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引起血流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伤口感染。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方法就可检测 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 而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2.损伤细胞膜功能
(1)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黏菌素类)呈两极性,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 部分结合,亲脂性端与细胞膜的磷脂相结合,导致菌细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 漏,细菌死亡。 (2)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的生物合成;细胞膜通透性
3.影响蛋白质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小亚基。 氯霉素、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大亚基。
4.抑制核酸合成
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细菌DNA旋转酶抑制细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可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 酸的生成受到抑制。故甲氧苄啶(TMP)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 敏方法就可检测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 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而治疗起来会比较 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宣布甲流大流行结束之后,一种被误读 成病毒的金属酶“NDM-1”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致死性”、“超 级细菌”、“无药可治”……在领教过SARS和甲流的威力后,人 们对“NDM-1”以及由它带火的“超级细菌”概念也变得“超级敏
目的要求

06细菌耐药性

06细菌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受
获得性耐药
原来对某种抗菌药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耐药株 三个因素:药物剂量、自发突变率、耐药基因
转移
细菌耐药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
利福平耐药
耐药质粒(R质粒)
编码水解或修饰药物分子的酶,如β-内酰胺酶、氯霉 素乙酰转移酶(CAT)、乙酰化酶、腺苷化酶、磷酸 化酶等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020年12月20日星期 日上午1时45分 17秒01:45:1720.12.20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2月 上午1时 45分20.12.2001:45December 20, 2020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1时45分 17秒01:45:1720 December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2.2020.12.2001: 45:1701:45:17Decem ber 2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2月20日上午1时45分 20.12.2020.12.2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2月20日星期 日上午1时45分 17秒01:45:1720.12.20
Chapter 6 抗细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种类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是指能杀死细菌细胞的药 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药物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是指仅有抑制细菌生长 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停药后细菌可继续生长, 如四环素、磺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1:45:1701:45: 1701:4512/20/2020 1:45:17 AM

病原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第 6章细菌的耐药性一、选择题A 型题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 F 质粒 B . R 质粒 C. 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 质粒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转座因子介导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3、取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4、关于 R 质粒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R 质粒是耐药性质粒B. R 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C. R 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D. R 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E. R 质粒由 RTF 和 r 决定子组成5、R 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A. 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B. 可从宿主菌检出 R 质粒C. 容易因质粒丧失成为敏感株D. R 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E. 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A. 钝化酶的产生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X 型题一、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二、取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抗菌药物的利用D.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A. 合理利用抗菌药物B.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 研制新抗菌药物D. 研制质粒消除剂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办法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A.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钝化酶的产生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二、填空题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细菌的耐药性 试题

细菌的耐药性 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各型试题]一、名词解释1、multiple resistance2、acquired resistance二、填空题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E、以上都是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A、节约抗菌药物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C、按照病程要求D、使疗效最好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D、1940年首次发现E、分为四类B型题(1~5题)A、磺胺药B、利福平C、链霉素D、唾诺酮类药物E、红霉素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6~10题)A、插人序列B、R质粒C、耐药性传递因子D、耐药性决定子E、转座子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8、只编码转座酶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10、即非接合性质粒X型题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C、耐药R质粒的播散D、耐药菌株的存活E、敏感菌株的淘汰2、关于R质粒的叙述哪些正确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C、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3、氨基糖甙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C、耐药菌株产生腺苷转移酶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E、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B、易丢失C、一般稳定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途径之一三、问答题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如果不努力控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毁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256
128
椭圆形
细菌生长
抑制区
8
判读抑菌浓度
(MIC ug/ml)
016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四、 E-test法
1.菌液制备及接种均同纸片扩散法 2.于90mm平板上可放E试验试条1 ~ 2条,140mm平板最多可放6条 3. 孵育、温度及时间同纸片扩散法 4.读取椭圆形抑菌环与E试条的交界 点值即为MIC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菌或杀菌作 用的方法称为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ST)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纸片扩散法
稀释法
E-test法
精品课件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敏感(S) 菌株被推荐剂量治疗感染部位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抑制 中介(I) 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有临床效果,还代表敏感与耐药之间缓冲区 耐药(R) 菌株不能被常规剂量抗菌药物可到达的浓度所抑制
微生物学检验
精品课件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检验》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精品课件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2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3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4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精品课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常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 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实验质量影响因素
精品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二、纸片扩散法
1.水解酪蛋白(MH)培养基,pH7.2~7.4,做成琼脂厚度4mm, 直径90mm的平板
2.挑取孵育16~24小时已分纯菌落,置于生理盐水管中,振荡 混匀后校正浓度至0.5麦氏标准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二、填空1.耐药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表示。

