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港台文化期末报告

港台文化期末报告

浅析渗透在港台文化中的方方面面谈到港台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港台的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文化形式。

然而,这里我要讨论的港台文化绝非这样浅显。

我所定义的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香港和台湾这两个群体便是我要讨论的主体。

通过研究,我将从大致四个方面分析渗透在港台文化中的点点滴滴。

一、港台文化之传统文化很多人认为港台人被西化的深,不懂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恰恰相反,在现代社会大陆人被西化的才更深。

港台人其实很传统的,这跟港台的近代历史有关,他们近代其实一直是保持在一种半殖民的状态,所以一直是在外来势力的影响下生存的,但是他们又无能为力,所以就表现的很传统,想从文化的层面把自己跟外来当局者隔离开来,也算是对被殖民者的一种内心安慰。

港台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许多地方,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如下三点。

第一,港台人都有祭祀的习惯,许多人会在家祭关公,在大陆就很少在家祭,最多就是做生意的在铺子上挂个神龛来祭,但是港台基本家家屋里都有。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的洪洞二十一届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著名歌手童安格参与其中,与海内外万余炎黄子孙一起虔诚祭祖。

(材料1)第二,港台一直坚持用繁体字而不用简体字,这也是他们传统观念强的表现。

虽然简体字是由大陆最先推行的,但是之后大陆开放了港台人还是不愿用简体,因为他们认为繁体字最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特征。

台湾当局甚至认为繁体字的称谓有矮化及贬低含义,部分人士称为正体字,可见他们对于繁体字的重视。

同时,繁体字也很好得在港台以外的许多其他地方得到了推广,日本有专门的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自1995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年度汉字”的票选活动,2010年共收到28万多张选票。

(材料11)第三,港台人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相当高,该吃腊八饭就不会吃其他的,还有很多连大陆人听都没听过传统节日,港台人年年都过。

关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方面不
同的文化概念,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对学生而言,有
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在港台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安排适当的文学作品来作为参考资料,以介绍
港台文学发展现状和趋势。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本土文学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道理和艺术技巧。

其次,港台文学课程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

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和理解,不能建立在死板的、简单的、历史上的事实上,它需要深入研究、详细揣摩文学作品背后
的逻辑思维、人文观点和感性中人物的主观情感,以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此外,港台文学课程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自
主获取信息、探究、总结、文学创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实验、活动、研讨、
文学创作、欣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加强学生的灵性发展,让他们有机会发挥个性,根据
不同的讨论主题提出合理的看法。

最后,港台文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组织能力。

要让学生对本土文学有深入
的了解,教师首先要健全课堂安排,和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给学生提出有益又有
价值的文学知识,与学生交流交流,帮助学生探索文学中的秘密和精髓。

总之,在港台文学课程教学中,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及时预备好,
满足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对文学有深刻的理解和发展,促进港台文学的发
展和创新。

课程论文 小说可以这样写 港台文学

课程论文   小说可以这样写 港台文学

小说可以这样写——读西西的《我城》西西是香港实验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我城》作为香港本土意识文学的起点,已经成为经典。

小说以虚构的形式,童话般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社会中最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年轻一代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小说应该是有一个明确明显的主题。

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故事。

而讲故事应该要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有主要冲突和次要矛盾。

故事到达高潮部分时,有荡气回肠之势,给人以深刻印象。

把整部小说的主题凸显出来。

这只是我对小说的一贯认知。

当我看了西西的《我城》,才发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

这部小说不一定要从头开始看。

很多小说,都必须从第一页开始看,否则,就难以理解后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人物又或者那个事件。

《我城》中,你可以从中间读起,取任何一小节开始读都可以。

因为,它是由许多零散的人物和事件组合而成的。

亲人的离去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搬家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我妹阿发写信给邻居也可以当作一个故事。

里面还有不少人物:我阿果、我妹阿发、我姨悠悠、麦快乐等等。

而围绕这些人物又可以展开很多故事。

小说不直接指名道姓地叙述真实发生的事件。

若果要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是:西西的小说不是用相机拍出来的相片,而是用画笔画出来的印象派油画。

作者描写了一处绿色草地和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今天,草皮上站了许多人。

”①P15看到这里我会想到,是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但毕竟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只能猜测是什么事情了。

可能是为上文提到的地震在拍卖募捐吧。

用如写童话的笔法淡化伤感、矛盾。

忧郁。

父亲的离去,没写呼天抢地的场面,没写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茫然慌乱。

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喻成番茄、南瓜。

捆绑棺材的粗草绳被人一扯,像水蛇一般游走。

童话的笔法把悲伤用可爱的糖果纸包裹起来了。

读者似乎看不到沉重的一面。

但仔细想一下,似乎又能从表面看出里面淡淡的哀伤。

这种手法在《我城》中并不鲜见。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第一篇:台港文学论文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林清玄的创作研究【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

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

”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

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

”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2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2

简谈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与了解港台通俗文学兴起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非政治化使大众的消遣娱乐需求得到了解放。

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里,政治理性统治了社会文化生活,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被抑制到最低程度。

而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与香港,有着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标准,政治权力话语的浸染相对薄弱,因此不论对武侠,对情爱,还是对异域风情,都能进行无拘无束的率真描写。

