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清音遍江南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亦称南管乐,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它包括了丝弦、竹管这两种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婉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中的地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1. 传统乐器的精妙运用江南丝竹音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包括二胡、琵琶、笛子、箫、中阮、古琴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诠释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二胡的“落落大方”,琵琶的“清雅洒脱”,笛子的“婉转多情”,箫的“幽邃高远”,中阮的“音色婉转”等等,这些乐器的琴音、竹声、丝韵相互交织,构成了江南丝竹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风采。
2. 细腻婉转的旋律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多以“景”的形式表现,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晨曲》等。
这些曲子以细腻柔美的音乐语言,抒发特定的情感和表达特定的情景,描绘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民情。
其旋律婉转多情,幽远空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情感表现的丰富多样江南丝竹音乐在表现情感方面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欢乐明朗的曲子,如《二泉映月》、《阳春白雪》等,也有悲壮怀古的曲子,如《广陵散》、《沉鱼落雁》等。
这些曲子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神韵,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世间万象的美好与哀愁。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南管乐最早起源于楚国,后传入吴越地区,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丝竹音乐。
南管乐曾是江南地区宫廷、市井、民间的主要音乐形式,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音乐形式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婉转,极富南方地域特色,为当地音乐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支声复调》作者:沈凤泉
《江南丝竹音乐的支声复调》作者: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的支声复调文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的支声复调是在基础乐曲骨干音(又称“主干音”)为框架,在此框架内乐人们在演奏上根据各乐器的特性,进行即兴发挥,产生各不相同的旋律走向而形成。
其手法极其丰富,主要有:加花加多加少不一、花音走高走低不一,减音偷句不一、长音短音不一、翻高翻低不一、装饰手法不一等等。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谱大部分还是单旋律谱,除加以整理、改编和创作的乐曲总谱外,其他所谓的合奏总谱都是由音乐工作者根据音响资料记录下来的,乐人如果按此谱一音不差地演奏,则是不大可能的。
“死谱活奏”是民间乐人能否演奏好江南丝竹乐曲的诀窍,也是展示乐人智慧与才华的所在。
音乐奏活了,乐曲的发展就增大了,如从《老八板》衍化到《慢花六板》;从《老三六》变化到《慢三六》等,这些都不是作曲家们所为,而是乐人们在代代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所谓“活奏”就是在乐曲的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结合乐器的特性,加以即兴发挥,这便是江南丝竹音乐支声复调产生的源泉。
支声复调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和最有特色的一种多声部组合形式。
江南丝竹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较为典型的谱例。
琵琶 666 1 26│55. 6│5 56612│33│3.6 512│66612332│1123216│556│55 6612│33│366 5653 │ 2洞箫 666 1326│5 516 │5 1 76212│3―│323 535│6. 1 2 3 2│1 2327 6│5 516│517 6212 │3. 2 │361 5653 │ 2二胡 666 1 2 6│5 5. 6 │5 56 1 2│3―│323535│6. 1 2. 3│1 23 7 6 │5 512│612 6152 │3.2│3 615653│ 2以上,琵琶是主奏乐器,洞箫和二胡为配置乐器,它们之间“主从交错、相得益彰”,构划出了“春江花朝秋月夜”(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的绚丽画卷。
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综述
2020·6[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江南丝竹正式命名于20世纪50年代,此前又被称为“丝竹”“清音”“国乐”“细乐”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高潮,对比其他地方性音乐的研究情况,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目前研究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音乐。
通过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在渊源方面诸家各抒己见,大致分为三种说法:一、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二、器乐曲牌——昆曲说:三、十番锣鼓说。
本文针对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的这三种说法进行综述与探讨,对今后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各方面研究均有意义,愿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参考。
■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关于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太仓这个说法,是三种说法在学术界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主要人物是魏良辅和张野塘。
魏良辅出生于江西南昌,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的开创者,被奉为“昆曲之祖”。
张野塘出生于安徽寿县,明朝著名戏曲音乐家,协助魏良辅对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昆腔”,是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