2.抗菌药物对细菌起作用的首要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该药物的。

三、选择题1.细菌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是定向的B.突变频率很高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E.不发生回复突变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单一耐药性B.可稳定遗传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3.关于细菌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A.R质粒可携带耐药基因B.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耐药C.转座子可携带耐药基因 D耐药基因极少通过接合方式转移E.质粒编码的耐药通常是多药耐药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2.试比较基因突变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3.试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4.试述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等)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至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二、填空1.最小抑菌浓度2.靶位三、选择题1.C2.D3.D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第六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单项选择题1.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包括哪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碳青霉烯类D.拉氧头孢类E.氨基糖苷类2.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是A.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B.抑制m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C.干扰细菌DNA复制D.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E.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3.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是A.万古霉素B.红霉素C.妥布霉素D.头孢他啶E.青霉素4.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什么抗菌药物联用能增强抗菌活性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喹诺酮类抗菌药物C.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D.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E.四环素类抗菌药物5.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抑菌作用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C.干扰细菌DNA复制D.抑制m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E.竞争性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6.克拉维酸属于何类药物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磺胺类抗菌药物C.喹诺酮类抗菌药物D.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E.β-内酰胺酶抑制剂7.遵循CLSI抗菌药物选择原则,A组代表A.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B.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C.常规试验但只是选择性报告的抗菌药物D.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菌药物E.不允许常规试验并报告的抗菌药物8.按照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应该是哪组A.A组B.B组C.C组D.U组E.O组9.药敏试验结果,测试菌抑菌圈的大小与测试菌的MIC呈现A.负相关B.正相关C.无相关D.高相关E.低相关10.下列有关药敏试验意义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药敏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B.药敏试验为中介时,只要加大药物剂量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C.药敏试验结果是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D.药敏试验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E.体外药敏结果不完全与体内治疗效果一致11.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倾倒MH平板时,培养基的厚度应为A.3mmB.2mmC.4mmD.5mmE.6mm12.药敏试验稀释法MIC的单位是A.mg/m1B.μg/mlC.mg/lD.μg/lE.g/m113.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要求细菌悬液的浓度是A.0.5×108CFU/mlB.1.5×108CFU/mlC.3×108CFU/mlD.3×104CFU/mlE.1.5×106CFU/ml14.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试验常用的培养基为A.布氏琼脂B.M-H琼脂C.营养琼脂D.肉汤琼脂E.HE琼脂15.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纸片距平板内缘距离应该A.>12mmB.>15mmC.>18mmD.>20mmE.>24mm16.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各抗菌药物纸片中心距离应该A.>12mmB.>15mmC.>18mmD.>20mmE.>24mm17.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药敏纸片的直径要求为A.4.50mmB.5.35mmC.6.00mmD.6.35mmE.7.35mm18.纸片扩散法不能用于测定下列哪种细菌的药敏试验A.屎肠球菌B.阴沟肠杆菌C.铜绿假单胞菌D.鸟分枝杆菌E.鲍曼不动杆菌19.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引起A.菌群失调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毒血症20.纸片扩散法检测葡萄球菌属对苯唑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在抑菌圈内任何可辨别的菌落生长均提示A.敏感B.中介C.耐药D.非敏感E.中度敏感21.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时,平板最好单独平放,叠放时最多不能超过A.2个平板B.3个平板C.4个平板D.5个平板E.6个平板22.要控制诸多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措施是用什么进行质控A.标准温度B.标准时间C.标准药物D.标准平板E.标准菌株23.关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稀释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稀释法所稀释的是抗菌药物B.稀释法包括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C.稀释法测定的是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值D.MIC即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E.MIC即为能杀灭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2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不包括A.无关作用B.拮抗作用。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各型t 戈题]一、名词解释1、multiple resistance2、 acquired resistance二、填空题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 表示.2、细菌耐药性分为 和.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 、和.4、转座因子包括 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 ,后者 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和.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 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 和 方式传递.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限制包括 和.