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临床硕士开题报告---B7-H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初步研究
研究背景
Pawar RD et al. Clin Exp Immunol, 2015. 179: 329-43
SLE 56 52:4 33.2±8.6 5.38±1.77 31.1±8.9 1.85±1.15 155.6±197.0 12.4±8.3 0.69±0.37 0.13±0.09 24/32 50/6 8.59±7.79 50.3±33.8 18.7±30.4 2.70±4.09 39:17(69.64%) NC 29 26:3 32.2±6.1 4.76±0.76 48.7±1.8 4.54±1.09 57.9±17.0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P
研究背景
Yu DL et al. Anhui Medical Journal, 2012. 33: 793-79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初步揭示B7-H4在SLE和LN中的作
用机制。
2.初步研究B7-H4分子是否可以成 为SLE诊断的标记分子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1.ELISA方法检测可溶性分子sB7-H4在SLE和LN血清中水平及其与狼疮 活动度的相关性。
标血 本清 收或 集肾
特临 点床 表 现 及
实 验 室 检 查
特一 征般 人 口 学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评分及分组
狼 疮 肾 炎 组
健 康 对 照 组
活 动 组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自身免疫病,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可以累及多个系统。
SLE 的发病机制中有多种因素的参与,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有研究认为,SLE是在遗传因素导致的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病毒感染或激素环境等促发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导致自身耐受丧失而引起的。
本文就SLE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发病机制;细胞因子;性激素1 遗传因素SLE的易感性与遗传因素有关,Deapen等[1]对患有SLE的双胞胎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卵双胞胎的同病率可达25%,而双卵双胞胎的同病率仅为2%。
最近,人们使用基因组筛查来定位与狼疮易感性有关的基因,几乎每条染色体都被检测过,检测结果发现,许多基因都与SLE的发病有关,其中Johanneson 等[2]仅在1号染色体上就检测到了6个优势对数评分(Log score)超过的连锁区域。
但是许多关于基因与SLE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某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等,这种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不同而造成的[3]。
2 免疫因素免疫细胞 SLE患者血清中出现的大量自身抗体说明了自身反应性B 细胞的存在和活化,B细胞的活化和存活有赖于T细胞的调节,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增殖与T细胞抑制功能的异常有关[4]。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自然条件先处于无能状态,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β等的方式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抑制其它CD4+和CD8+T细胞的功能以及B细胞的抗体合成,它的抑制作用不具有抗原特异性,且与其细胞表面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 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GITR)家族相关基因(family related gene)的表达密切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将对SLE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免疫复合物假说免疫复合物假说是SLE长期以来的一个主要假说。
该假说认为,SLE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无法被清除,最终导致损伤组织和器官。
而这些免疫复合物的生成主要是因为SLE患者致病免疫细胞被自身抗原抗体所识别和活化,进而激发了B细胞的分泌和免疫复合物形成。
免疫复合物假说在解释SLE的发病机制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不是所有的SLE患者都有高免疫复合物水平,而一些SLE病人却存在其他自身免疫现象,如对细胞核成分的抗体反应等。
T细胞假说T细胞假说认为,SLE的发病与T细胞活化和异常T细胞识别自身抗原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T细胞会识别并清除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
但在SLE病人中,T细胞的正常功能被打乱,使它们不能执行这个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引发SLE。
这个假说也存在缺点。
例如,只有少数SLE病人存在明显T细胞异常,而其他SLE患者T细胞表现和功能均正常。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SLE发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SLE患者的家族内发现SLE的风险更高。
此外,一些基因突变也与SLE的发病风险有关,例如HLA基因的丰度、CD4+T细胞和B细胞的调控因素等。
然而,遗传因素不足以解释SLE常规发病的所有原因。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澄清影响SLE发病的其他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环境因素也是SLE发病的一个关键组成因素。
例如,UVA光长时间暴露于光下可能导致SLE患者皮肤病病情加剧。
且不同地区的SLE患病率不同,因此人类的社会环境、饮食结构等都可能对SLE发病产生影响。
