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规范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全文)
术语、符号 .............................................................................................2
设 计 计 算 .......................................................................................... 7 设 计 参 数 ...............................................................................7 水 量 计 算 .............................................................................11 渗透设施计算 ...........................................................................12 水 质 标 准 .............................................................................13 一 般 规 定 .............................................................................14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 14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片区) ..................................................15 一 般 规 定 .............................................................................16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 17 系统设计 ................................................................................... 18 雨水入渗与滞蓄 .......................................................................19 雨水收集与截污 .......................................................................22 雨水储存 ................................................................................... 24 雨水调节 ................................................................................... 25 雨水处理及回用 .......................................................................27 系统监控 ................................................................................... 28 一 般 规 定 .............................................................................30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 30 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 .............................................................. 31
沧州市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沧州市海绵城市设计规范一、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一)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二)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二、明确实施路径(三)突出全域谋划。
海绵城市建设要在全面掌握城市水系演变基础上,着眼于流域区域,全域分析城市生态本底,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为水留空间、留出路,实现城市水的自然循环。
要理清城市竖向关系,不盲目改变自然水系脉络,避免开山造地、填埋河汊、占用河湖水系空间等行为。
(四)坚持系统施策。
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避免将海绵城市建设简单作为工程项目推进。
既要扭转过度依赖工程措施的治理方式,也要改变只强调生态措施和源头治理的思路,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坚持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
避免无限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将传统绿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将海绵城市建设机械理解为建设透水、下渗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气候地质条件、场地条件、规划目标和指标、经济技术合理性、公众合理诉求等因素,灵活选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
(六)坚持有序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有序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面源污染减排和雨洪水自我调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它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洪水灾害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规范要点的详细介绍。
1.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海绵城市重视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减少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雨水还可以被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2.道路绿化和渗水设施:在道路建设中,要将绿化设施纳入规划,提高绿化率。
设置渗水设施,如透水铺装、渠化和绿化带,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
此外,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3.湿地保护和建设:海绵城市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雨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设置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项目。
4.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雨水地下水库等,以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5.水质净化措施:海绵城市要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设雨水湖泊、湿地和调蓄设施等,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实现城市雨水的净化和蓄存。
此外,还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6.生态景观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面积。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7.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居民应当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
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
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
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
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高度透水、高效蓄水、高效减排、高效减灾、高效利用的城市类型,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采用多种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减水、用水等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标准是指在建设和管理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相互作用,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湿地、河道等水系空间,保留和恢复自然水体,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减少硬质铺装,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
此外,还要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蓄存、净化和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其次,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用生态景观、生态绿地、生态岛等手段,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和治理,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另外,海绵城市标准还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自然灾害防治,采用生物工程、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防洪设施等手段,减少城市洪涝、滑坡、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
最后,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养,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
总之,海绵城市标准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它要求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海绵城市标准,才能够建设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行为,制定本技术标准。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以自然水文循环为基础,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达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的城市。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 追求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建设;2. 尊重自然、融入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实现城市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4. 坚持科学、规范、实用、经济的原则。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1. 雨水管理(1)雨水收集技术: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到专门设立的雨水收集设施中,再利用。
(2)雨水渗透技术:通过建立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
(3)雨水净化技术:建立雨水净化设施,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可再利用的水质标准。
2. 绿地建设(1)绿化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0%以上。
(2)植被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
(3)绿地类型: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绿地类型,如公园、广场、绿化带等。
3. 地面覆盖(1)选择透水性地面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减少地面径流。
(2)增加地面裸露面积,减少路面和建筑物的占地面积。
(3)设置雨水花园、雨水广场等“海绵”地面,增加地面渗透能力。
4. 建筑设计(1)建筑物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到专门设立的雨水收集设施中。
(2)建筑物外墙和地下室应采用防水、防渗透材料,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以上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的内容,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海绵城市规范
海绵城市规范海绵城市( Sponge City),是指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策略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并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和模式。
它通过集雨、蓄水、渗水和净化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海绵城市崇尚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相比传统的城市规划,海绵城市更加注重水的自然循环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的集蓄:海绵城市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蓄水池或人工湖泊中储存,以供农田灌溉、景观绿化等用途。
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冲刷,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同时也能够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
