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嘉兴段

合集下载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设计【摘要】以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与运河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国内外运河滨水景观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对京杭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设计,设计出具有嘉兴地方文化特色的运河滨水景观,打造嘉兴城市新风向,起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嘉兴整个城市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嘉兴段;滨水景观;设计京杭运河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水航道,流经嘉兴段的河道长约81.22公里,嘉兴这座城市也因此兴起繁荣。

自新的千年开启之际,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正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大运河申遗,到各地政府如火如荼地挖掘运河文化,进行滨水景观进行改造与设计,国外的运河研究也是开展得轰轰烈烈,古运河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而对于嘉兴这个依水而兴旺的城市,大运河不仅仅是珍贵的水文化遗产,更是生活在运河两岸人们个人情感的寄托。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运河,不仅是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新时代文明新风向的明信片。

1.京杭运河嘉兴段的现状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江南运河北起镇江,流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至杭州。

大运河嘉兴段是江南运河在嘉兴市境内的主要河段,从北至南包括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等河道,全长81.22公里。

根据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嘉兴市的水道众多,周围的景观缺乏合理统一的开发与管理;运河周围的景观独立单一,且市民与景观互动不足,导致大片城市景观用地处于少有人烟的窘境;滨水景观功能单一,没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民与水边环境的主动接触,使其本身的亲水性大打折扣作为历史文明中,贯穿始终的重要运河,京杭运河嘉兴段也随着时代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曾经物竞天择的时代,依赖和恐惧占据主流,如今,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敬畏之心,日益恶化的水质,更是让人敬而远之。

这使得京杭运河嘉兴段的保护和开发任重道远,迫切地需要一个全新的方式,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京杭大运河嘉兴运河新区段生态治理建议

京杭大运河嘉兴运河新区段生态治理建议
11 河道淤泥淤积严重 .
存环境 的影 响。
1 河道植物应用偏 少 . 4
由于 河道 主 要 功 能定 位 的 不 同 ,河 道植 物 的 选
虽 然从2 0 年起 ,嘉兴市投入 大量资金对 市 区河 00
道 进行综 合整治 ,通过 “ 截污 清淤 、拆 围治乱 、退 绿 择 、应 用与管理 的 目的也不 同,运 河新 区段水 中植 物 美景 、护岸清 障 ”等方 式 ,使河道环 境开始转 好 ,并 以自然 野生为主 ,常见的有 黑藻、苦草 、野茭 白等 ,
系统 的连续性 问题 ,但是亲水性 较差 ,陡坡 断面对于
生物 的生 长 仍有 一 定 的阻碍 ,而 且不 利于 景 观 的布 置 ,而缓坡 断面又受到建设 用地 的 限制 。复 式断面 在
常水位 以下部分 可 以采用矩 形或者梯形 断面 ,在常水
2 对 策 建 议
21 河道பைடு நூலகம்要功 能定位 的调整 .
红叶李、夹竹桃、海桐 、沿 阶草等 。
Em i yjs2 5 7 13 o 。 — al l 一 38 5@ 6 . r : y 1 cn 49
施雪 良,朱兴娜 : 京杭大运河嘉兴运河新区段生态治理建议
22 河道断面修 整 .. 2
河道断 面的选 择 除了要 考虑河道 的主导功 能、 土 地 利用 情 况之 外 ,还 应结 合 河岸 生 态景 观 体现 亲 水 性 ,尽量为水 陆生态系统 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 传统 的矩形断面 河道 使生物群 落的繁殖受 到人 为 的阻隔 。梯形 断面河 道在断面 形式上可解决水 陆生态
尽 量使 河流 自然弯 曲; 两 岸长 出多种野 生植 物 ,使 全 、快捷 与通畅 ,河道基本 是直 线型 ,传 统的矩形 断 让 河 水 中的 水生 生 物与 岸 边 的植 物 、栖 息 昆 虫 、小动 面河道 既要为满 足枯 水期蓄 水的要求 ,又要满足洪 水

大运河 嘉兴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 嘉兴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嘉兴的运河故事嘉兴的运河故事嘉兴,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而嘉兴的运河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

它连接了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水路交通干线。

而嘉兴则位于大运河的南端,与运河相交汇。

嘉兴的运河历经了千年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嘉兴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兴衰。

在古代,嘉兴的运河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运河两岸设有码头和商贩,水上交通繁忙,货物的运输和贸易活动极为繁荣。

这也使得嘉兴成为了江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除了商业活动,嘉兴的运河还承载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运河两岸建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包括了唐宋时期的寺庙、住宅和商铺等,展现了历史的厚重。

当年,船家们划船穿过运河,人们在河边演唱嘉兴的民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钱塘江上》了。

