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思考题参考答案_680404438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完整版)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基本概念1、系统动力学(Systems Dynamics,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弗雷斯特(J. W.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2、因果关系分析是系统动力学的基础,起着指明系统的变量间因果关系、作用方向和说明系统的反馈回路的作用。

通常事件间因果关系的逻辑可描述为“如果……那么就……”。

因果关系可以用因果关系图来表示。

3、因果链是用因果箭来描述的递推性的因果关系。

例如,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则A也成为C的原因。

4、一般系统内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用箭头图表示,一个箭头连接两个有因果关系的相关变量,称之为因果箭。

5、当因果链中“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引起“结果的结果”,最终又作用于最初的“原因”,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则称为因果关系的反馈回路或因果反馈回路、因果反馈环。

6、流程图中可以根据流率等因素的影响,描述系统状态变量的变化,并通过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来精确表示变量的变化机制。

7、系统动力学中,流率变量用来表示决策函数。

“流率”描述的是系统中的流随时间而变化的活动状态,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提货速度等,用一个表示阀门的符号来标记。

8、Vensim是由美国Ventana Systems公司开发的一款可视化系统动力学软件,它提供了相对简单灵活的方式,建立仿真模型,观察变量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便于修改、优化和探索模型。

二、选择题(1-4单选,5-8多选)1、如果变量A的增加使变量B也增加,那么两者为()A. 正因果关系B. 负因果关系C. 负因果链D. 正因果链2、全部因果箭都是负极性的反馈回路()A.一定是负反馈回路B.一定是正反馈回路C.可能是正反馈回路也可能是负反馈回路D.既不是正反馈回路也不是负反馈回路3、描述系统积累效应的变量是()A.系统变量B.状态变量C.决策变量D.流率变量4、()的多少是系统复杂程度的标志。

大学物理第8章 稳恒磁场 课后习题及答案

大学物理第8章 稳恒磁场 课后习题及答案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 玫霸*第8章 稳恒磁场 习题及答案6. 如图所示,AB 、CD 为长直导线,C B为圆心在O 点的一段圆弧形导线,其半径为R 。

若通以电流I ,求O 点的磁感应强度。

解:O 点磁场由AB 、C B、CD 三部分电流产生,应用磁场叠加原理。

AB 在O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01=BC B在O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θπμR I B 402=RIR I 123400μππμ=⨯=,方向垂直纸面向里CD 在O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cos (cos 421003θθπμ-=r IB)180cos 150(cos 60cos 400︒︒-=R Iπμ)231(20-=R I πμ,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故 )6231(203210ππμ+-=++=R I B B B 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7. 如图所示,两根导线沿半径方向引向铁环上的A ,B 两点,并在很远处与电源相连。

已知圆环的粗细均匀,求环中心O 的磁感应强度。

解:圆心O 点磁场由直电流∞A 和∞B 及两段圆弧上电流1I 与2I 所产生,但∞A 和∞B 在O 点产生的磁场为零。

且θπθ-==21221R R I I 电阻电阻 1I 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θππμ-=24101RI B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2I 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θπμRIB 4202=,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所以, 1)2(2121=-=θθπI I B B 环中心O 的磁感应强度为0210=+=B B B8. 如图所示,一无限长载流平板宽度为a ,沿长度方向通过均匀电流I ,求与平板共面且距平板一边为b 的任意点P 的磁感应强度。

解:将载流平板看成许多无限长的载流直导线,应用叠加原理求解。

以P 点为坐标原点,垂直载流平板向左为x 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

在载流平板上取dx aIdI =,dI 在P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x dI dB πμ20=dx axIπμ20=,方向垂直纸面向里P 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a b b x dx a I dB B πμ20bab a I +=ln 20πμ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大学物理第8章答案

大学物理第8章答案

第8章 磁场8-10一均匀密绕直螺线管的半径为 ,单位长度上有 匝线圈,每匝线圈中的电流为 ,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此螺线管轴线上的磁场。

分析:由于线圈密绕,因此可以近似地把螺线管看成一系列圆电流的紧密排列,且每一匝圆电流在轴线上任一点的磁场均沿轴向。

解: 取通过螺线管的轴线并与电流形成右旋的方向(即磁场的方向)为x 轴正向,如习题8-10图解(a )所示。

在螺线管上任取一段微元dx ,则通过它的电流为dI nIdx =,把它看成一个圆线圈,它在轴线上O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dB 为2022322()R nIdxdB R x μ=+由叠加原理可得,整个螺线管在O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为212022322()x Lx R nIdxB dB R x μ==+⎰⎰0212212221221[]2()()nIx x R x R x μ=-++ 由图可知12122212221212cos os ()()x x R x R x ββ==++ c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021(cos cos )2nIB μββ=-式中12ββ和分别为x 轴正向与从O 点引向螺线管两端的矢径r 之间的夹角。