其他可能的原因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潜在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SLE发病,包括感染、药物和其他生物学因素等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 王云 , 5 于军, 关显智, 马齿苋、 等. 金银花 提取 液对绿脓杆 菌 P 1株 R Al 质粒体 内消 除作 用 的 比较 [ ] J .中 国微 生 态 学杂 志 ,0 0 1 4) 2 0 ,2( :
1 97—2 5. 0
P A可产生 由染色体介导的金属 B内酰 胺酶 ( L) MB 。MB L的活性部 位 是结合锌离子的硫醇基 , 属于 B s u h功能分类 3 A群 , 能水解 除氨曲南 以外 的 各种 B内酰胺类 , 包括 碳青霉烯类 , 而且不能为 内酰胺抑制剂所抑制 。陈 泽慧等观察中药对产与非产 MB A的抑菌效果 , LP 结果 l 4种 中药对 产与 非 产 MB A的 MI5 、 C 0及 MI 围相 同 , LP C 0 MI9 C范 五味子 、 石榴皮 、 连翘 、 连、 黄 黄芩的抑菌作用较好。 综上所 述 , 部分 清热解毒 、 补益扶正和芳香燥 湿等功效的中药对 P A耐 药菌有肯定 的作用 , 得进一步研究 。但是 目前有关 中药抗 P 值 A方面 的文 章
参 考 文献
[ ] 韦福邦 , 1 闭雄杰. 铜绿假单胞 菌 医院感 染分布和 耐药性分析 [ ] 广 西 J. 医学 ,0 8 3 ( ) 17 20 ,0 9 :3 8—18 . 3 0 [ 龚德钒 , 2] 叶慧芬, 谢伟乾.06— 0 9年 我院4 8株铜绿假单胞 菌的耐 20 2 0 9 药性变迁[ ] 广西 医学,0 0 3 ( ):2 J. 2 1 ,2 5 6 3—6 5 2. [ ] 王云, 3 于军, 于红. 射干提取 液对绿脓杆菌 P9株 R质粒体 内外消除作 2 用研究[ ] 长 春中医学院学报 ,9 9 1 ( ):4 J. 19 ,5 3 6 . [ ] 王云 , 4 于军, 肖洋, 金银花水 煎剂对绿脓 杆菌 P 9株 R质粒体 内体 等. 2 外消除作用 的实 验 研 究 [ ] J .白求恩 医科 大 学 学报 ,0 0 2 2) 2 0 , 6(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与新型靶向治疗2023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与新型靶向治疗20231遗传机制与新型靶向治疗SLE是具有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背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单基因SLE相对较少见,但其机制研究对了解经典型SLE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单基因SLE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异常有关:(1)补体因子,如补体C1q、C2和C4;(2)参与核酸内源性代谢的酶,如DNase;(3)直接参与Ⅰ型IFN途径的蛋白;(4)参与调节T、B淋巴细胞自我耐受的基因。
目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鉴定超过100个与SLE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位点[2],对这些易感基因位点的进一步分析揭示出与SLE最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为T、B淋巴细胞,易感位点主要涉及的转录因子包括活化T细胞核因子1、核因子-κB (NF-κB)、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5A、IFN调节因子4以及EB病毒核抗原2。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关联最强的易感基因位点,对HLA区域以外的易感位点进行富集分析提示,参与SLE最主要的通路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IFN-α/β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以及T、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
这些发现揭示了SLE发病机制的关键细胞及通路,亦成为靶向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3]。
目前针对这些关键细胞/通路开发的靶向治疗药物约20余种(表1)[4],其中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阿尼鲁单抗以及伏环孢素已获批临床应用。
表1 SLE靶向治疗代表药物及其靶点SLE存在多种细胞/通路异常且交互关联,多靶点联合治疗或可带来新的机遇[5-6]。
此外,多种靶向药物的靶点位于细胞内,生物医学研究和制药工业正在努力攻克治疗性抗体的细胞内递送问题,加速开发针对细胞内靶点的药物[7]。
不同种族人群在患病率、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方面存在差异[1,8]。
Wang等[2]对11 283 例汉族SLE患者和 24 08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GWAS分析,鉴定了38个新的SLE易感基因位点,其中包含6个东亚人种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HIP1、TNFRSF13B、PRKCB、PRRX1、DSE和PLD4)以及2个欧洲人种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TYK2和NEURL4-ACAP1)。
降植烷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模型
降植烷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模型
【造模机制】降植烷(pristane)是中等长度的烷链,其作用机制与佐剂类似,可引起炎症和增强免疫反应。
小鼠腹腔注射降植烷后,降植烷油滴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T、B淋巴细胞增殖聚集形成肉芽肿。
T细胞高度活化,B细胞反应性增高,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亦有研究认为降植烷可通过线粒体损伤途径诱发细胞凋亡,产生的核抗原启动了自身免疫反应。
【造模方法】6~8周BALB/c雌性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降植烷0.5ml。
注射前及注射后每2周采取小鼠外周血,检测血清中自身抗体(抗dsDNA、抗 smRNP和抗核糖体PO)。
