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5750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7.png)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法国玻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历史出现了短暂的倒退,社会迅速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力量共存并相互对抗,这一切现象使得青年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于连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青年。
于连是个有才华也有理想的青年,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然而他却生活在复辟王朝时代,不能借助穿上拿破仑军队的军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便寄希望于穿上教会的“黑袍”来成就自己。
于连不仅选择了一条违背自己初衷的成名道路,他更是被判了自己原来的信仰,这就使得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生不逢时”与“怀才不遇”让他对贵族感到愤怒与不满,然而他到教会学习;与张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交往的目的又是为了挤入贵族社会。
于连拥有俊秀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这是他自傲的资本,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于连拥有的才华与自己地位、荣誉极不相符,因此当他面对复辟贵族时高傲反而使他感到自卑,并产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上进心。
例如: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是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并最终和瑞娜夫人发生了奸情;他对玛特儿也是一样,她只是于连往上爬和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于连选择了“不能他们打倒就加入”的这条路,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思考。
或许于连面对的一切是每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都要面对的,在这样的时期青年失去了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价值观等等,有人会坚持思索和对现实得反抗,然而更多的人会选择或被迫选择随波逐流,于连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亡或他“奋斗”的无果,而在于他在病态社会的环境中被异化从而背离了自己的信仰,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但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一个有才华的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就这样在社会中沉沦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a163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f.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第一篇: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果出身高贵,则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别人所敬仰;如果才智一般,则可以庸碌的度过一生,不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享受到平凡人的幸福。
这一反差并不是致命的,而是由这一反差所激起的向上攀爬的野心,而这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阶级所必须扼杀的。
也就是说于连的悲剧早已注定,只不过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我认为于连是值得同情的。
也许有人觉得于连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充满虚伪和狡诈,而这些在真正的阴谋家和野心家看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于连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出其本性纯良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也是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反而有这种看法的人不是过于单纯,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目的也不能被否定。
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于连,而是将于连当作一面镜子。
由于于连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向上爬,最初他认为对他来说爱情是无用的,所以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
他只是将女人看作男人成功后的战利品,和对上层社会的报复,直到后来于连发现可以通过女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顺理成章的追求德瑞那夫人和德拉穆尔,而且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发展。
但是在两者身上的体现并不相同,于连在初见德瑞那夫人时就对她的漂亮与温柔,流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对德拉穆尔却没什么好印象,也不觉得她漂亮。
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中,表现了于连羞涩和自卑的一面,而且也可以说是初恋;而面对德拉穆尔小姐于连已成熟了很多,而且更多的是贪图她的家世,是一种互不相让的较量。
可以这么说于连追求德拉穆尔小姐是理所当然符合需要的,而与德瑞那夫人的恋爱则是错误的致命的,正是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抚慰了于连,使于连得到了爱情的滋润。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aa8a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5.png)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d71c32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c.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1. 引言1.1 关于《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作品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充满着理性和冷静的人物。