讨论:(1)若螺线管的长度远远大于其直径,即螺线管可视为无限长时,20β=,1βπ=,则有nI B 0μ=上式说明,无限长密绕长直螺线管内部轴线上各点磁感应强度为常矢量。

理论和实验均证明:在整个无限长螺线管内部空间里,上述结论也适用。

即无限长螺线管内部空间里的磁场为均匀磁场,其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为0nI μ,方向与轴线平行;(2)若点O位于半无限长载流螺线管一端,即12πβ=,20β=或12πβ=,2βπ=时,无论哪一种情况均有nI B 021μ=------(8-19) 可见半无限长螺线管端面中心轴线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管内的一半;综上所述,密绕长直螺线管轴线上各处磁感应强度分布见习题8-10图解(b )所示,从图中也可看出,长直螺线管内中部的磁场可以看成是均匀的。

(新版)粤沪版物理八下第8章神奇的压强章末及答案

(新版)粤沪版物理八下第8章神奇的压强章末及答案

(新版)粤沪版物理八下第8章神奇的压强章末及答案固体液体一般情况先求压力(水平面上F=G),再求压强先求压强(p=ρ液gh),再求压力(F=pS)特殊情况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p=ρgh粗细均匀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即F=G典例1 如图所示,往量杯中匀速注水直至注满。

下列表示此过程中量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中合理的是【解析】量杯的形状是上宽下窄,所以在向量杯中注水时,相同时间注入相同质量的水,水在量杯中的高度增加得越来越慢,量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增加也会越来越慢,B项正确。

【答案】 B典例2 如图,在水平桌面上竖立着三个柱状物甲、乙、丙,它们的高度均为h,且均为实心匀质物体,甲、乙、丙的底面分别是半径为R的圆面、边长为a的正方形、半径为r的圆面。

已知2R>a>2r,它们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p丙,则甲、乙、丙的密度关系是( )A.ρ甲>ρ乙>ρ丙B.ρ甲=ρ丙>ρ乙C.ρ甲<ρ乙<ρ丙D.ρ甲=ρ乙=ρ丙【解析】三个柱状物对桌面的压强p==ρgh,因p甲=p乙=p丙,且它们的高度均为h,所以甲、乙、丙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D项正确。

【答案】 D典例3 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5 kg的容器内装有35 kg的水,如图所示,水面到水底的深度为1.2 m,容器的底面积为0.02 m2(g=10N/kg),求:(1)容器底面所受的水的压强和压力;(2)地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

【答案】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hg=1.0×103 kg/m3×10 N/kg×1.2m=1.2×104 Pa由p=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pS=1.2×104Pa×0.02 m2=240 N(2)容器对地面的压力F'=G=(m水+m器)g=(5 kg+35 kg)×10 N/kg=400 N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2×104 Pa实验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器材:小方桌、泡沫塑料、砝码。