这些都是嘉兴运河的文化与历史遗存。

然而,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和城市的发展,运河的重要性渐渐下降。

如今的嘉兴,运河已经不再承担水上交通的功能,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仍然被重视。

嘉兴政府对运河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将其打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嘉兴的运河故事是嘉兴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的缩影。

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去,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嘉兴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保护和传承好运河的文化遗产,也是嘉兴城市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嘉兴的运河故事是一部关于城市历史的篇章,它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传递了嘉兴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运河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魅力。

嘉兴运河历史

嘉兴运河历史

嘉兴古运河历史文化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

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

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

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

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德简称,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

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

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

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

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

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型),使船舶能安全过闸。

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

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

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

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淅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 11.62亿公斤)。

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大运河嘉兴段的景点

大运河嘉兴段的景点

大运河嘉兴段的景点
1. 月河历史街区呀,那可是个超有味道的地方!就像走进了老嘉兴的时光隧道。

你看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是不是感觉特别亲切?例子:哇,每次去月河,我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在那石板路上跑来跑去。

2. 南湖可不能错过呀,它可有名了呢!这就好比嘉兴的一张名片呀!例子:你难道不想去南湖看看红船,感受一下那段辉煌的历史吗?
3. 三塔公园也很棒呀!那三座塔静静地矗立在那,多像守护嘉兴的卫士呀!例子:我和朋友们经常去那散步,感受那份宁静和美好。

4. 落帆亭也很有意思呢,就像一个充满故事的角落。

例子:想想过去的船只在这里落帆,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5. 长虹桥真是太壮观啦!简直就是大运河上的一道宏伟的风景线嘛!例子:每次看到长虹桥,我都会惊叹它的气势。

6. 王江泾古镇也值得一去呀,那里有着不一样的风情,就好像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地方。

例子:我在那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喧嚣声。

7. 西塘河的景色也很美哟!那河水悠悠流淌,恰似在诉说着嘉兴的故事。

例子:和家人在西塘河边上散步,那感觉可温馨啦。

8. 文生修道院多有韵味呀,好像一个神秘的地方等待你去探索。

例子:有一次我在那待了好久,感觉自己都变得文艺了。

9. 双魁巷虽然小小的,但是很有特色呀!就像是隐藏在嘉兴的一个小宝藏。

例子:走进双魁巷,就像发现了一个小惊喜。

我觉得大运河嘉兴段的这些景点都各有魅力,真的都非常值得去好好感受和体验呀!。

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以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长廊为例

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以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长廊为例

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以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长廊为例
桑万琛;刘曼云;石拓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24(40)4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大运河沿线文化实证消失、文化特色泯灭的现象明显,甚至部分区域出现了文化断裂的情况,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文化基因理论和基因的转录、翻译、变异等特质,解析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传承与创新框架,以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长廊为例,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以期为指导大运河沿线的规划建设、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大运河文化及留住地方记忆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桑万琛;刘曼云;石拓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二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基于地域性特征的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研究——以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为例
2.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
3.
文化空间视角下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4.大运河文化遗产点保护路径探讨——以浙江嘉兴落帆亭为例5.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游客旅游体验研究——以大运河淮扬段里运河和中运河区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欢迎阅读!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中文名称:京杭大运河别名:京杭运河所属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地理位置:中国东部主要港口:天津港、临清港、济宁港、滕州港主要港口:徐州港、扬州港、镇江港、杭州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通济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

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隋朝通济渠是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的。

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

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

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

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所开邗沟(山阳渎),正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邗沟疏浚而成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和保存评估一览表—嘉兴市级20100607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和保存评估一览表—嘉兴市级20100607
A
是大运河(嘉兴段)最重要的水源
航运
工程

宋代

是古代连接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一个重要水利枢纽及管理机构。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拖船坝”和“复式坝”技术的见证,是古代江南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船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先进水利技术的良好佐证。
B
运河支线上水利设施
盐官上塘河闸
海宁市盐官镇西1公里处,上塘河上
1993年

为1孔,净宽8米,修建在钱塘江强涌潮江段上,是上塘河重要的排涝工程设施。
A
运河支线端点的主要水利设施
盐官下河站闸
位于海宁市盐官镇占鳌塔以东500米处
1995年

工程设计排水量7.0亿立方米,是盐官下河最重要的排涝工程设施。
A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石桥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南高桥,单孔大型石拱桥,桥长29.4米,宽3米,桥头刻字清晰可辨,造型优美。保存状况较好。
A
横跨运河古河道
闻店桥
嘉兴市王江泾镇市河东端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口
清代

