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冷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推论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20xx)2、位置:纬度边线: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存有显著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以构成的陆地自然拎:热带季雨林拎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该气候条件下以原产的典型动物:象,孔雀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6、该气候区内原产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
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构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
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保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就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发电离层扰动,并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并使磁针无法恰当命令方向,影响气候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成: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小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阻碍,处在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平衡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太阳和进动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飞过看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飞过看看逆时针,南极飞过恰好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值1o/日近日点(1月初)慢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成正比,每小时15o (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KM小时,两极为0。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总结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
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等措施,对水资源 进行时空上的重新分配,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水资源保护
针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需要采取节约用水、防治 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
Part
01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02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亚洲东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03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
南部。
Part
05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 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土壤形成因素及类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 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 自然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决定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土壤类型划分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成因,可以将土壤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又形成了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理环境差异性表现及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总结
精心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一)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 市场影
4.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二)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重点(三)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别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 P85 事例 1,P87~ 89 事例 2 和事例 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浸透,互相限制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因素遇到外界的扰乱而变化,会致使其它因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浑身)( 3)在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岩石,比较简单受人类扰乱的是水和生物因素。
一、空间尺度区分:1、全世界性的地区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地区性的地区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区分异二、自然带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一样地区,因纬度地点、海陆地点不一样,水热组合不一样,形成不一样的天气种类,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种类。
相应的天气、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拥有必定宽度、呈带状散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1.三种地区分异规律(课本P91~94)★分异规律定义★主要成因★主要散布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概太阳辐射从赤道低纬和高纬地区地区分异规律(纬平行,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向两极递减。
以度地带性)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东西延热量为基础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地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概与经线由沿海向内地干中纬度地区地区分异规律(经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湿情况差别大。
度地带性)海向内地的方向更替,即南北延以水分变化为基伸东西更替础山地的垂直地1、因为受大海水汽的影响,从海拔高度惹起的低纬的高峰地区域分异规律沿海到内地,自然景观表现出森水热情况的垂直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差别变化。
2、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长,从山麓向山顶的垂直更替2、非地带性散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散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散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好或很不鲜亮,称为非地带性散布现象。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高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框架导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来揭示地球的构造、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第五章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以具体的框架来总结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背景与现状1. 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性和严重性-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衰退与生物多样性丧失2. 地理环境问题的中国特点-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 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工业化快速发展- 地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地理环境问题的原因与成因分析1.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问题- 工业化与能源消耗- 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 城市化与人口增长2. 自然因素与地理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 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三、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 国际合作与全球行动- 签署国际环境保护协议- 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与项目2. 地方政府与区域发展- 制定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建设生态城市与绿色产业园区3. 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 加强环境意识与科普教育- 推动环保组织与社会参与四、中国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实践与措施1. 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 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移民与生态恢复2. 河流、湖泊与海洋环境保护- 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治理- 海洋资源保护与海洋生态建设3. 城市与农田环境治理- 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生态规划- 有机农业与粮食安全五、地理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挑战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挑战2. 人类利益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平衡- 生活品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与生存的重要性结语: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高一学习指导】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高一学习指导】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1.共同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2.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整体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同时实现主要依赖光合作用,属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
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备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高中就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必须好好把握住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程1第五章知识点,期望大家讨厌。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类型:(1)食品和饮料类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牧、渔业和采集的食物等。
(2)生态系统支持类资源: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它们通过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氧气产生和空气净化等服务。
(3)工业原料和草药类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植物提取物和化学物质等。
(4)医学和美容用品类资源:包括药材、化妆品等。
2.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建立生态保护区、重视生态旅游、科学利用荒漠、草原和海洋资源等。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文化和保健价值。
二、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类型:(1)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旱灾、冰雪灾害、台风、龙卷风等。
(2)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
(3)生物灾害:如病毒传染、昆虫寄生、作物病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1)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垦农田、城市扩张、工业污染等。
(2)自然原因:地球内部构造和气象环境的变化等。
3. 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
它们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农作物减产、经济损失、社会秩序紊乱、环境污染等。
4. 自然灾害的防治:(1)气象灾害的预防:如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加强防汛工作等。
(2)地震灾害的预防:如合理规划建设、加强地震预警、提高抗震能力等。
(3)生物灾害的预防:如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4)应急准备工作的开展:如组织抢险救援、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等。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植物又向大气中释放氧气,枯枝落叶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影响土壤的肥力。
-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无机盐等,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一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加强,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相对增强,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例如,在山区,由于地壳运动使山体抬升,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河谷加深,地面坡度增大,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 成土母质与土壤。
-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例如,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2.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
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在高一地理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1.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状结构,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
-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是地壳和地壳下伴随的上部地幔组成的一个连续体。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旋转运动,造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进行运动,使得四季交替。
3.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单位为度。
- 地理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单位为度。
4.地球的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其中,赤道附近形成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以及两极附近的极地高压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类型: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5.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再循环等过程。
