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摘要: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关键词: 道德冷漠;道德教育

一、道德冷漠及其后果冷漠就是对人或对事冷淡、不关心,道德冷漠(moralindifference)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

面对“他人的痛苦”,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旁观者不是没有同情,只是没有行动。“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1]94所谓“宣布我们的清白”,是指我们同情他人的痛苦,足以表明他人的痛苦不是我们导致的,与我们无关;所谓“宣布我们的无能”是指我们虽然同情他人的痛苦,但我们在减轻、消除他人痛苦方面无能为力,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人的痛苦”既不是我们导致的,我们又无能为力,冷漠是必然的结果(同情之中的冷漠)。比如,面对贫困人群,我们不是没有同情,但这种“细若游丝”的同情很快被“坚硬如铁”的责任否定所冲淡:他们的贫穷不是我们造成的,作为个体,我们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帮助他们脱离贫穷。

主动的责任推拒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将道德看成次要的价值要求,将道德置于其他价值要求之后“叨陪末座”。用利波维茨基(G.Lipovetsky) 的话说,就是“幸福凌驾于道德命令之上,享乐凌驾于禁忌之上,诱惑凌驾于约束之上。”[2]36不是不要道德,而是道德与个人的幸福、享乐、满足相比是次要的,个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幸福与快乐,道德则被排在可以忽略不计的末位。比如,面对生态灾难给贫困人口带来的痛苦,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口不能说没有一点同情,只是一旦要其牺牲哪怕一丁点的物质享受来减轻那些贫穷人们的痛苦,也是不可能的,

别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物质享受相比算得了什么?

如果说主动责任推拒是一种有意识的道德冷漠,还包含着微弱的道德挣扎的话,那么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则是一种彻底的道德冷漠,道德之门已经结结实实地关闭,看不到哪怕一丝一毫的道德亮光。当然,无意识的道德麻木也有不同的层次。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嗅觉”,不能感知别人的痛苦,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没有道德冲动,这是第一层次的道德麻木;将他人的痛苦、苦难、甚至牺牲当作娱乐和消遣的内容,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与伤害之上,这是第二层次的道德麻木。

表面上看,道德冷漠只是对自己责任的否定,实际上道德冷漠是对人性的否定,或者说是人性

的堕落。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悬于世的生命,而是融他人于自身的关系性存在,是“与他人共在”、“为他人而在”的。道德冷漠否定的恰是人的这种本性,扭曲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形上关系,“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①我们可以沿着萨特的思路继续:如果他人是地狱,那我们是什么?我们不也是别人的地狱、自己的地狱?因此道德冷漠表面上是对他人的漠视,实际上也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漠视。也就是说,“道德冷漠是从道德的源头上否定了道德,

这种否定是一种彻底性的否定结果是一切其他的不道德都算不了什么。”[3]

道德冷漠不会只停留在个体德性的层面上,一定会以各种方式获得社会表达。在吉尔·利波维茨基眼里,我们已经进入“后道德社会”。“后道德社会指的是责任感淡化,且其约束力也日渐苍白无力,自我奉献的精神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道德也不再要求个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做出自我牺牲,主体权利支配了绝对命令,道德教育则被宜居胜地、阳光假期和大众娱乐所替代。”[2]33

在费夫尔(R.W.Fevre)看来,现代社会则是一种“非道德化”社会。所谓非道德化,“既是指由于道

德从我们的生活中被剥离出来使我们脱离道德这一过程,也是指我们的文化已经失去目的性这一状况。”[4]2无论是“后道德社会”,还是“非道德化”社会,其实都是指由个体道德冷漠积聚而成的社会道德风气与道德状况的恶化。更可怕的是,社会道德风气与道德状况的恶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以战争、屠杀、甚至种族灭绝等尖锐而极端的形式暴露出来。齐格蒙特·鲍曼(Z.Bauman 等人的研究揭示了现代文明与纳粹大屠杀的关系指出现代文明虽然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5]18自二战以来,道德冷漠及其社会表达呈弥散之势,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态。考虑到当今人类所掌握的武器的毁灭性,如果道德冷漠“集腋成裘”,进而引发全球性的战争和大屠杀,人类前景着实堪忧!

二、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

道德冷漠不是单纯的现代现象,前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着道德冷漠现象。只是到了现代,道德冷漠有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有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生产机制。

1.精细分工与道德“钝化”

现代分工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对现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同时,现代分工也使现代人从事无巨细的繁杂劳动中“脱域”(吉登斯语)出来,只专心做好自己的“那一份事情”,起到了解放人的作用。正是因为现代分工的这种种好处,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已经推向了极致。

推向极致的现代分工,其对现代人的损害也是推向了极致的。精细分工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毁坏”人,用雅卡尔(A.Jacquard)的话说就是精细分工制造了“孤立的个体”、“残废的个体”、“失望的个体”。[6]“孤立的个体”是指精细分工使人们局限于自己的狭小专业领域,越来越难以与专业外的人进行沟通;“残废的个体”是指精细分工使人只具有专业特长,特长之外的基本能力严重衰退,变得“单面、残废”;“失望的个体”是指细碎的分工使多数人看不到自己在最终产品或某项任务中的作用,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什么也没做,没有成就感。

精细分工导致的人的变异从不同的方向“钝化”着道德。“孤立的个体”阻断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个体“被自己的皮肤包裹起来”,不易走出自己、走向他人,窒息了人的道德感。“残废的个体”当然包括“道德上的残废”,因为“如果一个人只让他自己服从于一种目的或一种活动,他实质上就会丧失他的人性。”[7]32“失望的个体”同时也是“道德钝化”的个体。细碎的分工既使个体看不到自己的贡献,也使个体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与责任。巨大的成功是别人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反过来,巨大的错误,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罪恶也是别人的,自己的行为不过是这罪恶链条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很小,所以没有罪恶感。也就是说,精细分工使几乎每一种事情都需要很多人来共同完成,每个人都只能完成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单个人的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遥远、间接、脆弱,个体几乎无法看到自己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最终结果是正面的,即使不能那么理直气壮,也还是有人会跳出来“邀功”;如果最终结果是负面的,避之惟恐不及,谁会承担责任?精细分工必然导致这样一种道德困境:“有罪过,但无犯过者;有犯罪,但无罪犯;有罪状,但无认罪者!”[8]21

精细分工还导致现代人价值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在现时代,人们是像沙粒一样被搅和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必不可少的。他不是他自己,他除了是一排插销中的一根插销以外,除了是有着一般有用性的物体之外,不具有什么真正的个性。”[9]精细分工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用的、可替代的物体,否定了一个人作为人的独特性和价值感,而独特性、价值感正是一个人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试想,作为一个“物体”,我什么价值都没有,还有什么必要对他人负责、承担道德责任?每个人都是可替代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不安全感是深入骨髓的。在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人们觉得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事实上或者潜在的替代自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的只是对他人深深的戒备和敌意,哪里还有同情和道德的容身之地!