高等数学课后答案 第八章 习题详细解答

高等数学课后答案 第八章 习题详细解答

习 题 8-11.设有一个面薄板(不计其厚度),占有xOy 面上的闭区域D ,薄板上分布有面密度为(,)x y μμ=的电荷,且(,)x y μ在D 上连续,试用二重积分表达该板上的全部电荷Q .解 用一组曲线将D 分成n 个小闭区域i σ∆,其面积也记为(1,2,,)i i n σ∆= .任取一点(,)i i i ξησ∈∆,则i σ∆上分布的电量(,)i i i Q μξησ∆≈∆.通过求和、取极限,便得到该板上的全部电荷为1lim (,)(,)d ,ni i i i DQ x y λμξησμσ→==∆=∑⎰⎰其中1max{i i nλσ≤≤=∆的直径}.2. 设12231()d D I x y σ=+⎰⎰其中1{(,)11,22}D x y x y =-≤≤-≤≤;又22232()d D I x y σ=+⎰⎰其中2{(,)01,02}D x y x y =≤≤≤≤.试利用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说明1I 与2I 之间的关系.解 由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知,1I 表示底为1D 、顶为曲面223()z x y =+的曲顶柱体1Ω的体积;2I 表示底为2D 、顶为曲面223()z x y =+的曲顶柱体2Ω的体积.由于位于1D 上方的曲面223()z x y =+关于yOz 面和zOx 面均对称,故yOz 面和zOx 面将1Ω分成四个等积的部分,其中位于第一卦限的部分即为2Ω.由此可知124I I =.3. 利用二重积分定义证明: (1) d ()DD σσσ=⎰⎰其中为的面积;(2) (,)d (,)d ()DDkf x y k f x y k σσ=⎰⎰⎰⎰其中为常数;(3)12(,)d (,)d (,)d ,DD D f x y f x y f x y σσσ=+⎰⎰⎰⎰⎰⎰其中12D D D= ,1D 、2D 为两个无公共内点的闭区域.证 (1) 由于被积函数(,)1f x y ≡,故由二重积分定义得11d lim (,)lim lim .nniiii i i Df λλλσξησσσσ→→→===∆=∆==∑∑⎰⎰(2) 011(,)d lim (,)lim (,)(,)d .nni i i i i i i i DDkf x y kf k f k f x y λλσξησξησσ→→===∆=∆=∑∑⎰⎰⎰⎰(3) 因为函数(,)f x y 在闭区域D 上可积,故不论把D 怎样分割,积分和的极限总是不变的,因此在分割D 时,可以使1D 和2D 的公共边界永远是一条分割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 认识概率 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 认识概率 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认识概率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一只盒子中有红球m个,白球8个,黑球n个,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取一个球,取得白球的概率与不是白球的概率相同,那么m与n的关系是()A.m=3,n=5B.m=n=4C.m+n=4D.m+n=82、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红色.白色玻璃球共40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小明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白色球的频率稳定在85%左右,则口袋中红色球可能有().A.34个B.30个C.10个D.6个3、从分别标有数﹣3,﹣2,﹣1,0,1,2,3的七张没有明显差别的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所抽卡片上的数的绝对值不小于2的概率是()A. B. C. D.4、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装有除颜色外均相同的5个红球和n个黄球,从中随机摸出一个,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则n是()A.5B.8C.3D.13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动物世界》”是必然事件B.某种彩票的中奖率为,说明每买1 000张彩票,一定有一张中奖C.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D.想了解长沙市所有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宜采用抽样调查6、天气预报称,明天长沙市全市的降水率为90%,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明天长沙市全市有90%的地方会下雨B.明天长沙市全市有90%的时间会下雨C.明天长沙市全市下雨的可能性较大D.明天长沙市一定会下雨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斯诺g台球赛”是必然事件B.一组数据2,3,4,5,5,6的众数和中位数都是5C.“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表示每抛掷硬币2次就必有1次反面朝上 D.甲组数据的方差S甲2=0.01,则乙组数据比甲组稳定2=0.2,乙组数据的方差S乙8、下面四个实验中,实验结果概率最小的是( )A.如(1)图,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共做了400次掷图钉游戏,并记录了游戏的结果绘制了下面的折线统计图,估计出的钉尖朝上的概率B.如(2)图,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任意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蓝色区域的概率C.如(3)图,有一个小球在的地板上自由滚动,地板上的每个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小球在地板上最终停留在黑色区域的概率D.有7张卡片,分别标有数字1,2,3,4,6,8,9,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从中随机抽出一张,抽出标有数字“大于6”的卡片的概率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抛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是随机事件B.把4个球放入三个抽屉中,其中一个抽屉至少有两个球是必然事件C.为了呈现某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的统计图为扇形统计图D.从一副扑g牌中任意抽取1张,摸到的牌是“A”的可能性比摸到的牌是“红桃”可能性小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抛一枚硬币,正面一定朝上B.掷一颗骰子,朝上一面的点数一定不大于6C.为了解一种灯泡的使用寿命,宜采用普查的方法D.“明天的降水概率为80%”,表示明天会有80%的地方下雨11、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A.瓶酒会爆B.在一段时间内汽车出现故障C.地球在自转D.下届世界杯在中国举行12、如图是一个游戏转盘,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数字“Ⅱ”所示区域内的概率是()A. B. C. D.13、如图,已知点A,B,C,D,E,F是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连接任意两点均可得到一条线段.在连接两点所得的所有线段中任取一条线段,取到长度为的线段的概率为()A. B. C. D.14、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的是()A.随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至少有一次反面朝上B.今年冬天黑龙江会下雪C.随意掷两个均匀的骰子,朝上面的点数之和为1D.一个转盘被分成6个扇形,按红、白、白、红、红、白排列,转动转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S甲2=0.1,S乙2=0.04,则乙组数据较稳定 B.如果明天降水的概率是50%,那么明天有半天都在降雨 C.了解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应选用普查方式 D.早上的太阳从西方升起是必然事件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若干个除颜色外均相同的小球,小明每次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记录下颜色,然后放回,重复这样的试验1000次,记录结果如下:实验次数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000 摸到红球次数m151 221 289 358 429 497 568 701 摸到红球频率0.75 0.74 0.72 0.72 0.72 0.71 a b (1)表格中a=________ ,b=________;(2)估计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恰好是红球的概率约为________ ;(精确到0.1)17、从-2,-1,2这三个数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作为点的坐标,该点在第四象限的概率是:________ 。

