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 作文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作文——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

专题二十作文
知识点讲解
考点一、审题
一、审题目
传统上,审题要看作文类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个个不同。

其实,万法归宗,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之后,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拟题之后,也是一个命题作文题。

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都需要凝缩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

所以,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

对题目的审断往往有这样的规律:标题的字数越多,限制性越强;标题的字数越少,自由度越大。

比如“我的视线”就比“视线”多了“我的”这一限制,前一题只能以“我的视线”为主体,后一题则可以写任何人的视线。

审题之难,不在审断大致的写作范围,而在准确把握题意重点。

这种把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文题目的特点。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或话题,如果能够仔细推敲揣摩,找出题眼或关键词,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题目的要求,正确立意。

作文题的题目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作要求、提示语等往往是对写作的限制。

这些限制一般包括:文体、话题、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

各地中考作文题的题目常常会有一些字、词、词组等,从数量、时间、地点、方位、范围、人称等几个方面对写作进行限制。

同学们想一想《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奇事》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信息?
限制了写作对象:事。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件事。

限制了取材范围:校园里。

限制了文章中心:奇事。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

再想一想《又唱起那一首熟悉的歌》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信息?
限制了写作对象:歌。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首。

暗示了文章线索:一首歌。

限制了取材范围:熟悉的。

限制了文章中心:以回忆关照当前。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散文。

与第一个题目相比较而言,这个题目还强调了思维方式,即关注“歌”的象征义或比喻义或者“歌”所关联的人物、事件。

(二)寻找题眼或关键词语。

1.从语法角度为题目划分结构,发现题眼。

(1)偏正短语型的题目:中心词往往是写作的对象,起修饰限制性的形容词、副词往往就是题眼,至少也体现出对题目的特殊要求。

比如2020年德阳卷《美的瞬间》,写作对象是“瞬间”,题眼是“美”。

(2)动宾短语型的题目:宾语往往是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就是题眼。

比如2020年绥化卷《点击黎明》,写作对象是“黎明”,题眼是“点击”。

(3)主谓短语或句子型的题目:主语或宾语往往是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等一般就是题眼。

比如2020年包头卷《明月来相照》,写作对象是“明月”,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来相照”上。

(4)如果是“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题目,除了分析其短语结构,还不要忘了对材料的审读,因为对材料全面而准确的审读不仅有利于考生对其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而且还能提供考生构思作文的角度。

2.关注题目的“枝叶”
所谓“枝叶”,是指题日中的一些副词、形容词等起修饰作用的字词,当题目中出现“最”“也”“还”“更”其实”等修饰词时尤其要注意,它们不是可有可于无的装饰,而是体现着隐性的要求。

如题目“我也爱这里的风景”,副词“也”在这里就是关键词语,它意味着必须是建立在其他某个人“爱这里的风景“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我的“也爱”,比如2020年山西卷《那一刻的绽放),审题的重点应放
在具有限定意义的词语“那一刻”上,这三个字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和角度,可见,拿到作文题目后,我们必须首先找限制词,明确有哪些限制,明确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具体如下表:
数量(指多少)几个,几件、几种等
程度更、非常,渐渐,终于等
频率再、又,也等
时间(指什么时候)哪时、哪天、过去、现在、未来、周末等地点(指什么地方)家庭,校园、公园等
方位(指方向位置)前,后,中间,左、右等
范围(指界限,限制)“在……中”“在……上”“初中生活”等人称(指称呼)此、彼、我、你,他等
以副词为例,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依然”“真”“也”“最”“终于”等。

比如“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由衷的抒情不可少;“也”表明两种情况相同,文中要包含认识的转变;“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终于”表明经历了波折、等待和艰难的历程。

(三)挖掘题目背后的比喻义。

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

比如2020年云南卷(肩膀)“肩膀”指人的胳膊或动物前肢和躯干相连的部分,比喻能担负重大责任。

通过“肩膀“可以赞美那些取于承担重任的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有了依靠;或者在对一件事的叙述中,明白“有担当”的重要意义,再如“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也是一个比喻义很强的考题,“一朵浪花”,既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一种感情,也可以理解为一处景观、一次误会。

