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道德冷漠及其对策
,
大 学 生 道 德 冷 漠 及 其 对 策
张 博
( 汉 纺 织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武
40 7 ) 3Biblioteka 0 0 .一分茎号 9 一一 一 一一 一一蔓 j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一
: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一 一 一
号 1 95( Q_9 = _ 9 x 1 9 _2 D
无意识的道德麻木 . 即在 面对 道 德 问题 时没 有 反 应 . 意识 不 到 道 德 问 题 的存 在 会不 到道 德 的 召 唤 。【 体 l J 道 德 冷 漠 的表 现 具 体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第 一 .主 动 的 责 任 推 拒 有 种 表 现 形 式 即将 道 德 看成 次要 的 价 值 要 求 . 道 德 置 于其 他 价 值要 求 之 后 。吉 尔 ・ 波 维 茨 基 曾 将 利 说 “ 福 凌 驾 于 道 德 命 令 之 上 . 乐 凌 驾 于禁 忌 之 上 , 惑 凌 驾 幸 享 诱 于约 束 之 上 ” 就是 说 不 是 不 要 道 德 。 是 道 德 与 个 人 的幸 福 、 而 享 乐 、满 足相 比是 次 要 的 .个 人 优 先 考 虑 的 是 自己 的 幸 福 与 快
乐 . 德 则 被 排 在 可 以忽 略 不 计 的 末 位 。 比如 , 代 很 多 大 学 生 道 现 对 班 级 活 动置 之不 理 .我 行 我 素 ,完 全 抱 着 一 种 事 不 关 己的 态 度 . 刚 进校 时 的活 动 参 与 者转 变为 冷 漠 的看 客 。班 干部 对 工 作 由 的认 真 负 责 . 仅 没 有 得 到 同 学 们 的认 可 。 而 招 来 的 却 是 厌 烦 不 反
-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第 3 期
教 育 学 报
J uraIOfEdu a in u es o n c to alSt di
Vo NO 3 L 5. .
20 0 9年 6月
Jn 2 0 u .0 9
道 德冷 漠与 道 德教 育
高德 胜
( 京 师 范 大 学 道 德 教 育研 究所 , 京 2 0 9 ) 南 南 10 7
道德 问题 的存 在 , 没有道 德冲动 , 这是第 一层 次 的道
德麻木 ; 将他人 的 痛苦 、 难 、 至 牺牲 当作 娱 乐和 苦 甚 消遣 的 内容 , 自己的快 乐 建立 在 他人 的痛 苦 与伤 将
他 们 的贫 穷不是 我们 造成 的 , 为个体 , 作 我们 能力有
限, 没有办 法帮 助他们 脱离 贫穷 。 主动 的责任 推 拒还 有 另 外一 种 表 现 形式 , 即将 道德 看成 次要 的价值 要 求 , 道 德 置 于其 他 价 值要 将
漠, 还包 含着 微弱 的道德 挣扎 的话 , 么无 意识 的道 那
德 麻木 则是一 种彻 底 的道 德 冷 漠 , 道德 之 门 已经结 结实实 地关 闭 , 不 到 哪 怕 一 丝 一 毫 的道 德 亮 光 。 看 当然 , 意识 的道 德 麻 木也 有 不 同 的层 次 。失 去 了 无 起 码 的“ 道德 嗅觉 ” 不能 感知别 人 的痛 苦 , , 意识不 到
求之 后“ 叨陪末座 ” 。用利波 维茨 基 ( L p v tk ) G. io es y
收 稿 日期 : 0 80 — 6 2 0—81
作 者 简 介 : 德 胜 ( 99 ) 男 , 族 , 高 16 , 汉 河南 人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重 点 研 究 基 地南 京 师范 大 学 道 德 教 育研 究 所 教 授 , 育学 博 士 , 教 教 主要 从 事 道 德教 育研 究 。
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
X X X X论文题目: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20XX年XX月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
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
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
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
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
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
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当前出现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改革时期,生产关系处在发展完善时期,原有的社会公德中一些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很好地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一定时期出现公德规范的部分“真空”,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社会公德的某些缺失现象。
试析道德冷漠与道德行为重构
当今 社 会 . 一 种 道德 现 象 即 “ 死 不 救 ” “ 危 不 助 ” 的最 高 层 次 . 第 四 , 德 情 感 是 道 德 行 为 选 择 的 动 力 。道 德 有 见 、见 , 道 越 来 越 引起 人 们 的 关 注 和 担 忧 。 人 为 此 甚 至 悲 观 地 预 言 情感是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 的情 感体 现和表征 . 有 带有强 烈的 “ 德大滑坡” 道 时代 的到 来 。诚 然 , 个 人在 某种 情 况 下 明 明 好恶倾 向。第五 , 一 道德动 机是道德行为选 择的直接 动因 。动 并 知道做某件事是正确 、 合理 的 . 而且对他 自身 的利 益不会 造 机 是 能 够 引 起 和 维 持 个 体 行 为 , 将 个 体 行 为 导 向 某 一 特 定 成 什 么损 害 . 是 出 于某 些 方 面 的 考 虑 比 如 以 往 自身 体 验 、 行 为 目标 以满 足 个 体 某 种 需 要 的 愿 望 和 理 想 等 内 在 动 因 . 但 其
试 析 道 德 冷 漠 与 道 德 行 为 重 构
刘 浩
( 南京政治学 院 上海分 院, 上海 20 3 ) 0 4 3
[ 摘 要] 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 境中选择“ 不作 为” 的一种道 德现 象 , 于道 鉴 德冷漠 的 日益普遍化趋 势, 本文试通过解析道德冷 漠的行 为选择 厦心理 自调节机 制, 力求 全面深 刻地 揭示道 德
问接经验、 群体舆论导 向等 . 即便是他具 备一定 的道德 信念 主要 作 用 在 于激 发 、 向 及 强 化 个 体 的 行 为 第 六 反复权衡 、 但 患得 患失 中左右 志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决定性 因索 .意志通过 自己的行 动 , 在 摇摆 . 从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 仅是冷 眼旁观 、 然处 之.这样 两 种 或 多 种 可 能 性 中进 行 选 择 。 除 内心 的 犹 豫 不 安 和 矛 , 漠 排 e 种 道德 现象我们 称之为 道德 冷漠。本 文拟 以对道德 冷漠 斗争 . 使主体形 成一定 的倾 向和 目的, 不 只停 留在 “ 氲 它 思” 的心理 自调节 机制 、 道德 冷漠的个体心理成因进 行研 究来重 “ 的层面上 . 想” 而是直接要 诉诸于行动 。上述诸 要素绝 不是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问题却日益凸显,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极大程度地损害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民族品质,从南京彭宇案老人“碰瓷”讹诈施救者,到小悦悦事件众人围观冷漠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不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更拷问着人性善恶应该何去何从.笔者将从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入手,结合传统哲学、伦理学思想探讨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关键词:道德;道德冷漠;成因;解决途径一、道德冷漠的内涵道德,辞海中释义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冷漠,辞海释义为:“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态度.”因此,道德冷漠从词义上可以认为是道德主体在社会行为中忽视基本“善”的概念的心理现象.万俊人先生在再说道德冷漠一书中解释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道德主体善恶观念的漠视,原有道德体系受到的挑战和曲解,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交通和城市急剧发展、扩张,导致原本由农村家家户户相联系为主体的熟人社会土崩瓦解,转而进入到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意识麻木的陌生人社会,因此道德冷漠现象的频频出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二、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天,某市市民小张在公园散步,据其称被正在骑行的市民小杨撞倒,而小杨则称骑行经过的时候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其中还垫付了医药费.