-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6.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五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主要包含四个主要部分: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学科主要方法,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
1. 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从古代祖先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影响力来看,可以分析出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其中,中国古代地理学是一门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受到泰勒、弗洛伊德和萨特等外国地理学家的影响,发展出新的理论和实践。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变迁的深入学科。
2. 学科主要方法:地理学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制图法、空间统计分析法、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和模式演绎法等。
其中,调查法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方法,主要用于寻找某种地理现象的根源;制图法可以帮助学者通过观察和具体表述的方式,更好的理解特定的地理现象;空间统计分析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某一地理现象占有的空间大小;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可以让学者知道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特定地理现象;模式演绎法可以对特定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并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合理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预判和研究。
3. 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图制图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几何空间、图像表现和主题类型。
几何空间是指地图所表示的物理空间,比如地形高度、行政等级、山脉、湖泊、国界线等;图像表示是指地图上绘制的视觉或文字,描述了某个特定地点或者整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主题类型主要指地图覆盖的主题,一般有气候地形、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等。
4. 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社会实践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例如: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例如:市场统计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综合情报的统计分析;环境和污染研究:例如:臭氧层破坏研究,天气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展特征,预测和防护措施研究。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高一必修一的一部分,地理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的独特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独特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组成的巨大系统。
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岩石壳,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导热性能。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最厚的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熔融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外核是一层熔融金属,内核则为固态金属。
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
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分为内力和外力两种。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
地壳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的结果,可分为构造隆起和构造坳陷两种。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熔融岩浆冲出地表形成的。
外力是指地球表层的风、水、冰、重力等力量的作用。
风力可以侵蚀和堆积地表材料,形成沙丘和风化壁等地貌。
水力是指水体的侵蚀和运动,包括河流侵蚀和冲积、海岸侵蚀和沉积等。
冰力是指冰雪的侵蚀和运动,形成冰川和冰川地貌。
重力是指地球引力的作用,可以引发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貌。
三、地理中的其他重要概念除了地球的独特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理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环境。
地理条件是指一定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
四、地球的层次划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征,地球可以按不同的要素进行层次划分。
常见的划分方式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同温层等。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分布层,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层,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人教(2019)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和土壤
期末复习知识导引5 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
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4.森林中的成层现象: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llkp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知识点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高一必修1地理第五章全部知识点
高一必修1地理第五章全部知识点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词来表示研究地球的学问。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一必修1地理第五章全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1地理第五章全部知识点(一)1.由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了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2.由于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所以南美洲南段西岸是多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形)3.受沿岸暖流影响,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则受沿岸寒流影响,其分布的纬度较低(洋流)4.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出现绿洲景观(水分)5.因为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沿岸暖流的影响,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地形、洋流)6.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例如:①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
②热带荒漠气候是荒漠带的典型气候。
③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高一必修1地理第五章全部知识点(二)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发展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果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成因:不同地域由于所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自然带往往以植被来命名。
高一必修1地理第五章全部知识点(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岩石,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水和生物要素。
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表2.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习题
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2.下列山地自然带分异最多的是()
A.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C.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D.北美洲的落基山脉3.下列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判断其中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4.亚洲东部地区,从中南半岛到白令海峡,自然植被分布顺序,正确的是()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苔原带③常绿阔叶林带④雨林和季雨林带⑤针叶林A.②—⑤—①—③一④ B.④—③—①—②—⑤
C.③—④—①—⑤—② D.④—③—①—⑤—②
5.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
6.下列四副图示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7—8题:
7.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
低的原因是()
A.北坡是阳坡 B.南坡是阴坡
C.北坡是迎风坡 D..南坡是迎
风坡
8.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
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到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图2—5—12表示的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9-12题。
9.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
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带、高寒荒漠带
10.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
11.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12.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5),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回答第5题
13.关于图5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R为年幅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图5
B .A→B→C→D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 .C→F→G→H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D .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
.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A .a B .b C . c D .d
15.b 与g 气候类型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A .气温的年较差
B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C .降水集中季节不同
D .最冷月平均气温 图3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化学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化学风化最强烈地区的 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少雨 B .高温多雨 C .低温多雨 D .低温少雨
18.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是 A .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 .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C .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D .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19.澳大利亚大陆森林、草原、荒漠半环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水分
D .地理位置
图13为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字母a-d 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读图完成20-21题。
20.出现a 自然带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有 A.受纬度影响,向西直逼海岸
B.受海陆影响,向南伸展到30°S 附近
C.受地形阻挡,呈南、北狭长分布
D.受洋流影响,向北延伸范围广
21.该大洲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A. a 所示自然带沿岸有厄尔尼诺现象
B. b 所示自然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C. c 所示自然带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D. d 所示自然带地区的森林遭破坏
22.a 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现状,b 图是该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未来可能的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
A .结合两图信息,该局部地域所处大陆可能是亚欧大陆
B .结合两图信息,该局部地域所处大陆可能是南美大陆
C .与a 图到b 图的变化相吻合的是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
低
D .与a 图到b 图的变化相吻合的是华北地区旱情将加重
23.右图为安第斯山某段植被垂直带,该山东坡植被的布界线比西坡高,原因是
A.热量丰富 B .降水多 C.光照强 D.土壤肥沃
二、综合题:
1、右图是全球植被、气候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3分)
草 原
原
草
漠 荒 林
森
森
林
(1).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
平均气温____℃以上,年平均降水量 ㎜以上。
(2).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mm ,地面植被依次是
、 、
、。
(3).在热、温、寒三个热量带中,最难于形成沙漠的是 。
(4).森林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
在我
国江南丘陵地区,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5).七大洲中,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面积都很广大的是 洲。
以下做法中,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地并能保证草地可持续发展的是( )(多项选择)
A .增加草场载畜量
B .实行区划管理
C .定期轮牧和轮流打草
D .开发草场发展种植业
(6).沼泽湿地多见于 纬度地带,试分析原因: 。
(7).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 A .垂直地带性现象 B .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C .地方性分异规律 D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2、.根据下图,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中信息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2)若在丙处修建一座大坝,分析水库建成后对该地区的影响。
25 20 15
10 –5
–1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年
平 均 气 温 ℃ 年平均降水量(mm )
热带
温带
寒带 沼泽 苔原
森 林
热 带 雨 林
季
节
性
森
林
林 地 多刺灌木 半沙漠 草 地 灌木
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