近年来,各地很多中考作文题目不直接给出写作对象,而是常常采取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

“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心中有盏红绿灯”“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让像门前
小河般流过”“收藏阳光”等等,对于这些题目,我们要善于由虚到实,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

(四)补充词语,打开审题思路。

将单独一个字、一个词语作为题目或话题的作文题,以及半命题作文题目,其特点是含义非常宽泛,立意角度非常多,这就意味着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必须缩小范围。

1.添字加词。

在题目的前面或后面补充、添加一些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这样可以为自己提供多种写作角度和切入点,从中选择适合自已的立意。

比如2020年重庆A卷以“历练”为题目作文,这就需要通过补充内容来审题立意,诸如“我的历练”“生活的历练”等。

至于半命题作文,比如2020年遂宁卷作文题,“踏上开往的列车”,审题时必须补充完整题目,才能找到相应的立意来写作。

2.自问自答。

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人。

比如话题作文《季节》,可以问自己“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在这个季节”“这个季节留给了我什么”等问题,从而打开思路。

3.一分为二。

运用辩证法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题目,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以‘舍弃’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时既要看到“舍弃”的正面,又要看到“舍弃”的反面。

例如,是“舍弃”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中国国民的灵魂;是“舍弃”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南山,谱写华丽的诗章。

4.善作推想。

有些记叙文的标题,文字平实却宽泛得难以下笔,这就需要进行一些推想,以求审题的突破。

如,“静静的夜晚”,只提供了环境(“静”)和时段(“夜晚”),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如果从“静静”的反面来思考,就能领悟到这个题目可以写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夜静人不静,夜静心不静。

当然也可以写静夜中无声的爱、温暖的呵护,写静夜中阴暗的交易、叵测的人心等,不管写什么内容,必须有体现“静夜”的环境描写和氛围烘托。

【注意】
在全命题作文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
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研读、领会,不得忽略一处。

要审读的内容包括:①文题的宽窄,虚实、显隐;②文题中有没有暗示主题的字词;③文题中有没有标示重点的语言标志;④文题中的标点或其他符号及其含义;⑤有没有副标题,其作用是什么;⑥各种写作要求、限制:⑦能否从题目以外的语言材料中品球出一点隐含信息。

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审题时得到的“信息”,步步都要紧扣文题,紧扣要求。

另外,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对以下几种类型题目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种,看似很浅显的题目。

如“我长大了”这个标题的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

如果审题时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身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等,那这种理解就很肤浅,写出来的文章在立意上也就处于下等。

如果能够寓理于事,写出正处于花季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那么,这样的文章立意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二种,看似很熟悉的题目。

如“美在课余”这个标题,稍不注意,就会因觉得这个文题似曾相识而忽视对“美“字的品读。

第三种,看似很形象的题目。

如“风景这边独好“这个标题,似乎很形象,但远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

从字面上看可以写实,如写一个地方的风景;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不仅可以写某个地方的风景,还可以写人、写事。

第四种,看似很直观的题目。

如“礼物”这个题目,好像一看就知道写什么,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它可以实指某种物品,也可以喻指像“礼物”一样美好的事物。

二、审材料
不仅是材料作文,有很多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都往往给出提示语或材料,因此审读材料是审题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一)带材料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这三种作文的“提示语”一般有引出题目、阐释主题、提示写作范围和人称,提示选材范围和角度、提示写作重心等方面的作用。

认真阅读提示语,可有效避免跑题。


类作文题的审题方法是:
1.分析题目或话题,侧面了解材料的大意,所给的材料或提示语必然是与题目相关的,先了解题目,有助于对材料的分析解读,比如由“做好自己”这个话题,可以大概了解材料是围绕什么来阐述的。

2.学会“披沙拣金”,即在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出所有与题目或话题相符合的角度。

