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合集下载

妈祖文化——精选推荐

妈祖文化——精选推荐

妈祖⽂化妈祖⽂化在我国,关于⽂化最早的最早记述是在《周易》中“观乎天⽂,已察时变;观乎天⽂,以化成天下”的⽂字。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化多指⽂治教化和社会伦理道德。

据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化‘是先由⽇本学者在翻译西⽅⽂献是借⽤了我国的汉字,再由⽇本传⼊我国的,对于⽂化的定义,据法国学者摩尔统计多达250多种。

其中⽐较权威的定义是被称为⼈类⿐祖的英国⼈类学家泰勒(Talor)给出的,即所谓⽂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获得的其他任何能⼒、习惯在内的⼀种综合体。

妈祖信仰的起源与形成妈祖,是⼈们对海上⼥神的亲昵称呼,历史上是确有其⼈。

据⽂献记载,妈祖名林默,或称林默娘,⽣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三⽇,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初九仙逝。

祖籍中国福建省莆⽥湄洲岛,是⼀传奇性的宗教⼈物。

林默家道显赫,世代为官,祖上有福建“九牧林”之称,⽗亲林惟愿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男(名洪毅)六⼥。

妈祖为家中之⼩⼥。

关于妈祖的出⽣有个美丽的传说。

在妈祖⽣前,⽗母已有五⼥,切盼再⽣⼀男,因⽽朝⼣焚⾹祝天,祈求早赐麟⼉,然终胎⼜是⼀⼥婴,⽗母⼤失所望。

在她即要降⽣之傍晚,邻⾥乡亲见流星化为⼀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映得岛屿上之岩⽯红光四射,⽗母察觉此婴必⾮等闲之⼥,遂关怀备⾄,疼爱有加。

因其出⽣⾄弥⽉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就⽐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成诵,⽽且能理解⽂字的义旨。

长⼤后,她决⼼终⽣以⾏善济⼈为事,⽮志不嫁,⽗母顺从她的意愿。

她专⼼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治病,教⼈防疫消灾,⼈们都感颂她。

她性情和顺,热⼼助⼈。

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们避凶趋吉。

⼈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私奉献的榜样⽽千古传颂:“传闻利泽⾄今在,千⾥桅樯⼀信风。

”——这是宋代黄公度的诗句;“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信仰文化。

妈祖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守护神,被视为海上的女神和渔民的保护神。

妈祖文化以妈祖为核心,围绕妈祖信仰、妈祖传说、妈祖庙宇等相关内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活动。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起源于宋朝,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信仰体系。

妈祖被尊奉为海上助佑之神,被广大渔民和海员奉为守护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妈祖的故事也成为了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的传说中,她是明代福建沿海漳州南靖人,原名林默娘。

她在12岁时出家为尼,法号“林默”,后来成为了妈祖。

妈祖在担任巫婆期间,曾经多次化险为夷,拯救渔民于危难之中。

她的事迹感动了众多的信徒,妈祖信仰也因此逐渐扩散开来。

妈祖庙宇是妈祖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妈祖信仰的核心场所。

福建沿海地区有众多的妈祖庙宇,其中以漳州南靖的天后宫最为著名。

这座宫庙是妈祖的故乡,也是全国最大的妈祖庙宇,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观光和朝拜。

除了妈祖庙宇,妈祖文化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纪念日,这一天被定为妈祖文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组织盛大的祭祀活动,举行庙会、舞狮子、舞龙等传统表演,喜庆热闹。

此外,妈祖还被赋予了医药、教育、福利等多重功能,妈祖文化在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妈祖文化在海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海上交通的象征,也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在妈祖文化中,人们对大海怀有敬畏之心,同时也表达了对海洋的感恩之情。

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国海洋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妈祖文化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得到了传播。

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在东南亚地区、台湾地区、马六甲等地也有很高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使者。

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妈祖信仰、妈祖传说、妈祖庙宇等相关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现象。

潮汕妈祖崇拜的现象及要点

潮汕妈祖崇拜的现象及要点

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域,妈祖崇拜在潮汕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潮汕妈祖崇拜的现象和要点:
1. 妈祖的起源:妈祖,又称天后娘娘,是潮汕地区的守护神和海上保护神,被普遍认为是渔民的守护神。

妈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60年左右,据传她是一位名叫林默娘的渔家女子,在保护渔民的过程中逝世后被尊为神灵。

