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诗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诗歌
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他们的新学之诗主要采用佛、孔、耶三教的经典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名词术语来表现新学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在形式上仍然借助旧诗的衣钚,没能改变"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也没有取得成功。

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全力推进文学改良运动,使"诗界革命"形成了一定影响。

【梁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且指出20世纪中国诗必须以欧洲之意境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向西方文化,以及承载此文化的新语句开放的主张。

】"
诗界革命"取法西方,推崇有韵之文与音乐的结合,重视歌谣体的改造和利用,要求诗人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同时,也注意吸取"新派诗"和"新学之诗"失败的教训,有意摆脱传统旧诗歌格律的束缚,以期对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诗风来一个有力的冲击。

但是,由于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在打破旧诗格律之后,并没有在建立新诗形式方面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树,因而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诗歌在诗坛上的霸主地位。

即便如此,"诗界革命"却为白话新诗向传统旧诗的挑战树立了榜样,成为了现代白话新诗的先导。

(新思想、新意境、新名词。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具有“历史的文件”的性质。

〖茅盾〗诗要用具体的作法,不要用抽象的说法。

明白而平凡的特点,从另一方面则缺乏飞腾的艺术想像力。

优点、缺点,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全在于此。

实在,太实在;重实感,不重想象,写实主义。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由旧而新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白话新诗在艺术上普遍都比较幼稚,但它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却是最大的。

新文学倡导者们十分清楚,诗歌承受的压力最大,如果它不能成功,则意味着整个新文学的失败。

晚清"诗界革命"的多次失败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文言诗词是一个最为坚固的堡垒,新文学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就必须以事实来证明,白话不但能够作文,而且也能
够入诗。

因此,白话新诗的创作也就带有了"攻坚战"的性质,成为了大家共同选择的一个突破口。

也正是由于新诗重任在肩,在创作实践中,诗人们大胆地采用白话口语,彻底抛弃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旧有格律,完全打破了中国诗歌以文言诗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以白话文在文学创作中最终得以完全取代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诗歌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胡适及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文学思想遗产,然而更重要的是革新: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

由此,自由体的白话诗(亦即新诗)成为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实行全面的断裂。

胡适等白话诗人因之被与梁启超、黄遵宪等诗人区别开来,而成为20世纪中国诗歌王国的开创者。

76】诗体解放——打破旧诗词体式
【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下手,“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谈新诗》)】后来他又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包括两个方面要求:
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
二是以白话写诗。

【1917年2月胡适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朋友》(收入《尝试集》时改名《蝴蝶》)等诗虽然已经使用白话,却还未摆脱旧诗词体式的束缚。

(《白话诗八首》发表后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为了改变白话诗的困境,壮大白话诗的声威,《新青年》从1918年1月开始,连篇累牍地推出白话诗或用白话翻译的外国诗歌。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的九首白话诗。

其中胡适的《一念》已经写出“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这样
平易自然的白话诗行;胡适《人力车夫》的散文化叙事,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月夜》的建行、建节的基本样式,不仅完全打破了旧诗体式规范,而且已经显示着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诗体解放——外国诗歌的影响
【胡适的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受到20世纪文学“新潮”的影响,《文学改良刍议》且直接受到意象派诗人理论的启示。

在诗创作方面,被看作是新诗成立的纪元的《关不住了》正是一首译诗。

刘半农也借鉴了西洋诗的样式。

(《关不住了》(原诗题为《在屋顶上》,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作,胡适自称是他的“‘新诗’成立的新纪元”)。

可以说胡适是在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意识到了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长短不一的诗”,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才能跳出旧诗词的范围,实现“诗体的大解放”。

)(诗人在表现社会人生时,大都是印象的、旁观的、同情的,较少把“自己”融化在诗歌中。

这就造成了早期白话诗歌常缺乏强烈的感情、意境偏于平实、冲淡。

形式“散文化”)
朱自清《新诗杂话》指出,照中国诗发展的旧路,新诗该出于歌谣。

但是新诗不取法于歌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外国的影响。

这是欧化,但不如说是现代化,“迎头赶上”的缘故。


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包括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沈尹默《月夜》等)到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不过三年时间。

两年后,胡适就不无欣慰地宣布,他的《尝试集》已经“销售到一万部”,新诗的讨论时期,渐渐过去了。

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白话口语的运用到白话口语的美化的过程,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17年到1921年,是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诗时期,从胡适《尝试集》到郭沫若《女神》4年,艺术上彻底打破旧诗的形式,创建
新诗的规范);
从1921年到1927年,是新诗的建设期;
从1927年到1937年,是新诗的探索期。