当好心的小杨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后来,小张将小杨告上了法庭,判决的结果是小杨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从这件事所引发和揭露的社会道德现象无论从中国法律维护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接受过基本道德教育的社会成员来看,都不应该出现这种否认道德良知存在意义的言论.荒谬的诉讼和荒谬的判罚可以暴露,我们在道德回馈机制上的不健全会引起奖罚混淆不清、荣辱观颠倒,最后人人畏于行善,社会正气荡然无存的严重后果.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三、道德冷漠问题的成因分析(一)道德力量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中,道德的力量往往是大于法律的力量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第一选择,老人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是由道德内在作用所左右的,传统儒家的道德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的说法是普遍受到认同的,同时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得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更是坚定守护自身的道德正义,往往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距被人情所维系,不至于太过冷淡,减少了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场“陌生化”的蜕变,而且这场蜕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子女越来越少,家庭和家族结构大大简化,家庭约束力越来越弱,离婚率不断攀升;人口大规模流动,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求学、工作,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独守空巢.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在生活遇到的常常不仅是陌生人,而且是匿名者,人际交往范围广、程度浅、联系弱,接触的人越多,陌生人就越多,建立熟人关系的可能也越小.人与人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社会的陌生化实质上就是“失根”的过程,“失根”过程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传统道德的逐渐衰弱,道德力量的传承衰弱了,道德力量的适用环境缩小了,道德力量的约束作用衰减了,可以说,在陌生人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彻底拒绝一切道德信仰,否定道德力量的社会调节作用的漠视道德、道德无用的观点和思潮.(二)传统道德信仰的颠覆在当前社会中,信仰仿佛变成了一种可笑的谈资,原有的道德模范如雷锋、张思德都不断受到质疑和攻讦,有人质疑雷锋的事迹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质疑张思德的死亡原因等等,但无论怎样的判断,都是基于当下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滑坡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于道德是极为推崇的:“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他甚至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墓志铭.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信仰.一旦有了这种道德信仰,就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按照道德信念坚定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是非善恶的判断.经历过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人,往往是具备道德信仰支撑的,他们奉行着“舍己为人”、“先公后私”的原则,做出了具备崇高道德水准的事业,这样的信仰凝聚了坚定的信念和力量,成为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生产进步的源源动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思潮冲击动荡,旧有的道德信仰体系分崩离析,道德信仰没有了追随者,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了道德体系青黄不接时代的主旋律,这成为了道德滑坡、冷漠现象的诱因之一. (三)道德回馈机制的缺失道德回馈机制的作用就是让“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成为现实,从而建设一个赏罚分明、惩恶扬善的良效型社会,而当前的情况恰恰是这一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环境日益恶劣,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行善之人没有回报,反而受到惩罚,作伪作诈的人没有收到惩处,反而缄口放行,这就导致了老人倒地讹诈行人的事件越来越多,而愿意弯身救人的人越来越少,这是道德冷漠现象在制度上的诱因.四、道德冷漠现象的解决途径(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有力保障,但是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又是一种糟粕、精华并存的糅合体,我们处在当下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体系新老继替的阶段,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而应该积极弘扬,将其纳入到适用于社会主义阶段的价值体系中来.儒家文化是将亲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推及到周边所有的人,这就是仁者.以此来自省自身,达到自身品德的修养,孟子则有“存心”“养气”“求放心”一系列的修养工夫论,主张刚毅宏大、仁义坚忍的气节节操,再到朱熹的“局敬穷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自身德性修养上的反复锤炼,这才铸就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由个人道德行为推及到社会公共道德行为的体系,有利于从基础上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弘扬美德精神,重新建立一个“公”“私”分明、以和谐为主导的群体关系的社会秩序.(二)建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回馈机制道德回馈机制的构建应当是当前最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一要建立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精神鼓励的道德回报方式,丰富道德回报手段,使道德回报机制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二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的制度和法律,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要实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必须建立善恶有报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将道德义务纳入法律义务的范畴,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为社会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机制,同时对违背道德义务的行为进行惩治,对道德素质较低的人产生威慑和教育作用.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大力加强公众道德伦理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失败是导致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必须要依靠公众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和加强.首先,需要改变单一、说教的教育模式,建立开放的受教制度,从点滴做起,从实践入手,针对不同阶层、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灌输到心灵中去,达到实实在在自我认同的目的.