魏良辅主要是戏曲歌唱家,并善于作曲,不擅长弹奏。
在明代李开先创作的戏曲批评《词谑》专著中提及“魏良辅,长于歌而劣于弹”。
而张野塘善唱北曲,善弹三弦。
在明末宋直方的《琐闻录》提及,为了配合昆曲细腻婉转的演唱形式,张野塘与魏良辅一起改革了当时的昆曲乐队形式,加入了弦乐、管乐和鼓板,形成了新的伴奏乐队形式。
陈友觉、高雪峰在《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的《江南丝竹发源初考》中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江南丝竹就是明朝嘉隆年间协助魏良辅改革昆曲、组织伴奏乐队的张良辅创世的”,分别是江南“弦索”诞生于昆曲改革中,吴中新乐弦索正是江南丝竹和江南丝竹的流传。
作者认为丝竹音乐乐队形式的传播是由于昆曲为主的戏曲音乐,昆曲在改革中为了能使伴奏音乐更贴近南音,将三弦的形制重新进行改进,创建了弦乐、管乐、鼓板3类乐器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ppt课件
二弦、 提琴(类似板胡)、
三弦、月琴、
无主忧P奏PT乐整理器发:布 高胡 辅以扬琴和秦琴
高胡
提琴(板胡)
三弦
月琴
横箫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 广东音乐旋律跳跃活泼、流畅自然,其结 构多为短小精悍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时代的气息,音乐绮丽精致,华美 光彩,性格乐观向上。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丝:二胡、中胡、 琵琶
三弦、扬琴、 秦琴等
竹:笛子、箫 笙
其它:板、板鼓 碰铃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中胡
二胡
三弦
扬琴
琵琶
秦琴
无忧PPT整理发布 板
板鼓
碰铃
笛子
无忧PPT整理发布
笙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 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 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 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 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 民间的古典曲牌。
•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小 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 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 曲调。《紫竹调》轻松活泼,婉 转流畅,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歌 唱性强,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 时期的“流行音乐”。从街头巷
闾传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 与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东方
歌舞团演员朱明瑛唱红大江南北 的沪剧《无罗忧P汉PT钱整理》发里布 著名的《紫 竹调》,该曲一直在上海这个城 市的上空飘荡。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 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 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 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 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 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神童诗》古诗词
《神童诗》古诗词作者:汪洙朝代:宋代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众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迢峣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枝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侵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欲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添锦绣文。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雨,开轩纳晚凉。
月华当户白,何处递荷香。
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
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
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
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
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望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共庆纳嘉禾。
帘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一、流行地区: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二、曲目: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号称“八大名曲”。
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
三、乐队编制: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四、音乐结构: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
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
例如: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演变为5支乐曲,习称“五代同堂”。
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繁。
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较为平稳;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在5曲中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
这5支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方向,如从第5曲《慢六板》开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简地依次联缀演奏。
五、乐器: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其中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意思及道理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出自魏晋左思的《招隐二首》解释:何必非要有丝竹奏出的精美音乐,山水流动间发出的清响更动人。
