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CH07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本知识
z 15 2 36 2 74 2 10 10 10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本知识
一般函数
函数形式:
Zf(x1,x2 xn)
中误差关系式:
m z2 x f1 2m 1 2 x f2 2m 2 2 x fn 2m n 2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本知识
例题: 设有某函数:zS•si n
数n的平方根成正比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本知识
当水准路线通过平坦地区时,各测站 的视线长度大致相等,每公里的测站数也 接近相等,因而每公里的水准测量高差中 误差可以认为相同,设为mkm。当A、B两 点间的水准路线为S公里时,A、B两点间 高差中误差为: mhAB Smkm
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与距离S 的平方根成正比
真误差 lXl18 0
误差区间 (3″)
0-3 3-6 6-9 9-12 12-15 15-18 18-21 21-24 24以上 ∑
观测值与理论值之差
负误差
个数 (k)
相对个数 (k/n)
45
0.126
40
0.112
33
0.092
23
0.064
17
0.047
13
0.036
6
0.017
4
0.011
0
对于仪器的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操作都会产生误 差,另外,观测者技术熟练程度也会给观测成果带来不 同程度的影响。 2.仪器的原因
测量工作是需要用测量仪器进行的,而每一种测量仪 器具有一定的精密度,使测量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外界环境的影响
测量工作进行时所处的外界环境中的空气温度、气压、 湿度、风力、日光照射、大气折光、烟雾等客观情况时 刻在变化,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件
第四讲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二、参数估计方法 (1)矩法:用子样矩的函数,作为相应的每体矩的同样 函数的估计。 1 x 子样均值 n x 是母体数学期望的最优无偏估计,它是子 样的一阶原点矩。 矩法的特点是方法直观,不必知道母体的分布类型。
n i 1 i
第四讲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第四讲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参数估计的优劣进行评价是按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为 的无 (1)无偏性:设 为参数 的估计量,若 E ( ) ,则 偏估计。
1 E ( x ) E ( x1 ) E ( x2 ) ... E ( xn )} n x X ~ N ( , )
dV
ˆ
得极值点 V P 1 AT K
(利用 P P T)
第四讲 平差方法——条件平差
3、将V代入条件方程AV+W=0 得 AP1 AT K W 0
Na K W 0
K Na 1W
4、 5、
V P1 AT K QAT K
ˆ L V L
第四讲 平差方法——条件平差
(2)最大似然法:使子样出现的概率为最大时的未知参 数估计方法。 设母体的分布函数为f(x;θ),θ 为未知参数, 对 χ 抽得到的子样为( x1,x2,…xn),则 χ 落在 χi(1≤i≤n) 邻域 dx 上的概率为 f(xi;θ)dx,因子样观测值互相独 立,所以子样观测值同时出现的概率为
P f ( x1 ; ) f ( x2 ; )... f ( xn ; )(dx) f ( xi ; ) (dx) n
第四讲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平差原则和任务 平差的原则: ①估计的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②最大概率原则; ③最小二乘法则。 平差的任务:对测量得出的观测值的统计特性进行检验, 按一定的准则 —— 最小二乘原理,求出数学模型中待 定参数的最佳估计值,并研究这些估值的统计特性。
第3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
0 0 0 n n
Z [k 1 , k 2 , kn ] X k0 KX k0
n ,1
DZZ KDXX K
T
例4、根据极坐标法测设P点的坐标,设已知 点无误差,测角中误差为m,边长中误差ms, 试推导P点的点位中误差。
2 j 2 0
Qii为Li的协因数。
Q jj为L j的协因数。
Qij为Li关于L j的协因数 或相关权倒数。
1 ji Qij 2 pi 0
变换形式为:
2 i2 0 Qii 2 2 j 0 Q jj 2 ji 0 Qij
不难得出:
DXX