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材料的关键点。

3.比较题目和自己提炼出的观点,将自己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和题目、话题对照,以验证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4.误区警示:
(1)曲解材料: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只抓住某一个词语,甚至曲解材料。

(2)忽略材料:不看材料,只看题目,忽略了材料对题目范围和方向的约束。

(二)单个材料的材料作文审题
中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

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通过审题,分析审查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然后据以作文。

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浏览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

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就是允许存在的。

那么在考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审题立意呢?
1.全面掌控材料的中心内涵。

(1)要准确掌控文章要点。

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情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

(2)或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3)注意题目中的要求,如文体,篇幅(字数),重点和中心等。

对此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有任何改变,否则就偏离了题意。

2.把握多角度的原则。

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从不同
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

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已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

3.准确领悟材料题旨。

一般来讲,材料的文字表面其实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层道理,继而表明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材料本身多是疏松的、不紧凑的,我们要努力提炼主题。

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

审读时,要准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关注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句。

4.找出最佳切入角度。

(1)选择最佳切入点。

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不同读者对材料的不同感触或感悟,有时表现为材料所触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

此时一定要选择最易写的、最好掌控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入手。

(2)尝试求异创新。

由于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要避开“俗套”,就要求异创新,可从那些不被人重视,又有价值的方面进行突破,写他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另外,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括的哲理常常都是大道理,要全面深入地论述这些大逍理是有难度的,因此,要学会以大化小,以小显大,即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再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论述大道理。

5.精心拟定作文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材料作文的题目是需要自拟的,如何拟好材料作文的标题,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作文题目必须简明、醒目,能吸引人,反映文体特点。

常见的拟题方法有:以时间、地点为题;以人物为题;以中心事件为题;以某“物件”为题;以论述的范围为题;以论点为题;以设问等修辞方法为题等。

(三)多个材料的材料作文的审题
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当然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但却是审题的必要过程。

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同义关系。

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这类作文题抓住共同点即可。

2.类义关系。

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

这类作文题抓住相似点即可。

3.反义关系。

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这类作文题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思考。

(四)重视材料之外的写作要求
为了严谨和科学,也为了考生尽量少失误,中考命题者总是要在文题前后交代几点,并冠以“要求”“注意”等提示语。

在这简短的文字中,有着丰富的指令性与指导性兼容的信息。

若不细细咀嚼领会就匆忙着笔,可能会给考场作文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1.要注意“不要出现真实人名(包括本人、家长亲属、老师、同学等)、校名”一类词语。

2.要注意字数。

不按要求字数去完成考场作文也要扣分,好多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在写不出的时候马虎了事,结果篇幅不够;或者希望得到好的评价而尽情展示,超过规定的字数,糊里糊涂被扣了分。

3.要注意表达方式的选用,有些题目对写作内容或文章体裁有限制,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

4.有的作文题对规范书写、标点占格、如何运用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图画等,也都作了说明,在读题时均应予以注意。

考点二:补充题目
(一)半命题作文
1.半命题作文的分类
(1)命题前面,补写后面。

例如“我发现”。

(2)命题后面,补写前面。

例如“牵动我的心思”。

(3)命题前后,补写中间。

例如“一份的答卷”。

(3)命题中间,补写首尾。

例如“让我”。

2.补写策略
(1)要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目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提供了以下信息: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是说明文。

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

②敲定一定的质。

即文题提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等等。

③框定一定的量。

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阔,等等。

④标示一定的载体。

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体现?这种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考生自定?对此种种,在半命题作文题的题目中都有所提示。

(2)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考试的能力要求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题作文题目,从一个角度测试考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面对半命题作文题,必须整体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知己知披(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3)要切中题旨文意
多数半命题作文题目,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

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捕捉到题旨,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方能正确补题,深层构思。

(4)正中自己的生活存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已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

而半命题作文题正是在动用生活存储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

补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对之充分利用,使补出的文题正中自己素材仓库之所备。

(5)要确定体裁
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所写文章的体裁。

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没有过多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已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