赏析:诗人直陈己见,语言自然朴素,表达了不尚浮华、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可见诗人高洁的情操。
原文左思《招隐二首》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策:细的树枝。
招:寻。
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
荒涂:荒芜的道路。
横:塞。
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
岩穴:山洞。
结构:指房屋建筑。
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阴:山北为阴。
冈:山脊。
丹葩(pa趴):红花。
阳:山南为阳。
阳林:山南的树林。
漱:激。
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
纤鳞:小鱼。
或浮沉:时沉时浮。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啸歌:吟咏。
灌木:丛生的树木。
糇(hou侯):食。
兼糇粮:兼作粮食。
间:杂。
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
踌躇:徘徊。
烦:疲乏。
这句是说在世途上徘徊,脚力疲乏。
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
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
选析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
《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
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以表现社会黑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诗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
“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
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著”:纣设象筯(即箸字),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指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其流行始于南宋时期,形成于明清时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丝竹音乐以琴、瑟、笛、笙、管、弦等乐器组合演奏为主,又因其婉约柔美、细腻清新的器乐风格而被誉为“丝竹乐”。
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中,丝竹乐常常是音乐伴奏与朗诵、舞蹈、故事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所以在许多节日、咏史、戏曲、歌唱、广场舞等社交场合中,丝竹乐依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丝竹音乐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它除了具有优美的音乐演奏形式外,还传承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具体来说,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丝竹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丝竹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当时出现了叫做“丝曲”的组合演奏形式。
到南宋时,就已经有了“竹枝词”、“广陵散”等代表作,丝竹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丝竹音乐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和流派,深受民众和文人雅士的欢迎。
至今,丝竹音乐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之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宝藏。
二、丝竹音乐的表演形式与技艺特点丝竹音乐在表演形式上常常与吟诵、舞蹈、故事讲述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构成用声、乐、色、形等多种艺术语言联合演绎的艺术形态。
在表演技艺上,丝竹乐的特点是强调乐器的音色、音韵变化,注重乐曲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求细腻、柔美、轻盈、并且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展现出音乐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三、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除了琴、瑟、笛、笙、管、弦等器乐演奏外,还经常融入诗词、戏曲、文采等传统文化元素,曲调、曲名、曲义等因素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通过实践与演变,体现了国人不断追求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的演奏与分析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的演奏与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6T02:30:27.93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6月第12期作者:姚广[导读] 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是南派竹笛中一首难度较大的曲目,姚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摘要:竹笛作品《春风遍江南》是南派竹笛中一首难度较大的曲目,本文主要从南派竹笛特色入手,从演奏技巧、音色音准和气息的控制等方面解决如何掌握这一曲目的问题,并为有关竹笛演奏者学习、演奏该乐曲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方式。
关键词:南派乐曲特色;演奏技巧;练习方式;前言: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中国竹笛,它在中国民族乐器之林中以独特的音色、复杂的演奏技巧和雄厚的表现力异彩纷呈。
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是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一次鼎盛时期,众多的竹笛艺术家崭露头角,不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竹笛作品,为新中国时期的竹笛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其中1977年创作的《春风遍江南》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笛曲《春风遍江南》的产生,不仅丰富了中国南派竹笛优秀独奏作品的曲目库,更反映出了其具有的本土民族那种独特的专属于南方的优秀音乐文化底蕴,并创新性地发展了新的音乐表现手段,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表现特征,在中国竹笛界好评如潮。
