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大一上考试范围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第一篇:传播学考试大纲《传播学》考试大纲I 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把握传播概念2、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信号与象征符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2、群体的概念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五)“警钟效果”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III 题型举例一、填空题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传播学大一上考试范围
一、传播学的欧洲渊源1、18世纪以后在美国的崛起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
2、传播的定义:一、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二、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三、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3、传播的革命:(五大特点)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主动性,隐蔽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4、传播模式: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描述,也“是对相对简单状况所做的象征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设想,拥有同原始的客观体系相同的结构属性”。
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常具有下列五种功能:(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引导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示功能。
评判标准:(1)呈现性。
(2)整体性。
(3)超陈性。
(4)启发性。
(5)实用性。
单向传播模式:根据拉斯韦尔5W引出“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传播者:1 权威性(1、表现在权力和地位上。
传播者的权力愈大、地位愈高,受众就愈容易接受其影响。
2、表现在资历和威望上。
资历和威望的影响力形成于受传统的习惯和认知惯性,植根于特定的思想体系、世袭行为和古代遗风。
3、表现在专业特长上。
如果传播者在受众的心目中是有关问题的专家,那么,在特定问题上,这位传播者就会比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更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4、反映在能力和才华上。
能力和才华是传播者素养和智能的显现,它熠熠生辉,具有诱人的魅力。
)2 可信性3 接近性4熟知性5 悦目性守门人和守门人理论勒温守门人的功能:在大众传播中,守门人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为: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
(1)检查功能。
守门人是传播通道上的检查者,他对试图通过关卡的信息有要求其出示“证件”并对“包裹”进行查看的权利,并由他代表媒介组织和受众的要求和需要,对信息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其能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传播学作为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
作为大一传播学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考的传播学知识点,对于将来的学习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一些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可以理解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媒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传播学中,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受众、传播行为、传播效果等。
2. 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起者和传递者,信息是传播的核心内容,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效果是传播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3. 传播模式和理论常见的传播模式包括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
单向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单向流动,例如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双向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例如社交媒体、网络等新媒介。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观众解码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
4. 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是传播学中的核心问题,它包括认知影响、态度影响和行为影响等方面。
认知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态度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行为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行为和实践的激励和导向。
5. 传播伦理与责任伦理和责任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播伦理强调传播过程中应遵循道德和伦理规范,尊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虚假和误导的传播行为。
传播责任强调传播者应对传播的内容和影响负责,注重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
6. 新媒体与传播变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传播方式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个性化和网络化的特点,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同时,新媒体也给传播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信息真实性、个人隐私保护等。
传播学考试题和答案大一
传播学考试题和答案大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A. 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过程D. 传播内容答案:C2. 传播学之父是()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威尔伯·施拉姆C. 哈罗德·拉斯韦尔D. 库尔特·勒温答案:C3. 传播学中,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是()A. 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反馈B. 发送者、信息、媒介、接收者、效果C. 发送者、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D. 信息、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答案:B4.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是()A. 认知、情感、行为B. 个人、群体、社会C. 短期、中期、长期D. 直接、间接、潜在答案:A5. 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魔弹论”认为()A. 传播效果是直接且立即的B. 传播效果是间接且潜在的C. 传播效果是复杂且多样的D. 传播效果是有限且有条件的答案:A6.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提出的。