亲密关系第八章 思考题

亲密关系第八章 思考题

亲密关系第八章思考题
当谈到亲密关系的第八章时,我可以从多个角度给出一些思考题供讨论:
1. 沟通与理解,在第八章中,作者可能会谈到沟通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

你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你和伴侣之间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2. 信任与承诺,在亲密关系中,信任和承诺是至关重要的。

你如何看待在亲密关系中建立信任的过程?你认为什么是最能够损害信任的行为?双方如何保持对彼此的承诺?
3. 性与亲密,第八章可能会涉及性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

你认为性对于亲密关系有多重要?你如何看待双方在性方面的期望和需求?
4. 解决冲突,在亲密关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你认为如何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是最有效的?你有没有在这方面的经验或者故事可以分享?
5. 个人空间与共享,在亲密关系中,个人空间和共享是平衡的。

你如何看待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性和共同生活的平衡?你认为什
么是最重要的?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思考亲密关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促
进你和伴侣之间的讨论和沟通。

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
理解亲密关系的第八章内容。

(完整版)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8章

(完整版)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8章

第八章课后习题解答一、选择题8-1如图8-1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B ,且它们的压强相等,即=A B p p 。

则在状态A 和状态B 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 ](A) 对外作正功 (B) 内能增加 (C) 从外界吸热 (D) 向外界放热分析:由p V -图可知,A A B B p V p V =,即知A B T T <,则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必有B A E E >,即气体由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内能必增加。

而作功、热传递均是过程量,与具体的热力学过程相关,所以(A )、(C )、(D )不是必然结果,只有(B )正确。

8-2 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有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

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

现将3 J 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

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 ](A) 6 J (B) 3 J (C) 5 J (D) 10 J分析: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 E W =∆+知在等体过程中Q E =∆。

故可知欲使氢气和氦气升高相同的温度,由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2m i E R T M '∆=∆,知需传递的热量之比22222:():():5:3HHe H He H He H He H Hem m Q Q i i i i M M ''===。

故正确的是(C )。

8-3 一定量理想气体分别经过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从体积1V 膨胀到体积2V ,如图8-3所示,则下述正确的是[ ]习题8-1图(A) A C →吸热最多,内能增加(B) A D →内能增加,作功最少(C) A B →吸热最多,内能不变(D) A C →对外作功,内能不变分析:根据p V -图可知图中A B →为等压过程,A C →为等温过程,A D →为绝热过程。

又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pV vRT =可知,p V -图上的pV 积越大,则该点温度越高,因此图中D A B C T T T T <==,又因对于一定量的气体而言其内能公式2i E vRT =,由此知0AB E ∆>,0AC E ∆=,0AD E ∆<。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8章电化学45页word文档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8章电化学45页word文档

第八章电化学一.基本要求1.理解电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点,电极的阴、阳、正、负的定义,离子导体的特点和Faraday 定律等。

2.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计算、与浓度的关系及其主要应用等。

了解强电解质稀溶液中,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掌握离子强度的概念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理论计算。

3.了解可逆电极的类型和正确书写电池的书面表达式,会熟练地写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会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4.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一些重要应用,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计算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求难溶盐的活度积和水解离平衡常数,求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和测定溶液的pH等。

5.了解电解过程中的极化作用和电极上发生反应的先后次序,具备一些金属腐蚀和防腐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学电源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在学习电化学时,既要用到热力学原理,又要用到动力学原理,这里偏重热力学原理在电化学中的应用,而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讲得较少,仅在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方面用到一点。

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有离子存在,而正、负离子总是同时存在,使溶液保持电中性,所以要引入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和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等概念。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有浓度和离子电荷等因素,而且离子电荷的影响更大,所以要引进离子强度的概念和Debye-Hückel极限定律。

电解质离子在传递性质中最基本的是离子的电迁移率,它决定了离子的迁移数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等。

在理解电解质离子的迁移速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要充分掌握电化学实用性的一面。

电化学在先行课中有的部分已学过,但要在电池的书面表示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写法、电极电势的符号和电动势的计算方面进行规范,要全面采用国标所规定的符号,以便统一。

会熟练地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是学好电化学的基础,以后在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时才不会出错,才有可能利用正确的电动势的数值来计算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值,如: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难溶盐的活度积,水的解离平衡常数和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等。