他的思维清晰,分析能力强,行动方式稳健,目标明确,信念坚定。
在一个充满阴谋和欺诈的社会中,于连的理性显得更为珍贵。
于连的理性并非冷漠和麻木,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客观分析。
他能够在感情和欲望的干扰下保持冷静,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他的分析能力让他能够看清周围人物的真实面目,预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于连的行动方式也体现了他的理性。
他不受外界情绪和压力的干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的目标明确,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和理性。
尽管于连最终失败了,但他所展现出的理性却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个充满情感激荡和欺诈的社会中,保持理性思考和行动显得更为珍贵。
于连的命运也许注定了他的失败,但他的理性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启示。
2. 正文2.1 于连的冷静与理性于连在《红与黑》中展现出了高度冷静和理性的品质,这种理性是他在情感激荡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从他对待爱情的冷静和理性就可见一斑。
在与朱丽叶的感情纠葛中,于连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反而能够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感受和处境,决定了绝不会因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他没有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于连的冷静与理性还体现在他处理复杂社会关系和政治斗争中。
在与不同势力的对抗中,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分析能力,不因为眼前的困难和挑战而失去理智。
他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和人心,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于连的冷静与理性使他成为一个在动荡的社会中稳定、坚定的存在,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和摧毁。
他的理性思维和清晰判断为他走出困境、取得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于连的理性品质,学会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问题,不被情绪所左右,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红与黑》读书心得收获(精选5篇)
![《红与黑》读书心得收获(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bb69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5.png)
《红与黑》读书心得收获(精选5篇)《红与黑》读书心得收获篇1我读完《红与黑》对于连的一大感受就是他十分虚伪。
他崇拜拿破仑,可在市长家里,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不惜烧掉拿破仑的肖像。
他蔑视特权贵族阶级,但是在侯爵家里当秘书时,他却时刻留意谨慎,提醒自我绝对不能表现出对特权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蔑视。
在贝藏松神学院时,他更是虚伪。
明明明白那些所要学习的东西是错误的,还是将自我的思想藏了起来,继续学习。
然而,他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
在看到贫民所所长哇列诺一家的铺张浪费、肆意享乐的生活状况,他同情贫民的贫苦生活,同情他们连唱歌的权利都被剥夺。
这样的他,是善良的。
最终,在审判庭上,他痛斥了贵族阶级对平民的残害,他敢于直面他的真心,说出了他对贵族阶级的不满与轻蔑。
即使在有机会免于死罪的状况下,他依旧没有动摇;在最爱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诚的朋友傅凯的劝导下,他坚定了自我心中的信念。
这样的他,是真诚的。
正是这样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杯具让人心疼。
小说除了对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
两位女主人也一样。
瑞那夫人的软弱、善良与真诚同样让人心疼。
儿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错误归结于自我出格的感情上。
对于于连,她深爱着,但是处于社会道德、社会舆论以及对丈夫的那丝同情,她最终只能选取软弱,选取放下。
直到最后于连的枪杀,她依旧原谅,甚至还埋怨自我不该写那封信。
而玛娣儿特,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傲慢。
她在理智与感情中挣扎,她和于连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对于于连,她的内心也无数次挣扎过、纠结过。
她一方面忘不了于连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于连的前程想象成完美的无与伦比。
她总自我安慰的告诉自我,只要时机恰当,于连必是有用之才。
但最后她在感情里无法自拔。
杯具总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红与黑》是这部杯具,它撕破了下层人民的努力奋斗,撕破了纯真感情,让人读完回味无穷。
《红与黑》读书心得收获篇2《红与黑》是根据当时报纸上一条短新闻的故事改编的,写的是一个情感骗子被判死刑真实发生的故事,司汤达看到这篇新闻发表在法国《法院新闻》上,根据死刑案件改编。
《红与黑》阅读感想
![《红与黑》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93e54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4.png)
《红与黑》阅读感想在阅读《红与黑》的过程中,我对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和他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感想。
有人对于连的评价是他工于心计、内心薄凉,是一个为了博取高位而不惜出卖灵魂的人。
然而,在我眼中,于连是一个胸中有志、眼中有光、内心有爱的人。
于连才智过人,俊美不凡,堪称上帝的杰作。
只可惜他生不逢时,错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拥有了一个错误的出身,遭遇了一个错误的际遇。
表面上看,于连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惊涛骇浪;他看似冷酷,实则温柔多情;他看似理性,实则感性冲动;他看似现实,实则浪漫天真;他看似坚定,实则摇摆困惑;他看似骄傲,实在自卑自怜。
性格中的各种矛盾撕扯较劲,使于连“与众不同”,也让他的人生戏剧化地展开,悲剧性地结束。
于连崇拜拿破仑,渴望着穿上军装建功立业,然而现实却迫使他披上了他所厌恶的教袍,不得不假装虔诚以谋取生存。
他鄙视周遭贵族平庸的思想,但却无法抗拒他们漂亮的外表和仪态带给他的吸引力。
他明明从未想去恋爱,却两度身陷情感的漩涡无法自拔。
有人认为于连为了获取玛蒂尔德的爱而用尽了手段,心机沉重。
但难道不正因为他太爱太想得到,而玛蒂尔德偏偏猎奇心强、不循常理,所以他必须压抑自己、欲擒故纵、斗智用计吗?如果坦诚只会失去所爱,他的那些小小心机难道不可以被原谅吗?有人说他开枪射杀瑞纳夫人是薄情寡义的表现。