【模型特点】降植烷处理组血清中总IgG及抗dsDNA、抗核糖体PO及抗smRNP抗体含量从第2个月起开始持续上升,自第3个月起抗核糖体PO的自身抗体的水平可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6个月后降植烷处理组小鼠肾小球中存在大量IgG沉积,出现中度到重度的关节损伤,流式细胞仪检测腹腔细胞中IFN-α分泌细胞亚群的比例,降植烷处理组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
【模型评估和应用】此模型可用于SLE病因、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治疗SLE药物的药效学研究等。
注意:①虽然用降植烷可在不同近交系小鼠诱导SLE,但各品系产生自身抗体的几率和滴度有差异,BALB/ cByJ、DBM/1、C57BL/6J均可产生抗Su、抗RNP/Sm抗体(靶抗原主要为U1RNP)、抗dsDNA抗体、抗s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而A、SW、C57BL/6J、sJL/J小鼠可产生抗核糖体P抗体;②雌性较雄性易诱导出狼疮样病变。
Pristane诱导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 鼠 分 组 及动 物 模 型 的 制备 6~8 周 龄 近 交系 BALB/c 雌鼠 30 只,SPF 级,购于长春市亿斯实验动物技术 有限责任公司,随机分为两组,造模组 20 只,造模组小鼠 一次性腹腔注射 pristane(Sigma 公司)0.5ml;对照组 10 只,对照组小鼠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 0.5ml。所有动物实验 均按照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动物实验操作指南进行。 1.2 模型小鼠尿蛋白检测在小鼠注射前及每 2 周 1 次采 用目测尿蛋白试纸(广州市花都高尔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测定小鼠尿蛋白。根据反应区显色程度判断尿蛋白阴性(-)、 10(±)、30(+)、100(++)、300(+++)、2000(++++)。
白量逐渐增加,在 11 月第二次测试时,即注射 pristane5 个半月后,造模组小鼠尿蛋白量最多,其中 73%的小鼠尿蛋 白测试结果为++++(2000),18%的小鼠尿蛋白测试结果为+++ (300)。而对照组小鼠,仅少数个体尿蛋白测试结果为± (10)与++(100)。结果表明,造模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在 实验检测的 6 个月内,尿蛋白量差别明显,推测 pristane 对 BALB/c 雌鼠肾脏造成了损伤,相关肾脏病理学检测及小 鼠免疫复合物(IC)沉淀检测结果将另行发表。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磷脂酶C-γ的致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磷脂酶C-γ的致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孟凡华;葛彦明;王素霞;刘长瑞【摘要】磷脂酶C(PLC)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关键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在活化的PLC作用下水解为二酯酰甘油(DAG)和肌醇三磷酸(IP3),这两种第二信使传递细胞外信息给下游效应分子,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PLC-γ是PLC的一种亚型,主要由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激活,包括PLC-γ1与PLC-γ2两个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对核抗原耐受性缺陷为特征,这与T、B细胞受体信号转导异常有关.SLE中PLC-γ1、γ2表达均增强.酪氨酸激酶在免疫细胞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现就PLC-γ的生物学功能、活化方式及其在红斑狼疮中的免疫机制以及SLE靶向治疗研究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3页(P269-271)【关键词】磷脂酶PLC-γ;生物学功能;活化;系统性红斑狼疮;酪氨酸激酶抑制药;靶向治疗【作者】孟凡华;葛彦明;王素霞;刘长瑞【作者单位】25003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净化科;25003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净化科;25003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净化科;25003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正常状态下PLC-γ存在于细胞质,激活后可以结合到细胞膜上,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
PLC-γ有一个独特的XY复合体,包括2个SH2区域,1个SH3区域,1个PH区域,该结构域通过多个酪氨酸激酶产生PLC-γ的特异性活化。
PLC-γ1与PLC-γ2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但在共表达区域独立行使功能。
PLC-γ1无处不在,在多种组织中调节细胞功能,在TCR介导的TCR信号转导及T细胞选择中发挥作用;PLC-γ2主要表达在造血系统以及T细胞中,也表达在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中,并能够通过与Fc-ε受体或Fcγ受体结合而活化,在BCR介导的信号转导及B细胞的分化成熟中发挥作用[1]。
中医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中医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研究主题: 中医药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和复杂的发病机制而著称。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这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在SLE防治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为推广中医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研究方法,数据分析1. 研究问题及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反应为主的疾病,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虽然现代药物治疗在控制疾病活动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副作用和疗效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