2.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

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尽管这两个机构在很多方面差别巨大,甚至互相抵触,但它们在对待道德上的态度却是完全一致的: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

官僚机构,也就是所谓的科层制(bureaucracy)“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并在事实上成了现代性的缩影。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制度形式,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10]那么,科层制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科层制强调程序和规则,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官僚体系中具有优先地位。对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是官僚机构的意识形态,代表是个体对组织的忠诚,被赋予很高的荣誉。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的最终依据不是个人的良知,而是组织的纪律与规定,“惟有组织内的规则被作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现在这已经变成了最高的美德,从而否定个人良知的权威性。”[5]30也就是说,即使个人良知告诉自己,组织要求做的事情是错的,但因为组织的权威性,不但依然要去做,而且要做好、做得出色。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已经穿上了组织规则这一“紧身衣”,被组织规则扼住了咽喉,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了。

生活在科层制下的人,一开始也许会有良知的不安和内心的激烈冲突,但随着科层生活的持续,这种不安和冲突会慢慢消弭,直至成为完全按规章制度自动化行动的“机器人”。科层制下生活久了的人,逐渐感觉不到机构的外在勉强,而是主动的排斥道德,将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掩体”,将一切道德要求挡在这一坚硬的掩体之外,自己则躲在制度和规则背后不肯现身,因为按规则和制度办事是最安全、最节省的方式。医生作为一个人,不能见死不救,不能因为孕妇丈夫不签字而不给孕妇进行手术,但因为有制度和规则,医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按规则和制度办事,至于孕妇和孩子的

死活,则与我没有关系,也追究不到我的责任,我是按规则办的!收费站的收费人员,作为一个人,不

能因为救护车不交钱而眼看着难产的孕妇垂死挣扎,但制度和规则规定救护车过收费站必须交费,所以就可以眼睁睁看着孕妇难产,因为是按规则办事!因此,“处于官僚主义行为轨道里的人不再是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他们的道德自主性被剥夺了,并且他们被训练成了不执行(或相信)他们道德判断的人。”[11]

第二,科层制将人功能化。在科层体系中没有个性丰富的人,只有标准的社会角色。有丰富个性的人往往是科层制运转的障碍,而标准的、功能化、可替代的角色才是科层制顺利运转的保障。在一个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官僚体系里,相互照面的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又一个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就像一套千篇一律的“工作服”,穿上之后,我们的行为都是在它的支配下完成的,似乎与我们自己无关,即使犯下了错误,那也是职务错误、角色错误,与“工作服”后面的人没有关系。下班之后,我们脱下“工作服”,也就解脱了所有的与之相关的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角色与人发生了分裂:作为人,我们或许还有怜悯和同情;作为社会角色,我们没有、也不允许有道德冲动。

商业机构在内部结构上也多采用科层化的组织方式,在以科层机构的特性排斥道德的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去道德化机制。现代商业自从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之后,就“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全新空间中扎下了根,商业就没有了束缚。它现在可以不再为‘道德责任’烦心,不仅如此,

它还可以而且的确阻止了道德情感进入那些进行商业决策的烟雾缭绕的房间。”[4]序言4商业的黄金律是效益,是利润,其他都是次要的、可牺牲的。“在商言商”,短短四个字,就彻底道出了商业对道德的彻底放弃。不是说商业机构完全不要道德,商业也有自己的“商业伦理”,但“商业伦理”的中心不在“伦理”,而在“商业”,这里的“伦理”也是为效益、利润服务的。“商业伦理”之外,一切与效益、利润相矛盾的情感、道德都是不合时宜的,哪怕是最人性的亲情,因为“商场无父子”。

3.电子媒介与“苦难饱和”

现代社会是科技昌盛的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物质欲望,消除了我们对世界的恐惧,使我们在自然面前成为“说一不二”的主人。正是因为科学的巨大能力,使科学成了希望的源泉,成了信仰,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上帝”:“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以专门的非个人性的知识为基础的世俗社会,这个社会赋予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的地位,如同我们的前辈承认牧师和宗

教教义所拥有的地位。”[7]1但现代科技本身存在着“结构性非道德”,即现代科技对道德的排斥是内在的、结构性的。[12]

科技的“结构性非道德”会通过迁移而转化为人的道德冷漠,因为现代科技是现代人的幸福源泉、是现代人所信仰的“上帝”,其态度对现代人来说就是“绝对命令”。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有道德感觉和道德判断,轻易不会去做有悖道德的事情,但如果科学要求人们去做这样的事情,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米尔格兰姆实验”①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实验中的人不是没有道德,而是处在“道德休眠”状态,看着自己亲手为他人造成的痛苦而无动于衷。这些人之所以会进入“道德休眠”状态,是因为科学的权威与绝对性,科学实验如何要求,就如何做。

现代科技对道德的排挤与压抑有多种直接形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电子媒介技术。与印刷媒介突出词语概念和抽象思维不同,电子媒介借助影像强调戏剧化,“在这种强调中,电视新闻青睐灾难和人类悲剧,它唤起的不是净化或理解,而是很快会消失殆尽的滥情与怜悯情绪,以及对这些事件的伪仪式感和伪参与感。”[13]用桑塔格(S.Sontag)话说,我们所处的电子媒介盛世是一个“奇观社会”[1]100,所有的社会现实都要被电子媒介的大口嚼掉变成影像奇观吐出来,否则就不是真实的,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强调戏剧化的电子媒介遵循“语不惊人死不休”、“无奇观,毋宁死”的金科玉律,什么题材和内容最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是苦难、灾难!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一打开电视、电脑,世界上的各种灾难和不幸就会走到你的客厅、卧室,伴你就餐,伴你入眠。苦难因此具有了日常性,融入了我们日常的世俗生活。但“犹如所有的传统事物,它们一旦‘融入了世俗的日常生活’,就失去了所有的震撼力。”[14]即使是再具有同情心的人也会产生“同情疲劳”(compassionfatigue)。因为日常性的另外一些表达方式就是“如是性”、“理所当然性”,不再会去追究“为什么是这样”。苦难的日常化使我们以为苦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再去深究苦难产生的原因,当然也不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日常化的苦难不是我们每日生活中剂量很小的“调味品”,而是我们每日生活的“正餐”,将我们喂得饱饱的,达到了一种“超饱和状态”。饱和伴生着麻木,苦难的饱和伴生着道德上的麻木不仁。为了激起已经麻木的情绪,电子媒介必须加大刺激的强度,暴露更多、更露骨的苦难,以至于形成一个变本加厉的“苦难循环”!结果是,以前令人厌恶、令人胆寒、令人发指的暴行、苦难,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人看来,只是小菜一碟。桑塔格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被那类曾经带来震撼和引起义愤的影像所淹没,渐渐失去了反应的能力。同情已扩展至极限,正日趋僵化。”[1]99结果是善良、同情、怜悯等等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不是被封闭、压抑,就是被弃若敝履,无处可寻;而反人性的暴行、苦难、冷漠、麻木等随处可见。