高等数学课后答案第八章习题详细解答

高等数学课后答案第八章习题详细解答

习 题 8-11.设有一个面薄板(不计其厚度),占有xOy 面上的闭区域D ,薄板上分布有面密度为(,)x y μμ=的电荷,且(,)x y μ在D 上连续,试用二重积分表达该板上的全部电荷Q .解 用一组曲线将D 分成n 个小闭区域i σ∆,其面积也记为(1,2,,)i i n σ∆=.任取一点(,)i i i ξησ∈∆,则i σ∆上分布的电量(,)i i i Q μξησ∆≈∆.通过求和、取极限,便得到该板上的全部电荷为1lim (,)(,)d ,ni i i i DQ x y λμξησμσ→==∆=∑⎰⎰其中1max{i i nλσ≤≤=∆的直径}.2. 设12231()d D I x y σ=+⎰⎰其中1{(,)11,22}D x y x y =-≤≤-≤≤;又22232()d D I x y σ=+⎰⎰其中2{(,)01,02}D x y x y =≤≤≤≤.试利用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说明1I 与2I 之间的关系.解 由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知,1I 表示底为1D 、顶为曲面223()z x y =+的曲顶柱体1Ω的体积;2I 表示底为2D 、顶为曲面223()z x y =+的曲顶柱体2Ω的体积.由于位于1D 上方的曲面223()z x y =+关于yOz 面和zOx 面均对称,故yOz 面和zOx 面将1Ω分成四个等积的部分,其中位于第一卦限的部分即为2Ω.由此可知124I I =.3. 利用二重积分定义证明: (1) d ()DD σσσ=⎰⎰其中为的面积;(2) (,)d (,)d ()DDkf x y k f x y k σσ=⎰⎰⎰⎰其中为常数;(3)12(,)d (,)d (,)d ,DD D f x y f x y f x y σσσ=+⎰⎰⎰⎰⎰⎰其中12D DD =,1D 、2D 为两个无公共内点的闭区域.证 (1) 由于被积函数(,)1f x y ≡,故由二重积分定义得11d lim (,)lim lim .nniiii i i Df λλλσξησσσσ→→→===∆=∆==∑∑⎰⎰(2) 011(,)d lim (,)lim (,)(,)d .nni i i i i i i i DDkf x y kf k f k f x y λλσξησξησσ→→===∆=∆=∑∑⎰⎰⎰⎰(3) 因为函数(,)f x y 在闭区域D 上可积,故不论把D 怎样分割,积分和的极限总是不变的,因此在分割D 时,可以使1D 和2D 的公共边界永远是一条分割线。

大学物理第8章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第8章习题答案

µId 1
d
d
d B
dΦ µ d dI 4 Ei = − ln = 2 π dt 3 dt
0
Ei
顺时针方向
习题答案
8-12 解:
第八章电磁感应 电磁场 第八章电磁感应
r v v dEi = ( v × B ) ⋅ dl
O′
= vBdlsinθ
= ωrBsinθdl
= Bωl sin θdl
2
v B
O
a
l
L
b
Ei 方向
a
b
习题答案
第八章电磁感应 电磁场 第八章电磁感应
v v b 解:Eab = ∫a E k ⋅ d l
b
r dB r < R Ek = 2 dt
× × × × × × × × × × × × × × × ×
× × × × r dB dl cos θ = ∫a B × × × × × 2 dt × × × × × L h dB = ∫0 dl O × × × × × 2 dt EK h = r cosθ h θ hL dB × = a b 2 dt dl
L = µn V
2
N 2 πd 2 N 2 πd 2 L = µ 0 n 2V = µ0 ( ) l = µ0 l 4 l 4
2 2 2 2 2
1 2 1 N πd ε 2 µ 0 N πd ε Wm = LI = µ 0 ( ) = = 3.28 × 10 −5 J 2 2 l 4 R 8R 2l
2
习题答案
8-18
+
第八章电磁感应 电磁场 第八章电磁感应 连接oa和 与 构成回路 构成回路oab. 解:连接 和ob与ab构成回路