本文对如何入门到技巧练习以及音乐表现的艺术风格加以阐释与引导,以求帮助有关竹笛演奏者更好地学习该曲目。
正文:《春风遍江南》是由曾加庆先生根据《欢乐歌》的素材改编而成。
其描绘了一个春光明媚,山水如画,优雅欢快的景色,典型的南派风格。
南派竹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不仅具有婉转、敦厚的感觉,其演奏技巧也非常的精致。
主要包括气息、手指、舌头、口风四个方面。
气息是演奏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是演奏技巧中掌握起最困难的一种,其需要演奏者日复一日的基本功的练习。
首先演奏者在吸气时要全身放松,以最贴近平常呼吸方式的方法呼吸。
其次吹奏者不仅要特别注意在气息的控制上吹出来的音色的干净,使吹奏出的音色和旋律不干不燥。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号称“八大名曲”。
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文名江南丝竹地域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分类音乐起源明代乐器笛、箫、笙等1简介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
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
如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演变为5支乐曲,习称“五代同堂”。
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繁。
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较为平稳;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在5曲中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
这5支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方向,如从第5曲《慢六板》开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简地依次联缀演奏。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
2丝竹音乐江南丝竹是千灯非常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其创始人陶岘就是千灯人。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首先要关注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古代的琴瑟合奏,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明清时期,江南丝竹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社会上重要的娱乐活动。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必须对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需要探讨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细腻、柔和的音色和抒情、凄婉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其音乐风格多以悠扬、舒缓为主,适合表达柔美的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
江南丝竹音乐还以多种乐器配合合奏为特点,如琵琶、古筝、笛子、二胡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方式。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需要分析其乐器配器和演奏技巧,深入探讨其音乐表达特点。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还要关注其与文化艺术的关系。
江南丝竹音乐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歌词往往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江南丝竹音乐还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戏曲、舞蹈等。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还需要探讨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影响。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需要注重实践和传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保护和传扬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应当紧密结合实践和传承,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江南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其艺术涵义和价值,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文化艺术关系等方面,并注重实践和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
表演艺术专业嵌入非遗课程“江南丝竹”的建设研究
表演艺术专业嵌入非遗课程“江南丝竹”的建设研究文/张加贝摘要:江南丝竹,作为民族管弦乐合奏的杰出代表,自2006年起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体现了江南地区的音乐艺术特色,更承载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有效传承与弘扬江南丝竹文化,将其融入职业院校表演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教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江南丝竹非遗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其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江南丝竹非遗文化在职业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江南丝竹;非遗课程;表演艺术专业引言江南丝竹,亦被称作“丝竹”或“清音”,乃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江南丝竹音乐常见于全民性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之中[1]。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流行音乐的盛行,现今具备深厚资历的江南丝竹艺术团队规模正逐渐缩小,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
