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琼脂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半固体的 琼脂内进行扩散,当两者比例合适时, 就形成可见的沉淀线。这种反应称琼脂 扩散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扩散与电泳结合 后又有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及交叉 免疫电泳等
琼脂扩散试验
其原理是:物质自由运动形成扩散现象,扩散 可以在各种介质中进行。我们所使用的1%~2% 的琼脂凝胶,琼脂形成网状构架,空隙中是98 %~99%的水,扩散就在此水中进行。允许分子 量在20万以下甚至更大些的大分子物质通过, 绝大多数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在20万以 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所受阻 力甚小。二者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最适比例 处发生沉淀,此沉淀物因颗粒较大而不扩散, 故形成沉淀带。
【实验方法】
取小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
试剂 2%红细胞
溶血素 补体 生理盐水
1 0.5ml
0.5ml 0.5ml 0.5ml
2 0.5ml
0.5ml - 1.0ml
3 0.5ml
- 0.5ml 1.0ml
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是一种将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 扩散相结合的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实验原理
先将抗原样品在琼脂平 板上进行电泳,使其中 的各种成分因电泳迁移 率的不同而被分离成肉 眼不可见的区带。 停止电泳后,在与电泳 方向平行的槽内加入相 应抗血清,使抗原和抗 体呈双向扩散,已分离 的各抗原与相应抗体在 琼脂中扩散而相遇,在 二者比例合适处形成肉 眼可见的沉淀弧。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简介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浸出液、血清、毒素 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当两者比例合 适、并有适量电解质存在时,形成肉眼 可见的沉淀物或沉淀线,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叫沉淀原,抗体称为沉 淀素。
沉淀反应
二、 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肉 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方法评价:敏感度较低、简便、受抗原抗体 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USR、 RPR,本实验只能作为定性或半定量实验方法。
絮 Ag
1:2
状
沉淀线靠近谁浓度则小,沉淀弧趋向谁分子量则大
1表示待检Ag 2表示标准Ag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两个抗 原完全相同。 两条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表明两个抗
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表明两个抗原 完全不同。 待检Ag与标准Ag性质相同;但含量较 低;
1.周围6个孔放不同稀释度的相应Ab。
+
-
对流免疫电泳
• 优点及应用 • 电场限制了抗原抗体运动方向,加速了 反应速度,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了,灵 敏度显著提高了,本法主要用于一些病 原微生物及其他蛋白质抗原的检测。
二、火箭免疫电泳
rocket immnoelectrophoresis,RIE
1、原理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定量检测技术 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 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 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 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 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 原量呈正相关。
体量固定,所测吸光度与复合物的量成正比,与
待测抗原量成正比。用已知浓度的抗原标准品建 立标准曲线,根据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可得出抗原
的含量。
2、方法:
1) 稀释检测标本和标准抗原(5个浓度) 2) 将稀释标本和标准抗原与适当过量的抗血清混 合反应 3) 在340nm处测各管吸光度(IC:35~100nm,选择 范围:290~410nm)
沉淀反应
第一节沉淀反应技术(Precipitation reacti on technique)一、概述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浸出液、含菌病料浸出液、血清以及其他来源的蛋白质、多糖质、类脂体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白色絮状沉淀,出现白色沉淀线,此种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叫沉淀原(precipitinogen),与沉淀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沉淀素(precipitin)。
沉淀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凝集反应基本相同。
不同之点是:沉淀原分子小,单位体积内总面积大,故在定量试验时,通常稀释抗原。
沉淀反应主要包括有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是最早的沉淀反应,目前在链球菌的分类、鉴定,昆虫吸血性能及所吸血液来自何种动物的鉴别,肉品种属鉴定及炭疽尸体与皮张的检验工作中仍然应用。
主要是用已知的抗体诊断未知的抗原。
