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游山西村》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本次教学设计基于四首著名的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通过比较分析这四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难点: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讲授介绍四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基本信息,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讲授和反思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介绍四首唐诗(30分钟)讲述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作者、情感和主题等基本信息,帮助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步骤三:分组讨论比较(6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比较它们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用诗歌朗诵和阐释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步骤四:总结讲解(2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梳理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再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案导学案

集中精力听讲,学生知道的可以补充。
用质疑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满含的情感做铺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读。
2、指名读。
3、齐读。
4、理解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的想象来描述一下。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窜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多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洒,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脱离官场的轻松之意。
过渡:刚才我们领会了田园诗的闲适自由,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田园诗风格迥异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一、背景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师:对于古诗没必要要象翻译文言文那样去对译,要整体把握诗文内容,避免断章取义。
强调几个词语:
荷锄 :扛着但使愿无违:只要
明确:诗人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的田园,来到了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农技不精,所以结果是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去锄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
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预习导学: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 荷(hè)锄道狭(xiá)沾(zhān)沾湿愿无违(wéi)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2. 《归园田居》作品特点:描绘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怀。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形象。
2. 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阐述《归园田居》的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章节二: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诗意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
2. 诗词意境: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3. 表现手法:白描、寓情于景等。
教学步骤:1. 通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分析诗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3. 逐句解析诗词,指出关键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章节三:词义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归园田居》中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重点词语释义: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2. 词语用法:分析词语在诗中的用法和含义。
教学步骤:1. 挑选重点词语,进行释义和用法讲解。
2. 学生自主查阅词典,巩固学习成果。
3. 结合诗句,分析词语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章节四: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悟《归园田居》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情感: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宁静、淡泊。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与诗中情感的共鸣。
3. 总结诗中的情感主题,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章节五: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30课 诗四首

三十课诗四首教材分析: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以简炼的语言,精彩描写,表达作者一种复杂微妙的心境。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三、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诗四首》教案3

《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
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
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
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游山西村》设计创意:注重学法指导。
用三个环节三句话来概括学诗的方法:【吟诗】把握节奏与重音,韵脚拖音出诗韵。
【译诗】化用诗歌与散文,妙笔生花解诗情。
【品诗】了解作者与背景,佳句探幽明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9:40-9:43)1、课间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Ppt1师:一曲轻快的《乡间的小路》,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
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
2、出示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
Ppt23、简介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Ppt3【过渡】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于诗歌的赏析,历来有许多的方法,今天,鲁老师想通过三个环节,与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两首田园诗。
那就是“吟诗——译诗——品诗”。
(板书)我还准备了三个锦囊,每一个“锦囊”都有一条学习诗歌的妙计,至于由谁能幸运地打开“锦囊”,就要看每一个环节中谁的表现出色,希望你就是那个幸运者。
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二)吟诗(9:43—9:53)出示两首诗歌,指导朗读。
Ppt4①自由朗读《归园田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②指名诵读《归园田居》。
简短评价,正音。
师:“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朗读录音。
③听课文朗读录音《归园田居》,然后请一女生朗读。
师:读诗怎样才有韵味呢?。
请“锦囊”告诉我们。
(请刚才那位女生打开“锦囊”一,教师把它粘贴在黑板上,然后全班齐读“把握节奏与重音,韵脚拖音出诗韵。
游山西村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游山西村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篇一: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篇一1、初步了解陆游,理解诗意;背诵本诗。
2、理解主题,学会赏析名句,体味诗词意境。
3、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
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
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
诗中有这样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
“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1、“游”,出游。
“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乡下做客时,农民殷勤好客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2、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
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三、细读品味: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象美和哲理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描绘。
3. 诗人创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主题思想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分享感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和陆游的生平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3. 讲解诗文:详细讲解诗文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4. 互动讨论:提问学生关于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欣赏和感悟,培养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两首诗,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归园田居》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园田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归园田居》,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渡荆门送别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以下是WTT整理的渡荆门送别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渡荆门送别》教案知识目的1、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才能目的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p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的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土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入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沉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老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展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根底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游山西村鲁教版七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7、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接着读大屏出示2,这两排词语都是与(人物风情)相关的,说得真好!
读了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两三个()掌声送给他,就一遍,竟记住了()个。
来,再读(),这排词语都是描写(柳树)的,不错!
《游山西村》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腊酒浑( ) 鸡豚( ) 叩门(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丰年留客足鸡豚。( )
2、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
《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一、开课:
1.你喜欢什么颜色()说不好原因,就是凭直觉喜欢紫色
你呢,你喜欢什么颜色()黄色是很亮丽的颜色,所以
你呢(绿色)为什么呀(草都是绿色)绿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所以喜欢绿色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四首》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鲁教版

《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
资料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2.你们知道吗?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的吗?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
(师边描述边板画)1.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板书:山西村)是谁发现的?(陆游)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5.老师要表扬全班同学,你们都能够借助音节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这样做很好。
现在谁想把这些生字准确得读给大家听。
课件:Mò là hún yí莫要腊月浑浊疑问6.你觉得哪个音容易读错的呢?哪个字容易写错的,要提醒粗心的同学。
现在让我们把你自己觉得难写的那个字书空写一遍。
7.教师范读(课件:音乐)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一起读。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出示资料,搜索有关这首诗或陆游的信息资料2.关注信息(腊酒的制作过程)课件: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七年级语文下册《使至塞上》教案设计鲁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使至塞上》教案设计鲁教版(1)教学要求一、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使至塞上》一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三、运用比较教学,学习品味诗歌的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学习古诗.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则选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由教师范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渎.3.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大意.4.叫学生试着翻译全诗.译诗参考(用幻灯片打出):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5.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6.抽查背诵情况.(如读音或节奏上有问题,师生共同订正.)7.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品味全诗.①本诗的作者是谁?他是——个怎样的诗人?明确:王维(701—761),字摩洁,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多才多艺,既能书善画,又妙解音律,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有《王右丞集》.②本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明确: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③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欲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基的居延.天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侯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尚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④本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诗?为什么?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最精彩.因为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直”字,使景物——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⑤请学生口头或用笔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⑥教师总结引申.明确:王维善于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感情和意趣的景物;以画家的眼光,运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经营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成为情景交融的有声画(“诗中有画”).《使至塞上》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师生配乐齐诵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三、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归园田居》教案 鲁教版

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1、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1、教师范读《游山西村》、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思考下列问题:《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四、质疑问难五、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课后练习一。
八、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归田躬耕意愿志趣———游山西村:农家憨厚山村美景社日风光闲游向往-----山村美好,喜爱漫游【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王维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三、精读诗歌,深入探究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1、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默写课文《渡荆门送别》李白一、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2、学生讨论交流明确: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3、齐读背诵四、质疑问难五、拓展延伸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
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
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八、板书设计使至塞上:出使边塞内心抑郁塞外风光千古壮观------情有事发,景由事终渡荆门送别:地点、目的,景色壮观,留恋故乡---------叙事绘景抒情【课后反思】张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