爱情就是爱情,武侠就是武侠,较少有政治话语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金庸、琼瑶与三毛三位作家的登陆,都或多或少被打上商业化写作的印记。

而“商业化写作”的大众文化传播性质,又因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话语的写作方式,给刚刚从文化专制主义恶梦中醒来的国人,以清风拂面的感觉。

金庸笔下的“侠”,个个都是寻情、戏情、护情、殉情的化身,“武”为标,“侠”为本,“武”为形,“侠”为神。

过去,我们谈武论道,以此阐析金庸,奢谈中国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金庸小说几乎成为解释中国文化的启蒙读本;琼瑶高标“纯爱”的旗帜高高飘扬,自然引起广大的少男少女的青睐,也是对以往“以理制情”主义的反拔;而三毛带给我们的则是另一种格局,她的异国情调、异域风情,为久违世界的国人洞开一扇窗牖。

所以他们走红于那个时代,也就非常自然了。

对港台通俗文学的认识从以下多角度分析: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港台通俗文学堪称文化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宝库。

传统的儒、道、佛文化,官场文化,商场文化,平民文化,等等。

与同时期纯文学相比,港台通俗文学偏向于传统和保守,不热衷于追求前卫性和现代性。

它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采取基本认同的态度。

因此,在港台通俗文学中保存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

其一,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它讲究秩序,推崇情操,遵奉温良恭俭让,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弘扬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

港台通俗历史小说在表现儒家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尤其是高阳笔下的人物,从一代明君李世民、康熙、乾隆,到名臣雅士曹彬、唐寅、曹雪芹乃至普通人物,其身上都闪耀着儒家文化的光辉。

港台文学研究

港台文学研究

港台文学研究【摘要】港台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雨历程,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背景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思考空间。

本文从港台文学的早期发展、现代主义实验、后现代转型、本土化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现出港台文学的多元性、创新性和代表性,旨在为深入理解港台文学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港台文学;历史意义;文化传承;多元性【Abstract】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t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stages of ups and downs. Its unique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 context and social background provide 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thinking space fo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modernist experimentation, postmodern transformation, localization pract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demonstrating its diversity, innovationand representativenes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Keywords】 Hong Kong and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diversity【导言】港台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不只是两个地域范畴的名词,也不仅仅是语言、方言、文字交织而成的文学体系。

港台文学与影视赏析论文

港台文学与影视赏析论文

楼主问的是其中的某位作家的作品评论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书,如果要选 一位的话,我就选金庸的《白马啸西风》。其实这部书中的主角陈家洛和香香公主都不是我喜欢的人物,我欣赏霍青桐的情义兼具。我觉得陈家洛太软弱,容易轻信别人,对待感情也不干脆,以至于他最终辜负了两个绝世无双的好女子:香香公主和霍青桐。我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喜欢,我觉得金庸先生塑造的这几个人物形象和萧风、杨过、令狐冲等比起来,过于单薄,可是渐渐的,却也觉得这些不完美的人物形象也是很值得人回味的。如果陈家洛能够像杨过、萧风一样大气,豪放,那也许结局就会是另外一样,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造就了几个主角间感情的百转千洄,也造就了最后的令人叹息的结局。也许这就是人生,虽然书中的事情和我们相去甚远,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却是我们今天也不能避免的无奈。所以,人物个性的缺点 反而使书中形象更加饱满,这是我喜欢此书的第一个原因。
其他的我喜欢的书也有很多,梁凤仪、三毛都是我崇拜的作家,不一一赘述。
关于分类,我想应该还有其他很多情节类型的,比如倪匡的卫斯里系列,或者当代的情感随笔小说,可是我看的不多,了解很少了。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港台小说的一些想法,当然我想能够写出书来的应该都是很不错的作家,我的观点也只是针对我看过的书的感想,不能以偏概全嘛。
其二:我很喜欢金庸先生的文笔,在很多书中,他都有一些很棒的句子,尤其是此书中的“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
正是这首诗让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本书,虽然这诗完全不能和古代很多著名诗词相比较,可是配合着故事情节,这首诗让我感慨万千。
关于武侠小说,我实在想不出怎样的心思才能写出这样好的书来,和今天的很多书比起来,那个时代的武侠小说情节千变万化,正是作家的妙笔生花,创造出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武侠世界,“江湖”“侠义”成就了我们对这个武侠世界的无限遐想,但其中也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儒家、道家、佛家的观念,我很佩服能写出这些书的人,尤其金庸先生,他以独特的视角在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让人耳目一新。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台港文学研究”期末总结陈映真与他的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传统里,“乡土”主题的创作可谓历久而弥新。

关于“乡土小说”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寒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未对“乡土文学”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尽管描摹原乡题材的作者背景、年岁有异,怀抱亦自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却共享不少叙事抒情的模式:或缅怀故里风物的纯朴固陋、或感叹现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忆童年往事的灿烂多姿、或凸显村俚人事的奇情异趣。

六七十年代美、日资本不断向台湾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层渗透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陈映真认为台湾正“处于文化解体、生态崩溃、精神荼毒的过程中”。