其次,树立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优秀的社会公德风气广泛传播,这就要大力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对具有崇高道德水准的对象要表示尊重和关怀,对优秀事迹要大力弘扬,杜绝以私损公、冷漠围观的违反社会公德秩序的风气沉渣泛起.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参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重新唤醒人们的良心、同情心,将公德意识重新归位,从而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保障.五、总结在当下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中,我们不光要看到现象的表面,更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种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没素质”、“没同情心”等等就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道德问题的应对之策,解决道德冷漠、道德缺失的途径也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度,也是一个以道德为中心的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许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漠视道德和价值观念,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日益严重。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人不再关心、不再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忽视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道德冷漠现象不仅对个人、家庭影响深远,还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1.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和观念。
比如,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等等。
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是当代道德问题的重要缘由。
2.教育问题教育事业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制度从以往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出现。
3.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也是道德冷漠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政治问题不敢多说甚少。
这导致了很多人对于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失去了信心,不再重视道德的作用和价值。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道德冷漠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很大。
在个人层面,它会破坏人们的道德性格,导致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生变异。
在社会层面,它会破坏公共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的热点问题和利益化的问题。
四、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对策1.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要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纠正一些歪曲的道德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2.完善法律制度法律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是,法律也需要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来保障公共利益。
只有以法律为依据,严格管理和控制社会各方面的行为,才能使社会规范化、有序化,从而保持其合法、公正的面貌。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摘要】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变革、物质主义文化、道德教育缺失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是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内在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并奖励道德行为。
只有通过教育和激励,才能逐步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
加强道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提倡道德行为的表扬与奖励则是激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消除道德冷漠现象,建立一个更加温暖、有爱心的社会。
【关键词】道德冷漠现象、社会变革、物质主义文化、道德教育、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教育缺失、多元化、社会责任感、道德行为、奖励、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责任感、表扬。
1. 引言1.1 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现象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出现的漠视、冷漠或漠视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普遍,表现为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对社会公共事务无动于衷、对道德标准漠视忽略等行为。
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个体内心的纯净与善良。
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思考。
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涵盖了对道德的无视、漠视和冷漠态度。
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对道德事务的漠不关心和忽略,使得道德标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权威性,进而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程度与普遍性,凸显了社会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传递,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同时也需要引导人们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从而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2 道德冷漠现象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当个体对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漠视甚至无视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便会逐渐下降,形成“以恶乱善”的恶性循环。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摘要】道德冷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道德冷漠的类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冷漠的定义,然后分析了道德冷漠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接着讨论了应对道德冷漠的措施,包括教育、法律和社会监督等方面。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道德冷漠类型分析,探讨了道德冷漠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道德冷漠这一社会现象,并寻找解决之道,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德冷漠, 类型分析, 定义, 原因, 表现, 影响, 应对措施, 总结, 挑战, 机遇, 发展趋势1. 引言1.1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现代社会中,道德冷漠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