2. 应庙和妈祖文化园:潮汕地区有许多妈祖庙宇,是供奉和崇拜妈祖的场所。

其中最著名的是潮州庵、汕尾庙和汕头庙,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妈祖庙会活动。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一些妈祖文化园,如汕头妈祖文化园,展示着妈祖的传说和历史。

3. 妈祖信仰和神话故事:潮汕地区的许多渔民和海上人士都信奉妈祖,因为他们相信妈祖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和顺利出海。

潮汕妈祖信仰的核心是感恩和虔诚,渔民们会在重要的日子向妈祖表达崇敬,并进行祭祀活动。

此外,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也与妈祖密切相关,这些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妈祖的崇拜和景仰。

4. 庙会和活动:潮汕地区的妈祖庙会是一项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活动。

在庙会期间,会有各种游艺活动、表演、祭拜仪式和民间舞龙舞狮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的参与。

庙会还是人们交流、欢聚和传承妈祖信仰的重要场所。

潮汕妈祖崇拜的现象和要点可以归纳为崇敬、信仰、庙宇和庙会等方面。

它体现了潮汕地区人民对妈祖的尊崇和感恩之情,并通过崇拜活动传承和弘扬着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

闽南文化信仰

闽南文化信仰

闽南文化信仰闽南文化信仰——妈祖文化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神诞之日,福建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

仅台湾一省就有妈祖庙五百一十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三十九座,内建于明代的两座,建于清代三十七座,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这一风俗延续依旧。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

妈祖姓林名默。

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

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美丽的小渔村——贤良港。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

闽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

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

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

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六女。

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

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

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

她念小志宏,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父母也顺从她的意愿。

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

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

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

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种。

它主要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的渔民、船民有关,至今仍深受这些地区的人们所崇奉和传承。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即妈祖娘娘,是闽南话中的“妈仙子”之意。

据传妈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福建平和县的姑娘林默娘。

她自幼聪颖,善良纯洁,为人谦虚,能够抚平争执和解决纷争。

因此被后人视为神明。

据传,林默娘临终前向家人表示,“我要去拯救船民,常保平安”,于是身化神明保佑船民。

后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妈祖信仰逐渐形成并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中的一部分。

妈祖文化与信仰以妈祖为核心,并将她和她的信仰与渔民、船商的生计紧密连接在一起。

在妈祖信仰中,妈祖被视为保护、温情和友善的神灵,为她的信仰者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妈祖文化中,各种宗教和信仰都可以融合成一种“万灵宗教”,妈祖信仰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在广阔的社交和文化层面上形成了更为复杂、多样化的文化遗产。

妈祖文化不仅是一个宗教,也是社区组织的形成和维系。

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诞辰,这一天成为妈祖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各种妈祖庙会也在这时举行。

庙会中包括了祈福、庙会表演、食品制作等内容,不仅有宗教的意义,也是全民赏花、旅游、购物、吃美食的重要场所。

在妈祖信仰中,信徒是活生生的,他们参与妈祖庙会,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还对社会治理和海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妈祖信仰对海洋渔业、港口、船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妈祖被视为安全和保护的象征,人们会在船上安装妈祖像,祈祷航行平安。

在台湾,妈祖文化还对台湾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妈祖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珍贵瑰宝,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信仰在信徒心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认同,成为引导信徒走向乐观、积极、向上的灵魂力量。

妈祖文化和信仰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妈祖文化与妈祖节的由来

妈祖文化与妈祖节的由来

妈祖文化与妈祖节的由来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文化的瑰宝。

而妈祖节则是为了纪念妈祖而设立的节日。

下面将对妈祖文化及妈祖节的由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妈祖文化的背景与概述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上圣母娘娘,是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台湾等地的渔民信仰的神灵。

传说妈祖是宋代的一位渔女,因其出生之后就能预知船民的安危,被尊为海上保护神。

妈祖传说中的故事充满了神奇和感人的元素,如妈祖驾云游海、保佑渔船平安等等。

妈祖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它与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他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渔业的依赖。

妈祖信仰的核心是“保佑渔船平安、渔民获丰收”,因此,每年的妈祖节都会有盛大的庆祝活动和祭祀仪式。

二、妈祖节的起源与传承妈祖节是为了纪念妈祖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感恩妈祖的恩惠,祈求她的庇佑和保佑。

据史书记载,妈祖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时,台湾因受到海盗侵袭而饱受苦难,当地居民为了祈求平安,决定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以纪念妈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节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民间节日,并延续至今。