城市是首先受到资本浸淫的地方,所暴露的问题也最为明显。

他急切地要批判殖民体系、资本社会的种种弊端,但他却又避开对都市生存状况的直接而深入的挖掘,转而描写跨国企业下的世态人情。

事实上,这正是陈映真思考当代殖民体系下、都市化进程中的台湾问题的独特视角。

陈映真的小说,如果仅仅从具体的乡村或乡村人物去理解,大概很难说是所谓“标准”的乡土小说。

然而,正是陈映真,他把“乡土”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以表达中华民族对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诉求。

《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出狱后写的首篇作品,复杂的题材和深刻的寓意别开生面,标示着他进入乡土文学创作期的转折。

小说以女秘书刘小玲与林荣平、詹奕宠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以跨国公司老板在台湾超越经济的渗透为背景,来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了台湾社会!工商化、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病态,也涉及到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走向,从中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回归乡土的愿望。

【最新2018】港台文学赏析-范文模板 (23页)

【最新2018】港台文学赏析-范文模板 (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港台文学赏析篇一:港台文学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 台属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 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 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 3、70年代的乡土文学? 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 成就:? 1、强大的作家队伍? 2、一批好的作品? 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 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 201X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作者】黄曼君/喻大翔【作者简介】黄曼君,男,1935 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喻大翔,男,1957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香港岭南大学兼职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台港澳文学在20世纪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中华文学史的时空构架,探讨了建构民族的、国家的宏观新文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互补价值/台港澳文学/大陆文学/中华文学史一无论从地理学、历史学还是文化学来看,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841、1887和1949年以后,这三个地区与祖国大陆发生了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地缘的阻隔。

文化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潜隐和复杂一些。

台港澳三地与大陆共植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以此为根基共同经历了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风风雨雨,但在如何阐释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和创造社区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两岸四地均有深层错动和表层现象的差异。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心灵史,也是社区文化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独特的语言演示。

随着香港的回归,随着20世纪的行将结束,随着我们对上述三地文学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尤其是那些立场公正、体系宏大、史论兼备的文学史著作,不再以大陆为本位,而是以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为本位来建构的话,那么20世纪的中文文学史就是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共同创造的白话文学史,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没有偏倚的民族文学史和国家文学史。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系统反映和概括本世纪四地文学各自发展又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和真实面貌。

用上述眼光看大陆已经出版的新文学史,现代的也好,当代的也好,总体的也好,分体的也好,不是以大陆为研究对象,就是以台港为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一种社区文学史。

由于观念、资料和方法等原因,有的甚或可称为畸形的病态的文学史,这自然影响到我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宽广胸怀、宏大气魄和学术水准,尤其不能适应汉民族历史的巨大变动、四地文化和文学精神的内在运转与交汇。

港台文学论文

港台文学论文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姓名贾明明班级市场营销11102学号2011012385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

”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是白先勇创作的特点,但感伤主义更具个人色彩,作家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乡愁形象来表现。

本文试着从作品中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乡愁去进一步挖掘作家内心深处的感伤情怀与实质。

白先勇创作的三大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

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伤感主义色彩,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几乎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构成白先勇作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作品中所突现的“乡愁”——怀念祖国、故乡、亲人的无限哀愁。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家如此深有感触?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呢?近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化,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一部分的中国人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理解就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后来美国经济的强行侵入,使得台湾的经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一些人就对台湾产生了一种茫然的心态,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成了所谓的“无根的一代”,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无限寂寞孤独的“乡愁”。

他们身处异国,但经常怀念的却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祖国、亲人、故土。

所以在台湾的某些作家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绪,曲折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沉的民族感情。

而白先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作品中的乡愁是通过各类人表现出来的,下面就他的作品来试将人物归类。

一类是台湾上层人物表现出来的“乡愁”。

在《游园惊梦》中,钱夫人的“感伤”,她虽然到了台湾后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大陆的东西,对南京的一切总是难以忘怀,口中总不离南京,常常用台湾的的东西与大陆的东西来对比。

在穿衣服上,尽管衣料旧了看起来不够亮,但一想到是从南京带出来的就宁愿用它来裁衣也不愿意到鸿翔绸缎庄买份新的。

台湾文学研究论文

台湾文学研究论文

台湾文学研究考察文章姓名:张艳华班级:对外汉语一班学号:20093640131灵与肉的挣扎——可悲又可恨的交际花尹雪艳【摘要】:白先勇的作品《永远的尹雪艳》中塑造的著名交际花尹雪艳可以说既是一个“精灵”,又是一个“魔鬼”,她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

作者在作品中对她基本没有什么心理描写,尹雪艳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感情,但是其实她的内心存在过灵与肉的挣扎,这种灵与肉的挣扎表现出了她的矛盾性。

本文将从作者对她外在的一些描写中探寻尹雪艳内心灵与肉的挣扎以及尹雪艳身上的矛盾性。

【关键词】:尹雪艳;灵与肉的挣扎;矛盾性一、可悲的“精灵”,灵的挣扎尹雪艳是上海百乐门时代著名的交际花,她迷倒了众多的男士,这些上海洋场上的男士对她可以说是趋之若鹜。

作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有些荷包不足的舞客,攀不上叫尹雪艳的台子,但是他们却去百乐门坐坐,观观尹雪艳的风采,听她讲几句吴侬软语,心里也是舒服的。