道德冷漠不同于道德淡化,它更多体现在对他人利益、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冷漠态度。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冷漠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首先是物质至上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
其次是道德漠视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私利。
再者是责任逃避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不愿承担责任,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最后是冷漠无情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漠然不动,缺乏基本的同情心。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道德冷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引起人们对道德问题的重视,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正文2.1 道德冷漠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道德价值观的淡漠态度或无所谓的态度。
道德冷漠的定义在于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忽视和漠视,表现为对于道德问题的冷漠和漠不关心。
道德冷漠的本质是对于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行为。
道德冷漠不同于道德淡薄或道德违背,而是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漠视和忽略。
道德冷漠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道德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道德冷漠ppt课件
支持个体加入公益组织,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宣传推广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等途径,宣传公益活动和道 德行为,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支持系统
建立信任
01
在人际关系中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基础,增强彼此之间的情
感联系。
沟通交流
02
鼓励个体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进
企业组织中的道德冷漠表现为对员工 福利、消费者权益和社会责任的忽视 ,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详细描述
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 而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或者违反劳 动法规定,损害员工权益。这种冷漠 态度不仅会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还 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道德冷漠的危害与应对方法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如果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支 持,孩子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冷漠的态 度。
个人心理因素
自我中心主义
一些人可能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表现出道德冷 漠。
心理防御机制
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一些人可能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内疚和焦虑,从而 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道德冷漠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道德冷漠的定义与特征 •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 • 道德冷漠的后果与影响 • 克服道德冷漠的方法与途径 • 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道德冷漠的定义与特征
道德冷漠的定义
01
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在道德情感和 行为上的冷漠态度,表现为对他 人和社会的道德关怀和责任感缺 乏。
03
道德冷漠的后果与影响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矮化道德下学校德育困境的思考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实证研究、案例 分析、行动研究等,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德育 困境及其解决方法。
跨学科合作
鼓励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 学者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德育困境 问题。
共建道德高尚校园的呼吁与期待
教育部门引导
01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校德育
02
道德矮化的现状与影 响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矮化现象
价值观扭曲
社会环境中,一些人追求物质利 益,忽视精神道德,导致价值观
扭曲,社会公德心淡漠。
道德观念模糊
道德观念在社会变迁中逐渐模糊, 一些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被淡化, 新的道德标准尚未确立,使得社会 道德出现混乱。
舆论场劣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舆论场 愈发复杂,一些不良信息、恶意炒 作等矮化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
道德冷漠:对他人的困境和不幸缺乏同 情和关爱。
表现
价值观扭曲:以物质利益为导向,忽视 精神追求和道德价值。
当今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04
社会环境复杂
网络信息的泛滥、社会不良现 象的诱惑等,使学生容易受到
消极影响。
教育方法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法难以引 起学生共鸣,实效性差。
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庭忽视德育教育,未能 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价 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给德育工作带来难度。源自报告的目的与意义目的
分析学校德育在道德矮化背景下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解决 方案。
意义
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同时,也有助于引起社会 各界对道德矮化现象的关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
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
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陈伟宏【摘要】道德冷漠作为个体性的道德心理,它反映的是个人道德感、道德经验和道德人格的丧失;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它反映的是社会普遍的道德失范.要矫正道德冷漠现象,首先应该加强基于个体人格生长的道德培育,唤醒个体的道德良知,培育个人的道德情感,构建健全的道德人格;其次要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培育新的道德传统;再次要强化道德的规范化特性,推动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道德规范体系,在利益法则的基础上构建道德的奖惩赏罚机制.【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5(031)005【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失范;道德培育;道德人格;社会主义道德传统;道德的规范化【作者】陈伟宏【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2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陈伟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上海201620)摘要:道德冷漠作为个体性的道德心理,它反映的是个人道德感、道德经验和道德人格的丧失;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它反映的是社会普遍的道德失范。
