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 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1
寒哮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 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3
初期
肺阴亏损
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 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
月华丸
中期
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 虚火灼肺 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 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阳虚水泛
8
肺 痿
虚热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4
8
肺 痿
虚寒 心虚胆怯
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 尿,舌质淡,脉虚弱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 或细弦
温肺益气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补肾纳气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初期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2024《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2024《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头痛 1.风寒头痛的主证是什么?
答:头痛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口不渴,常喜裹头,苔薄白, 脉浮或浮紧。 2. 头痛的病因病机有哪几方面? 答:引起头痛的主要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和内伤不足。外感头痛 ,多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 ,多夹时气、寒湿、热邪致寒凝血滞,络道被阻,或风热 上炎,侵扰清空,或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展而致外感头痛。内伤头 痛,常因情志失凋,郁火上扰,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 ,气逆上犯于头则头痛。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 而致头痛。内伤不足,脑窍失养,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气血衰败,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 泻肝汤 2 .患者钟某,女,4 6 岁。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 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 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 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 一贯煎。
2、简述聚证食滞痰阻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主方。 答:聚证食滞痰阻型的临床特点为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条状 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苔腻,脉弦滑,治疗是:导滞通便,理 气化痰,主方为六磨汤。 3、聚证的肝郁气滞型与积证的气滞血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有何不 同? 答:聚证的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特点是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脘胁之间时有不适,苔薄脉弦,治疗是疏肝解郁,行气,消聚,主方 是逍遥散。积证的气滞血阻型的临床特点是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 胀痛并见,苔薄白,脉弦,治疗是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1、王某,男性,32 岁。连续数周每晚进餐后,出现腹中胀满疼痛, 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时有呕吐,恶心厌食, 嗳腐吞酸,大便秘结 2 日未解,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滑弦。 中医诊断:积聚(聚证) 症候分析:食滞肠道,气机不畅,气聚不散,出现诸症。食积化热则 口干口苦。舌脉为食浊阻滞之象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1.痫病:常有先天因素,或有头部外伤史,以青少年为多见,痫之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发作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嚎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如常人。

厥证: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痉证也多见神昏,不省人事,但前者无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的症状。

痉证:中风和痉证都可见突然起病、意识不清等症状,但是中风常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痉证则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的症状。

2.瘿病:是因情志、饮食及水土失宜,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3.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所致不能自主地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严重者可伴有神昏。

4.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5.颤震的病因病机:①风阳内动②谈热动风③淤血夹风④髓海不足⑤气血亏虚6.水肿:证型方药:(一)阳水:1.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小豆汤3.水湿浸渍:五皮散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疏凿饮子(二)阴水1.脾阳虚衰:实脾饮2.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7.治疗原则:①上下异治②阴阳分治③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淤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

8.如何辨别水肿与鼓胀水肿病征病位多在肌肤,病因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其病机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气化不好。

其临床表现,初起从眼睑部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皮色一般不变。

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不能平卧等症9.辨别阴水与阳水阳水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受风邪、水湿疮毒,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

阴水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的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阳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肿胀先起于头颅,由上而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紧光亮,按之凹陷不易即起。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计划精.docx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计划精.docx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精)若汗出而喘不平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 ,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 :化痰降逆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 ,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 :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 ,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 -保真汤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 《证治汇补》分虚实。

1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若喘脱 ,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3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痰浊蕴肺 :化痰降气 ,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5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八、痰饮《金匮》始有名称 ,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 ,提出“外饮治脾 ,内饮治肾”1.痰饮1脾阳虚弱 :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 :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2.悬饮1络气不和 :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2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 -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邪犯胸肺 :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麻杏石甘汤4饮停胸胁 :攻逐水饮 -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控涎丹3.溢饮——外寒内饮 ,水寒相杂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 :温肺化饮—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九、血证《血证论》治血四法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提出治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中医执业考试内科归纳总结

中医执业考试内科归纳总结

中医执业考试内科归纳总结一、背景介绍中医执业考试是一项对中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的重要考试。

内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医执业考试内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二、常见疾病的病因与治疗1. 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考试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病因主要包括肝火上扰、肾虚、脾虚等。

治疗中可采用平肝熄火、滋阴降压的方法,如常用的方剂有天王补心丸、降压片等。

2.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病因主要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舒心的方法,如可用桃核承气汤、通心络口服液等进行治疗。

3.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疾病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其病因主要与胃火上炎、脾胃虚弱等有关。