(6)要“小”中见“大”
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力求“小”中见大、“小”中见深。

把握好题目的引申义,学会从深处挖掘。

比如“告别”,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宽泛,如果补入”自卑”“初三”等这样的词语,文章就可以写得充实具体。

(7)要富有文学或哲理色彩
所补词语要有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

比如“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因为我有”,如果分别补入“那一抹晚霞”“伤痕”会较好。

(8)要力求新颖
填的文字不仅要“准”,而且要“新”。

比如“走近”,有一个考生填入“老鼠的幸福生活”,造成悬念。

当然,创新不等于搞怪,“新”必须以真、善、美为前提。

(9)内容要健康
半命题作文题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降低了难度。

有的考生往往补上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给作文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

因此,我们补题的时候,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为了标新立异,补写上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应补写积极向上的、反映青少年精神风貌的内容。

(二)材料作文
1.拟题的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考场上,一个好标题能迅速激发阅卷老师的兴趣,扣住读者的心弦。

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

”可见,能否拟一个好标题,对一篇文章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

(1)拟题注意事项
①拟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要从大范围中选择一个能充分发挥、具体表现自己优势的小方面,再从这个小方面来拟出一个标题,使自己能知无不言。

②标题要推陈出新。

③标题要简练、易懂。

(2)材料作文题拟题的技巧
①巧用名言佳句,暗合作文材料。

精辟的名言佳句是历史长河中不断筛选出来的粒粒珍珠,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考生应考中,如能认真研读材料,调动知识储备,挑选出暗合作文材料的名言佳句为题,文章定会增色不少。

②恰当选用所给材料语句,借瓶装酒。

材料作文题的一大特点是内容的限制性。

文章内容要紧扣材料加以联想、展开、发挥;不联系材料则算作偏题,以致得分极低。

如何紧扣材料展开,方法极多。

而恰当选用原材料词句作为标题,借此表达中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材料作文题拟题五忌
①忌脱离材料;②忌题不对文;③忌大而不当:④忌含义不明;
⑤忌语言啰嗦。

(三)话题作文
1.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已拿手的文体进行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

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文体特征的,不讲文体、随心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的“四不像“文章。

2.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者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

3.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让文题生动形象,简练紧凑,含蓄隽水。

4.巧化用,妙趣横生
将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俗语等适当化用,将之作为文章的题目,能使文题典稚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

5.新视觉,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新颖,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式,逆向思考,追求创新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
钟情”“怦然心动”的好题目。

考点三:立意
立意,就是你要通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或抒发某种情感,或阐述某种思想。

立意,就是作者为文章确立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主要看它的主题如何。

(一)立意主要依从以下几个原则:正确、深刻、新颖、简约。

1.正确
这是立意之本。

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题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

此外,还应注意立意要有针对性。

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立意作为主题,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共鸣。

当然也有“技术”问题,审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

例如:“我心中的歌”“和谐的美”等,这类文题都是偏正短语,其中“正”的部分是“歌”“美”,而“我心中”“和谐”是“偏”的部分。

往往“正”的部分是写作对象,而表意的重心则在“偏”的部分,“偏”的部分体现着题目的写作范围、性质和特殊要求。

例如:“我心中的歌”这个题目,写作应着力于“心中”。

这类题目,“偏”的部分是文章的重心,即“题眼”,应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

2.深刻
主题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初中生写作,在立意上难以深入,原因往往在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掘。

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魏巍精心挑选了三件事,他独具慧眼地把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的故事都删去了,却把平淡无奇的事例(如“防空洞谈话”)留下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例既是对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展现,也是其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这是深入开掘主题的典范。

3.新颖
文章要写出新意,关键在于具备独创精神。

例如:写《读“龟兔赛跑”》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就想到了兔子其实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自己的骄傲和轻敌,自已才是最大的敌人,从而认识到克服自身的弱点对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同学认为,兔子是故意输给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