絮状沉淀反应是将抗原与血清在试管内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形成混浊沉淀或絮状沉淀凝聚物,此法通常用于毒素与抗毒素的滴定。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Agar-gel immunodiffusion)是沉淀反应的一种形式,是指抗原抗体在琼脂凝胶内扩散,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相遇后,在凝胶内的电解质参与下发生沉淀,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这种反应简称琼脂扩散。
抗原抗体扩散使用的凝胶种类很多,除琼脂外还有明胶、果胶、聚丙烯酰胺等,因此总的名称叫免疫扩散(Immunodiffusion 简写为ID)。
琼脂扩散是免疫扩散中的一种方法。
琼脂扩散的原理是:物质自由运动形成扩散现象,扩散可以在各种介质中进行。
我们所使用的1%~2%的琼脂凝胶,琼脂形成网状构架,空隙中是98%~99%的水,扩散就在此水中进行。
1%~2%琼脂所形成的构架网孔较大,允许分子量在20万以下甚至更大些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绝大多数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在20万以• 1 •下,因此可以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所受阻力甚小。
八大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
八大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沉淀物的形成能够给出反应的有效性,而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八大沉淀反应方程式:1.铵态离子沉淀反应(Ammonium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由铵离子和弱离子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一种反应,一般用途是分离金属离子或其他带电离子。
它的反应方程式为:MXn + MYm (ammonium salt)→XnnM(precipitation)+YmmM(solution)2.硫酸根离子沉淀反应(Sulphat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硫酸根离子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用来分离带电离子,如碳酸根离子,氨基酸离子等。
反应方程式为:MXn + SO2-4→XnnM(precipitation)+ SO2-4(solution)3.氢氧化物离子沉淀反应(Hydroxid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氢氧化物离子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分离金属离子。
反应方程式为:MXn + OH-→XnnM(precipitation)+ OH-(solution)4.碱性离子沉淀反应(Bas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碱离子(如NaOH或NH3)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检测氨基酸离子的存在性。
反应方程式为:MXn + NaOH-→XnnM(precipitation)+ NaOH-(solution)5.氯化物沉淀反应(Chlorid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氯化物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检测金属离子的存在性。
反应方程式为:MXn + Cl-→XnnM(precipitation)+ Cl-(solution)6.氧化物沉淀反应(Oxide precipitation reaction):这是一种由氧化物共存而产生沉淀物的反应,常被用来分离金属离子和其他离子。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而沉淀反应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
沉淀反应指的是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两种离子结合形成固体沉淀的现象。
本文将从沉淀反应的定义、原理、示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沉淀反应的定义与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溶液中溶解的两种离子结合成固体沉淀物的反应。
它是由于产生的沉淀物的溶解度过低而产生的。
一般来说,沉淀反应的离子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两种可溶性盐溶液中的两种阳离子结合形成的沉淀,另一种是可溶性盐溶液和酸、碱反应生成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原理基于沉淀物的溶解度积原理。
它是指在溶液中溶解度积(也称为溶解度乘积)达到一定值时,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沉淀。
溶解度积可以用来判断溶液中溶解的物质是否会产生沉淀。
溶解度积的表达式为:Ksp = [A+]^a * [B-]^b,其中[A+]和[B-]分别表示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a和b分别表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
如果溶液中的溶解度积大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积,则会发生沉淀反应。
二、沉淀反应的示例1. 氯化银与硝酸钠的反应氯化银溶液与硝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物。
化学方程式如下:A gCl + NaNO3 → AgNO3 + NaCl↓在这个反应中,两种阳离子Ag+和Na+结合形成固体沉淀物NaCl。
通过此反应可以获得纯净的氯化银。
2. 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碳酸钙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物。
化学方程式如下: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在这个反应中,Ca2+和CO32-结合形成固体沉淀物CaCO3。
通过此反应可以检测出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
三、沉淀反应的应用1. 分离与提取沉淀反应可以用于分离和提取混合溶液中的物质。
通过合适的沉淀反应,可以将目标物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进一步进行提取和纯化。