”③通过这样简短的描写我们就可以看出尹雪艳在交际场上的吸引力,至于尹雪艳吸引人的地方,谁也说不清,但是她有一张“神奇”的脸——永远也不老。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用了一句“尹雪艳总也不老”,她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永远的那么鲜艳。

作者还通过描述其他人的变化来突出尹雪艳的永远年轻,像“当年替她捧场的五陵年少,有些天平都开了顶,有些两鬓都添了霜”。

她就像是一个“精灵”给那些从大陆到台北来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尹雪艳能让那些太太们把十几年来不如意的事一股脑儿抛掉,能让那些出入的男士在心理上回复不少优越感,她把来到公馆的每一位客人,不分尊卑老幼,都招呼的妥妥帖帖。

这样一位能给大家带来那么多的快乐的人,我们能说她不是一位“精灵”吗?而且,这样一位“精灵”看起来没有任何烦恼,因为不管人事怎么变迁,她一径是那么浅浅的笑着。

而且大家有什么烦恼都来找她诉说,而她也总能把大家那焦躁的脾气一一熨平。

但是,从作者对尹雪艳的外在的一些描写中,我却感觉到尹雪艳的悲凉。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台港文学结课作业)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台港文学结课作业)

台港文学研究结课论文金庸小说研究班级:汉语1001班学号:1501100106 姓名:袁满摘要:金庸,一代武侠大作家,其作品声明远播,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普遍喜爱。

其作品主题鲜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推崇。

本文拟从武侠讲史,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丰厚的文化底蕴三个方面对金庸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词:历史意识、武侠与爱情、文化底蕴读金庸的小说,能给人一种很过瘾的感觉。

金庸的小说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变幻莫测,犹如精神的磁石,艺术的迷宫,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魅力。

金庸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创作的15部小说,就情节设计而言,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这是难能可贵的。

刚开始读他的武侠,就是简单的向往那种书中描述的大侠生活——仗剑天下,快意恩仇;睥睨天下,贼寇风逃;白马轻裘,大漠孤烟;侠骨柔情,红袖添香。

心中也曾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做那样的人,活出一个精彩人生,谱写一曲爱恨情仇。

可是随着渐渐地长大,我对人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我再读金庸小说的时候,就发现了小说中不仅有侠骨豪情,还有刀光剑影、阴谋诡计、生离死别,更有民族大义、舍身成仁。

我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侠客,但正因为这样,我反而对书中的生活有一种憧憬。

现在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金庸。

一、武侠演史今之论说金庸者,多谈其继承侠义小说传统的一面,而很少有人谈到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讲史演义的深厚传统。

这是一个研究视野上的阙失。

作为民间话语的侠义小说,一向重视演“义”,即使以包公案为核心的《三侠五义》也如是。

但因武侠“快意恩仇”的思维方式和“自我了断”的社会行为,已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难以表现现实社会的种种恩怨是非,必然会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这也决定了金庸小说里充满了历史意识。

金庸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康熙朝,《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乾隆朝,《连城诀》为清末。

香港台湾当代影视文学研究

香港台湾当代影视文学研究

基础教育(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准考证号码:013509211756香港台湾当代影视文学研究李凯和二○一一年四月视文学进行研究:“影视文学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既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又可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这是以往任何传统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更新,怎样在繁忙的都市里让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更快的了解文学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于是影视文学的出现受到了大众的青睐,与此同时为影视文化增添多元素色彩的香港和台湾两地就成了我们不能遗漏的研究对象,港台两地以他们不一样的角度取材于文学名著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以贴近观众视角和娱乐生活来加重影视文化的娱乐性生活性创新性[1]。

作品与香港影视文化也有着不同之处。

一:《海角七号》2008年,《海角七号》扭转了台湾影视行业多年的低迷,成为最走红的中国台湾本土产电影,其台湾票房超过4亿新台币,创下台湾华语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并且,该片还获得多项荣誉,在拿下日本亚洲海洋影展首奖后,该剧正式结合文学素材进行的大胆创新,为剧情增加了很多文学色彩同时反映于生活中受到观众一致认可。

……综合上所述对港台两地影视文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影视文化在香港和台湾两地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创新思维结合名著史书打造的影视文化更多的侧重于搞笑颠覆制作或生活爱情的唯美为视角,狭义上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底蕴在影视中的传播作用,但在影视文化的精神传播上也对其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为文化框架以外的娱乐生活人文生活添加了更加璀璨的色彩,同时它以电影传播为媒介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也起到的传播文化的伟大贡献,对推动影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发展势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香港、台湾的影视文化在今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并对其影视文化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注释:[1]百度资料库[2]宋家玲.电影学前沿.传媒大学[3]孙慰川. 当代台湾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孙莱祥,周洪林.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太重基础的反思.中国大学教学,2002(2):6-8[5]郭跃.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丛书.第三辑.人民出版社[6]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1] 《电影概论》[2] 《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L)》--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丛书(第三辑)[3] 《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影视文化全息书丛)[4]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5]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代影视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6] 《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文化与影视文化研究文集》(1版1印全新)。

港台文学论文

港台文学论文

从《红玫瑰与白玫瑰》简析张爱玲【摘要】张爱玲《私语》中说:“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都在这里了。