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4.40米,顶宽3.60米,底宽4.50米,为保存至今平行运河的少数纤道桥之一。东西两侧椅子状石护栏齐全。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东侧石护栏松动,桥身长有植被。
南湖
嘉兴城市中心区

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南湖、西南湖及相连两湖的梅溪。
南湖:面积41.6公顷,水深2~4米,它对嘉兴境内主干河道起着汇合和分流的作用。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欢迎阅读!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的流域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

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

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发达。

在兖州、济宁、滕州、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

嘉兴水利概况

嘉兴水利概况

嘉兴的八大水系

江南的一座座城池以河为屏障,护城河沿续至今虽然已黯淡了刀 光剑影,但依然固守在居民的概念里——城市以河为界。嘉兴城的护 城河在许多老人心中是十分清晰的:由北丽桥至西丽桥(运河主航 道),再由西丽桥到濠股(秀水河),接西南湖到南门(新开运河), 形成了一个大的水的包围圈,将嘉兴城环抱于其中。 • 海盐塘、长水塘、杭州塘、新塍塘、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 苏州塘(运河),八大水系以嘉兴城为心脏,呈放射状布局。其中, 长水塘、杭州塘兴建于春秋,海盐塘、平湖塘、长纤塘修于唐代,新 塍塘、嘉善塘兴于宋元,进出各四条水道,八大水系绕城,沟通东西 南北,这在中国的城市群中是绝无仅有的。 • 千余年来,嘉兴城作为长三角水利与航运枢纽的地位未曾改变过, 八大水系与嘉兴护城河相通,可以想见当年嘉兴水运的兴盛,而维系 这一水系网络的核心就是古运河。
嘉兴市域水系总体上属长江水系太湖流域因京杭运河为贯穿市嘉兴市域水系总体上属长江水系太湖流域因京杭运河为贯穿市境的主干河道而其他骨干河道均与之相关成系所以也称境的主干河道而其他骨干河道均与之相关成系所以也称运河水运河水嘉兴的八大水系嘉兴的八大水系江南的一座座城池以河为屏障护城河沿续至今虽然已黯淡了刀江南的一座座城池以河为屏障护城河沿续至今虽然已黯淡了刀光剑影但依然固守在居民的概念里光剑影但依然固守在居民的概念里城市以河为界
钱塘江大潮外天目山地区的客水; • 二为来自境内南部海盐、海宁的高地和诸
山集水。 • 另外,汛期太湖水位高涨时,也有部分水 流倒灌入境。
嘉 兴 的 河 流 分 布 图
大运河嘉兴段介绍
大运河(嘉兴段)总长约110公里,从江浙交界处 进入嘉兴,流经秀洲区、南湖区、市区、海宁市 和桐乡市。其中自嘉兴市区杉青闸至江浙交界处 的王江泾镇往苏州方向河段,称为苏州塘;自嘉 兴市区杉青闸至与杭州交界处的桐乡大麻镇往杭 州方向河段,称为杭州塘。大运河在嘉兴穿城而 过。到唐代,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基 本形成,苏州塘、杭州塘、长水塘、三店塘、海 盐塘、平湖塘、嘉善塘、新塍塘等八条河流从嘉 兴城呈放射状通达周边,形成“运河抱城,八水 汇聚”的最独特运河城市景观。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华厚韵。
我家住在水道边:落帆亭
大水道绕城过分水墩,不多时就到了落帆 亭。
落帆亭,顾名思义就是“见亭落帆”。嘉 兴作为京杭大水道上的重要码头,嘉兴城 的北面有一座杉青闸。水道上南来北往的 船舶经过此船闸时,都要落帆停靠,于是 闸口成了繁华吵闹的集市。后来有人在杉 青闸的西侧建筑了一座亭,取名为“落帆 亭”。
我家住在水道边:长虹桥
长虹桥是京杭大水道进入浙江的标志性建筑
走出文生修道院,站立船头北望,看水道自南向北,穿城 而去,一声汽笛长鸣,告辞嘉兴城区驶向吴越交界王江泾 的长虹桥。 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1611年至1621 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再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修。长虹桥宏伟壮丽,有长虹卧波 之势,因此得名。 长虹桥为三孔实腹石拱桥,是大水道嘉兴段历史价值、文 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的完整表达。 长虹桥是现存京杭大水道上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是京杭 大水道进入浙江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 位,也是京杭大水道入选申遗的文物点。古人有诗云:虹 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
公元前486年开始建造。春秋末期,吴国为北伐 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 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称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 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 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基本简介
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 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 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 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是中国所建的第一座 运河博物馆。建于 2004年11月,坐落在 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聊城。 博物馆整体陈列以 “运河推动历史,运 河改变生活”为主题, 旨在全方位、多角度 地收藏、保护和研究 运河文化,反映和展 示运河的古老历史、 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嘉兴历史文化

