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天然气水合物举升管气液分离过程数值模拟与方案优选

天然气水合物举升管气液分离过程数值模拟与方案优选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2 − 0203 − 08 DOI: 10.13639/j.odpt.2023.02.012天然气水合物举升管气液分离过程数值模拟与方案优选王旱祥1 任京文1 于长录2 车家琪1 邓君宇3 徐鸿志3 刘延鑫1 朱晓洋1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油气合作开发分公司;3.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引用格式:王旱祥,任京文,于长录,车家琪,邓君宇,徐鸿志,刘延鑫,朱晓洋. 天然气水合物举升管气液分离过程数值模拟与方案优选[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2):203-210.摘要:为了提高天然气水合物气液分离效率,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利用,以我国南海水合物开采工况为基础,结合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工艺设计原则,采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轴流导叶式、管柱式、螺旋式3种气液分离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重点研究了不同液相含量对3种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得到了3种气液分离装置的适用工况。

研究结果表明,轴流导叶式、管柱式气液分离装置适用于液相流量较高、在分离空间内可形成液位的工况,螺旋式气液分离装置适用于液相含量较低且流量不大的工况。

结合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含水状态,以液相含量10%、产气量30 000 m 3/d 为优选条件,以分离效率和压降为优化目标参数,确定螺旋式分离装置更适用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井下气液分离。

该研究可为天然气水合物气液分离方案设计与优选提供指导。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气液比;分离效率;气液分离;螺旋式分离装置中图分类号:TE53 文献标识码: A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gas-liquid separation processin gas hydrate lifting pipeWANG Hanxiang 1, REN Jingwen 1, YU Changlu 2, CHE Jiaqi 1, DENG Junyu 3, XU Hongzhi 3, LIU Yanxin 1, ZHU Xiaoyang 11.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 Qingdao 266500, Shandong , China ;2. Oil & Gas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 CNPC Bohai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Tianjin 300300, China ;3. CNP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D Company Limited , Beijing 102206, ChinaCitation: WANG Hanxiang, REN Jingwen, YU Changlu, CHE Jiaqi, DENG Junyu, XU Hongzhi, LIU Yanxin, ZHU Xiaoyang.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gas-liquid separation process in gas hydrate lifting pipe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2): 203-210.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gas-liquid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this research performed numerical simulation hydromechanics analysis of three types of gas-liquid separation devices, namely the axial guide vane, tubular and spiral separator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based on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hydrate recove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rinciples of gas hydrate recovery scheme design. The influences of liquid-phase content on the gas-liquid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applicabl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three gas-liquid separators基金项目: 中石油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口与防砂装备及安全关键技术”(编号:ZD2019-184-004)。

旋流式液气分离器的设计

旋流式液气分离器的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名称:旋流式液气分离器的设计题目类型:毕业设计学生姓名:狄磊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装备10901班指导教师:张琴辅导教师:时间:至目录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Ⅰ)开题报告 (Ⅱ)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Ⅲ)评阅教师评语 (Ⅳ)答辩会议记录 (Ⅴ)中文摘要 (Ⅵ)外文摘要 (Ⅶ)1 绪论 (7)选择旋流式液气分离器的意义 (7)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趋势 (7)国外现状和进展趋势 (7)国内现状和进展趋势 (9)2 方案论证 (9)旋流式液气分离方案的可行性 (9)旋流式分离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0)3 分离器的整体设计 (11)旋流器的直径和长度的计算 (11)分离器结构设计 (13)分离器整体结构设计 (13)脱气结构 (15)钻井液入口的尺寸 (15)旋流器的结构设计 (15)外筒体的设计 (17)接口管设计 (18)外部结构 (21)4、要紧零部件的设计及校核计算 (22)筒体和封头的壁厚计算 (22)外容器筒体、封头壁厚计算 (22)旋流器筒体封头壁厚计算 (24)人孔 (25)人孔选择 (25)人孔补强 (26)支座 (26)分离器的总质量 (26)支座的选用及安装要求 (28)5 分离器的安装 (28)焊接 (28)安装顺序 (29)6 壳体的有限元分析 (32)7 总结 (35)参考文献 (37)致谢 (39)附录一 (40)附录二 (43)旋流式液气分离器的设计学生:狄磊,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张琴,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摘要】旋流分离器,是一种利用离心沉降原理将非均相混合物中具有不同密度的相分离的机械分离设备。

在具有密度差的混合物以必然的方式及速度从入口进入旋流分离器后,在离心力场的作用下,密度大的相被甩向周围,并顺着壁面向下运动,作为底流排出;密度小的相向中间迁移,并向上运动,最后作为溢流排出。

如此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旋流分离技术可用于液液分离、气液分离、固液分离、气固分离等。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2021年第49卷第1期—102 —石油机械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V油气田开发工程A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蔡禄1孙治谦1朱丽云1王旱祥2王振波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蔡禄,孙治谦,朱丽云,等.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石油机械,2021, 49 (1): 102-109.摘要:气液旋流分离设备具有分离效率高、体积小及工作稳定等优点,在油田开发、天然气 开采、油气输送和压缩空气净化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油田开发中,常用的气驱技术能够提高采出率,但油井气液比会增大,油气分离技术要求日趋严苛。

对气液旋流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分离性能的优化方法,分析了理论研究的不足。

研 究结果发现:气液旋流分离设备的分离性能受其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以及流体物性参数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为提高分离效率采取了改进外部结构和内部流场的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生 产效率提供了可能。

随着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旋流器及内部流场的定量数值研究对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可为气液旋流分离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分离;旋流器;优化;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934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 16082/j. cnki. issn. 1001-4578. 2021. 01. 015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Gas-LiquidCyclone Separation TechnologyCai Lu 1 Sun Zhiqian 1 Zhu Liyun 1 Wang Hanxiang 2 Wang Zhenbo 1(1. School of N ew Energy , China University of P etroleum (Huadong) ; 2. School of M 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University of Petroleum ^Huadong) )Abstract : Thanks to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s of high separation efficiency , small size and stable operation ,gas-liquid cyclone separation equip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ilfield development , natural gas exploitation ,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 compressed air purification and other fields. In the field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 the com ­monly used gas flooding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 but the gas/liquid ratio of oil well will increase , so the requirements on oil and gas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are increasingly strict. In this paper, the separation prin ­ciple of gas-liquid cyclone separation equipment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addition , the methods for optimizing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re described and the shortages in theoretical studi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gas-liquid cyclone separation equipment is affected by its structure parameters , operation parameters and fluid physical paramet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xternal structureand internal flow field, which provides many possibilit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gas-liquid cyclone separation , the quantitative numerical study oncyclone and its internal flow field is of increasingl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gas-liquid cyclone separator.Keywords :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separation ; cyclone ; optimization ; research progress*基金项目:中石油重大科技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气液分离技术及配套装置研究”(ZD2019-184-004)。

导叶式液-液旋流器内流场分布特性研究

导叶式液-液旋流器内流场分布特性研究

图 2 L V 测试 试 验 截 面布 置 图 D
以流量 Q= h 3i / 、溢流 比 , 0 n =1 %为基 准操
作 参数 ,测试 截 面 1~1 3上 的轴 向 和 切 向速 度 分 布 ,然后 测试 Q= 、4和 5m / 2 h时截 面 3 、8 、5 、 1 0和 1 的轴 向和切 向速 度 分 布 ,进 行 不 同截 面 2上
(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机 电 工程 学 院 ) 中 华
摘 要 为 了探 寻导叶式液一 液旋流器 内部 流场 的流动规律 ,针 对旋流器 内部流 场 的分布特性 ,借 助激光 多普勒测速技术 ( D L V)对 其柱锥段 内部 流场进 行 了测 试分析 ,发现 导叶式液. 液旋 流器 内切
21 0 0年
第3 8卷
第1 0期
王振 波等 :导 叶式 液 液旋流器 内流场分布特性研 究
1 1 l
一 1 9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不 同流量 操 作 参 数 下 的导 叶 式 液 一 旋 流 器 内轴 液 向和切 向速 度对 比分 析 。
, 、
2 测 试 结果 分 析
2 1 流 场全 貌 .
0 引 言
液一 液旋 流器 因具 有 分 离 效 率 高 、占用 空 间小 和操 作简单 等优 点 ,在石 油和 化工 等行业 得到 广泛 的应 用 ¨ 。决 定 其 压 力 特 性及 分 离性 能 的是 液. 液 旋流 器 内复 杂 的 内部 流场 。为 了更好 地预 测旋流 器 的分 离效率 和设计 出更 高效 的旋 流器 ,就要 了解 其
度坐标 架控 制 ,控 制精 度 0 0 m) . lm ,关 键 区域 步
长为 0 5m . m。