妈祖节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庙会、游行、祭祀等。

其中,庙会是最为常见的庆祝形式之一。

每逢妈祖诞辰或庙会期间,人们会聚集在妈祖庙前,上香祭奠,还会有戏曲表演、花灯展示等活动。

此外,妈祖游行也是妈祖节的一大特色,游行队伍中华丽的船舰和舞龙舞狮的表演吸引着无数游客。

三、妈祖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妈祖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妈祖文化在沿海地区深深植根,并与当地的渔民文化融为一体。

这种文化传承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妈祖文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妈祖被视为仁爱和恩泽的象征,她的故事鼓励人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这种价值观念促使人们形成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相互扶持,共同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和困难。

其次,妈祖文化的传承体现在艺术表现上。

妈祖庙会上的戏曲表演、杂技、舞蹈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湄洲岛的宗教信仰有哪些?

湄洲岛的宗教信仰有哪些?

湄洲岛的宗教信仰有哪些?湄洲岛,这座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美丽岛屿,不仅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还因其丰富而独特的宗教信仰而备受关注。

在湄洲岛,妈祖信仰无疑是最为重要和广泛的宗教信仰。

妈祖,原名林默,相传她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 年)农历三月廿三,因救助海难而逝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 年)九月初九。

自那时起,妈祖被沿海民众尊为海上保护神,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宗教信仰。

妈祖信仰的核心在于其慈悲、善良和勇敢的精神。

人们相信妈祖具有护佑海上航行安全、消灾解难、赐福保平安的神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湄洲岛都会举办盛大而隆重的祭祀活动。

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纷纷齐聚湄洲岛,共同参与这一神圣的庆典。

湄洲妈祖祖庙是全球妈祖信众的精神家园。

这座庙宇建筑宏伟,气势磅礴。

祖庙内供奉着妈祖神像,香火旺盛。

信众们怀着虔诚的心前来朝拜,上香祈福,祈求妈祖的庇佑。

在祖庙中,还保存着许多与妈祖相关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都是妈祖信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除了妈祖信仰,佛教在湄洲岛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岛上有不少佛教寺庙,如天妃宫、朝天阁等。

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与妈祖信仰中的善良、助人等价值观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信众们在佛教寺庙中诵经礼佛,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道教在湄洲岛的宗教信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

在湄洲岛的一些道观中,人们可以看到供奉着道教的神灵,如三清、玉皇大帝等。

道教的信仰和仪式为湄洲岛的宗教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此外,民间信仰在湄洲岛也颇为常见。

一些传统的神灵,如土地公、财神等,也受到当地居民的供奉和尊崇。

这些民间信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湄洲岛的宗教信仰之所以如此丰富多样,与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沿海岛屿,湄洲岛的居民长期以来以渔业和航海为生,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他们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和力量来战胜困难和恐惧。

妈祖文化传承

妈祖文化传承

妈祖文化传承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女神之一,她被尊奉为海上保护神和渔民的守护神。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被广大信众视为神圣而神奇的存在。

在各个沿海城市和渔村,妈祖庙会和传统庆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妈祖信仰的追溯和弘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1.1 妈祖的传说根据传说,妈祖原名林默娘,明朝时期出生于福建晋江市,生活在一个渔村。

她勇敢善良,并且患有严重的智力障碍。

然而,奇迹般的是,妈祖拥有超能力,在海上航行时可以预测风暴和拯救水上遇险者。

因为她的善行和神奇的能力,渔民们将妈祖尊为海上的女神,并建立庙宇供奉。

1.2 妈祖信仰的传承妈祖信仰从福建起源,然后逐渐扩散到了台湾、广东、香港等地区。

每年,数以万计的信徒和游客涌向各地的妈祖庙会,参与庆典活动,表达对妈祖的敬意和祈福。

妈祖还被列为海上交通的守护神,各个港口都设有妈祖像,为出海的船只祈福。

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文化,也是海上人员的精神寄托。

二、妈祖庙会的特色活动2.1 龙狮舞和舞狮表演妈祖庙会通常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就是龙狮舞和舞狮表演。

龙狮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将传统舞蹈和皮影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舞狮表演则是通过两人扮演狮子,模拟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展示出狮子勇猛威武的形象。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能吸引游客和信众,还能增加庙会的热闹氛围。