嘉兴历史文化

九里港,西有坟屋浜,南靠马家浜。从中出土的
器物和遗பைடு நூலகம்来看,有磨制有孔的石斧、弧背石锛
等生产工具,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
罐、带嘴平底盉等生活用具,以及地面木构建筑
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是与黄
河流域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学术界将年代跨度
距今约7000年~6000年的、以马家浜遗址为代表
文星桥,桐乡崇福的司马高桥,海宁长安的老虹
桥等一批运河古桥;嘉兴市区古杉青闸的闸河和
运河分水墩、海宁长安古闸遗址、桐乡石门古堰
河等运河古水利航运设施;嘉兴市区的文生修道
院、清真寺、三塔等运河宗教文化建筑和落帆亭、
南湖湖心岛、瓶山等与运河文化有关的古园林建
筑。
• 平湖莫氏庄园是清代江南宅第建筑的典型, 海盐绮园为浙江仅存的古园之一,海宁钱 江海塘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三 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尚存, 另有精严寺、觉海寺、血印寺、冷仙亭等 寺观,以及王国维、丰子恺、徐志摩、沈 钧儒、汪胡桢、唐兰、朱彝尊、沈曾植、 茅盾等众多名人故居和长虹桥、国界桥、 三步二爿桥等大量水乡古桥。
荷花灯会
• 旧俗嘉兴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又称雷祖 (嫘祖)生日,盛行于清乾隆及民国时期,是日市 民倾城游南湖,可不付摆渡钱。农民去烟雨楼侧 雷祖殿(嫘祖殿)进香。此日南湖游船汇集,大小 船只数百。大船中有“丝网船”,俗称“双夹 弄”、“单夹弄”,可供酒菜。小船盖船篷,摆 渡载客。
•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以纸扎灯,下系木片, 中燃红烛,飘浮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 旦供应茶酒面食,又有昆曲社在湖上举行曲会助 兴。
繁华商业景象。作为嘉兴历史上著名的繁华府城,
月河历史街区由此成为市区难得的黄金段投资平 台。

嘉兴 大运河

嘉兴 大运河

嘉兴大运河
大运河嘉兴段位于太湖东南的水网地带,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
动脉。

江南运河嘉兴段北起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长虹桥,南到桐乡崇福镇,流经秀洲区、秀城区、桐乡市境内,全长81.22公里,“隋大业中开运河至嘉兴府城,分支夹城左右”。

河流在经过杉青闸端平桥后分流,北面为古运河主流,东南面则为秀水、濠河支流。

主流经过北丽桥、城北桥至西丽桥与濠河汇合。

秀水在绕城经过濠河、西南湖后与主流相连。

运河在北门外的杉青闸原为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建于北宋之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片月河古民居小区里,小巷小街迂回曲折,纵横错立,小河、狭弄、旧民居、廊棚在一片不大的区域里,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貌;鉏家河、鉏家滩、鉏桥弄一带河道虽不宽,但民居很有特色。

在这一带沿运河还有因明代迎神赛会设厉坛而得名的坛弄;以“其水抱月,弯曲如月”的月河埭;以天水庵、芦席汇闻名的分水墩;古战场遗址饮马河等,这里一切均保持原貌。

南片濠河南门段及西南湖一带是历史文化区,这里既有莎剧翻译家朱生豪故居、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故居、一代水工汪胡桢故居,又有宋代词人朱敦儒避居地等。

1。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29•【字号】嘉政办发〔2022〕37号•【施行日期】2022.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的通知嘉政办发〔2022〕37号南湖区、秀洲区、海宁市、桐乡市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7月29日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浙江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通则》等精神,加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用途、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管控,打造彰显运河古韵的文化活力传承带、展现现代治理的生态文明展示带、弘扬中华文明的运河旅游休闲带、重现千年古道的航运发展示范带、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放利用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文件,编制本细则。

1.2 工作原则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引领,实施规划管控;古今融合,传承历史文脉;因地制宜,突出嘉兴特色。

1.3 适用范围嘉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包括拓展河道监控区)内国土空间用途、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管控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应遵循本细则。

2 管控分区划定规则2.1 起始线和终止线划定规则以河道临水边界线为起始线,以具体地物或地形(道路、河流、桥梁、自然山体、建〔构〕筑物外围界线等)实际使用的地理空间边界为终止线。