电子媒介的戏剧化追求其实只是其娱乐本性的一种表现。“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15]电视的这种消遣与娱乐功能是生产者预设好的,我们购买的就是这种功能。作为“元媒介”(波兹曼语)的电视如此,其他电子媒介也大抵如此。实际上,电子媒介大量裸呈血淋淋的灾难、苦难影像,本来就不是让我们同情的,而是让我们娱乐、消遣的,也就是说,苦难是作为消费品提供给大众的。他人的痛苦、别人的苦难成了人们就餐的佐料,成了饭后的谈资,现代人的道德冷漠不是必然的吗?

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机制除了以上几种以外,还包括网络化和城市化。网络创造了一种新的存在空间,在这种存在空间里因为“相遇的脆弱”而导致义务的淡漠;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近”中有“远”,而“近中远”的悖论性境遇导致了责任的飘零。①都市是陌生人的世界,为了自我保护,冷漠成了都市人的处世之道。②另外,这些机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无论是电子媒介、精细分工,还是现代组织、网络化和城市化,里面都有科技的力量;电子媒介与城市化、精细分工与现代组织之间都是血脉相连、很难截然分开的。总之,不是哪一单一机制,而是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造就了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道德冷漠。

三、教育不能冷漠

如前所述,道德冷漠是对人性的否定,如果任由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机制发挥其强大的生产功能,人类的未来将会相当危险。正是认识到了这种危险,我们时代的思想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现代社会也发生了、正在发生着变化。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自觉的、超越性的文化事业,虽然无力以一己之力抵挡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努力,推卸自己应该

承担的责任,甚至冷漠旁观、助纣为虐。实际上,只要保持清醒,在坚守中创新,学校教育还是可以贡献自己柔韧而绵长的力量的。

1·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社会,始终处在家庭和社会的拉扯之中。在学校发展史的早期,学校作为家庭功能的延伸,有着更多的家庭色彩。如果说家庭是人的“第二子宫”的话,学校则是人的“第三子宫”。直到20世纪早期,学校依然偏向于家庭这一头,比如杜威就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开展并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16]处在这一阶段的学校,继承了家庭的情感性,更类似于关怀社群。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学校与家庭渐行渐远,一头扎进社会的海洋里,成了众多社会机构中的一种。尤其是“20世纪以来,学校规模愈大,结构愈科层化,其许多特征与韦伯的‘理想类型’科层制机构特征相似。”[17]与现代机构同质、同构的学校虽然进行着道德教育,但也在生产着道德冷漠。第一,现代学校犹如现代化工厂,服从于专业化与效率的要求,“把大量学生(原料)集中在中心学校(工厂)里,由教师(工人)加工”是“工业社会的创新”[18]。现代学校批量生产的是适应现代精细分工的“残废、孤立而又失望的个体”,正如前文所述,是功能化的产品,是“道德钝化”的个体。第二,“学校对学生做了全部现代机构对全体人所做的事情:他们把生活过程制度化了,由此在总体上破坏了生活过程,生活过程本该以一种自然且自由的方式展开。”[19]受教育的儿童,在人生的早期,就逐渐适应了只见制度、程序、规范、纪律而不见同情、信赖、依靠、道德的生活。第三,求学的过程犹如障碍赛跑的过程,同伴之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是自己“跑道上”需要跨越的障碍,不幸灾乐祸已经相当难能可贵,怎么可能对掉队的弱者表示同情!

因此,学校教育要想在抵制现代社会的道德冷漠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首先进行自我改造———由现代机构走向学习共同体(communityforlearn-ing)。波伊尔为我们描述了这种学校的理想状态:“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相互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20]这样的学校充满了人性关怀,不再与现代社会一起生产道德冷漠。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在于学习,不在于在激烈竞争中战胜别人。作为共同体明确目标的学习,也应做回归本义的理解———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与他人交往、走向他人和与自己对话、认识自我。彼此间的相互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发明,在现代机器丛林中生活的现代人、孤单少友的儿童都渴望交往,相互交流思想既能满足需要,又可孕育对他人的关怀。正义和纪律是建构共同体不能缺少的两个要素,因为学校毕竟不同于自在性的家庭,而且,正义感和纪律

性也对人的道德感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校虽然也将学会关心挂在嘴上,但如果学校不关心学生,那学校教给学生的则主要不是关心,而是冷漠。如果我们要想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不同于冷冰冰、硬梆梆的现代机构,

而是一个“好去处”,一个孩子们爱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享受这里的环境和气氛,爱这里的人。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是否可能。应该承认,在目前这种功利化教育现状下,一步到位性地建构几乎没有可能。但也应该认识到,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现实依据的空中楼阁。第一,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对人才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社会更需要有丰富个性和创造性的人。第二,与人接近、与人进行面对面交往是人性的深度渴求,而电子邮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类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只会导致间接互动的增加,人们更多的是与电视和电脑屏幕互动,而不是与鲜活的面庞相对,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无声化”[21],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自我隔绝。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面对面交往空间,正可弥补社会“无声化”的缺憾,

成为满足人性需要的处所。第三,代际“成熟差”或“不对称性”是学校存在的人类学依据,正是

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多种差距,学校的存在才有必要。但在电子媒介时代,两代人的“不对称性”正在消逝,学校的合法性正在消解。在这种趋势下,学校也应该寻找新的合法性依据,学习共同体建构应该是努力的方向。①最后,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回落等多种原因,学校和班级规模有变小的趋势,这也为学校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微观条件。原因很简单,巨型学校容易导向科层化机构,而规模较小的学校容易成为类似于家庭的情感性组织。当然,很多所谓没有可能性的问题,本身并不是真的没有可能性,而只是因为我们在旧的轨道上跑得太久了,不愿意尝试新的道路罢了。也就是说,根本的问题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2.学校的媒介与网络意识

电子媒介与网络都有“教育意识”,包括与学校争夺时间和注意力的意识———如今人们花在看电视和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在一起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作或上学的时间;用完全不同的“教育哲学”解构、挤压、代替学校基本理念的意识。反过来,学校也应该有媒介与网络意识,不然的话,

学校在与电子媒介、网络的这场持续不断的竞争中注定会输光所有“家底”。

学校的媒介与网络意识包括坚守自身特性的意识、揭示媒介与网络危险的意识、弥补媒介与网络缺陷的意识。在电子媒介与网络盛世,学校教育很容易经受不住强势存在的拉力,倒向对方,

