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能力名词解释
如何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
如何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是两个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如何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平衡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所处于的状态,而相互作用则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讨论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并且说明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的合力为零时所处于的状态。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力的作用是使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平衡力通常可以分为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
静力平衡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零,而动力平衡是指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所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存在是保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的过程。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时,它们会彼此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引力、斥力、摩擦力等不同形式的力。
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如何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虽然是两个相关的概念,但是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平衡力是一个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所处于的状态,而相互作用则是物体之间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观察一个物体受到的外力情况可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而通过观察两个物体之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衡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从而帮助我们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互作用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帮助我们研究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平衡力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关于力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综上所述,平衡力和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平衡、灵敏与柔韧【圣才出品】
第13章平衡、灵敏与柔韧一、名词解释1.平衡答:平衡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保持平衡是完成诸如跑、跳、滑冰、滑雪、踢球、体操、舞蹈等多种运动技能的前提条件。
按其性质可将人体平衡分为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三种。
2.灵敏答:灵敏是运动者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它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够随机应变地完成动作,并能够创造出新的动作,以适应新的突变条件。
灵敏可分为一般灵敏和专项灵敏。
3.柔韧答:柔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
柔韧性不足可直接影响动作的学习和高难运动技能掌握,还会有碍于力量、速度、协调、平衡能力的发展,并易造成运动损伤。
4.协调性答:协调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
协调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反应速度的快慢由人体生物原因决定的能力。
5.身体素质答:身体素质是指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1.按平衡性质可将人体平衡分为三种,下列选项中不包括()。
A.对称性平衡B.静态平衡C.动态平衡D.非对称性平衡【答案】D【解析】平衡(balance)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保持平衡是完成诸如跑、跳、滑冰、滑雪、踢球、体操、舞蹈等多种运动技能的前提条件。
按其性质可将人体平衡分为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三种。
2.视觉也会引起平衡能力下降,如有恐高症的人站在高处向下看时,会感到两腿发软,难以维持站立姿势。
这是由于()。
A.视觉对平衡能力的负面影响B.视觉对平衡能力的正面影响C.前庭对平衡能力的正面影响D.前庭对平衡能力的负面影响【答案】A【解析】视觉器官是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是外源性信息在大脑的主观感觉。
《人体发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人体发育学》一、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5.气质:气质是人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态的心理特征。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适应的比较牢固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的核心。
7.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8.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属于特殊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有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9.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10.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11.早产儿: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
12..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3.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14.平衡: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15.精细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16.手眼协调:手眼协调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康复评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康复评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第六章协调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
3.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
主要包括粗大运动。
4.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5.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
二、填空:1.协调运动评定方法包括、。
非平衡协调检查、平衡协调检查。
2.协调是指人体进行运动能力。
协调障碍是用于描述以、和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能力。
平稳、准确、有控制的。
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三、问答题1.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①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②评定肌群共同协调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③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④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⑤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0分不能完成活动。
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
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
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
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性更差。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新技术在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技术
利用摄像头捕捉患者的动作,通过算法分析患者的平衡和协调性 能,提供精准的康复指导。
虚拟现实技术
构建虚拟环境,让患者在进行平衡和协调练习时感到更加有趣和 自然,提高康复效果。
机器人辅助技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提供精准的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 调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康复训练案例分享
案例一
01