12 12 1n Q11 Q12 Q1n Q 2 Q22 Q2 n 21 2 2 n 2 21 0 2 Qn1 Qn 2 Qnn n1 n 2 n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资源与土木工程系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六章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第五章条件平差第七章间接平差第一章绪论第八章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第九章概括平差函数模型第十章误差椭圆第四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教材内容第十二章近代平差概论第一节协方差传播律第二节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第三节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第四节第五节协因数传播律第六节由真误差计算中误差及其实际应用直接观测值间接观测值函数关系具有一定精度也应该具有一定精度根据函数关系提出问题
2 (二) 选定了 0 ,即对应一组权。
(三)权是衡量精度的相对指标,为了使权起到比较 精度的作用,一个问题只选一个0。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测)
35 -1.7 2.4
[a ] = 28 o 47'31.3" 10 ˆ = [b ] = 47 o18 '19 .4" b 10 ˆ a=
31 -3.7 -4.6 1.8 30 -3.7 1.4 29 32 32 37 0.3 3.4 2.8 3.8
2.3 -5.6 0.8 4.3 0.4 0.8
Chapter 2. Error Distribution and Index of Precision
四、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
1、随机向量 2、随机向量的数学期望 3、随机向量的方差-协方差阵
,
• •
协方差阵的定义 协方差阵的特点 协方差阵的定义 协方差阵的特点
4、互协方差阵 • •
Chapter 2. Error Distribution and Index of Precision 例1. 在测站D上,观测了 三个方向A、B、C,得10 个测回的方向观测读数a、 b、c,试估算各个方向观 测值的方差、协方差、相 关系数。
令
⎛ k11 k12 ⎛ Z1 ⎞ ⎜ ⎜ ⎟ ⎜ k 21 k 22 ⎜Z2 ⎟ Z = ⎜ ⎟, K = ⎜ t ×1 t ×n ⎜ ⎟ ⎜ ⎜k k ⎜Z ⎟ ⎝ t1 t 2 ⎝ t⎠
+ k1n X n + k10 + k 2n X n + k 20 + ktn X n + kt 0
k 1n ⎞ ⎛ k10 ⎞ ⎜ ⎟ ⎟ k 2n ⎟ ⎜ k 20 ⎟ 0 ⎟ , K1 = ⎜ ⎟ ⎟ t× ⎜ ⎟ ⎜k ⎟ ⎟ k tn ⎠ ⎝ t0 ⎠
, ,,
⎛ ∂f1 ⎞ +⎜ ⎜ ∂X ⎟dX n ⎟ ⎝ n⎠ ⎛ ∂f 2 +⎜ ⎜ ∂X ⎝ n ⎞ ⎟dX n ⎟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的与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为目的。
课程内容包括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基础两部分。
误差理论主要讲授误差来源、分类、性质、分布、数字特征、传播及主要应用,以误差分布、数字特征及传播律为重点。
测量平差基础主要讲授条件平差、间接平差等经典测量平差基本理论、方法、估计理论及精度评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误差理论和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测量平差的发展过程和近代测量平差方法,能够应用测量平差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测绘数据处理和精度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控制网的数据处理和测绘工程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2学时1、观测误差2、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3、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4、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要求:明确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误差分类和特点、观测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测量平差的发展历史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平差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本科程的学习方法。
(二)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2学时1、偶然误差的特性2、衡量精度的指标3、精度、准确度和精确度要求:熟悉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掌握偶然误差的规律性,理解方差、协方差阵的概念和涵义;掌握精度、准确度、精确度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协方差传播律及权8学时1、协方差的传播2、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3、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4、协因数阵与权阵5、协因数传播律6、协方差传播律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7、系统误差的传播要求:熟记方差、协方差传播律的基本公式,掌握非线性函数线性化的方法;掌握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理解方差、权、与协因数的关系;了解系统误差的传播规律。