治疗中可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养胃的方法,如常用的方剂有黄连解毒片、金银花茶等。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病因与胰岛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上可采用养阴清热、健脾益气的方法,如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参茸养阴胶囊等。

三、脉象特点与辨证论治1. 脉象特点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环是脉诊,掌握脉象特点对于准确判断疾病与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常见的脉象特点包括脉浮、脉沉、脉细、脉滑、脉数等,具体疾病对应的脉象特点可根据相关教材进行总结学习。

2.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脉象特点和病症,采取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如脉浮数者,可用清热解毒药治疗;脉沉细者,可用温补中药治疗。

同时,考生还要熟悉常用方剂的用法用量以及适应症与禁忌症,确保在实践中能够准确运用。

四、常见药物的用法用量1. 中药用法用量中药使用的方法与剂数、用量等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例如,煎煮法、冷煎法、炮制法等都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要求来灵活应用。

2. 中药方剂的用法中医内科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很多,对这些方剂的用法用量进行熟练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应在备考中多进行方剂的辨析,如药物组成、药性、适应症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在考试中能够熟练使用相应的方剂。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
1. 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则涉及到体内液体和气的运行与调节。

2. 疾病分类:中医内科学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和杂病三类。

内伤是由于内部
因素引起的疾病,外感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杂病则是其他不易归类的疾病。

3. 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精神状态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呼吸和声音来获取信息,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4. 防治原则: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等。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抵抗病毒和恢复健康,辨证施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势利导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治疗方案。

5. 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学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系统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内脏的分类与功能:中医内脏学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重要的考点之一。

中医将五脏六腑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内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肝主疏泄、心主灵神、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生殖等。

二、证候的诊断: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基本流程。

主要包括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不仅包括症状描述,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整体评估,从气血、阴阳、表里等方面进行辨证。

三、常见疾病的诊治:中医内科学要求掌握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考生需要知道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

比如:胃病、肝病、肺病等常见的内科疾病应该考生掌握诊断标准、针灸治疗技巧、药物治疗方案等知识点。

同时还要注意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学生需要结合实际诊治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治疗技能。

四、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考生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主要包括辨证:辨虚实、辨表里、辨寒热、辨湿燥等,同时结合病情制定辨证论治方案。

五、中药应用: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考试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基本功效,如祛湿、解毒、止血、化痰等,并掌握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知识点。