建立起始线、终止线数据库,纳入嘉兴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因岸线整治、河道改道等情况改变河道临水线的,起始线及核心监控区范围原则上不作调整。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
设堰闸指挥,负责堰坝、闸门的管理和启闭。熙宁元年(1068),长安闸改建成长安三闸(复式船闸),并保存原有的长安拔船坝。神宗下诏,于长安过船坝设专管官吏。熙宁元年(1068)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屏以'管干河塘'系衔,同所属令佐巡视修固,以时闭启。” 设专职官员巡视、修固、启闭。绍圣年间(1094~1097),重修长安三闸,鲍提刑累木为之,重置闸门。宋元符三年(1100)二月,诏苏、湖、秀州凡开治运河、港浦、沟渎,修垒堤岸,开置斗门、水堰等,俱役开江兵卒。南宋淳熙二年(1175),疏浚长安闸至许村河道。绍熙二年(1191),张提举重修长安三闸,闸旁设监闸厅及闸兵。嘉泰二年(1202)六月壬午,浚浙西运河。
在陵水道开凿之后一百多年,西汉武帝为了便于征调闽越贡赋,于太湖东缘的沼泽地带开挖了苏嘉之间长百余里的河道。至此江南运河已初具轮廓,运河嘉兴一段从此成为了江南运河的组成部分。
隋朝是我国运河开凿的一个崭新时期,以洛阳为枢纽,纵贯南北、全长2700余公里的“人”字形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隋大业六年(610),大运河从沙渚塘口到长安镇,通过长安三闸,连接陵水道到杭州黄家堰一段,成为大运河的南段 。当时的运河走向,由京口(今镇江)经苏州、平望入嘉兴,折至桐乡崇德经海宁长安到余杭临平镇,然后走上塘河抵杭州。隋代的江南运河宽10丈,可行龙舟 。
公元13世纪后期,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为解决大都粮食储备不足,元政府调整大运河线路以保证漕运。1293年,自北京至杭州呈“一”字形、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自隋代开凿江南运河以来嘉兴段河床走向经海宁长安走上塘河到杭州基本稳定不变,到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新河开成后,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不再经长安闸和上塘河,经崇福折西过大麻后入余杭界从塘栖王林港北关河到杭州,形成了由桐乡崇德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而这一走向也基本保留至今。

大运河嘉兴段概况

大运河嘉兴段概况

大运河嘉兴段概况大运河嘉兴段位于太湖东南的水网地带,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

大运河嘉兴段干道长约 110 千米,其中,目前的嘉兴段运河主河道以嘉兴环城河为中心,北苏州塘(苏嘉运河)接江苏,南杭州塘(嘉杭运河)连杭州,长 81.22千米。

另有元代以前的运河主河道崇长港、上塘河,长 29.5千米。

运河经过嘉兴市本级、桐乡市和海宁市,其中市本级 40.8 千米,海宁 27.4 千米,桐乡43.87 千米。

大运河嘉兴段从北至南包括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等河道。

大运河嘉兴段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即已出现沟通太湖流域与钱塘江的人工河道——古长水和百尺渎。

公元前 482 年,越王勾践开挖越水道(今崇长港),是嘉兴境内最早有确切记载的运河。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修筑陵水道,连通嘉兴、杭州,这是开河筑堤形成的水陆并行的通道。

陵水道的开凿奠定了日后江南运河在嘉兴境内的大致走向,为运河嘉兴段形制走向确定的早期雏形。

至汉代,西汉武帝为征输闽越贡赋,从苏州以南沿太湖东缘的沼泽地带开挖了苏嘉之间长百余里的河道,并与陵水道连通。

至此,嘉兴人工水道贯通,江南运河已初现轮廓,此河道即京杭大运河苏州至嘉兴段的前身。

公元 610 年,隋炀帝利用旧时河流拓宽修浚而成江南运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沟通,使嘉兴成为南北交通干线的一个节点。

经过唐宋两代的水系治理和运河管理,江南运河全线从自然水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程体系。

大运河嘉兴段形成了以嘉兴为中心、运河为骨干的蛛网状水系和横塘纵浦、圩田棋布的塘浦圩田体系,沟通嘉兴广大的城镇乡村。

元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将领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经崇福折西过大麻后入余杭界,形成了由桐乡崇福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并基本保留至今。

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嘉兴

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嘉兴

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嘉兴大运河(嘉兴段)河道位于太湖东南水网地带,干道长约110公里——其中嘉兴段主河道以嘉兴环城河为中心,长81.22公里,经过嘉兴市本级、桐乡市和海宁市,北接江苏,南连杭州——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太湖与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

在不断发展、治理过程中,嘉兴段的河道不断优化、拉直、拓宽,形成了不同时期河道线位并存,通向各个中心城市运河河道相对独立的网状体系,体现了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线路规划的合理性,在历史进程中由最早的发动战争通路,逐渐演变成加强地方统治、漕运、水利灌溉、文化传播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沟通南北水运交通运输的功能。