2. 分析与检测沉淀反应也常被用于分析和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与浓度。
通过与适当的试剂反应,可以根据沉淀物的性质来判断溶液中的离子成分和浓度。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沉淀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生成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沉积出来形成悬浮物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沉淀反应发生在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互反应后,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物。
这个固体产物由于其密度较大,从溶液中沉积出来,并在溶液中形成一层或多层颗粒沉淀。
沉淀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产和实验室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沉淀反应中,通常有两个溶液反应发生,其中一个溶液中存在两种离子,其一是阳离子,通常是金属阳离子,另一个是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阴离子或一些复杂阴离子。
当这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互反应时,产生的产物往往是不溶于水的,从而形成悬浮在溶液中的固体沉淀。
沉淀反应的主要步骤包括反应物的混合、反应的进行和沉淀物的形成。
两种溶液中的离子在混合后,通过离子间的化学反应形成沉淀物。
反应的进行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反应速率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当反应物耗尽时,沉淀物开始从溶液中沉积出来,并逐渐形成固体物质。
沉淀反应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鉴别离子或分析物质的方法之一。
通过不同离子在特定条件下生成特定的沉淀物,可以确定其他离子的存在或分析物质的浓度。
例如,在鉴别阳离子中,可以通过与钡离子反应来确认钡阳离子的存在,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此外,沉淀反应还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特定的物质,通过调整溶液条件,使特定的产物沉淀出来,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总之,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生成固体物质的一种常见过程。
通过不同离子之间的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物,从而形成悬浮在溶液中的固体沉淀。
沉淀反应在实验室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用于鉴别离子、分析物质和分离纯化物质等。
第七章 沉淀反应
第七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应。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
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上,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
Oudin (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
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
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第一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
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抗原稀释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量的变化而不同。
表7-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
表7-1 Dean-webb 定量沉淀试验──────────────────────────────────管号抗原抗体总沉淀量反应抗原沉淀抗体沉淀沉淀中(mgN) (mgN) (mgN) 过剩物量(mgN) 量(mgN) Ab/Ag ──────────────────────────────────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6 0.043 0.68 0.734 —0.043 0.691 16.17 0.064 0.68 0.720 Ag ———8 0.085 0.68 0.601 Ag ———9 0.171 0.68 0.464 Ag ———\par10 0.341 0.68 0.386 Ag ———─────────────────────────────────从表7-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沉淀反应方程式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沉淀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中,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溶解度有限的物质会析出形成沉淀。
沉淀反应方程式描述了反应中物质的转化、生成以及沉淀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沉淀反应及其方程式。
一、氯化银沉淀反应氯化银沉淀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沉淀反应之一。
当氯化银溶液与氯化物盐溶液反应时,氯化银溶液中的银离子与氯化物盐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生成不溶性的氯化银沉淀。
例如,当氯化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氯化银沉淀:Ag+ + Cl- → AgCl↓二、碳酸钙沉淀反应碳酸钙沉淀反应是另一种常见的沉淀反应。
当碳酸钙溶液与金属离子溶液反应时,由于碳酸钙的溶解度有限,形成的碳酸钙沉淀会析出。