相比之下,传统中医药治疗在SLE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至今为止,关于中医药在SLE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估方法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SLE中的作用机制,以期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综述首先,我们将收集与SLE病因、发病机制和传统中医药治疗有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缺口。
2.2 临床调查通过对一定数量的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或临床观察的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等数据,以分析不同中药治疗方案的疗效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系。
2.3 动物模型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研究中医药在SLE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选择自发性的SLE模型动物,例如pristane所致的SLE小鼠模型,观察中药对病理进程的影响,研究其机制。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临床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等,以评估不同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疗效和潜在作用机制。
4.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医药在SLE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调查和实验研究,为中医药在SLE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示中医药对SLE病因和病理机制的调控作用,为中医药的应用提供更加完善的治疗策略和方案,为SLE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红斑狼疮小鼠模型介绍
红斑狼疮小鼠模型介绍最早由Murphy 和 Roths 于1979 年建立。
由 LG/J、AKR/J、C3H / Di 及 C57BL /6 品系小鼠复杂交配产生,因 Fas 基因出现凋亡相关突变,即 lpr (lymphoproliferation,淋巴增殖基因)。
因此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出现凋亡缺陷,进而 T 细胞增生,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侵蚀性关节炎,抗DNA、抗 Sm、抗 Su、抗核苷 P 抗体,高滴度 ANA,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类风湿因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许多免疫学异常及组织病理变化均可在SLE小鼠模型中见到。
因此,建立红斑狼疮动物模型,便于更好地研究人类SLE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上两种最常用的自发红斑狼疮小鼠模型为MRL / MpJ-Fas lpr / J和NZBWF1 / J。
这些模型比其他小鼠品系概括了人类SLE 的更多临床特征,并已广泛用于临床前功效研究(Perry等,2011)。
红斑狼疮小鼠自身抗体简介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是IgG,其次是IgM和IgA,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
ANA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
ANA检测在临床自身免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筛查试验。
抗核抗体检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试验。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性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
抗ds-DNA 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是抗DNA抗体中的一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清学标志物,而且是临床上最常进行的一项实验室检测指标。
一种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肖泽秀,郑旭,郑颂国,黄峰
申请号:CN201710794916.2
申请日:20170905
公开号:CN107693542A
公开日:
201802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利用小鼠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包被处于凋亡状态下的淋巴细胞DNA 12小时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循环内来诱导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检测小鼠体内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小鼠淋巴组织的增生肿胀,以及后期小鼠肾脏的肾小球炎症性状改变等指标,对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进行评价。
该种方法可以在2周内诱导出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且诱导成模率高达100%,是一种迅速、简洁、高效、免疫细胞和免疫原明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为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机制以及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便利。