但他所谓的复仇,难道不是因为他极端的爱吗?他无法忍受深爱的人对他的“背弃”,所以他宁愿与瑞纳夫人一起赴死,也不愿接受公爵提供的几万年金的“遣散费”而远走他乡。
于连的悲剧是那个扭曲时代造成的。
但我并不认为于连可怜,他曾是一个弄潮儿,站在命运的浪尖上,所向披靡。
他被两个女人深爱,然而我认为玛蒂尔德的爱无足轻重。
于连与瑞纳夫人之间真切缠绵的爱才令人动容。
虽然时代注定他们的爱无果,但司汤达给了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瑞纳夫人曾微笑着问被判死刑的于连,他死后他们是否会分开。
于连马上心领神会,于是坚持让瑞纳夫人保证他死后她绝不轻生。
我读《红与黑》中的于连
![我读《红与黑》中的于连](https://img.taocdn.com/s3/m/620ab7260b4c2e3f57276320.png)
1.在我看来,于连就是一个凤凰男的形象。
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是从小崇拜拿破仑,有着远大的理想,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但后来他又想当神甫,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
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
”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
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
凤凰男往往自负又自卑,常常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但又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有过人的才能和智慧。
往往崇拜伟大,有远大的梦想,不甘于平庸,要干大事。
他们比一般人往往更敏感,因为本身拥有的比别人少,就会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在心理上会有一种不平衡感。
常常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愤懑之情。
所以在改变自己人生角色的时候可能会不择手段,不顾一切。
人生高加林高加林是一个具有复杂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组成性格的当代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
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负、自私的一面;既有乐观、倔强、勇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虚荣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
2.关于于连的两段爱情,我觉得在起初的时候都是出于于连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瑞那夫人是贵族的夫人,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穷小子,占有她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玛蒂尔特是侯爵的女儿,让她拜倒在自己脚下也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至于后来的爱情发展,个人认为,对于瑞那夫人,于连是真正爱过的。
虽然因为瑞那夫人写给侯爵的信导致他和玛蒂尔特的婚事泡汤,利欲熏心的于连跑去枪杀瑞那夫人,那时候的他是失去理智的,被虚荣心蒙蔽了双眼。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fd8c0c3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b.png)
教解析JIAO JIE XI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
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
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于连勇敢而大胆。
他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和仇恨权贵阶层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他既敢想,又敢做。
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令他的希望逐渐破灭。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投靠了教会,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走上奋斗的道路。
但是,他的反抗又是那么的荒唐和消极,他贪婪地攫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的反抗是盲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走向成功。
于连腼腆且害羞。
他曾经是“汝拉山区的穷乡下人”,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家里的人也都看不起他。
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时,他总是挨打。
他爱读书,也因此常常被父亲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具有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
于连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
极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与贵族阶层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也让上层社会的人发现于连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于是他们便恶狠狠地把他抛弃并置于死地。
虽然成为了侯爵的亲信,但是在这个以金钱和门第为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凉。
周围人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他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决心要征服上层社会的玛蒂尔德小姐。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90c3993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2.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杰出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于连是一个聪明、冷静的年轻人,他拥有超人的意志力和出色的头脑,充满了智慧和感受。
本文将讨论于连在小说中展现的理性。
从全书来看,于连是一个始终懂得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他明确自己的目标,也清楚自己的局限性,如何达到目标做到了极致的掌控。
他不哭泣,不辱骂,只选择行动。
他总是将理性放在行动和决策的前面。
而且,在于连的思想过程中,理性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于连对自我充分认识。