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伊莱休·卡茨C. 卡尔·霍夫兰D. 约瑟夫·克拉珀答案:A7.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提出的。
A. 诺尔·诺依曼B.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C. 伊莱休·卡茨D. 卡尔·霍夫兰答案:A8.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A. 媒体决定人们怎么想B. 媒体决定人们想什么C. 媒体决定人们做什么D. 媒体决定人们说什么答案:B9.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螺旋沉默”理论认为()A. 媒体决定人们怎么想B. 媒体决定人们想什么C. 媒体决定人们做什么D. 媒体决定人们说什么答案:A10.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框架理论”认为()A.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B.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情感框架C.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行为框架D.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社会框架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内容研究答案:ABC12.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 魔弹论B. 两步传播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沉默的螺旋理论答案:ABCD13.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答案:ABCD14.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A. 个人B. 群体C. 组织D. 社会答案:ABCD15.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A. 传播是什么B. 传播如何影响人C. 传播如何影响社会D. 传播如何被管理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大一传播学考试题
大一传播学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理解()。
A. 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B. 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C. 传播媒介的功能与作用D. 传播过程的模式与结构2.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拉扎斯菲尔德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3.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休眠效应”是指()。
A.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B. 信息在传播后一段时间内效果不明显C. 信息在传播后立即产生强烈反应D. 信息在传播后效果逐渐增强4.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解释了()。
A. 群体压力对个人意见表达的影响B. 传播媒介对公众意见的影响C. 个人意见对群体压力的抵抗D. 公众意见对传播媒介的影响5.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影响公众对重要事件的关注。
A. 报道事件的频率B. 报道事件的深度C. 报道事件的角度D. 报道事件的立场6.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比预期小B. 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比预期大C. 信息对第三者产生的影响比预期大D. 信息对第三者产生的影响比预期小7.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B. 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C. 信息的组织和呈现方式D. 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过程8.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螺旋沉默”是指()。
A.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B. 信息在传播后一段时间内效果不明显C. 信息在传播后立即产生强烈反应D. 信息在传播后效果逐渐增强9.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
A. 媒体机构B. 政府官员C. 专家学者D. 普通公众10.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认知失调”理论主要解释了()。
A. 个体在面对信息时的接受与拒绝B. 个体在面对信息时的理解和记忆C. 个体在面对信息时的态度和行为D. 个体在面对信息时的认知和情感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传播学》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2.5适用专业:广告学教材:《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段鹏张磊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参考书目:1、《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2008年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传播学概论》施拉姆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一、考试的方式与题型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主要采用题型:1、填空 2、名词解释 3、选择、 4、简答、5、论述二、考试的目的和要求:传播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将课程重点讲述传播理论和大众传播研究,使学生了解信息与传播、符号与传播、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类型,以及大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播学的理解和认识,开阔视野,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熟练掌握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先驱及其学术贡献掌握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第三章传播熟练掌握传播概念、特点、功能等掌握传播学的类型了解传播的原则等第四章传播者熟练掌握传播者概念、特点、功能等掌握守门及守门人理论传播的制度等了解传播者的行为第五章信息与符号熟练掌握信息概念、特点、功能语言符号系统等熟练掌握掌握非语言符号系统了解信息爆炸等第六章媒介熟练掌握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等掌握媒介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批判学派的媒介观点第七章受众熟练掌握受众理论等掌握受众的概念及特点等了解受众研究的方法。