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试验研究

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试验研究
维普资讯
20 年第 3 卷第 3 06 4 期
流体机来自械 7 导叶式气液旋 流分 离器试验研究
王振波, 金有海
( 中国石 油大学 ( 华东) 山东东营 2 76 ) , 50 1 摘 要 : 根据气井井下工况特点设计 了一种直径为 5m 0 m的新 型导叶式气液旋 流分离器 , 并进 行了模拟 分离试验 。试
气液旋流分离器是井下气液分离系统的关键 设备 , 其主要是利用离心力来分离气流 中的液滴 ( 见图 1 。气液两相流沿轴 向进入 分离器 , 导 ) 在 向叶片的作用下在分离器内作三维螺旋运动。由 于气 、 液流的密度差异 , 密度较大的液滴在离心力 的作用下向外迁移至分离器外壁 , 在重力 和气流 的带动下 向下运动 , 经圆锥体底部的底流口排 出; 而密度较小的气体 则向内迁移 , 经上部溢 流 口排 出。从而实现了气 、 液两相的分离。
溢流管
透率降低 ;3可能造成水封 闭气, () 降低最终采收 率。
井下空间环境呈狭长结构 , 对分离装置的空 间结构布局具有很大限制, 要求分离装置整体上 大致呈直线形结构。而传统的切入式旋流器 的料 液人 口与旋流器轴线成垂直 的二维布局, 旁通管
的存在使得井下坐封技术难度加大, 加工制造 、 起 下作业工艺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 , 本文设
w s a i r g . h fc ao t ue ag gi n dage f oe a e s ue vl i f L e ae dl — a re t o h Teeett tfh ottnl ou d v ea l oCn , s la tt e c y l ns q c rdh u s h e l e f e a n n w l o l o t o gi v d n a i

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内流场测试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内流场测试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内流场测试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工业和民用领域对水质要求的提高,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水力旋流器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明显的技术。

它通过利用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将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油脂等污染物质分离出来。

而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则是一种新型的水力旋流器,它采用特殊的导叶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除去油脂、淤泥和其他污染物,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内流场的测试和性能分析,研究其除污原理及工作机理,进一步改进该装置的设计和工艺参数,提高其除油效率和使用效果。

三、研究内容1. 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的原理及工作机理分析2. 内流场测试方法及实验设计3. 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4. 性能评价及对比分析5. 优化设计方案四、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法:根据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的结构特点和参数,推导理论公式,确定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和作用机制。

2. 实验方法:通过在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内部设置传感器和流量计,记录不同工况下的流量、流速和压力等参数,进一步分析其内部流场特性。

3. 计算模拟法: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内部流场,从而进一步分析其性能和优化设计方案。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掌握导叶式除油型水力旋流器的除污原理和工作机理、改进该装置的设计和工艺参数,提高其除油效率和使用效果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研究水力旋流器的运行机理,还能为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进度安排1.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2个月2. 内流场测试和数据分析:3个月3. 计算模拟和优化设计方案:3个月4. 论文撰写和答辩:1个月七、参考文献1. 郑维东. 大型污水处理设备,第4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 吴启龙. 污水处理原理与技术[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3. 刘勇. 水力旋流器内流场及除油性能的数值模拟[D]. 大连理工大学,2015.4. Zeng W, Jin H, Yin H,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a novel oil-water separation hydrocyclone[C].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Rhodes, Greece, 2019, 398: 1-6.5. Wang Y, Li Y. A new type of swirl separator for oily wastewater treatment[C].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Life in the MediterraneanRegion, Beijing, China, 2019, 276: 1-6.。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试验研究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试验研究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试验研究金向红3 金有海 王振波(中国石油大学)摘 要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与其他离心式气液分离器比较,其特点是阻力损失小。

经试验证明,在低含液浓度下该分离器对气液两相具有较高的分离效果,且采用合理的溢流管和筒体结构形式可以减少短路流和二次流夹带,提高其分离效率。

关键词 旋流器 气液分离 导向叶片 分离效率 压降损失中图分类号 T Q051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426094(2007)022*******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axial guide vane cycl one gas2liquid separat or)是一种新型离心式气液分离装置,入口混合物经过筒体和排气芯管间的螺旋导叶进入分离室,螺旋导叶给混合物提供一个切向速度,离开导叶的混合物在离心力场和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涡流运动,由于气液两相的密度差,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液体向管壁流动,并从下部液体出口流出,气体进入内旋流并从顶部排气芯管离开分离器。

由于物料与叶片的摩擦或能量消耗较小,从而使旋转流保持稳定,并有助于维持层流特性。

因此,与其他离心式气液分离器相比,其突出特点是阻力损失较小[1,2]。

笔者对内径为100mm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在低含液浓度下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采用管柱式、管锥式两种筒体结构,分别采用3种排气溢流管结构形式,主要考察了排气溢流管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比较了管柱式和管锥式筒体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1 试验装置和物料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

整个试验系统由供风系统、进料雾化系统、分离系统和测量系统4部分组成。

本试验采用负压系统,供风系统采用抽风机,其最大流量可达1000m3/h,能满足要求;雾化系统由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空气转子流量计、液体计量泵以及内混式双流体喷嘴组成,压缩空气与计量泵提供的液体同时进入喷嘴,通过喷嘴液体被雾化成液滴群,通过调节压缩空气的流量、压力和进入喷嘴的液体流量可以得到不同滴径的液滴群,雾化的液滴直径采用文献[3]中双流体雾化液滴直径的经验计算公式算得;分离系统主要装置是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径为100mm,用有机玻璃制成;试验物料采用空气2水系统。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
406
化 工 机 械 2018年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
寇 杰 丛轶颖 王德华 王冰冰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华 东 )储 运 与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
摘 要 从结构设计、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3个方面介绍了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 的 国 内 外 现 状,并 对 今后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认 为 要 加 强 分 离 机 理 的 研 究,数 值 模 拟 与 实 验 研 究 应同步开展,建立能真实反映分离器内流场的数学模型。同时要加强结构优化设计的 研 究,建 立 一 套 可 用于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和分离性能预测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旋流分离器 轴流导叶式 结构设计 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TQ051.8+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46094(2018)04040605
上 ,加 入 了 锥 式 内 芯 ,这 种 结 构 对 促 进 气 相 上 移 有 明显的作用,有 效 改 善 了 液 相 夹 带 气 现 象 。 [7] 由 于 内 锥 的 举 升 作 用 ,排 气 口 气 相 体 积 分 数 中 间 高 、 两边低的现象得 以 缓 解,整 个 排 气 口 的 气 相 分 布 趋于均匀,整体出 气 率 高 于 传 统 柱 状 气 液 旋 流 分 离器。 1.2 导 向 叶 片
作者简介:寇 杰 (1969),教 授,从 事 油 气 集 输、腐 蚀 与 防 护、油 气 储 运 安 全 等 方 面 的 教 学 和 研 究 工 作,1203469196@ qq.com。
第 45卷 第 4期tadtFTM 和 DirkzwagerM 以轴流式气液旋 流 分 离 器 为 研 究 对 象,推 导 出 简 化后的分离效率 理 论 公 式,认 为 减 小 导 向 叶 片 之 后的筒体直 径 可 以 提 高 分 离 效 率 。 [5] 同 时 利 用 流函数法对速度场和分离器内壁附近的压力场进 行了计算,通过 该 方 法 可 以 找 到 分 离 器 的 最 优 结 构,以提高分 离 效 率。史 仕 荧 等 提 出 了 一 种 轴 流 式液液旋流分离 器 [6],该 分 离 器 主 体 结 构 为 一 段 稳流直管段和一段开有矩形切向缝的缩径除水管 段 ,在 管 道 入 口 处 装 有 直 板 型 导 流 叶 片 ,该 分 离 器 结 构 紧 凑,可 安 装 在 管 道 上,适 用 于 井 下 油 水 分 离。尤佳丽 在 传 统 柱 状 气 液 旋 流 分 离 器 的 基 础

旋流器研究报告

旋流器研究报告

旋流器研究报告旋流器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对旋流器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旋流器是一种常见的流体分离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我们通过对旋流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应用的建议。