他知道自己缺乏的,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有义务清楚自己的优缺点。
他知道自己年轻有为,聪明才智,对提高社会地位充满了渴望。
但是,他也清楚自己是贫穷的,背景不佳,这些都让他在这手机会面临艰难困境。
但是,他不会放弃。
而是全身心地奋斗,并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决定性的努力,因此获得了成功。
其次,于连的思考方式很理性。
当他面临困境时,他不会被情绪左右,而是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他面对教唆惨案的半门神时,他并没有胡乱行动,而是用理智迅速决策,让他们自毁前程。
这是一个体现了于连理性的巨大优势,他在做决策时四面的实际因素考虑得十分全面严谨。
在应对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警觉,避免出现任何偏差。
最后,于连在小说中体现了无人能比的专业素养。
他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上表现得极好。
他细心、自信而认真地工作,并将自己的职业道德融入到工作中。
例如,面对家庭客人的期待,他不辞辛劳地挑选难得一见的细节。
他在位于诺伊安的牧师家中服务时,对牧师处理和规范社会生活方面的能力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综上所述,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于连表现出极强的理性。
他具有不俗的意志力和头脑,成功地冲破了身上各种限制,并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
在于连的人生故事中,我们发现,理性是他成功的重要一步,他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都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而这也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人物。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9d40144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f.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红与黑》中,于连是一个充满着理性思维的人物。
他是一位精明能干、眼光独到、头脑聪明的人物。
他在小镇上的教育机构工作,为人所知的是他善于管理和策划。
他在工作的同时,还不忘自身的进取心和追求理想。
于连的理性崇拜和崇高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于连经常使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
在小说中,他的思想和行为是基于理性和分析的。
在处理琐事上,他总是充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准确的逻辑推理来解决,这也是他特别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原因之一。
其次,于连是一个非常独立和自主的人。
他非常自信和坚定,相信自己能够在任何环境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他有着极强的意志力,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他拥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他喜欢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妥协。
第三,于连是一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他具有一种感性的一面,在他的理性思维之上,他也有一种对人性的独特洞见。
他能够察觉到别人的痛苦和困境,能够体谅别人的局面和想法。
他能够从容地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对待并帮助别人。
最后,于连是一个有着崇高思想的人。
他对于社会和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真理和正义的基础之上;他呼吁人们理解和实践自由平等的理念,希望能够改变现有的固有体制,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位极具思想性的人物,他富有智慧和爱心。
他一直追求真理和正义,代表了1815年法国社会理智的一面。
他的人性充满激情和思想的理性,让人们对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d516f26294dd88d0d26b1a.png)
于连的个人魅力不在于其道德思想,而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反抗精神,对人格尊严的关注,在于他即使伪装也不能熄灭的内心的激情,不能压制的真实自我。与雷纳尔夫人相爱,他虽然出于非爱情的动机,但感受到雷纳尔夫人的真心后自己也坦率真诚的爱上了雷纳尔夫人,在神学院里,他始终不迎合更有势力的一方,在院长要离去时愿意供出自己的钱财援助院长,在发现拉莫尔小姐不爱他以后,激愤之下几乎要把拉莫尔小姐杀死,也正是这样刚烈的血性,人性唤起了拉莫尔小姐的真爱。
尽管于连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善与恶,高尚和卑劣,在他向雷纳尔夫人开枪面临审判以后,他的良心和正义感战胜了对权势名利的欲望,他坚持守卫自我的人格尊严,拒绝为了活下去归顺讨好贵族阶级,而选择成为斗士。他坚持内心火热的红色的对拿破仑式勇武征战的英雄崇拜,鄙夷黑色的尔虞我诈耍阴谋诡计的教会和贵族,最终成就了自己为阶级斗争而死亡的悲剧性英雄形象。
与上流社会妇女恋爱是于连对高等社会地位野心的目标之一,恋爱对于他来说首先不是出于个人感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为了"有朝一日我发迹了,万一有人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是爱情迫使我从事这项工作的。" 他依据拿破仑对女人的看法进行他的恋爱战斗,像履行必须完成的职责,与雷纳尔夫人单纯的,毫无心机的爱恋形成鲜明对比。于连在恋爱中还有一些不择手段的低劣做法,例如用给德·费尔瓦克夫人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德·拉莫尔小姐。这些都体现出于连个性的缺陷,他并不是一个道德完善,高尚纯洁的理想型英雄,而是真实的不完善的人。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历史展现出广阔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面貌,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叙事描绘出激烈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揭露教会和贵族阶级的黑暗腐败,塑造了充满矛盾,复杂多元的主人公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52ed5a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c.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理性《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于连的命运,展现了法国19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矛盾。
于连是小说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他的理性、冷静和机智是小说的核心。
