~长64、长7、长8、长9的井共有22口井;还有一批井未投产。

1开采主力层长4+51的井基本全部连片,形成了井距一般在220~350米左右的基本规则的开发井网,控制了14.8km2的含油面积,探明地质储量563.13×104t,溶解气储量7.04×108m3。

所有油井都进行了压裂改造,并且都采用自然能量开采。

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1t,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2.75t(附图2—1),综合含水18.2%。

从产量变化情况看,采用自然能量开采产量下降快,一般井在一年内产量下降40%左右。

截至2006年7月底,油沟油田开采长4+51的井总计产液7.2 万m3,其中油6.23万m3,水0.97万m3,采出程度为0.94%,地下亏空体积约为9.3万m3。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一般厚度为280~~灰绿色泥岩间互。

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

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

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

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

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

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

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

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

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盆地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中国北方陆块东北缘,位于巴彦淖尔地块、巴音布
鲁克地块与呼伦贝尔地块的交界处。

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经历了多期构
造事件。

岩浆活动发育,构成了较复杂的构造体系。

由于多次构造作用,
盆地内部出现很多断裂、褶皱、岩浆岩和断阶地貌。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喷发物和剥蚀产物,以及晚期的造山活动形成的碎屑岩储层。

盆地内沉积相较为复杂,沉积物
种类丰富,有海相、湖相和陆相沉积。

盆地内河流发育,形成大量的三角洲、河道、湖泊和海湾。

河流的冲刷和聚敛作用,使得沉积物在盆地内部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矿产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盆地内的煤炭资源
储量极为丰富。

同时,盆地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主要分
布在盆地的深层和孤立的小凹陷中。

盆地内的油气田分布广泛,主要为油田,但也有少量的气田。

另外,盆地内还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水和非金属矿
产资源,如石灰石、硼矿、盐矿等。

总结起来,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复杂的盆地构造特征、多样的沉积相特
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使得盆地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
源供给地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升,鄂尔多斯盆地的
资源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气藏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气藏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气藏地质特征本文通过查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的一些相关文献,从地层、沉积、生储盖、分布及富集控制因素等方面对盆地东部本溪组的气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主要目的是想要对盆地东部本溪组的地质特征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规律较为整体的把握。

标签:鄂尔多斯;上古生界;本溪组;地质特征前言鄂尔多斯盆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上古生界天然气最富集的一个含油盆地,已发现了榆林、米脂、子洲、神木、大牛地等多个具有工业气流的气田,是目前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之一。

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的本溪组和山西组地层,在近年来的勘探中表现出良好的前景,尤其是在本溪组顶部的本 1 段和山西组底部的山2 段,天然气富集高产,储量面积大,丰度高,是上古生界主要勘探的目的层之一。

本文通过对地层、沉积、生储盖、气藏及分布特征等方面的描述,主要目的是想要对盆地东部本溪组的地质特征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规律较为整体的把握。

1 地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了石炭系-二叠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6 套地层,总沉积厚度约700m[1]。

本溪组不整合覆盖奥陶系风化壳之上,顶部以稳定的9#煤层与太原组区分,底部为分布广泛的铁铝质岩层,中间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和砂岩互层。

沉积旋回以反旋回为主,内部存在小的正韵律。

以沉积旋回的变化是划分地层的基础,可以将本溪组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层段:本 2 段和本 1 段,这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划分方案。

本 1 段属于晋祠段,主要石油砂、煤层与泥岩构成的多组沉积旋回,潮道砂体与泻湖泥坪交互叠置,反映多次海侵和海退。

更加细致的可将其自上而下划分为9#煤层、吴家峪灰岩层(扒楼沟)、晋祠砂岩层。

本 2 段主要是灰色泥岩、灰色粉砂岩及煤层。

底部为铁铝岩层,上部为畔沟灰岩(张家沟)。

早些时期也将铁铝岩层定为湖田段,畔沟灰岩定为畔沟段。

由于这两套地层较为致密,通常认为其是下部奥陶系风化壳的盖层。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华池-最新年精选文档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华池-最新年精选文档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华池1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为中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面积达25km2。

盆地基底由太古界和中下元古界、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出露在盆地蚀源区周边地带。

下白垩统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宜君组(K1Y,在盆地北西部缺失)、洛河组(K1L)、华池―环河组(K1HC+H)、罗汉洞组(K1LH)和泾川组(K1J),其中华池―环河组具备了潜水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

2铀矿形成条件分析2.1构造条件鄂尔多斯盆地属稳定的地台型盆地,是在鄂尔多斯地块整体均匀下沉,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形成的大型内陆拗陷式盆地。

其处于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盆地稳定性好,构造不强烈,早白垩世盆地西缘天环向斜继承性发育,伊陕斜坡具有继承性掀斜构造运动的特点,天环向斜的西翼和伊陕斜坡利于连续稳定的粗碎屑岩相带的发育和展布及潜水或层间氧化带的形成。

2.2岩性、岩相条件在盆地北西部受天环向斜西翼和伊陕斜坡单斜构造的影响,物源主要来自北西部蚀源区,受上述构造和物源的控制作用,在盆地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华池―环河组(K1HC+H)由北西向南东为山麓相―河流洪积交替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在盆地北西缘主要以稳定的河流相沉积为主。