高等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3

高等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3

第八章习题解答(3)节8.5部分习题解答1、下列方程确定了)(x f y =,求dxdy,(1)、0sin 2=−+xy e y x 解:设=),(y x F 0sin 2=−+xy e y x ,2y e x F x −=∂∂;xy y yF2cos −=∂∂(2)、xyy x arctanln 22=+解:设=),(y x F xy y x arctanln 22−+,=−+−+=∂∂)()(112222x y x y y x x x F 22y x yx ++;=∂∂y F =+−+)1((11222x xy y x y 22y x xy +−;yx y x F F dx dy y x −+=−=(3)、xy y x =解:设x y y x y x F −=),(,)ln (1ln 1y x y x x y y yx x F y x y −=−=∂∂−)ln (1ln 1x x y x yxy x x y F y x y −=−=∂∂−;y x F F dx dy −=)ln ()ln (x x y x y y x y −−=(4)、1=+y e xy 解:设1),(−+=y e xy y x F ,y x F =∂∂y e x yF+=∂∂;y x F F dx dy −=ye x y +−=2、下列方程确定了),(y x f z =,求x z ∂∂yz ∂∂(1)、0=−xyz e z 解:设=),,(z y x F xyz e z −,yz F x −=zx F y −=xy e F z z −=;x z ∂∂z x F F −=xye yzz −=y z ∂∂z y F F −=xye zxz −=(2)、333a xyz z =−解:设=),,(z y x F 333a xyz z −−,yz F x 3−=zx F y 3−=xy z F z 332−=;x z ∂∂z x F F −=xyz yz−=2y z ∂∂z y F F −=xye zx−=2(3)、122=+−z e yz y x 解:设=),,(z y x F 122−+−z e yz y x ,xy F x 2=z x F y 22−=z z e y F +−=2;x z ∂∂z x F F −=ze y xy−=22y z∂∂z y F F −=ze y z x −−=222(4)、xyzz =sin 解:设=),,(z y x F xyz z −sin ,yz F x 2−=xz F y −=xy z F z −=cos ;x z ∂∂z x F F −=xyz yz −=cos 2y z ∂∂z y F F −=xyz xz−=cos 3、设z y x z y x 32)32sin(2−+=−+确定了),(y x f z =,验证:+∂∂x z 1=∂∂yz证明:设=),,(z y x F )32()32sin(2z y x z y x −+−−+,1)32cos(2−−+=z y x F x 2)32cos(4−−+=z y x F y 3)32cos(6+−+−=z y x F z ;x z ∂∂z x F F −=32=y z∂∂z y F F −=31=所以+∂∂x z 13132=+=∂∂y z 4、设),(),,(),,(y x z z x z y y z y x x ===都是由方程0),,(=z y x F 确定的函数,证明1−=∂∂⋅∂∂⋅∂∂xz z y y x 证明:1)1((3−=−=−−−=∂∂⋅∂∂⋅∂∂zx y z x y F F F F F F x zz y y x 5、函数),(v u ϕ具有连续的偏导数,验证方程0),(=−−bz cy az cx ϕ所确定的函数),(y x z z =满足+∂∂x z ac yzb =∂∂证明:设bz cy v az cx u −=−=,,则有c x u =∂∂,0=∂∂y u ,a z u −=∂∂,0=∂∂x v ,c yv =∂∂,b z v−=∂∂1ϕϕc x =2ϕϕc y =21ϕϕϕb a z −−=211ϕϕϕϕϕb a ca a x za z x +=−=∂∂212ϕϕϕϕϕb a cb b y zb z y +=−=∂∂于是+∂∂x z a=∂∂y zb ++211ϕϕϕb a ca =+212ϕϕϕb a cbc b a b a c =++2121)(ϕϕϕϕ6、设f 具有连续偏导数,方程),(y z xz f z −=确定了),(y x f z =,求,x z ∂∂yz∂∂解:设=),,(z y x F ),(y z xz f z −−,又设y z v xz u −==,,则有z x u =∂∂,0=∂∂y u ,x z u =∂∂,0=∂∂x v ,1−=∂∂yv ,1=∂∂z v1zf F x −=2f F y =211f xf F z −−=x z∂∂z x F F −=2111f xf zf −−=y z∂∂2121f xf f −−−=7、设f 具有连续偏导数,方程0),,(=+++z y x y x x f 确定了),(y x f z =,求,x z ∂∂yz∂∂解:设=),,(z y x F ),,(z y x y x x f +++,321f f f F x ++=32f f F y +=3f F z =x z∂∂z x F F −=3321f f f f ++−=y z∂∂321f f f +−=8、求由方程组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或偏导数(1)、⎩⎨⎧=+++=203222222z y x y x z 求,x y ∂∂,xz∂∂解:对等式两边同时求关于x 的偏导数得⎪⎩⎪⎨⎧=∂∂+∂∂+∂∂+=∂∂064222x zz x y y x x y y x x z就是⎪⎩⎪⎨⎧−=∂∂+∂∂=∂∂−∂∂xx y y x z z x x y y x z2322解得13)13(222321222+=+=−−−=∂∂z xz y xy y z y y x y x x z )13(2)16(2321321++−=−−=∂∂z y z x y z y x z x x y (2)、⎪⎩⎪⎨⎧=++=+221222z