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泉的动态类型划分: 根据不稳定系数 R = Qmin(一年内)/Qmax(一年内)
4、泉的动态特征:
下降泉呈季节性变化,丰水季节流量大,枯水
季节流量小,甚至干枯,动态类型属
型;
上升泉受气象因素影响大小,流量稳定,属
型;
岩溶泉有上升泉与下降泉之分,其特点是极 不稳定,属 型。
(1)比较W1和W2钻孔水位高低,比较W3和W4钻孔水 位高低(可画图表示);
气候因素(X,E):
蒸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 E发
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时间
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
大,蒸发强度小。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包气带岩性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植被、城市化
大气圈
பைடு நூலகம்
降 水
X
地面
入 渗
地表 径流
Rs
(水包分气滞带留)S
qX
含水层 (获得补给)
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潜水—承压水之间 的补给
越流
地下水量
的内部转化
思考题:
(右图)中泉水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天窗、越流——地下水量的内部转化
越流: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岩
层发生水量交换的过程。
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 思考:越流量如何计算?
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的结果,水分不断消耗,地下水位下降,盐分不断积累在土 层上部!
• 毛细上升速度: VC =KΔH/L
土壤蒸发过程示意图
土面蒸发过程-毛细水上升消耗过程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第8章 地下水渗流分析
非稳定流。稳定流为运动参数如流速、流向和水位等不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流动。反之,非
稳定流。绝对意义上的稳定流并不存在,常把变化微小的渗流按稳定流进行分析。地下水渗
流按运动形态可分为层流和紊流。层流指在渗流的过程中水的质点的运动是有秩序、互不混
杂的。反之,称为紊流。层流服从达西定律,紊流服从 Chezy 公式,内容详见本手册 3.3 节。
流砂是指土体中松散颗粒被地下水饱和后,由于水头差的存在动水压力即会使这些松散
颗粒产生悬浮流动的现象,如图 8-1 所示。克服流砂常采取如下措施:进行人工降水,使地
下水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砂的地层以下;设置止水帷幕如板桩或冻结法用来阻止或延长地下
水的渗径等[6][7]。
初始坡面
流砂后坡面
流砂堆积物
图 8-1 流砂破坏示意图
基坑工程中为避免流砂、管涌,保证工程安全,必须对地下水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地
下水的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为堵水措施和降排水措施,详见表 8-8。出于经济和安全 的目的,常把堵水措施与降排水措施结合使用。
基坑工程中的治水措施
表 8-8
分类
说明
钢板桩
其有效程度取决于土的渗透性、板桩的锁合效果和渗径的长度等因素
按埋藏条件分类
埋藏条件
特征
岩溶裂隙潜水 裸露型
赋存于弱岩溶化的薄层灰岩和白云岩的各种裂隙中的水,埋 动态变化复杂, 藏浅,水量丰富而集中,富水程度不均,与地表水联系密切 分布不均一,多
岩溶区 地下暗河水
地下水
由强烈差异溶蚀作用导致岩溶发育的山区中形成地下管道, 见岩溶潜水,其 地下水构成暗河(带),有一定的汇水面积和主要地下河道 矿化度低
埋藏深,地下水矿化度高
往比水平向的大几倍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1.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1.1自然补给量法自然补给量法是通过评估地表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1)降水剩余法:地下水补给量等于降水量减去地表径流量和蒸发量。
一般通过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来估算。
(2)水文平衡法:根据区域水文平衡原理,将降水、蒸发、径流、蓄水和地下水补给量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进行计算。
1.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测定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含量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氢、氧同位素和氡同位素。
通过测定同位素的比例和含量变化,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可以计算出地下水补给量。
2.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地下水排泄量是指地下水从地下水层流出到地表水或引入到其他水体的量。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地下水排泄量计算方法。
2.1地下水位观测法地下水位观测法是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地下水排泄量。
具体步骤为:(1)建立地下水位观测点,安装地下水位观测井。
(2)进行长期的地下水位监测,获取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数据。
(3)根据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排泄量,使用水力学公式进行计算。
2.2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通过对地下水流域的入渗量、蒸发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地下水排泄量。
具体步骤为:(1)收集入渗、蒸发、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等数据。
(2)利用水量平衡方程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解出地下水排泄量。
总结: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是通过分析地下水流动过程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水文监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方程等进行综合计算的。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水文观测数据量的不同,计算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李恒太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21摘要: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是必需要完成的工作,本文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基流;越流地下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使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但是存在于地下的水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能供我们利用?人们为了探究此问题,水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量评价与计算,在评价计算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其方法多先进,都得确定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可见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在地下水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下面将详述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1 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侧给补给、人工补给、融雪水和融冻水等。