2. 雨水的渗透:海绵城市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地下水的储存能力,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3. 统一排水: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与污水分开收集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4. 水景园林:海绵城市注重水景的设置,利用湖泊、河流、泉水等自然水体和人工湖泊、喷泉等人工水景,打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居环境。
5. 生态湿地:海绵城市通过设置生态湿地,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和水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能够提供鸟类栖息地、湿地植物生长等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循环。
6. 积水处理:海绵城市通过设置积水处理设备,可以有效防止城市水质污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以其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DB11∕T1673-2024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公 众意识和责任感。
数据来源
1
现场监测、历史数据、遥感影像
数据类型
2
水文、气象、土壤、植被
数据处理
3
数据清洗、质量控制、统计分析
建设效果评价
1 指标分析
基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 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与目 标值进行对比。
2 效果评价
综合考虑指标分析结果,评价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包括生态 、经济、社会效益。
3 总结报告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旨在解决城 市雨洪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规范指导作用
本规范旨在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 评估工作,确保建设效果。
适用范围
适用对象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涉及海绵城市建设 的项目,以及既有城市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提升的项目。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相关单位,以 及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方主体。
数据分析与评价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科学 方法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为城市管 理提供决策支持。
报告编制与发布
定期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报告, 包含数据分析结果、评价结论和建议, 并公开发布。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典型 案例,可以深入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不足和改进方向。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名称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率 城市防洪能力提升率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率 城市水环境改善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率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率
指标描述
建设海绵城市后土地利用效 率与建设前相比的提高程度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最新版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最新版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最新版是一份700字的文件,旨在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指导。
本标准规范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经过多轮讨论和审议,总结了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指标和规范要求。
本标准规范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总则、技术指标、设计要求、施工规范、运维管理和监督检查。
总则中规定了标准规范的适用范围、目的和定义,为后续内容的解释和执行提供了基础。
技术指标部分根据海绵城市的目标和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指标,包括降雨规模、径流系数、雨水收集利用率、绿地覆盖率等,为海绵城市的设计和评估提供了参考。
设计要求部分重点阐述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其中包括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的构建、城市排水系统的更新和改造等。
设计要求部分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如雨水花园、湿地处理等,以帮助城市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施工规范部分详细说明了海绵城市的施工要求和工艺规范。
涵盖了施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施工工艺和标准、施工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确保海绵城市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符合规范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运维管理部分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运维管理要求和关键技术。
包括绿地养护、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管理等。
这些要求和技术措施有助于确保海绵城市的长期可持续运行和有效管理。
监督检查部分规定了海绵城市项目的监督和检查程序。
要求政府部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海绵城市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维进行跟踪和检查,确保项目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实施。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最新版通过制定统一的指标和要求,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规范。
它将有助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海绵城市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用于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它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包括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涵盖的主要方面。
一、综合规划与布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了要求,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目标、容积率控制、街谷布局、建筑物高度限制等规定。
这些规范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城市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城市环境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水质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中要遵循的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雨洪管理雨洪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雨洪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雨洪容量计算、雨洪控制设施设计、雨水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雨洪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四、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规定。
包括水资源的保存利用、水体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区的划定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五、建筑节能节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
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结构隔热、建筑材料选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建筑节能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六、城市交通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和管理也是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的一部分。
它规定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优先、非机动车通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总的来说,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城市规划、环境改善、雨洪管理、水资源管理、建筑节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一、雨水管理方面的规范要点:1.建立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对雨洪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2.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至生态湿地、蓄洪区等地进行储存和净化,减少城市洪涝。
3.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排水通畅。
4.鼓励水源利用和海绵道路建设,将道路、广场等硬质场地转化为可渗透的绿地,增加城市的水源储备和自然渗水能力。
二、城市绿地规划方面的规范要点: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增加城市绿地的连续性。
2.设置城市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公共绿地,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3.鼓励植被绿化,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建立植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要点: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设计可持续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防火性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设计建筑的节水系统,包括采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等。
4.设置建筑的绿化屋顶和立面绿化,增加城市的绿篱,并提高建筑的隔热和降温效果。
四、生态湿地建设方面的规范要点:1.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2.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
五、节水措施方面的规范要点:1.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2.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提高城市的用水效率。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污染。
4.提倡居民节水行为,增强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六、生态保护方面的规范要点:1.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2.禁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1. 总则
1.1. 为了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时能够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的海绵城市设计。
1.3. 海绵城市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安全、稳定、可靠和可持续运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海绵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自然环境与人工措施的结合,使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排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的能力,以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环境变化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2.2. 海绵设施:指在海绵城市设计中,用于实现吸水、排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功能的各类工程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3. 海绵城市设计目标与指标