作为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自然条件较好、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嘉兴段的申遗之路并不平坦,甚至一度被人遗忘,但在有关方面的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下,嘉兴市最终还是踏上了申遗之路。

为摸清家底,自2007年7月起,在省文物局专家指导下,嘉兴市抽调市本级、桐乡、海宁文物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普查队伍,全面开展对大运河(嘉兴段)沿线文化遗产的大普查,经过近四个月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完成了运河空间的信息采集。

2008年8月,根据申遗新要求,嘉兴市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大运河(嘉兴段)沿线进行全程复查,共登录河道本体149处、不可移动文物437处,形成了20余万字的大运河(嘉兴段)遗产调查报告,掌握了嘉兴城市与运河的发展史、运河河道的历史沿革、沿岸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分布等情况,为编制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提供了翔实资料。

遴选申遗名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嘉兴市根据省大运河专家组的意见,突出重点,遴选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遗产点段,分别推荐列入省级规划、国家大运河总体规划等遗产保护名录。

在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修订稿)》中,嘉兴境内包括苏州塘、杭州塘等在内的110公里河道,以及分水墩、落帆亭、长安闸、长虹桥、文生修道院等7处遗产点列入预备名单,最终有长虹桥和海宁长安闸2个遗产点,苏嘉运河、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桐乡崇福-余杭塘栖等6段河道共8个点(段)列入名单,展现了嘉兴段的风采。

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

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

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
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的南湖。

南湖,旧称陆渭池,又称马场湖、滮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地处嘉兴市城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20°76′,北纬30°76′;景区占地面积约5.86平方千米,核心区占地面积2.76平方千米。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主流经过北丽桥、城北桥至西丽桥分二水,一水向东入西南湖,一水向西仍为运河。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x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这是“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4月重来南湖时,登上革命纪念船,回顾“一大”情景,亲笔题写的诗篇。