引言旋流器是一种使用惯性力和离心力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流体分离装置。

由于其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以及分离效果好等优点,旋流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保等工业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旋流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分离效率不高、压力损失大等。

因此,本文旨在对旋流器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

1. 旋流器原理旋流器的分离原理是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产生离心力和惯性力,使固液混合物发生离心分离。

当固液气体混合物通过旋流器的进入口进入旋流器时,由于旋流器中存在过流孔,流体会形成一条旋涡状的流动路径。

在流体旋转的同时,由于惯性力作用,固体颗粒会被甩到旋流器的壁面,实现固液分离。

2. 旋流器结构旋流器由进入口、旋流室、过流孔和排出口等组成。

其中,进入口用于固液混合物的进入,旋流室则是离心分离的核心部分。

在旋流室中,通过过流孔调节流速和流量,在流体的旋转过程中实现固液分离。

最后,通过排出口将分离后的固体和液体分别排出。

3. 旋流器的优势•结构简单:旋流器由少量的组件构成,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安装和维护。

•分离效果好:利用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旋流器能够高效地将固液混合物分离。

•适用范围广:旋流器可用于分离不同粒径、不同密度的固液混合物,适用范围广泛。

4. 旋流器的不足•分离效率有限:由于旋流器的结构限制,分离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压力损失大:在旋流器中,流体经过旋转后离心分离,会导致压力损失较大。

5. 旋流器的改进与应用•改进结构:可以通过改进旋流器的结构,增加旋流器内部的切向速度,提高分离效率。

•优化过流孔:通过优化过流孔的位置和尺寸,调节进入旋流器的流体速度和流量,减少压力损失。

导叶角度对轴流式气液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导叶角度对轴流式气液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成 。空气压 缩机 提供 的压 缩空 气与 液体计 量 泵提供 的液体 同时 进入 内混 式双 流体 喷嘴 ,液体 在压 缩空 气 作用 下通 过喷 嘴实 现雾 化 。
试 验 压 缩 空 气 压 力 控 制 在 0 2 a . 1MP ,压 缩 空
气 流量 为 5I / 。试 验 前 采 用 激 光 烟 雾 粒 度 分 析 I h T
备并 产生 强烈 的旋 流 ,气液 两 相 由于重 力和 离心 力 的综合 作用 ,液 体 被 驱 向筒 壁 并 向下 进入 集 液 室 , 气体 沿径 向 向旋 流器 的 中心流 动形成 反转 气 流从顶 部排气 管排 出。其 突 出优点 是 分离效 率 较高 ,但 由 于流体 高度 湍流并 处 于不稳 定状 态 ,导致 较大 的压 力损失 。 而轴 流 式 气 液 旋 流 器 多 相 流轴 向进 入 导 叶 ,旋 转流 由导 向 叶片产生 ,由于多 相流 与导 向叶 片 的摩擦 能量 消 耗 较 小 ,从 而 使 主气 流 保 持 稳 定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 油


20 0 8年
第3 6卷
第 2期
C NA HI PET ROL EUM MAC INERY II
.试 验 研 究 .
导 叶 角 度 对 轴 流 式 气 液 旋 流 器 分 离 性 能 的 影 响
金 向红 金 有 海 王振 波 王建 军

定 时 ,轴 流 式旋流 器 的压力 降 随着导 叶角度 的增 大 而 降低 。研 究还 发现 旋 流器 分 离 的临界 速 度
受 气体含 液 浓度 影 响不大 ,主 要 受旋 流器 结 构尺 寸 的影 响 ,对 于 一定 的导 叶角 度 ,分 离器 的压 力 降 随着流速 的增 加呈 抛物 线上 升 ,与局 部压 降公 式 吻合 。 关键 词 轴流 式气液旋 流 器 导 叶 出 口角度 分 离 效率 压 降损 失

轴流导叶式水力旋流器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方案设计

轴流导叶式水力旋流器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方案设计
sz nd o he ha a t rs is ie a t r c r c e itc . Ke r s: o y wo d d wnh e o lwa e e r to r ol i — t r s pa a i n, od pump, yd oc c o h r y l ne, x a— l w a i lfo
Gu d n p y r c c0 e i e Va e Ty e H d O y l n
YA NG a — ui Xi o h ( le eo c a ia n etia g n e ig, o twet toe m ie st C e gd 1 5 0 C ia) Colg f Meh n c la d Elcrc lEn ie rn S uh s Per lu Un v riy, h n u 6 0 0 , h n
o a g n ili lt h d o y l n , h y t m a o e e g o s c mp c t u t r , ma l a il fa t n e ta n e y r c c o e t e s s e h s l w n r y l s , o a ts r c u e s l r d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 t a t A o h l i wa e e a a i n s s e wi n a ilf w u d a e t p y r c co e s r c : d wn o e o l t rs p r to y t m t a x a —l g i ev n y e h d o y l n — h o
参考文 献 :
[ .ADC s E 1 5 . G] I / P 7 1 4 [ ] OrsyG S 水 力 旋 流 器 [ . 俊 勇 , . 京 : 油 5 n b . M] 陈 译 北 石

动态旋流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动态旋流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32 旋 转栅 研 究 .
旋转栅对 进入 转 筒 内液 体起 导 流 和预 加速 作 用 。主要有叶片式 和螺旋式这 两种结 构形式 。叶片 式旋转栅结构 见 图 3 其预 加速 效果 好 , , 结构 简单 ,
维普资讯
检 测 与控 制装 置
化 t自 nd及tum , i ,mi)ndusty 工o动 I 仪 n 0 366— 化 表 26 e (lI26 0 3c : 4 Co r la nsr e t n Ch n s a r
动态旋 流分 离技 术 研 究进 展
油杆组件排 出; 重质相水则 向转筒壁 聚集 , 在轴 向力 作用下 由底流 出口排 出。
2 2 预 旋流 型 动 态 旋 流 器 .
19 9 9年研制出我 国第 1台用 于液一 分离 的动态 旋 液
流分离实验样机” 。大连理工大学赵宗 昌等人提 出
预 旋 流型 动 态 旋 流器 。
关键词 : 动 态旋流器 ; 结构 ; 参数 ; 进展
中圈分类号 : Q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 0 03 3 ( 0 6 0 -0 2 3 T O8 10 - 2 20 )60 6 - 9 0
1 引 盲
助构件主要包括 电机 、 带轮 、 皮带 、 导轨 、 座 、 底 支架 、
溢 流 嘴 排 出 , 相 水 由底 流 口排 出 。预 旋 流 型 动 态 重
旋流器首先充分利用静 态水力旋流器 的旋 流分离作
用, 然后再利用外筒 的旋转来 提高近壁区的离心力 , 减小 了流体 因与器壁 的摩擦而造成 的旋转 速度损失
Tt 型动态 旋 流 器 是 法 国 Ttl 油 公 司 和 ol a o 石 a
2 1 T tl 动态 旋 流 器 . oa 型

轴流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

轴流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

的两 相流 进行 旋流分 离 。 由于 轴 向人 口结 构采 用
周 向对称 布置 , 使 其 相对 于切 向入 1 3结构 有 效 降
低 了人 口处循 环 流的影 响 , 提 高 了分离效 率 , 同时 入 口处 湍流作 用减 弱 , 减小 了入 口处 的压 力损 失 。
类型、 结 构参 数及 操 作 参 数等 诸 多 方 面做 了很 多 研 究 。具体包 括应 用计算 流体 动力 学 的方法对 旋
螺旋 叶 片入 口形式 的小 处理 量 、 小 尺寸 、 用 于细颗
口是 由 6个倾 斜 的平 板组 成 的倾 斜 平板 式 叶片 ; 入 口是 单头 连续 的螺 旋 叶 片 ; 在单 头 连 续 螺旋 叶 片 的基 础上 加 集 液 锥 的结 构 ¨ 。并 对 3种 结 构 形 式做 了对 比实 验 , 最 终 根 据实 验 数 据 的 分析 得 出了能 够 预 测 分 离 效 率 的数 学 模 型 。H s i a o T a - C h i h等 对轴 入式 旋 流器 的结 构 类 型做 了研 究 , 认 为不 同入 口形 式下 的分 离效果 是 由两种 旋流 器 内 不 同的 流形 造 成 的Ⅲ 。并 通 过 实 验 确 定 了一 种 最佳 的轴 入式 分离 器结 构形式 。 目前 , 研究 报道 的导 流 叶片形 式多种 多样 , 但 由于叶 片在入 口处起 到导 流 的作用 , 是 入 口处 压 力急 剧增 大 的部 分 , 往往 是 轴 流 式 分离 器 中较 易 损坏 的部 件 , 因此 在 导 流 叶 片设 计 上 除 了要 考 虑 叶 片的导 流效 果 外 , 还要 考 虑 到 叶 片应 用 的可 靠 性, 另 外导 流 叶片 的加工 难 度 也 是 影 响其 能 否 广 泛应 用 的重要 因素 , 因此综 合考 虑 , 导流 叶片 的设