申请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Pristane诱导小鼠狼疮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Pristane诱导小鼠狼疮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一、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
Pristane作为一种有效的诱导剂,能够成功诱导小鼠形成狼疮样病症。
本研究旨在探讨Pristane诱导小鼠狼疮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Pristane、小鼠、抗体、细胞培养基等。
2. 方法(1)小鼠分组与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通过注射Pristane进行诱导。
(2)建立狼疮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病症表现,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如抗核抗体(ANA)等。
(3)免疫细胞功能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检测免疫细胞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1. 狼疮模型的建立注射Pristane后,实验组小鼠出现明显的狼疮样病症,如皮肤红斑、关节肿胀等。
随着时间推移,病症逐渐加重。
ANA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ANA水平显著升高,表明成功建立了狼疮模型。
2. 免疫细胞功能变化(1)T细胞功能变化:实验组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降低,Th1/Th2平衡失调,Th2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2)B细胞功能变化:实验组小鼠B细胞活化增强,抗体产生增多,特别是自身抗体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增加。
(3)免疫细胞因子变化: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6、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机体炎症反应增强。
四、讨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ristane诱导的小鼠狼疮模型,并发现该模型中免疫细胞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T细胞功能降低,Th1/Th2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免疫抑制;B细胞活化增强,抗体产生增多,特别是自身抗体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
《Pristane诱导小鼠狼疮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Pristane诱导小鼠狼疮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Pristane诱导小鼠建立狼疮模型,并深入探讨其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Pristane成功诱导了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的形成,并在此过程中观察到了显著的免疫细胞功能变化。
这一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SLE 的发病机制、评估疾病进程及药物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一、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的异常。
目前,SLE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其发病过程中的免疫细胞功能变化对于理解SLE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Pristane作为一种有效的SLE诱导剂,在实验室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Pristane诱导小鼠建立狼疮模型,并探讨其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
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选用特定品系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药品包括Pristane等。
2. 实验方法(1)小鼠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接受Pristane注射以诱导狼疮模型。
(2)模型建立:通过腹腔注射Pristane建立狼疮模型。
(3)免疫细胞功能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检测免疫细胞功能变化。
三、实验结果1. Pristane诱导狼疮模型的建立通过腹腔注射Pristane后,实验组小鼠出现了明显的SLE症状,包括皮肤红斑、关节肿胀等。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SLE症状更为明显,表明Pristane成功诱导了狼疮模型的形成。
2. 免疫细胞功能变化(1)T细胞功能变化: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数量减少,同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能力降低。
这表明在SLE发病过程中,T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2)B细胞功能变化:实验组小鼠的B细胞数量增加,同时B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增强。
这表明在SLE发病过程中,B细胞的免疫反应异常活跃。