第八章传播效果熟练掌握代表性的传播效果理论等掌握传播效果的概念及内涵了解批判学派的传播效果观点第九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熟练掌握两大学派的差异比较掌握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及理论来源了解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大纲批准:罗嗣海大纲审定:段勇大纲制定:张素华。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初试科目《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及要求本科目主要考查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理论及其应用、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国际传播、智能传播、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媒介素养、性别传播等。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本科目满分150分。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理解传播学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主流范式的诞生与发展3.批判研究与多元化4.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5.传播学子领域: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等第二部分:传播1.传播的概念2.人类传播演进的历史进程3.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第三部分: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1.问卷调查及其他社会调查统计方法2.实验法3.内容分析法4.文本符号与话语分析5.深度访谈、民族志与质化的社会调查方法6.个案研究法7.其他方法第四部分:传播类型1.内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6.传播的功能研究第五部分: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1.不同视角下的传播过程2.重要的传播模式第六部分:传播者与传播的控制研究1.社会制度、媒介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2.控制的不同形态3.把关研究4.媒介垄断、媒介组织及其结构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第七部分:传播内容与文化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2.大众传播内容的商业化3.大众文化第八部分:传播媒介1.媒介及认识媒介的基础性原则2.各种媒介的比较与选择3.新媒介与媒介融合4.媒介与技术理论5.西方媒介产业第九部分:受众与用户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受众观的变迁与受众理论3.受众主体与受众行为4.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第十部分: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的认知历程2.各种传播效果理论3.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第十一部分:智能媒体传播1.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2.智能媒体传播的理论3.智能媒体传播的特点4.虚拟现实与未来影像5.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6.社交网络与智能媒体传播7.平台社会8.5G 与融媒体建设9.未来媒体与未来社会的反思与前瞻第十二部分:传播研究的专题领域1.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传播思想2.国家发展战略与传播媒体3.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全球传播4.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5.媒介事件6.媒介素养7.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8.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9.广告研究、公共关系、危机传播、品牌战略10.传播研究的其他前沿课题第十三部分: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1.社会理论: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2.规范理论3.受众理论4.效果理论5.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6.传播政治经济学7.传播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8.媒体与新技术革命第十四部分:传播与政治1.传媒法规与传媒规制2.舆论生态与舆论引导3.政治传播的议程设置4.国际传播秩序与信息战5.其他相关课题第十五部分:传播与社会1.社会阶层与受众分化2.大众传播与社会治理3.媒介素养与社会代沟4.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应用5.其他相关课题三、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大学传播学考试题型及答案
大学传播学考试题型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中的“传播”指的是: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编码D. 信息的解码答案:A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A. 传播者B. 传播媒介C. 传播内容D. 传播效果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传播学的主要理论?A. 两步传播理论B. 沉默的螺旋理论C. 传播效果理论D. 认知失调理论答案:D4.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A. 传播媒介的拥有者B. 传播信息的接收者C. 在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个体D. 传播信息的编码者5.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强调某些议题来影响:A. 公众的价值观B. 公众的认知C. 公众的行为D. 公众的情感答案:B6.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研究:A. 信息的编码方式B. 信息的传播渠道C. 信息的接收过程D. 信息的解释和理解答案:D7.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通常指的是:A. 信息的传播速度B. 信息的传播范围C. 信息对受众的影响D. 信息的传播成本答案:C8. 传播学中的“群体传播”主要研究:A. 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B. 群体内部的信息交流C.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D. 群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9.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B. 电视C. 广播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主要用来:A. 描述传播过程B. 预测传播效果C. 分析传播结构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答:传播效果主要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认知效果涉及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情感效果涉及受众对信息的情感反应;行为效果涉及受众因信息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2. 描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在公共讨论中,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一致时,他们倾向于保持沉默,以免受到孤立。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汇总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对于大一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入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大一的学习中,常考的传播学知识点如下:一、传播与媒介在传播学中,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是常考的知识点。
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媒介的帮助下从一个人或群体传递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过程。