一位因脑卒中导致平衡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恢复了行走
能力。
案例二
02
一位因脊髓损伤导致协调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学会了使
用假肢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三
03
一位因多发性硬化导致平衡和协调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
学会了使用轮椅进行移动,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05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 与挑战
量表法
使用一些特定的量表,如共济失 调量表、肌张力量表等,对患者
的协调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仪器法
使用一些仪器设备,如电生理学 仪器、运动影像分析等,对患者 的协调功能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协调功能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脑卒中患者,由于右侧小脑受损,导致左侧肢体协调功能障碍,经过康复 治疗师的评估和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了左侧肢体的协调功能,并能够独立行走 。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平衡与协调概述 • 平衡能力评估 • 协调功能障碍及评估 • 康复训练策略与方案 •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平衡与协调概述
平衡的定义与重要性
平衡是指人体在运动或静止时,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稳定的能 力。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通过针对身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和有计划的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技能和体格素质的过程。
以下是对运动训练的2000个名词解释,并补充了一些相关拓展内容。
1.身体素质:指身体各项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2.运动技能:指通过训练和练习熟练掌握的运动动作和技巧,如射门、传球、跳水等。
3.心肺耐力: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运动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和肺功能的适应能力,常用于评估个体的有氧能力。
4.动作速度:指身体在运动中产生动作的迅速程度,可以是反应速度、加速度或最大速度。
5.柔韧性:指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好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并提高运动能力。
6.平衡能力:指保持身体在运动或静止时的稳定性,对运动技能和动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7.力量训练:指通过负荷和反抗力的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能力。
8.速度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表现。
9.灵敏度训练:通过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10.协调训练: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提高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
11.感知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运动情境。
12.策略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技能运用和应对策略为目标的训练。
13.应变能力:指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面对各种变化时,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能力。
14.自我控制能力:指个体在竞技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的能力。
15.注意力训练:通过不同的练习和技巧,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和持久性。
以上仅是对运动训练的一部分名词解释,总结了部分常见的运动训练概念。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目录训练活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sport training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者,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运动员既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实践,也应积极配合教练员,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并参与对这一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同时训练管理工作者、科学家、医生等也都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客观的规律,只有遵循训练规律,科学地制《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订并认真地执行运动训练计划,才能取得运动训练活动的成功。
(田麦久)2、运动训练学theories of training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依其涵盖运动项目的多少,可分为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及专项训练学三个不同层次。
一般运动训练学研究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律性问题;项群训练学研究适用于不同项群的规律性问题;专项训练学研究不同专项的规律性问题。
运动训练学理论起源于运动训练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各运动专项,首先是开展得最为普及的田径运动训练的研究对运动训练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各个基础理论学科中,首先是运动生理学,继而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心理学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生物科学条件。
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成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解释和应用,开始有一批运动训练理论的专著问世,如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分期》(1965)0 1969年,前民主德国哈雷主编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
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平衡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时所需的能力。
它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都至关重要。
平衡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活动的安全性和运动表现的优劣。
因此,了解和评估平衡能力的指标对于人们的健康和运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 平衡能力的定义平衡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静止或动态状态下,通过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力量的协调作用,保持身体的姿势稳定的能力。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稳定的关键,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估。
2. 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2.1 单脚站立测试单脚站立测试是评估一个人平衡能力的常见方法之一。
测试者需要将一个脚的脚尖与另一脚的跟部靠近,然后尽量抬起一个脚,用另一个脚保持平衡,维持一定的时间。
测试时间长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平衡能力的好坏。
较长的测试时间意味着良好的平衡能力。
2.2 动态平衡测试动态平衡测试是通过评估一个人在运动状态下保持平衡的能力来反映他们的平衡能力。
常见的动态平衡测试包括走路时双脚贴地行走、行走时转身、行走时抬脚等。
测试者在这些动态条件下是否能够保持平衡稳定,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3 眼闭平衡测试眼闭平衡测试是评估一个人依靠视觉系统来维持平衡的能力。
测试者先让被测试者关闭眼睛,然后让其保持平衡。
良好的平衡能力意味着测试者在闭眼状态下仍能保持稳定。
2.4 体重转移测试体重转移是指在运动中通过身体的重心转移来保持平衡。
体重转移测试可以通过让测试者在一个足够宽的区域内迅速前后左右移动来评估其平衡能力。
良好的平衡能力意味着测试者能够灵活地调整身体的重心来保持平衡。
2.5 盲人行走测试盲人行走测试是通过评估一个人在没有视觉辅助的情况下行走的平衡能力。
测试者需要让被测试者在一个未知的环境中行走,观察其是否能够保持平衡。
良好的平衡能力意味着测试者能够准确地感知身体位置和环境,保持平衡。
2.6 各项运动项目中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在各种运动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运动治疗技术步行训练测试练习题
