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五节
●
尿生成的调节
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对滤
过和重吸收、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
●
本节主要讨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和分泌的调节,包括肾内自身调 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
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相比较而确定的;
● 2、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 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 浓缩;
● 3、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 尿被稀释;
●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 缩和稀释功能减退。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 和肾血流量
一、 肾的功能解剖
(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皮质肾 单位和近髓肾 单位
(三)球旁器
(四) 肾的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胸12-腰2脊髓节段) 腹
腔神经节
NE
肾动脉(尤其是入、出
球小动脉的平滑肌)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至血液中。
● 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 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原发性、继发性)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
近端小管重吸收67%的Na+、Cl-、K+、
H2O;85%的HCO3-;100%G、AA;同时分 泌H+入肾小管。 ● 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上皮细胞基侧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复习思考题
1.肾血流量的特点是什么?
2.试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 小球毛细血管 时 , 除蛋白质分 子外血浆中其 他成分通过滤 过膜进入肾小 囊腔形成原尿 的过程
滤过三要素: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现, 除蛋白质外,所含 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血浆基本一致,而 且渗透压和pH值也 与血浆近似。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125ml/min×60×24=180L/d 终尿量=1-2L/d(=重吸收)
一、物质转运方式
1.方式 被动: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 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 2.途径
(泵、转运体)
跨细胞转运:小管液
中的物质→管腔膜→肾 小管上皮细胞→基侧膜 →组织间隙
细胞旁转运:小管液
复习思考题
1.尿是如何生成的? 2.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 转运功能
概述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泌: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 运至肾小管腔内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血浆与原尿比较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
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 125ml/min = 180L/d/1.73m2 测定方法:用测定菊糖的血浆清除率代表GFR(见本章第六节)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
生理学临床医学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入球端 45 出球端 45
血浆胶压 肾小囊内压
25
10
逐渐加大
10
有效滤过压 10
逐渐下降
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点:
滤过停止 入球端 EFP = 45-(35 + 10出) 球端 = 0mmHg
滤过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滤过过程中不断升 高,最终滤过动力与阻力相等(有效滤过压=0), 有效滤过终止。
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 FF) 定义: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GFR/RPF) 正常值: 125/660×100%=19%
3.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实验证明 微穿刺(micropuncture)技术和 原尿(primary urine)成分分析
原尿
血浆
超滤液
1.滤过的结构基础 ● 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的构成
内: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窗孔70~90nm 中: 内皮下基膜:网孔2~8nm(主要) 外: 肾小囊上皮细胞:足突裂隙膜4~11nm
的现象。 结构基础:球旁器
小管液流量↑→ 致密斑Cl-、Na+等离子转运↑→ 颗粒细胞分泌肾素→局部Ang-Ⅱ↑→入球小动脉收 缩→ GFR ↓
(2)神经和体液调节
1.肾交感神经 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2.E、NE、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 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3.前列腺素、NO:使肾血管扩张。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尿的生成与排出 ppt课件
2019/11/25
14
• 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原尿的生成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终尿形成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肾小球滤过的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 的水、小分子溶质及少量小分子蛋白质 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的过程。
2019/11/25
33
3、K+的分泌与K+-Na+交换
• 终尿中K+绝大多数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 K+顺着Na+主动重吸收所形成的管内为负的(电位 差)电梯度被动扩散入管腔,所谓K+-Na+交换。
4.H+-Na+交换与K+-Na+交换的 关系
两者相互竞争,即 H+-Na+交换增多时, K+Na+交换减少;K+-Na+交换增多时, H+-Na+ 交换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1、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与体表面积有关 (1.73m2----125ml/min)
(二)滤过分数(FF)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00%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x55%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三、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ppt课件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排泄器官和排泄物
排泄器官
肺 消化系统 汗腺 肾
排泄物
二氧化碳、水、挥发性异物 肝脏代谢产物、无机盐等 水、盐、尿素 水、盐、代谢产物、异物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颗粒 细胞。