因此对于我,精神与物质上的善,想来是打成一片的,不是像一般青年所想那样灵肉对立,时时要起冲突,需要痛苦的牺牲。

”在她眼中,剖析现实,非黑即白,如果是喜欢,那就不管是什么,便喜欢了,不分对与错,不分苦与痛;如果是讨厌,那便是讨厌了,不分善与恶,不分甘与辛。

这样的人,作为女人,让人欣赏,也让人叹息,而作为作家,她的惊艳才绝,她的独特性情则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张爱玲经历才情文字特色悲剧意识胡兰成(一)《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第一篇便是《年轻的时候》,所谓年轻,便是青春了吧。

今年出了部电影《左耳》,出自饶雪漫笔下,里面人物的年轻,大概是现代年轻人的梦想,张扬,热烈,又恨又爱。

里面有一句话:“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然后有人在微博上问:“没爱过,是什么?”我留言:没爱过,不过一场误会。

《年轻的时候》中的潘汝良与沁西亚,《创世纪》中的匡潆珠与毛耀球,或者《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与娇蕊,爱情的起初都不过时误会,误会了命中注定,误会你情深几许,误会你我终将白头偕老。

汝良爱上沁西亚,却一直否定这份情意。

“他别误会了,像她一样地误会了”(《年轻的时候》)。

潆珠对毛耀球怦然心动,在毛耀球面前欲拒还迎。

“潆珠忽然有点怜惜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对于他,是对于这件事的怜惜。

才开头……也不见得有结果的。

她就是爱他,这事也难得很。

何况她并不。

才开头的一件事,没有多少希望,柔嫩可怜的一点温情,她不舍得斩断它。

她舍不得,舍不得呀!”(《创世纪》)振保与娇蕊恋情萌动,振保在最初却是保持暧昧而不靠近。

“他喜欢的是热的女人,放浪一点的,娶不得的女人。

这里的一个已经做了太太,而且是朋友的太太,至少没有危险了,然而……看她的头发!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她,牵牵绊绊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笔下的青春,不管是汝良,还是潆珠,亦或娇蕊,不过是飞蛾,迎着烛火去了,燃尽了,心也就没了,累及终生。

港台文学论文

港台文学论文

论琼瑶的言情小说及其爱情观摘要;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财富,生活诗意的一个源泉。

在这一块优美动人的天地中,人的激情、风度、高尚情操、人格力量更易于得到充分的展现。

正因为这样,以刻划人性、展示人的灵魂为己任的文学无不竞相在此寻幽探胜。

在大陆风靡一时的琼瑶,可说是台湾最多产的言情小说家。

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她的小说及爱情观很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关键词:琼瑶言情小说女主角爱情引言1963年,琼瑶出版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窗外》,顿时引起了读者对这位女性作者的好奇。

从那以后,琼瑶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了“琼瑶体”系列小说,据统计共有64部之多。

在青少年学生中引发了普遍的“琼瑶热”,特别是在大陆。

琼瑶的小说属于典型的“纯情”类言情小说,爱情是主题、主线和主干,不涉及重大现实和社会问题,同时又典雅含蓄不涉及色情,正好吻合了转型时期大陆读者的阅读需求,琼瑶小说的时运可谓是得天独厚。

二十世纪80年代的大陆言情小说,真可谓是一片琼瑶的世界了。

琼瑶以处女作《窗外》一举成名,之后的作品数量更让她荣登20世纪80年代言情小说多产女作家之首,并在两岸三地掀起一股琼瑶热。

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

但琼瑶开创的女性视角叙述方式,使看与被看的主体颠倒,仍成功将琼瑶的言情小说推向了一个经典的位置。

一、琼瑶作品及其特点(一)琼瑶的成名作《窗外》是一部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江雁容是典型的“琼瑶少女”,聪慧、敏感、忧伤。

在家里不受宠爱,喜欢吟诗做赋,舞文弄墨,而数理化成绩却很差。

这个孤独的少女爱上了她仰慕的老师——风度翩翩的康南。

这是琼瑶本人刻骨铭心的真实经历。

在江雁容眼中,康南有潇洒的风度和旷世的才华,更是她单薄灵魂的寄托。

然而,年龄的差异,世俗的冷眼以及家长的大力阻挠,最终拆散了他们,江雁容失望了,康南绝望了。

对于主人公来说,爱情的流逝成了生命的最重要价值,而读者也被这优雅的悲剧所打动。

“窗外”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琼瑶意象”。

港台电影欣赏论文

港台电影欣赏论文

台港电影欣赏结课论文记得当初在选课时,同学就极力的推荐影视文学这门课,主要的原因是这门课程的上课内容便是看电影,所以我在同学的推荐下果断的选择了这门选修课。

或许也因为是这个缘故吧,我刚去上课时也不知怎么当回事,只觉得看看电影就好的课会有什么好学的呢?但是,上了完课后我发现,在你的课堂上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去看电影、如何从文学的角度欣赏一部电影,更多的是从对电影的理解及电影本身的寓意中明白许多社会中包含的处事哲学。

在我经常看到的港台作家中,最喜欢的无疑是周星驰了,说到星爷,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号称一代喜剧之王,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代宗师。