1.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1.1 地中渗透仪法地中渗透仪是测量降水入渗量、潜水蒸发量和凝结水量的一种地下装置,该装置通过导水管与给水设备相连接的承受补给和蒸发的各种土柱圆筒和测量水量的马利奥特瓶组成,也称为地中蒸渗仪、地中渗透计。
该仪器在各地的地下水均衡试验场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该法测得的潜水蒸发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虽然是实测值,但仍很难如实模拟天然的入渗补给条件。
其中,潜水面的埋深对潜水补给量有很大影响,同样,对潜水蒸发量也有一定影响。
潜水面在雨季因降水入渗补给而升高,旱季因蒸发排泄而降低,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动中,而地中渗透仪的每一圆筒中的潜水面都是固定的,因而其实测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且此法只适用于松散岩层,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其结构装置如图1.1所示,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调整水位管14,使其内水面与渗透仪中的设计地下水面(6,相当于潜水埋深)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第八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③隔水层底板形状:若隔水底板向下凹陷, 特别是某些河谷盆地,在枯水季节,可形 成潜水湖,此时潜水面呈水平状;而在丰 水季节水面上升超出盆地边缘的隔水底板, 又可形成潜水流;隔水底板由于构造原因 形成阶梯陡坎,此时潜水面往往出现跌水 现象。
此外,人工抽取潜水,可使潜水面形成 一个以抽水井为中心的漏斗曲面。
(2)潜水
• 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 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见图)。潜水一般埋藏 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或出露地表的基岩 裂隙中,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上任 一点至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上 任一点的海拔高度,称为该点的潜水位H。潜水 面至隔水底板的距离称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 埋藏深度和含水层厚度各处不一,往往相差很大。
D.承压水的水质变化大,从淡水直到矿化很 高的卤水都有。如承压水的补给、径流与 排泄条件好,则矿化度往往比较低,水质 接近入渗的降水及地表水;如承压水的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差,水循环缓慢,则 水从岩层中溶解得到的盐类就多,水的矿 化度相应升高。
2、颜色 地下水一般是无色透明的,它含某 些化合物或胶体物质之后呈现不同的颜色, 含钙、镁离子的水为微蓝色,含2价铁离子为 灰蓝色,含3价铁离子为褐黄色等。
3、透明度 地下水的透明度决定于水中所含 的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的数量 ,分 为四个等级:
透明(水柱高度大于60厘米)
微混浊(30~60㎝)
2、气体成分 3、胶体和有机质
4、pH值
酸性侵蚀
水的类别 强酸性水 弱酸性水 中性水 弱碱性水 强碱性水
PH值
<5
5-6.5
6.5-8
8-10
>10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开采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家乡地下水的开采特征摘要地下水作为整个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含水层从外界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向排泄区运动和赋予它们的岩石相互作用,最后向外界排泄而参与水循环。
地下水的不断交替、不断更新决定了含水层中水质水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赋存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和开发水资源,就必须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特征。
关键词: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一、地下水地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水和人工补给。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千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一部分变为坡面径流或被蒸发而消失,仅有部分渗入地下。
这一部分到达潜水面以前,必须经过土颗粒、空气和水三相组成的包气带,因此入渗过程中水的运动是极其复杂的。
降水到达地面后,便向岩石土壤中渗入。
如果降雨前土层湿度不大,则入渗的水先形成结合水,大道最大结合水量后,剩余的水才形成毛细水继续下渗,只有当包气带中所有毛细水被充满后,才能形成重力水连续下渗。
(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它们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要条件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必须有水力联系;另一方面,地表水为必须高于地下水位。
如某些平原河流的下游,河流中上游的洪水期,河流出山后的山前地段和河流流经岩溶发育地段,一般满足上述条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3)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指空气的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
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便凝结成液态水。
白天,大气和土壤均吸热,晚上,土壤散热快而大气散热慢,低温将带一定程度,土壤孔隙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土壤空气的绝对湿度随之降低,导致大气中水汽和土壤孔隙水汽压力不平衡,地面大气中水汽想土壤孔隙中运动并凝结,不断补充,不断凝结形成重力水下渗。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二、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二)降水入渗过程包气带含水量的变化 t0(初期)— t1(中期)—t2(后期)—t3(结束)
W0 残留含水量 WS饱和含水量
第4页/共68页
三、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一)地表降水的三个去向
大 气 圈
地 面
包 气 带水分滞留
第13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流为例1、山区深切河谷 排泄地下水,河流得到补给。
第14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2、山前河流 由于堆积作用,河床高,地表水常年补给地下水。