y x z y x 求,dz dx ,dz dy解:对等式两边同时求关于z 的偏导数得⎪⎩⎪⎨⎧−=+=+122dzdy dz dx z dz dy y dz dxx解得)(221122112y x y z y x y z dz dx −+=−=)(221122112y x x z y x zx dz dy −+−=−=(3)、⎩⎨⎧=−+=−+0033x yu v y xv u 求,x u ∂∂,x v ∂∂解:对等式两边同时求关于x 的偏导数得⎪⎩⎪⎨⎧=−∂∂+∂∂=+∂∂+∂∂0130322xu y x v v v x vx x u u 就是⎪⎩⎪⎨⎧=∂∂+∂∂−=∂∂+∂∂13322x v v x u y v x v x x uu 解得xy v u x v v yxu v xv x u−+−=−=∂∂223222933331xy v u yv u v yx u yv u x v −+=−=∂∂222222933313(4)、⎩⎨⎧=+=+u y v x v u y x sin sin 求,y u ∂∂,yv∂∂解:对等式两边同时求关于y 的偏导数得⎪⎪⎩⎪⎪⎨⎧∂∂+=∂∂∂∂+∂∂=y u uy u y v v x yv y u cos sin cos 1即⎪⎪⎩⎪⎪⎨⎧−=∂∂−∂∂=∂∂+∂∂u y v v x y u u y y vy u sin cos cos 1解得:u y v x u v x v x u y v x u y u cos cos sin cos cos cos 11cos sin 11+−=−−−=∂∂u y v x u y u vx u y u u y y v cos cos cos sin cos cos 11sin cos 11++=−−=∂∂习题8.6解答1、求下列曲线在指定点的切线和法平面(1)、曲线t t z t y t x +===1,,2在点21,1,1(解:2)1(1)(,2)(,1)(t t z t t y t x +=′=′=′,从而得在点21,1,1(的切线的方向向量为⎭⎬⎫⎩⎨⎧=→41,2,1s ,于是得切线方程为:1218141−=−=−z y x ;法平面方程为021()1(8)1(4=−+−+−z y x ,即0252168=−++z y x (2)、曲线2sin 4,cos 1,sin t z t y t t x =−=−=在2π=t 的对应点解:2cos 2)(,sin )(,cos 1)(tt z t t y t t x =′=′−=′,2π=t 的对应点是点)22,1,12(−π,该的切线的方向向量为{2,1,1=→s ,于是得切线方程为:22211121−=−=−+z y x π;法平面方程为0)22(2)1()2(=−+−+−+z y x π,即02422=−−++πz y x (3)、曲线t z t t y t x 22cos ,cos sin 3,sin 2===在4π=t 的对应点解:t t z t t y t t t t x 2sin )(,2cos 3)(,2sin 2cos sin 4)(−=′=′==′,4π=t 的对应点是点)21,23,1(,该的切线的方向向量为{}1,0,2−=→s ,于是得切线方程为:12102321−−=−=−z y x ;法平面方程为021()1(2=−−−z x ,即0232=−−z x (4)、曲线t z tty t t t x =−=+=,1,12在)01,1(解:tt z t t y t t t t t x 21)(,1)(,)1(2)1(2)1(2)(222=′−=′+=+−+=′,1=t 对应着)01,1(,该的切线的方向向量为{}1,2,22121,1,1−=⎭⎬⎫⎩⎨⎧−=→s ,于是得切线方程为:11221−=−=−z y x ;法平面方程为0)1(2)1(2=−+−−z y x ,即0322=−+−z y x (5)、曲线⎩⎨⎧=−+−=−++0453203222z y x x z y x 在点)1,1,1(解:设x z y x z y x F 3),,(222−++=,4532),,(−+−=z y x z y x G 32−=x F x ,y F y 2=z F z 2=于是{}2211−=→n 2=x G ,3−=y G 5=z G 于是{}5322−=→n 所以切线的方向向量{}191653222121−=−−=×=→→→→→→kj i n n s 于是得切线方程为:1191161−−=−=−z y x ;法平面方程为0)1()1(9)1(16=−−−+−z y x ,即024916=−−+z y x (6)、曲线⎩⎨⎧=+=+222222z x y x 在点)1,1,1(解:设2),,(22−+=y x z y x F ,2),,(22−+=z x z y x G x F x 2=,y F y 2=0=z F 于是{}01121=→n x G x 2=,0=y G z G z 2=于是{}10122=→n 所以切线的方向向量{}11110101121−−==×=→→→→→→k j i n n s 0是得切线方程为:111111−−=−−=−z y x ;法平面方程为0)1()1()1(=−−−−−z y x ,即01=+−−z y x 2、在曲线32,,t z y t x ===上求一点,使在该点的切线与平面102=++z y x 平行解:已知平面的法向为{}121=→n ,曲线的切线的方向{}2321t ts =→,由题设可知•→n 0=→s 即03412=++t t 解得31,121−=−=t t ,所求的点是)1,1,1(−−或者)271,91,31(−−3、求下列曲面在指定点的切平面和法线(1)、zxy z ln+=在点)1,1,1(解:zzxy z y x F −+=ln ),,(,1x F x =,1=y F ,11−−=zF z 切平面的法向为{}211−=→n ,切平面为0)1(2)1()1(=−−−+−z y x 即02=−+z y x 法线为211111−−=−=−z y x (2)、22y x z +=在点)5,1,2(解:zy x z y x F −+=22),,(,2x F x =,2y F y =,1−=z F 切平面的法向为{}124−=→n ,切平面为0)5()1(2)2(4=−−−+−z y x 即0524=−+y x 法线为152142−−=−=−z y x (3)、3=+−xy z e z 在点)0,1,2(解:=),.(z y x F 3−+−xy z e z ,y F x =,x F y =,1−=zz e F 切平面的法向为{}021=→n ,切平面为0)1(2)2(=−+−y x 即042=−+y x 法线为2112zy x =−=−5、在曲面xy z =上求一点,使在该点的法线垂直于平面093=+++z y x 平行解:所求法线的方向为{}131=→n 设=),.(z y x F zxy −,y F x =,x F y =,1−=z F 切平面的法向为{}1−=→x yn ,于是有向量{}131=→n {}1−=x y λ所以1131−==x y 得3,1,3=−=−=z y x ,所求的点是()3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 h