2.2 渔民祭典和海神游行作为渔民守护神的妈祖,妈祖庙会上经常举办渔民祭典和海神游行活动。

渔民们会亲自参与祭祀仪式,祈求妈祖保佑海上的安全和丰收。

海神游行则是将妈祖神像抬上船在海面上游行,以示对海神的崇敬和感激。

这些传统活动既是对妈祖的敬意,也是对渔民们艰辛劳动的肯定。

三、妈祖文化的传承意义3.1 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妈祖庙会和传统庆典不仅仅是对妈祖信仰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

庙会上的各种活动,如舞狮表演、舞龙舞狮、传统戏曲演出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妈祖知识点总结

妈祖知识点总结

妈祖知识点总结妈祖,又称天妃,海上娘娘,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海神和渔民的守护神。

她的故事流传广泛,深受中国南部各地的人民信仰。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对中国南部地区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妈祖的传说故事、信仰仪式、庙宇祭祀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一、传说故事妈祖的故事始于宋朝。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林默娘的女子,她是福建省船政司的一个妓院歌女。

一天,她死后,她的尸体却不见了,而是在海上漂浮。

后来,林默娘的灵童遗骸漂流到了湄洲岛,被渔民们发现。

于是,当地百姓们将林默娘视为圣灵,立庙供奉,以此为开始,妈祖信仰逐渐兴盛。

传说中,妈祖能够帮助船只平安归港,并且解除海上风浪等自然灾害,保佑渔民及海员平安。

二、信仰仪式妈祖信仰有着丰富的信仰仪式,例如妈祖诞辰庆典、妈祖游筵、巡安、巡游等。

1.妈祖诞辰庆典是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也即妈祖的生日。

这一天是妈祖庙的节日,信徒们会前来祭拜,供奉鲜花和美食,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妈祖游筵是指妈祖出巡时,信徒们会为她准备宴席,而妈祖庙的神职人员在几天内抬着神轿,巡行各村庄。

3.巡安是指妈祖巡游过程中的安抚与保佑,信众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接引妈祖巡游的行列,并在各处巡游途径,就地安设祭台,供奉神像,队形会折回或继续进行。

4.巡游是妈祖信仰中最为盛大的仪式之一,一般发生在每隔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的周期里。

为了表示对妈祖的敬意和感谢,信徒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并参加盛大的巡游活动。

三、庙宇祭祀妈祖信仰在中国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许多地方都会建立妈祖庙,以供奉和祭祀妈祖。

妈祖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地方社区的文化中心,提供宗教活动、文化交流和社会服务。

1.妈祖庙的建筑结构一般为屋顶独特、工艺复杂、富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建筑。

妈祖庙通常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中殿供奉妈祖神像,而前殿供奉关帝或城隍神像,后殿则供奉城隍夫人、子婴等。

这些建筑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和装饰,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珍贵遗产。

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核心思想

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核心思想

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核心思想妈祖文化的信仰功用从最开始的海神信仰文化发展至今有了更多的信仰功能,这都是现代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新的功能。

那么,在现如今的妈祖信仰文化中,其信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店铺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核心思想】1、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大陆和台湾,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

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

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台湾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

2002年7月25日,妈祖金身直航澎湖,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

2004年10月21日早上8点,湄洲妈祖金身从莆田市湄洲岛妈祖祖庙起驾,在54位护驾团的陪同下,从长乐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往澳门,参加第二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

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

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

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

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全统一。

2、传播博爱精神,教化众生向善。

浩瀚宇宙,苍莽无垠,而人却是宇宙的主宰。

尽管因地域,种族,文化根柢的差异,派生出审美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但作为“生”的本能,人性对于善恶美丑之认知却趋于大同。

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同,如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赐人以平安吉祥等等。

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张君房《云笈七签》),当一种理念为民众所接受后,教化则退居其次,而观念(对真、善、美的认同)则生根、开花、结果。

【市博科普】妈祖信俗——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市博科普】妈祖信俗——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市博科普】妈祖信俗——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并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

妈祖本姓林,名默,人们称之为默娘,莆田县人。

她在人间只活了二十八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

传说她自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默默无闻。

她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难。

她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作终极的目标。

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不幸捐躯,年仅28岁。

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

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妈祖信俗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信仰习俗、祭祀仪式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举行妈祖祭典。

妈祖信俗中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宣扬,不仅慰藉了相关民众的心灵,而且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建构新道德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伴随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流动,妈祖信俗逐渐成为华人文化认同的标识和纽带。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

2006年,妈祖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尊崇的一位神话人物,被视为海上保护神和航海者的守护者。

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大省,其民众对妈祖的信仰也十分深厚。

本文旨在探讨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一、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后逐渐传播到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