进而失去自我。比如,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声音一直不断,很多教育从业者都渴望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来改造学校。这样一来,一方面,电子媒介和网络在道德上的“毒副作用”就迁移到学校身上,学校教育也会成为“苦难饱和”的机制,成为义务淡漠、责任飘零、道德冷漠的生产机制。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也会失去学校这一反对、抵御、制衡道德冷漠的重要阵地和力量,道德冷漠将会更加大行其道。如果学校能够坚守自身特性,就可发挥自身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精神际会、道德熏染、经验分享等独特作用,制衡、弥补电子媒介和网络所导致的道德冷漠。

虽然电子媒介和网络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学校不是反电子媒介和网络的,坚守自身特性不等于排斥将电子媒介与网络运用于教育过程,充分挖掘其教育潜力。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要向学生和社会大众揭示电子媒介的危险性,培育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在电子媒介与网络盛世,电子媒介与网络的逻辑最容易蔓延、扩散,将诸多事物裹挟而入自己的逻辑,甚至悄悄改造着人性。学校教育如果能够揭示电子媒介的娱乐本性和对苦难的过度兴趣,暴露网络空间中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包括伦常的松懈、人际的粗鲁,义务的淡漠、责任的飘零等,成为电子媒介和网络盛世的清醒的超越性存在,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抵御因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道德冷漠。

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在人的诞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交往需要已经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为人性的内在需要。电子媒介和网络一方面扩大了人类的交往面积,使“天涯若比邻”;另一方面又置我们于陌生人的世界里,使我们或者面对的只是“人的碎片”,无法进行深度的思想和感情交往,或者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间接交往,无法感知对方的呼吸和脉动。机器和电子媒介扩大了人类的能力,但却占据了家人、伙伴和朋友在我们身边的位置,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疏离,人性的深度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作为学习场所的学校,如果能够反省自身、回归本义,在运行过程中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持久的交往和对话关系,不正可适当弥补电子媒介和网络交往中的短暂和疏离关系所导致的道德后果吗?不正可

以为面对面的交往提供方便、满足沟通交流的人性饥渴吗?

3.远距离道德的建构

忧那思认为人类目前所秉持的伦理学是“近距离伦理学”[22]。这种伦理学关注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再往大了说也只是同一种族、同一文化的当代人之间的关系。鲍曼也认为现代道德符合“视觉法则”:“靠近眼睛,它就庞大而厚实;随着距离增大,对他人的责任就开始萎缩,对象的道德层面就显得模糊不清,直到两者达到消失点,并逸出视野之外”[5]251,因此是“亲近道德”(amoralityofproximi-ty)。这种道德的源头在于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那时我们祖先的小型群体受到了选择,因为小群体对生存具有优势,相应地,小群体间的亲情、互助、支持等行为方式通过自然的选择由个体继承下来,并逐渐沉淀、发育为人类的道德原型。

正是这种道德使我们处在一种两难境地之中,“我们继承了人类在史前史中形成的道德倾向结构,可在战胜现代生活世界的挑战中这些道德倾向结构对我们人类与其说是帮助还不如说是一种障碍。”[23]因为一方面我们人类的能力空前强大,能够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人,一个人的一个欲念甚至可以改变千千万万远方或后世的人的命运;另一方面,我们的道德又是如此的短促、无力,非常依赖于空间、时间和群体上的亲近,超出这种亲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只手太长了,而另一只手则太短了”。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一个以距离和疏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里,这种道德不是过时了,而是

不够用了,所以需要增添一种新的伦理学,即“远距离伦理学”:一种对时间、空间和群体上遥远的人负责的伦理学。鲍曼认为远距离伦理有两个要点,一是自我限制,一是对恐惧的探索。[8]256-257所谓自我限制,就是要摆脱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机制所派生的责任推卸意识与习惯,时刻警惕自己作为或不作为对他人,包括“遥在”的他人的影响;所谓对恐惧的探索就要增强人们对不确定性和厄运的预测,增大人们的道德想象力,进而激发人们的道德敏感性。除这两点之外,远距离伦理学还应该有第三个维度,即博爱。博爱是对距离和亲疏的超越,剥去了我们行使道德行为的种种前提性条件,是一种无条件的人类情怀。只要有那么一分博爱情怀,我们对“遥在”的人们就会多一份关心和责任。

显而易见的是,远距离伦理学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单独建构的,但学校教育和德育,可以贡献自

己的力量。第一,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自律的人。学校教育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许诺物质享受的前景转向孕育自我节制的人),增强自律和节制的教育内容,在学校生活过程中贯彻自律精神等等方式实现自律的人的培养。第二,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加强“风险社会“的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人类目前所处的危险无处不在、不可预料的境地,拓展学生的道德想象力。第三,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激发人类成员的共同命运感。在全球化的风险时代,共同命运不再是杞人忧天者的一个虚构,而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教育的任务就在

于促使年轻一代尽快认识到这一点。第四,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进行博爱与普世伦理教育。既然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那么人类就应该有一个超越不同群体的共同伦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在塑造民族精神的同时又不为民族精神所囿,传播普世伦理,为远距离伦理学的建构奠定基础。博爱作为超越性的人类情怀,其达成相当困难。但不能因为困难,学校就完全放弃。诺丁斯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将自己对亲人的关心扩大到陌生人,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正是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导致对他人的冷漠、贬低、曲解和仇视。有时候群体就是一个膨胀的自我,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冷漠、贬低、曲解、仇视源于对自己所属群体的错误认识。在一个多元时代,对他人及其所属群体的正确评价,也是决定我们是否对其投入感情的标准,而对

他人的正确评价来源于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24]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评价、包容他人应该是当代学校的教育主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吉尔·利波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高德胜.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30-37.

[4]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M].丁万江,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阿尔贝·雅卡.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

[7]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8]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精神的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2-43.

[10]彼得·布劳,等.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8.

[11]齐格蒙特·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04.

[12]奥特弗利德著·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邓安庆,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11-113.

[1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1.

[14]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22.

[1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2.

[16]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

[17]珍妮·H.巴兰特.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5:125.

[18]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光军,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349.

[19]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

[20]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大家庭[M].王晓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

[2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4.

[22]甘绍平.应用伦理学的前言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4.

[23]克劳斯·德纳.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M].朱小安,译.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2:7-8.

[24]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0-156.