(四)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4学时1、测量平差概述2、函数模型3、函数模型线性化4、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5、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原理要求:明确必要起算数据、必要观测数据、多余起算数据和多余观测数据的概念,掌握必要观测数和多余观测数的计算方法,熟记各种平差方法的数学模型;了解参数估计和最小二乘原理。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CH07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第七章 间接平差
水准网如图所示:
h1 P1 h7 P2 h3 h5 h6
A h2 P4 h4 P3
按条件平差列出误差方程。 选P2 高程平差值为参数,列出全部条件方程。 选P1 、P2 和P3 高程平差值为参数,列出全部条件方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X k αjk
0 +ˆ (Xk xk ) − (Xj0 + ˆ xj ) j 线性化后得到测方向坐标平差误差方程
δαjk =
0 sin αjk 0 Sjk
ˆ xj −
0 cos αjk 0 Sjk
ˆ yj −
0 sin αjk 0 Sjk
ˆ xk +
0 cos αjk 0 Sjk
ˆ yk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1 间接平差原理
一、基础方程及其解
由于: V = Bˆ x−l 根据最小二乘原理 对ˆ x求导即得 dV T PV dV dV T PV = = V T PB = 0 dˆ x dV dˆ x 转置即有 BT PV = 0 l = L − (BX 0 + d)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3 精度评定
二、测角网函数模型
观测角度Li ,设j,h,k均为待定 点,参数为(Xj , Yj ),(Xh , Yh ) 和(Xk , Yk )观测方程为 Li + vi = αjk − αjh
j 令li = Li − (αjk − αjh ),即有误 差方程 vi = δαjk − δαjh − li L k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0
令
N bb
BT
N
1 aa
B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则
xˆ
N
1 bb
(C
T
K
S
We )
(5)
将(5)式代入(1)式的第二式,得
CN bb1C T K S
CN
W 1
bb e
Wx
0
因为
Ncc
CN
C 1
bb
T
为满秩方阵,所以
KS
N
1 cc
(Wx
CN
W 1
bb e
)
将(6)式代入(5)式,得
(6)
xˆ
(
N
1 bb
N bb1C T
N
cc1CN
1 bb
)We
N bb1C T
N
W 1
cc x
(7)
按(7)式求出参数估值后,将(4)式代入(2)式,得
V
P
1
AT
N
1 aa
(W
Bxˆ)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三、精度评定
LL
ˆ
2 0
V T PV r
V T PV cus
N
cc1CN
1 bb
B
T
N
1 aa
A
QLL
AT
N
cc1CN
1 bb
B
T
QKS Xˆ
N
cc1CN
1 bb
BT
N
1 aa
AQLL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七章 间接平差
第七章——间接平差
c、标准曲线拟合
对于标准曲线,由于其方程已知,其拟合方法有所不同。如图
所示,测得m个点的坐标,要求拟合圆曲线。由于圆曲线的参数方程
为:
X?i ? X?0 ? R?cos??i
Y?i ? Y?0 ? R?sin??i
式中:(x0 , y0 )为圆心坐标,R为半径,
这三个参数是圆的基本参数,? i 为第i
第七章——间接平差
例:水准网如右图所示,已知 H A =5.000m,H B =3.953m, HC =7.650m。各点的近似高程为:
H0 p1
?
HB ?
h2
? 5.053m
H0 p2
?
H A ? h7
? 8.452m
H0 p3
?
HC
? h4
? 7.450m
观测值见下表,试列出误差方程。
1234567 (m)
第七章——间接平差
例如在下图,我们选 X?1 ? X?C , X?2 ? Y?C , X?3 ? X? D , X?4 ? Y?D
第七章——间接平差
于是,误差方程为:
v1 ? ( X A ? X?3 ) 2 ? (YA ? X?4 )2 ? L1 v2 ? ( XB ? X?3 ) 2 ? (YB ? X?4 ) 2 ? L2 v3 ? ( X?1 ? X?3 )2 ? ( X?2 ? X? 4 ) 2 ? L3 v4 ? ( XA ? X?1 )2 ? (YA ? X?2 ) 2 ? L4 v5 ? ( XB ? X?1 )2 ? (YB ? X?2 ) 2 ? L5
? l?