同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合理用药等问题。

以上总结了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希望能给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提示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能力。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docx考研中医内科学总结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中医内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还需要对临床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2. 病因病机病因分类:外感、内伤、不内外因病机分析:正邪相争、阴阳失衡3.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舌诊与脉诊第二部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1.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2.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泄泻便秘3.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胸痹(心绞痛)水肿4. 泌尿系统疾病淋证癃闭遗精5.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眩晕6.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消渴(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第三部分:中医内科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经典方剂的应用药物配伍与禁忌2.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针灸治疗原则3. 推拿按摩推拿手法适应症与禁忌症4. 食疗与生活调养食疗原则生活调养方法第四部分:中医内科临床实践1. 临床诊断技巧病史采集体格检查2. 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原则综合治疗方案3. 临床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疗效跟踪与调整4. 临床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第五部分:考研中医内科学复习策略1. 理论学习重点知识梳理难点问题解析2. 临床技能训练模拟临床操作实践技能考核3. 真题演练历年真题分析模拟考试训练4. 知识拓展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讲座5. 时间管理与心理调适制定复习计划应对考试压力结语考研中医内科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临床技能训练、真题演练以及知识拓展,考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考研做好充分准备。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三)脾胃系病证一、胃痛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子各9g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神曲6山楂18茯苓9半夏9陈皮6连翘6萝卜子6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5)瘀血停胃证用药:五灵脂6蒲黄6酽醋6丹参30檀香6砂仁6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黄芪9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二、痞满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散: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2、虚痞1)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2)胃阴不足证益胃汤: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三、呕吐1、实证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藿香15大腹皮5紫苏5炙甘草12苦桔梗10陈皮10茯苓5白术10厚朴10半夏曲10白芷5生姜三片大枣一枚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神曲6山楂18茯苓9半夏9陈皮6连翘6萝卜子6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半夏15 生姜10 茯苓12桂枝9白术9甘草6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半夏12 厚朴9 茯苓12 生姜9 苏叶6大枣2、虚证1)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党参9白术9茯苓9甘草6 陈皮3 半夏4.5木香、砂仁2)脾胃阳虚证甘草9人参9白术9干姜93)胃阴不足证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四、噎膈1)痰气交阻证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2)瘀血内结证生、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3)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蜜、竹茹、生姜汁、半枝莲4)气虚阳微证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五、腹痛1)寒邪内阻证高良姜香附子各9g干姜、紫苏、乌药、陈皮2)湿热壅滞证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3)饮食积滞证大黄、枳实、神曲、黄芪、黄连、泽泻、白术、茯苓4)肝郁气滞证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5)瘀血内停证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蒲黄五灵脂元胡索6)中虚脏寒证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六、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证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2)湿热伤中证葛根15黄芩9黄连9甘草63)食滞肠胃证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可加谷芽、麦芽2、久泻1)脾胃虚弱证人参15白茯苓15白术15莲子肉9桔梗6白扁豆12山药15薏苡仁9砂仁6甘草9大枣汤调下2)肾阳虚衰证肉豆蔻6补骨脂12五味子吴茱萸各6g3)肝气乘脾证陈皮4.5白术6白芍6防风3七、痢疾1)湿热痢金银花白芍15-20大黄6黄芩9黄连5-9当归9官桂2-5槟榔5甘草5木香52)疫毒痢白头翁15黄连6黄柏12秦皮12;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3)寒湿痢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4)阴虚痢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5)虚寒痢桃花汤赤石脂25 干姜6 粳米25g真人养脏汤人参9当归6白术9肉豆蔻6肉桂3炙甘草6白芍15木香4.5煨诃子12罂粟壳156)休息痢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八、便秘1、实秘1)热秘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2)气秘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3)冷秘温脾汤: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半硫丸:当归、苁蓉、乌药2、虚秘1)气虚秘黄芪、麻仁、白蜜、陈皮2)血虚秘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3)阴虚秘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4)阳虚秘肉豆蔻、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四)肝胆病证一、胁痛1、肝郁气滞证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2、肝胆湿热证山栀、黄芪、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牛膝、生地黄、赤芍药、甘草、桔梗服元活血汤: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4、肝络失养证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二、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芪、连翘3)胆腑郁热证柴胡、黄芪、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4)疫毒炽盛证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2、阴黄1)寒湿阻遏证附子、白术、干姜、茵陈、茯苓、泽泻、猪苓2)脾虚湿滞证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术、甘草、大枣、茵陈、茯苓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茵陈、黄芪、黄柏、茯苓、泽泻、车前、苍术、苏梗、陈皮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归芍六君子汤:党参、当归、白术、山药、白芍、山楂、麦芽、郁金3)气滞血瘀证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鳖甲煎丸三、积聚1、聚证1)肝气郁结证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2)食滞痰阻证: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2、积证1)气滞血阻证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3)正气瘀结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中医诊疗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因此,想要通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超强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一、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研究内科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病因学中医内科学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种。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人体外部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风热、暑湿、湿热、寒湿、燥湿等六种病因。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导致人体内部失衡、功能失调或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三、病机学中医内科学的病机学主要是指病理机制,提供了疾病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础。

其中,病机主要包括表里虚实、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等。

四、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学是指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

1.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根据患者的神色、舌质、脉象、面色、姓名、性别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2.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更加细致、具体的描述和方法。

五、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学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包括清热、和胃、温中、滋阴、补虚、攻下等方法。

1.清热清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使疾病得以缓解。

2.和胃和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胃肠系统功能,保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状态。

3.温中温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肾湿宝、姜汁糖水等温中祛寒的方法,改善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抵抗力,防治疾病。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需要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疾病分类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的复习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望、闻、问、切等基本方法论。

此外,还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特殊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事物的互相对立、互相转化。

在内科学中,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分析疾病的变化及治疗原则。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在内科学中,通过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的相互关系,判断疾病的病机。

3.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和六腑,分别为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础。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内科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强调经络的运行规律及诊疗方法。

通过经络学说,可以判断疾病的分布区域及经络的病变。

二、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病人来确定病症及病机,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症。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虚,面色红润可能是火旺等。

2. 闻诊:闻诊是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症。

例如,口臭可能是胃火旺盛,呼出气味恶臭可能是湿热,出汗味重可能是气虚等。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症状和病史来判断病症。

需要了解病人的饮食、排便、睡眠、体温等方面的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腧穴、经络、脉搏等来判断病症。

需要掌握脉搏的切面和常见的脉象变化。

21中医内科总结(必背)

21中医内科总结(必背)