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谈“中学生的网络道德与安全”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脑。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大多数家庭都用上了电脑。的确,电脑是人类的好朋友,办公、学习似乎离不开它。编辑文章、整理报表、收发信件、处理图片、查阅资料、上网购物、免费观看电影和下载音乐等等,这些以往认为繁琐或不可能及时办到的事,正是现在拥有的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搞定。 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也让我们从中受益很多。就我个人来说体会颇深:在与我同年龄的人中,可以说我是较早接触电脑的。因为学生时期就读于重点中学,硬件条件的优势,使我们学生能有良好的机会接触电脑;后来的升学、工作也一直与电脑打交道。经历了从DOS系统到WINDOWS视窗系统的不同版本,从单机运行到网络互联,从单一的操作模式到功能众多的便捷使用法。尤其是网络诞生后,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捷:不用担心软盘质量与容量、不用长途跋涉亲自到某处,只需发一封Email就可以几秒钟将你的文章资料传给对方;不再为一句话的出处、一本心爱的书籍(物品)无处购买而奔波;不用担心照片拍得怎样、冲印费用昂贵,数码导入,电脑处理之后,可传给任一角落的朋友……。而网上聊天、电脑游戏更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虽然网络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但负面因素也日渐暴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更是频见于报刊、媒体。网络的便捷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虚假消息、淫秽制品、篡改资料、盗取信息、恶意中伤、制假贩假等无不毒害着我们这些是非辨别能力尚浅、自控力差的学生们。有的被骗了钱财,有的因网聊轻信对方而受到人身伤害,有的交了坏友就此走上不归路,更多的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人生变得一片昏暗。同时,黑客的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意传播,使得很多人措手不及,疲于应付。

政治第20节知识点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20节我们与法律同行 关键词:依法办事;法治意识 1.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原因)p101 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②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2.怎样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要求是什么?/怎样做到依法办事?)p101 ①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 ②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 ③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P102 ①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②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人民维护。 ③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4.怎样树立法治意识?P102-103 ①法治意识铭刻在心。对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②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 ③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5.法治时代是否不需要道德了?为什么?(提高道德水平对法治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p103 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1.法律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6.与法律同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建设法治中国,对青少年提出哪些要求?/法治对我们公民有何要求?)p101-103 ①学会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集体的合法权益。 ②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 ③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意识铭刻在心。对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④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 ⑤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 (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体系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结构上。在周朝的时候,以周公为主的奴隶主贵族根据当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和等级分封制,就建立了“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孝”成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孝”本身的等级观念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周人为了使自己的政权取得合法化,永远牢固,还提出了“修德配命”与“敬德保民”的思想。[1]到了汉代,小农经济取代了周朝时的国土王有制,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家族宗法制代替了氏族宗法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化了的儒家思想维护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始终占着统治地位,这不是天命,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靠土地生活,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2]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 伦理道德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它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反过来又去约束现实,让现存的一切合理起来。儒家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实际存在着的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因而被历史所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墨家思想尽管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但由于其脱离现实,而被历史所淘汰。 (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变革始终以传统为基础 伦理思想尽管为社会的上层所制定,为维护一定集团的利益服务,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实践中积淀为人们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又存在于民族的群体意识中,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彻底消亡。因此,当时代发生巨变时,一些有形的制度可能会完全变革,但伦理思想不能彻底抛弃。如果抛弃了这种已经内化于民族生命之中的伦理思想,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新的伦理思想体系就很难产生。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又从前辈身上吸收有益的东西,尊重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伦理道德传统。 二、把握当今经济社会结构,创造适应新时代的道德观 (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特点 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结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济形式上几种经济形态并存,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经济,也有知识经济的成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二是社会正逐渐打破封闭,人口流动开始加剧,旧有的家族观念也在解体。三是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个人选择的自由性在加大,人们对自由和民主有了更多的向往。 (二)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强调多元化,我们不仅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还要吸收西方的一些有益的价值观,更要向年轻一代传播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在介绍古代道德教育传统方面,我们不仅要介绍占主导地位的儒家的主流道德教育思想,还应介绍先秦诸子及后来儒家及其它学派的道德伦理思想。比如对义利观的介绍,不仅让人们知道儒家主流派别所提倡的“重义轻利”思想,还应该让人们知道墨子的“既贵义,又尚利”的义利统一观,以及明末清初以来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义利思想。通过这种介绍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性,消除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误解,增强其对民众的亲和力。 在加强多元性的同时,应不断培养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道德的判断力,让他们通过各种道德伦理思想 屈彩霞丰向日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二 是重视继承传统。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时代社会特点,不断汲取传统中有益的营养,以传统 的智慧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古代成功启示 道德教育研究 99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梳理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梳理(部编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一、挑战第一次 1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是挑战,也带给我们成长与惊喜。 2我们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有些事要大胆尝试,有些事要有人帮才可以试。上课要大胆的举手发言,说错了也没关系;翻跟头有危险,得有大人保护才能试。 3不管学什么,那要多尝试,多练习,大学一起来挑战。挑战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 4《小马过河》的故事的诉我们,遇事要动脑筋想一想,还要亲自去尝试一下。 二学做“快乐鸟” 5游戏带给我们快乐,读书带给我们快乐,桃战带给我们快乐,生活处处有快乐 6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事:我进步了,我快乐;我分享我快乐;我创造,我快乐 7不开心的事就像天王的乌云,总是会有的。我们要做个快乐鸟,赶走不快乐。 8“快乐鸟”不仅能发现生活的快乐,还有很事成对不快乐的小妙招:把不高兴的事说给好朋友听,画画也可以赶走不快乐,我做深呼吸,把烦心的事吐出去。我去踢球,赶走不快乐。 9《蜗牛与寄居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换个角度想一想,就可以变得开心了。三做个开心果 10我不仅要让自己成为“快乐鸟”,还希望带给身边的人快乐,成为大家的“开心果”11帮助别人,真诚的赞美被人,都可以带给别人快乐。 四试种一粒籽 12.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13我们常吃的花生米原来是花生的种子。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大萝卜是比芝麻还小的种子长成的。桃核是桃树的种子。14我知道:绿豆可以在水里生长,土豆喜欢长在沙土里。15我的种植计划:我想种一些绿豆,我想请妈妈帮我买些绿豆,再准备一个花盆,还要准备一些土。16种子种好之后,不能天天浇水,也不能太心急。17《小猴学种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播种只是第一步。此外,还要细心地呵护,勤除草,适时施肥,浇水,才会有收获。五健康游戏我常玩18我以后要多玩健康的安全的游戏。下棋,跳绳,户外运动(如:爬山),球类游戏可以多玩。手机游戏,电脑游戏对眼睛不好,要少玩。19即使是安全健康的游戏,玩时也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如:身体不舒服,下雨天等就不要玩。20我发现:同样的游戏,不同的伙伴,不同的环境,玩的感觉还不一样。 六传统游戏我会玩21童年时人人都喜欢玩游戏,很多游戏代代相传,直到现在。22爷爷小时候喜欢玩“挑小木棒”,奶奶小时候喜欢玩竹竿舞,妈妈小时候玩抓石子的游戏。2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游戏。我知道:泰国的椰壳游戏。韩国人站着玩跷跷板。七我们有新玩法24传统游戏换个玩法,可以变成新游戏,简单玩具变个花样,可以玩出更多乐趣。25变个规则玩玩,游成会有新乐趣。不同的人可以重新组合玩,不同的玩具也可以组合着玩。26除了变换新玩法,我们还可以变废为宝,自己制作玩具呢。我用矿泉水瓶装滨州个人二手洒水车1万出手,手续齐全,可过户广告大厂家洒水车,手续齐全提供2-5万购车补贴,买新洒水车,送电动全封闭三轮车,送保险查看详情> 滨州二手洒水车1.1万急售2017年上的牌照包退换广告本厂出售新洒水车二手洒水车自动化作业容积大高效耐用全国免费送货保修期5年查看详情> 上沙土,自己制作保龄球。我用纸片做棋子,硬纸壳来西棋盘,自己制作象棋。八安全地玩27在池塘边放风筝是不对的。在旋转木马上大闹是不对的。在陡峭的山崖上爬是不对的。晴天在大树下下棋是安全的,雷雨天就不能再大树下玩。 九小水滴的诉说28水是很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29我会珍惜用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给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要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必须加强大众传媒的建设;加强舆论导向建设,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利用大众传媒的资源与手段丰富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立法监督和技术控制;区分大众传媒的商业职能和教育职能。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现阶段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 青少年的突出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知识经验比较少,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未成年人的年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传媒的日益开放性发展态势给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工作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把灌输知识放在首位,在知识教学和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传统德育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是德育环境相对封闭,德育工作的信息环境单纯,负面信息干扰较少。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抢滩登陆”,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这种新媒介在我国的逐步普及,我国大众传媒也日益以开放的态势呈现在受众的面前,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推动着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促使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传媒成了青少年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青少年可以通过传媒获得形形色色的资讯。但是日益开放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传统德育工作的权威性。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德育知识的传播虽然依旧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鉴别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另外,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观念趋于独立,不喜欢传统的单纯说教,更希望能和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交流。这也给侧重于课堂知识灌输的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带来挑战。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大众传媒过分注重商业性和娱乐性,严重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与管理》第四节《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的内容。第二章前三节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对于因特网上的信息,既有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面对海量的网上信息,该如何取舍呢?这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在整本教材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如黑客入侵他人计算机,传播病毒,窃取数据等,网络信息的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使用网络。在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的同时,学会病毒防犯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 2、课时安排:1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正在不知不觉的遭受着信息安全的威胁,如:来自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等.初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很难分辨网上信息的真伪,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防护能力欠缺。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黑客,认为制造病毒很了不起,甚至有偷窥、窃取别人密码的现象,有的甚至迷恋网络游戏,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需要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并规范他们的行为,教给他们计算机安全防护知识过程与方法。 三、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可以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来完成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自主和小组合作性学习展开,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手段 硬件:多媒体教室。 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书笔记(一)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书笔记(一)定安县黄竹镇中心学校张蓉芳 高德胜老师在《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一书中写道: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都是有爱心的,说起现实教育的种种问题,大家都是忧心忡忡,甚至义愤填膺。但一回到现实,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觉得自己实在是回天乏术、无力对抗。确实,在教育现实中,个体的教师本身都是外在强势力量的被支配者,有被支配、被操纵的体验,甚至感觉生活忙碌、被动、苦不堪言。这就是我们作为“小人物”所共有的生命际遇。但这份生命际遇,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们既可以用“小人物”作为挡箭牌去回避自己的责任——既然作为普通教师,我对现实教育没有什么影响力,那么就随波逐流,别人可以这样生活,我也可以如此养家糊口;也可以以“小人物”的不卑不亢去完成自己的本分——既然是“小人物”,那天下大事、人类前景、宇宙未来与我都没有关系,我只集中自己有限的生命力去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细小之事”。天生的豪杰、大人物即使有,也是极少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为什么有的人在渺小、有限的生命里开掘出了独有的深度,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实现了自身生命的灿烂;而有的人则浑浑噩噩,被外物左右,成了平庸之恶的俘虏?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选择的。 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从一个满怀豪情壮志的师范毕业生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教师,在平常的日子中不卑不