南湖位于浙江嘉兴市城东南,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又以烟雨风光而著称于世。

古称陆渭地、又称鸳鸯湖,因以东、西两湖相连如鸳鸯交颈,加上烟雨湖中多鸳鸯,故得名。

现有面积为624亩,湖中有两岛,一是湖心岛,二是仓圣祠,即小烟雨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运河开通以来,经过唐、五代、两宋的开发,形成了一个以嘉兴为中心的运河水网体系。包括杭州塘在内的八条主要河流从嘉兴运河环城段以及南湖向四周辐射,分别通向杭州、苏州、松江、海宁、海盐、桐乡、嘉善、平湖。各主要河流间“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横塘纵浦间又有无数条河流港汊相连接,形成蛛网状的以运河为骨干的水系,沟通嘉兴广大的城镇乡村。
本文来源于 (论文网) 原文链接:/ligong/jianzhu/101Ea0H010_2.html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变迁(3)
元代治水着重疏浚吴凇江、淀山湖及由淀山湖通入吴凇江的诸大浦及圩田沿理。但吴凇江屡浚屡淤,圩堤整治虽略有成效,而出水道基本矛盾并未解决。元至正二年(1342),知州张先祖修长安三闸,以柏木为之,置锐环,旱则闭、水则开。至正七年(1347),松江人韩日升、李尅复在长安镇旧堰之西置长安新堰。
由于从杭州到嘉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钱塘江通上塘河的进水口浅涸,进入上塘河的水量较少,吴越钱镠时运河的水源主要取决于杭州西湖,湖水不足,则引钱塘江潮水补给,到宋时,钱塘江水已不再进入上塘河,使上塘河水源全赖集武林诸山之水的西湖 。对西湖的疏浚,并使其保有充足的水量,这对保证江南运河南段的水源是十分重要的。唐宋时期,江南运河由苏州、嘉兴西南来,直达杭州城内,兼通钱塘江,各朝各代以此运河为生命线,为保持这条运道的畅通,作了很大努力。因此,李泌、白居易、钱镠、苏轼等人先后疏浚西湖,引湖水入运河,保证运河的畅通。
清代为改善太湖水利面貌,曾数度整治,但终因缺乏全面规划和统一行动,只能收一时一方之利,水性大势依然如故。清末至建国前,水利失治,大部堤防残损,河港淤塞,涵闸失修,圩系失统,水网紊乱,以致低田患水,高田患旱,旱涝交错,灾害频仍。
清康熙十二年(1673)水溢塘圮,秀水知县躬督修筑帮岸堤岸。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张令廷采奉檄浚运河,自圣堂庙至玉溪镇,计6480丈。秀水西丽桥85丈,北丽桥95丈,端平桥85丈。浚深5尺,广皆5丈有余。康熙六十年(1721)春,嘉兴知府吴永芳加石培土,修运河南塘,又北塘自城外至王江泾30里,于旧塘外间段增筑石塘。雍正、乾隆直至光绪年间,均曾数度修筑运河塘堤岸。
运河的开发和治理最早追溯到三国时,东吴分据江南,东晋大批北方人避乱南徙,推动了江南运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江南运河开通后,成为浙北干河,大水常从运河行洪。隋唐时塘浦体系尚未形成,天目苕溪来水水势峻急,人称“悬河”,故沿河多闸堰,节制洪水,后代设施虽废,沿线的地名,如“石门”、“陡门”,仍留下历史上的痕迹。上塘河南岸属沿海高区。历史上,曾出现小范围的梯形式建筑闸、坝蓄水与泄洪。如今许村镇袁家坝等地还留有旧址。唐开元年间(713~741)上塘河流域进行了统一整治,在北岸先后建起了一批堰、坝、笕、闸。在洪涝时开闸向下河(运河水系)泄洪,平时闭闸提高水位以蓄水灌溉与交通航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坐有湖山趣,行无风浪忧”的诗句形容江南河航道的畅通舒适 。此后,上塘河成为独立水系。
民国35~36年(1946~1947),运河水利工程处修嘉属运河,计培修运河塘30.11公里,填土1.65万立方米,重砌三塔塘条石护坡1公里,但多数河堤仍年久失修。
新中国建立之后,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开展群众性治水运动,平原低洼着重拓浚河道,增修圩堤,改造旧河网,高亢地区则以疏浚河道为重点,开辟新河道、发展机械排灌,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江南运河嘉兴段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开挖越水道(今崇长港),又名漕运河,亦名长安塘河。
运河嘉兴段的形制走向的大致确定,是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政治、经济的控制,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前后开凿了一系列的人工运河,其中就包括陵水道 。秦始皇在今嘉兴和杭州之间修筑的陵水道,是开河筑堤形成的水陆并行的通道,后世称为“塘河”。陵水道原在杭州市萧山区凤凰山南麓,与钱塘江相通。经临平诸山南麓到长安后,向东经盐官镇再东去胭脂到现海宁市袁花、黄湾之间,而后在海盐县澉浦入海;向北经石门、崇福到嘉兴。陵水道的开凿奠定了之后两千多年江南运河在嘉兴境内的大致走向,因此可视为运河嘉兴段形制走向确定的早期雏形。
1. 运河的开凿和变迁
运河嘉兴段的最初开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晚期。《越绝书-吴地传》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百尺渎,又名百尺浦,这条古运河是从苏州向南,通过吴江、平望、嘉兴、崇德,南下直达钱塘江边。据考证开凿于越王允常与吴王阖闾在位期间或更早时期。公元前496年和公元前494年吴越之间进行的两次檇李之战,都是利用了两国之间这条已有的水道。百尺渎所经过的崇德,也就是今桐乡市崇福镇。由此可见至少在距今2500年前的吴越争霸时期,今嘉兴境内已经出现了沟通太湖流域与钱江流域的人工渠道。因此,百尺渎可视为运河嘉兴段的前身。
入宋以后,水势逐渐变化。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和影响,吴凇江淤滞,东南海港浦渐见塞,致使嘉境之水迂回绕道,水流缓慢,积潦不得迅速宣泄入海,南宋水性继续恶化,因盲目围垦,使水系紊乱,水面日蹙,旱时缺水灌溉,雨时积涝成灾。北宋建隆年间(960~962),长安设堰闸指挥,负责堰坝、闸门的管理和启闭。熙宁元年(1068),长安闸改建成长安三闸(复式船闸),并保存原有的长安拔船坝。神宗下诏,于长安过船坝设专管官吏。熙宁元年(1068)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屏以'管干河塘'系衔,同所属令佐巡视修固,以时闭启。” 设专职官员巡视、修固、启闭。绍圣年间(1094~1097),重修长安三闸,鲍提刑累木为之,重置闸门。宋元符三年(1100)二月,诏苏、湖、秀州凡开治运河、港浦、沟渎,修垒堤岸,开置斗门、水堰等,俱役开江兵卒。南宋淳熙二年(1175),疏浚长安闸至许村河道。绍熙二年(1191),张提举重修长安三闸,闸旁设监闸厅及闸兵。嘉泰二年(1202)六月壬午,浚浙西运河。