新型轴流式气液分离器的模拟研究

新型轴流式气液分离器的模拟研究

- 17 -第12期图1 导叶及挡筒的三维示意图新型轴流式气液分离器的模拟研究静玉晓1,薛振兴2,何利民3(1.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研究设计院, 北京 100028)(2.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127)(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摘 要] 海洋石油工业特别是天然气业的快速发展对气液分离技术提出了紧凑、高效、低耗的新要求,但目前的紧凑式气液分离器大多存在压降过大或结构复杂、运动部件易出故障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轴流式旋流分离器,对其气相流场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在分离区设置挡筒使分离区径向压力梯度减小、轴向压力梯度增大,同时能够消除逆向流动、阻止气体出口处的漩涡反向扩散、增强流体旋转强度,有利于气液分离。

对比不同模型和网格的计算结果发现,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可知本文的模拟方法与结果是可靠的,在分离器内设置挡筒是合理的,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轴流;气液分离;挡筒;数值模拟作者简介:静玉晓(1985—),男,山东临邑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研究设计院油气工艺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工艺设计工作。

天然气从采出至消费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液态水和重烃,这会减少管道的流通面积,降低管道的有效输送能力,增加管路压降,甚至形成水合物,严重时堵塞管道;在酸性气体集输管路中还会造成管道的腐蚀破坏,采用气液分离设备是一种高效、简便的脱水、脱烃方法。

近年来,海洋油气田及海上平台的地域特殊性对油气集输中的气液分离技术和分离器提出了紧凑和高效的新要求,因此采用离心分离原理的紧凑式分离器成为首选。

但是最常见的水力旋流器、在线式旋转分离器等紧凑式分离器大多存在气体溢流现象,且面临压降过大或结构复杂、运动部件易出故障等难题[1-3]。

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内部挡筒的新型轴流式气液分离器,并采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 对其气相流场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增加挡筒对流场的影响规律,探讨新型结构的合理性。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引言:旋流分离是一种高效的多相流体分离技术,它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根据两相或多相之间的密度差来实现两相或多相分离的。

人们对旋流器的研究由来以久,自从1886年Marse的第一台旋粉圆锥形旋风分离器问世以来,旋流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

随着旋流器应用的日益广泛,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旋流器的结构、尺寸、流场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相继提出了各种分离理论,但多集中于气-固分离的旋风分离器和用于液-固、液-液分离的水力旋流分离器。

许多研究者已相继提出各种各样的分离理论,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分离理论、设计方法和应用实践。

由于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和显著的优点,人们对气-液旋流分离技术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但与气-固、液-固分离不同,气-液两相流动过程中颗粒(液滴或气泡)的碰撞、团聚和扩散机理更加复杂,由于不确定的因素较多,计算复杂,同时受气-液两相流发展的限制,使气-液旋流分离的研究远滞后于旋风分离器和水力旋流器。

近年来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已日益成为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于气-液旋流分离的研究主要可分为4类,即: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的试验研究、旋流分离器内部气-液两相三维强旋湍流流场测定的试验研究、建立能准确反映气-液两相旋流分离机理模型的理论研究以及气-液两相旋流流场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简称CFD)模拟。

1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应用试验研究由于受气-液两相流体力学发展的限制,对于气-液旋流分离技术,以前进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应用和试验研究。

即根据不同的要求开发研制不同结构的气-液旋流分离器,并对其分离特性进行试验测量和性能分析。

其类型主要介绍如下。

1.1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Gas-Liquid Cylindrical Cyclone简写GLCC)1979年,Davies和Watson研制了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是由垂直的筒形容器,安装了一个向下倾斜27°的切向进口管,上部出气管,下部排液管。