要矫正道德冷漠现象,首先应该加强基于个体人格生长的道德培育,唤醒个体的道德良知,培育个人的道德情感,构建健全的道德人格;其次要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培育新的道德传统;再次要强化道德的规范化特性,推动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道德规范体系,在利益法则的基础上构建道德的奖惩赏罚机制。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失范;道德培育;道德人格;社会主义道德传统;道德的规范化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1-0300( 2015) 05-0064-06收稿日期:2015-02-10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道德冷漠研究及其教育与治理”( 12YG06)作者简介:陈伟宏,女,江西南昌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于道德冷漠的教育思考
作者: 刘亚军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南通226019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72-7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道德冷漠;道德教育;教育功利化
摘要:从教育的角度检视道德冷漠,可以发现教育功利化是道德冷漠产生的深层原因。
具体而言,道德冷漠生成于物化教育。
要减少道德冷漠现象,教育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在教育目的层面,将"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有限"回归;在道德教育层面,"专门"与"非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要改进现状、相互配合;在日常生活管理层面,营造适合道德情感生长的环境。
当代公民“道德缄默”现象的德育反思
当代公民“道德缄默”现象的德育反思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正处在冲突与困惑的两难境地,如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抵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功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冲突等。
这种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所表现的热情与冷漠、进取与彷徨、认同与失落的矛盾心态,即是公民群体的“道德缄默”现象。
从道德教育领域不断追问与反思公民道德缄默的原因与对策,是当下迫在眉睫的公民教育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道德缄默;道德教育;德育反思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曹辉,男,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张玲玲,女,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江苏镇江 212021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正处在冲突与困惑的两难境地,如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抵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功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冲突等。
这种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所表现的热情与冷漠、进取与彷徨、认同与失落的矛盾心态,即是公民群体的“道德缄默”现象。
从道德教育领域不断追问与反思公民道德缄默的原因与对策,是当下迫在眉睫的公民教育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道德缄默道德教育德育反思标题注释:全国教育科学2021年度国家一般项目“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编号:BEA120210)。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德里克·希特在《何谓公民身份》一书中,深刻地指出了公民身份体认的必要条件:参与、协商、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
在公民社会的建构中,公民的自由、民主以及平等身份得到前所未有的确认,公民参与社会民主治理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教育通过“毫无偏见的课程”培养出“良善的人”,美德教育将成为社会“培养完美公民的热切期望”。
[1]然而,希特也警醒地提示人们,公民身份是一种多元而非单一的情感和地位,我们身处一个复杂的时代,权利的争斗、教育的偏见、社会环境的破坏肆意侵蚀和摧残着公民社会的堡垒,构成了公民社会自由、协商与平等的“敌群”,从而使自由公民的德性从热心、责任走向冷漠与偏执。
关于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反思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34卷第6期1.“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和成因1.1“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冷漠”即冷淡、不关心的涵义。
对于“道德冷漠”现象就是对道德的淡漠、不关心、冷眼代之,总是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冰冷态度。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侧面上深刻的反映出来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不容小嘘,关乎到的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善的缺失,更反映了现在人们内心对于社会的普遍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一种缺乏道德感和同情心的表现,有着严重的逃避心理和责任感的缺失。
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大多存在着孤独感和隔膜,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上的相互排斥、不理不睬,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人和人之间沟通的阻碍。
这种道德信任感的降低和情感上同情心的日渐泯灭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和精神层面的贫穷所致。
在这一现象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个“冷”字,在表面上看来这只是对他人的漠然和不重视,但事实上是一种利己还是利他,责任和信任的问题,这其实是人最本真的人性问题的体现。
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心理上),置他人的性命于不顾,对是非善恶没有了最基本的争取立场和观点,即使心中有数也不愿表露,怕招惹是非不麻烦,凡事优先考虑的不是公正,正义感和责任感被抛到脑后,自私到觉得凡事不损害自己就无所谓。
但没有人会想到事情真的摊到自己身上的那天是不是别人依旧也是这样对待自己,那时的自己该是怎样的一份心境,怎样的无力感。
道德冷漠的危害在于心寒的冷,道德新念的淡薄、对社会公信力的不信任,而出现的心理秩序的混乱、瓦解。
如果人们重拾昔日的道德基准,遵守社会秩序,守得住内心的道德信念,做到基本的道德操守,切身执行并予以信任和帮助。
那么,我想唤回人们心中的使命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做一个有着高尚灵魂和最基本的善心的人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道德高度。
人的良心和活得心安理得是最舒坦的状态,不然良心不安就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
试析政治教师道德冷漠的成因
政治教师道德冷漠对于政治教 师的身心健康 、对于 良好 师德师风 的形成 、 对于教育 目的的实现等都会产生消极作 用。 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并 采取适 当的措施加 以矫治 这一消极情感 , 重新激发政治教师 的教育热情 。为此 , 可 以采
用 以下 对 策 : 1 、 关注工作 的兴奋点 。政治教师就应该 善于发现新 的兴 奋点 , 以此来刺激 自己的精神 、 唤起 自己的情 趣和热情 。从这
积 极性 。 3 、 消极 的师生交往。政治教师在学校中交往最 频繁的是