媒介则是传播过程中的工具或平台,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两类。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体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理解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媒介对传播的影响。
二、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接收者的影响和效果。
在传播学中,常常研究传播活动的效果,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进行评估和研究。
这些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等。
同时,传播效果也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不同层面。
理解传播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改进传播活动。
三、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一传播学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模型或框架,包括传统的传播模型和新的传播理论。
传统的传播模型包括拉斯韦尔传播模型、香农与韦弗传播模型等,而新的传播理论则包括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
掌握传播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四、传播伦理与责任在传播学中,传播伦理与责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播伦理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在传播活动中,传媒从业者应该秉持正直、公正、真实的原则,并且要承担起对受众和社会的责任。
传播伦理与责任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大一传播学考试中,因此了解传播伦理和责任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五、新媒体与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传播学的热门话题。
新媒体是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而社交媒体则是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用户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了解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掌握与新媒体相关的传播技能非常重要。
传播学专业考核内容
传播学专业考核内容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一.基本信息(必填项)课程代码:【b0721129301003】课程学分:【4分】面向专业:【新闻、传播、广告专业】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使用教材:主教材【戴元光、金冠军等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二.课程简介(必填项)本课程是新闻、广告、传播三个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从什么是传播开始,教授学生关于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的行为科学及三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传播学主要把信息沟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课程内容包括:总论、传播原理、传播类型、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者与受传者、传播的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效果理论等基础知识。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选课建议(必填项)本课程是该学科基础性必修课程,建议传播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习,新闻和广告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学习。
四.考试大纲(必填项)第一章总论教学知识点:掌握传播与信息的含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及诞生原因。
第二章四大奠基人及相关理论教学知识点: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理论贡献。
第三章传播的发生与传播媒介教学知识点: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四个阶段、所使用的媒介及其特点。
第四章传播的功能教学知识点:掌握传播的四大功能,了解什么是负功能,掌握拟态环境理论。
第五章传播的类型教学知识点:熟悉传播的五种不同类型、各自特点及相关理论。
第六章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教学知识点:传播自由和社会控制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范畴。
了解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起源、历史意义,掌握对该理论作为贡献的主要人物及其理论成就,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由惯的主要内容。
了解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掌握把关人理论和潜网说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传播的过程与模式教学知识点:掌握传播过程的四要素与三环节。
了解模式的定义,熟悉线性模式、循环模式及系统模式的基本特点。
传播学考试知识点大一
传播学考试知识点大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还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考试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一同学有所帮助。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递、接受和影响过程。
2. 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需求日益增加,于是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1. 传播理论:传播学中的理论有很多,其中包括麦克卢恩的媒介观点、拉斯韦尔的信息传播模型、霍夫斯泰德的媒介依赖理论等。
2. 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信息传播过程的框架,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系统模型、互动模型等。
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
2. 传播技术:传播技术是媒介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印刷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网络技术等。
四、传播过程与效果1. 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是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等环节。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接收者的影响和改变,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包括真实性、公正性、隐私保护等。
2. 传播法律:传播法律是指规范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包括著作权法、互联网法等。
六、大众传播与社交媒体1.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
2.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新型媒介,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
七、传播研究方法1. 传播调查方法:传播调查方法用于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和评价,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归纳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大学的传媒类专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们系统地理解和学习传播学。