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 ,而R 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O三、选择题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A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B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C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D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E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C 、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D 、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 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A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B 、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E 、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E、以上都是4、有方案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A、节约抗菌药物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C、根据病程要求D、使疗效最好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5、关于3-内酗胺酶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B、革兰阳性菌的3-内酰胺酶位于胞外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D、1940年首次发现E、分为四类B型题〔1〜5题〕A、磺胺药B、利福平C、链霉素D、唾诺酮类药物E、红霉素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证基〔6〜10题〕A、插人序列B、R质粒C、耐药性传递因子D、耐药性决定子E、转座子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8、只编码转座酶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10、即非接合性质粒X型题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C、耐药R质粒的播散D、耐药菌株的存活E、敏感菌株的淘汰2、关于R质粒的表达哪些正确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C、具有自我复制的水平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3、氨基糖黄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C、耐药菌株产生腺甘转移酶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E、耐药菌株产生伊内酰胺酶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B、易丧失C、一般稳定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限制途径之一三、问做题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一一如果不努力限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消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限制细菌耐药性[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2、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曲于是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故可稳定地传给后代.二、填空题1、相对反抗力,最小抑菌浓度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3、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4、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酶耐药基因5、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比其他阴性菌低,存在主动外排机制6、高温澳化乙咤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接合,转导9、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10、单一耐药,多重耐药三、选择题A型题1、B2、D3、E4、B5、CB型题1、C2、E3、D4、A5、B6、C7、B8、A9、E10、DX型题1、CDE2、BCD 3 ABC4、ACE四、问做题1、细菌对于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过程实质是染色体或质粒上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产生机制包才^:〔1〕钝化酶的产生: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便其失去抗菌活性.如对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3■内酰胺酶,可特异性作用于药物分子结构中的3■内酰胺环,使药物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其他钝化酶还有氧基糖贰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酣转移酶、甲基化酶等.钝化酶可以是细菌质粒或染色体编码;〔2〕药物作用的靶发生改变:耐药菌株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使抗菌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如红霉素作用靶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I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L4或L12蛋白构象改变,便影响了红霉素的结合而产生耐药性.〔3〕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某些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造成细胞壁上孔蛋白的丧失或降低其表达,而影响药物从细胞外向细胞内的运输.另一方面,某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中发现有四环素主动外排系统,将四环素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由质粒编码.〔4〕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株的选择作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形成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使占小比例的耐药性突变菌株被选择并不断扩大.2、〔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资料,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在临床上提倡和推广药物敏感性测定试验,预防滥用抗菌药物.〔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应予隔离,预防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医务工作者定期检查带菌情况,预防耐药菌引起医院内感染.〔3〕增强药政治理.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给.必须规定预防使用供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牧畜的治疗,以预防对医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4〕研制新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构的关系,研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如新合成的耐酶青霉素能由于酣基侧键Rl的空间位障作用,而保护了伊内酷胺环,使其不被水解.〔5〕研制质粒消除剂.耐药性质粒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占重要地位,研制质粒消除剂或预防耐药性转移的药物是很重要的工作.如用高温和漠化乙咤消除R质粒.〔6〕抗菌药物的"轮休".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细菌可恢复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故有方案地将抗菌药物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限制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查课件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查课件
细菌的外膜上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使菌 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外 膜上有一种蛋白OprK,泵出多种抗生素 ,是产生 耐药的重要机制 。
19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 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1.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导致对四环素、红 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胺 类抗生素耐药 。
2.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 素类抗生素耐药 。
3. DNA螺旋酶的改变是对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 的重要机制 。
20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4.核酸合成途径中序列靶位酶的改变 对磺胺- 甲氧嘧啶
耐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改变致甲氧嘧啶耐药。 5. PBP发生改变 ,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结合或亲和
. K-B法试验程序
挑取菌落 转种肉汤
比浊
涂布平板上 放置药敏纸片 量取抑菌圈大1小
2
1、常见菌 2、苛氧菌 3、厌氧菌 4、酵母菌 5、真菌
. E试验法
13
.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意义 . 联合抑菌试验 .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14
15
常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 监控治疗效果试验:
• 1、血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serum antimicrobial level)
27
四、铜绿假单胞菌
•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呈现明显的 固有耐药性。长期以来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认 为是由于该菌具有外膜的低通透性(主要是外膜
微孔蛋白突变,阻止抗生素由外膜进入胞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耐药的产生机制与细 菌具有能量依赖性的主动外排系统有关,也可能 同时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由于在长期抗生素治疗 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发生耐药,因此,初代 敏感的菌株在治疗3~4周后,测试重复分离株的抗 生素敏感性是必要的。目前,对假单胞菌感染多 采用联合治疗,如选用一种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 一种氨基糖苷类或一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