第15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3、冲积平原河流(中游)补给排泄关系,随季节而定。
第24页/共68页
五、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一)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1、计算公式 Q=PαF *1000 Q 年降水入渗补给量(m3/a) P 年降水量(mm) α 入渗系数 F 补给区域面积(Km2)
第16页/共68页
四、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4、地上河 补给地下水;一般河 洪补枯排。
第17页/共68页
第18页/共68页
开封柳园口悬河
第19页/共68页
山东境内黄河
第20页/共68页
(二)河流对地下水补给的过程-以间歇河流为例1、汛期开始以垂直入渗为主, 河下形成条带地下水丘。2、中期,水丘水位不断抬高, 与河水连成一体。3、汛期结束, 潜水位普遍 抬高。
二、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一)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 两种方式:活塞式、捷径式1、活塞式 在较为理想的均质砂层地下水中,由于空隙均匀、当降水强度较小时,入渗水整体下渗,其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运移的入渗方式进行。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穿越数个含水层的钻孔或止水不良的分层钻孔,都将 人为地构成水由高水头含水层流入低水头含水层的通道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量如何计算? 1、影响越流补给量大小的因素 (1)两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 (2)裂隙、断层的透水性; (3)弱透水层的透水性及厚度。
2、越流补给量的确定
K ——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 I —— 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HA —— 含水层A的水头; HB —— 含水层B的水头; M —— 弱透水层厚度(等于渗透途径);
t2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 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 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潜水面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的两点不同:
(1)活塞式下渗是较“新”的推动其下的较 “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2)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 水到达含水层;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 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ΔS qS
(5)其它
入渗系数(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 数表示。
入渗水补足水分亏缺后,其余部分继续下渗,达到含水层 时,构成地下水的补给。
我国,入渗系数α通常变化于0.2~0.4 之间,南方岩溶地区 可高达0.8 以上,西北极端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1)降雨量与补给量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定埋 深); (2)降雨量中有一部分要补充水分亏损,才有补 给地下水; (3)地下水埋深越浅,补给量越大(定降潜水雨埋量藏)深
qs
P
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P× α×F×1000
6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分布地区 多在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降雨稀 少,地表径流贫乏的西北、内蒙等荒漠干旱地区。凝结水也 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6.1.5 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意识的:人类某些生产活动引起的对地下水的补给,如修 建水库,农业灌溉、渠道渗漏等。 专门的:有意识的修建一些工程,采取一些措施,将地表水 引入或灌回地下,如人工回灌
蒸发的影响因素
a.气候因素:
干燥,气温高,蒸发量愈大 b.地下水位埋深: 蒸发极限埋深:随着埋深的增 加,潜水的蒸发逐渐减少,达 到一定深度后就停止蒸发,这 一深度称为潜水蒸发极限埋深。
超过蒸发极限深度则蒸发→0
如 : 华 北 地 区 , 水 位 埋 深
>5m,基本不考虑蒸发;
西北干旱地区,极限水位埋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重力和静水压力的传递作用下, 下渗趋于稳定——渗润阶段
降水再持续:
降水入渗过程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水分分布带
转页
入渗率:在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 的入渗降雨量。
入渗过程(i~t)
(1)降雨充沛p0>i (2)降雨强度p0<i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西北极端干旱地区的山间盆地则趋于0。
第八讲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
“捷径式”下渗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降水入渗过程
降水初期
t1 :
土层干燥,毛细负压大,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 渗快 降水延续 t2 : 含水量增加,毛细力减小,入渗速率下降,直至 下渗趋于稳定 降水再继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含水量获 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z hc hc Vt K K (1 ) z z
问: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势能,地下水保持不停流动
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流动将停滞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补给来源: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人工:灌溉水入渗、水库或渠道渗漏、生产生活排水及人工 回灌
测水分损失量
接渗瓶 实验场 观测室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体:都可以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河流补给: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位,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 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异 同点; 河流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用达西定律分析
降雨之前,包气带上部水分亏缺,水量小于残留含水量 降雨后,首先补足水分亏缺,多余的水分才能下渗
下渗水达到地下水面时,地下水位抬升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 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qG = P - Rs - E -Δ S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因素?