据史书记载,妈祖信仰于北宋时期开始在山东地区传播,其时民众多以出海捕鱼为生,而妈祖被视为能保佑航海者平安的神祇,因此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

到了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山东已经相当普及,几乎每个沿海城市都有妈祖庙。

二、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发展尽管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但在山东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在建筑风格上,山东的妈祖庙普遍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屋顶脊兽、斗拱等建筑细节富有山东特色。

在信仰习俗上,山东的妈祖信仰也借鉴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庆祝活动,就与鲁西南地区的庙会文化有相似之处。

三、妈祖信仰的社会文化影响妈祖信仰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妈祖信仰是山东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对海洋的尊重和敬畏。

妈祖被视为航海者的守护者,是民众在海上遇到危险时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强化了山东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福建的妈祖信仰随着山东的海洋贸易向山东传播,也带来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元素。

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种交流和融合丰富了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

再者,妈祖信仰也促进了社区的团结和凝聚。

妈祖诞辰等节日活动,不仅是祭祀神祇的仪式,也是社区间的交流和联结。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共享这一神圣的时刻,这无疑加强了社区间的和团结。

四、结论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是该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都深深地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妈祖文化研究报告

妈祖文化研究报告

妈祖文化研究报告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

妈祖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崇拜的海神,袍泽万世,赐福消灾,保佑渔民平安归航。

妈祖文化研究报告主要从妈祖的起源、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妈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那时妈祖被认为是一个名叫林默交的女子,她因拯救了一位溺水的渔民而被尊奉为神明。

妈祖信仰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盛行,如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妈祖庙会活动。

这些庙会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妈祖信仰在当地人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希望通过妈祖的保佑,获得平安顺利的好运和丰收满盈的捕鱼。

妈祖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文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妈祖文化中的神空、神道、祭祀等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崇拜和尊重的传统观念。

妈祖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和谐等。

妈祖被尊奉为救助渔民的神明,她的形象代表了母亲般的关怀和保佑。

这种关怀和保佑的理念在妈祖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在中国的海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妈祖信仰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盛行,每年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妈祖文化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崇拜和尊重的传统观念。

同时,妈祖文化也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和谐等。

妈祖文化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妈祖,又称天妃、天上圣母,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神祇。

妈祖敬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

妈祖敬仰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渔民文化密切相连。

妈祖敬仰文化起源于福建沿海地区,后传播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妈祖被尊奉为海上保佑神,保佑渔民平安出海、丰收归来,也被视为拯救苦难、保护人民的神灵。

妈祖敬仰文化不仅在海洋沿线地区有着浓厚的影响力,也逐渐被全国各地民众所接受和崇拜。

妈祖敬仰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崇敬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在妈祖敬仰文化中,妈祖被视为海洋女神,具有慈悲和拯救众生的力量。

人们相信,只要虔诚地敬奉妈祖,她就会保佑他们远离海难,平安归来。

每年的妈祖诞辰日,都会有大量的信众前来参拜,表达对妈祖的敬仰和祈福之情。

妈祖敬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妈祖精神”,即慈悲、仁爱、博爱、奉献和宽容。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被人们所推崇和追求。

妈祖精神鼓励人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传递正能量,同时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妈祖敬仰文化的传承方式多样丰富。

除了传统的庙会、祭祀活动外,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与妈祖敬仰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文化产品。

例如,妈祖文化节、妈祖影视作品、妈祖音乐会等,都为人们传递了妈祖敬仰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妈祖敬仰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境内,也逐渐走向世界。

随着海外华人的迁徙和中国的对外交往,妈祖敬仰文化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许多海外华人社团和妈祖信仰团体积极组织妈祖庙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妈祖敬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人民的信仰,也是对海洋和自然力量的敬畏。

妈祖敬仰文化以妈祖精神为核心,弘扬慈悲、仁爱、博爱、奉献和宽容的价值观。

这种敬仰文化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承和发展,也开始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妈祖庙的宗教仪式

妈祖庙的宗教仪式

妈祖庙的宗教仪式妈祖庙是海洋民间信仰的重要象征,而妈祖庙的宗教仪式则是这一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宗教仪式作为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承载着人们的信仰、敬畏和祈愿,也是体现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围绕妈祖庙的宗教仪式展开探讨。

一、妈祖庙与信仰妈祖庙是供奉众神之地,承载了人们对妈祖的崇敬与膜拜。

根据传统说法,妈祖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守护神,也被尊称为“天上圣母”、“救人圣母”等。