亢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从来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平庸是很可怕的,高老师的这一段话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的平庸,意识到在也不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起码,我应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我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特级教师的100个德育细节

特级教师的100个德育细节 1、把英雄人物的画像挂在大厅和教室里。 2、建立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的教学计划。 3、在学校里创立服务俱乐部,其真正的使命是使学校社区化。 4、警惕不要让一个孩子代其他孩子受过。 5、创立赏识的教学计划,这些计划承认学生在学习、体育和艺术成就背后的某些东西。6、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其对社区的贡献给予严肃和富有思想的等级评定。 7、为你的课堂(和学校)创立一套行为规则,学生和教师经协商后都一致同意。 8、邀请家长来学校和教室进行观察,提出建议,对你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9、校长或教师选择一条个人欣赏的格言与你的学生一起分享。 10、每个月提出需要学习和推广的美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习和推广。 11、和学生一起分享一个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告诉学生为什么他或她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12、经常参加关于故事、历史和其他主题的讨论,询问“做什么才是正确的?”,通过不断的继续讨论来加强效果。 13、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学生中形成“善”(美好)的品德要比学术上的成功更重要。14、对待伦理问题要像对待其他知识问题一样——获得事实、收集证据、权衡后果和做出决定。 15、为你的学生在社区中进行服务创造机会。 16、校长和教师要通过用榜样来进行领导。例如,把大厅里被丢弃的废纸捡起来,出于对下一个讲课老师的尊重而在上完课后主动擦黑板。 17、不允许在你的教室里出现任何不友善的行为。 18、不允许在教室里或学校的任何地方使用诅咒、粗俗和令人厌恶的话语。 19、通过写字条、打电话、走访等方法使家长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 20、写信、打电话或走访家长以表扬他们的孩子。 21、要使每个学生明确,学生有在学校里努力做事的道德责任。 22、对其他教员和同事要使用道德的语言:“我有责任......”,“她确信的勇气使她......”,“我的忽略导致他......”。 23、把学习“当地或身边的英雄”包含到你的社会学习课中去。 24、为进行测验、考试和家庭作业建立一种荣誉体系。 25、创造一种慈善事业。收集捐款,并让学生决定他们的捐赠。 26、强化父母的道德权威,督促学生把他们的道德问题告诉家长。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为什么有时候这很困难。 27、在墙上贴上鼓励良好品格的话,例如,“不要等待将来成为一个伟人,现在就开始吧。” 28、分享道德冲突的故事,特别是能把学生包含在当前情境中的故事。要毫不犹豫地把它写下来,并让他们努力把他们的观点写在纸上。 29、庆祝英雄人物的生日,举行仪式和讨论他们的成就。 30、让学生在墙上写下他们自己有重大意义的行为表现的话。 31、奖励把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文章带来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使用这些文章。 32、讨论校园中常见的“品格问题”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撒谎、作弊和良好行为 33、使课堂教学的期待很明确,并让学生把这些期待说出来。 34、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努力保持一致,避免使个人的感情干扰公平。 35、承认错误并寻求改正。期待和鼓励学生做同样的事。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要点