E
P Rs
气候因素(P,E);降水总量; 降水强度;降水频率;降水延续时 间。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 适中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温 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大, 蒸发强度小,有利补给。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渗透性愈大则愈有利于入渗 地下水位埋深:太大或太小都不利 其他:植被,既有利也不利 qG
地下水径流条件
地下水径流条件
摘要:
1.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概述
2.地下水补给来源
3.地下水径流条件
4.地下水排泄条件
5.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总结
正文:
一、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概述
本文主要讨论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水,其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是地下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补给是指地下水水量的增加,径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过程,排泄是指地下水从地下流出地表的过程。
二、地下水补给来源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河流、水库等。
在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河流、水库对地下水的补给仅限于某些地段,且补给量很小。
三、地下水径流条件
地下水径流条件主要受地下地形、地质结构、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地下水自西向东运移,径流条件受限于地质结构和土壤类型。
四、地下水排泄条件
地下水排泄条件主要受地表地形、地质结构、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地下水从地下流出地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某些地段。
五、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总结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为西起玉台—芦店—西刘碑一线,东到京广铁路线,北自嵩山背斜轴线,南至风后岭背斜轴线,面积约2500km2。
在这个区域内,地下水补给主要依赖于大气降水,径流条件受限于地质结构和土壤类型,排泄条件主要发生在某些地段。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6.1地下水的补给
6.1地下水的补给
6.1地下水的补给
• 就地表接受降雨入渗的能力而言,初期较大, 逐渐变小趋于一个定值。降雨初期,由于表土 干燥,毛细负压很大,毛细负压与重力共同使 水下渗,此时包气带的入渗能力很强。随着降 雨延续,湿锋面推进到地下一定深度,相对于 重力水力梯度( I = 1),毛细水力梯度逐渐变 小,入渗速率逐渐趋于某一定值(图)。在降 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 流。
6.1地下水的补给
• 6.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 河流与地下水的补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 (图)。一般说来,山区河谷深切,河水位常低于地下 水位,起排泄地下水的作用(图a)洪水期则河水补给地 下水。山前,由于河流的堆积作用,河床处于高位,河 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图b)。冲积平原与盆地的某些部 位,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随季节而变(图c)。而 在某些冲积平原中,河床因强烈的堆积作田而形成所谓 “地上河”,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图d)。
6.1地下水的补给
6.1地下水的补给
•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 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c)中九所示。 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 W 0 ),一定深度以下, 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W0 并向下渐增, 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 和含水量( W s )。 • 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 此理想情况,雨季之前,由于旱季的土面蒸发与叶面蒸 腾,包气带上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W0 ,而造 成所谓的水分亏缺(a,(t 0))。 • 雨季初期的降雨,首先要补足水分亏缺,多余的水分才 能下渗(图b, t3、t4)。
E.考研-水文地质学基础(7-8)
(1) 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圈定,通常以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岩层作为系统边界流动系统以流面为边界。
(2) 流动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含水系统受人为影响小。
(3)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结构;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是自然地理因素。
3.在地下水流动系统中,任一点的水质取决于哪些因素?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 √ )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 ( √ )
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 √ )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 ( √ )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6.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内容和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研究内容:排泄去路、排泄条件、排泄量。
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人工排泄。
7.简述泉的分类?
