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算法与程序设计-分支结构教案 教科版 教案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doc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aab5989376baf1ffd4fad1c.png)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 Flash 演示材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课时)(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宾必须凑够五个人,五人每次来就餐必须按照不同的顺序坐,直到把所有可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
于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位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要吃120次才有可能吃上免费午餐。
【问题二】有三个和尚和三个妖怪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妖怪的人数大于和尚的人数,那么和尚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ab6fc2bed5b9f3f80f1c76.png)
《算法与程序设计》
1.2 算法描述与设计
教学设计
单位:授课人:
《算法描述与设计》教学设计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表示算法,我们引入了流程图
,学生学习流也叫程序框图。
下面,同学们学习“韩信点兵”问题的
流程图表示。
开始
1n
n 被3 、5 、7 整Y
除后余数为
2 、
3 、2
N
n+1n
输出n 的值
结束
流程图描述算法常用的框图主要有以下几个:
在流程图的基础上,专业软件开发人员一般采用伪代码来描述算法。
伪代码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不是真正的程序语言代码,所以没有严格的语法限制,书写格式也比较自由,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例如,判断闰年伪代码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年份y
IF y 能被4 整除THEN
IF y 能被100 整除THEN
IF y 能被400 整除
输出“是闰年”
附:《算法描述与设计》流程图作品评价量表
《算法描述与设计》流程图作品评价量表
说明:1、作品评价等级分为A、B、C、D 四个等级。
2、在对应的作品等级下画“√”。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deb3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d.png)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教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常见的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算法的基本概念与分类a.算法的定义和特点;b.算法的分类和评价标准;c.常见的排序算法,如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
2.程序设计基础a.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器的介绍;b.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关系;c.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和控制结构,如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
3.算法设计与问题解决a.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b.算法设计的常见问题,如查找问题、排序问题等;c.使用编程语言实现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4.程序设计的进阶技巧a.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b.常见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等;c.运用递归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算法和程序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实践:通过编写小型程序,让学生动手实践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3.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算法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引出算法的概念和重要性;2.讲解:算法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算法的分类和评价标准;3.实践:通过示例演示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常见的排序算法;a.冒泡排序的实现和原理;b.选择排序的实现和原理;c.插入排序的实现和原理;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程序设计基础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2.讲解:介绍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器的基本概念;3.实践:通过示例演示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和控制结构;a.顺序结构的实现和原理;b.条件结构的实现和原理;c.循环结构的实现和原理;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习题作业。
2.2作出判断的分支(分支结构)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2作出判断的分支(分支结构)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33b10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2.png)
4.学生上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支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场景及编程规范。
2.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团队合作、勇于尝试、善于思考等品质的重要性。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与分支结构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出门游玩”。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分支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提问方式:询问学生:“你们觉得在编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执行不同的操作呢?”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为后续讲解分支结构做好铺垫。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展示程序运行结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4.教师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程序。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编写一个判断学生成绩等级的程序,要求使用分支结构实现。
2.编写一个计算个人所得税的程序,根据收入范围和税率,计算出应缴纳的税费。
2.2作出判断的分支(分支结构)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掌握分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使用条件语句(如if-else语句)实现分支结构,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学会分析问题,根据问题需要设计合适的分支结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6b73415acfa1c7aa00cc66.png)
选择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分支选择结构实现条件判断控制。
(2)能够运用分支选择结构设计编制程序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利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协作学习,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常用的文件传输方法;
(2)以具体的任务为外驱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完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交流、发布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协同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
『在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再次用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引入了“判断”的流程图,过渡自然而有成效。
』
教师讲解双分支结构的语法规则:。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2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2](https://img.taocdn.com/s3/m/e5b563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2)掌握if-else条件语句的语法及用法;(3)能够运用选择结构解决问题,提高程序设计的灵活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选择结构的作用;(2)利用编程实践,让学生掌握if-else条件语句的编写方法;(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选择结构的概念及作用2. if-else条件语句的语法及用法3. 选择结构的嵌套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5. 选择结构的编程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选择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2)if-else条件语句的语法及用法;(3)选择结构的嵌套。