学生 , 很多政治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 的影响 , 过分强调政 治教 师 的权威作用 ,忘记了学生也是和 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 格的 人这一事实 ,这种在人格上不平等 的师生交往使双方难 以得 到全 面、 真实 的沟通 , 本该丰富多彩 、 充实愉快的师生交往 变 得机械生硬。这种消极的师生交往使政治教师忽视了学生的 喜怒哀 乐 , 使得学生无视政 治教 师的情感 , 政治教 师的“ 苦口 婆心 ” 并不能真正感化学 生, 使政治教师觉得工作被动 、 劳 累, 这也可能造成政治教师政治教师道德 冷漠是指政治教师无法对 自己的工作产生 热爱 的感情 , 无法在工作中表现 出应有 的事业心 , 对教育教学 中本应重视的现象无动 于衷 ,缺乏对 工作 乐趣 和意义 的内心 体验 。是政治教师和学生人际道德关 系上 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 及 由此 引起道德行为的相互冷淡 、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 和 否定 。 政治教师道德冷漠不是一般 的感情谈薄 , 它是政治教师 与学生之 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障碍 ,导致政治教师对学生缺乏 同情、 理解 、 爱护 , 缺乏与学生进行 有效 沟通 的积极性 , 要么只 管教书 , 无法履行育人 的神圣使命 ; 要么教育方式呆板 、 生硬 , 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 影 响更为深远的 是学生上行下效 , 因缺乏有效教育 、 引导沟通 , 心理不健康 , 道 德严重滑坡 。所 以, 应 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 并采取适 当的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摘要】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对他人的道德问题缺乏关注和责任感的现象。
社会变革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道德规范。
竞争压力导致人们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忽视了道德标准。
社会规范的弱化让人们对道德问题产生冷漠态度。
个人利益至上使人们追求私利而非道德选择。
社交网络让人们更容易忽略道德问题。
道德冷漠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
面对道德冷漠, 应加强道德教育, 推动社会公德建设。
未来道德冷漠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需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道德冷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变革、竞争压力、社会规范、个人利益、社交网络、危害、应对、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伦理问题时缺乏关心、积极表达或行动的现象。
道德冷漠的根源可以在于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混乱,也可能是个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竞争压力和个人利益的冲突。
道德冷漠在人群中的传播和蔓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动摇,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道德危机和社会问题。
了解和认识道德冷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透过深入探讨和分析道德冷漠的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应对并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和风险。
1.2 道德冷漠的影响道德冷漠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道德冷漠导致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当人们对他人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和质疑时,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都将受到威胁。
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道德风险不断升级。
道德冷漠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在一个道德观念淡薄的环境中,社会规范和法律往往难以有效执行,导致治安问题频发。
道德冷漠还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
道德冷漠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缺乏道德意识的人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浅议解决道德冷漠的现实意义
、
1 、 旁观 者冷漠
道 德 主体 见他 人 陷于 危 情之 中, 但 是袖 手 旁观 的 现 象 , 被 称 为 “ 旁 观者 的冷 漠 ” 。旁观 者现 象的形 成 , 其主 要原 因在于 冷漠 心理 的 相 互 影响 和 继续 传 染 。早在 鲁 迅 先生 的笔 下就 有 一群 非常 畸形 的
施, 这被称 之 为 “ 实 施者 冷漠 ” , 目前学 界只 研究 了旁观 者冷 漠和 受 3 、 解决道德 冷漠是 扭转社 会风 气的 需要 助者 冷漠 , 其实 不然 , 目前社会 生活 中 出现了 新型 的实施 者冷 漠 , 这 道 德 冷 漠 的 严 重存 在 , 让 普 天 之 下 的人 民群 众 的善 念 荡 然 无 不是 对 善的 一种 期 许 , 而是 人 性本 善的 一 种泯 灭 , 是 目 前三种 道 德 存 , 消 失殆 尽 , 人与 人之 间没 有最 基本 的 信任 , 何 谈帮 助 , 所 以笔 者 冷漠 类型 中 危 害性 和 影响 性最 大 的一 种 。主要 表 现在 交 通 事故 逃 认 为, 解决 道德 冷漠 势在 必行 , 迫在 眉 睫 , 这也 正是 转变 社会不 良风 逸等这 一类 社会现 象中 。 气 的 内在要 求 和 需要 。我 国 改革 开放 3 0多年 来 , 在社 会 主义 市场 二、 解决 道德冷 漠 的现实意 义 经 济的 迅猛 发 展 , 人 民生 活水 平不 断 地提 高 , 科学 技 术的 普及 程 度 1 、 解 决道德 冷漠是 共筑 美丽 中国梦的 需要 越 来越 高 的 同时 , 我 国社 会生 活 也发 生 了重 大变 化 , 尤其 是社 会 结 “ 中 国梦 ”的本 质 内涵 是 实现 国 家富 强 、 民族 复兴 、 人 民 幸福 。 构、 社会 阶层和 社会 规则 , 包 括人们 的世 界观 、 人生 观和 价值观 都发 是 综合 国力进 一步 跃 升的 “ 实力 特征 ” 。“ 中国梦 ”的第一 要义 , 生 了前所 未有 的变 化和 从未 有过 的冲 击 。总 体来 说 , 我 们 的社会风 就是 实现 综 合 国 力进 一步 跃升 。二是 社会 和 谐进 一 步 提升 的 “ 幸 气 取得 了 巨大 成 就 , 同时 也确 实 还存 在不 少 的 问题 , 特别 是个 人 主 福特 征 ” 。三是 中华 文 明 在复 兴 中进 一步 演进 的 “ 文 明 特征 ” 。四 义 、 功利 主义 、 拜金 主义 等倾 向严 重影 响人们 的价 值取 向 , 存 在着 见 是 促 进人 全 面发 展 的 “ 价 值 特征 ” 。习 近平 总书 记 说 : 中 国梦 归根 利忘义 等不 良现象 , 我 国优秀 的传 统美 德 、 社 会公德 被严重 的扭曲 。 到 底 是人 民 的梦 。他 说 ,“ 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兴 的 中 国梦 , 就是 党 内 的极 少 数人 民 公仆 也 存在 严 重 的问题 , 比如 买官 卖 官 、 行 要 实现 国 家富强 、 民族 振兴 、 人 民幸 福 。 ”“ 中 国梦是 民族 的梦 , 也是 贿 受贿 、 吃 空饷 等 问题 , 与 人 民群 众 的生 产生 活严 重 脱节 。这 些 问 每 个中 国人 的梦 。 ” 题应 引 起我们 的高 度重 视 。归根结 底 , 是违 背 了社 会主 义荣 辱观 中 著名 歌 唱 家刘 和 刚在 演 唱 《 美 丽中 国梦 》这 首歌 也 唱到 “ 诚 爱 国主义 、 社会 主义 、 集体 主义 思想 。集体 主义 是 非标准 分明 , 价值 信 又守 信 , 小 德 养大德 友善 树新 风 , 家家享 天伦 核心 价值观 , 字 字道 取 向明 确 , 体现 了 中华 民族 的 时代 精神 和 传统 美 德 , 体 现 了依 法 治 理 真 传递 真 善美 , 铸 造精 气神 什 么 是国 之本 , 什 么 是 国之魂 什 么 叫 国和 以德 治 国的有 机统 一 , 对 扭转 社会风 气 、 提高 社会 文明程 度 、 推 正 能量 , 什 么叫 民族根 国风 连 民风 , 民风连 国风 美丽 中 国梦 , 情暖百 进 社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建设 具 有重 要 的指 导意 义 。它 能够 协调 人 与 姓 心什 么 是 国之 本 , 什 么是 国之 魂 什么 叫正 能 量 , 什 么叫 民族根 国 人 , 人与 社 会关 系 的行 为 准则 和 情感 纽带 , 是 人们 树 立正 确 的世 界 风 连 民风 , 民风 连国风 美 丽中 国梦 , 情暖 百姓心 美丽 中 国梦 , 情暖百 观 、 人 生观 和价 值观 、 权利观、 地位 观 的具 体体 现 , 是人 们 做事 的标 姓心 … … ” 准, 是各 行 各业 人员 的 职业 操守 , 更 是 党员 干部 最基 本 的行 为 准则 不难 看 出 , 实现 美 丽 的中 国梦 , 就 是 提倡 文 明 、 和谐 、 发 展 的新 和 要 求 。但 是党 内也 存在 道德 冷漠现 象 , 比如 视人 民群众 的衣 食住 风尚, 在 树立 新风 , 铸 造国魂 、 享 受天 伦 、 坚 持 真善美 、 传递 正 能量等 行 , 冷 暖 饱饿 , 人 民 的需 求于 不 顾 , 只 顾 自 己享乐 , 只 顾 自 己能 够拿 方 面加 大力 度和 维度 , 但 是 道德 冷漠 就是在 实现 美丽 中 国梦 道路 上 工 资过 日 子, 凌 驾于人 民群 众之 上 , 存 在严 重的 问题 , 这严 重影 响了 的 绊 脚石 , 也 是实 现 小康 社会 成 长 中的 一颗 毒 瘤 ,“ 勿 以善 小而 不 党 内正 派风 气 , 人 民公 仆 的形象 。所 以 , 改 变这种 道德 冷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第一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