旋流分离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旋流分离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旋流分离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蒋明虎【摘要】介绍旋流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阐述油-水旋流分离技术、用于细颗粒处理的固-液旋流分离技术、气-液旋流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分析脉动流条件下的实验、旋流流场特性、旋流器制造材料和相关加工方法、脱气除砂一体化三相分离旋流器等,提出旋流分离技术未来的研究思路.【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4)005【总页数】9页(P101-109)【关键词】旋流分离;油-水分离;细颗粒杂质处理;气-液分离【作者】蒋明虎【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992.2;X741随着环保法规的逐步健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污水、污泥、废气等的处理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生产单位的重视.另外,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混合介质的分离处理过程,如在油田,从油井采出的原油在地面集输工艺中必须经过多道除气、脱水和除油过程.在国外针对部分高含水油田已开始在井下对原油采出液直接进行脱水处理,以降低采到地面的原油含水率[1],提高油田开采经济效益,延长油井寿命等.旋流分离技术作为一项高效的多相分离技术,它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利用两相或多相间的密度差实现相间分离的[1-3].自从1886年Marse的第一台旋粉圆锥形旋风分离器问世以来,旋流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4].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产品最初是由Thew M T等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设计,并在1980年的旋流器国际会议上首次发布该成果[5].水力旋流器是一种离心式分离设备,可实现实时快速分离,具有设备体积小、分离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操作维护方便等优点,在石化、矿山、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东北石油大学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展旋流分离技术研究,在旋流分离理论研究、结构优化设计、流场特性分析及油田实际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些认识和成果.旋流器主体结构一般由入口段、圆柱段旋流腔、锥段、尾管段和出口管组成.锥段还可分为单锥和双锥,一般对于固-液、气-液和气-固旋流器为单锥,且通常无尾管;液-液旋流器通常为双锥结构,带尾管.以固-液分离旋流器(见图1)为例,含有固体颗粒的混合液以一定的入口速度进入旋流器后,在旋流器内部旋转而以涡流的形式存在.旋流腔内的混合介质边旋转边向旋流器的锥段运动,运动路线呈螺旋形态.介质在进入圆锥段后,由于内径的逐渐缩小,液体旋转速度逐步加快.在液体呈现涡流运动时,径向压力不等,即中心附近压力最低,形成低压区;旋流器边壁处的压力最高.由于旋流器的底流口径较小,使得液体无法全部从底流管排出,而旋流腔顶部有一溢流口,这样一部分净化后(固体颗粒含量较小)的液体向压力较低的中心处流动,呈螺旋状,边旋转边向溢流管处运动,即形成内旋流,并最终从溢流口排出.同时,固体颗粒受到离心力作用,当该力大于颗粒所受的液体阻力时,固体颗粒向旋流器边壁移动,与液体分开,并随部分液体由底流口排出.1.2.1 设备结构类型(1)静态旋流器.即旋流器的外壳固定不动,全部结构也无任何运动部件,完全依靠入口的压力为内部流体提供旋转动力,进而实现分离.(2)动态旋流器.即旋流器外壳由电动机带动旋转,入口液体只要流入旋流器即可工作.通常这种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更高,但需要外加动力源.(3)复合式旋流器.它是一种将静态旋流器与动态旋流器相结合的新型结构,借鉴静态旋流器和动态旋流器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1.2.2 处理介质(1)液-液水力旋流器.以油-水两相分离为例,又可分为脱油型水力旋流器和脱水型水力旋流器.(2)固-液水力旋流器.如在油田去除钻井液泥浆中的固体杂质、去除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杂质等.(3)气-固旋流器.如旋风除尘器等.(4)固-固旋流器.如采矿工业中应用的颗粒筛分旋流器等.(5)气-液旋流器.去除液体介质中的少量气体,或者去除气体介质中的少量液体等.(6)气-固-液三相分离旋流器.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实现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相的同时分离,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基于该设计原理,还可以衍生出气-液-液(如气-油-水)三相分离旋流器等.还有其他一些关于旋流器的划分方法,如气携式旋流器、旋滤器等.对于油水分离旋流器,脱油型旋流器主要用于处理水包油型乳状液,即含油质量分数在26%以下的场合,以脱除混合介质中的油;脱水型用来处理含油质量分数超过26%的油-水乳状液,此时的乳状液可能是油包水型,也有可能是介于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之间的过渡状态[6].脱水型水力旋流器的研制工作由于油的高度乳化而面临很大的困难.对于脱油型水力旋流器,按照所处理介质中的含油量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污水处理型(处理低含油)及预分离型(处理高含油).2.1.1 低含油污水处理针对低含油污水的处理,已完成一些旋流分离实验研究[7-9],明确一些主要的结构型式(不同的旋流器结构、旋流器入口数量、入口流道型式及锥段型式等)[10-13]、结构参数(各部分尺寸参数、锥角及参数间比例关系等)[14-17]和操作参数(处理量、分流比、压降比及入口压力、压力降等)[17-25],以及对旋流器压力特性和分离性能的影响.在大庆第一采油厂所开展的3 000m3/d规模的现场中试表明,可通过旋流分离将含油1 000mg/L左右的污水处理到30mg/L以下,再经过滤进一步降到10mg/L以下.2.1.2 高含油污水处理在低含油污水旋流分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高含油污水旋流处理实验研究[26-30].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现场中试和大规模现场应用研究,掌握油田采出液预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工作机理、压力特性和分离性能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组合型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和在实际中应用的可行性等.采用水力旋流器在油田中转站实现采出液预分离,含水率85%左右的采出液经水力旋流器一级处理后,油中含水率可降到30%左右,水中含油质量浓度降到2 000mg/L以下;水出口再经一级旋流处理后,含油质量浓度可降到1 000 mg/L以下.同常规工艺流程相比,采用旋流分离设备实现中转站提前放水,可节约一次性投资,并且每年可节约耗电费用.同时,由于设备占地面积小及联合站处理工艺的简化,还可节省土地资源,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9].该技术成果已在大庆油田的7座中转站获得推广应用(见图2),每年处理采出液的规模达1 150万t,累计可为油田创造经济效益6 000余万元.在井下分离方面,如采用预分离旋流器与双流泵相配合,可直接在井下对采出液进行处理,使其含水率由90%以上降到50%~80%,在降低原油地面处理成本的同时,也简化了油田地面水处理工艺及设备[31-33].随着采出液含水率的不断提高,实施井下旋流分离及同井注采工艺将成为油田未来稳产的一个主要方向.2.1.3 相关配套技术在研究中,探讨旋流分离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34],并对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工艺及配套设备开展研究,包括聚结、增压方式、工艺方案设计及不同处理介质条件等[35-43].增压方式的选择对旋流处理效果产生较强的影响.容积式泵对于避免油滴的二次乳化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保证旋流分离的高效性,但是成本高、处理量相对较小,因此在满足处理指标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离心泵等常规增压泵.其次,通过采用合理的聚结设备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加大油珠粒径,保证旋流分离效果.另外,旋流分离设备的高效应用还取决于与油田生产工艺的合理配合,包括处理介质的特性、前后工艺设备的衔接等.2.1.4 含聚污水处理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针对聚合物驱油田含油污水旋流处理的前期研究工作[44-46],为后期大庆油田三次采油中地面水处理工艺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同时,针对含聚污水难处理等问题,加大了对其他类型旋流分离设备的研究力度,如动态旋流器[46-62]、复合式旋流器[63-69]等.对这些新结构旋流器的研究,拓宽了研究思路和旋流器应用领域,为不同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2.1.5 气携式旋流分离为改善油水分离效果,开展气携式旋流分离技术研究,即:将气体引入旋流器中,以一定的方式形成微小气泡,小油滴通过与气泡的结合构成油/气复合体,使其“粒径”增大、与水之间的密度差加大,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见图3);研究气体对旋流设备压力特性的影响[70-71]、不同注气方式[72-75]及微孔材料等[76-81]对油水旋流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开展相应的现场试验研究[82].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操作运行参数的选取,气携式旋流器可有效提高旋流分离效果.2.1.6 旋流分离机理及流场特性在实验及现场试验过程中,通过理论分析及LDA激光测速技术,研究了旋流器内部压力场[83-96]、速度场[87-98]及其变化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对旋流器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相浓度分布等开展研究[99-105],并有效地应用在旋流器结构优化设计和操作参数优化等方面.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同时某些地层胶结疏松,生产压差过大,导致采出液的含砂量逐年增加.采出液的大量含砂对地面集输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害,在油田地面处理工艺中,通常采用重力沉降式装置进行除砂,这种工艺方式简单、可靠,但占地面积大、处理时间长.旋流器早期的研究和应用就是在固-液分离方面,但其处理介质的密度差和固体颗粒粒径比较大,用在油田除砂方面并不适合.同常规除砂处理相比,细颗粒的分离难度相对大得多.为此,开展针对细颗粒杂质旋流处理的研究工作[106-108].结合油田的实际特点,开发并设计相应的用于细颗粒杂质处理的水力旋流器结构.通过实验研究,对其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选.与卧螺式离心机配合,实现油田污水处理系统中沉降(细颗粒)污泥杂质的旋流浓缩和离心脱水稠化[109-113].其研究成果已经在大庆油田的多座中转站获得推广应用(见图4),解决了油田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该研究为细颗粒分离水力旋流器在油田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油田采出液中存在压力变化或溶解气,在地面处理工艺中进行气液分离是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通过采用常规旋流器结构及优化设计的新型旋流器结构,开展关于气液分离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114-120],认为相对于油-水两相分离,气体和液体之间的密度差比较大,容易分离,但要实现高效分离,需要在结构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方面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旋流流场特性与分离性能相结合,通过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开发出高效的气液旋流分离结构(见图5),可实现气体的完全分离(即底流出液口中气体零排放).此项技术已在我国某项海洋工程现场试验中获得成功.制造材料的选择是关系到旋流器的使用寿命及制造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121].针对采用玻璃钢、聚胺酯、不锈钢、普通碳钢及工业陶瓷等材料加工旋流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与相关厂家开展技术合作,开发出多种样机.目前聚胺酯和不锈钢水力旋流器已形成产品,技术也较为成熟.同时,对特殊结构入口流道的加工型式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22].人们一般认为保持流量稳定性是保证旋流器高效分离的必要条件,认为流量的不稳定(如断续流、脉动流等)将使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降低.通过研究,掌握了脉动流条件下旋流器的分离特性和能耗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78,123-124].结果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流量的脉动对改善旋流分离效果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其能耗增大的幅度也有限.为探索新型旋流器结构,对旋滤器[125]和尾管过滤式旋流器[82,126]等开展相应的实验研究,同时也分析了可在油田及相关行业推广应用的其他离心式分离器[127-128],如螺旋管分离器等.针对油田采出液的脱气和除砂,开发出脱气除砂一体化水力旋流器(见图6),实验效果较为理想,但还需要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和参数,为简化油田工艺、降低地面工艺能耗提供借鉴.通过近20a的研究,东北石油大学对旋流分离技术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也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随着化工设备向高效节能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开发出一机多能的化工新装置已成为21世纪的技术发展方向[129-130],水力旋流器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形式.这些新型旋流器的设计开发对于拓宽思路、改进旋流分离性能、提高旋流分离技术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水力旋流器的结构虽然并不复杂,但其分离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理介质特性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和条件,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旋流分离技术虽然得以长足发展,但在其技术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技术难题仍需加以解决.该项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1)借助理论分析、CFD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手段,研究开发出高效低耗的旋流器产品,进一步扩大旋流器的应用范围,提高其经济效益;(2)设计新型旋流器,进一步改善对低密度差细颗粒混合介质的处理能力,研究将旋流器用于高黏度介质处理的可行性;(3)设计开发高效的脱气/除砂、脱气/除油或除砂/除油一体化三相分离旋流器,以减少投资,简化工艺、提高处理功效;(4)突破水力旋流器用于井下采出液处理(油-水分离、气-液分离等)的相关设备及工艺技术难关,为高含水后期油田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5)进一步开展旋流处理配套工艺及其技术研究,包括破乳、聚结、低剪切增压及其工艺系统的反馈控制技术等;(6)在旋流分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其他离心式机械分离设备.【相关文献】[1]蒋明虎,赵立新,李枫,等.旋流分离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贺杰,蒋明虎.水力旋流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3]赵立新,李枫.离心分离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4] Svarovsky L.Hydrocyclones[M].London:Holt,Rinehartand Winston Ltd,1984. [5] Thew M.T,Colman D A,Corney D R.Hydrocyclones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C].Proc.Intl.Conf.on Hydrocyclones,paper 11,143,BHRA,1980.