2. 教学难点:(1)选择结构的嵌套;(2)利用选择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条件语句;(2)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选择结构的概念。
2. 讲解:(1)讲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2)讲解if-else条件语句的语法及用法;(3)讲解选择结构的嵌套及应用。
3. 示例:(1)展示选择结构的示例程序,分析其运行过程;(2)让学生尝试修改示例程序,体验选择结构的作用。
4. 练习:(1)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编写程序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5. 拓展:(1)展示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选择结构解决;(2)让学生尝试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程序,提高编程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选择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2. 熟练掌握if-else条件语句的语法及用法;3. 练习编写具有选择结构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高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程序设计与算法
![高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程序设计与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ce459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0.png)
高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程序设计与算法高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程序设计与算法一、引言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程序设计与算法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篇教案将针对高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知识,设计一套系统、全面的程序设计与算法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算法、流程图、结构化程序等。
2. 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或Python,并能正确运用其语法和逻辑结构。
3. 能够应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灵活运用迭代、递归、分支等程序设计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编程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算法与流程图a) 通过案例引入,讲解算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b) 结合实例演示如何绘制流程图,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c)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编写对应的算法和流程图,加深理解。
d) 个别指导,纠正学生在流程图绘制中的错误和不规范操作。
2. 程序设计语言a) 介绍C++或Python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
b) 利用编程工具,辅助学生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
c) 编写简单程序实例,演示基础语法的应用。
d) 指导学生进行编程练习,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能力。
3. 基本程序设计技巧a) 介绍迭代、递归、分支等常用的程序设计技巧。
b) 针对每种技巧,提供相应的案例和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c)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巧进行解题。
d) 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技巧,提升实践能力。
4. 合作编程项目a) 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编程项目。
b)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设计算法和程序进行解决。
c) 强调团队合作、沟通与分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d) 对每个小组的项目进行评估和反馈,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单选、多选、填空等形式的小测验,考察学生对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fbb64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3.png)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3. 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步骤:1.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结合实物或图片进行演示;3.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
练习与作业:1. 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复习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加深理解;3. 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提高熟练度。
第二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3. 学会使用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
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3. 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的使用。
教学步骤:1. 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说明;2. 引导学生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如桌面布局、窗口操作等;3. 介绍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的使用,如文本编辑器、网页浏览器等。
练习与作业:1. 复习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总结自己的理解;2. 练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提高操作熟练度;3. 尝试使用常用软件和应用程序,了解其功能和操作方法。
第三章:网络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Internet的基本使用方法;3. 学会网络安全和保护。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Internet的基本使用方法;3. 网络安全和保护措施。
教学步骤:1.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合实例进行说明;2. 引导学生学习Internet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浏览器使用、信息搜索等;3. 介绍网络安全和保护措施,如密码设置、防火墙使用等。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6ab48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3.png)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条件语句(if-else)编写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设计相应的选择结构程序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选择结构的概念及作用。
2. 条件语句(if-else)的语法及使用。
3. 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选择结构的概念、条件语句的语法及使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及应用。
2. 使用编程软件(如Scratch、Python等)进行实践操作,巩固选择结构的使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编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判断年龄是否符合购票条件)引出选择结构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选择结构的概念、条件语句的语法及使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案例,让学生理解选择结构的作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编程软件编写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解决问题,并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编程实践: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编写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的正确性和创造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请用条件语句编写一个程序,判断一个数的正负并输出相应的信息。
2. 编写一个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年份,判断是否为闰年。
3. 设计一个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分数,判断其是否及格并输出相应的评价。
八、教学资源1. 编程软件:Scratch、Python等。