•肾的各种感受器可经肾神经 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并从脊髓 投射到中枢的不同部位。
•无副交感神经末梢分布
PPT课件
1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肾脏血管分布
特点:
1. 两 套 相 互 串 联 的 毛 细血管网
2.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 →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 →利于重吸收。
PPT课件
14
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通透性取决于: 物质的分子大小、物质所带电荷
血管内皮 基膜
肾小囊脏层足 细胞
PPT课件
15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membrane
PPT课件
16
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孔多,因而通透性较大
PPT课件
20
二、肾血流及其调节
肾血流特点
1.机体供血量最丰富的器官 两肾血流量:1.2L/min 心输出量:4.5-6L/min
2.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直小血管的双向流动有利于肾髓质高渗透压维持
2.供血不均 皮质:94% 外髓:5% 内髓:1%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五)、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肾糖阈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H+在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分泌 1、近端小管
Na + - H+交换(排H+换Na +)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主动转运
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3、 H+分泌在体内酸碱平衡中的意义 ①排酸保碱 ②促进氨的分泌
(二)NH3的分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 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2、球管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 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一、尿 液
(一)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二)尿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
二、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影响肾小管内溶质
的因素)
渗透性利尿
(二)、球管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1、兴奋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肾 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
2、促进肾素的释放
3、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H2O、Na+的重吸收 (二)血管生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
外的过程 。 2、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素 3、前列腺素 4、1α -羟化酶
生理学2017版 第08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临床医学 人卫第八版ppt课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与分泌
• Na+、Cl-和水的重吸收 • 近端小管
• 65~70% • Na+:自动转运 • 水:浸透压差 • 等渗性重吸收
;
51
Na+、Cl-和水的重吸收
• 近端小管 • Na+重吸收带动 • H+分泌 • 葡萄糖、氨基酸重吸收
;
52
Na+、Cl-和水的重吸收
;
39
一、有效滤过压
血管内
肾小囊内
毛细血管血压 胶体渗透压 动力 (45 mmHg) (0 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阻力 (25 mmHg) (10 mmHg)
;
40
一、有效滤过压
• 滤过平衡 • 有效率过压=0
;
41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要素
•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正比 • 入球小动脉 • 出球小动脉 • 囊内压:反比 • 血浆胶体浸透压:反比
• 入球小动脉口径大
• 有利于尿的生成
• 近髓肾单位
• 10~15%
• 髓袢长
• U型直小血管
• 有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
14
球旁器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庄子· 天运>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
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天运>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
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
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
临床生理学PPT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滤过膜通透性
(1) 与被滤过物质分子大小有关: 分子有效半径>4.2 nm (分子量>69000)不能滤
过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分子有效半径<2.0 nm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 白蛋白分子有效半径为3.6 nm,因带负电荷,
滤液中浓度极低。
(2) 与被滤过物质所带电荷有关
滤过膜各层含有许 多带负电荷的物质,主 要为糖蛋白。这些带负 电荷的物质排斥带负电 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它 们的滤过。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 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以 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 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 (ultrafiltration) 。
可用微穿刺法证明。
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GFR—— 单 位 时 间 内 ( 每 分 钟 ) 两 肾 生 成 的 超 滤 液 量 。 125 ml/min,180 L / Day。
2、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 质子泵 。
继发性主动转运: 同向转运:如Na+和葡萄糖、 Na+和氨基酸同向转运。 逆 向 转 运 : 如 Na+ 和 H+ 、 Na+和K+逆向转运。
3、入胞
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转运的途径
Transcellular pathway 跨细胞转运途径
Paracellular pathway 细胞旁转运途径
二、肾小管、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 分泌
(一)Na+、Cl- 和水的重吸收: 99%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 Na+、Cl-、K+ 、Ca2+ 、水70%被重吸收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8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 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 125ml/min左右,两侧肾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 达180L。此值约为体重的3倍。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经测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所以滤过分数 为:125/660×100=19%。