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数次侵崇福。当时京官吕希周休假在镇,就与官民一起筑城御倭。筑城时,将穿镇而过的直道运河改为绕城迤逶的弯道运河,即自西南向北,由今大通新桥东流至南三里桥转弯处折北过东,再绕道至小南门之司马高桥,向北过青阳桥,经迎恩桥过北塘出境。至今民间仍留传着“崇福吕希周,直塘改弯兜”的民谣。
在清代和民国部分版本的地图中,将从平望至乌镇澜溪塘,经白马塘到石门的河道也标示为运河,但暂时未查到相关确切文献记载,当地水利专家称该河道旧时被叫做漕运河。从地图上分析,这一线路是从石门到平望的一条捷径,从杭州运往北方的物资主要应该从这一线路运输,这与清代帝王南巡所走的京杭大运河线路不同。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于航运需求的考虑,桐乡地方政府组织人力,将崇福境内蜿蜒曲折的大运河河道裁湾取直,原本曲折的航线被直线航道替代(这就是崇福镇志中记载的“三湾取直”工程)。崇福境内恢复了明代改造之前的运河河道,这样明代的“三弯运河”又成了运河古道。但这一工程并未影响京杭大运河桐乡段的基本走向,因此这条基本完成于元末,又经明清两代多次修浚的河道一直被沿用至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九五期间,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改造时将平望至乌镇澜溪塘,经练市、到含山塘,过新市,穿韶村漾到塘栖的这段河道,标识为京杭大运河;而在嘉兴市区,由于环城河西段运输功能的丧失,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也将环城河东段作为运河。
2. 运河的开发与治理
大运河水利与交通网络的形成为嘉兴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明清时期,嘉兴得益于运河交通水利网成为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号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现在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干道,为嘉兴的经济、文化发展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9-07-810
[作者简介] 傅峥嵘(1976-6),男,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现工作单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无行政职务。
本文来源于 (论文网) 原文链接:/ligong/jianzhu/101Ea0H010_3.html
本文来源于 (论文网) 原文链接:/ligong/jianzhu/101Ea0H010.html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变迁(2)
公元13世纪后期,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为解决大都粮食储备不足,元政府调整大运河线路以保证漕运。1293年,自北京至杭州呈“一”字形、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自隋代开凿江南运河以来嘉兴段河床走向经海宁长安走上塘河到杭州基本稳定不变,到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起义军张士诚发动军民开挖从塘栖至杭州的新河,新河开成后,使江南运河南端改道,不再经长安闸和上塘河,经崇福折西过大麻后入余杭界从塘栖王林港北关河到杭州,形成了由桐乡崇德经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而这之后一百多年,西汉武帝为了便于征调闽越贡赋,于太湖东缘的沼泽地带开挖了苏嘉之间长百余里的河道。至此江南运河已初具轮廓,运河嘉兴一段从此成为了江南运河的组成部分。
隋朝是我国运河开凿的一个崭新时期,以洛阳为枢纽,纵贯南北、全长2700余公里的“人”字形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隋大业六年(610),大运河从沙渚塘口到长安镇,通过长安三闸,连接陵水道到杭州黄家堰一段,成为大运河的南段 。当时的运河走向,由京口(今镇江)经苏州、平望入嘉兴,折至桐乡崇德经海宁长安到余杭临平镇,然后走上塘河抵杭州。隋代的江南运河宽10丈,可行龙舟 。
明代,吴凇江淤滞益加严重,嘉兴水路一遇大涝,积水难排,涝渍严重,明永乐二年(1404),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治水,疏通旧河港。九年修长洲(今苏州)至嘉兴石土塘,桥路70余里,泄水洞131处。永乐中,通政赵居仁浚河渠。又自崇德北抵吴江,植榆固堤。明永乐三年(1405),左通政赵居仁督民修筑运河塘岸,自崇德北经嘉兴抵吴江,种植榆树、柳树护堤,总12乡29区,计750围。宣德五年(1430),尚书周忱巡抚江南,檄筑塘岸通漕运。明天顺元年(1457)正月,杭州知府胡濬治海宁县运河兼修坝闸。成化二年(1466),何参政宜分守浙西,大兴水利。何发策询诸生备开宜事,行府、县委官疏浚河泾,修筑圩岸。成化十六年(1480),桐乡西官塘西北距皂林镇9里,筑以砖石。弘治七年(1494),浙江参政周季麟易土为石,修嘉兴旧塘30里。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府赵瀛治运河,并筑塘。万历二十三年(1595),水利佥事薛梦雷檄县令李培起陡门至王江泾界集附近居民疏浚。明万历四十年(1612),嘉兴知府吴国仁以府境运河塘土石各半,岁久倾圮,具文申请尽筑石塘,获允。七月开工,十月告竣。筑成秀水北塘1488.5丈、西塘215.4丈、泄水洞5座,崇德塘312.2丈,三县共筑石塘3207.7丈。崇祯六年(1633),嘉兴知府李化民、秀水知县王养正筑三塔寺至分乡铺石塘15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