基础方程的个数与未知数的个数相等,故有唯一解。
为解此基础方程,将第二式代入第一式,消去V,得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5
0.014
2
0.006
0
0
177
0.495
误差绝对值
个数 (k)
相对个数(k/n)
91
0.254
81
0.226
66
0.184
44
0.123
33
0.092
26
0.073
11
0.031
6
0.017
0
0
358
1.000
①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过一定的限度;(有界性)
②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 会要多;(密集性)
极限误差的作用: 区别误差和错误的界限。
第四节 误差传播定律及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未知量 不是直接观测的,而是通过观测值 计算出来的,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 函数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定律,称为 误差传播定律。
倍数函数
函数形式:
Z=kx
式中Z为观测值的函数,k为常数(无误差),x为观测值
中误差关系式:
3.2
m1 ,m2说明第一组的精度高于第二组的精度。
说明:中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K 是中误差的绝对值m与相应 观测值D之比,通常以分子为1的分式 来表
示,称其为相对(中)误差。即:
m
K
1
D
D
m
一般情况 :角度测量没有相对误差,只有距 离测量才用相对误差来评定。
[ 例 ] 已 知 : D1=100m, m1=±0.01m , D2=200m, m2=±0.01m,求: K1, K2 解:
因为A、B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各测站的观测 高差之和,即:hAB=h1+h2+…+hn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和平差基础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
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在表面上看没有任 何规律性;但就大量的误差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8.5
1
2
3
4
5
6
7
8.4
8.7
8.5
0
8.6
-0.1
8.3
0.2
8.2
0.3
8.6
-0.1
N
0.1 -0.2
21
16 13 5 2 0 177
0.059
0.045 0.036 0.014 0.006 0.000 0.494
44
33 26 11 6 0 358
0.123
0.092 0.073 0.031 0.017 0.000 1.000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频率直方图
k/n dΔ
-24 -21 -18 -15
0.126 0.112 0.092
个数
46 41 33
频率
0.128 0.115 0.092
个数
91 81 66
频率
0.254 0.226 0.184
9"~12"
12"~15" 15"~18" 18"~21" 21"~24" >24" 合计
23
17 13 6 4 0 181
0.064
0.047 0.036 0.017 0.011 0.000 0.506
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 粗差
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
系列的观测,如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教学课件》第七讲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基础知识,涵盖了误差的概述、传 递与反映、处理与分析,以及误差控制与精度评定。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个 有趣又重要的主题吧!
误差理论概述
• 误差的定义 • 误差分类 • 误差的来源 • 误差理论的基本原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误差的传递与反映
• 误差的传递 • 误差的反映 • 误差指标的计算方法
误差的处理与分析
• 平差方法与原理 • 最小二乘法平差 • 权理论在平差中的应用 • 误差椭圆的绘制方法
误差控制与精度评定
• 误差控制的方法和原则 • 测量精度的评定方法 • 精度评定标准和要求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引言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测量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航空航天、机电制造、地质探矿、土建工程到工业品质检验,无不需要借助科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实现质量控制。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误差影响测量结果,以及不同种类的测量值必须得到平差处理,所以测量技术的水平不但与测量精度直接相关,而且涉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就必须依赖误差理论、测量平差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一、误差的分类一般地,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在实际测量中会受到多种误差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误差进行分类。
1. 按照产生原因分类ⅰ.人为误差如主观猜度、读数信号模糊、操作错误等。
ⅱ.仪器误差如仪器精度规定、系统灵敏度、温度、湿度、机械磨损、杂散噪声等。
ⅲ.环境影响如电磁辐射、磁场干扰、大气折射率、风吹雨打、光照变化等。
2.从系统设备模型分类ⅰ.常规误差该类误差是由于测量设备的设计或框架固定导致的。
如仪器设备误差、辅助公差、环量仪误差、补偿和漂移误差等。
常规误差可以在测量前后校正和补偿,通过校准手段,消除了常规误差的影响。
ⅱ.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测量操作或非控制因素引起的。
如个人读数误差、抖动、瞬时环境修正等。
因为这种误差的出现不能事先预测,也无法校准和补偿,主要采取多次测量和配对测量方法,来降低其影响。
二、测量值的平差原理平差(Adjustment)即按照特定条件对各个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使其满足特定准则的过程。
该过程可以消除任何类别的误差,不同平差方法所制定的平差原则在基本假设和方法运作上存在不同。
平差的目的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将各个测量值之间保持合适关系,或将测量值与真值接近(最小二乘法)。
测量平差分为绝对平差和相对平差,其中绝对平差侧重于改正单个点的误差,而相对平差则侧重于改正一组数据测量中产生的各种误差。