3、初期白话新诗主要诗人、诗作:
【初期白话新诗主要发表于《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报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是重要的白话诗人】如果说《女神》的出版,标志着白话诗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初期白话诗之后的诗坛,则几乎成为文学研究会诗人们集体表演的舞台。

胡适(1891—1962)
胡适无疑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期以《白话诗八首》为题,发表了胡适的《朋友》(收入《尝试集》时改名为《蝴蝶》)、《赠朱经农》等,这是胡适最早发表的白话诗,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面世的白话诗。

1920年3月,他又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尝试集》。

【1922年四版自序云:初版的“两篇序都有了一两万份流传在外”,说明《尝试集》在白话诗创立初期之影响广大。

作者认为“自古成功在尝试”(反陆游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之意而云),故诗集命名《尝试集》,“要想把这本集子所代表
的‘实验的精神’贡献给全国的文人,请他们大家都来尝试尝试”。

】(胡适与梅光迪争论。

1916年4月13日填了一首《沁园春.誓词》其实是一篇文学和诗歌革命宣言书。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月落何悲?我闻之曰,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更安用苍天歌哭,作彼奴为!文学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姓;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驰驱!)
【《尝试集》初版分两编,第一编21首写于1916、1917年留美
期间,这些诗已经采用白话,但大多是五、七言体,“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

第二编收25首,写于1917年9月回北京后至1919年底。

这些作品开始实践“诗体大解放”的主张,破除旧诗格律的束缚,采用自然音节,句子长短不一。

】(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合用的工具。


虽然一双刚刚放大的小脚还带着血腥的气息,却勇敢地实施了最为关键的第一轮爆破。

《尝试集.四版自序》:“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所谓“缠脚时代的血腥气”,那是一种不值得后人苛求反而应当充分谅解的历史局限性。

旧的痕迹太深。

这种现象不是一个人的,俞平伯、刘大白、刘半农他们不少诗里,也能看到这种现象。

因为过去从来没有过白话新诗,写新诗的这些作家多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有旧诗词的修养,他们一下子不可能完全摆脱旧的束缚。

写出的东西保留了旧的痕迹,这是很自然的。

而胡适的《尝试集》中,也还有大约十来首诗是比较自然的,是用比较纯粹的白话来,旧诗词的痕迹比较少,有些诗还表达了"五四"时期那种乐观主义的精神,或者对劳动人民表示人道主义式的同情。

但总的来说,胡适这些诗内容比较空虚。

比如当时写人力车夫的很多,胡适也写过这一类的题材。

他写的一个人力车夫年纪很小,诗的主人公出自人道主义不忍心去坐他的车。

那个小车夫就说了:"你不坐我的车子,我就没饭吃,你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肚子"。

这样他还还坐上去了,这就看出,这种人道主义的浅薄。

所以,《尝试集》虽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它对新诗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差。

【《老鸦》、《老洛伯》、《应该》、《希望》、《一颗星儿》、《威权》、《乐观》、《上山》等14首是作者理想的“白话新诗”(再版序)。

他的诗大多是即事感兴、即景抒情之作,常用直接描写、浅显的比喻、象征等手法,言之有物,平实淡远。


(《一念》
今年在北京,住在竹竿巷。

有一天,忽然由竹竿巷想到竹竿尖。

竹竿尖乃吾家村后的一座最高山的名字。

因此便做了这首诗。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道地球的月亮儿,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走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到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分析:此诗作于1917年秋冬,全诗诗体甚为解放,音节也十分自然和谐,在口语化的、近似散文的句式中,蕴含着诗歌的强烈的音乐节奏感。

朱自清30年代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把此诗置于卷首,无疑是有艺术鉴赏眼光的。

从诗的序中可知道,胡适当年寓所与他家乡大山名字上的巧合,使诗人发生了某种联想,并尝试用新诗记下来。

先用四个排比句指出自然界星球的运转情况,以及新的科学技术产物(无线电)的速度,“我笑你”开头,通过对上述事物的速度抑中有扬、扬中有抑的揭示,自然引出对神速的人脑思维的赞叹。

并插入例证:我现在住的竹竿巷与家乡竹竿山相隔几千里,但脑中一闪念就使两者相通;住在北京的我,一闪念同样可以心驰自己曾经留学过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风景区赫贞江与凯约湖。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评论胡适的新诗,说:“胡适只要作诗,便会闪现西学的新知识,而且具有新鲜气息。