于连的理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他对自己的理性把握十分准确。
在小说的开篇,他在农村小镇上立下了志向,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社会的上升。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出身和家庭条件并不利于他的社会出身,所以他决心要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逐渐掌握了口才和社会技巧之后,他逐渐成为小镇上的名人,得到了众人的尊崇。
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不时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内心多重矛盾的困扰,但他却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态度,不让自己受外界干扰。
于连的理性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镇上,他遇到了两位女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不同的理性。
在与米歇尔太太的交往中,于连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头脑和应变能力。
米歇尔太太是小镇上的名妓,她美丽而聪慧,是所有男人的追求对象。
于连并没有被米歇尔太太所迷惑,他全程保持着理智和清醒,不被她的魅力所吸引,反而趁机向米歇尔太太学习社交技巧,并最终获得了她的赏识。
在与女工艾米莉的交往中,他则展现出了他的真诚和善良。
虽然艾米莉的出身比他低贱,但他并没有因此看不起对方,反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她。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因此也变得深刻而有力量,最终使得艾米莉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与倾慕。
于连对待两位女性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法都充分展现了他理性的一面。
于连的理性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镇上,于连遇到了政治斗争的热烈情况,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头脑去观察分析当地的政治情况,并且以非常精妙的方式去处理政治问题。
他完全具备政治的敏锐性,对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很深刻的理解,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改变这一情况。
在小镇上,他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关系从政治上造福于当地的民众,游刃有余,从未被权力满足而放弃自己理想。
我眼中的于连——读《红与黑》有感
![我眼中的于连——读《红与黑》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96ed71da21614791711285a.png)
我眼中的于连——读《红与黑》有感良乡中学李立辉小说《红与黑》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
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
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
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
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
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于连出场时已经19岁,进入了他的青年时代,但从文章的间接叙述中,读者可以隐约看到于连的童年.于连的家庭启蒙应该说是不太好,索黑尔老爹以及他的两个哥哥应该是他最初的老师,他们是于连性格中反抗和超越的力量的源泉.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 社会环境对于连的心灵也有很大影响,于连14岁的时候,治安官徇情案再次教会了于连什么是虚伪,维立叶尔的内地风气熏陶了幼小的于连。
可见,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童年永远是难以割舍的。
于连的性格中有一种难以束缚的激情,有远远超乎常人的欲望,在于连的艰苦的自我剖析和自我约束中欲望和尊严是一对重要的矛盾。
于连将金钱看得很轻, 以至于到市长家去当家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身份问题,没有提钱的事情,于连拒绝了每一点有可能丧失尊严的馈赠(连德瑞那夫人的也不例外)。
于连的欲望和他的尊严紧紧联系在一起,于连出身贫困,又野心巨大,对于于连来说金钱,虚荣,名声和虚伪,无耻,平庸,骄矜是混杂在一起的。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834e6a9f2e3f5727a4e9624e.png)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红与黑》是19 世界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于1830年的作品。
生活在拿破仑时代刚刚结束的特殊年代的于连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的身上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人格特征,犹如小说标题红与黑的交织。
一、黑,欲望驱使下的野心与虚伪1、主体意识膨胀下的狂热野心。
在没有关怀的家庭中长大的于连,父亲没给他的人生指明一条光明的路,成为他人生航线的灯塔的是他童年便接触到的拿破仑,从参过军的老军医那里了解到,从他最喜爱的书《拿破仑回忆录》中了解到。
通过个人才智去创造伟业成为了于连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拿破仑所代表的是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精神,以自我成就为中心,是对自我主体的强烈肯定。
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容易使人走向极端,而于连的一生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在拿破仑的刺激下,于连从小就有狂烈的野心,在这种野心下自己的生命也显得无关轻重。
文中这样说道“谁能猜到这样的外貌下竟藏着百折不饶的决心,哪怕九死一生,也要活出个名堂来,求个飞黄腾达”①。
文本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如果不能实现追求,他宁愿去死。
而后来他冒死为伯爵送信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
于连就是这样把自我实现当做高于一切的追求,而在这种极度自我张扬的精神下,于连没有了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把世界当成了客体,人在于连的眼中或是成了征服对象,或是成了可以利用的工具,哪怕在爱情中也是这样。
认识到神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力,于连立即努力去讨谢郎神父的喜爱,励志要投身于宗教事业。
“热爱”宗教只是手段而无关信仰。
在神圣的爱情中,瑞纳夫人一开始只是于连征服的对象,而没有爱慕。