1.多项式平差多项式平差是一种对多项式函数进行拟合的方法,常用于测量数据处理的多项式平滑,通常被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图校正。
第6章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6/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1)仪器(精密度 装配 搬运等); 1)仪器(精密度、装配、搬运等); 2)观测者(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感觉器官的鉴别能 力 工作态度 技术水平等) 力、工作态度、技术水平等); 3)外界环境条件(温度、风力、大气折光等) 如:观测一段距离两次,观测值不完全相等等。 故: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故: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可靠度低
可靠度低
可靠度高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21/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误差分布表 精度表示方法 频率直方图 误差曲线 数 值
在我国,评定精度标准,常用的有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 对误差三种。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22/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一、测量误差的种类
(一)观测类型
1、测量与观测 2、观测条件
① 人(观测者) ② 仪器(工具) ③ 外界条件。
3、观测类型
①直接观测与间接观测(直接观测值与间接观测值) ②独立观测与非独立观测 ③必要观测与多余观测 ④等精度观测与非等精度观测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5/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二)测量误差的定义
1 2 n lim lim 0 n n n n
特性(1)、(2)、(3)决定了特性(4),特性(4)具有实用意义。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15/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误差分布曲线规律:
一定的的观测条件下, 对应着 个确定的误差分 对应着一个确定的误差分 布; 曲线越陡,说明小误差 分布越密集,则观测精度 就越高;反之,说明改组 观测精度较低。 观测精度较低 所以,可用误差分布曲 线来反映观测精度的高低。 误差分布曲线
Ch07 间接平差__例题
Ch07 间接平差__例题例7.1.1 平差原理在一个三角形中,等精度独立观测了三个角,观测值分别为L 1、L 2和L 3。
求此三角形各内角的最或然值。
若能选取两个内角L 1、L 2的平差值【最或然值】作为参数1ˆX 、2ˆX ,则可以建立参数与观测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80ˆˆˆˆ2133222111X X v L X v L X v L 称为观测方程 可得⎪⎪⎩⎪⎪⎨⎧-+--=-=-=3213222111180ˆˆˆˆL X X v L X v L X v 称为误差方程为了计算方便和计算数值的稳定性,通常引入未知参数的近似值,这一点在实际计算中是非常重要的,令i ii x X X ˆˆ0+= x X X ˆˆ0+=,则上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180(ˆˆ)(ˆ)(ˆ020132130222201111X X L x x v X L x v X L x v 称为误差方程 ⎥⎥⎥⎦⎤⎢⎢⎢⎣⎡--=111001B ,⎥⎥⎥⎦⎤⎢⎢⎢⎣⎡-++--=18002013022011X X L X L X L l ,l x B V -=ˆ 也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条件方程(包含改正数、观测值和参数,“条件个数=观测值个数”),每个条件方程中仅只含有一个观测值,且系数为1。
单纯为消除矛盾,1v 、2v 、3v 可有多组解,为此引入最小二乘原则:231][i i v vv ∑==min =PV V T 可求得唯一解。
因此,间接平差是选取与观测值有一定关系的独立未知量作为参数,建立参数与观测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按最小二乘原则,求解未知参数的最或然值,再根据观测值与参数间的函数关系,求出观测值的最或然值,故又称为参数平差。
对上述三角形,引入最小二乘原则,要求:231][i i v vv ∑== min =PV V T ,设观测值为等精度独立观测,则有:min)]180(ˆˆ[)](ˆ[)](ˆ[][202013212022220111231=-++---+--+--==∑=X X L x x X L x X L x v vv i i min =PV V T按数学上求自由极值的方法对上式分别求偏导数并令等于零,可得⎪⎪⎩⎪⎪⎨⎧=-++------=∂∂=-++------=∂∂0)]180(ˆˆ[2)](ˆ[2ˆ][0)]180(ˆˆ[2)](ˆ[2ˆ][020132102122020132101111X X L x x X L x x vv X X L x x X L x xvv 0=V B T=>⎩⎨⎧=-+-+++=-+-+++)2(01802ˆ2ˆ)1(01802ˆˆ23202012131020121L L X X x x L L X X x x 0=-l B Bx B T T(2)×2-(1)=>018023ˆ3321022=-+-++L L L X x=>60313231ˆˆ3212022+-+-==+L L L X X x =>60313132ˆˆ3211011+--==+L L L X X x l B B B x T T 1)(-=, l xB V -=ˆ 代入误差方程式,得到观测值的平差值【最或然值】⎪⎪⎪⎩⎪⎪⎪⎨⎧++--=+--+-=+--=60323131ˆ60313231ˆ60313132ˆ321332123211L L L L L L L L L L L L V L L +=ˆ例7.1.2 水准网如图所示的水准网中,A 、B 、C 为已知水准点,高差观测值及路线长度如下: 1h = +1.003m , 2h = +0.501m , 3h = +0.503m , 4h = +0.505m ; 1S =1km , 2S =2km , 3S =2km ,4S =1km 。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础知识)
mA mB
说明A组的观测精度比B组高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2.允许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规定的测量误差的限值,也 称为极限误差或限差。 以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 3m
限
要求较高时,也常采用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限 2m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例题:分别丈量了1000m和200m两段的距离,中误差 均为 0.2m,试问哪个测量的精度高?