”《以胡适为旋涡中心的文学革命》)
新诗的老祖宗。

“暂不与君辩,且著《尝试集》”
“请君莫笑白话诗,胜似南社一百集。


“白话诗的试验室里只有我一个人。


“老鸦”正是他自己,正是他第一个(大清早起)向这个旧世界
“哑哑地啼”的象征。

乌鸦明白表示“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为了向世人宣布“不中听”、“不吉利”的真理,胡适甘当一只“天寒风紧,无枝可栖”的“老鸦”。

1921年10月4日上海的几家报馆要胡适作篇纪念双十节的文章“大家合起来,赶掉这群狼,推翻这鸟政府;起一个新革命,造一个好政府。

”上海《晨报》“通天教主”。

主张:
第一要明白清楚。

第二要有力量,
第三要美。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俭勤败由奢”不能算诗,只是几个抽象名词与抽象观念的排列。

“绿垂红折笋,风绽雨肥梅。

”是诗。

“凡是抽象的材料,格外应该用具体的写法。


批评俞平伯兼作哲学家。

“犯了诗国的第一大禁”,即具体化而非抽象化要求。

胡适《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分析:新诗第一次出现是在《新青年》四卷1 号上,作者有胡适、沈尹默、刘半农。

胡适作四首,第一首就是《鸽子》。

因此,这首诗在中国新诗运动史上自有独特的地位。

此诗写于1917年秋冬间,当时胡适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执教于北大,颇有春风得意之感,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其他倡导者们相处得很融洽。

此诗的主旨,就是将自己以及几位朋友比作飞翔的鸽子,从而表达一种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自豪感。

全诗六句,句句字数不等,音节参差不齐,用韵随便,
语言也是相当口语化,明显地冲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

不过实际上还留有文言文旧诗的若干痕迹,如“夷犹如意”就不那么通俗,也不够口语化,甚至全诗还多少受着旧诗词的影响。

刘半农(1891—1934)对新诗的形式颇多关注,有诗集《扬鞭集》(1926年9月)、《瓦釜集》(1926年4月)。

刘复,字半农,早年曾在“鸳鸯蝴蝶派”的阵营闯荡过,翻译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安徒生童话》等。

胡适是以一个中学肄业生的学历与胡适同年进入北京大学的,(1917年,26岁)胡“你懂什么,也有资格来提倡?”1920年,风头正劲的刘半农赴欧洲留学的远洋海轮。

发愤要挣个“洋博士”回来。

五四时期抗大旗的付斯年正在伦敦,陈源在伦敦。

致力伦敦大学研究语言学外,更致力于白话诗和民歌的拓荒。

第二年转法国,巴黎大学语音学院,兼在法兰西学院听课。

1925年3月17日,博士论文答辩通过,6个小说,伯希和6考官之一,敦煌资料。

25年夏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评价说:“他那时主张(1)‘破坏旧韵,重造新韵’,(2)‘增多诗体’,‘增多诗体’又分自造,输入他种诗体,有韵诗外别增无韵诗三项,后来的局势恰如他所想。


作者自己说:“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

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方言拟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


比如:
《卖萝卜的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无韵诗。

(此诗发表于1918年5月,题下注明“这是半农做的无题诗的初次试验”。

此无韵诗指分行无韵的自由诗,由五步抑扬诗行构成,行与行不押韵,故称无韵诗。

)《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扬鞭集》的十首小诗,说明刘半农还是最先尝试小诗创作的作者。

《教我如何不想她》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用比兴手法,写远离祖国的游子情怀,“‘她’可以是男的,女的,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
她、它。

歌词是刘半农在英国写的,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

”(赵元任语)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诗作发表时标题《情歌》)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伦敦)
《瓦釜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江阴方言与江阴民歌,抒写劳动者的爱与恨。

)在《瓦釜集.代自序》(1926年北新书局)中说:“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我们要说出谁某的话,就非得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与声调不可;不然终是我们的话。

”“把数千年来受尽
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


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扬鞭集》北新书局1926年版)写窗内老爷烤火热得不得了,窗外一个叫花子冻得不得了,反映阶级的不平,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表示同情。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沈尹默(1883—1971)
沈尹默的诗歌散见于《新青年》。

《鸽子》、《月夜》或托物寓意,或寓情于景。

沈尹默的《三弦》这首诗,当时也受到欢迎。

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
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全的诗。


《三弦》
中午的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不响。

这首诗的内容也还是表现人道主义的,写中午的时候太阳比较炎热,街道上都没有人走了,有个人在家里弹三弦,因为中午要休息休息,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座破墙的外边,有一个老头默默的坐在那里。