第六篇细菌耐药性课件

第六篇细菌耐药性课件
详细描述
细菌耐药性是指某些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基因的方式,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抵抗能力,使其无法有效杀死 或抑制这些细菌的生长繁殖。这种抵抗能力可以使细菌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并对同一种或不同种抗 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
分类
总结词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 性两类。
详细描述
天然耐药性是指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生素 具有抵抗力,这种抵抗力通常是由于细菌本 身的基因所决定的。获得性耐药性则是指细 菌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或 获得外源基因的方式获得的对抗生素的抵抗 能力。获得性耐药性通常是由于细菌基因突
除了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外,合理使用和管理现有的抗菌药物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减缓细 菌耐药性的发展。
详细描述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此外,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包括限制抗菌药物的处方权、实施抗菌药物的分级
管理制度等,以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
THANKS
水源传播
水源传播是指细菌通过水体,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水源传播可 以发生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也可以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等供水系统 中。
水源传播的途径包括饮用污染的水、接触污染的水体等。为了防止水源传播,我 们应该注意饮用水的卫生质量、避免接触污染水体等。
04
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与危害
基因扩增可导致细菌产生大量 的耐药基因拷贝,增强细菌对 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基因扩增在细菌耐药性产生和 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 在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过程中。
03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细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从一个宿主传播到 另一个宿主的过程。这通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或者动物与 动物之间。接触传播可以发生在医院、学校、家庭等环境中 ,特别是在拥挤、不通风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及防治PPT课件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及防治PPT课件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及防治 Drug resistance
第一节 抗菌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抗生素(antibiotic ):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产物。有天然和人工半 合成两类。
1
按生物来源分类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 菌素,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 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 霉素B等。
并不断扩大.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11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作用机制)
细胞壁
细胞膜
蛋白合成 核酸合成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aureus,MRSA)
溶菌酶作用点
(-1,4 glycosidic bond)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3
甘 肃 医 学 院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4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β-内酰胺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和杀死细。细菌 医

细胞壁的合成是通过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催化完 院
成的。各种细菌都有青霉素结合蛋白,按分子量可
分为PBP1,PBP2,PBP3等,PBP1分子量最大。
青霉素结合蛋白-转糖基酶、转肽酶、D-羧肽酶、
内肽酶。
5
一、β-内酰胺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天然青霉素、耐青霉素 医

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 院
剂 (二)头孢菌素类


A组:包括对特定菌群的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药物;
B组:只在A组药物耐药、过敏、无效时选择性报告; C组:在A、B组药物过敏或耐药时选用;
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药物。
18
一、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GANSU MEDICAL COLLEGE
药敏试验的折点遵照每年最新公布的CLSI标准进行。敏感
7
二、氨基糖苷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按其来源分为:①由链霉菌属发酵滤液提取获 肃

得,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巴 学 院
龙霉素、新霉素;②由小单胞菌属发酵滤液中提取,
有庆大霉素、阿司米星;③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有阿
米卡星、奈替米星、地贝卡星(dibecacin)等。氨基
20
GANSU MEDICAL COLLEGE
二、纸片扩散法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实验原理

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
肃 医
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药物吸收琼脂中水分溶
学 院
解后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
度。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
制,形成透明抑菌圈。抑菌圈大小反映测试菌对

包括纸片扩散法(disc diffusion test)、稀释 院 法 (dilution test)、E-test法和自动化仪器法 ,稀释法包括宏量肉汤稀释法(macrodilution test)、微量肉汤稀释法(microdilution test)、 琼脂稀释法(agar dilution test)。
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是:①通过外膜孔蛋白和磷脂渗透进入细
菌细胞;②作用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复10 制、修复和重组。
五、糖肽类和环脂肽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糖肽类目前有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 甘