3.相对误差:观测值中误差的绝对值 与观测值之比。 K m 1 1
D D m M
K1
0.2 1 1000 5000
5
1
4
11 12 13 a ( 1 ) M a ( 1 ) M a ( 1 ) M13 1 11 11 12 12 13
3 2 2 0
2
补充知识——线性代数
习题
1 2 3
0 0 0
3 0 1 0 0 1
0 1 0 2
补充知识——线性代数
★行列式的转置 把矩阵A的行换成相应的列,得到的新矩 阵称为A的转置矩阵,记作AT 。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1.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有限性
一定观测条件下有限次 观测值中,其绝对值不 超过一定界限
显小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 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 多
对称性
偶然 误差
抵消性
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 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 现的机会大致相等
cos sin sin co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3 精度评定
一、单位权方差的估值公式
观测向量的方差为
2 2 −1 DLL = σ0 Q = σ0 P
单位权方差的估值公式:
2 σ0 =
V T PV r
其中 V T PV = (Bˆ x − l)T PV = ˆ xT BT PV − lT PV = −lT PV = lT Pl − lT PBˆ x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第七章 间接平差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第七章 间接平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间接平差原理 误差方程 精度评定 间接平差公式汇编和水准网平差示例 间接平差特例—直接平差 三角网坐标平差 测边网坐标平差 导线网间接平差 GPS网间接平差 七参数坐标转换平差
h1 A h3
试用间接平差法求各高差的平差值。
P1 h2 P2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1 间接平差原理
练习题
2 在三角形中,以不等精度测得 α = 78◦ 23 12 β = 85◦ 30 06 γ = 16◦ 06 32 δ = 343◦ 53 24
δ
Pα = 1 Pβ = 2 Pγ = 1 Pδ = 1
一、测方向三角网函数模型
采用定向角的方向观测中,将定向角Zj 作为待估参数,观测 方程为 ˆjk = α ˆj L ˆ jk − Z 则对应的测方向误差方程为 vjk = δαjk − ˆ zj − ljk
1 2 3 4
参数中除待定点坐标平差值之外,还有定向角平差值; j和k均为待定点时,坐标未知数系数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同一边的正反方向方位角改正数相等,关系式一致; 测向边中有已知点时,对应改正数系数取0即可。
h
将方向坐标平差的误差方程带入,即可得测角网坐标平差的误差 方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二、测角网函数模型
例7-4 图中A, B, C为已知坐标的三个控制点,同精度测得六 个角度L1 , L2 , · · · , L6 ,试列出测角网坐标平差的误差方程。
B
3
1
D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一、测方向三角网函数模型
例7-3 图中A, B, C为已知坐标的三个控制点,加密待定 点D,起算数据列于表中,在四个测站上观测10个方向,观测值 列于表中,试以D坐标为参数,列出其误差方程。
B
10 9
3 6 7 8
2 1
D
5 4
A
C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2 Zi = b0 + b1 xi + b2 yi + b3 xi + b4 xi yi + b5 y2 i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五、坐标转换模型
设有某点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i , yi ),在旧坐标系中的坐 标为(xi , yi ),旧坐标系原点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0 , y0 ),新旧 坐标系的坐标变换方程为 xi = x0 + xi m cos α − yi m sin α yi = y0 + yi m cos α + xi m sin α 令a = x0 , b = y0 , c = m cos α, d = m sin α,即有 xi = a + xi c − yi d yi = b + yi c + xi d 以新坐标系坐标为观测值,旧坐标系坐标视为无误差,可建立误 差方程。
5 6
A
2 4
C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三、测边网函数模型