诗歌没有说明这个老头是什么人,可是我们从这一幅画面里可以看到,这个老头也是一个穷苦人,说不定还是无家可归的人。

人家都休息了,人家在弹三弦,他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墙外,也表示对这种下层人民的同情。

在这首诗里这样一段话:"旁边有一段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割断那三弦的鼓荡的声浪。

"在这一段话里,旁边的旁,土墙的土,挡不住的挡,鼓荡的荡,声浪的浪,这几个字的韵母,也是一样的。

这两组加起来就有十三个字,十三个字是叠韵的,这一行总共是三十一个字,去了这十三个字,还有一些字也是叠韵,如“一段低低的土墙”,“一”和“低”是叠韵的,这样的叠韵的字用得很多。

还有双声的字,声母是一样的,比如说一段的段,低低的低,声母都是D;土墙的土,弹三弦的弹,它的声母都是T。

而有一些字,比如旁边,一个是P,一个是B,虽不是双声字,可是它的发音部位是一样的,都是唇音,区别就在于一个吐气,一个不吐气。

比如一段低低的土墙,低和土,D和T都是舌尖音,区别也只在于吐气和不吐气,就是它的声母虽然不一样,可是发音部位非常接近,这样就把双声和叠韵的字,安排在整个句子里头。

再加上声调的运用,就把高的平声和低的上、去声交错在一起,容易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

由于声调的高低交错在一起,就形成了好像三弦跳荡的声音,念起来是比较好听的。

这就是运用汉语的音韵使得诗歌增强一点音乐感,这也是当时为了创造新诗所作的努力。

总的来说,当时的新诗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了。

俞平伯(1900—1990)的《冬夜》(当时最有影响的诗集),多思考人生问题,形式方面颇受旧诗词曲的熏染,人生的哲理与新旧杂糅的语言成为作者的特点。

此后还有《西还》(1942年)、《忆》(1925年)出版。

康白情(1896—1958)的《草儿》(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诗集。


《草儿》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著犁鸢,
眙(音赤)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耶,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耶,
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1919年2月1 日,北京)
以新诗写景、纪游,善于叙述描写,《江南》、《晚情》、《日观峰看浴日》写景细致,被誉为“设色的妙手”,《妇人》、《一封
没写完的信》等的戏剧化叙事也婉曲深致。

比如象康白情,他有一首诗叫《妇人》,是写农村妇女劳动完以后回娘家的情景。

诗的开头是这样的:“妇人骑一匹黑驴儿,男子拿一根柳条儿,远傍着一个破窑边底路上走。

小麦种完了,驴儿也犁苦了,大家往外婆家里去玩玩吧!驴儿在前,男子在后。

”下面就写遇到了一条小溪,驴就不愿意走了,妇人就从驴上下来,男人来背她,驴儿就由妇人牵着走。

最后一段是:"前面一条小溪,驴儿不过去了,他们都望着笑了一笑。

好,驴儿不骑了;柳条儿不要了;男子底鞋脱了;妇人在男子底背上了;驴儿在妇人底手里了。

男子在前,驴儿在后。

"刚才是驴儿在前,男子在后,现在变了一下,男子在前,驴儿在后。

我们读了这首诗,自然地就会想起民间很有名的舞蹈"跑驴"。

这首诗没有写劳动人民受压迫,但写劳动人民的
生活,写得很清新,很健康,很有生气。

这也是"五四"时期诗歌里头的一种新的气象。

刘大白(1880—1932)初期的白话诗,从内容来看是比较广泛的,有写实的,也有抒情的、表志的。

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劳工神圣”这个口号之下,许多诗歌写下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表示同情,或者赞扬劳动的伟大意义。

比如,刘大白的《田主来》,就是对地主剥削农民表示不满。

刘大白的《田主来》,在态度上就更激进了。

他在这首诗中抨击地主阶级的剥削,说“贼是暗地偷,狗是背地咬,都是乘人不见到,怎象田主凶得很,明吞面抢真强盗!”还有一些诗人虽然没有写到阶级的剥削,但也写了一些劳动人民的生活,显得非常清新,有生气。

另外,还有一些诗是直接歌颂十月革命和新的思潮的。

例如刘大白的《红色的新年》,指的是1919年的新年。

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

歌颂劳动的光荣,而且也歌颂"北极下来的新潮",即指十月革命的潮流传到中国来了,对此表示欢迎。

这类诗也能体现"五四"时代精神,而且是诗歌中反映十月革命比较早的。

这里应该说明一下,当时这些诗人写新诗对新文学是有贡献的。

后来其中有的人政治上有变化,有的退出了战斗的行列,有的到国民党那里去做官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