正是这样一个不世奇才,带给我的童年无尽的欢乐。

小时候就开始看他的电影,那个时候看不懂,现在勉强看得懂了。

勉强看得懂......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才叫深度,才叫内涵,这是很抽象的词,但是现在我想说的是星爷的电影真的很有深度,我觉得他的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可以深度解读的文化,比如说《喜剧之王》,我觉得那部电影讲的就是他,他的自传,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看懂了那部电影,每次看那部电影总是给我新的感觉,新的体验,给我一种新的人生的看法,正如影片最开始的那个场景,“努力,奋斗!”这不是说说而已,生活总是最具想象力的编剧大师,可以让人生这部电影变得更加的波澜起伏。

影片中的尹天仇是一个被生活玩弄的小人物,但是他从未妥协,每天都在积极的准备自己,影片中尹天仇早上起床时照了一遍镜子看看自己的形象有哪一点没有做好,而后开始内心积极现实残酷的一天,为了一个龙套角色而奔波,最欢喜的莫过于有一两句对白,总是在周围人的嘲笑中不断的奋斗。

每当我看到影片中他去拍戏演死尸那里的时候总是给我不一样的体会,当他死来死去死不了被导演骂的时候,那尴尬的一句“ 因为我设计的这个角色是比较调皮的,所以我内心潜在的台词呢是我不想死”这简单的一句台词表现出了多少生活的悲哀。

当他被质问“ 跑龙套也找个专业点的”那表情是那样的尴尬,为了一盒盒饭而被那个送外卖的侮辱,去教几个不入流的妓女演戏,而被骂作死跑龙套的,这是不是更是一种奇耻大辱呢?当自己好不容易可以做男主角的时候却被告知“你还是走吧”当时那木讷而又失落的表情,当别人把剧本从他手里硬生生的拖走,那剧本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刮痕,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大起大落,实在令人唏嘘。

台港文学鉴赏论文

台港文学鉴赏论文

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台湾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以他的独特性,与大陆生活的差异性使得他在中国文学界中处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上。

而台湾的乡土文学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那么究竟什么是台湾乡土文学?网络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以台湾本省作家为主要创作人员,在继承与发扬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基础上,强调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并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被称作台湾乡土文学。

我虽然赞同政治因素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不主张将文学政治直接挂钩,跟何况今天的论题当中有“情结”二字,所以今天我想聊聊不政治的,客观的,可能也参杂着自我感性的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我的书籍阅读量并不大,台湾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但之前我曾阅读过一本台湾文学作品,是杨渡写的《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如今想来,恰好这部我唯一读过的台湾作品,应该也算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书写了作者一家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

用鲜活的全景画面,给大陆带来了那对岸的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

作者虽然将书名冠以“一百年”这个大概念,但是全书却通过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

有一个网友对这本书的评论令我印象最深:“颠倒迷错,流浪生死,我们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里流浪的人!哪有什么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都不过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儿!”这部体量宏大却这着眼于民间生活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绵延的亲情与血脉,流淌的辛勤与汗水。

这便是台湾乡土文学给我的最初的也是最直击人心的力量。

以上是我印象当中零碎的,松散的,简单的对台湾乡土文学和情结的看法,那么接下来,我想系统的讲一讲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台湾的乡土文学经过了一个坎坷的历史发展。

虽然文学政治不挂钩,但是文学的总体趋势仍然和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港台文学论文

港台文学论文

鲁迅与金庸:我们的文学更需要谁?关于在文学上,我们是更需要鲁迅还是金庸,这要上溯到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度。

古人认为“诗言志”、“文以载道”、词表达性情(抒情的作用),又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说法。

就是说,文章(包含大量的政论文)地位是很高的,足以载道;诗呢,用来表达志向的;词,就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它们同为文学,却又不同的地位。

再说小说,在古代的“七分法”到“四分法”(从甲乙丙丁到经史子集),小说从没有收入到地位末流,一直不受重视的。

“四部”当中,只有“经史”的地位高上,而“集部”在最早就是古代(春秋)的诸子百家,魔幻小说(从山海经到西游记)、演义小说(隋唐、封神到三国)、绿林文学小说(魏晋志怪志异、唐传奇到明清绿林、再金庸等的武侠小说)到后来的俚俗小说(元曲、明代剧本等),再写实小说(金瓶梅至红楼梦);在这样的发展中,小说一直处于“民间”的地位,“偏安一隅”。

而鲁迅的成就,我认为,鲁迅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对于学术史、思想史的贡献。

(自我认为,鲁迅在纯文学的路子上不及周树人如隐士般的冲淡平和)金庸则是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

他们地位的差别其实就是文章和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差别。

鲁迅所处的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的变革。

而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文学界的旗手。

鲁迅所领导的这场变革暴风骤雨般地扫除了中国文化界长久以来的许多弊病,把外来的先进文化引到了国人面前,使中国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这样的功绩不容抹杀。

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开始在享受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同时,开始了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换句话说,新文化运动教会了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于是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新文化运动。