妈祖庙的建筑通常以古典的风格为主,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

庙内供奉着妈祖的神像,人们可以前来祈福、祷告、瞻仰。

二、妈祖庙的宗教仪式1. 上香礼拜上香礼拜是妈祖庙最常见的宗教仪式之一。

人们会提前准备好香火,然后到庙内点燃香烛,向妈祖敬献。

这是一种表达敬畏与虔诚的行为,也是人们对妈祖保佑和庇佑的一种方式。

2. 祈福活动祈福活动在妈祖庙中也经常举行。

人们会准备祈愿牌和纸钱等供品,然后前往妈祖庙祈求健康、平安、幸福等。

在祈福仪式中,信徒通常会跪拜、念经、敲钟等,表达自己的祈愿和虔诚。

3. 舞狮龙舞狮龙是妈祖庙宗教仪式中一项独特而精彩的表演活动。

舞龙狮形象栩栩如生,色彩艳丽,舞动间给人以喜庆和祥和的感觉。

这一活动不仅能够增添庙会的热闹气氛,也被认为能驱邪避凶,给人们带来好运。

4. 传统音乐表演传统音乐表演也是妈祖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庙会期间,会有专门的乐队演奏传统乐曲,如妈祖进行曲、祈福歌等。

这些音乐表演不仅让信徒们感受到妈祖的神奇力量,也传承了海洋地区的文化遗产。

三、妈祖庙宗教仪式的意义妈祖庙的宗教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首先,它是人们对妈祖庇佑和保佑的一种传统信仰,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

同时,宗教仪式也是人们彼此凝聚的纽带,庙会期间人们可以共同参与、互动,增进友谊与情感交流。

此外,宗教仪式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宗教仪式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传统音乐、舞狮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为什么沿海地区的人多信妈祖

为什么沿海地区的人多信妈祖

为什么沿海地区的人多信妈祖
在福建,妈祖信仰成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妈祖是林默娘的神化。

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生下来时不会哭,取名为林默,因为是女孩,所以叫她林默娘。

她从小就非常聪明,还会游泳。

长大后,林默娘为“里中巫”兼为邻人治病,效果很好,受人赞扬。

后来又由道家指点,学会了气功本领,她还能预报天气变化,常常使渔民们避过台风等带来的危险,转危为安。

人们非常感激她,都把她当作神女、龙女倍加崇敬。

林默娘二十八岁去世,附近渔民非常悲痛,自动建造祠庙奉祀她。

后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林默娘的“圣迹”向四面八方传开,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妈祖”。

妈祖成了各阶层人士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女神后,人们到处建庙以祀,除了沿海地区外,还包括香港、澳门、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到处可见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

台湾的二千一百万人中,就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信仰和崇拜妈祖。

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称之为妈祖文化,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妈祖习俗。

妈祖

妈祖


妈祖的传说
•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 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 婴,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 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 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 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 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 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 均乐事为。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 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 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 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 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 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 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 人们最终化的一种特质,起源于 宋代,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 产之一,妈祖象征海上女神,妈祖由航海 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 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 拜神之一,阐明“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 到处有妈祖”之说。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 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 台定台等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 •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 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一 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 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 海洋文化的特征。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 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 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 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 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 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汉族民间 信仰崇拜神之一。

莆田妈祖文化

莆田妈祖文化

莆田妈祖文化莆田妈祖文化是指起源于福建莆田地区的古老信仰文化。

莆田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外华人、华侨的聚居地之一,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

它是中国妈祖信仰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海洋神祇文化的宝库之一。

其独特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海上文化的繁荣,使莆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莆田妈祖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大历年间,当时莆田地区的人们经常遭受海盗的袭击,十分不安。

于是,当地百姓就发起了一个保护大众免受海盗侵害的运动。

他们按照当时的海洋民间信仰,在大海边凿几根木桩,立一庙宇,谒拜海神,以此祈求神灵保佑。

之后,他们又在神庙内制作了一尊女神像,久而久之,这个女神像就成为了当地百姓的守护神,被称为妈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逐渐扩散到福建、台湾和南洋各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妈祖信仰具有海洋文化、道教、佛教、儒教等元素的综合性特点,成为民众的信仰中心和文化共同体。