中医内科学考试必背一、感冒感冒分虚实,寒热燥暑湿;阴阳各有虚,正虚邪易实。

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治法:辛温解表。

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治法:辛凉解表。

感冒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参苏饮加减。

治法:益气解表。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化裁。

治法:滋阴解表。

二、咳嗽咳嗽外感与内伤,风寒风热风燥伤;湿热肝火肺阴虚,临床轻重要牢记。

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外感咳嗽风热犯肺证:——桑菊饮加减。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加减。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咳嗽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加减。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三、哮病哮病发作缓解期,冷哮热哮寒风虚;肺脾肾虚缓解季,喘脱危证也要去。

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发作期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加味。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哮病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加减。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喘脱危证:——回阳救逆汤合生脉饮加减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加减。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治法:补肺益肾。

四、喘证喘为重症分两类,实喘虚喘两边退;寒热肺郁二痰肺,肺肾正虚要记对。

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治法:宣肺散寒。

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加减。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实喘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总结

1(一)肺系病证 一、感冒1.2.3.4.5.二、咳嗽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2. 风热犯肺证3. 风燥伤肺证4. 痰湿蕴肺证5. 痰热郁肺证6. 肝火犯肺证7. 肺阴亏耗证三、哮病1)冷哮证2)热哮证3.4.5.虚哮证12四、喘证 1.实喘1)风寒壅肺证2)表寒肺热证3)痰热郁肺证4)痰浊阻肺证5)肺气郁痹证2.虚喘1)肺气虚耗证2)肾虚不纳证3)正虚喘脱证五、肺痈1. 初期2.3. 4. 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2)虚火浊肺证3)气阴耗伤证4)阴阳虚损证七、肺胀1)痰浊壅肺证2)痰热郁肺证3)痰蒙神窍证4)阳虚水泛证5)肺肾气虚证八、肺痿1、虚热证2、虚寒证一、心悸1)心虚胆怯证2)心血不足证3)阴虚火旺证4)心阳不振5)水饮凌心证6)瘀阻心脉证7)痰火扰心证二、胸痹1、心血瘀阻证2、气滞心胸证3、痰浊闭阻证4、寒凝心脉证5、气阴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7、心肾阳虚证三、厥证 1.气厥1)实证2)虚证2.血厥1)实证2)虚证3)痰厥一、胃痛1)寒邪客胃证2)饮食伤胃证3)肝气犯胃证4)湿热中阻证5)瘀血停胃证6)胃阴亏耗证7)脾胃虚寒证二、痞满 1、实痞1)饮食内停证2)痰湿中阻证3)湿热阻胃证4)肝胃不和证2、虚痞1)脾胃虚弱证2)胃阴不足证三、呕吐 1、实证1)外邪犯胃证2)食滞内停证3)痰饮内阻证4)肝气犯胃证2、虚证1)脾胃气虚证2)脾胃阳虚证3)胃阴不足证四、噎膈1)痰气交阻证2)瘀血内结证3)津亏热结证4)气虚阳微证五、腹痛1)寒邪内阻证2)湿热壅滞证3)饮食积滞证4)肝郁气滞证5)瘀血内停证6)中虚脏寒证六、泄泻 1、暴泻1)寒湿内盛证2)湿热伤中证3)食滞肠胃证2、久泻1)脾胃虚弱证2)肾阳虚衰证3)肝气乘脾证七、痢疾1)湿热痢2)疫毒痢3)寒湿痢4)阴虚痢5)虚寒痢6)休息痢八、便秘1)热秘2)气秘3)冷秘2、虚秘1)气虚秘2)血虚秘3)阴虚秘4)阳虚秘一、胁痛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3、瘀血阻络证4、肝络失养证二、黄疸 1、阳黄1)热重于湿证2)湿重于热证3)胆腑郁热证4)疫毒炽盛证2、阴黄1)寒湿阻遏证2)脾虚湿滞证31)湿热留恋证2)肝脾不调证3)气滞血瘀证三、积聚 1、聚证1)肝气郁结证22、积证1)气滞血阻证2)瘀血内结证3)正气瘀结证四、鼓胀1、气滞湿阻证2、水湿困脾证3、水热蕴结证4、瘀结水留证5、阳虚水盛证6、阴虚水停证(五)肾系病证一、水肿 1、阳水1)风水相搏证2)湿毒浸淫证3)水湿浸渍证4)湿热壅盛证2、阴水123 1、热淋2、石淋3、血淋4、气淋5、膏淋6、劳淋123456。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四、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 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 实喘1 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 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证治汇补》分虚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是根据中内老师期末所划重点进行整理,因此没有全部收录。