二年级xx 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要点 梳理(部编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一、挑战第一次 1 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是挑战,也带给我们成长与惊喜。 2 我们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有些事要大胆尝试,有些事要有人帮才可以试。上课要大胆的举手发言,说错了也没关系;翻跟头有危险,得有大人保护才能试。 3 不管学什么,那要多尝试,多练习,大学一起来挑战。挑战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 4《小马过河》的故事的诉我们,遇事要动脑筋想一想,还要亲自去尝试一下。 二学做“快乐鸟” 5 游戏带给我们快乐,读书带给我们快乐,桃战带给我们快乐,生活处处有快乐 6 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事:我进步了,我快乐;我分享我快乐;我创造,我快乐 7 不开心的事就像天王的乌云,总是会有的。我们要做个快乐鸟,赶走不快乐。 8“快乐鸟”不仅能发现生活的快乐,还有很事成对不快乐的小妙招:把不高兴的事说给好朋友听,画画也可以赶走不快乐,我做深呼吸,把烦心的事吐出去。我去踢球,赶走不快乐。 9《蜗牛与寄居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换个角度想一想,就可以变得开心了。三做个开心果 10 我不仅要让自己成为“快乐鸟”,还希望带给身边的人快乐,成为大家的“开心果”11帮助别人,真诚的赞美被人,都可以带给别人快乐。 四试种一粒籽

12.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13 我们常吃的花生米原来是花生的种子。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大萝卜是比芝麻还小的种子长成的。桃核是桃树的种子。 14 我知道:绿豆可以在水里生长,土豆喜欢长在沙土里。15 我的种植计划:我想种一些绿豆,我想请妈妈帮我买些绿豆,再准备一个花盆,还要准备一些土。16 种子种好之后,不能天天浇水,也不能太心急。17《小猴学种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播种只是第一步。此外,还要细心地呵护,勤除草,适时施肥,浇水,才会有收获。 五健康游戏我常玩18 我以后要多玩健康的安全的游戏。下棋,跳绳,户外运动(如:爬山),球类游戏可以多玩。手机游戏,电脑游戏对眼睛不好,要少玩。19 即使是安全健康的游戏,玩时也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如:身体不舒服,下雨天等就不要玩。20我发现:同样的游戏,不同的伙伴,不同的环境,玩的感觉还不一样。 六传统游戏我会玩21 童年时人人都喜欢玩游戏,很多游戏代代相传,直到现在。 22 爷爷小时候喜欢玩“挑小木棒”,奶奶小时候喜欢玩竹竿舞,妈妈小时候玩抓石子的游戏。23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游戏。我知道:泰国的椰壳游戏。韩国人站着玩跷跷板。七我们有新玩法24 传统游戏换个玩法,可以变成新游戏,简单玩具变个花样,可以玩出更多乐趣。25 变个规则玩玩,游成会有新乐趣。不同的人可以重新组合玩,不同的玩具也可以组合着玩。26 除了变换新玩法,我们还可以变废为宝,自己制作玩具呢。我用矿泉水瓶装滨州个人二手洒水车 1 万出手,手续齐全,可过户广告大厂家洒水车,手续齐全提供2-5 万购车补贴,买新洒水车,送电动全封闭三轮车,送保险查看详情>滨州二手洒水车 1.1 万急售2017 年上的牌照包退换广告本厂出售新洒水车二手洒水车自动化作业容积大高效耐用全国免费送货保修期 5 年查看详情>上沙土,自己制作保龄球。我用纸片做棋子,硬纸壳来西棋盘,自己制作象棋。 八安全地玩27 在池塘边放风筝是不对的。在旋转木马上大闹是不对的。在陡峭的山崖上爬是不对的。晴天在大树下下棋是安全的,雷雨天就不能再大树下玩。

德育原理20秋

1[单选题]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属于。 A政治教育目标 B思想教育目标 C法纪教育目标 D德教育目标 我的答案: B解析: 2[单选题]“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 B心理能力 C心理活动 D心理特征 我的答案: B解析: 3[单选题]“德”或“德性”的概念,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泛指人一切优异的()。 A品质和特性 B思想和言行 C言论 D行为举止 我的答案: A解析: 4[单选题]民主与法制教育目标和自觉纪律教育目标属于( A政治教育目标 B思想教育目标 C法纪教育目标 D道德教育目标 我的答案: C解析: 5[单选题]古代社会道德教育内容以( )为主。 A国民公德 B职业道德 C私德 D民族公德 我的答案: C解析: 6[单选题]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是指( )。 A学生 B教师 C集体 D家长 我的答案: B解析: 7[单选题]首次出现了总体目标和小学、中学德育目标的分段德育目标的是( ) A1 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1 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C2000年1 2月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D200 1年9月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我的答案: A解析: 8[单选题]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是( )的力量。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我的答案: C解析: 9[单选题]培养好班集体,教好全班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班集体德育工作的()。A基本任务 B基本内容 C基本方法 D基本途径 我的答案: D解析: 10[单选题]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 )的统一过程。 A锻炼 B受教育 C自我教育 D修养指导 我的答案: C解析: 11[单选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过程是( )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D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的答案: C解析: 12[单选题]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目标属于( )。 A政治教育目标 B思想教育目标 C法纪教育目标 D道德教育目标 我的答案: D解析: 13[单选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我的答案: A解析: 14[单选题]德育主体素质结构的基础是( )。 A道德素质 B专业素质 C教育素质 D身心素质 我的答案: D解析: 15[单选题]东西方国家在德育内容指导思想上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方国家强调( )。 A社会为本 B个人为本