对于瑞纳夫人的深情,于连“丝毫谈不上感激,美丽,高雅,娇嫩,也几乎不能是他动心”。
他把征服瑞纳夫人看作反抗瑞纳市长,体现自己自尊的事情,而从未想过瑞纳夫人的感受,以及他对瑞纳夫人的伤害。
这种狂热追求实现自我的主体意识蒙蔽了于连的心灵,忘了去感受他人,把人与人可能的主体间性关系变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使得他的自我实现建立在他对他人的伤害和利用基础上。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1bbe4669eae009581bec1c.png)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果出身高贵,则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别人所敬仰;如果才智一般,则可以庸碌的度过一生,不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享受到平凡人的幸福。
这一反差并不是致命的,而是由这一反差所激起的向上攀爬的野心,而这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阶级所必须扼杀的。
也就是说于连的悲剧早已注定,只不过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我认为于连是值得同情的。
也许有人觉得于连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充满虚伪和狡诈,而这些在真正的阴谋家和野心家看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于连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出其本性纯良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也是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反而有这种看法的人不是过于单纯,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目的也不能被否定。
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于连,而是将于连当作一面镜子。
由于于连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向上爬,最初他认为对他来说爱情是无用的,所以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
他只是将女人看作男人成功后的战利品,和对上层社会的报复,直到后来于连发现可以通过女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顺理成章的追求德瑞那夫人和德拉穆尔,而且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发展。
但是在两者身上的体现并不相同,于连在初见德瑞那夫人时就对她的漂亮与温柔,流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对德拉穆尔却没什么好印象,也不觉得她漂亮。
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中,表现了于连羞涩和自卑的一面,而且也可以说是初恋;而面对德拉穆尔小姐于连已成熟了很多,而且更多的是贪图她的家世,是一种互不相让的较量。
可以这么说于连追求德拉穆尔小姐是理所当然符合需要的,而与德瑞那夫人的恋爱则是错误的致命的,正是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抚慰了于连,使于连得到了爱情的滋润。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3e4cd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2.png)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充满爱情和野心的青年,他在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的政治
和社会环境中大展抱负。
于连的形象呈现出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也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首先,于连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人。
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特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于连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勤奋的人。
他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同时也非常勤奋和刻苦,不停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聪明和勤奋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于连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人。
他懂得如何和人相处和交往,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社交资源。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关键,因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综上所述,于连的形象具有很多现代启示意义,他的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聪明和勤奋以及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都可以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 1 -。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https://img.taocdn.com/s3/m/420ba5fef8c75fbfc77db22d.png)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2101254 姓名:叶佩婷想必司汤达的《红与黑》这部世界闻名的巨作,众人都不陌生。
我觉得每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界,这部作品肯定有它独特魅力的地方。
我在阅读完这部巨作之后,心中感慨万千。
在当时的社会,造出这样的人,实在是让人惊讶又觉得惋惜。
《红与黑》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男主人公于连从小崇尚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于连生在王朝复辟时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他当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的傲慢,他引诱了市长夫人。
事情暴露后,他来到神学院,并受到神父的赏识提拔为辅导教师。
由于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为侯爵的心腹并成为侯爵的女婿,就在他飞黄腾达之时,市长夫人受到教士的怂恿揭发了于连并断送了于连的前程。