每年農历三月廿三、廿四舉行的妈祖诞辰及大型妈祖游祭活动,成為全球華人的盛大節慶。

莆田妈祖文化是一种富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妈祖信仰的内涵丰富多彩。

莆田妈祖文化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妈祖的传说、祭祀仪式、文化符码等方面来讲,妈祖信仰的内涵包括海洋文化、儒教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民俗文化等众多因素。

2.妈祖信仰的群众性。

莆田妈祖文化在历史上曾是一种地方性宗教习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全民信仰。

妈祖信仰的普及,使得人们通过信仰与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让妈祖信仰成为了涵养海洋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要文化财富。

3.妈祖文化的文化特色。

莆田妈祖文化地区独特的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背景孕育了妈祖文化独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工艺文化等多种文化、节日、习俗等。

【妈祖文化】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文化的外延

【妈祖文化】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文化的外延

【妈祖文化】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文化的外延自古以来,妈祖文化在社会中就有十分广泛的积极影响。

直至现今,妈祖文化仍然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成为我国文化研究中重要的学术文化课题之一。

接下来,跟着店铺一起去了解关于妈祖文化的外延,看看都有哪些相关课题。

【妈祖文化】妈祖信仰研究,妈祖文化的外延妈祖文化的外延指的是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文化与中外关系史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

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

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

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

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二、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史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