首先,传播学的定义是本文需要着重探讨的一个知识点。
传播学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研究信息如何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并影响人们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学科。
这个定义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即信息传递、影响力和人们的反应。
大一学生需要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过程,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非媒体渠道。
其次,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和接收者四个要素。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者,他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给接收者。
接收者则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通过媒介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解读和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工具或途径,如口头交流、书籍、电视、互联网等。
而传播效果则是指信息传递对接收者的影响,可以是改变了接收者的观点、态度、行为,也可以是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进一步,传播学的理论与模型也是大一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传播学的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传播现象。
其中,最经典的理论之一是传播渠道理论,它提出了信息传递的路径和过程。
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理论如媒体效应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传播模型,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Shannon-Weaver的信息论模型、Osgood-Schramm的语言行为模型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传播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最后,传播学的实践也是大一学生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之一。
传播学并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应用。
传播实践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报道等各个领域。
大一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组织校园活动、撰写新闻报道等,深入了解传播学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学一年级
《大众传播学》复习范围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学中“传播”与、大众传播定义(名词解释)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机构(职业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密集、连续地向不特定的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
2、传播的分类:(填空)A 按媒介分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B 按范围和规模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中国传播学第一代的开山人物是张隆栋和郑北渭。
(填空或选择题)4、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选择题)5、传播学的鼻祖或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
(填空)6、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填空或选择题)特别注意:施拉姆不是奠基人!!!7、拉斯韦尔主要贡献:(选择题)(1)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
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8、卢因的主要贡献:(选择题)(1)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2)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9、拉扎斯菲尔两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破除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
(2)倡导、确立了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经院书斋式研究。
10、霍夫兰主要贡献:(选择题)(1)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形成传播学上的耶鲁学派。
(2)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注:7-8-9-10考选择题11、传播学中的“传播”与我们平时说的传播不是一回事,仔细理解传播的含义,注意区分。
(判断)第二章传播模式论1、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抽象性和缩略性。
(填空题)2、模式的功能(5个)(填空题或选择题)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和简化功能。
3、最早对传播的过程及模式进行研究的是拉斯韦尔。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传播学理论二、适用专业新闻学、广告学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本章课程要求: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五,有关传播的四种定义第二节传播学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课题五,传播学研究的不同学派六,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七,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第二章关于传播者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理解“把关”与“把关人”理论;2.理解“深层控制”理论;本章课程重点:第二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三节思考题:怎样理解所谓“新闻自由”?第一节传播者的分类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理论第三节深层控制论第四节“潜网论”第五节两种传播制度的比较与批判第六节六种媒介规范理论第三章关于传播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理解内容分析的意义和作用;2.理解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本章课程重点:第四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第一节内容分析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传播内容----影响受众的两种理论第三节决定传播内容的诸多因素第四节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辨证关系第四章传播媒介(工具)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了解中外传播媒介发展简史;2.掌握不同媒介的比较方法。