例如,当钙离子和碳酸盐离子反应时,生成碳酸钙沉淀:Ca2+ + CO32- → CaCO3↓三、氢氧化铁沉淀反应氢氧化铁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酸碱反应,也会产生沉淀。
当氢氧化铁溶液与酸溶液发生反应时,氢氧化铁会析出形成沉淀。
例如,当氢氧化铁溶液和盐酸溶液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铁沉淀:Fe(OH)3 + 3HCl → FeCl3 + 3H2O四、碘化铅沉淀反应碘化铅沉淀反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沉淀反应。
当碘化铅溶液与亚硫酸盐溶液反应时,碘离子和铅离子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碘化铅沉淀。
例如,当碘化铅溶液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碘化铅沉淀:Pb2+ + 2I- → PbI2↓以上所述的沉淀反应只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并不是全部。
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沉淀反应。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试剂及条件,并确认产物是否为沉淀。
总结: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沉淀反应方程式包括氯化银沉淀反应、碳酸钙沉淀反应、氢氧化铁沉淀反应和碘化铅沉淀反应等。
了解这些反应方程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沉淀反应的机理,并在实验中准确地进行操作和分析。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沉淀反应
对流免疫电泳图
-
Ag
+
Ab
4.火箭电泳 (rocket electrophoresis) 单扩+电泳技术
5.免疫电泳(immuno_electrophrosis) 双扩+区带电泳 分辨力及特异性高,用于纯化抗原及抗体 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异常体液蛋白的识 别。
终点法是让抗原和相应抗体作用一定时 间,使反应达到平衡后,用散射比浊仪 测量其散射光值。
免疫浊度法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比例
基本原则是在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抗体质量
特异性 效价 亲和力 R型和H型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磷酸盐缓冲液 增浊剂的使用:PEG—消除蛋白质分子
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IC的形成
“1” 为单一抗原抗体系统。 “n” 为多个抗原抗体系统。 *可以用混合抗原鉴定抗体纯度。 *可以用混合抗体鉴定抗原纯度。
2.单向扩散(single diffusion)
在琼脂胶中混入一定量抗体,使待测抗 原从局部向琼脂内自由扩散,在一定区 域内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浓度成正比。
定量试验,用于测定标本中IgG、IgM、 IgA。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概念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 出现的反应。 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速率法
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终点法
类型
(一)环状试验(ring test) 将已知的抗血清放入小口径玻璃管内, 小心加入适当稀释的抗原溶液于抗血清 表面,使两溶液成为界面清晰的两层, 数分钟后界面处出现白色沉淀环即为阳 性。用于血迹鉴定等。
血清学反应-沉淀反应
二 凝胶内沉淀实验
(一)免疫琼脂实验(Immunodiffusion test)
原理:抗原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再合适的比例 处形成白色沉淀线,并且一种抗原抗体系统形成一种沉淀 线,另一种形成另一种沉淀线,互相不影响。 优点:能将复合的抗原成分加以区分,根据沉淀线的数 目,位置,以及相邻两条沉淀线之间的融交分支等情况即 可了解该复合抗原的组成。并且可以将沉淀线用特殊染色 法(蛋白质、多糖、之类的鉴定染色),生物活性(酶活 性)和同位素标记法鉴定抗原的成分。 实验类型:
(3) 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是双向扩散与 电泳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在PH8~8.6的缓冲溶 8-21火箭免疫电泳 液中,蛋白质抗原带负电,向阳极移动。抗体虽然 也是蛋白质,但等电点比抗原高,所带阴离子少且 分子质量大,移动缓慢,同电渗反而向阴极移动。 实验时,将免疫血清置琼脂板正极孔内。通电后, 在电场作用下,抗原向正极移动,抗体向负极移动, 在最适比例处相遇时即形成白色沉淀。由于电场作 用,既限制了抗原抗体向多方向扩散,有加速了泳 动速度,缩短了时间。 优点:时间短,灵敏度高。 缺点:特异性不如双扩散高。如图8-20 8-20对流免疫电泳
抗原
抗体
单向单扩散
2.单向双扩散 用内径8mm的试管,现将含有阳 性血清的琼脂加于管底,高约6mm, 中间加一层同样浓度的琼脂,先凝固 后加待测0.25ml抗原,37°或室温扩 散数日。抗原抗体在中间琼脂层相向 扩散,在平衡点上形成沉淀线。
单向双扩散
3. 双向双扩散
试验在玻璃板或平皿上进行,用1.6%~2.0%琼脂加一定 浓度的等量抗体浇成凝胶板厚度为2~3mm在其上打孔直 径为2mm,孔内滴加抗原液。抗原在孔内向四周辐射扩 散,在与凝胶中的抗体接触形成白环。此环随扩散时间 而增大。因此可用已知浓度的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即可 用以测定抗原的量。 此法在兽医临床已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如马立克氏病的 诊断。将马立克氏病高免血清制成血琼脂平板,拔取病 鸡新换的有髓质的羽毛数根,将毛根剪下,插于血琼脂 平板,阳性者毛囊中病毒向四周扩散,形成白色沉淀环。
6 沉淀反应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抗原:可溶性。蛋白、多糖、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 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 疫复合物 。 分类 液体内沉淀反应、凝胶扩散试验