其传承人亦日益稀少,使得这一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如何使其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如何将其文化精髓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引导新时代青年深入领悟江南丝竹的精神内涵并深刻感受其艺术魅力,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南丝竹”非遗课程概念(一)“江南丝竹”文化概述1.“江南丝竹”音乐特色“江南丝竹”,源于江南地区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其得名于乐队中主要使用的丝竹类乐器,如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
这种音乐形式不仅清新且高雅,而且纤细又深远,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万历末年吴中(苏州地区)形成的新乐种“弦索”,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小巧、轻盈、细腻和雅致,它是江南地区独特文化氛围下的产物,也是江南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2]。
江南丝竹探源
江南丝竹探源作者:蒋薇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05期丝竹乐是我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主体,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江南丝竹是其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乐种之一。
江南丝竹风格优雅、曲调婉丽,既富有江南秀美之风,又尽显都市灵动之韵,是江南文化的音乐阐述,2006年6月被认定为上海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于江南丝竹的源头,一方面指的是这一乐种缘起的时间节点,考求江浙沪地区的丝竹音乐何时与中国历史上的丝竹乐产生承继关系,也就是乐种起源的时间问题;另一方面指的是江南丝竹的地域性源头在哪里,也就是乐种形成于何地的问题。
厘清江南丝竹的渊源,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沪上民族音乐、民俗生活和群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均有意义。
“江南丝竹”乐种的时间起点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民族管弦乐自汉朝就被统称作丝竹乐,其间宋元时期的宫廷“教坊大乐”和广泛兴盛于民间的“细乐”等音乐形式,对明清时期丝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民间丝竹音乐的发展趋势有增无减,流布的区域也越来越广,并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乐种,其中就包括了江南文化特色鲜明的丝竹音乐。
当时“细乐”在环太湖地区的乡镇流行得十分广泛,因其是单纯以丝竹乐器演奏的音乐,为区别于当地盛行的吹打乐、锣鼓乐,不同地方对其又有“清音”“丝竹”“细乐十番”“细吹音乐”等不同叫法。
为了区别于西方音乐,近代人们还称其为“国乐”。
历史上的丝竹音乐大多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在民间相当活跃,多以乐社、小乐队的形式出现在节庆、集会、喜宴、丧事等活动中。
江南地区那些名称不同的民俗音乐与宋元的“细乐”一脉相承,大体都是以笛、箫、笙、琵琶、三弦、胡琴等为主奏乐器的,乐队编制、演奏风格也大同小异。
在传统吴越文化的长期浸润下,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统一的、富有江南地区特色的丝竹音乐演奏样式,后来被冠名为“江南丝竹”。
由此得知,长三角地区民俗性丝竹音乐起源于由宋元“细乐”,成形于明清民间音乐,上述“清音”“丝竹”“细乐”“细乐十番”“细吹音乐”等的流行起始,便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初创时间。
江南丝竹《紫竹调》课件
江南丝竹的文化背景
01
江南丝竹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与当地的文化、风俗、 习惯、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02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深受江南地 区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吸收 了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 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
02
《紫竹调》简介
《紫竹调》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
引子
主旋律
连接部
尾声
单曲牌体,由引子、主 旋律、连接部和尾声四 个部分组成。
江南丝竹主要流传于长江下游的江苏 、浙江等地,其表演形式通常是由丝 弦和竹管乐器交替演奏,乐曲以清新 、优美、欢快为主。
江南丝竹的历史与起源
江南丝竹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 音乐风格。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江南丝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在民间得到了 普及,而且在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中也得到了重视和研究。
情感表达
《紫竹调》为江南丝竹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情感表达丰富,多用于表达欢乐 、美好、思乡等情感主题。
04
《紫竹调》的演奏实践
演奏技巧的训练
手指灵活度训练
通过指法练习,提高手指的灵活度和独立性,为演奏《紫竹调》 打下基础。
手腕运用训练
学习掌握手腕的正确运用,使演奏更加自然流畅。
换把与滑音技巧训练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 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使《紫竹调》更具时代感。
推广普及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音乐会 、讲座、媒体宣传等,普及和推 广《紫竹调》及江南丝竹文化。
《紫竹调》与其他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跨文化融合
将《紫竹调》与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文化相结 合,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创新演绎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风格特点