[6]康万利,董喜贵.三次采油化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7]贺杰,蒋明虎,宋华.新型油水分离装置——水力旋流器试验[J].石油机械,1993,21(12):26-29.[8]蒋明虎,贺杰,宋华.油水分离用水力旋流器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1994,14(3):24-26.[9]蒋明虎,贺杰,赵立新.油水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模拟试验[J].石油机械,1994,22(5):15-17.[10]赵立新,王尊策,李枫,等.水力旋流器的结构类型[J].石油机械,2000,28(增刊):198-200.[11]蒋明虎,赵立新,李枫,等.液-液水力旋流器的入口形式及其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1998,27(2):3-6.[12]李枫,刘彩玉,蒋明虎,等.水力旋流器中阿基米德螺线入口的设计[J].化工机械,2004,31(3):139-141.[13]李枫,蒋明虎,赵立新,等.三次曲线的液液水力旋流器管形设计[J].化工机械,2005,32(2):82-84.[14]贺杰,蒋明虎,宋华,等.液-液分离水力旋流器特性参数研究[J].石油学报,1996,17(1):84-87.[15]王尊策,赵立新,李枫,等.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四)——锥角变化对压力损失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1999,20(6):5-7.[16]王尊策,赵立新,李枫,等.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六)——结构参数对分离特性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2000,21(1):14-16.[17] Jiang Minghu,Zhao Lixin,Wang Zunce.Effects of geometric and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for hydrocyclone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ISOPE-2002,Kitakyushu,2002:102-106.[18]赵立新,王尊策,李枫,等.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五)——压降比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1999,20(6):8-10.[19]赵立新,蒋明虎.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七)——操作参数对分离特性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2000,21(2):5-8.[20]蒋明虎,周定,贺杰.水力旋流器的压力综合实验研究[J].石油机械,1999,27(11):14-16.[21]刘安生,蒋明虎,贺杰,等.压降比——水力旋流器的重要性能参数[J].石油矿场机械,1997,26(1):27-29.[22]贺杰,蒋明虎,宋华.水力旋流器液-液分离效率[J].石油规划设计,1995,5:27-33. [23]李枫,刘冠男.水力旋滤器分离性能研究[J].化工机械,2008,35(1):7-9.[24]刘晓敏,蒋明虎.脱油型静态水力旋流器压力损失测试研究[J].流体机械,2004,32(12):4-6,53.[25]刘晓敏,蒋明虎.脱油型水力旋流器空气核的稳定性分析[J].石油学报,2004,25(6):105-108.[26]贺杰,刘安生,赵立新,等.水力旋流器用于高含油油水混合液分离的试验[J].石油机械,1996,24(5):22-25.[27]蒋明虎,赵立新,贺杰,等.产出液预分离水力旋流器的机理及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1998,19(4):104-108.[28]蒋明虎,赵立新,贺杰,等.组合式预分离水力旋流器试验[J].石油机械,1997,25(5):14-16.[29]王尊策,赵立新,李枫,等.水力旋流器用于中转站提前放水的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0,29(2):28-30.[30] Jiang Minghu,Zhao Lixin,Li Feng,etal.Developmentof oil-water separation hydrocyclones for oilfield produced-fluid pre-treatment[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2007,San Diego,California,2007:701-707.[31]赵立新,蒋明虎.井下油水分离与产出水回注技术综述[J].国外石油机械,1999,10(3):49-54.[32]蒋明虎,芦存财,张勇.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串联结构设计[J].石油矿场机械,2007,36(12):59-62.[33] Zhang Yong,Jiang Minghu,Zhao Lixin,etal.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drocyclone in series and in bridge of downhole oilwater separ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ASME 2009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ean,Offshore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2009,Honolulu,Hawaii,2009.[34]贺杰,蒋明虎,刘安生,等.旋流分离技术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规划设计,1996(1):30-31.[35]王尊策,赵立新,陈军,等.水力旋流器在杏南九中转站的试验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18(3):39-40.[36]蒋明虎,赵立新.旋流分离技术在工业水处理方面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0,20(8):44-46.[37]蒋明虎,赵立新.含油污水高效处理系统试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2,30(1):45-47.[38]刘晓敏,蒋明虎,赵文欣.水力旋流器现场实验配套工艺优选设计[J].石油矿场机械,2003,32(3):32-34.[39]张勇,蒋明虎.水力旋流高效除油配套新工艺[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22(11):22-23.[40]刘晓敏,蒋明虎,李枫.旋流配套工艺中的增压与聚结方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6):55-57.[41]刘晓敏,蒋明虎,李枫,等.聚结装置的研制与增压方式的优选试验[J].石油矿场机械,2004,33(4):35-38.[42]刘晓敏,蒋明虎,李枫,等.含油废水旋流处理配套回用工艺技术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2,22(8):32-34.[43]刘晓敏,赵立新,蒋明虎,等.处理含油污水的水力旋流器配套工艺[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4):65-67.[44]蒋明虎,赵立新,李枫,等.注聚采出水脱油用水力旋流器机理及试验研究[J].石油机械,1998,26(8):14-16.[45]蒋明虎,周定.注聚采出液污水处理用水力旋流器对比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师,1999,8:53-54.[46]贺杰,陈炳仁,蒋明虎,等.注聚采出水分离用动态水力旋流器特性研究[J].石油机械,1998,26(7):24-26.[47]赵立新,王尊策,李枫,等.动态水力旋流器——分离设备发展的新途径[J].石油矿场机械,1999,28(6):39-42.[48]赵立新,李枫,王尊策,等.新型水处理装置——动态水力旋流器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0,20(1):44-45.[49]李枫,赵立新,王尊策,等.动态水力旋流器及其试验装置[J].石油机械,2000,28(5):15-17.[50]刘晓敏,蒋明虎,李枫,等.动态旋流器的操作研究与进展[J].机械工程师,2001,11:8-10.[51]赵立新,李枫,王尊策,等.动态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流比及转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J].石油机械,2001,29(4):10-12.[52]王尊策,陈维勤,蒋明虎,等.动态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的优选设计[J].石油学报,2001,22(4):104-107.[53]刘晓敏,蒋明虎,李枫,等.油水分离用动态水力旋流器分离特性研究——内在因素、外在条件、结构工艺及装配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2002,23(3):15-18.[54]蒋明虎,刘晓敏,赵立新,等.脱油型动态水力旋流器操作参数的试验研究——压力、压差及压降比的试验测定与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02,31(4):18-21.[55]刘晓敏,李枫,赵立新,等.脱油型动态水力旋流器分离特性[J].石油化工设备,2002,31(6):13-15.[56]刘晓敏,蒋明虎,王尊策,等.动态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化造型优选设计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02,4:56-58.[57]王尊策,刘晓敏,蒋明虎,等.用于油水分离的动态水力旋流器的研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1):62-65.[58]蒋明虎,刘晓敏,王尊策.含油水处理用水力旋流器供液动力结构形式研究[J].化工机械,2003,30(2):65-67.[59]刘晓敏,蒋明虎,王尊策.含油水处理用动态水力旋流器溢流结构设计研究[J].化工机械,2003,30(5):255-258.[60]王尊策,刘晓敏,李枫,等.含油废水处理用动态水力旋流器构件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03,20(2):11-14.[61]刘晓敏,刘银梅,蒋明虎.影响动态水力旋流器脱油性能的综合因素[J].化工机械,2006,33(2):122-126.[62] Zhao Lixin,Li Feng,Ma Zhanzhao,etal.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hydrocyclones[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2007,San Diego,California,2007:331-338.[63]蒋明虎,王尊策,刘晓敏,等.油水分离用复合式水力旋流器结构设计[J].流体机械,2002,30(6):17-19.[64]刘晓敏,李枫,蒋明虎,等.复合式水力旋流器油水分离实验研究[J].石油机械,2002,30(8):1-3.[65]宋华,刘晓敏,王尊策,等.含油水处理用复合式水力旋流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2003,31(3):37-40.[66] Li Feng,Zhao Lixin,Wang Zunce,etal.Research of oil-water separation compound hydrocyclone[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ISOPE-2004,Toulon,2004:456-459.[67]蒋明虎,李剑石,李枫,等.复合旋流器与静态旋流器性能对比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1):19-20.[68] Li Feng,Jiang Minghu,Zhao Lixin.Research on the pressure field and production ability of compound hydrocyclone[C].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2008,Estoril,2008:69-73. [69]刘彩玉,李枫,于永红.复合式水力旋流器径向压力分布及单体生产能力的确定[J].化工机械,2009,36(5):434-438.[70] Zhao Lixin,Belaidi A,Thew M T.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yclones withgas inje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ISOPE-2003,Honolulu,Hawaii,2003:68-72.[71]赵立新,蒋明虎,Belaidi A,等.含气条件下水力旋流器的压力特性研究[J].石油机械,2004,32(2):1-4.[72]赵立新,王学佳,刘书孟.入口注气条件下水力旋流器的试验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05,26(6):8-10.[73]赵立新,蒋明虎,刘书孟.单点注气液-液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实验研究[J].石油机械,2006,34(8):4-6.[74] Zhao Lixin,Jiang Minghu,Liu Shumeng,etal.Effectof air-injection means on separating performance of de-oil hydrocyclone[C].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ISOPE-2006,San Francisco,2006:516-520.[75] Jiang Minghu,Chen Dehai,Zhao Lixin,etal.Experiment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air-injecting segmenton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air-injected de-oilinghydrocyclone[C].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2008,Estoril,2008,:705-710.[76]蒋明虎,孙立莹,朱宝军,等.微孔注气式旋流器分离性能试验研究[J].石油机械,2007,35(10):16-18.[77]赵立新,蒋明虎,刘书孟.微孔材料对气携式液-液水力旋流器性能的影响[J].石油机械,2006,34(10):5-7.[78]赵立新,蒋明虎,孙德智.脉动流条件下气体对旋流分离特性的影响[J].石油机械,2005,33(5):1-4.[79] Zhao Lixin,Jiang Minghu,Li Feng.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air-injected de-oil hydrocyclones[J].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2010,88(5-6),772-778.[80]蒋明虎,王学佳,赵立新,等.气携式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试验[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1):53-56.[81]赵立新,朱宝军,李枫,等.气携式液-液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影响因素[J].化学工程,2007,35(2):43-47.[82]陈德海,蒋明虎,李刚,等.旋流器两级串联用于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的对比试验研究[J].化工机械,2009,36(6):531-534.[83]蒋明虎,李枫,赵立新,等.水力旋流器径向压力场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23(1):60-62.[84]蒋明虎,赵立新.水力旋流器压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0,10(11):78-80.[85]蒋明虎,刘晓敏,王尊策,等.静态水力旋流器压力场分布测试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5):104-107.[86]刘晓敏,蒋明虎,王尊策,等.动态水力旋流器圆管螺旋流场特性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2):89-93.[87]赵立新,王尊策,李枫,等.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一)——锥角变化对切向速度场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1999,20(4):7-10.[88]赵立新,李枫,王尊策,等.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二)——锥角变化对轴向速度场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1999,20(5):1-3.[89]赵立新,王尊策,蒋明虎.液液水力旋流器流场特性与分离特性研究(三)——水力旋流器径向速度测试方法[J].化工装备技术,1999,20(5):4-6.[90]蒋明虎,王尊策,李枫,等.结构及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切向速度场的影响——液-液水力旋流器速度场研究之二[J].石油机械,1999,27(2):16-18.[91]蒋明虎,王尊策,李枫,等.旋流器轴向速度分布规律——液-液水力旋流器速度场研究之三[J].石油机械,1999,27(3):17-19.[92]蒋明虎,王尊策,赵立新,等.旋流器切向速度测试与分布规律分析——液-液水力旋流器速度场研究之一[J].石油机械,1999,27(1):20-23.。