本章课程重点:第二节、第三节本章课程难点:第三节第一节外国传播媒介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传播媒介发展简史第三节不同传播媒介的比较分析第四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前景第五节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五章传播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本章课程要求:1.了解传播方法的一般性通则;2.了解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编排手段;3.了解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变化。
传播学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纲
传播学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纲
考试科目《传播学》适用专业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会展专业的考生。
考试目的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在会展专业方面是否已奠定了继续深入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考试内容根据《传播学》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传播学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纲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与信息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一)理解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二)理解传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点
(三)掌握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四)解答复习题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一)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三)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一)理解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四个根本特征
(二)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
(三)理解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四)解答复习题
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题外话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2、简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新闻学第一章新闻活动一、新闻活动的本质和特征二、新闻活动的渠道三、新闻选择与报道第二章新闻一、新闻的基本特点二、新闻的定义三、新闻本源四、新闻要素五、新闻类别第三章新闻与舆论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二、舆论的社会功能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第四章新闻史一、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二、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三、新媒体与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第五章新闻媒介的功能与效果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二、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三、新闻媒介的一般功能四、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第六章新闻媒介的运营与管理一、媒介组织与媒介产业二、媒介产品生产与营销三、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四、媒介市场与媒介消费者五、新闻法规与媒介管理第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二、新闻媒介受众的行为三、新闻媒介受众的细分四、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第二部分广告学第一章广告概述一、广告的概念及分类二、广告的产生与发展三、广告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广告学及其基本原理一、广告学及其源流二、广告学的性质与研究范畴三、广告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广告产业与广告市场一、广告产业及其构成二、广告市场及其构成与运作第四章广告主一、企业与广告二、企业的广告管理与广告组织三、企业的广告运作第五章广告公司一、广告公司的性质与特点二、广告代理公司的组织结构三、广告代理公司的运作第六章媒介广告组织一、媒介与广告二、媒介的广告职能与广告机构三、媒介广告的运作.第七章广告调查一、广告调查的分类二、广告调查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第八章广告策划一、广告策划的核心要义二、广告策划的与原则与流程三、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广告创意与表现一、广告创意的内涵二、创意过程与创意方法三、从创意到表现四、广告表现基本元素及其作用第十章广告媒体一、广告媒体的类型及其特征二、广告媒体的投资与选择三、广告媒体的计划与执行第十一章广告受众与消费者一、广告受众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二、广告产品消费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第十二章广告效果一、广告效果及其测定二、广告运动效果的全程测定三、广告效果测定的常用方法第十三章广告营销推广一、营销要素分析二、广告与营销要素的关系与整合三、营销推广要素分析四、广告与营销推广要素的关系与整合第十四章广告管理一、广告法规.二、广告行政管理三、广告行业自律四、广告社会监督主要参考书: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张金海《广告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大纲
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一) 考查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原理;
(二) 考查应用传播学和新闻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
本门课程考试题型包括术语解释、简答、论述三种。
三、传播学课程的考试范围
(一)人类传播史与传播学研究史
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2、信息社会的特点;3、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传播学史上的重要学派。
(二)传播与符号
1、传播;2、信息;3、符号;4、意义交流;5、象征性社会互动。
(三)传播媒介
1、传播媒介; 2、媒介类型及进化;3、印刷媒介;4、网络媒介; 5、媒介研究的几种重要理论。
(四)传播类型与传播模式
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6、经典传播模式。
(五)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
1、传播者;2、传播机构与传播制度;3、传播受众;4、受众行为理论。
(六)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的层面与类型;2、微观传播效果; 3、宏观传播效果;4、传播效果研究简史。
(七)新闻传播
1、新闻的定义、要素、功能、特征、类型等;2、新闻真实与新闻自由;3、舆论及舆论导向;4、新闻事业传播
1、数字媒介的优势与劣势;2、数字传播的特性;3、数字媒体策划及运作;4、网络文明与传播秩序。
四、考试参考用书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播学考试范围浓缩版
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3、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4、“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5、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6、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7、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8、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