出球小动脉去路 形成皮质部肾小管周 ①形成近、远曲小管
围毛细血管网
周围毛细血管网
②形成直小血管
球旁细胞是否含 含较多肾素 肾素
较少或不含肾素
功能
与尿生成有关
与尿浓缩、稀释有关
(二) 球旁器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致密斑
球外系膜 细胞(间 质细胞)
球旁细胞
球旁器的功能
1.球旁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 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 腔而形成滤过液。
肾小球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 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滤过证明:微穿刺法。
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6-10μm的微细玻璃插入肾小体的囊 腔中。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 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如葡萄糖、 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浓度都与血浆中 的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由此证明 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
(1) 肾小球的滤过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目的要求】掌握:肾脏的生理功能;尿液生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糖阈;尿液生成的调节。
熟悉: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Na+和水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了解: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均为了解。
【教学内容】排泄概念和排泄途径,肾脏的功能。
1.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肾脏的结构特点;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
2.尿液生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重吸收的部位;重吸收的途径与方式;几种物质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3.尿液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的浓度、球—管平衡);体液调节(血管升压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其他体液因素);神经调节。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尿液浓缩与稀释的过程。
5.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测定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6.尿液及其排出:尿液的成分与理化性质;尿液的排出。
【教学重点】1、尿生成的过程2、尿生成的调节【教学难点】尿液浓缩与稀释的机制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第一节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一、肾脏的结构特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故了解其功能之前,必须对它的结构有所认识。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图8-6 肾脏的血液供应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1、血流量(blood flow)大2、分布不均匀3、两次毛细血管网①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②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重吸收(二)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去神经离体肾灌注图8-7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使肾血流量在一定血压变化范围内能保持不变的现象自身调节的机制:肌源学说入球小动脉舒缩与跨壁压变化直接相关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图8-8 管—球反馈示意图生理意义:使肾血流量与泌尿机能相适应,使GFR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有利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稳定。
2、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也能引起血管收缩,前列腺素、乙酰胆碱、心房利尿钠肽则可舒张肾血管。
一般情况下,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维持血流量相对稳定,以保证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在异常情况下,如大失血、中毒性休克、缺O2等机体处于应急状态时,通过交感神经和一些体液因素的调节使肾血流量减少,这对维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尿液生成的过程尿生成的过程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
图8-9 尿生成过程示意图一、肾小球的滤过滤过(filtation):压差驱动的液体穿膜运动(cf:滤过-压差扩散-浓差)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不仅滤除血细胞,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亦被滤除)。
(一)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衡量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与体表面积有关。
衡量肾功能指标。
S=1.73m2的正常成年人, GFR=125ml/min一昼夜滤出的原尿量=125ml/min ×60min×24=180L2、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FF=GFR/RPF=125/660×100%=19% (RPF: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出到囊腔中变为原尿。
(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1、滤过膜(filtration menbrance)的组成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
由三层结构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的脏层上皮细胞。
图8-10 滤过膜示意图滤过膜的组成与通透性图8-11 不同的有效半径和带不同电荷对右旋糖酐滤过能力的作用。
滤过能力的值为1.0表示自由滤过0则不能滤过(三)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图8-12 有效滤过压示意图(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2、有效滤过压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㈠近球小管是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滤过液中的约67% Na+、Cl-、K+和水再这里被重吸收,还有85%的HCO3-以及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都在此被重吸收。
1、Na+和Cl-原尿中的Na+和Cl-在流经肾小管、集合管时被重吸收99%以上。
其中近球小管约重吸收65-70%。
近球小管前半段主动过程泵-漏模式(pump-leak model)图8-15 Na+的主动重吸收泵-漏模式Na+在跨管腔膜转运时,并不是单独转运,它都是与其它物质通过同一个蛋白载体同时转运的。