他们逐渐发现在这场文化变革中,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否抛弃得太多了。

而金庸小说在这时的出现正好迎合并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这种思潮。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具有一般通俗读物的奇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小说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台文学结课论文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班级:中文092班姓名:赵玉伟学号:20091314216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摘要:1999年,小说集《杀夫》入选“台湾文学经典”,更确立了它在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李昂个人创作的高峰,还成为台湾文学作品中外译文最多、国际影响也最大的经典之一。

知名学者王德威认为,这部小说借一桩谋杀亲夫的血案,大胆暴露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残酷无情,它对性及性暴力的露骨描绘,也可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他还指出,由于美籍葛浩文对《杀夫》的译介和宣传,李昂可能是唯一在国际引起注意的台湾女作家;但比起大陆王安忆、张欣欣、张洁前几年在国外的风光,李昂还是相形见绌。

他认为像李昂这样的作家如果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大陆从事写作和发表的话,她将会得到更大的国际声誉和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杀夫》;性与饥饿;女作家李昂的《杀夫》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

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于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征。

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

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

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

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

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

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多不平等一样。

李昂的《杀夫》主要突出的两个主题,就是性与饥饿。

性与饥饿对人的意义或许可以用“食色性也”来表达。

它触及的是人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

在性与饥饿的本能面前,人总是变得脆弱,变得原始,变得粗暴。

很难想象一个女子在小说中竟能如此大胆的披露这么多的关于性的描写。

那些细致的粗略的性的暴虐与侵犯,却又并非是为了达到商业的需要,为了引起人们的性幻想,而纯粹确是情节,故事,主题的必需。

这文中的性不是美妙的,甜蜜的,缠绵的,引人遐思的,几乎尽是残酷的,屈辱的,血腥的,原始的,混合着女主人公的血泪。

林市在故事开头的叙写中曾不断地向邻人述说自己的噩梦,恐惧和慌乱。

这番述说,邻人的表现,林市的遭遇尽与祥林嫂如出一辙,而这段描写竟似完全由祥林嫂丧子后的对邻人述说照搬而来。

莫非李昂的《杀夫》很受鲁迅《祝福》的影响。

这林市活脱就是另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再版。

而从李昂在文中所写及的“无意识的杀人团”,几乎可以确信是从鲁迅那儿获得灵感。

文中以阿罔官为首的簇边妇女,生活艰苦,在可果腹中并无多少可供她们娱乐的,于是邻里的隐私便成了她们的谈资,而其中最可感其兴趣的,就是关于性方面的流言。

她们的那种欲言又止的述说,那种兴奋的倾听,皆可回味。

然而其中又含有各自性不得满足的怅然与嫉忌。

于是,流言变成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和对当事者人格,尊严的侮蔑。

其中或可琢磨的是阿罔官这一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年青时即守寡的老太婆。

最喜人前拨弄是非,她与林市的关系起初是很暧昧的,这暧昧中给林市一丝或可捉摸的温情。

这个经常找林市聊天,给林市治伤的药,告诉林市许多做人的大道理的,却是带给林市以怎样的致命的伤害!这是一个对性有着执着,疯狂,变态的欲念的老妇形象。

然而她这本是封建残余思想牺牲品的她,却走上了迫害其他妇女的道路。

这个老妇人,经常偷听陈江水对林市的蹂躏,以此满足自己深存多年的性的不满足,然而这样一个性渴的老女人,却会以上吊自杀来证明自己守寡的清白,这样一个以嗜听他人做爱的呻吟与尖叫的老女人在背后却又无端的恶意诽谤与侮辱着林市。

使本来遭受非人待遇,尝尽无数艰辛与苦痛的林市在众人面前变做一个淫妇,一个贪欢,懒做的形象。

给林市以致命打击不止是阿罔官的彻底的失之以信任,甚至她背后的肆意凌辱。

而是连带着的对林市母亲的嘲骂与侮辱。

本来要去找阿罔官学缝织的林市在门背后知晓了这一切,甚而确证了自己母亲的死。

林市的精神世界开始崩溃,再信了人间之为人的一切冷漠与无情。

包括族人的催逼,杀母,弃林市于不顾,包括自己的丈夫对林市的兽行,不人道,包括这原本以为可依靠甚而曾是其救命恩人的阿罔官的背叛与抚弄。

林市对人的幻想彻底幻灭,唯一的亲人,母亲的魂灵开始下意识的召唤自己离开这非人的世界。

然而,这书中并非仅是停留在人群对林市的排斥与冷漠中,林市最后走上绝路并非在其对人群的彻底失望后。

当自己所养的小鸭被陈江水虐杀,她唯一的对物的精神寄托也被剥夺与扼杀了。

这之后林市的幻觉与杀夫就合情合理了。

确乎这世界未给她留一条活路。

而她是苦苦的挣扎过,甚至也曾想融入人群的世界,然而她却不能,或许因着其生命中的纯真,终被抛弃于世界之外。

从书中开头叙来(因是倒叙),可知林市结果,竟未得一人同情,有的只是《示众》中的围观与众人的不解与嘲弄。

除了性之外,还有一个人生的困厄:饥饿。

饥饿的阴影似乎笼罩了林市的一世。

幼时,因父亡,母子被族人赶出家门,讨饭乞生,捱尽饥饿的苦。

林市的母亲也是因为饿了几天,受了人家的白米饭团,咀嚼中任人奸污,被视作伤风败俗,以奸夫淫妇处以死刑的。

林市虽每遭丈夫的折磨,然而每当丈夫拿回好吃的来,林市仍总是欢喜。

及至后来,倔强而任性的林市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论丈夫如何磨折她,始终咬紧双唇,任唇裂血流,仍不肯尖叫出声,心中誓定不做他人的笑料与谈资。