伴随着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出的轻柔、舒缓的旋律,也许会在你的想象中,展现 出这样一幅美妙的情景:在冬日的阳光下,数株斜插的寒梅,散发着阵阵沁人心 脾的幽香……这就是江南丝竹《三六》或称《梅花三弄》所表现的乐曲意境的演 奏,所谓“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丝竹 者”。由于它曲调流畅,情绪乐观,深得江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在那细致优美、 清新活泼的演奏中,不仅表现了江南人民清丽含蓄、朴素勤劳的性格,而且反映 出江南地区山清水秀、丰产鱼米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最早属于 民间风俗音乐,从清末以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丝竹演奏形式,在长期的演习过程中, 又逐渐形成了八大名曲,它们的名目是:《三六》、《慢三六》、《中花六》、 《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及《行街》。除此而外,经 常演奏的还有《老六板》、《快六板》、《快花六》、《霓裳曲》、《鹧鸪飞》、 《柳青娘》、《倒扳桨》及《叠层楼》等。这些乐曲,一经江南丝竹的演奏,顿 觉迥然异趣,别有韵味。所以前辈艺人曾以“小”、“雅”、“细”、“轻”四 个字概括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小”,是指乐队的小,少则三四人,多则也只 是十来人,随带的乐器也只有七八件,便可演奏一支支动听的乐曲。“轻”,是 指音乐情趣的轻快,及轻型乐队的配合自如,得心应手。“细”,是指演奏风格 上的细腻。“雅”,是指音乐气质上的优美秀雅、柔和清丽。 细心聆听江南丝 竹的人,会发觉城乡的丝竹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来,农村的丝竹,粗朴遒劲, 乐观爽直;城镇的丝竹,细腻婉转,清丽典雅。如今,来到江南,尤其是农村, 还时常能听到江南丝竹的曼妙音乐。
图片欣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简介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的一个分支,流行于江南,盛行于沪宁杭地区。丝竹指两类乐器,即丝乐器和竹 乐器。丝乐器指用丝弦的弓弦乐器,如二胡、琵琶、中胡等,丝弦乐器是弦乐器的一种,多用弓弦拉奏 和弹拨;竹乐器用竹子为材料做成的乐器,如竹笛、笙、箫等。 江南丝竹流派繁多,曲目广泛,演奏 技法成熟,擅长大型套曲(曲牌联缀),是我国器乐乐种中流传广泛的一支。近数十年发生了一些变化, 无论从经典曲目或乐队编制、演奏技法方面都企图有所创新,即继承和发展并举。 丝竹音乐在我国的 流播传承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周礼· 春宫》一书中就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 木、匏、竹”的记载;《晋书· 乐志》中也有“丝竹更相知”的说法。而自唐宋以来,诸多文献都记有 丝竹音乐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大量文字记载。但现上海以及周边地区,是“江南丝竹”作为一个乐 种最终定名和成熟的地区。 上海的江南丝竹初兴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它并无定称,人们多称 它为“丝竹”或“国乐”,另有“清音”、“仙鹤”等别称。至20世纪40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丝 竹乐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考据现有文献资料,“江南丝竹”之称谓,最初见于1954年的“上 海民间古典音乐观摩演出”和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国乐观摩演奏会”的节目单上。 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上海地区有据可查的丝竹班社就有428个,达到“有水井之处就有丝竹之声”的 地步,显示出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班社发展的规模和影响。上海的丝竹活动百余年来从不间断,全盛时 期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 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一度被指为“国乐”。20世纪中期以后,江南丝竹演奏活动时兴时衰, 但始终没有湮没,近年来的演奏活动和爱好者的队伍反而有所增加与扩大。 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 “每于劳动之暇,合奏丝竹乐”,这是上海地区的一种社会时尚。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 “涵养性情、荡涤邪秽”和交流技艺。江南丝竹也在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按演出性质分“清客 串”(又称“跑客串”)和职业性班社两类。“清客串”是业余性质的班社组织,常常应亲朋好友之邀, 以客串演奏助兴,不取分文。职业性的丝竹班社则以演奏为生,收取一定酬金。 上海地区的江南丝竹 曲目来源有在全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如《老六板》、《小开门》等;有从外地传人的民间乐曲如 《苏合》、《扬合》、《鹧鸪飞》、《将军令》等;有江南的民歌小调如《知心客》、《无锡景》等; 也有古曲《青莲乐府》、《浔阳夜月》等。上海特别是市区的丝竹家们以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 和创造力,在自娱娱人中,对上海地区传承的和外来的乐曲、民歌等进行不断地加工,终而发展或具有 浓厚地方色彩的乐种——江南丝竹。 上海江南丝竹最大的音乐特点之一是演奏风格秀雅精细,在合奏 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很有特点,深得音乐工作者的珍视。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体,配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和铃等。 可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小可以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器,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大的 乐队可以有数十人组成。主要乐器为曲笛、笙、箫、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鼓板、铃或木鱼。 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江南丝竹
传承保护
2014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立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专家工作室。 2015年初,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成立音乐系“江南丝竹音乐”音乐社。 2017年6月20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设立了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陈列馆和音乐研究中心。 2018年12月,苏州大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项目为江南丝 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艺术学校、上海市群众艺术 馆、太仓市文化馆获得“江南丝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时势影响,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多自行解散。 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 后继乏人, 而传统曲目传谱又很少,所以江南丝竹在传承方面危机日深,前途堪虞,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传承人(2张)沈凤泉,男,1934年1月出生,江南丝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 号:03-0842,申报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演奏特点