(3)其他免疫细胞功能变化: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吴岚;蔡同凯;张立超;姜远英;曹永兵【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主要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模型,通过查阅文献探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发性和诱导性红斑狼疮模型的研究,并阐明不同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主要特征,针对其各自优势与不足筛选更稳定、更适合自身免疫的红斑狼疮小鼠模型,为后期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的研究和筛选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的研发.【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8(036)006【总页数】4页(P481-483,492)【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动物模型【作者】吴岚;蔡同凯;张立超;姜远英;曹永兵【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上海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71;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上海200433;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上海20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育龄女性,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1]。
其病程反复,涉及到全身各个系统,最易受累是肾脏,患者血清中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主要以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deoxyribonucleic acid, dsDNA)、单链脱氧核糖核酸(single-stranded DNA, ssDNA)抗体为代表。
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是导致SLE患者肾衰和死亡的主要因素[2]。
由于基因、激素、环境等综合因素,可诱导产生抗原累积、免疫过度活化、细胞因子异常、自身抗体产生、靶器官损伤,最终导致炎症反应,但此过程均与免疫细胞相关,所以免疫细胞异常可作为研究热点。
T淋巴细胞异常可作为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因素,早期研究表明SLE发病机制中,辅助性T细胞(Th)功能失调是导致SLE的主要因素,且Th2细胞亢进可导致B细胞高度活化,进而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Th1主要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迟发型变态反应,Th2主要介导体液免疫,辅助体细胞分化并产生抗体。
由于刺激免疫系统可持续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形成高水平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关节、皮肤,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并从而渗出至组织间隙,引发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3,5]。
SLE的发病进程中有很多免疫细胞因子参与,如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 等。
目前,通常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药物对SLE患者进行长期监控治疗,通过降低 T、B 淋巴细胞功能,减少特异性自体抗体生成,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等,进而控制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
在SLE模型小鼠中可观察到很多免疫异常及病理变化,因此建立红斑狼疮模型有利于探究SLE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开发治疗SLE的新方法。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SLE模型主要分为两种,即自发型、诱导型小鼠红斑狼疮模型。
自发型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遗传背景及遗传稳定性,在探究遗传因素对SLE的影响中意义重大;人工诱导型小鼠实验周期短,大部分小鼠在诱发SLE后5个月左右死亡。
本文针对自发型小鼠模型和人工诱导型小鼠模型,对其造模方法、发病时间及发病机制探究其优势与不足,综合筛选所需的SLE模型,以期为研究者寻找特定的发病机制,研究开发更有潜力的治疗SLE的药物,选择合适的模型奠定基础。
1 自发性小鼠SLE模型1.1 杂交获得SLE模型1963年Helyer在NZB鼠与NZW鼠的杂交一代中发现可自发地出现与人类狼疮性肾炎相似的改变[6],其亲代任一方均不发生病变;此模型小鼠4~5月龄左右发病,5~6月龄会出现明显的肾小球肾炎症状,10~12月龄则发展为严重狼疮,常出现肾衰竭乃至死亡[7];此类模型小鼠发病症状与人类相似,因此,该小鼠为SLE的经典模型。
1976年Murphy和Roths相继培育出了新的MRL和BXSB鼠SLE模型,进一步促进了对SLE模型的研究[8];BXSB鼠为C57BL6/J雌性鼠与SB/Le雄性鼠杂交获得的子一代雄性鼠,与SB/Le回交的子代小鼠可见淋巴组织增殖,此品系小鼠由于雄鼠Y染色体的突变基因Yaa可加速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从而导致雄鼠比雌鼠发病早且病情严重。
研究表明Yaa小鼠严重依赖IL-21,且IL-21信号对B细胞信号传导所有的相关疾病是至关重要的,此特征可作为狼疮的发病机制,其结果显示,在BXSB鼠自身免疫中,IL-21具有促进疾病和抑制疾病的作用[9]。
此类模型小鼠平均生存周期为5个月,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其主要致死原因[10]。
通过杂交获得的SLE模型的缺点是发病晚,周期长,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且实验过程不易控制。
1.2 MRL/lpr小鼠目前国际上常用的SLE模型是雌性SPF级MRL/lpr小鼠,亦是最为经典的动物模型,1978年由Murphy等人建立此模型,该鼠是由LG/J、AKR/J、C3H/HeDi 和 C57BL/6J 品系小鼠复杂交配至第 12 代时产生[11,12]。