林市开始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肆虐中的紧咬牙关,从丈夫的弃离甚至残酷的试图以给林市断粮来戏弄林市,逼林市屈服时,林市仍未屈从。

林市以从前丈夫赌博赢来打赏她的几个铜板,在四处替人做工而流言阻其成事终至乞讨的境况中,买了几只小鸭,妄图以此来维持生计并以精神支持时,遭到陈江水的戕杀。

而在唯一的精神与物质的出路俱已断绝之后,林市在幻梦中走上了杀夫的绝路。

在文中还有一处值得提说的,就是通篇所弥漫的一股神秘而原始的气息,那种迷信,传说的浓烈的色彩,从其中几个很典型的细节可以看出来。

其一如陈江水杀猪的猪厂门前,有着祭兽碑,在阿罔官上吊被救后拜吊死鬼,以及各种迷信习俗与传说,给文中很多诸如陈江水的死,林市的杀夫等二主人公命运埋下伏笔。

虽不很信服,甚或觉之其相较其他沉重主题的无意义所在。

然而在《杀夫》环境中,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尚可起到一种营造思想,精神,人物命运大环境的作用,很可取也非常必要的。

《杀夫》中将一种愚昧而封闭的文化氛围营造得很到位。

先是林市少女时代所在的林家祠堂,母亲为了获得几块充饥的饭团,与过路的一个军人睡了一晚,平时对她们孤儿寡母视若无睹的族人此时发现了他们的职责,把寡妇的未能守身如玉视为奇耻大辱,被一阵毒打之后,林母从此抛弃林市,不知去向。

长大后的林市被叔叔嫁给陈厝的杀猪人家陈江水为妻。

陈江水似乎天生对林市充满了恨意,或他以为用猪肉与林市叔叔交换得来的林市也不过是长了一身女人肉的物,于是对她蓄意折磨,在她身上发泄了兽欲之后便赏她一点食物,抱的就是一种“饲养”的心态。

林市的不幸并不为人所知,陈厝地的人们早就将“女人为低男人一等的物”这种观念视为理所当然。

在他们眼里,陈江水除了粗暴一点,本来无可厚非,倒是林市得了他莫大的护荫,才过上了可大块吃肉且不用忙乎很多家事的好日子。

于是井边洗衣服的女人们时常以林市为碎舌的谈资,其中阿罔官更是扮演了造谣生非、传播绯闻的高手。

整部小说将“性”与“食”(饥饿)紧密连接,就性别与权利的关系而言,传统社会男性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依附男性生存的女性只能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

弱势的女人为了解决“食”(饥饿)问题,只能以身体来换取生存资料。

相对于林市的肚子的“饥饿”,陈江水对于“性”的索求似乎也是迫切的“饥饿”,他对女体的要求贪得无厌,他每次“杀完猪后回来要她,这已经成为习惯”。

这对男女被还原到欲望的原始层次,展开奇特的共存共亡的关系。

《杀夫》透露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法律,及经济地位的操控。

这种仇视女人的态度以性的暴力行为演绎出来。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吃或说这两大口腔功能,林市都无从满足。

她的痛苦不只是没得吃,更来自有口难言。

而她在夜半时分被丈夫的性虐待后发出的声声嚎叫本来是控诉暴力的残忍,却被邻居阿罔官恶意歪曲成叫床的丑闻。

阿罔官这个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们都是由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转化为男权社会代言人。

她们都是积郁很深充满怨恨心理的下层愚昧女人。

她们对男权文化的反抗是一种被扭曲的行为,因为她往往把矛头指向其他不幸的女人,她既是散布谣言的饶舌妇,又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是病态文化生长出来的一颗充满生命力的毒瘤。

阿罔官由于长期得不到肉欲的满足便将林市看成仇恨的对象,怀着阴暗的心理窥视林市与陈江水的性事,又在与其他妇人的蜚短流长中大肆渲染以获取类似“口淫”式的满足。

乡里形成的议论系统,成为无形的帮凶,看似无色无味的言语,其杀伤力一点不亚于那把晃动在林市床边的杀猪刀。

林市周围墨黑沉重的伦理社会是一张无从逃避的野蛮粗俗的网,她遭受了种种迷信的恐吓和歧视,各种不怀好意的嘲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胁迫。

陈江水动辄操起他的杀猪刀作为男权的旗帜,企图通过对女人的践踏和侮辱达到对“人性”的否定,从而建立一种冷冰冰的秩序来运作男人至高无上的权威欲望。

心力交瘁的林市经受不住这种血腥阉割,在神经错乱的恍惚中,她杀死了睡熟了的陈江水,疯狂地将他杀猪一般剁成了肉碎总之,林市走上杀夫之路是被现实所逼的,她别无选择,这一悲剧形象令人惋惜,是几千年的封建毒素戗杀了无数个向林市这样的善良妇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