于连在盛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最后被判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故事大约是这样,整篇故事看来,于连就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实虽然于连的死是由于他的冲动而罪有应得,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来,于连是一个既可恨又让人可怜的一个悲剧人物,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大概就是包括于连这一类人吧。
于连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只能说,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是多面的,他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首先,于连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层次特征,其核心是虚伪。
在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原本于连还是个淳朴正直的人,但是由于受到市长的轻蔑和傲慢,他为了报复市长竟引诱了市长夫人。
可以说,于连对市长夫人是没有爱的,他的某些举动完全是为了勾引市长夫人,并以此为豪。
而后来,当于连意识到走拿破仑式的发迹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思想,装扮成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修道士。
又后来他为了飞黄腾达,他故意引起贵族小姐的注意并与之结婚以获得官职和地位。
在于连这些种种的举动中,无不看出他的虚伪。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205b6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e.png)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第一篇: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于连的人物分析曾经看过许多的电影,这是第一次看《红与黑》这部电影。
曾经认识过许多电影的主角,于连是第一个让我为之感叹、纠结、而深省不已的。
曾经赞同过许多名人写过的影评,这是最深的一次折服:歌德说《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好的作品”,于连是司汤达写《红与黑》中通过“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为造就的,歌德说的好透彻。
毋庸置疑,司汤达对于于连的性格刻画和对于连内心那惊涛骇浪般矛盾斗争的描写的强大力度和烈火炙烤般的灵魂折磨,使得小说震撼人心之处。
司汤达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抗争,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红与黑》不愧为一部心理描写小说的典范。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闭塞的小城维里业市某锯木厂主的家庭里,他是一个自小没有母亲的孩子,缺少母亲温柔的关爱,相反,他的父亲老索雷尔却是粗暴蛮横的,在身体强壮的哥哥面前,身体瘦弱无用的他被视为累赘,在父兄的拳脚相加中度过辛酸,孤独,卑怯的童年,这种生活环境潜移默化为支配个体无意识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感作为深层的动机,于连时时生怕被蔑视,有着强烈的渴求平等的欲望,希望被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认同,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抵制自卑的更强烈自尊和征服欲。
这时,他遇到了一位经历了拿破仑时代的老军医的爱护。
老军医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生活和教育的同时,还灌输给于连对于拿破仑和战争时代的崇拜,使于连从小就追念拿破仑,崇拜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时代是属于于连的,是他所向往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能够给予于连展示才华的天地,这个时代,是一个门阀地位决定一切的时代,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于连,他没有资格投身行伍,建功立业,于连处于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它生长在一个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
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
在这种社会面前,于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从退避,要么勇敢反抗。
《红与黑》读后感(3篇)
![《红与黑》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36c3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7.png)
《红与黑》读后感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
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
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
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
在德。
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
但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
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
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
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
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
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
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
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
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
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
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
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2101254 姓名:叶佩婷
想必司汤达的《红与黑》这部世界闻名的巨作,众人都不陌生。
我觉得每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界,这部作品肯定有它独特魅力的地方。
我在阅读完这部巨作之后,心中感慨万千。
在当时的社会,造出这样的人,实在是让人惊讶又觉得惋惜。