3.1. 海绵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3.2. 海绵城市设计的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控制率、污染控制率、资源化利用率等。
4.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与措施
4.1. 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水质等自然环境因素,制定合适的方案措施。
4.2. 常用的海绵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类型和规模,并确保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安全性。
4.3. 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考虑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并便于维护。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 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 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 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 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目录
1 透水铺装 2 下沉式绿地 3 生物滞留池 4 渗透唐 5 湿塘 6 雨水湿地 7 植草沟
透水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 设置排水层。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计算、典型径流源头减控设施效果评估、场地与小区尺度海绵效果评估、片区尺度海绵效果评估、城市尺度海绵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内,在各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对典型径流减控设施、场地与小区、排水分区、市辖区等不同尺度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00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2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513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1222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SL237-042 原位渗透试验JJG(水利)004 明渠堰槽流量计计量检定规程HJ/T 366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超声波管道流量计DB11/T281屋顶绿化规范DB11/T307 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T 335园林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1DB11/T 349 草坪节水灌溉技术规定DB11/T68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T686 透水砖路面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T969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 1436 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将雨量占年均降雨总量的百分比。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特征的城市,它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和调节机制,实现雨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为了建设规范的海绵城市,以下是一些要点:1.综合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2.融入自然环境:海绵城市要将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利用自然的湿地、水面和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过滤。
3.控制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控制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合理分配和管理城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4.高效用地利用:海绵城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并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
5.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系统,包括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
6.污水处理和水质保护:海绵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域的污染。
7.增加城市绿化率: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8.提倡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要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城市交通拥堵。
9.强化宣传教育: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公众和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
10.加强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上提到的要点只是针对海绵城市规范的一部分,建设一个真正的海绵城市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湖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
湖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
湖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湖南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技术规范。
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和规范湖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海绵城市概述
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特点、目标和重要性,以及在湖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多元治理、参与共建等方面的原则。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
详细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地面渗透、生态修复、防洪排涝等方面的要求,旨在避免城市化进程中过度侵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标准
制定适用于湖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估标准,包括城市水循环、城市绿地、城市气候、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法和标准值。
五、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职责和机构设置,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和合作机制。
六、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介绍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以及湖南地区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湖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该规程是湖南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可为湖南地区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参考。
海绵城市规范
海绵城市规范武汉市建设⼯程规划⽅案(海绵城市部分)编制技术规定(试⾏)第⼀章总则第⼀条为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规范建设⼯程规划⽅案编制中有关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部分的内容,提⾼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平,根据国家、省、市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和技术⽂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条除下列⼯程外,在本市⾏政区域内编制建设⼯程规划⽅案,应当遵守本规定。
1.地下管线类建设⼯程。
2.危房应急改造类建设⼯程。
3.在既有建设⽤地上单纯增加电梯及⽴体停车库等民⽣设施的建设⼯程。
4.在⼆类和三类⼯业⽤地上建设的建设⼯程。
5.在既有建设⽤地上单纯进⾏海绵化改造的建设⼯程。
第三条建设⼯程海绵城市规划⽅案的编制应坚持绿⾊优先、灰绿结合、因地制宜、经济实⽤、系统⾼效的原则。
第四条在编制建设⼯程海绵城市规划⽅案时,应根据建设⼯程特点采⽤不同的编制模式。
建筑与⼩区、城市绿化建设⼯程应采⽤⼀般建设⼯程的编制模式,城市道路和排⽔⾛廊建设⼯程应采⽤城市道路和排⽔⾛廊的编制模式。
第五条建设⼯程海绵城市规划⽅案的编制,除遵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武汉市现⾏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章⼀般建设⼯程第六条⼀般建设⼯程的规划⽅案应包含海绵城市专项设计⽂件和总平⾯图中的海绵城市专项指标。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件应包含海绵城市⽬标取值计算表、下垫⾯分类布局图、海绵设施分布总图、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设计图、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案⾃评表。
总平⾯图中的海绵城市专项指标应包含软化屋⾯⾯积、可渗透硬化地⾯⾯积、蓄⽔设施总容积。
第七条⼀般建设⼯程海绵城市规划⽅案编制应按照图1顺序开展。
图1 ⼀般建设⼯程规划⽅案(海绵城市部分)编制流程⽰意图第⼋条海绵城市⽬标取值应符合以下规定,并按照附录3-1的规定格式填写⽬标取值计算表。
(⼀)强制性指标的取值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取值(1)建筑与⼩区建设⼯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以所在排⽔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管控基准值为基础(详见附录2-1,不在附录2-1范围内的建筑与⼩区建设⼯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70%取值),并结合项⽬⽤地性质和建设特点予以调整,具体调整幅度按表1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规范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采用海绵化理念和技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具备一定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利用水能力,实现城市与自然水循环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规划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等。
首先,要统筹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合理规划水源、水质和水量,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治水措施,包括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以及改造城市排涝系统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绿地和公园,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轻城市排涝压力。
二、建设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在建设阶段,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海绵技术和设施来改造城市。
首先,要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露天场所设置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渗透地表,减少地表径流。
其次,要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态功能,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达到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创新技术,如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水平。
三、管理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和建设上,还需要加强管理和运营。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
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率,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共同守护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
企业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市民要提高环境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和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