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
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
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
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
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
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
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
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
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谢晓媚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0期摘要: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现象或事件时所抱有的冷漠、无视、回避的态度。
是一种善的缺失,是一种道德危机。
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本文在分析道德冷漠的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与建立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两方面,对消解“道德冷漠”问题提出了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教育;道德实践一、道德冷漠的涵义与表现冷漠一般指情感上的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万俊人先生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排斥和否定”[1]。
道德冷漠与一般的情感淡漠不同,可以说,这种冷漠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感、同情心的缺乏,是对道德责任的逃避,是一种善的缺失。
陈伟宏学者指出道德冷漠是一种对待道德问题的心理和态度[2]。
一些人在面对社会或身边所发生的不道德现象时,往往是持无动于衷、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他人遭遇的不幸和苦难,缺乏同情心,甚至幸灾乐祸。
据此,笔者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人们在面对不道德行为、现象或事件时所抱有的冷漠、无视、回避的态度。
这种态度通常会给人们的道德养成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同时,道德冷漠一旦成为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心态和氛围,这个社会将会存在严重的道德危机。
道德冷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不作为,它不对他人主动发起攻击,只冷眼旁观,无所动容,但偏偏就是这种不作为,却在无形之中对他人身心与利益造成伤害。
道德冷漠具体表现在道德敏感的缺乏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两个方面。
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
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考量的能力”[3]。
道德敏感是一种能力,既包括对善的认知、发现和遵守的能力,也包括对恶的感知、反应和对抗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摘要: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
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
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关键词: 道德冷漠;道德教育一、道德冷漠及其后果冷漠就是对人或对事冷淡、不关心,道德冷漠(moralindifference)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
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
面对“他人的痛苦”,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旁观者不是没有同情,只是没有行动。
“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
”[1]94所谓“宣布我们的清白”,是指我们同情他人的痛苦,足以表明他人的痛苦不是我们导致的,与我们无关;所谓“宣布我们的无能”是指我们虽然同情他人的痛苦,但我们在减轻、消除他人痛苦方面无能为力,一点办法也没有。
“他人的痛苦”既不是我们导致的,我们又无能为力,冷漠是必然的结果(同情之中的冷漠)。
比如,面对贫困人群,我们不是没有同情,但这种“细若游丝”的同情很快被“坚硬如铁”的责任否定所冲淡:他们的贫穷不是我们造成的,作为个体,我们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帮助他们脱离贫穷。
主动的责任推拒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将道德看成次要的价值要求,将道德置于其他价值要求之后“叨陪末座”。
用利波维茨基(G.Lipovetsky) 的话说,就是“幸福凌驾于道德命令之上,享乐凌驾于禁忌之上,诱惑凌驾于约束之上。
”[2]36不是不要道德,而是道德与个人的幸福、享乐、满足相比是次要的,个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幸福与快乐,道德则被排在可以忽略不计的末位。
比如,面对生态灾难给贫困人口带来的痛苦,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口不能说没有一点同情,只是一旦要其牺牲哪怕一丁点的物质享受来减轻那些贫穷人们的痛苦,也是不可能的,别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物质享受相比算得了什么?如果说主动责任推拒是一种有意识的道德冷漠,还包含着微弱的道德挣扎的话,那么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则是一种彻底的道德冷漠,道德之门已经结结实实地关闭,看不到哪怕一丝一毫的道德亮光。
当然,无意识的道德麻木也有不同的层次。
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嗅觉”,不能感知别人的痛苦,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没有道德冲动,这是第一层次的道德麻木;将他人的痛苦、苦难、甚至牺牲当作娱乐和消遣的内容,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与伤害之上,这是第二层次的道德麻木。
表面上看,道德冷漠只是对自己责任的否定,实际上道德冷漠是对人性的否定,或者说是人性的堕落。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悬于世的生命,而是融他人于自身的关系性存在,是“与他人共在”、“为他人而在”的。
道德冷漠否定的恰是人的这种本性,扭曲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形上关系,“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
”①我们可以沿着萨特的思路继续:如果他人是地狱,那我们是什么?我们不也是别人的地狱、自己的地狱?因此道德冷漠表面上是对他人的漠视,实际上也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漠视。
也就是说,“道德冷漠是从道德的源头上否定了道德,这种否定是一种彻底性的否定结果是一切其他的不道德都算不了什么。
”[3]道德冷漠不会只停留在个体德性的层面上,一定会以各种方式获得社会表达。
在吉尔·利波维茨基眼里,我们已经进入“后道德社会”。
“后道德社会指的是责任感淡化,且其约束力也日渐苍白无力,自我奉献的精神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道德也不再要求个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做出自我牺牲,主体权利支配了绝对命令,道德教育则被宜居胜地、阳光假期和大众娱乐所替代。