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具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泉。
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 Is of Hydrogeo logy本章内容7/1地下水的补给7.2地下水的排泄7.3地下水径流7.4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UJ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减少水量的同时,盐量和能量等也随之减少。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 )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抽水井隔水层补给区IE饱和帯非承斥含水层承压含水层排泄区隔水层世紀承压含水层亿年7.1地下水的补给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O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O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一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均匀砂土层--- 活塞式(piston/diffuse)含裂隙的土层--- 径式(bypass)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活塞式”入渗——适用条件:均匀的砂土层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渗润阶段降水延续t2 :土层达到一走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下渗趋于稳走——渗漏与渗透阶段降水再持续: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 犹如活塞的运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 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理想条件下,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中的水分分布变化如 图8-1所示。
测水分损失量
接渗瓶 实验场 观测室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隔水板
供水 开关
测筒 径流管
给 水 控制管
潜水位 控制筒
滤层 连通管
径流量 储水瓶 入渗量 储水瓶
地中渗透仪示意图
山区大气降水入渗量的确定
在山区,潜水蒸发可忽略不计。从多年平均 的角度来说,含水层的补给量(大气降水、地表水 )大体上与其排泄量(泉、泄流)相等。由此可知
1.2.2 水库对地下水的补给
一般说来,水库应选址于隔水性能良好的地区,但有些 地区,尤其在岩溶区的水库,渗漏量往往很大,不能忽略。 对同一水库,水库的水位愈高,其渗漏量越大,补给含 水层的水量亦越大。 如陕西某水库(O2)的渗漏情况。
Hale Waihona Puke 表8-1 陕西某水库的渗漏情况观测(1974年)
观测时间
库水位变化(m)
K 式中 称为越流系数[T -1]。对于松散沉积物 b 构成的含水系统,虽然K’很小,但因越流面积 A 很大,因此越 流补给量往往大于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
K
弱透水层 主含水层
b
T
图8-8 越流示意图
1.4.3 越流实例
地下水是江苏省新沂市的唯一水源(约6万m3/d )。开采中 心位于西郊工业区, 降落漏斗在枯水期约32km2(24m等水位线 计算), 丰水期 21 km2 (25m等水位线计算) 。 根据水资源评价结果,本区深层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不超 过5万m3/d ,而自1989年以来并未发现漏斗扩大和加深,只是随 着枯、丰水作季节性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表明开采层的补 给量与开采量处于平衡状态。有趣的是,除了开采层的降落漏 斗外,未开采的浅层潜水也形成相应的降落漏斗(图8-9),说 明越流确实存在。
α = Q / (P · f ·1000) 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一时段来说,排泄量并不等于 同期的入渗补给量。
第一节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都可以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在自然界,一般大气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水多,地下水丰 富。同时应注意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即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地表水也多,且其水量稳定,由此说明地表水和地下水是相关 的。
灌 溉 水 入 渗 补 给 量 ( mm )
80 70 60 50
=1m
=1
=2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灌溉定额 ( m 3/ 亩 )
20 10 0
图8-7 灌水定额与灌水入渗补给量的关系
(以地下水埋深为参数)
m
30
.5
40
m
1.3.2 渠道水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
在河流能够对地下水进行补给的前提下(即河水位高 于地下水位;两者有水力联系),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量 取决于:
a)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
b) 河床透水性; c) 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 d) 河流的过水时间。
河流对地下水补给量的确定:
确定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可在渗漏河段的上下 游A、B断面分别测定其断面流量QA、QB,如果河床的过水
Pr ( P P0 ) Pr 0
当P P0 时 当P P0 时
式中α为某一系数,它是衡量降水补给地下水多少的指标, 称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即
Pr ( P P0 ) 0 当P P0 时 当P P0 时
实际计算入渗系数时,常简单地取为α=Pr /P。
第一节 地下水的补给 Recharge of G.W.