格式:证型:证机概要-治法-方药(一)肺系病证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用药:荆芥穗5 防风5 羌独活各5 柴胡6 茯苓6 甘草3 枳壳6 桔梗5 川芎5 党参6 薄荷3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用药: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3.暑湿伤表证用药:金银花30连翘15香薷10扁豆10厚朴10(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虚体感冒4.气虚感冒用药:人参6紫苏叶6葛根6半夏6前胡6茯苓6木香4枳壳4桔梗4陈皮4炙甘草4(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5.阴虚感冒用药:生葳蕤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豉9苏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止咳散:桔梗9荆芥9紫菀9百部9白前9甘草3陈皮6 (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2. 风热犯肺证用药: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苇根6(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3. 风燥伤肺证用药:桑叶3杏仁5象贝3沙参6栀皮3香豉3梨皮3(清宣凉剂,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内伤咳嗽4. 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 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用药:黄芩山栀桔梗甘草贝母知母麦冬桑白皮瓜蒌仁橘红茯苓(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6. 肝火犯肺证用药:桑白皮15地骨皮15甘草3粳米一撮青黛8 海蛤散97.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肃-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用药:沙参15 麦冬10 玉竹10 生地10 桑叶10 天花粉生扁豆(甘寒养阴,润燥生津,用于阴虚肺燥,三、哮病1. 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麻黄9射干9细辛6紫菀6款冬花6生姜9半夏9五味子6大枣3枚(降逆平喘,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2)热哮证定喘汤:白果9麻黄9款冬花9半夏9桑白皮6苏子6杏仁9黄芩6甘草3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前者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显者;后者偏于宣肺泻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生石膏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前者用于外感风寒,银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用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5.虚哮证用药: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六君子汤:人参9白术9茯苓9甘草6 陈皮3 半夏4.5(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2)肺肾两虚证用药: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9泽泻9熟地24茯苓9 五味子6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麻黄9 桂枝6 杏仁6甘草3华盖散: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麻黄9 石膏18 杏仁9甘草63)痰热郁肺证用药: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鱼腥草、公英、双花、连翘杏仁、贝母、半夏、苏子知母、射干、栝楼皮、地龙用药: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肺气郁痹证2.虚喘用药:人参9麦冬9五味子6 黄芪党参熟地冬虫夏草桑白皮紫菀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参蛤散人参二两蛤蚧一对桑白皮二两知母二两贝母二两杏仁五两茯苓二两甘草五两3)正虚喘脱证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龙骨、牡蛎五、肺痈1. 初期银翘散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2.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芦根10~20g冬瓜仁9~12g 桃仁3~9g 生苡仁9~15g如金解毒散桔梗,甘草,黄芪,黄芩,黄柏,山栀,黄连3.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贝母桔红银花薏仁葶苈子白芨4.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北沙参白芨生黄芪太子参桔梗甘草苡仁冬瓜子合欢皮桔梗杏仁煎百合麦冬阿胶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北沙参天、麦冬阿胶生、熟地黄茯苓山药三七阿胶桑叶菊花川贝母百部獭肝功劳叶律草2)虚火浊肺证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百合12熟地9生地9玄参3贝母6桔梗6甘草3麦冬9白芍6当归身9秦艽地骨皮、青蒿、柴胡、当归、乌梅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生、熟地黄天、麦冬柴胡地骨皮知母黄柏五味子莲子心陈皮姜枣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麦冬、生地、阿胶、山萸肉紫河车、龟板、鹿角远志、枣仁七、肺胀苏子降气汤:苏子、橘皮、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姜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 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茯苓9白术6白芍9附子9生姜9五苓散泽泻15白术9猪苓9茯苓9桂枝6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花、橘皮补肺汤人参、黄芪、五味子熟地黄滋阴补肾紫菀、桑白皮八、肺痿1、虚热证麦门冬汤: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阿胶、炒胡麻仁、炙枇杷叶2、虚寒证用药: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二)心系病证一、心悸安神定志丸人参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天王补心丹柏子仁9酸枣仁9天冬9麦冬9生地12当归身9人参5丹参5玄参5桔梗5朱砂三五钱为衣五味子5远志5茯苓5朱砂安神丸朱砂半两当归二钱半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二钱半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天王补心丹: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安神丸: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4)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参附汤: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生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7黄连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二、胸痹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2、气滞心胸证栝蒌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蒌实24 薤白12 白酒适量半夏12涤痰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 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远志、郁金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实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大枣、通草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养荣汤: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天王补心丹:柏子仁9酸枣仁9天冬9麦冬9生地12当归身9人参5丹参5玄参5桔梗5朱砂三五钱为衣五味子5远志5茯苓5朱砂安神丸朱砂半两当归二钱半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二钱半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参附汤: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右归饮:熟地24制附子6肉桂6山药12山茱萸9菟丝子12当归9杜仲12鹿角胶12枸杞9三、厥证1.