上述沉积特点说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伊陕斜坡和西缘天环向斜西翼,华池―环河组(K1HC+H)河流相和河湖交替相形成稳定连续展布的砂体,有稳定的区域性泥岩和粉砂岩发育,为华池―环河组(K1HC+H)潜水或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3后生蚀变特征在早白垩世华池―环河组(K1HC+H)沉积过程中,主要为温湿古气候,华池―环河组主要为灰色、灰绿色和浅灰色等暗色调为主,有机炭含量基本在0.04~0.50%之间,最高为0.54%。

中亚地区乌奇库杜克铀矿床含矿砂岩有机炭含量仅为0.05%,而矿层长度20~25km,宽50~100km,个别宽达1700m,总储量达12.70万吨。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华北地台形成
• (二) 地质卫星云图 • 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 • 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 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 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 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同一时 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 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 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 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 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 甚至更远。
构造特征
•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 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 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 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 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 之誉。鄂尔多斯盆地关于石油的记载,可追溯到公 元前。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史书记就有“高奴出 脂水”之说。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高奴有 洧水可燃”。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鄜延 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元一 统志》:“延长县南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

坳陷盆地
1 鄂尔多斯盆地 • 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 • 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 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 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 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 物日渐繁茂。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 世地层间断。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 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 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 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 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 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晚三叠世 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 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 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

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其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

此外,还含有水资源、地热、岩盐、水泥灰岩、天然碱、铝土矿、油页岩、褐铁矿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资源分布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

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陕西占总储量78。

7%,甘肃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

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量达到2。

4万亿吨。

盆地内分布7个含煤区,隶属的5个省区均有分布。

在煤层埋深20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8万亿立方米。

铀矿预测资源量约86万吨,中国已探明的铀矿床即在此。

鄂尔多斯盆地资源规划图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近6%、13%和20%,对保障中国能源需求、加强战略能源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鹿爱莉说。

交通、水、电等条件的逐渐完善,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空间。

据了解,盆地区域内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空运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主要铁路包括包神铁路、陇海铁路、神黄铁路、神延铁路等,形成四方交接、纵横贯通的格局。

其中,神黄线、京包线、陇海线和包神线是煤炭东向运输的主要依靠.此外,中卫-太原线、西安—南京线正处于规划论证当中。

铁路网及区内公路、水运建设的不断发展,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能源输出提供了便利。

盆地原油外输管线主要有靖咸线、马惠宁线、中银线以及附属支线网络。

已建成天然气输送管道陕京一线、靖边—西安、靖边—银川线,此外还包括西气东输、长—呼管线、陕京二线、靖边-西安复线等在建和拟建项目。

盆地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且水质良好,基本可满足各种用水要求。

盆地内完成装机容量约2000万千瓦,生产煤炭和石油仅占五省区发电量的1.2%,能源开发所需电源基本可以满足.鄂尔多斯盆地,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盆地,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溯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沧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简述之。

地台基底雏形阶段(一)早太古代(35亿年)至晚太古代(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当时地壳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

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在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片麻岩穹隆构造形式出现,并和深成混合花岗岩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并有科马提岩。

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乌拉山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华北地台形成地质卫星云图(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盖层发展阶段(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

到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其深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

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陆表海沉积(四)古生代—-陆表海沉积本期鄂尔多斯陆块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水来自华北海和祁连海。

本区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陆后,经长期剥蚀,地貌已准平原化,陆壳稳定。

古生代初期,本区下降成为浅海盆地并接受沉积。

早寒武世,相当于华北馒头期的龙王庙期沉积了碎屑岩建造,在东胜一带有东胜隆起(即乌兰格尔隆起)。

当时气候干燥、炎热,海水较浅,盐度较高,沉积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页岩,白云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盐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形成了碳酸盐建造。

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本区陆表海的沉积岩相,构成了一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系典型的地台盖层沉积。

中-—晚寒武世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大量的三叶虫和腕足动物繁衍生殖。

在晚寒武世发生了短暂的海退之后,早奥陶世全区又发生大面积的海侵。

初期海水较浅,气候炎热,形成蒸发环境;晚期海水较深,生物开始繁盛,主要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华北型海相生物。

早奥陶世晚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在本区沟通。

早奥陶世马家沟末期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幕(早期),使鄂尔多斯陆块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区中奥陶统的缺失。

中奥陶世末期,区内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I幕(晚期),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全区成为剥蚀区,从而使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

中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统本溪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本溪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铁矿和高铝粘土。

晚石炭世,区内海水时侵时退,形成了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早二叠世,鄂尔多斯陆块为近海平原的沉积环境,发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建造。

坳陷盆地(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

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脂杉等。

爬行动物以中国肯氏兽为代表。

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

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

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2 中生代晚期——鄂尔多斯盆地鼎盛时期恐龙由繁盛到灭绝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陆相沉积物。

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准格尔旗南部沉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富县组。

中侏罗世,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

早、中侏罗世植被繁茂,早侏罗世为网格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罗世为锥叶蕨—-拟刺蕨植物群,此外还有银杏类、松柏类和苏铁类植物.动物界可见有鱼类、瓣腮类和叶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中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燕山运动的第II幕,使中下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使鄂尔多斯台坳上升成为剥蚀区.白垩纪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志丹群(现称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为湖泊相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临河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