测得待定点间的边长Li ,设待定 ˆ j ,Y ˆj 和X ˆk , Y ˆk 为 点的坐标平差值X 参数,可建立方程
L
k
j ˆk − X ˆ j )2 + (Y ˆk − Y ˆj )2 ˆi = (X L 泰勒公式展开,令li = Li − S0 ,可得测边坐标平差误差方程
二、测角网函数模型
观测角度Li ,设j,h,k均为待定 点,参数为(Xj , Yj ),(Xh , Yh ) 和(Xk , Yk )观测方程为 Li + vi = αjk − αjh
j 令li = Li − (αjk − αjh ),即有误 差方程 vi = δαjk − δαjh − li L k
→
ˆ =L+V L
ˆ = BX ˆ + d,计算l = L − (BX0 + d) 列方程L 计算NBB = BT PB,W = BT Pl,解方程NBBˆ x−W =0 ˆ = X0 + ˆ 计算X x,V = Bˆ x−l ˆ =L+V 计算L 平差成果检核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1 间接平差原理
vi = −
0 ∆Xjk 0 Sjk
ˆ xj −
0 ∆Yjk 0 Sjk
ˆ yj +
0 ∆Xjk 0 Sjk
ˆ xk +
0 ∆Xjk 0 Sjk
ˆ y k − li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三、测边网函数模型
例7-5 同精度测得图中三个边长,结果分别为 L1 = 3887.363m, L2 = 306.065m, L3 = 354.862m 已知A, B, C的起算数据,试列出误差方程并求平差值。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练习题
1. 有一中心在原点的椭圆,为了确定其方程,观测了10组 数据(xi , yi )(i = 1, 2, · · · , 10),已知xi 无误差,试列出该椭圆的误 差方程。 2. 为确定某一抛物线方程y2 = ax,观测了6组数 据(xi , yi )(i = 1, 2, · · · , 6),已知xi 无误差,yi 为相互独立的等精度 观测值,试列出该抛无线的误差方程。 3. 某一平差问题列有一下条件方程: V1 − V2 + V3 + 5 = 0 V3 − V4 − V5 − 2 = 0 V5 − V6 − V7 + 3 = 0 V1 + V4 + V7 + 4 = 0 试将其改写成误差方程。
例7-2 在图中,A、B、C三点在一直线上,测出 了AB、BC及AC的距离,得4个独立观测值: l1 = 200.010m, l2 = 300.050m, l3 = 300.070m, l4 = 500.090m 若令100m量距的权为单位权,试按条件平差确定A、C之间各段 距离的平差值l。
l4 l1 l3 l2
7-1 间接平差原理
函数模型: ˆ = BX ˆ +d L 或 V = Bˆ x−l
ˆ = X0 + ˆ 其中,l = L − (BX 0 + d),X x 随机模型: 平差的准则:
2 2 −1 D = σ0 Q = σ0 P
V T PV = min
已 知观测 值L和平 差的数 学模型 ,如何 根据优 化准则 (最 小二 乘 ), 寻找合 适的ˆ x?
A
L1
D
L2
L3
B
C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四、拟合模型
已知圆上m个点的坐标观测值为(Xi , Yi )(i = 1, 2, · · · , m),设 为等权独立观测,试求该圆的曲线方程。 ˆi = X ˆ0 + ˆ X r cos α ˆi ˆi = Y ˆ0 + ˆ Y r sin α ˆi 已知m个点的高程数据是(Zi , xi , yi )(i = 1, 2, · · · , m),其中Zi 是点i的高程数据,(xi , yi )为点i的坐标,视为无误差,建立 拟合模型
−1 ˆ x = NBB W = (BT PB)−1 BT Pl
根据误差方程求得改正数V ,最后获得观测量L和参数X 平差值。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1 间接平差原理
二、按条件平差求平差值的计算步骤示例
−1 ˆ x = NBB W
→
ˆ = X0 + ˆ X x, V = Bˆ x−l
A
B
C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1 间接平差原理
练习题
1 在图中所示的闭合水准网中,A为已知 点(HA = 10.000m),P1 、P2 为未知点,测得高差及路线长度为:
h1 = 1.352m, S1 = 2km, h2 = −0.531m, S2 = 2km, h3 = −0.826m, S3 = 1km
X k αjk
0 +ˆ (Xk xk ) − (Xj0 + ˆ xj ) j 线性化后得到测方向坐标平差误差方程
δαjk =
0 sin αjk 0 Sjk
ˆ xj −
0 cos αjk 0 Sjk
ˆ yj −
0 sin αjk 0 Sjk
ˆ xk +
0 cos αjk 0 Sjk
ˆ yk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七章 间接平差 7-2 误差方程
一、测方向三角网函数模型
在图中,观测j、k均为待定点,近 0 , Y 0 ,两点 似坐标为Xj0 , Yj0 和Xk k 间的方向观测值为αjk 。由反三 角函数可得方程 α ˆ jk = arctan
0 +ˆ (Yk yk ) − (Yj0 + ˆ yj )
V T PV =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