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 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
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简称《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 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称《五代同堂》)。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 慢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 (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 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诠释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1、水乡文化
江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包括长江、太湖、钱塘江等。这些水系资源 对江南的生活、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系资源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 溉水源,同时也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江南的桥梁、水巷、水乡风情等都是其 水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2、园林文化
江南的园林文化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有着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江南园林以山水为骨架,以建筑为点睛之笔,通过精心布局和巧妙设计,创造出 了一种宁静、和谐、诗意的氛围。这些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以其精美 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
1、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主要使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其中,二 胡和笛子是核心乐器,其演奏技巧高超,音色优美动听。琵琶和扬琴等乐器则增 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立体感。演奏形式包括独奏、合奏和齐奏等,其中合奏最为 常见。
2、音乐结构与曲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结构严谨,曲式多样。音乐通常由引子、主旋律和尾声三个 部分组成。其中,引子部分是为了调整演奏速度和节奏,主旋律则是音乐的核心 部分,尾声则是对整个演奏的总结和呼应。此外,江南丝竹音乐的曲式还包括多 种变奏和循环结构,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 文化诠释
目录
01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 形态特征
03 参考内容
02
二、江南丝竹音乐的 文化诠释
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清朝末期。这种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婉转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形式,深受广大 民众喜爱。本次演示将从形态特征和文化诠释两个方面,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深 入探讨。
3、蚕桑文化
关于丝竹的诗词名句
关于丝竹的诗词名句丝竹,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大乐器类别,丝弦和竹管。
丝竹乐器的声音优美悠扬,能够表现出深邃的情感和艺术性,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丝竹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许多诗人和文人都曾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名句来表达他们对丝竹音乐的热爱和敬仰。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吧。
一、丝1. “丝纶一断,春去也。
”——唐·李商隐《无题》这句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他用“丝纶一断”来比喻春天的离去,表达了他对逝去的时光的感慨和惋惜。
这个比喻中的“丝”,指的是细弱的丝线,象征着春天的短暂和脆弱。
2.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驻马望西楼,丝竹听寒声。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他用“丝竹听寒声”来描绘登高远望时听到的音乐声,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3.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唐·李清照《如梦令》这句诗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她用“锦瑟”来比喻人生,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这个比喻中的“锦瑟”,指的是古代的七弦琴,琴弦由丝线制成,琴柱由竹子制成。
二、竹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她用“竹”来比喻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感慨和对离别的不舍。
这个比喻中的“竹”,指的是竹子的柔韧和坚韧,象征着爱情中的柔情和坚贞。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杜甫《江南春》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用“竹外桃花”来描绘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这个比喻中的“竹”,指的是竹林中的景色,象征着江南的自然风光。
3. “千竿万竿绿似翠,宫殿桥边水如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竹清音遍江南
江南丝竹是将丝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
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唐代,浙江杭州一带的丝竹音乐就已随处可闻。
