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观后感【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4篇】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1
漫长的暑假到来了,相信各位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定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故宫内收藏有历代文物,如钟表、玉器、青铜器、书法等珍贵文物。
故宫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走进故宫的大门,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宽阔的广场,两边对称着两头铜狮,金碧辉煌的大门有81个门钉,继续往里走,就是太和殿,那造型独特,五彩缤纷的大殿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太和殿是皇宫内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是整个紫禁城中最高的宫殿,在宫殿中,是皇帝坐的龙椅,太和殿是皇帝举行节日庆典时使用的宫殿。
继续往里走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帝娶王妃时用的地方,整个坤宁宫显得小巧、别致,虽然没有太和殿那种大气的气氛,但是到处都不失自己的特色,真不愧为中华宫殿的瑰宝。
再往里走是御花园,御花园有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石子画为路,这御花园中,有弯弯曲曲盘成一圈奇特的树木,也有供人休息的小巧凉亭,有奇形怪状的各种塑像,也有形状奇异的山石假山。
由御花园出去就是神武门了,神武门上高高悬挂着“故宫博物馆”的牌子。
对面是景山公园。
一座座山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漂亮极了。
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我们要赞叹先祖巧夺天工的设计,赞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赞叹中华儿女的聪慧,我们更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2
《故宫》作为现在文献片的典范,从2005年10月2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47分播出,由央视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
它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面和声效,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
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过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况、深藏于太和殿内部的神秘浮版、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等等诸多以往难以看到的史料。
《故宫》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精美的画面、恢弘的场面、大手笔的之作,特别是大量动画特技等异类元素的巧妙运用,使得该片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慢节奏、纯纪实、再现力差等特征。
在团队进行拍摄之时,制作团队做足了功课,一切都是用数据说话,也更加具有真实性,更能让人信服。
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团队要严守程序,申请拍摄时就要故宫审核,珍贵的藏品都要当天拍摄当天送往,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拍摄时也要十分谨慎,为了优化环境,一定要精简人员。
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中有一幕光线照在匾额上,按照时间的推移,光会按照匾额上字的顺序照到字上。
这一幕出现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制作团队肯定花费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阳光线转移的时间,还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继续拍这样的画面会花费更多的精力。
《故宫》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艺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绘观后感
我们刚刚经历了为期一周的古建测绘外出活动,所到之处虽说没出江苏省,但吴江、高淳、镇江以及江宁哪里的古建也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其中高淳和吴江的游历尤为印象深刻;先来说说高淳老街吧,我们的车先经过溧阳再到了高淳,那古朴的的老街与之前的成片成片的蟹湖完全给人不同的感觉。
据我所知高淳老街又名淳溪老街,作为古街可以享誉盛名的,因为它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街之一。
走进高淳老街,一眼望去,有两点首先浮现出来:一是“一”字型的街道(据说全长800多米);而是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造型颇显皖南徽派风格,我们踏过的每一块青砖都是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的。
在这里我们游览了高淳民俗馆、关王庙、乾隆古井等景点,感受到了这里古老朴实的古建筑风韵。
相较于南京,高淳的古建保护得更好,浑然天成:挑檐、斗拱、镂窗、垛墙等都保存得很完整,几乎没有翻修过的痕迹,没有商业街的喧嚣,实乃一方净土;走进民俗馆,首先那些砖雕石刻让人眼前一亮,线条十分流畅,刀法相当细腻,神态十分逼真,不得不说是巧夺天工;其它的展品也从各方面展示了高淳渔业、手工业、音乐等方面的特点、成就,真是古文化圣地。
另外在归途中我们还看了七桥古民居,那里显得更古朴、宁静。
之后的三天我们去了位于苏州吴江的同里古镇,这里所展现的古建多为苏州特有的园林风格,给我的印象很深。
同里古镇有九大景点:罗星洲、耕乐堂、古风园、崇本堂、珍珠塔、松石悟园、陈去病故居、王韶鳌纪念堂和嘉荫堂。
我重点游历的是退思园、耕乐堂、崇本堂和嘉荫堂。
我们下了车过了两座桥一条石街便步入了同里古镇。
原来连接着古镇的与城镇马路的只有这些而已。
但这里却仿佛与世隔绝,与世无争,就像桃花源一样;大门楼前的商业街所说有点喧嚣繁华,但那白墙上凸
出的暗红木柱,那石街上凸起的灰白石砖,那房檐上凸出的破旧斗拱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江南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
同里的“老房子”特别多,镇内明清建筑约占全镇建筑的40%以上。
砖墙瓦顶,座北朝南,加以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棚、水阁等,这些建筑中都可以品味。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3
余光中曾说:“如果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如何送她一首《菩萨蛮》?”如果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变身为纽约,我们该如何自称中华“民族”。
上次的社会实践失去大观园和朱家角。
满怀着对红学、古镇的憧憬而去盛载着无尽的失望而归。
大观园古木古香的大门前“横批”着“热烈欢迎新《红楼梦》于此地开拍”的巨大红色字符;无数极具特色的建筑却被铁栏杆围的只能“望穿秋水”,到处都是收费口;自由活动时去的几个感兴趣的地方却由于整修,充满着仿红木的油漆味。
而朱家角更是失望,与上海别处的古镇毫无差别,千篇一律。
其中有一条小河,上面有许多有石子铺成的小桥。
河两边是一个挨一个的饭店。
河中没有宣传海报里的小船竹筏,取而代之的是衣着乡服的大妈的叫卖声。
此类充满商业味的旅游景地中国到处可见。
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图卷。
春水之畔的江南,豪情感人的东北黑土地,弥散着浓浓人间烟火味的程度小菜馆通通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而渐渐淡去,只留下老虎趾高气扬的轮廓,一剁城墙上的温存,以及水巷中操着浓重乡音的叫卖声在车轮间流动。
曾经追随岑参的诗句去哈尔滨,而心中幻想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北国之美已成为眼前秋林大街上与南京路神似的百货商店与人民银行;参经因为张大千的仿敦煌壁画而去了莫高窟,脑中残存的满目黄沙驼铃声却已是如织的游人,日渐干涸的月牙泉和收费合影的骆驼……这些古城应着时代的
召唤进行着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进程却也让其变得古老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愈加商业化的古城景点。
而为了更多的经济增长,更是在“十一”来临之际将门票价格提了又提。
孔子在三千年前就阐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既要有融和包容,更不能缺乏个性思想,城市亦如此。
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这些城市在开发的同时仍重现曾经的古城,追溯古城的历史意义,恢复古城的历史脉络,那里的废墟,陈木,甚至尘土都比一切古老,长久……
每个城市都从古城中蜕变而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扬个城市的个性,展示真正的中华民族。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4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
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
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
一座单纯的建筑是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人事变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辉来。
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面介绍。
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是不实际和不可取的。
每集里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沉淀的。
这里不仅是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十几位皇帝,这里曾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
比如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
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
在于观
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
”的确,看完故宫,也许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电脑特技重塑当年的情景。
《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
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样,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
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
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
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
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
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
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
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
《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
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
很佩服创作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们,她们要拍摄的不仅是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
同时,纪录片与新闻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结果。
对于那些无法拍摄到的珍贵历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去追寻,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
这样不仅使事情经过变得完整,还可以使故事的讲述节奏起伏,留有余味。
真实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
叙事手法、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
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
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
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