《运动治疗技术》步行训练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步行2.步态3.自然步态4.步行周期5.步态分析6.运动学分析7.社区性步行8.偏瘫步态9.动力学分析(二)选择题【A1型题】1.使用单腋拐时,患侧下肢支撑力不能A.<体重的65% B.<体重的60% C.<体重的55%D.<体重的50% E.以上都不对2.使用手拐时,患侧下肢支撑力不能A.<体重的95% B.<体重的90% C.<体重的85%D.<体重的80% E.以上都不对3.使用拐杖步行时的四点步是A.左拐一右足一右拐一左足 B.左拐一左足一右拐一右足C.右拐一右足一左足一左拐 D.左拐一右足一右足一左拐E.以上都不对4.俗称的“鸭步”是因为A.单侧臀大肌无力 B.单侧臀中肌无力 C.双侧臀大肌无力 D.双侧臀中肌无力 E.以上都不对5.挺胸凸肚步态是因为A.双侧髂腰肌无力 B.双侧臀大肌无力 C.双侧臀中肌无力D.双侧臀中肌痉挛 E.双侧臀大肌痉挛6.慌张步态常见于A.小脑性共济失调 B.醉酒后 C.帕金森步态D.脑卒中 E.脑瘫7.膝塌陷步态是由于A.股四头肌无力 B.腘绳肌无力 C.胫前肌无力D.胫后肌无力 E.小腿三头肌无力8.足下垂步态是由于A.小腿三头肌无力 B.胫前肌无力 C.胫后肌无力D.腓骨长短肌无力 E.趾长伸肌【X型题】9.步长A.即跨步长 B.与身高成正比 C.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D.反应步态的稳定性 E.反应步态的对称性10.正常人的步幅A.等于步长 B.是步长的2倍 C.又称跨步长D.相当于支撑相与摆动相之和 E.两足心之间的水平距离11.基础步行训练包括A.步行基础训练 B.步行分解训练 C.体位适应性训练 D.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E.平衡和协调性训练12.治疗性步行A.可用KAFO或拐杖 B.可在室外行走 C.无功能价值 D.能预防并发症 E.耗能小13.腋拐的高度是从患者的A.腋前襞到足外侧15cm处地面的垂直距离B.腋前襞到足外侧15cm处地面的距离C.腋窝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加5cmD.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减5cmE.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加5cm14.拐杖把手柄的高度是从患者的伸腕握住把手时A.肘部呈屈曲40。
体育测量与评价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体育测量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体育测量测验是为了某种测量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构成的系统3.测量量表是指测量所获得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
用以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符号的性质和类型3.测量的有效性:又称效度,是指所选择的测量手段在测量欲测属性时的准确性程度。
PWC170机能实验:指通过测试受试者在定量负荷心率为170次/分的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率,然后根据功率大小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
4.测量误差是指体育测量中,由于测量仪器精度、测量技术、测量方法与条件等限制,使得实测值与被测真值之间会有一定差距,出现各种测量误差在所难免5.测量的有效性是指测量的结果(成绩)真实地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5、测量量表:是指测量所获得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反映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符号的性质和类型)。
6、测量误差:所谓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7、测量的有效性:是指测量结果(成绩)真实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与欲测属性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7等价可靠性:指在不同测量时间,对受试者实施难度相同而方法或题目不同的同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8、内容有效性是指测量内容与拟测属性的一致性程度。
9、相合有效性是指运用一种测量手段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与一个已被证明有效效标的相关程度。
9.成套测验:由多项指标来测量某个统一机能领域的测验。
9.测验客观性:间接衡量实验中测量误差大小的一种量度。
9.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的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察值与真值之间的变异。
10、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
11.体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或意义的过程12、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13、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有学者定义为,姿势是指人的四肢、头、躯干的相对关系,它反映了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力学关系。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平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碍
常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用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评
价
指南中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指标
指南中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指标
平衡能力是儿童大动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运动发展和日常生活技能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指南中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1-2岁:
- 能稳稳地独立站立几秒钟
- 能单脚稍作停留
- 能蹲下并自己站起来
- 能在平坦地面上行走,偶尔失去平衡
2-3岁:
- 能独立站立超过10秒钟
- 能单脚站立2-3秒钟
- 能在平行木或地板线上走路
- 能在地上跳跃,落地时保持平衡
3-4岁:
- 能长时间保持站立平衡
- 能单脚站立5秒以上
- 能在高低不平的地面行走
- 能在木板或绳索上前行几步
4-5岁:
- 能长时间单脚站立
- 能在高低不平或狭窄的地面行走
- 能在短距离内走直线或绳索
- 能在原地单脚跳跃数次
5-6岁:
- 动态平衡能力较好
- 能在较长距离内沿直线或绳索行走
- 能在低平衡木上前行
- 能连续单脚跳跃多次
通过对平衡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儿童大肌肉运动发展,而且对儿童自主性、自信心等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家长和老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为孩子创造锻炼平衡能力的机会。
人体动律学名词解释
人体动律学名词解释
人体动律学是一个以研究人体动作和运动为基础的学科,主要涉及人体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肌肉协调、身体姿势、平衡能力和运动技巧等。
人体动律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生物力学、解剖学和神经学等基础科学领域,还与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等实践领域紧密相关。
在人体动律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
1. 肌肉协调:肌肉协调是指多个肌肉在执行某个动作时的相互配合
和协调。
良好的肌肉协调能够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并降低受伤的风险。
2. 身体姿势:身体姿势是指人体在运动中的姿态和位置。
正确的身
体姿势可以保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和平衡,提高运动的质量和效果。
3. 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的能力。
良好的
平衡能力可以提高运动的控制性和协调性,并预防摔倒和受伤的可能。
4. 运动技巧:运动技巧是指在特定的运动活动中掌握和应用的技巧
和技术。
不同的运动需要不同的技巧,通过训练和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运动技巧的水平。
除了以上几个名词,人体动律学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术语,例如肌肉力量、柔韧性、反应时间、节奏感等。
这些名词的理解和应用对于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等领域都非常重要。
人体动律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还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能力名词解释
平衡能力指的是人体维持姿势和动作稳定的能力。
人类的平衡能力源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神经系统的控制。
平衡能力是人体的基本功能之一,它能影响人体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
平衡能力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测试和评估,如单脚站立测试、动态平衡测试和倒立测试等。
平衡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确定训练计划和康复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平衡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康复治疗和训练器材等方式进行。
平衡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人们预防跌倒和其他意外伤害,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平衡能力是人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对人们的生活和运动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评估和训练,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平衡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