《红与黑》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男主人公于连从小崇尚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于连生在王朝复辟时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他当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的傲慢,他引诱了市长夫人。
事情暴露后,他来到神学院,并受到神父的赏识提拔为辅导教师。
由于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为侯爵的心腹并成为侯爵的女婿,就在他飞黄腾达之时,市长夫人受到教士的怂恿揭发了于连并断送了于连的前程。
于连在盛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最后被判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故事大约是这样,整篇故事看来,于连就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实虽然于连的死是由于他的冲动而罪有应得,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来,于连是一个既可恨又让人可怜的一个悲剧人物,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大概就是包括于连这一类人吧。
于连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只能说,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是多面的,他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首先,于连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层次特征,其核心是虚伪。
在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原本于连还是个淳朴正直的人,但是由于受到市长的轻蔑和傲慢,他为了报复市长竟引诱了市长夫人。
可以说,于连对市长夫人是没有爱的,他的某些举动完全是为了勾引市长夫人,并以此为豪。
而后来,当于连意识到走拿破仑式的发迹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思想,装扮成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修道士。
又后来他为了飞黄腾达,他故意引起贵族小姐的注意并与之结婚以获得官职和地位。
在于连这些种种的举动中,无不看出他的虚伪。
当然,这种虚伪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不要忘记,最初的于连是一个多么热情和淳朴的年轻人,但是这个社会让他变成了一个虚伪十足的人,社会有了这种病,自然而然,人也会感染上,也变得有病了。
于连这种虚伪,是社会强加在他身上的,或许他本身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一个人在某种环境被浸染的太长时间,他也会变成某种人,就像染缸里的布,也会随着染缸里的染料而变色。
于连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也变得复杂了,他的思想不断地随着时间而改变,越来越多的思想在他的脑子中充斥着,他不得不变成一个多元多层次人物,他的悲哀,是这个社会的产物。
其次,于连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包括自由平等意识、反抗叛逆意识,表现出个人的野心。
于连
的自由平等意识和反抗叛逆意识的最初体现在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当市长对他这种平民异常地傲慢和轻蔑时,他拒绝市长夫人的礼物,公开反抗市长的迅驰,说:“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并咒骂市长是“社会的蠢虫”、“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在这一时期,他的所作所为都显示出了一个平民的尊严和对不平等的社会的抗争。
而在他初到巴黎时,他对上流社会充满着敌意,事实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平民,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他随时准备同蔑视自己的贵族阶级决斗。
别人怎么对他,他就以相同的方式和手段给予回击,借以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这些都体现了于连身上可贵的自由平等意识和反抗叛逆意识,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一点自己都珍惜不已的尊严,做出了很多令人吃惊和不得已的事,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以至于现在,这种精神都是值得去学习的,当然在学习这种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摒弃其中的糟粕,追求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能伤害到别人的利益。
于连不仅仅有一颗追求平等的心,他还有一颗很大的野心,为了挤上上流社会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不成为俯首帖耳的奴才,他心甘情愿地为贵族阶级效力,并做出很多违背良心的事。
他为了实现目的做出的那些“努力”,足以见他的野心之大。
他的野心,亦是这个社会的产物。
最后,于连经历了反抗、奋斗、妥协、叛逆的人生经历,是当时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的典型。
于连在命运不公时,竭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在面对轻蔑时会做出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
后来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时,他的反抗性就消失了,羞于承认自己的出身并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感恩戴德。
而到了最后,由于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被判刑时,他终于看清了现实丢掉幻想,拒绝营救,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拒绝营救,也是叛逆的一种,这是他对社会的最后一次叛逆,因为他终于知道,不论他多有才能。
如何勤奋尽职,都不能改变上流社会对他的轻蔑。
在金钱和门第决定一切的社会里,他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的,在狱中他从沉迷中清醒过来,并明白了一切。
可以说,于连的精神的最高的一次升华是在他对社会绝望的时候,这个社会终于让他的梦成为一场空,让他大彻大悟,决心用死来控诉这个吃人的社会。
他是可怜的,这个社会酿成的悲剧又何止他一个,于连是千万小资产阶级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悲剧是放大化的,却又是那个时代真真切切存在的。
我看于连,可恨可悲。
恨他的妥协与虚伪,悲他的努力与奋斗的白费。
那个时代,亏欠他的太多,残害他的太多。
但是仔细静心思考,这个社会,不正是由那些人组成的吗?即使正义的力量还不过强大,但是,为何不团结起来去改变呢?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太渺小,就像于连,一个人又能改变什么?
透过一本书,看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悲哀,看到一个社会的本质,我不禁感叹司汤达的文笔的犀利与醇厚之处。
于连,你若生于此时此刻,又会有怎么样的一个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