气厥1)实证通关散:皂角、细辛五磨饮子: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2)虚证生脉注射液:人参,麦冬、五味子参附注射液: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炮姜甘草2.血厥1)实证羚角钩藤汤:羚角片4.5钩藤9霜桑叶6菊花9茯神木9鲜生地15川贝12甘草3竹茹15白芍9通瘀煎: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青皮木香香附泽泻2)虚证独参汤:人参人参养营汤: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白术、茯苓、远志、甘草、肉桂、生姜、大枣、陈皮3)痰厥导痰汤: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枳实(三)脾胃系病证一、胃痛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神曲6山楂18茯苓9半夏9陈皮6连翘6萝卜子6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5)瘀血停胃证用药:五灵脂6蒲黄6酽醋6丹参30檀香6砂仁6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黄芪9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二、痞满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散: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2、虚痞1)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2)胃阴不足证益胃汤: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三、呕吐1、实证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藿香15大腹皮5紫苏5炙甘草12苦桔梗10陈皮10茯苓5白术10厚朴10半夏曲10白芷5生姜三片大枣一枚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神曲6山楂18茯苓9半夏9陈皮6连翘6萝卜子6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半夏15 生姜10 茯苓12桂枝9白术9甘草6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半夏12 厚朴9 茯苓12 生姜9 苏叶6大枣2、虚证1)脾胃气虚证2)脾胃阳虚证甘草9人参9白术9干姜93)胃阴不足证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四、噎膈1)痰气交阻证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2)瘀血内结证生、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3)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蜜、竹茹、生姜汁、半枝莲4)气虚阳微证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五、腹痛1)寒邪内阻证高良姜香附子各9g干姜、紫苏、乌药、陈皮2)湿热壅滞证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3)饮食积滞证大黄、枳实、神曲、黄芪、黄连、泽泻、白术、茯苓4)肝郁气滞证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5)瘀血内停证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蒲黄五灵脂元胡索6)中虚脏寒证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六、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证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2)湿热伤中证葛根15黄芩9黄连9甘草63)食滞肠胃证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可加谷芽、麦芽2、久泻1)脾胃虚弱证人参15白茯苓15白术15莲子肉9桔梗6白扁豆12山药15薏苡仁9砂仁6甘草9大枣汤调下2)肾阳虚衰证肉豆蔻6补骨脂12五味子吴茱萸各6g3)肝气乘脾证陈皮4.5白术6白芍6防风31)湿热痢金银花白芍15-20大黄6黄芩9黄连5-9当归9官桂2-5槟榔5甘草5木香52)疫毒痢白头翁15黄连6黄柏12秦皮12;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3)寒湿痢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4)阴虚痢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5)虚寒痢桃花汤赤石脂25 干姜6 粳米25g真人养脏汤人参9当归6白术9肉豆蔻6肉桂3炙甘草6白芍15木香4.5煨诃子12罂粟壳156)休息痢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八、便秘1、实秘1)热秘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2)气秘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3)冷秘温脾汤: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半硫丸:当归、苁蓉、乌药2、虚秘1)气虚秘黄芪、麻仁、白蜜、陈皮2)血虚秘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3)阴虚秘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4)阳虚秘肉豆蔻、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四)肝胆病证一、胁痛1、肝郁气滞证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2、肝胆湿热证山栀、黄芪、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牛膝、生地黄、赤芍药、甘草、桔梗服元活血汤: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4、肝络失养证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1、阳黄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芪、连翘3)胆腑郁热证柴胡、黄芪、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4)疫毒炽盛证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2、阴黄1)寒湿阻遏证附子、白术、干姜、茵陈、茯苓、泽泻、猪苓2)脾虚湿滞证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术、甘草、大枣、茵陈、茯苓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茵陈、黄芪、黄柏、茯苓、泽泻、车前、苍术、苏梗、陈皮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归芍六君子汤:党参、当归、白术、山药、白芍、山楂、麦芽、郁金3)气滞血瘀证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鳖甲煎丸三、积聚1、聚证1)肝气郁结证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2)食滞痰阻证: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2、积证1)气滞血阻证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3)正气瘀结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