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_宋词精选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6]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 。
注释:
[6]卷帘人:指侍女。
[7]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绿暗红稀之意。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评析:
词写暮春景物,把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极为生动地表现出来。
不言“多”“少”,而言“肥”“瘦”,天然工巧,状景入神,真成妙诣。
以问答形式展示物象、情节,如此精炼,不愧为“圣于词者”。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左右),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室。
幼有才藻,工古文诗词,富金石文物收藏。
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越州、杭州,晚居金华。
国破家亡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创作的道路。
前期词作,以闺情为主,词风清丽;后期忧患余生,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善于提炼口语,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婉约之中,时杂豪放,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词家。
有《漱玉词》。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如梦令 古诗
如梦令古诗如梦令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主旨: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表达了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鉴赏及译文解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如梦令》244首
《如梦令》244首《如梦令》244首如梦令是一个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此调始于五代,由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
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后来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令”多指词之短调,词中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此调本名《忆仙姿》。
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词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清风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周邦彦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
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
张辑衣“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
《梅苑》词名《古记》。
《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
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
苏轼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阕。
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词谱》以庄宗词为谱,将第三句“长记欲别时”改为“长记别伊时”以和律句“仄仄仄平平”。
《尊前集》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录此词均为“欲别”。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如梦令·春景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剪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
⊙●●○○,⊙●⊙○⊙▲。
○▲,○▲,⊙●⊙○⊙▲。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如梦令·春景》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4《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十首“如梦令”,每一首都不亚于易...
十首“如梦令”,每一首都不亚于易...“如梦令”是一种小令,起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忆仙姿》,后人嫌其名不雅,又因为其中有句子,“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故改为“如梦令”。
“如梦令”这个小令,填得最好的,当数易安居士李清照,她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编入初中课本,而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经典中的经典。
(附:李清照2首《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于“如梦令”这样的小令来说,要写得好,一是要在较少的字数中,把故事描述清楚,这一点,易安居士做得最好;二是要有意境,其实,所有的诗词,都要追求意境悠远,才能让人过目不忘。
因此,这里精选了十首“如梦令”,刨去了李清照的几首,因为我们太熟悉了,然后以选择意境深远的为最高标准。
1. 《如梦令·一夜新秋风雨》,朱敦儒南宋诗人朱敦儒,在南渡之初,朱敦儒站在主战派一边,因此备受打击,人又清高,因此有了隐逸思想。
而他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词作,又写得特别的清新自然,都是难得的佳作。
比如,他在《鹧鸪天·西都作》中写道,“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又如这首《如梦令·一夜新秋风雨》:一夜新秋风雨。
客恨客愁无数。
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
难住。
难住。
拂袖青山归去。
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一夜新秋风雨。
客恨客愁无数”,“一夜新秋风雨”,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入秋了,天气越来越凉,人也越来越思乡。
所以,也就“客恨客愁无数”。
而我呢?“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我天生就是一个高卧在白云生处的隐居人,我只后悔我怎么就到了红尘深处,去追求那功名利禄了。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
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
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
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
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
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
著有《李易安集》,已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赏析】:这首抒写溪亭荡舟野游的《如梦令》,究竟是作者哪一年的作品,迄今未有定论。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
所以,诗应当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抱负世界的召唤。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李清照如梦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李清照如梦令诗词1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获稍纵即逝的真实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详细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2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爽特别。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制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非常开心的游赏。
2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引导语:李清照的《如梦令》,大家学习过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遥想锦绣时年,日暮见溪亭,风光无限。
却道光阴惹人怜,醉意梦浓忘归路。
兴致初染,泛舟觅归程,须臾踏进藕花深处,无奈愁容上眉梢,怎渡怎渡。
不耐鸥鹭各处,飞无措。
这首《如梦令》,吟来好似赏画。
望见一片绿意浓浓,妍丽清秀的女子,身着粉衣长裙,被藕花包围,尽染其中,尤见惊容。
泊舟处,一群鸥鹭四起,纷飞天际。
绿的藕叶,粉的衣着,灰的白的鸥鹭,一滩清水,夕阳染遍,画中女子醉意初浓。
译文一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暮春时节,在风雨交错的.夜晚,聆听窗外雨声连绵。
十首《如梦令》,道尽如梦人生
十首《如梦令》,道尽如梦人生十首《如梦令》,道尽如梦人生诗词世界 2019-04-03 06:07:00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独倚博山峰小[宋] 陆游独倚博山峰小,翠雾满身飞绕。
只恐学行云,去作阳台春晓。
春晓,春晓。
满院绿阳芳草。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宋] 秦观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