[道德教育,道德]浅析“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

浅析“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不道德现象频繁地冲击道德的底线,拷问人们的道德良知,因此人们都希望重树道德的权威,塑造道德的人格,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正是在这种道德愿望的感召之下,道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在笔者看来,当人们热衷于道德教育的时候,却没有认真地思考道德教育的道德性问题,也即道德教育是否就是道德的教育的问题,结果道德教育往往事与愿违,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的分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很少注意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之间的区别,也不会对二者加以严格区分,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就必然是道德的教育,即使是那些专门从事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也不例外。虽然从本质要求上,道德教育确实应该是道德的教育,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道德教育不等于道德的教育,更不必然是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教育意义或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像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开展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由于都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道德上的影响,所以都可以被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范围中来。如赫尔巴特说过: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谁否认了这一点,谁肯定并不真正知道何为道德,至少他在这里没有发言权。在这里,赫尔巴特实际上就强调了所有的学校教育活动都必须对受教育者发挥道德方面的影响,都必须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服务,从而将所有的教育活动都看作一种广义的道德教育活动。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是在狭义上来使用道德教育概念。道德教育通常是被看作学校所开展的,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标的一种系统的教育活动。这种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道德相关性,其所期待的目标、其所传授的内容都与道德直接相关。 按照学者们的解释,道德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之所以成其为道德教育,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依据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一种道德的目的,它包含了培养道德人格、塑造内在道德品质、形成外在道德风尚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则在于道德人格的养成,所以罗国杰说,道德教育过程,应当与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第二,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影响主要包括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这些影响的产生都需要依赖于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等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锤炼他们的道德意志、帮助他们确立道德信念、促使他们付诸道德行动、最终帮助他们养成道德习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施加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是服务于道德人格培养这样一个特殊的目的的,也就是说,前者是服务于后者的手段,前者受后者支配,而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简言之,道德教育就是一种以塑造道德人格为目标、以道德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本文中的道德教育主要在狭义上使用。道德的教育与道德教育从构词上看,就在于有的与无的的区别,因此,为了弄清道德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有必要先弄清这个的的含义。按照《汉语大字典》的解释,的具有多重含义,而与这里比较接近的应该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用在定语后,表示修饰关系。如:铁的纪律;新的生活第二,表示领属

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汇报材料

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讲座 主讲:乔艳霞 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它刚刚兴起时,我们曾站在潮头,以十分激动的心情迎接它的到来,以如饥似渴的态度学习它的知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它的应用,以只争朝夕的作为促进它的发展;当它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脚踏实地,以清醒的头脑关注它的走向,以满腔的热诚呼唤它的文明。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这个公约内容为: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在此,我向全校老师及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遵守公约,争做网络道德的规范。我们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对美好的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遵守公约,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我们要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的语言,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遵守公约,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创造。让我们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网民总数的24%,未成年人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已逐渐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互动交流、增加阅历、放松身心、娱乐益智的重要方式。 但是,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互联

(完整)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三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 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 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 B 2岁以后 C 3岁以后 D 4岁以后 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 B 临床法 C 道德两难故事法 D 观察法 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 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 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 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 B.亲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玩伴团体 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 B. 社会参照 C.目标参照 D.自我教育 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 14、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5、()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 16、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A协调性 B不同步性 C不平衡性 D均衡性 17、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8、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9、学生常常出现“犯错不自觉”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法制观念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20、学生常常出现“有错不知错”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心理素质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 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我国该如何道德规范 1、要确定一个社会普遍的,能够被大众认可的社会价值方向。让公民找到目标。在古代,我们国家提倡尽忠、尽孝。现在西方说出人权、民主的口号,其实就是在树立方向。 2、应该确立一个积极的,能够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具有明确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帮助群众分辨是非对错。我们现在社会上道德建设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很多道德标准被破坏了,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 3、需要做好宣传教育。西方整天在喊的“人权”、“民主”并不见的正确,也不见得就真是那些国家领导人执政的标准,但是他们在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灌输式甚至填压式的宣传,甚至进行军事侵略时也作为借口,使这种思想推广。当前的金融危机、布什给富人减税的政策就证明西方的领导并不是真正的相信和推广“民主”“人权”,但是他们却采取了很全面的包装手段。我们国家在建立道德建设时,需要改掉西方的缺点,但是,他们传教士式的推广精神,需要我们学习。 4、任何道德思想的建设都不可忽视那些最能影响道德建设的社会部分。这些最有影响的社会部分,是在一个社会阶段,大众都仰慕和追求的那些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的进行经济建设,群众最渴望成为的就是富人等。那么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我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做好这些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益与道德思想的推广,又利于成果的保持。通过这些人,可以很快的宣传思想,同时,如果这些偶像做出有损道德建设的事,也会给道德建设造成很大的伤害。 5、树立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信心。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情况比西方许多国家要差,科技比西方许多国家落后,因此,我们个别人可能对我们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怀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在短短30年里取得这么多成绩的原因。 6、充分与我国的历史和当前国际环境中的道德思想相结合,避免脱钩。我国许多传统的道德思想具有广博的内涵和长久的经历了长时间的检验。西方思想则具有宣传优势。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因西方经济的发达,让许多人误以为正确,但是这些还都需要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7、我们的道德建设要以团结、和睦、合作、长远、包容、大度、富强、开放、推广、自省做基调,同时不能忽视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许多威胁和挑战,也就是说在建立的思想道德规范里要有危机意识、独立意识和防范意识。 8、要管好各种文化宣传通道,对网络、书籍、电视、电影及各种可以进行宣传的工具和途径的管理,杜绝危害我们社会的思想的传播,帮助社会辨别是非。 9、中国现阶段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该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献身精神,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 要加强道德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性保护. 中国现阶段如何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是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制度,轻视人文;重视眼前效益,轻视长远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简单化、功利化,游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关注人的终身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撑,就会伤心,就会萎靡,就会迷入歧途。教育要成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高尚灵魂。 第一,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第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 第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网络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网络安全与道德》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网络安全与道德》。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安全知识在全册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 2、教材版本: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3、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第八课《网络安全与道德》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网络信息安全有一定的认识,但防范心理不强。熟悉电脑和基本网络操作,经常使用网络获取、浏览、发布信息。 三、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说出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能够使用安全软件保护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能够说出网络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能够说出计算机病毒和手机病毒的主要特征,能够依照《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和学生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掌握其防范的办法。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形成文明上网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以防范为主的网络信息安全观念。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本节课强调的就是信息社会责任,为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自主互助法。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微信聊天情境图片,结合教师的导言,由这张微信聊天的截图可以看出网络中不仅仅有便捷的联系方式,也存在着种种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那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呢? 设计意图: 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件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案例引导,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案例,布置网络安全知识任务。 布置任务一:讨论什么是网络安全。 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分组合作了解网络安全的定义和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之后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评价,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任务二: 利用网络安全的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计算机和手机病毒的特点及防范方法。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运用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网络探索学习,拓展学生思路,使信息安全的内涵得到提升同时突破教学重点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和谐友善的价值观贯穿其中。 并引出如何在网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问题。 布置任务三: 观看2018年互联网十大案例其中典型案例。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件,得出结论:案例中的行为都触犯了法律,得到了法律的严惩。由此提出问题“网络是大家共有的,我们如何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行?” 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 设计意图: 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形成以防范为主的网络信息安全观念。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