Qh Qc W 1 COP c W W
5. 逆向卡诺循环的高温热源与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越大越好, 还是越小越好?
24
与正向卡诺循环的情况是否相同? 答:逆向卡诺循环与正向卡诺循环情况不同,高温热源与低温热源温差越小越 好。温差越小,耗功越小,制冷(热)系数越大。 6.为什么要首先限产直至禁用 CFCs 物质? 答:主要是出于保护环境,减小臭氧层破坏的目的出发。由于 CFCs(氯氟烃 类)物质中的氯游离成氯离子并与臭氧发生连锁反应,使得臭氧的浓度急剧减 小,严重破环同温层中的臭氧。 7.吸附式制冷为什么引起人们的注意? 答:吸附式制冷是一种利用多孔固体表面吸附现象的制冷系统。该系统不消耗 电能、无运动部件、系统简单、没有噪声、无污染、安全可靠、投资回收期短。 它可以利用工业余热、地热以及太阳能作为热源。显而易见这些热源的温度都 不高,但是即使在冷凝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循环仍然可以获得比吸收式制冷循 环更高的性能系数。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吸附式制冷正在引起国内、外科技 人员的注意,力求在家用冰箱、空气调节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八章 思考题参考答案 1.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与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相比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有些时候 还要用空气压缩制冷循环? 答: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吸、放热过程是依靠工质的相变潜热,通常相变潜热 是比较大的,因此与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相比,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有以下两个优 点:1) 工质单位质量的制冷量大,这就决定了在相同的制冷能力下,蒸汽压缩 制冷系统的体积小于空气压缩制冷系统;2)由于工质是相变传热(工质侧温度 在两相区内恒定) ,因此缩小了传热温差,减小了温差传热导致的不可逆性。 但随着回热和叶轮式压缩机和膨胀机技术的出现,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再一 次得到了人们的注意。对于采用回热和叶轮机械的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工质流 量大大提高,同时实际循环的制冷系数也有所提高。当制冷温度不是很低,且 对设备体积要求不高时,可以考虑采用空气压缩制冷循环。 2.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可以采用节流阀来代替膨胀机,空气压缩制冷循环是否 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为什么? 答: 对于空气压缩制冷循环,不能用节流阀代替膨胀机。膨胀机的作用是同时 降低空气的温度和压力,使得循环正常运行。如果采用节流阀,考虑空气通过 节流阀后焓不变, 且空气近似为理想气体, 则经过节流后空气的压力虽然下降, 但其温度不变,这样无法同时达到降温降压的目的,不能保证空气压缩制冷循 环正常工作。 3.如图 8-9 所示,若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按照 1-2-3-4-6-1 运行,循环耗功量没 有变化仍为 h1-h2, 而制冷量则由 h1-h5 增大为 h1-h6。可见这种循环的好处是明 显的,但为什么没有被采用? 答: 这种循环是不经济的, 因此没有被采用。 如果要实现 1-2-3-4-6-1 这个循环, 就必须使用很复杂的膨胀手段 (如符合该要求的特定膨胀机械) 。 一方面特定膨 胀机械的价格相对节流阀昂贵,且对于蒸发器中工质压力的控制不如节流阀方 便;另一方面,由于增加的制冷量相对较小,与添置特定膨胀机械的投资相比, 不划算。 4.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相比,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 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逆循环。 不同之处在于工作的温度水平。制冷循环是在比环境温度低的某一个工况 下(或低温冷源)吸热,将热量释放到环境(高温冷源)中,其目的是制冷; 热泵循环则是从环境(低温热源)中吸热,将这部分热量释放到比环境温度高 的工况下(高温热源) ,其目的是制热。由此,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的热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