第二节 液相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方 絮状沉淀: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方 阵滴定法。以沉淀物最多的管为终点管, 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 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 免疫浊度测定:可借助仪器进行自动化分 免疫浊度测定:可借助仪器进行自动化分 析;敏感性较高。
技术要点 制板:将抗体或抗血清混入 0.9%琼脂糖内(约50℃), 0.9%琼脂糖内(约50℃), 未凝固前倾注成平板。 打孔: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 孔(一般直径约3 孔(一般直径约3~5mm), mm), 加样:孔中加入抗原溶液, 放室温或37℃让其向四周扩 放室温或37℃让其向四周扩 散,24~48h 散,24~48h后可见周围出 现沉淀环。
5.用于鉴定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5.用于鉴定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出现多条沉淀线,则说明抗原和抗体皆 不是单一的成分。
凝胶扩散方法评价:简便、但影响因素多, 结果不易分析,灵敏度低1.25mg/L。 结果不易分析,灵敏度低1.25mg/L。
第四节 沉淀反应的应用
用于体液中的蛋白质的测定。Mw10用于体液中的蛋白质的测定。Mw1050KD,1mg50KD,1mg-100g/L 免疫浊度法应用最广。
Ag 浓 度
d2
2.Fahey曲线:这种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 Fahey曲线:这种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 和较短时间(24h 和较短时间(24h)扩散的结果处理。使用 半对数纸划线,浓度的对数为纵坐标,扩 散圈直径为横坐标做标准曲线。 用公式表示 log c/d=K c/d=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
化学反应的沉淀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类型。
本文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定义、特征和实际应用,并探索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一、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指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或多种固态沉淀物的现象。
这些沉淀物通常以固体颗粒的形式在溶液中沉淀下来。
沉淀反应的核心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相交换,从而形成不溶于溶液的化合物。
二、沉淀反应的特征1. 沉淀物的产生:沉淀反应发生时,会产生固态的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在反应中会从溶液中析出,并以颗粒形式沉积。
2. 反应物的溶解度:沉淀反应通常发生在溶液中,其中至少有一个反应物的溶解度较低。
当反应物难以溶解时,它们会结合形成固态的沉淀物。
3. 离子的交换:沉淀反应中,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会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不溶于水的离子配合物。
三、沉淀反应的实际应用1. 工业生产:沉淀反应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药物的合成过程中需要进行沉淀反应来纯化产物。
此外,沉淀反应还可用于金属离子的沉积、金属颗粒的制备等。
2. 环境保护:沉淀反应在水处理和环境保护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沉淀反应可以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水源。
3. 分析化学:沉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利用沉淀反应,可以检测并分离出溶液中的特定离子,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沉淀反应的实例1. 氯化银的沉淀反应:将氯化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混合,会发生氯化银的沉淀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AgCl(s) + NaCl(aq) → AgCl↓ + NaCl(aq)在该反应中,氯化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固态的氯化银沉淀物。
2. 碳酸钙的沉淀反应:将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溶液混合,会形成碳酸钙的沉淀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Ca2+(aq) + CO32-(aq) → CaCO3↓在该反应中,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溶液的碳酸钙沉淀物。
五、总结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在溶液中发生的产生成固态沉淀物的反应。
化学物质的沉淀反应
化学物质的沉淀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组合或断裂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性质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到沉淀物的形成和析出。
本文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定义、机制和相关实例。
一、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发生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析出成为固体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离子在溶液中结合,形成了不溶于溶液的沉淀物。
这种反应可以由电离方程式表示为:AB(溶解度较小)→ A+ + B-(在溶液中)→ AB(固态沉淀)沉淀反应经常发生在水中,其中水是溶剂,而沉淀物是固体。
二、沉淀反应的机制沉淀反应的机制涉及溶解度平衡和化学平衡。
溶解度平衡是指溶质(沉淀物)的固体相与溶液中的离子相之间的平衡。
当溶质溶解时,离子也同时消失。
相反地,当反应产生离子时,离子也会结合以形成固体沉淀。
