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肌学

一、总论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的收缩,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按其外形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长肌多见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而引起大幅度的运动,有的长肌有2个以上的起始头,依其头数被称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短肌多分布于躯干的深层,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阔肌扁而薄,多分布于胸、腹壁,收缩时除运动躯干外,还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多呈环形,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关闭。

每块骨骼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多数位于肌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大量的横纹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而有收缩力。肌腱多数位于肌腹的两端,附着于骨表面,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坚韧而无收缩力,但能抵抗很大的牵引力。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一般以两端附着于骨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当肌收缩时,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通常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一般接近身体正中线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是起点,反之是止点。

肌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静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张力,使身体各部之间保持一定的姿势,如站立、坐位和体操中的静止动作;另一种是动力作用,即肌具有一定的收缩力,使身体完成各种动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三)肌的辅助结构

肌的辅助结构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这些结构是在肌运动的影响下,由肌周围的结缔组织转化而形成,这些结构有保护和辅助肌运动的作用。

1.筋膜fascia 筋膜位于肌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称为皮下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皮下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临床上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

(2)深筋膜deep fascia:又称为固有筋膜,位于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每块肌,并深入到各肌层之间,形成各肌的筋膜鞘和筋膜间隙。此外,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包裹腺体形成腺体的被膜。

2.滑膜囊synovial bursa 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多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滑膜囊在慢性损伤和感染时,形成滑膜囊炎。

3.腱鞘tendinous sheath 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手和足摩擦较大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纤维层)和内层的腱滑膜鞘(滑膜层)构成。腱鞘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与骨面的摩擦。临床上常见的腱鞘炎,严重时局部呈结节性肿胀,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二、各论

全身的骨骼肌,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一)躯干肌

躯干肌主要包括背肌、胸肌、腹肌和膈。

1.背肌为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主要有竖脊肌。

(1)斜方肌trapezius:位于项部及背上部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相合成斜方形。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冈。

作用: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下降肩胛骨,两侧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2)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位于背下部和胸的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阔肌,呈三角形。该肌起自下6个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引体向上)。

(3)竖脊肌erector spinae:又称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背纵沟内。自外向内由髂肋肌、最长肌及棘肌3列肌束组成。起自骶骨背面及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许多肌束,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和颞骨乳突。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是强有力的伸肌,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间肌。

(1)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宽而厚。该肌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引力向上);并上提肋,协助吸气。

(2)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的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 interni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肋骨的上缘,肌束斜向后上,止于上一肋骨的下缘。

作用:肋间外肌能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能降肋,助呼气。

3.膈diaphragm 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薄阔肌,其周围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腱性部称为中心腱。

膈上有3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的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和分娩等活动。

4.腹肌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该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2)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该肌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该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腹股沟韧带。

(3)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该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该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两层的构成。

(4)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该肌起自下6肋内面、胸腰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