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

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三、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个传说是妈祖与大道公吴本有过一段情史,吴原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尤其是「点龙眼、医虎喉」闻名杏林,但却无法治愈自己头上的疥疮,故头上经常戴着七星冠遮羞。妈祖是童女成神,而大道公则是童男升仙,两人异化神仙后相遇于灵宵,大道公见妈祖慈悲优雅并花容月貌,顿生爱慕之心,妈祖则对于忠厚济世、年轻英俊的大道公亦有好感,两人日久生情便论及婚嫁,于是大道公择定吉日良辰,派出八抬花轿前去迎娶妈祖,但迎亲途中,妈祖见母羊生产的情景与痛楚,惧怕婚后将有相同的遭遇,遂决定不嫁,吩咐轿夫转头回去。正在等待新娘到来的大道公听到消息,当然恼羞成怒而大兴问罪之师,但妈祖的道行实在太高,大道公对她无可奈何,婚事只好就此作罢。但从此大道公对妈祖怀恨在心,故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日,当妈祖打扮得花枝招展过生日,接信徒供奉的这天,大道公便施法下起一阵大雨,把她的华服淋湿,脸上的铅华洗尽,既可泄恨又能减少宵小对妈祖的窥伺。而妈祖虽决定不嫁大道公,但对他仍不忘情,所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大道公生日出巡时,便兴起大风吹掉他头上的七星冠,使其癞痢示众,让漂亮的女子对他失去兴趣。
妈祖是林惟悫的第六女,出生时就有灵异现象。林愿娶王氏为妻,原已生下一男五女,男名洪毅,如名大娘、二娘、三娘、舜娘、痴娘。惟悫夫妻痛感一子单弱,且长男洪毅身体虚弱,朝夕焚香祈求佛祖再授一男,以光大林姓宗祧。据说未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廿三日傍晚,从西北方有一道红光,射入林惟悫家中,林年人王氏腹中的胎儿,突然开始蠕动,不久即生下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女孩来。生了女孩虽然失望,但因生产时红光射入,且房内有馥郁异香,故对第六女也颇怜爱,取名「九娘」,但生后一个多月,仍不曾出声哭过,所以又叫她「默娘」。
某日,一老道士玄通来到林家化缘,默娘不嫌老道士衣衫褴,依然邀其入室,敬献香茗,施拾钱财。老道士大为感动,且见其生性卓异,乃对默娘说:「我看你出生以来,就具有佛性,你应该把你的这副慈悲心肠,去拯救世人才对。」说罢,授以「玄微秘法」。经老道士教授后,顿悟一切经典的真义。妈祖精研典诀、兵书和剑法,训练自己成为文武双全的才女。十六岁时,有一天与女伴在庭院休憩,忽然有神人手执铜符(或说天书),从古井中冉冉升起,诸女伴以为妖怪作祟,吓得魂不附体,一哄而散。仅默娘一人跪下叩拜,神人将「铜符」交给默娘后,升空而去。她潜心钻研「铜符」的灵妙,学得一身法术,用「铜符」驱邪压煞,消灾解厄,治病济世。
信仰万灵宗教许大师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2]。
六(清)杨峻《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七(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着灵验”。
由众多的史料与传说中,大概可描绘出妈祖本名林默娘,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屿人,祂的祖先原居河南,代代都是显宦,始祖林披一共生了九个儿子,聪明且方正自恃,在唐朝宪宗时代,各授州刺史,而受后人钦仰尊称为「唐九牧」。九兄弟中,林蕴拜命邵州刺史,所生子孙代代做过高官。至第七代孙保吉改文为武,后周世宗拔擢他为统军兵马使;当时天下纷乱,保吉不忍兵燹杀伐,弃官隐于湄洲小屿。自此而后,世世就变为湄洲屿人。保吉逝世后,他的儿子林孚承袭世爵,官至福建总督,政声载道,却不重仕途,未几辞官返乡,悠游于山水间。林孚单生一子,叫做林愿,别名惟悫,官至都巡检,后来告老,在湄洲隐居,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林愿为人敦厚朴实,乐善好施,乡里尊称为「林善人」。
妈祖生平
关于妈祖的生平来历,方志记载或民间传说甚多,惟内容并不一致。「台湾省通志稿」略谓:「相传在五代末年,福建莆田湄洲屿林惟悫第六女名默娘……在廿八岁那一年殁为海神,灵爽昭着,并获得历代的封赐。」其中载述较详者为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载云:「按天后,莆田湄洲人。宋都巡检林愿女,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廿十三日诞。从幼能知休咎,布席海上济人;人称神女。雍熙四年(西元987年)九月九日升化(或云二月十九日),年二十有八。厥后人常见其衣朱衣,飞腾海上,因建庙祀之,且并祀于其乡之地名红螺者。」
八《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记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妃姓林,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学者研究指出,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神的代表。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的重阳节,当时默娘廿八岁,在林香诵经后,禀告家人拟趁重九攀登湄峰,散散喧嚷的尘寰,她登山如履平地,身手矫健,眨眼间衣袂飘飘钻入云端,随着仙女升天而去。另有一说谓默娘在救父孝行中,得道升天成神。后来地方人士在湄洲屿默娘得道处,为她建立一座庙宇,这便是妈祖庙的起源,此后妈祖时常显灵,每当舟船遇风海潮汹涌时,舟上的人祈求默娘保佑,如在桅樯上或风浪中出现「妈祖火」的红光,即表示默娘已在暗中护佑他们,即可安然脱险。妈祖成神后,莆田县的人对她极其信仰,称为「通贤灵女」。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1]”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默娘除具有治病、驱邪的神异能力外,最让村人敬佩的是她的拯溺神力。湄洲渔民靠讨海为生,难免有遭遇大风大浪的时候,覆舟溺毙的海难时有所闻。但有些遇难脱险的人,回忆在落水恍惚间,看到一名穿红色衣服的少女,驾一张竹蓆,在海上救起溺水者,得救的人回家后,才知道家人求过默娘拯救。默娘也常施法术使得风浪平静,俨然成为讨海人的守护神,遂为称为「神仙女」或「龙女」。相传某年秋天,默娘的父兄一起出海捕鱼,她则在家织布,母亲王氏见她坐在织机前发呆,连叫几声毫不回应,于是生气打了她一巴掌,默娘「啊」的一声,竟捶胸顿足地哭说:「刚才父兄在海上遇险,我正在海上救助,当一只手拉着父亲,口里咬着哥哥的衣服,您打了我,我一惊喊,哥哥就落海了……。」次日一早,父亲果然流着眼泪,带着哥哥的噩耗回来。不过对照默娘的家世,她的父兄不太可能会以打鱼为生,此传说的可能性几为零。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六(清)杨峻《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七(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着灵验”。
每年的妈祖生时,总要下阵子雨;大道公生时便要刮刮风,历年不爽。网友们可以留心看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
妈祖传说
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而《天后志》与《天妃显圣录》则分别记载了多则传说与显圣之事迹。
一莱屿长青
湄洲岛旁边有一个小屿,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祖传妈祖说法
神话传说中的妈祖,是位雍容聪慧的单身女性,因而产生有觊觎她的姿色或爱恋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希腊神话。
其一是千里眼与顺虱耳觊觎妈祖的姿色而逼婚,相传千里眼及顺风耳是商朝暴君纣王的兄弟,于周武王伐纣的桃花山之役战死后化为厉鬼,所以二人长得裂嘴獠牙,十分骇人。有一次妈祖路过桃花山,此二人见妈祖丰满厚实的风韵,竟向妈祖逼婚,后来与妈祖相约决战,无奈两兄弟法力差一截,被妈祖降服成为驾前的男仆。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