一种导流旋流叶轮分离装置的数值模拟

一种导流旋流叶轮分离装置的数值模拟

1 一种导流旋流叶轮分离装置的数值模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许淑惠 罗文斌 段凤华摘 要 基于旋流离心分离原理,在流型显示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导流旋流叶轮分离装置,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效率、流动阻力及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旋流采用Realizable k -ε 湍流模型,离散相采用DPM 模型,以实验数据为模型边界条件,用FLUENT 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分离装置中导流旋流叶轮阻力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数值模拟计算了导流旋流分离装置的对不同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以及分离装置流场中轴向速度分布、径向速度的分布和不同粒径颗粒的运动轨迹,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旋流 分离装置 数值模拟 阻力 效率旋流分离装置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气固液非均相混和物的分离设备,其基本原理是将具有一定密度的气—液、气—固等两相或多相混和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分离,分离效率高,分离设备占用空间小,工作连续,且性能可靠。

本文设计出一种新型导流旋流叶轮分离装置,用FLUENT 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1 实验研究概况基于旋流离心分离原理,在流型显示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分离压缩空气中固液颗粒的导流旋流分离装置[1],见图1,分离装置中的导流旋流叶轮如图2所示,其主要结构参数为导流旋流叶轮直径D x =120mm ,中心导流棒直径D m =40mm ,叶片数m =12,叶片倾角α=30º,罩筒高度h z =16mm ,导流棒长度L =120mm 。

实验流程如图3,实验中测定导流旋流叶轮的压降由U 型测压计测得,采用的雾化喷头喷出的盐水水滴为0.01mm ~0.03mm 。

D /m1.进风口2.分离筒3.导流旋流叶轮4.出风口5.出污口 图1 导流旋流叶轮分离装置示意图 图2 导流旋流叶轮图 2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根据实验装置实际结构尺寸建立。

轴流导叶式旋风分离器含蜡天然气气液分离特性模拟

轴流导叶式旋风分离器含蜡天然气气液分离特性模拟

轴流导叶式旋风分离器含蜡天然气气液分离特性模拟余佳敏;张永星;陈垚鑫;陈晓玲【摘要】利用Fluent软件对轴流导叶式旋风分离器天然气脱蜡进行模拟,得到分离器内部的静压、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分布云图及分布曲线.在介质为空气和水情况下,对比了不同进气速度和液滴粒径下分离效率和压降的模拟结果及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验证了两相模拟的准确性.研究了液滴粒径、进气速度、蜡滴质量浓度和导叶片数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进气速度下,液滴粒径越大,分离效率越高;随着进气速度的增加,天然气中蜡滴的分离效率逐渐增大;当蜡滴质量浓度小于172.4 g/m3时,分离效率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质量浓度的继续增大,分离效率基本不变甚至减小;随着导叶片数量的增加,蜡滴分离效率降低,二次湍流强度变弱,压降减小.【期刊名称】《石油化工设备》【年(卷),期】2019(048)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旋风分离器;天然气;脱蜡;分离效率;模拟【作者】余佳敏;张永星;陈垚鑫;陈晓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系,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8随着国内凝析气田的深入开采,发现开采出的很多天然气中都含有蜡组分,对集气装置、天然气处理装置和管线流通等都有极大的影响[1]。

马国光等[2]发现塔河九区天然气处理厂的天然气含蜡较多,提出使用5A分子筛的物理吸附方法对天然气进行蜡脱除。

刘改焕等[3]通过对低温工艺中蜡堵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低温天然气脱蜡、脱水、脱烃装置及方法。

天然气加工和处理工艺需要加入天然气脱蜡这一重要环节,选择何种方法有效脱除蜡组分十分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研究进展寇杰;丛轶颖;王德华;王冰冰【摘要】从结构设计、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3个方面介绍了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国内外现状,并对今后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要加强分离机理的研究,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应同步开展,建立能真实反映分离器内流场的数学模型.同时要加强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建立一套可用于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和分离性能预测的计算方法.【期刊名称】《化工机械》【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5页(P406-410)【关键词】旋流分离器;轴流导叶式;结构设计;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作者】寇杰;丛轶颖;王德华;王冰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8+4旋流分离器是一类基于离心分离理论研制出来的分离器,广泛应用于石油、煤矿及制药等领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已经开始对旋流分离器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入旋流分离器的多相流体由于密度差会受到不同的离心力作用,轻质相所受离心力较小,聚集在分离器轴心处,重质相所受离心力较大,向分离器内壁运移,这样就实现了混合介质的分离。

常规旋流分离器多采用单切向或双切向入口结构,其径向尺寸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旋流分离器的应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对分离设备的空间结构布局有特殊要求的环境,例如:狭长的井下空间环境[1]。