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9、媒介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
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容控制等。
10、“把关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
传播学概论一(大一上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汇编
传播学概论一(大一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编一.名词解释(2、3句话;模式可以用图;6题左右)(一)“模式”1.模式的概念: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表达方式,其结构与现实的或预测中的现实中的结构相同。
描述一个人们所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为我们提供考虑问题的框架,并描述解决方案的核心2.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ort这5个要素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3.纽科姆模式A.B ——人X ——事件①该理论中涉及两个人的关系,即A 和B ,X 表示A 与B 对客体所持的态度。
②在对X 的看法上A 与B 之间的对称越不同,则A 通过X 与B 沟通的可能性就越大;A 越是被B 所吸引,则A 就越可能向B 所持的立场转变。
③平衡状态出现在一下两种状况中:(1)A 和B 所持的态度一致并且A 和B 相互吸引;(2)A 和B 对X 的态度不一致并且A 和B 不互相吸引。
4.奥斯古德模式传播者 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 内容研究 传播对象 受众研究 传播媒介媒介研究 传播效果 效果分析 X A B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的代表,是一个高度循环模式。
传播者既是编码者也是解码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每个个体都是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收消息的传播单位,传播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
5.施拉姆模式施拉姆模式做强调的观念是,只有在信源与信宿的经验范围内的共同领域内,即编码者和译码者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才是实际上传播的部分,因为只有那一部分,信号才是信源和信宿共同拥有的。
6.噪音发出的信号和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异,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之外的,对正常信息的传递的干扰。
7.冗余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担当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故障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播学的欧洲渊源1、18世纪以后在美国的崛起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
2、传播的定义:一、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二、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三、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3、传播的革命:(五大特点)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主动性,隐蔽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4、传播模式: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描述,也“是对相对简单状况所做的象征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设想,拥有同原始的客观体系相同的结构属性”。
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常具有下列五种功能:(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引导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示功能。
评判标准:(1)呈现性。
(2)整体性。
(3)超陈性。
(4)启发性。
(5)实用性。
单向传播模式:根据拉斯韦尔5W引出“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传播者:1权威性(1、表现在权力和地位上。
传播者的权力愈大、地位愈高,受众就愈容易接受其影响。
2、表现在资历和威望上。
资历和威望的影响力形成于受传统的习惯和认知惯性,植根于特定的思想体系、世袭行为和古代遗风。
3、表现在专业特长上。
如果传播者在受众的心目中是有关问题的专家,那么,在特定问题上,这位传播者就会比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更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4、反映在能力和才华上。
能力和才华是传播者素养和智能的显现,它熠熠生辉,具有诱人的魅力。
)2可信性3接近性4熟知性5悦目性守门人和守门人理论勒温守门人的功能:在大众传播中,守门人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为: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
(1)检查功能。
守门人是传播通道上的检查者,他对试图通过关卡的信息有要求其出示“证件”并对“包裹”进行查看的权利,并由他代表媒介组织和受众的要求和需要,对信息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其能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
这样,有些信息遭到阻止,有些信息受到删减改,有些信息需再次“排队”。
(2)加工功能。
守门人对被允许进入传播通道的信息就像对待自己要出嫁的女儿一样,他是不会不细心打扮一番就让她坐上花轿的。
守门人对信息的加工有三种形式:一是要求传播者按照他的意图加工;二是指令别人依据他的意图进行加工;三是他自己亲自动手加工。
(3)评价功能。
守门人是信息的评价者、赞赏者。
有时,他们是以编者按、短论、内容提要的形式直接表明态度;有时,他们是以字体、字号、版面位置、传播时间、篇幅长短、顺序先后的形式间接反映立场。
(4)导向功能。
检查、加工和评价功能的释放,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先前传播、接受行为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亦即具有导向的功能。
(5)桥梁功能。
守门人处于传播者与受众的中间地带和交接点,具有桥梁的作用。
换句话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要想建立联系,或者传播者要想将信息传给受众,而受众又想从传播者那里得到所需信息,就必须通过守门人这一“桥梁”才能达成。
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1)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动物不能创制符号;(3)符号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没有符号。
此外,符号还有以下一些主要特性:1、任意性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
2、约定性:虽然符号具与符号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但是符号一旦创造完成,具、义的联系一经社会成员认同、约定,那么就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具有某种不变性,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改变。
3、组合性:符号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系统。
4、传授性人类识别符号,理解符号和运用符号表达意义的本领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