和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活性,对MRS 医

非常敏感

达托霉素(daptomycin)为环脂肽类抗生素,

释法的原理和特点,对抗菌药物直接测量MIC。E试条 肃

为宽5mm、长50mm的无孔试剂载体,一面固定有浓度呈 学 连续指数增长的抗菌药物,另一面有所含药物浓度的 院
刻度。
细菌生长区
E test 塑料条
256 128
椭圆形 细菌生长 抑制区
8
判读抑菌浓3度3
016
(MIC ug/ml)
四、E-test法
1.影响纸片扩散法的因素
少应用于临床。
医 学
第二代喹诺酮类对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均有作用, 比较这类 院
药的抗菌活性强度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罗美沙星、
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及诺氟沙星。
第三代喹诺酮类主要包括司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格帕沙星及莫西沙星,对革兰阳性菌作用高于第 二代的4~8倍,对厌氧菌亦有作用,。
30
三、稀释法-肉汤稀释法
GANSU MEDICAL COLLEGE
浓度 4
8

甘 肃 医 学 院
16
32
64
128 256 μg/ml

抗菌药物素倍比稀释,接种菌105CFU/ml , 孵育温度35℃,16~20h,判读结果。
31
三、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GANSU MEDICAL COLLEGE
学 院
落悬液法,相当于0.5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35
℃±2 ℃,空气,16~18小时观察结果,质控菌株推
荐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
(为监控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抑制剂纸片用)。
28
纸片扩散法图解
GANSU MEDICAL COLLEGE
敏感
抑菌圈 细菌菌落
细菌生长
12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七、四环素类

四环素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短效四环素有 肃 医
:土霉素、四环素;中效四环素有:地美环素、美 学 院
他环素;长效四环素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其 作用机制主要与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止 肽链延伸,抑制蛋白质合成。临床上四环素类常作 为衣原体、立克次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22
二、纸片扩散法
3.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试管内壁旋转挤去多余菌液。

4.在MH琼脂表面均匀涂布接种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 肃

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5.平板在室温下干燥3~5min,用无菌镊子或纸片分配器
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
纸片距平板内缘大于15mm
大亚基的23S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和肽链延伸;
②肺部浓度较血清浓度高;③新一代大环内酯类具有
免疫调节功能,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9 吞噬功能。
四、喹诺酮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第一代喹诺酮类为窄谱抗生素, 主要有奈啶酸,对革兰阳性 甘
球菌无作用, 主要用于大肠埃希菌,且迅速出现耐药,已较 肃
我国主要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制定
的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17
一、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GANSU MEDICAL COLLEGE

我国主要遵循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肃

制定的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分离出病原体时,必须选择 肃 医
合适的抗菌药物和合适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抗
学 院
菌药物的选择应遵循有关指南,并与医院感染科、药
事委员会和感染控制委员会的专家共同讨论决定。在
耐药





药敏纸片
抗生素浓度
29
三、稀释法
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培养基进行一系列 甘 肃
不同倍数稀释,经培养后观察被试菌株的最低抑
医 学
菌浓度,根据CLSI提供的MIC解释标准判断细菌 院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稀释法中使用肉汤培养
基为肉汤稀释法,使用琼脂培养基为琼脂稀释法。
GANSU MEDICAL COLLEGE
14
九、氯霉素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氯霉素类抗生素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其
肃 医

作用机制为作用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使肽 院
链延长受阻而抑制蛋白合成。氯霉素对许多革兰
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
体有抗菌活性。
15
甘 肃 医 学 院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6
24
甘 肃 医 学 院
25
GANSU MEDICAL COLLEGE
甘 肃 医 学 院
26
GANSU MEDICAL COLLEGE
甘 肃 医 学 院
27
GANSU MEDICAL COLLEGE
二、纸片扩散法
GANSU MEDICAL COLLEGE

(二)质量控制
肃 医
对于肠杆菌科细菌,M-H琼脂,生长法或直接菌
13
GANSU MEDICAL COLLEGE
八、林可霉素类
GANSU MEDICAL COLLEGE

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主要作
肃 医
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学 院
革兰阳性杆菌。
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50S核蛋白体亚基结合, 抑制蛋白合成,并可干扰肽酰基的转移,阻止肽链 的延长。
GANSU MEDICAL COLLEGE
(一)方法


1.菌液制备及接种均同纸片扩散法。


2.于90mm平板上可放E试验试条1 ~ 2

条,140mm平板最多可放6条。
3. 孵育、温度及时间同纸片扩散法。
4.读取椭圆形抑菌环与E试条的交界点
值即为MIC。
34
五、质量控制
GANSU MEDICAL COLLEGE
(susceptible, S)指当使用常规推荐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 甘

疗时,该抗菌药在患者感染部位通常所能达到的浓度可抑制分 医
离菌株的生长。中介意味着该药常规剂量治疗该部位的感染可
学 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