为此,有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通过在入口处安装导向叶片,将原本的切向入口结构改为轴向入口结构,使它在尺寸上达到紧凑化、小型化,同时可有效改善入口处循环流,提高内部流场的稳定性,减少压力损失。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切流式旋流分离器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而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对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研究进展加以分析总结,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结构设计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是在Thew型液-液水力旋流器[2]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入口形式,加入导向叶片开发而来的,主要由入口、导向叶片、筒体、溢流管、底流口组成,其中导向叶片、筒体结构和溢流管结构都对分离性能有重要影响。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基本结构1.1 筒体结构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筒体结构主要有单锥型、双锥型和柱型3种。

陆忠韩等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用于油水分离的锥型和柱型旋流分离器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相同工况下,锥形结构可以减弱分离器内部的湍流运动,避免油滴发生剪切破碎[3]。

金向红等设计了一种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分别对管柱式和管锥式这两种不同的筒体结构进行对比实验[4],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流速下,管柱式旋流分离器的压力损失比管锥式的高;在较高流速下,管锥式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比管柱式的低;在较低流速下,管锥式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比管柱式的高。

Nieuwstadt F T M和Dirkzwager M以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为研究对象,推导出简化后的分离效率理论公式,认为减小导向叶片之后的筒体直径可以提高分离效率[5]。

同时利用流函数法对速度场和分离器内壁附近的压力场进行了计算,通过该方法可以找到分离器的最优结构,以提高分离效率。

史仕荧等提出了一种轴流式液液旋流分离器[6],该分离器主体结构为一段稳流直管段和一段开有矩形切向缝的缩径除水管段,在管道入口处装有直板型导流叶片,该分离器结构紧凑,可安装在管道上,适用于井下油水分离。

尤佳丽在传统柱状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基础上,加入了锥式内芯,这种结构对促进气相上移有明显的作用,有效改善了液相夹带气现象[7]。

由于内锥的举升作用,排气口气相体积分数中间高、两边低的现象得以缓解,整个排气口的气相分布趋于均匀,整体出气率高于传统柱状气液旋流分离器。

1.2 导向叶片导向叶片在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中起造旋作用,与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分布和强弱密切相关,是决定分离器分离性能的重要结构。

目前使用的导向叶片主要包括螺旋叶片、直板式叶片和弧形叶片这3种类型(图2)。

图2 3种导向叶片20世纪90年代,Franca F等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螺旋片导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广泛用于井下油气分离,该分离器实现气液分离所用到的方法共有3种:气流发生折转分离、气流撞击壁面使气液分离和离心分离[8]。

周帼彦等在2004年也设计出一种螺旋片导流式分离器,通过分析螺旋个数和螺距变化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对达西公式进行修正,拟合出适用于螺旋片导流式旋流分离器结构设计的压力降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与可行性[9,10]。

1983年,毛羽和时铭显提出了一套弧形旋风子叶片的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叶片曲面方程,确定了圆弧形叶片和幂函数叶片的准线方程,并根据叶片准线方程给出了叶片展开图的作图方法,同时还着重讨论了叶片出流面积的计算方法[11]。

2008年,Raj R T K和Ganesan V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叶片角度对分离器内漩涡强度的影响,确定了能使漩涡保持稳定的叶片最佳角度为45°[12]。

Nagdewe S等研究了导向叶片到溢流管进口的距离对分离效率的影响[13],证明导向叶片存在最佳位置使分离效率达到最高。

黄龙等通过改变导向叶片的结构参数,对气液旋流器的流场和压力场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增大叶片的扭转角或减小叶片的出口角都能增大分离效率,但压降也会随之增大,确定了叶片最佳出口角为23~25°,扭转角可适当增大,但不宜过大[14]。

导向叶片作为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内的造旋部件,对流体起加速和增压作用,其形状和结构参数对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和压降大小有直接影响,因此导向叶片的设计必须以分离性能为指标。

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到实际加工难度和应用可靠性,使导向叶片同时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3 溢流管结构溢流管附近是形成短路流的主要区域,颗粒随短路流从溢流管逸出会直接导致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分离效率下降,因此研究溢流管结构对提高分离性能有重要意义。

Kataoka H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溢流管结构对压降的影响,发现溢流管与分离器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是影响压降的主要因素[15]。

王振波等通过实验研究了8种异形排气口结构对轴流式气液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与其他排气口结构相比,伞状开孔排气管结构操作范围更宽,适用于不稳定工况[16]。

金向红等设计了4种不同的排气管结构,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发现喇叭口结构排气管能有效降低短路流,具有压降低、分离效率高的优点[17]。

2 数值模拟研究计算流体力学(CFD)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求解流体运动控制方程组,研究流体运动规律。

由于旋流分离器内部旋流场较为复杂,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无法排除其他设备的干扰,因此数值模拟成为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和压力场研究的重要手段。

多相流分析方法包括欧拉-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欧拉法两种。

对于轴流式旋流分离器内部的强旋流运动,通常采用两种多相流模型:拉格朗日法-离散相模型(DPM)和欧拉法-雷诺应力湍流模型(RSM)[18]。

DPM模型一般用于次相体积分数小于10%的多相流体,将次相作为离散相,可以模拟出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轨迹。

马艺等应用DPM模型,对轴流式液-液旋流分离器内油滴运动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油滴共有3种运动轨迹:油滴随溢流管附近短路流直接由溢流管排出;油滴进入锥段处的内旋流并随上行流由溢流管排出;油滴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外旋流并从底流口逸出[19]。

RSM模型则一般用于次相体积分数超过10%的多相流体,可以将次相作为连续相进行模拟。

金向红等应用RSM湍流模型对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溢流管底部附近有短路流存在,液滴容易夹带在气相中从溢流管口排出,进而降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同时分离器内部湍流强度分布与分离器几何结构密切相关,溢流管与底流管附近存在较高强度的气相湍流脉动,容易使液滴剪切破碎,造成分离效率下降[20]。

操作条件和结构条件是影响分离器内流场、压力场分布和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

金环年等利用Fluent软件研究了入口流量对分离器内流场的影响,发现分离器内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远大于径向速度,且各向速度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大[21]。

聂涛等则研究了导向叶片结构对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导向叶片存在一个最佳角度,使分离器内湍流脉动最弱,流场稳定性最好[22]。

马兴亮研究了操作条件和结构条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存在最佳入口速度,使分离性能达到最佳;适当增大排液管直径可以提高分离效率,但直径过大会导致气相从排液管逸出,反而不利于气液分离[23]。

随着多相流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内颗粒运动轨迹和复杂流动现象,如内旋流、外旋流及短路流等的研究应当更加深入。

此外,导向叶片是分离器内的旋流发生部件,限于其流场的复杂性和目前的数值模拟技术,还无法深入了解其流场特性,因此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导向叶片内部流场的模拟研究,这对提高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有重要意义。

3 实验研究虽然计算流体力学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轴流式旋流分离器的模拟研究,但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仍需要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因此,轴流式旋流分离器的研究仍要以实验研究为基础。

轴流导叶式旋流分离器内高涡旋流场的测量基本以多普勒激光测速仪(LDV)为主。

2009年,汪秀敏采用LDV测量了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相时均流场,发现切向速度场由内侧准强制涡和外侧准自由涡构成;轴向速度由内部上行流和外部下行流构成,上行流和下行流交接面为零轴向速度包络面,靠近轴心处有最大轴向速度[24]。

2010年,任相军又利用LDV测试了轴流式液液旋流分离器内三维时均速度场,通过数据计算分析得到了连续相三维速度模型[25]。

Chuen-Jinn Tsai等设计了一种可用于低压条件下细小颗粒分离的轴流式旋流器,通过实验测试了不同流量和压力下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验证了该旋流器在低压下对于100nm的细小颗粒仍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并发现流体雷诺数对颗粒分离效率有较大影响[26]。

Ogawa A和Arakawa M设计了一种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了分离器轴向入口和切向入口的分离效率和压降大小,得出结论:同一入口流量下,轴流式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比切流式低,但其压力损失却小于切流式旋流分离器[27]。

段文益等以导叶式固液旋流分离器为研究对象,对分离器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了优选试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减小锥段锥角,可以增大旋流强度,提高分离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入口流量和分流比,可以使分离效率增大;同时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叶片最佳出口角、最佳数量和最佳流道宽度[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