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常见的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音乐风格清新柔美、细致典雅,曲调优美流畅、委婉动听。
20XX5月20日,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相纷争话源头
关于江南丝竹的源头一直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说法:一是昆曲说,认为丝竹器乐演奏形式脱胎于昆曲的伴奏。
在昆曲改革的过程中,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的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张野塘等人共同改造了北曲弦索,张野塘更是取法“大三弦”而创制“小三弦”用于昆曲的演奏。
后来,魏良辅在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管之类的管乐器,进一步奠定了丝竹音乐的基础,说江南丝竹源于昆曲的凭证即源于此,丝竹音乐成型过程中出现的器乐丝竹牌子曲,就是由数以千计的昆曲曲牌发展变化而来的。
另一种说法则为十番锣鼓说。
十番锣鼓是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地区的地方传统吹打乐种,持十番锣鼓说者认为江南地区单纯的丝竹乐器组合形式源自丝竹锣鼓。
丝竹锣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除去打击乐器,便形成了丝竹乐器合奏。
十九世纪中叶,以苏州、无锡一带为经济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区普遍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便是十番锣鼓,当时在上海西郊流行的《锣鼓四合》就与后来的丝竹名曲《四合如意》存在着密切关系。
<figure class="image"> <figcaption></figcaption> </figure> 浓妆淡抹总相宜
一阕清词,诉一处山水静谧;一枝新绿,弹一曲江南丝竹的绝唱。
江南独特的人文性情使得江南丝竹入世而不入俗,自有一股雅致在其中,这是独属于江南音韵的音乐特色。
你可以说它清新脱俗,也可以说它温婉悠长,任何形容词对江南丝竹的描绘都是不过分的,因为它独特的音乐特色值得如此。
关于江南丝竹的音乐特色,其实已有不少人做过论述。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江南丝竹概述》讲义中,国乐名家金祖礼就以“小”、“轻”、“细”、“雅”四字概括过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小”是指乐队组织和乐曲结构大多是小型的,“轻”是指音乐情趣侧重于轻快典雅,“细”是指演奏风格上的精致细腻,“雅”是指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
后来,也有人将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概括为花、细、轻、小、活,更有人将其不断更新与丰富,如柔、细、轻,如绚丽、华彩、幽静、文雅、流畅、清越等。
发展概括至今,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将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概括为精致、柔婉、轻快、典雅。
丝竹和鸣传佳音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比较灵活,演奏者一般为三至五人,多时七八人亦可,乐队主要有丝制弦乐器和竹制吹管乐器组成,二胡和笛子是江南丝竹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乐人戏称这两件乐器为“糯胡琴、华(花)笛子”。
主奏乐器乃是乐种的旗帜和标杆,它不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工具,也是体现音乐风格特性和区别不同乐种、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和戏剧剧种的象征。
二胡原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奚琴,又称“嵇琴”,流入中原后传至江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在人民生活中扎根。
二胡简便易学,发声明朗悦耳、音色浑厚,又格外贴近江南人民的语言声腔,因此很快就被江南民众所接纳,并随之成为地方戏曲、歌舞伴奏和民族民间器乐演奏中的骨干乐器。
贴有薄膜的竹笛具有声音清脆嘹亮、华丽圆润的特点,又易与其他民族乐器配合。
竹笛在唐代就已成为民族民间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几乎在所有歌舞、戏曲、曲艺等带有伴奏的民族民間乐队中都起着主奏作用。
明代的昆曲声腔抑扬顿挫,运腔优美细腻,以委婉华丽著称
的曲笛作为其主伴奏乐器,真可谓是锦上添花。
南方乐人爱吹笛,因此在长三角地区的所有民族民间器乐演奏中,笛多为主奏乐器,故而在江南丝竹乐队中笛成为主奏乐器也是顺理成章。
二胡与笛子的主奏任务在乐队中担任着相同的作用,它们各自代表一个声部,但根据乐曲的表现需要有主辅之分,如《行街》《欢乐歌》《云庆》《花三六》等热烈欢快的乐曲,笛子的主奏任务要比二胡突显一些;《小霓裳》《慢三六》《慢六板》《阳八曲》等典雅优美的乐曲,二胡的主奏任务则比笛子重要一些。
至于《春江花月夜》由琵琶担任主奏则是个例,因为这首乐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柳尧章、郑觐文在琵琶古曲《浔阳夜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所以江南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以琵琶为主奏一直沿用至今。
江南丝竹乐队的常用配置乐器中,丝制乐器部分主要有琵琶、扬琴、中胡、大胡、低胡(或革胡)、小三弦、柳琴、秦琴、古筝和阮等;竹制乐器部分有苏笙、排箫等;轻击乐器部分有节木、木鱼、板、荸荠鼓、小鼓、小锣、小钗、碰星等。
在配置乐器中也有主次之分,琵琶与扬琴在江南丝竹乐队中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它们与二胡、笛子号称江南丝竹乐队中的“四大件”。
其他每种乐器也有其自身特有的演奏技艺和多变的装饰手法,但它们在江南丝竹音乐演奏中都必须依附于主奏乐器并与其默契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江南丝竹音乐的整体特色。
没有曲谱的原生态
江南丝竹在民乐合奏中最大的特点是即兴演奏,在原生态情况下,乐队没有固定的乐谱,在保持乐曲整体结构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每件乐器都保留有一定的即兴性与灵活性,如“你繁我简”或“你简我繁”的加花演奏等手法,以此增添乐曲生动的活力与饶有兴味的特殊音乐魅力。
不过,在现代专业民乐队中演奏江南丝竹,一般都需要有相对固定的乐队总谱。
对于江南丝竹的演奏者来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各有差异,因此演奏出来的音乐效果也不尽相同。
但不管它怎样变化,江南丝竹的音韵会一直被人们喜爱并持续流
传下去。
不论是在喧闹奢华中增添喜庆气氛的江南丝竹,还是生死别离中用以抚慰心灵创伤的江南丝竹,我们看到它都在用其独特的音乐触角抵达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而通过它散发出来的每一分魅力,我们又可以看到它在市井生活中的那一丝悠闲,于水乡之地的几分热闹,这样的江南丝竹怎能不惹人深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