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消瘦。
还是褪花时候。
如梦令·燕子几曾归去[宋] 辛弃疾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
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
深许,深许。
闻道凤凰来住。
如梦令·一夜新秋风雨[宋] 朱敦儒一夜新秋风雨,客恨客愁无数。
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
难住,难住。
拂袖青山归去。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宋] 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宋] 曹组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枝花影。
如梦令·海雁桥边春苦[宋] 吕本中海雁桥边春苦,几见落花飞絮。
重到柳行西,懒问画楼何处。
凝伫,凝伫。
十顷荷花风雨。
如梦令·人似已圆孤月[宋] 谢薖人似已圆孤月,心似丁香百结。
不见谪仙人,孤负梅花时节。
愁绝,愁绝。
江上落英如雪。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清] 纳兰性德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
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
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
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
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
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
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足见功力之深厚。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
北风紧吹,驿亭深锁。
我从睡梦中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
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
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
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
“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
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
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作为一个审美对像,“驿亭深闭”既是现实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如梦令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如梦令摘要:一、介绍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艺术价值二、简述如梦令词牌的由来及特点三、精选十首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作1.常记溪亭日暮2.昨夜雨疏风骤3.谁翻乐府凄凉曲4.绿肥红瘦5.知否知否6.应是绿肥红瘦7.帘卷西风8.寻寻觅觅9.凄凄惨惨戚戚10.瑞脑消金兽四、总结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作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李清照,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以其才子佳人的身份和对词的独特见解,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在这其中,如梦令是李清照尤为擅长的词牌,她在此词牌下创作了许多佳作。
如梦令,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发展为词牌名。
此词牌多以婉约、柔美见长,尤其适合表现女性柔美的情感。
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作,既继承了词牌原有的特点,又注入了她独特的才情与感悟,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以下是李清照精选的十首如梦令词作:1.常记溪亭日暮: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2.昨夜雨疏风骤: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3.谁翻乐府凄凉曲:词中以乐府曲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4.绿肥红瘦: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寓意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5.知否知否:通过设问,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无奈的感叹。
6.应是绿肥红瘦:此词以景写情,寓意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7.帘卷西风:以秋风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8.寻寻觅觅:通过描绘作者内心的彷徨,表达了她对生活的迷茫。
9.凄凄惨惨戚戚:此词以作者的悲痛之情为主线,表达了她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10.瑞脑消金兽:词中以瑞脑消金兽为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作,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展现出了她卓越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她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词坛绝艳”。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如梦令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如梦令
摘要:
一、介绍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艺术价值
二、简述如梦令的背景及创作时间
三、精选十首如梦令词作概述
四、分析李清照的词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介绍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我国北宋著名女词人,她以其才子佳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她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简述如梦令的背景及创作时间】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艺术昌盛,为李清照的词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梦令以梦境为背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现了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精选十首如梦令词作概述】
以下是李清照精选的十首如梦令词作概述: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如梦令·浓睡不消残酒》
4.《如梦令·试问卷帘人》
5.《如梦令·庭院深深深几许》
6.《如梦令·谁道闲情抛弃久》
7.《如梦令·莫道不消残酒》
8.《如梦令·频教明月照流苏》
9.《如梦令·生怕离怀别苦》
10.《如梦令·落日熔金》
【分析李清照的词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清照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她善于运用梦境、离别、闲愁等主题,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她的词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翻译和原文
如梦令翻译和原文《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所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如梦令翻译和原文,欢迎阅读。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翻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如梦令》古诗
《如梦令》古诗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1084-1151)。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作品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六字宋词摘选
六字宋词摘选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晚雨点稀疏风急骤,沉睡一觉醉意仍然残留。
试问卷帘侍女花儿可好,回答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一定是绿叶多红花稀少”。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
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
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明丽的圆月,便不仅照耀了“千里”,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_宋词精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注释】
⑴疏:指稀疏
⑵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⑶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
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