2. 教学案例:提供一些含有选择结构的程序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参考。
最新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 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word文档
![最新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 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11d5ab3e53a580216fcfe36.png)
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Flash演示材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时)(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宾必须凑够五个人,五人每次来就餐必须按照不同的顺序坐,直到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位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要吃120次才有可能吃上免费午餐。
【问题二】有三个和尚和三个妖怪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妖怪的人数大于和尚的人数,那么和尚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56b2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6.png)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if-else语句的语法和用法。
3. 能够运用选择结构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2. if-else语句的语法和用法。
3. 选择结构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if-else语句的语法和用法。
2. 教学难点:选择结构的嵌套,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选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讲解:讲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介绍if-else语句的语法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选择结构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选择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以及if-else语句的语法和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选择结构解决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包括代码的正确性和逻辑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选择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使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提供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
2. 编程环境和相关软件。
3. 网络资源和参考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讲解if-else语句的语法。
2. 第二课时:分析选择结构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课堂练习。
3. 第三课时:讲解选择结构的嵌套,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 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 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38c0a771fe910ef12df873.png)
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Flash演示材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时)(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宾必须凑够五个人,五人每次来就餐必须按照不同的顺序坐,直到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位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要吃120次才有可能吃上免费午餐。
【问题二】有三个和尚和三个妖怪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妖怪的人数大于和尚的人数,那么和尚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
高中信息技术 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教案 教科版
![高中信息技术 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教案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48457f8e9951e79b892741.png)
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基本信息】作者 课时1课时单位【课标要求】(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4)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
因此,对于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画成流程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很熟练,尤其对刚学过的循环结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
『此处说“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应该是指在必修部分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已有所体验与了解,或是指已学习过数学中相关模块的知识,这是本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算法的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比较身高的活动,以及对武术比赛中“打擂台”流程的逐步梳理,让学生学会从此类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求最大值的思想方法,即算法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进而设计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从而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处理某种问题的。
『在过程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总结“求最大值”的算法思想。
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实例引用是否贴切,是否有利于学生向抽象结论的构建。
本案例的实例选择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在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再次体验与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为后面更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积累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做出判断的分支(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2做出判断的分支(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e990c0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6.png)
2.2做出判断的分支(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做出判断的分支”,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图的绘制。本课时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支结构在算法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分支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案例中,学生需要设计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判断,并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当家中无人时,系统需要自动关闭电器;当家中有人时,系统需要自动开启电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支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算法中的作用。
2. 学会使用条件语句编写含有分支结构的程序。
3. 能够运用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
4. 掌握使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分支结构的概念。
2.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并编写含有分支结构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问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支结构的概念和应用。
2. 问题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2做出判断的分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2020)必修1