同向转运(symporter),逆向转运(antiporter)。
近球小管后半段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跨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在近球小管Cl-的重吸收伴随Na+的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
2、水水的重吸收是在渗透压差作用下而被动吸收。
等渗重吸收(isosmotic reabsorption)。
与体水是否缺乏无关。
3、HCO3-图8-16 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的细胞机制①HCO3-是以CO2形式重吸收②要有H+分泌(肾小管各段均可泌H+, Na+-H+交换)。
用乙酰唑胺抑制碳酸酐酶→尿量↑4、K+绝大部分的K+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近球小管K+的重吸收是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而进行的主动重吸收,具体机制不清。
终尿中的K+主要来自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5、葡萄糖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借助于Na+的主动重吸收而被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的。
图8-17 在近球小管葡萄糖和钠耦联重吸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图8-18 人体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率与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图8-19 髓袢升支粗段继发性主动重吸收Na+、K+和Cl-的示意图通过钠泵活动,继发性主动重吸收2Cl-,同时伴随2Na+重吸收,其中1Na+主动、1Na+经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为Na+重吸收节约50%能量。
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1Na+:2Cl-:1K+同向转运体的功能,使NaCl的重吸收减少。
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1、Na+、Cl-:仍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此时无回漏,电化学梯度更大)远曲小管前段:Na+是与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然后由钠泵泵出细胞而主动重吸收回血。
Na+-Cl-转运体对噻嗪类利尿剂敏感,被抑制后,产生NaCl重吸收障碍,导致水的重吸收相应减少,尿量增多。
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Na+不与其它物质耦联,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再由Na+泵泵至组织间液被重吸收。
2、水受抗利尿激素的调控,依赖于ADH的存在。
与机体是否缺水有关。
当机体缺水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高,水的重吸收增多。
反之,当体内水分过多时,由于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减少而降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称调节性重吸收(regulatory reabsorption)。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secretion)1、泌H+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可分泌H+,其中近球小管分泌量最大。
①近球小管:H+-Na+交换(H+-Na+ interchange)②远曲小管、集合管:H+泵意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2、泌NH3一般发生在远曲小管、集合管。
上皮细胞代谢产生的NH360%由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图8-20 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和分泌NH3示意图NH3的分泌不仅促进H+的分泌而排酸,也能增加NaHCO3的重吸收。
正常情况下NH3的分泌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但在酸中毒时NH3的分泌增加,近球小管也可分泌NH3。
3、泌K+终尿中的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K+的分泌与Na+的主动重吸收密切相关。
K+-Na+交换(K+-Na+ interchange)图8-21 主细胞重吸收Na+、分泌K+示意图K+-Na+交换与H+-Na+交换具有相互竞争现象4、其他物质代谢产物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能滤过,又能由肾小管排泄进入体内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由近球小管主动排泄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处理后,就成为终尿并排出体外。
第三节尿液生成的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如果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渗透压升高,可妨碍水的重吸收(尤近球小管)而使尿量增多。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值,肾小管不能全部将其吸收,造成肾小管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而导致尿量明显增多。
临床上,脑水肿,iv甘露醇(可滤过,不重吸收)增加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尿量。
由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㈡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1、定义: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 近球小管是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的,即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球-管平衡。
2、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大幅度增减。
3、机制:与管周cap压、血浆胶渗压改变有关。
二、体液调节㈠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抗利尿激素也称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沿下丘脑-垂体束运送到神经垂体贮存,并由此释放入血。
图8-27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示意图1、作用: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受体→血管收缩血管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ADH与上皮细胞管周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PK系统→蛋白磷酸化→水通道(aquaporin AQP)装配到膜上,提高对水的通透性。
(基侧膜对水自由通透)③促进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促进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2、影响因素①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视上核及其附近存在对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十分敏感的渗透压感受器(osmoreceptor)。
图8-28 晶体渗透压和细胞外液容量对ADH释放的影响当机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则导致失水时,机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则ADH合成、释放增多,结果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有利于纠正失水造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