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 问: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图8-2):
活塞式 (Piston type infiltration):下渗水的湿锋面 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一样。 捷径式 (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入渗水沿 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根孔、虫孔和裂缝等) 快速优先下渗。
具体说来,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有:
a) 年降水量的大小 b) 降水组合特征 c) 包气带特征(含水率、厚度、渗透性) d) 地形 e) 植被 如何影响: 降水总量大,降水强度适中,包气带岩性粗和厚 度小,地形平缓,植被较茂盛时,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大 ;反之,降水总量小,降水强度太小或太大,包气带岩性 细或厚度大,地形较陡,植被较稀疏时,降水补给地下水 的量少。
1.4.2 越流
两个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的现象,称 为越流(图8-8)。越流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构成弱 透水层。 根据Darcy定律可计算越流量的大小。假设上下含水层的水 头分别为H1和H2,则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渗透流 速 v)为
H1 H 2 v K J K H 1 H 2 b
水
湿 锋 面
潜水面 ( a) ( b)
图8-2 降水入渗模式 (a)活塞式下渗 (b)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组合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活塞式”入渗 均匀的砂土
实验:在有机玻璃管中装入均质的白色石英砂,向试样管中滴入颜色水或用颜 色水和无颜色水交替方式滴入试样管,观察入渗现象。
特点:年龄新的水推动年龄老的水下移,“老”水在前, “新”水在后。
渗漏量(m3/s)
3.10-3.31
4. 1-4.30
740.00-747.85
747.85-749.65
0.194
0.542
5.1-5.31
6.26-7.8
749.65-751.96
757.41-756.75
0.698
1.700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比较:
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面状补给,补给范围普遍 且均匀;而地表水则可视为线状补给(河流),或局部 面状补给(水库),仅局限于地表水体的周边。 从时间上说,大气降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地表水体 持续时间长,甚至是常年性的。
第一节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 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先来看看大气降水的去向(图8-3)。 很显然,降落到地面的水分不能直接到达地下水面,因为 在地面和地下水面之间隔着一个包气带。入渗的水必须首先满 足包气带的需要,多余的水分才向下运移到达地下水面。为此 ,我们引入一个概念——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所有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因素(降水量和临界降水量 )即是影响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时间为t,则河水的渗漏补给量Ql为
Ql = ( QA - QB ) ·t a) 对于常年性河流,此渗漏量即为河流对含水层的补给量Qr ; b) 对于过水时间比较短的间歇性河流(图8-6)来说,渗漏补给 量Ql有相当大一部分消耗于包气带,故河流对含水层的补给 量Qr远小于河流的渗漏量Ql。
思考题:大气降水与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补给来源 ,从空间和时间分布上二者有什么不同? 空间分布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 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时间上: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或是 经常性的。
“捷径式”下渗 粘性土(空隙大小悬殊的介质)
的结构,试样管中滴入颜色水,观察入渗现象。
实验:在有机玻璃管中装入上下不同粒径的白石英砂和玻璃砾,构成上粗下细
特点:新水可以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不 必包气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水量。
活塞式下渗与捷径式下渗的区别(图8-2):
a) 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 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 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b)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的水分亏 缺,就可下渗补给含水层;而活塞式下渗时,只有全部 补充包气带的水分亏缺后,多余的水分才能下渗到达含 水层。 以上两点对于分析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运移很有意义。
(C)
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沿着河流纵剖面而变化的:
1) 山区河谷深切,一般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季节河水可 补给地下水); 2) 山前地带,河床较高,河水补给地下水; 3) 冲积平原或盆地的某些部位,季节性互补;
4) 冲积平原(下游),常表现为“地上河”。
图8-6 间歇性河流补给地下水示意图
河流对地下水补给量的确定:
渠道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与地表水相似,只是灌渠密度
大,且有时为半挖半填的地上渠形式,故渗漏量相当大。 大型渠道灌溉时输水损失近50%,除了蒸发和湿润包气 带外,相当一部分补给了地下水。
1.4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之间的补给
1.4.1 含水层之间的联系方式
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头差并且有联系通道时,那么水头较 高的含水层便会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含水层之间联系的方式 有: 直接方式(直接接触、天窗) 间接方式(越流、导水断层) 人为方式(导水钻孔) 在含水层与含水层之间的补给中,越流作为一种间接补给方 式,在含水层的补给源中占有很重要的意义。
不论地表水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 关系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