化学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溶解和产生沉淀的速率相等。
当溶解度平衡和化学平衡达到时,沉淀反应就会停止。
三、沉淀反应的实例1. 氯化银的沉淀反应当氯化银(AgCl)的溶液中加入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Ag+ + Cl- → AgCl(固态沉淀)2. 碳酸钙的沉淀反应碳酸钙(CaCO3)是一种常见的不溶物质,当在溶液中加入钙离子(Ca2+)和碳酸根离子(CO32-)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Ca2+ + CO32- → CaCO3(固态沉淀)3. 氢氧化铜的沉淀反应氢氧化铜(Cu(OH)2)也是一种常见的不溶物质,当在溶液中加入铜离子(Cu2+)和氢氧根离子(OH-)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沉淀,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Cu2+ + 2OH- → Cu(OH)2(固态沉淀)四、总结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指的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固态沉淀。
5第五章沉淀反应
5第五章沉淀反应第五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其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以固态的形式沉淀下来。
这种反应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既可以用于纯化和分离混合物,也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存在和定量分析。
本章将介绍沉淀反应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
一、沉淀反应的原理沉淀反应基于溶液中产生的可沉淀物的溶解度产生。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产生一个固态物质,这个物质的溶解度较低,就会形成沉淀。
这是由于沉淀物的溶解度积小于其饱和溶液的离子积,导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溶解度积,从而沉淀形成。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1. 纯化和分离混合物:沉淀反应可用于去除或分离溶液中的杂质。
通过选择适当的沉淀剂,使杂质沉淀下来,从而得到相对纯净的物质。
2. 确定物质的存在:某些物质在与特定试剂反应时会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或沉淀形成,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反应来判断物质的存在与否。
3. 定量分析:沉淀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生成的沉淀物的质量或体积来确定样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三、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反应条件:沉淀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pH值、浓度等。
这些条件应根据具体实验设定,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
2. 选择沉淀剂:根据需要分离或纯化的物质性质,选择合适的沉淀剂。
沉淀剂通常是能与需处理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较不溶的产物。
3. 反应时间:沉淀反应通常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以确保沉淀物充分形成。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或者检测沉淀物的可见性来确定反应是否完成。
4. 沉淀物的处理:完成沉淀反应后,需要对产生的沉淀物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过滤、洗涤、干燥等,以得到纯净的沉淀物。
5. 安全注意事项:进行沉淀反应时,应注意化学品的安全操作。
戴上防护手套和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化学品,避免反应溶液的飞溅等。
结论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纯化、分离、定量分析和物质鉴定中。
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特点: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核酸等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一、概念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属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其反应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位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大的可见免疫复合物,如沉淀线、沉淀环等。
二、液相内的沉淀反应液相内的沉淀反应类型有絮状沉淀反应、环状沉淀反应和免疫浊度试验。
1、絮状沉淀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时,可形成絮状或颗粒状的不溶性沉淀物。
直接影响絮状沉淀的试验最重要的因素是抗原和抗体分子比例合适。
①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体反应②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③方阵滴定法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二维的,既稀释抗原也稀释抗体)2、环状沉淀反应先将适量已知抗血清价值毛细玻璃管(2~3mm)底部,再沿管壁缓缓加入等体积待测样品溶液,使样品与抗血清分层清晰。
如果样品中有与已知抗体对应的可溶性抗原,会在两种液体的交界面出现白色沉淀环。