”[2]33在费夫尔(R.W.Fevre)看来,现代社会则是一种“非道德化”社会。
所谓非道德化,“既是指由于道德从我们的生活中被剥离出来使我们脱离道德这一过程,也是指我们的文化已经失去目的性这一状况。
”[4]2无论是“后道德社会”,还是“非道德化”社会,其实都是指由个体道德冷漠积聚而成的社会道德风气与道德状况的恶化。
更可怕的是,社会道德风气与道德状况的恶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以战争、屠杀、甚至种族灭绝等尖锐而极端的形式暴露出来。
齐格蒙特·鲍曼(Z.Bauman 等人的研究揭示了现代文明与纳粹大屠杀的关系指出现代文明虽然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
”[5]18自二战以来,道德冷漠及其社会表达呈弥散之势,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态。
考虑到当今人类所掌握的武器的毁灭性,如果道德冷漠“集腋成裘”,进而引发全球性的战争和大屠杀,人类前景着实堪忧!二、道德冷漠的现代生产道德冷漠不是单纯的现代现象,前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着道德冷漠现象。
只是到了现代,道德冷漠有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有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生产机制。
1.精细分工与道德“钝化”现代分工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对现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同时,现代分工也使现代人从事无巨细的繁杂劳动中“脱域”(吉登斯语)出来,只专心做好自己的“那一份事情”,起到了解放人的作用。
正是因为现代分工的这种种好处,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已经推向了极致。
推向极致的现代分工,其对现代人的损害也是推向了极致的。
精细分工在“解放”人的同时,也在“毁坏”人,用雅卡尔(A.Jacquard)的话说就是精细分工制造了“孤立的个体”、“残废的个体”、“失望的个体”。
[6]“孤立的个体”是指精细分工使人们局限于自己的狭小专业领域,越来越难以与专业外的人进行沟通;“残废的个体”是指精细分工使人只具有专业特长,特长之外的基本能力严重衰退,变得“单面、残废”;“失望的个体”是指细碎的分工使多数人看不到自己在最终产品或某项任务中的作用,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什么也没做,没有成就感。
精细分工导致的人的变异从不同的方向“钝化”着道德。
“孤立的个体”阻断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个体“被自己的皮肤包裹起来”,不易走出自己、走向他人,窒息了人的道德感。
“残废的个体”当然包括“道德上的残废”,因为“如果一个人只让他自己服从于一种目的或一种活动,他实质上就会丧失他的人性。
”[7]32“失望的个体”同时也是“道德钝化”的个体。
细碎的分工既使个体看不到自己的贡献,也使个体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与责任。
巨大的成功是别人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反过来,巨大的错误,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罪恶也是别人的,自己的行为不过是这罪恶链条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很小,所以没有罪恶感。
也就是说,精细分工使几乎每一种事情都需要很多人来共同完成,每个人都只能完成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单个人的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遥远、间接、脆弱,个体几乎无法看到自己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
如果最终结果是正面的,即使不能那么理直气壮,也还是有人会跳出来“邀功”;如果最终结果是负面的,避之惟恐不及,谁会承担责任?精细分工必然导致这样一种道德困境:“有罪过,但无犯过者;有犯罪,但无罪犯;有罪状,但无认罪者!”[8]21精细分工还导致现代人价值感和安全感的丧失。
“在现时代,人们是像沙粒一样被搅和在一起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必不可少的。
他不是他自己,他除了是一排插销中的一根插销以外,除了是有着一般有用性的物体之外,不具有什么真正的个性。
”[9]精细分工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用的、可替代的物体,否定了一个人作为人的独特性和价值感,而独特性、价值感正是一个人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
试想,作为一个“物体”,我什么价值都没有,还有什么必要对他人负责、承担道德责任?每个人都是可替代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不安全感是深入骨髓的。
在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人们觉得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事实上或者潜在的替代自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的只是对他人深深的戒备和敌意,哪里还有同情和道德的容身之地!2.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
尽管这两个机构在很多方面差别巨大,甚至互相抵触,但它们在对待道德上的态度却是完全一致的: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
官僚机构,也就是所谓的科层制(bureaucracy)“已成为主导性的组织制度,并在事实上成了现代性的缩影。
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制度形式,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
”[10]那么,科层制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科层制强调程序和规则,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官僚体系中具有优先地位。
对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守是官僚机构的意识形态,代表是个体对组织的忠诚,被赋予很高的荣誉。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的最终依据不是个人的良知,而是组织的纪律与规定,“惟有组织内的规则被作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现在这已经变成了最高的美德,从而否定个人良知的权威性。
”[5]30也就是说,即使个人良知告诉自己,组织要求做的事情是错的,但因为组织的权威性,不但依然要去做,而且要做好、做得出色。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已经穿上了组织规则这一“紧身衣”,被组织规则扼住了咽喉,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了。
生活在科层制下的人,一开始也许会有良知的不安和内心的激烈冲突,但随着科层生活的持续,这种不安和冲突会慢慢消弭,直至成为完全按规章制度自动化行动的“机器人”。
科层制下生活久了的人,逐渐感觉不到机构的外在勉强,而是主动的排斥道德,将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掩体”,将一切道德要求挡在这一坚硬的掩体之外,自己则躲在制度和规则背后不肯现身,因为按规则和制度办事是最安全、最节省的方式。
医生作为一个人,不能见死不救,不能因为孕妇丈夫不签字而不给孕妇进行手术,但因为有制度和规则,医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按规则和制度办事,至于孕妇和孩子的死活,则与我没有关系,也追究不到我的责任,我是按规则办的!收费站的收费人员,作为一个人,不能因为救护车不交钱而眼看着难产的孕妇垂死挣扎,但制度和规则规定救护车过收费站必须交费,所以就可以眼睁睁看着孕妇难产,因为是按规则办事!因此,“处于官僚主义行为轨道里的人不再是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他们的道德自主性被剥夺了,并且他们被训练成了不执行(或相信)他们道德判断的人。
”[11]第二,科层制将人功能化。
在科层体系中没有个性丰富的人,只有标准的社会角色。
有丰富个性的人往往是科层制运转的障碍,而标准的、功能化、可替代的角色才是科层制顺利运转的保障。
在一个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官僚体系里,相互照面的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又一个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就像一套千篇一律的“工作服”,穿上之后,我们的行为都是在它的支配下完成的,似乎与我们自己无关,即使犯下了错误,那也是职务错误、角色错误,与“工作服”后面的人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