![2.2做出判断的分支—优秀教学案例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2020)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b013de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2.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将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例如,我会展示一个智能家居系统的演示视频,让学生看到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生活场景自动调整家居设备的工作状态。我会提问学生:“这个智能家居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它背后有什么秘密?”以此引发学生对条件语句的思考和探究。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编程任务和项目。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根据玩家的输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条件语句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将开始讲授新知。首先,我会介绍条件语句的基本概念和用法,解释条件语句在算法和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然后,我会详细讲解条件语句的语法结构和执行过程,并通过示例代码进行演示。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意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条件语句的用法。例如,我将条件语句比作人生的“决策树”,输入条件就像是树干,判断结果就像是树枝,根据不同的条件做出相应的处理就像是树叶。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和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条件语句的逻辑结构,掌握条件语句的嵌套使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条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同时,我还会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条件语句处理复杂的问题,例如多分支判断和循环判断,以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分支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337602581b6bd97f19eae0.png)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本课是本节的第二部分内容“分支结构”,无论多么复杂的程序都可以分解为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结构的掌握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三种结构的功能与实现,领会其技术思想与方法,才能进一步领会与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内在机制,从而使编程解决问题得以实现。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启发法、分析讨论法、学案引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1.展示声情并茂之flash动画:
(1)动画中显示活泼动感文字:if you are happy,then you smile
if you are happy,then you smile,else you cry
(2)在文字出现的同时显示幽默的动画表情。
2.师生互动,回忆英语中if/then/else的含义,并启发学生:如何通过程序设计实现上述过程?从而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先行体验
实践体验:编写程序实现上述展示的动画过程
实践要求:1.让窗体中出现文字提示:你开心吗?如果学生在文本框中输入“yes”,则窗体中出现一张欢快的笑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支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能够使用流程图对结构化问结构化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使用if语句编写程序的过程;
通过问题分析与解决理解分支结构的基本思想;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用结构化方法解决部分数学问题的便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设计界面,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由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学生可选择学案辅助)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09637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1.png)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教科版第一章:选择结构概述1.1 选择结构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选择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一种基本控制结构。
举例说明选择结构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1.2 选择结构的语法介绍条件语句的语法格式,如`if` 和`if-else`。
强调条件语句的使用场景和基本语法规则。
第二章:简单选择结构2.1 简单选择结构的实现利用编程语言实现简单选择结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简单选择结构的工作原理。
2.2 嵌套选择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嵌套选择结构的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嵌套选择结构的编程方法。
第三章:多分支选择结构3.1 多分支选择结构的概念解释多分支选择结构(如`switch` 语句)的定义和作用。
强调多分支选择结构在处理多种可能性时的优势。
3.2 多分支选择结构的实现使用编程语言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编程方法。
第四章:选择结构的嵌套4.1 选择结构嵌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选择结构嵌套的概念。
举例说明选择结构嵌套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场景。
4.2 选择结构嵌套的实现利用编程语言实现选择结构的嵌套。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选择结构嵌套的编程方法。
第五章:选择结构的实践案例5.1 天气查询系统设计一个简单的天气查询系统案例,让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理解选择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2 学绩管理系统设计一个学绩管理系统案例,包括成绩等级判断等功能。
强调选择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第六章:选择结构的算法分析6.1 算法与选择结构解释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控制。
强调选择结构在算法设计中的作用。
6.2 选择结构的算法设计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选择结构算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选择结构算法的设计方法。
第七章:选择结构的编程练习7.1 编程练习一:制作猜数字游戏设计一个猜数字游戏,让学生练习简单选择结构。
引导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加深对简单选择结构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支结构【基本信息】【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
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选择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选择控制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
【学情及教材分析】《分支结构》是某某省高某某息技术教材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的顺序结构的基础之上,为后续学习循环结构作了铺垫。
VB中IF语句的分支结构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学生在英语中已学过IF引导的条件语句,它和VB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以英语中的IF条件语句作引子,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明确程序设计的思想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利用IF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处,作者对“学情及教材”进行分析之后,加入了“教学策略”的描述,特别是提出了结合英语中的“IF引导的条件语句”这样一个知识点来引入教学的方法,让人眼前一亮,会给人“我怎么没有想到呢?”的感觉。
这体现了作者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握较准,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建立联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IF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会画IF语句的流程图(3)学会用IF语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践、分析、归纳,掌握IF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完善程序,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完善程序”应属于“过程与方法”的X畴。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描述还显得“空泛”,不够扎实。