3、免疫浊度试验⑴原理:在特殊缓冲液中,分子比例合适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浑浊,其浊度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利用光学测量仪器结合自动分析检测系统检测,并与一系列的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被检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免疫浊度法按照仪器设计的不同,分为使用透射比浊仪的免疫透射比浊法和使用散射比浊仪的免疫散射法。
免疫浊度法可用于液体中的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如药物等)的定量检测。
其优点是自动检测、操作简便快速、适合大批量标本检测、灵敏度高(可达毫微克水平)、且无放射性污染。
A、免疫透射比浊法原理及用途:当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形成IC时,溶液浊度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一)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二)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三)方阵滴定法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2.抗体的质量对免疫比浊测定法的抗体要求(1)特异性强:抗血清最核心的要求是单价特异性,即该抗体只针对某一种抗原,与其他无关抗原不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浊度代表真实的试验结果。
(2)效价高:低效价(<1:20)抗体会增加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的产生。
(3)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高,不仅可以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而且形成的IC较牢固,不易发生解离。
在速率比浊法中尤为重要。
(4)R型和H型抗体:根据抗血清来源的动物种类不同,分为R型抗体和H型抗体。
R型抗体是指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被注射抗原免疫后制备的抗血清。
这类抗血清的特点是亲和力较强,抗原抗体结合后不易发生解离。
H型抗体是指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注射抗原后制备的抗血清,这类抗血清的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后极易解离。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反应液最适pH为6.5~8.5,否则不易形成IC,甚至可引起IC解离。
在一定范围内,离子强度大,IC形成越快;离子的种类也可影响IC的形成。
一般常使用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免疫比浊法的反应液。
4.增浊剂某些非离子型亲水剂对促进IC的形成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其作用是消除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二)免疫比浊法方法分类1.透射免疫比浊法通过检测光被吸收、衍射、反射和折射后光线减弱的变化,来定量抗原抗体的复合物。
2.免疫胶乳比浊法是以胶乳作为载体对小分子免疫复合物进行微量测定,进一步提高了免疫浊度测定的灵敏度。
3.散射免疫比浊法通过检测光折射和衍射而形成的散射光强度来定量抗原抗体的复合物。
该法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时间和反应结合的动力学,又可分为终点散射比浊法、固定时间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
(三)免疫比浊法应用血液、体液中蛋白质的测定如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血浆蛋白(前白蛋白、α-抗胰蛋白酶、α-酸性糖蛋白、α2-巨球蛋白、血浆铜蓝蛋白、结合球蛋白、转铁蛋白)。
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半抗原(如激素、毒物和各种治疗性药物)。
(四)免疫比浊法优点1.稳定性好2.敏感度高(达ng/L)3.精确度高(CV<5%)4.简便快速,易于自动化5.无放射性核素污染,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第三节凝胶内沉淀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内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抗原与抗体浓度比例恰当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凝胶支持物的种类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在凝胶中扩散速度不同,借此可用以识别不同待测物分子量的差别。
一、单向扩散试验在琼脂内混入抗体,待测抗原从局部向琼脂内自由扩散,如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则形成沉淀环。
(一)试管法0.7%琼脂糖溶液中,注入小试管内,上层加抗原溶液使待测抗原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抗原抗体比例恰当位置形成沉淀环。
较少采用。
(二)平板法是将抗体或抗血清混入0.9%琼脂糖凝胶内,未凝固前倾注成平板,然后在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放37℃让其自由扩散,24~48小时后可见孔周围出现沉淀环,测定环的直径或面积计算标本中待测抗原的浓度。
有两种计算方法:1.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d2)与抗原浓度(c)呈线性关系:c/d2=k。
2.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纸画线,浓度对数logc与扩散环直径(d)呈线性关系:logc/d=k(其中c为抗原浓度,d为沉淀环直径,k为常数)。
(三)影响因素1.抗血清必须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在良好条件下保存。
2.每次测定都必须作标准曲线。
3.每次测定时必须用质控血清作质控。
4.注意双环现象(出现了两种抗原性相同成分)。
二、双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是让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比例恰当之处形成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形状以及对比关系,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双向扩散试验简单易行,用途广泛,但该技术灵敏度低,出现结果慢,不能精确定量,这些弱点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根据试验形式可分为试管法和平板法两种。