5、跨越性符号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传播信息。
语言的基本特征性: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及热媒介和冷媒介。
受众研究的理论:1个人差异论2社会类型论3社会关系论4满足需要论5社会参与论个人差异论:德弗勒(1975)将这种个人差异分为五种:(1)人们的心理结构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2)人们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的各不相同形成个人差异;(3)人们从不同社会环境所习得的不同立场、价值观、信仰、态度,造成了心理构造的不同;(4)由不同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们在个人特性上的不同,决定人们在理解客观事物方面的差异;(5)由于对客观事件理解不同而形成的稳定见解,又影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满足需要论:认为有五种社会需要导致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使用:(1)当出现各种紧张关系或发生冲突时,需要借助媒介讯息来缓和;(2)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时,需要通过媒介寻求有关情报加以解决;(3)媒介报道中出现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受众盼望大众媒介进一步提供辅助性的、补充性的信息或替代性的服务;(4)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或获得某些知识和技术,需要利用媒介中合适的材料和讯息进行学习;(5)社会要求人们熟悉和掌握某些有意义的历史资料,受众寻求大众传播媒介的记录和贮藏。
意见领袖:一、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意见领袖(又译为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的形成主要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六个因素:1.价值、2.信源、3.知识面、4.责任感、5.人际交往6.社会地位。
意领袖的中介功能:一、加工与解释的功能,对意见领袖行为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仅发出信息和影响,而且自己也积极摄入信息和影响。
但是,意见领袖的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而后以微型传播(如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
他们经常运用的加工与解释的方法有:(1)生发引申;(2)添枝加叶;(3)客观复述;(4)裁减回避;(5)歪曲攻击。
对信息如何解释?加工到什么程度?选用何种方法?这取决于外在信息与意见领袖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个人利益和文化模式相贴近或相背离的程度,取决于意见领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三道防卫圈的严密程度。
二、扩散与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的讯息,并非能全数直达阅听人之处,有时候它只能到达它所欲传播对象的一部分,再由一部分人,把讯息传给他们周围——最普遍的大众。
意见领袖就是对信息加工后予以再传播和再扩散的这一部分人。
当然,他们不仅对传播中的有意义的信息予以再传播,对人际传播中的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往往也有兴趣给予再扩散。
意见领袖对信息的再扩散和再传播是无报酬的义务性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恶的,但是他们自己十分乐意这样做。
三、支配与引导的功能:意见领袖对自己先期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与阐释、扩散与传播,正是为了释放其对追随者或被影响者的态度和行为起支配、引导的功能。
传播学认为,具有不同威望的意见领袖发挥支配、引导功能的情形也不同:威望程度中等的意见领袖旨在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威望程度极高的意见领袖旨在引导人们解决信息传播中的重要问题。
但是,意见领袖最主要的效能,乃是对面临信息轰炸、思想灌输的无主见、存依赖的受传者在表明态度、采取行动、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
有时,意见领袖的意见不仅影响这些人说什么、看什么、做什么和想什么,而且还支配他们怎么说、怎么看、怎么做和怎么想。
意见领袖的追随者或被影响者的社会地位愈低、面临的信息愈多、处理信息的能力愈差,就愈加没有主见和自信心,也就愈容易当然接受意见领袖的咨询和参谋,他们甚至希望凡遇事都能有入主动上门来帮他们出谋划策,权衡利害,拿定主意。
四、协调或干扰的功能:意见领袖对传播者的传播还具有协调或干扰的作用。
如果传播者传递的是符合意见领袖及其团体成员需要的或者是可以为其接受的观点和主张,那么意见领袖就会俯首听命,协调操作,成为大众传播中引起良好效果的动力。
相反,如果传播者输出的信息违背或损害了意见领袖及其团体的利益,观点不能为其所接受,那么他就可能设障阻滞或施故干扰,也可能对信息只作出合意的加工和解释,或者干脆进行指责和攻击。
可见,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很复杂的;其影响力可能是巨大的,也可能是微弱的;其性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
传播学者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它、估价它,进而合理地化解或利用它。
传播效果:所谓的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比那话。
魔弹效果论:魔弹效果论(1910-1940),伯罗称之为“皮下注射模式”,德弗勒称之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和“恐惧遗传”。
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拉斯韦尔《火星人入侵地球》条件效果论:它是一种对大众传播效果的较为冷静而乐观的看法。
这类研究认为,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遵循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巧妙地运用传播谋略和技巧,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
这类研究大体上都基于下列假设:(l)魔弹效果论和微弱效果论不是过分夸大就是过分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媒介效果可能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2)以往的研究注重于探求大众传播对于态度与意见的影响,如果探求其他应变数,也许会发现媒介具有更大的效果;(3)以往的研究多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上面寻找原因,也许真正的根源就是传播者;(4)以往的研究关注的是即时的短期的效果,忽略了对媒介长期效果的研究;(5)以往的研究思路阻碍了效果理论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6)微弱效果论暗示人们:媒介内容无害,即使有害,受众也能照顾自己。
议程设置论:“议程设定”,最早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M·McCombs and D·Shaw)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定功能》(1972)一文中正式提出,并于1977年出版了专著《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报界的议程设定功能》一书,从而奠定了他俩在这一理论上的地位。
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
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
这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事件或问题,受众愈是热切地关注、谈论这些事件或问题。
这一理论受到传播学界重视的原因是:(1)传播学者重新发现了媒体所蕴藏的能量,而此前却认为它效果甚微;(2)传播效果构成转向认知及其效应,而此前却集中在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上;(3)这是传播学者“自己发现的”理论,不象其他理论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