』【教学思路】根据上述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拟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或秉承的教育理念,特别要指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掌握IF语句的格式和功能难点:提高学生运用IF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活动:出示两条英文语句,请学生朗读并翻译:If you feel happy then you will smileIf you feel happy then you will smile else you will feel sad.这是英文中用IF来描述根据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的例子,而在VB中我们能否根据不同的条件,执行不同的语句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程序结构中的分支结构。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样,一开始学生会被教师的教学行为深深吸引是因为学生不明白,“信息技术课”怎么突然变成“英语课“了?随着教师导入语的展开才释然,既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顺利过渡到新知。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如何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呢?教师启发:计算机也是有思想的,只不过这种思想是人所赋予的。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如何在VB中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
1、分析: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提出建议性意见,最后根据学生所谈,理出一个普遍被大家都认可的意见:(1)程序运行时,屏幕首先出示“Do you fe e l happy?”(2)当从键盘输入“y”,则计算机表示“幸福”,输入其他,则表示“不幸福”。
(3)当其感受到幸福就在图像框中出示一X笑脸的图片,否则就出示一X苦脸的图片。
『读到此处,一开始并没弄清作者的意图,再一读才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作者旨在让学生用程序来实现“让计算机感到幸福,就微笑”的命题。
这样的设计拥有足够的“创意”,同样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问题是,这样的命题过于开放,学生的思维会发散的很厉害,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并控制好讨论时间。
接下来的“分析”和“理出”的“意见”其实就是“算法”,教师应在此处或其后给予点明。
』2、建立VB程序(1)学生自主完成建立程序初始界面和设置对象属性对象名属性值label1 caption Do you feel happy?Text1 text 空白mand1 caption 确定『此处要求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较好,操作比较熟练。
上面的控件选择以及属性值应以某种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可提高课堂效率。
』(2)编写代码:教师启发:计算机如何判断键入的是y还是其他字母呢?学生活动:if text1.te xt=“y” then picture1.picture=loadpicture(“d:\1.jpg”)『学生的活动结果,也就是上面的一行代码是如何得到的?仅凭教师的那句“启发”吗?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更细致的引导过程。
比如,让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描述出来的英语句子实际上就和上面代码的结构相同了,然后再让学生用已知的VB知识来改写一下。
也许是作者在此处没有写这一过程,但这一过程是很重要的。
』(3)调试运行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错误。
反馈结果: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结果。
首先引导学生判断该程序对不对,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知道对不对运行此程序即可;其次,若程序不对,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错在哪?为什么会错,这样的错误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后提出如何解决?以此帮助部分薄弱的学生重新调整思路,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好时间。
如果学生出的问题比较多,怎么办?如果每个出现的问题都这样去讲解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另外,在课堂上能即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错误吗?会不会有遗漏?还有,在讲解时,是对全班广播讲解吗?应该是对有类似错误的同学讲解,以避免浪费不会犯此错误的学生的时间,较好的方法应该是用投影仪来讲解,但这样又需要犯错误的学生有足够的注意力才行。
总之,这样的“纠错”过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不是说不要,还是要尽可能地设计完善些,考虑周全些。
(4)提升:在这过程中会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输出小写的y会出笑脸,怎么输入大写的“Y”,就不能显示笑脸呢?引导学生分析后,学生按自已的独特感受,自已尝试解决,学生解决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学生运用两条IF语句,有的学生想用数学上的逻辑“与”,但是按照数学表达式来写是不可行的。
这时教师归纳:虽然VB表达式不同于数学表达式,但其思想和数学一致。
这和武学原理大有相似之理,招式虽有不同,内功心法应是相通的。
『提升部分是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发现,从而由教师引导归纳至IF语句的格式上来。
』归纳结论:IF语句的格式1:If 条件 then 语句功能是:当条件成立时,则执行语句,条件不成立,则直接执行下一条语句。
画出格式1的流程图。
『及时总结,给出规X的格式,统一思想。
』3、完善程序教师活动:演示若键入”Y”,则屏幕显示“J”;若键入“N”,则屏幕显示“L”的程序。
学生活动:学生在原来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学生的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归纳结论:IF语句的格式2: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功能是:当条件成立时,则执行语句1,否则执行语句2。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第二部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归纳结论,体现了既重过程又重结论的新课程教学要求。
同时这一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由讲授者变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
)『再引入IF语句的第二种格式,但选用的例子不好,应该还是用前面“计算机幸福”的例子,即当输入其他字符时呈现“哭脸”的图片。
这样可保持学生接生新知的连贯性,易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三)完善程序巩固新知引入“半成品加工策略”,出示顺序结构中曾经完成的练习,要求学生指出原程序中有哪些还不够完善的地方,请运用本课知识,进行修改、调试,巩固本课重点。
要求两人一组,两人共同对两个练习进行分析,然后每人选做一题,可以互相帮助,做完后互相交流,互相评价结果。
练习一:一个小球,不停地向上方滚动,可到顶端后就再也看不见了,此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运用IF语句实现小球不停地上下滚动。
练习二: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输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如果输入的三个数值无法构成三角形,则应该显示“不能构成三角形”。
『“半成品加工策略”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巩固练习中使用非常适合。
』师生互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我以合作者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发言,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引导点拔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评价:推出几个小组代表上台,按照预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小组的所经历的程序分析、程序代码结果及合作情况作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
『此处要是能附上评价标准就更好了。
』教师总结:对课堂情况作总结性评述,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作梳理,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为形式,探究为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同时为达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筑平台。
)(四)回归生活学以致用1、超市中购买苹果,若购买10斤以下,则2元一斤,则购买10斤以上,则打8折,请设计一个程序,输入购买的斤数,输出应付款总额。
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出示某个有代表性学生的解题结果,其他同学对其程序进行分析评价。
以征询的口气问:哪位做错的同学能站起来告诉大家,你错在哪?怎么错呢?以此给其他同学提个醒,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此处化错误为资源,化难堪为体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让做错的学生起来分析错误,我不知道愿意站起来的学生有多少。
能够站起来的固然勇气可嘉,不愿站起来的恐怕也不能帮他“化难堪为体面”,此处的设计应该再斟酌一下。
』2、引导学生分析此程序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编程解决生活的事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程序设计例子,从而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五)小结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六)课后作业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振奋中华儿女,请你结合物理学知识,编程实现以下功能:输入飞船速度,程序判断飞船是否能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