(一)试管法:先在试管中加入含有抗体的琼脂,凝固后在中间加一层普通琼脂,冷却后再将抗原溶液加到上层,放置后,下层的抗体和上层的抗原向中间琼脂层内自由扩散,在抗原抗体浓度比例恰当处形成沉淀线。
此方法做起来麻烦,并且只能测定一个标本,所以临床检验中很少用。
(二)平板法是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先在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均匀的琼脂薄层,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孔,孔径一般为3mm,孔间距通常在3~5mm,孔的排列可呈梅花形、双排形或三角形等。
在相对的孔中加入抗原或抗体,放置湿盒37℃18~24小时后,琼脂中各自扩散的抗原和相对应的抗体可在浓度比例适当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线。
根据沉淀线的有无、形态和位置可作如下分析:1.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对含量的估计(1)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2)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3)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2.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分析(1)抗原或抗体在琼脂内自由扩散,其速度受分子量的影响。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2)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3.抗原性质的分析(1)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2)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3)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4.抗体效价的滴定双向扩散试验是抗血清抗体效价滴定的常规方法。
固定抗原的浓度,稀释抗体;或者抗原和抗体双方皆作不同的稀释,经过自由扩散,形成沉淀线,以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5.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用混合抗原或抗体鉴定抗体或抗原,出现一条沉淀线说明待测抗原或抗体纯,出现多条沉淀线说明不纯。
双向扩散试验简单易行,用途广泛,但该技术灵敏度低,出现结果慢,不能精确定量,这些弱点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第四节免疫电泳技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一、优点(一)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二)电场规定了抗原抗体的扩散方向,使其集中,提高了灵敏度;(三)可将某些蛋白组分根据其带电荷的不同而将其分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
本法既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又具有电泳技术的高分辨率和快速、微量等特性,因此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电泳技术逐步发展为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多项实验技术,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二、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在pH8.6缓冲液中,大多蛋白质带强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而IgG等电点偏高(pH6~7),在pH8.6时带负电荷较少,且分子量较大,移动速度慢,故向正极移动缓慢甚至不移动。
在凝胶的电渗作用下,随水流向负极,电渗引向负极移动的液流速度超过了IgG向正极的移动速度,因此抗体移向负极,在抗原抗体最适比处形成沉淀线。
IgG作为蛋白质在电泳中比较特殊,4个亚型有不同的表现,IgG3和IgG4与一般蛋白质无异,泳向正极,而IgGl和IgG2则因其带电荷少,受电渗的作用力大于电泳,所以被水分子挟裹向负极移动。
这就形成了IgG的特殊电泳形式:一部分泳向正极,另一部分泳向负极,在抗体孔两侧都有抗体存在,因此所谓对流只是部分IgG的电渗作用所致三、火箭免疫电泳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
实验时,将抗体混合于琼脂中,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端,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
当琼脂中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相关,因此用已知标准抗原作对照,抗原浓度为横坐标,峰的高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待测样品浓度就可根据沉淀峰的高度在标准曲线中计算获得。
影响火箭电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用琼脂应是无电渗或电渗很小的,否则火箭形状不规则。
2.注意电泳终点时间的确定,如火箭电泳顶部呈不清晰的云雾状或圆形,则表示未达终点。
3.待测标本数量多时,电泳板应先置电泳槽上搭桥并开启电源(电流要小)后加样,否则易形成宽底峰形,使定量不准。
4.作IgG定量时,由于抗原和抗体的性质相同,火箭峰因电渗呈纺锤状,为了纠正这种现象,可用甲醛与IgG上的氨基结合(甲酰化),使本来带两性电荷的IgG变为只带负电荷,加快了电泳速度,抵消了电渗作用,而出现伸向正极的火箭峰。
火箭电泳作为抗原定量只能测定Pg/ml以上的含量,如低于此水平则难以形成可见的沉淀峰。
加入少量125I标记的标准抗原共同电泳,则可在含抗体的琼脂中形成不可见的火箭峰,经洗涤干燥后,用X线胶片显影,可出现放射显影,这就是目前采用的免疫自显影技术,根据自显影火箭峰降低的程度(竞争法)可计算出抗原的浓度。
免疫自显影技术可测出ng/ml的抗原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