此类小鼠由于缺失Fas 基因,出现淋巴增生基因,导致T细胞死亡率降低,淋巴结肿大,以致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不能通过凋亡途径清除,进而产生自身免疫疾病症状,其症状和人类SLE十分相似,其特征是产生大量的ANA、anti-dsDNA、anti-ssDNA等自身抗体,肾小球肾炎为其致命性因素,发病早,且无性别优势。
Kreft等[13]报道转化生长因子(TGF-β1、2、3)在MRL/lpr小鼠肾脏细胞中表达增高, 主要集中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肾小球上皮细胞、其他几种组织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TGF-β表达也增高。
TNF-α参与MRL/lpr小鼠整个病理变化过程,可以增加TGF-β的表达, 对透明质酸在肾脏的病理沉积发挥作用, TNF-α在局部与皮炎的发生相关。
吴言为[14]研究了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雌性MRL/lpr小鼠发病时间为8~12周,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并累及多个器官,20周时发展为严重狼疮,可检测出免疫复合物沉淀,脾脏、淋巴结均肿大,24周时死亡率为50%;青蒿素衍生物SM934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是经TLR7/9信号通路抑制B细胞活化及分化。
此类模型的缺点是价格高,此外在遗传因素、雌激素、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应联合其他模型共同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诱导性小鼠SLE模型2.1 淋巴细胞活性染色质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此方法采用ConA活化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15,16],再根据改良的Chiu法提取染色质[17]。
张晓丹等将活性染色质通过尾根部及背部皮内注射4次免疫BALB/c小鼠[18],造模时间为28 d,造模完成后采用尿蛋白试纸检测尿蛋白变化,HE染色检查动物肾脏、脾脏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的变化。
实验数据显示:诱导的模型尿蛋白水平升高,肾脏、脾脏的病理发生改变(造模后60 d肾脏病变较轻,84 d后肾脏病变明显),血清中抗体水平升高。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染色质免疫BALB/c小鼠可成功诱导SLE模型,且尿蛋白水平、病理变化以及血清抗体水平与人SLE十分相似。
此方法具有造模时间短、造模成功率高的优势。
2.2 空肠弯曲菌诱导的SLE小鼠模型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为人畜共患的食物和水源性病原体,可引发多种疾病。
采用空肠弯曲菌以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SLE 小鼠模型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模型稳定可靠[19,20],主要表现为:小鼠体内抗核抗体含量高,小鼠体重显著下降,小鼠肾小球肿大、肾小球系膜增厚、小球细胞增生多等肾损伤现象明显[21]。
王铮等探究了贯众总多糖对空肠弯曲杆菌(CJ-S131)诱导的SLE小鼠的作用[22],采用CJ-S131与弗氏完全佐剂(FCA)2次免疫诱导SLE小鼠模型,造模与灌胃给药同时进行,35 d后,对小鼠进行体重、尿蛋白含量、血清抗体、肾脏脾脏病理变化的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贯众总多糖可改善CJ-S131诱导SLE小鼠的体重下降,显著降低小鼠尿蛋白及血清抗体水平,抑制小鼠肾脏、肝脏的病理损伤。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免疫和致敏次数,采用不同的佐剂菌株建立实验模型,对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进行相应的比较,并在36、54、61 d分批处死小鼠观察其相应指标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36 d时模型组小鼠血清抗体含量显著升高,可持续到61 d,不同的佐剂菌株对诱导结果无较大影响,腹腔注射给药效果优于皮下注射给药。
此研究进一步优化SLE小鼠模型,延长模型的维持时间,较为稳定。
CJ-S131诱导的SLE 小鼠模型与自身免疫疾病相似性强,实验周期短,经济易行,其诱导的Balb/c小鼠模型在研究免疫应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23]。
2.3 降植烷诱导的SLE小鼠模型通常选用BALB/c或C57BL/6小鼠作为受试对象,采用一次腹腔注射0.5 ml 降植烷(pristane)制备SLE模型[24],其机制为降植烷通过促进腹腔内巨噬细胞分泌IL-6等细胞因子,以及活性氧自由基、NO等活性中间体的产生,形成炎症环境[25]。
其自身抗原的产生由线粒体途径诱导腹腔内细胞凋亡所致。
与自发性小鼠模型相比,该模型侧重于研究环境因素打破机体免疫耐受。
该模型小鼠外周血循环产生大量的ANA 抗体、anti-dsDNA抗体、anti-Su抗体、anti-ss-DNA抗体、抗snRNP/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同时IFN-α及TISGsde的表达水平上调并可导致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关节炎等病变。
跟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好的相关性,具有与人SLE相类似的血清特异性抗体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
高增燕[26]采用C57BL/6小鼠制备降植烷诱导的SLE小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3个月时仅在30%的模型小鼠血清中检测出抗核抗体(ANA),4个月时可在80%的小鼠血清中检测出ANA的表达,7个月时,有78%的小鼠出现蛋白尿及典型的肾脏病变。
周小刚[27]研究了脂质体槲皮素对降植烷诱导SLE小鼠模型的效应,3个月末检测模型组小鼠血清中抗体验证是否造模成功。
4个月末灌胃,给予脂质体槲皮素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5个月,8个月末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3个月末ANA检测结果证明造模成功率为78%,8个月末各组小鼠均无死亡现象,与模型组对比,给药组皮肤出现红斑现象显著降低(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