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疑难杂症是指临床上病因不明,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疑
难杂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介绍三个成功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实验案
例。
实验案例一:
患者小李,男性,40岁,主诉多年来出现疲乏乏力、食欲减退、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就诊过程中,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中医医生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气虚弱的疾病。
遂
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每日服用一剂。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体力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以上三个实验案例都是通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获得成功。
补中益气汤是一
种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脾胃、提高机体能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相信脾
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运行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补中益气汤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使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等药材。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药材,具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的作用。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止汗的功效。
茯苓是一种
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材,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平衡。
这些药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补益脾胃、调节气血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有效方剂。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机体
能量和免疫力,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每个人的体质
和病情各异,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有是证,用是方
谨遵辨证论治之大旨
1低血压症﹙清阳不升﹚2便血﹙清浊相干﹚3眼睑下垂﹙气虚无力上提睑肌﹚4重症肌无力﹙中气虚陷,清阳不升﹚5卵巢囊肿﹙中气不足,囊肿下坠﹚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清气不升﹚7下肢静脉瓣功能关闭不全﹙脾虚无力﹚8腘窝囊肿﹙清气不升﹚9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如颜面背部疖疹,中虚无力透邪外出﹚10代谢综合征﹙尤其是瘦人发生一般是中气虚弱,代谢无力﹚11可将子宫三度脱垂复原12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见肝脾肿大者,﹙如可用复元活血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效佳﹚ 13抑郁症或神经官能症者,﹙多系脾虚肝郁,以脾虚为主或者说先有脾虚后现肝郁气滞象。
﹚14中耳炎见伤口久溃不敛者。
﹝脾气虚不主肌肉﹚1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咽中小舌头下
垂﹞16尿血﹝脾肾两虚,寒湿内泛,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
﹞17头痛或伴耳鸣﹝神经性,一般表现为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或加重,呈空痛,伴全身乏力等清气不升象
﹞17慢性咽炎﹝脾虚生痰,肝旺气郁,痰气互结,补中益气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18.慢性前列腺炎﹝脾肾不足,寒滞肝脉,补中益气汤合暖肝煎或天台乌药散加减﹞19.慢性结肠炎﹝脾肾不足,气阳亏虚,清阳下陷,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20.高血压病﹝脾虚肝旺,夹痰上扰,补中益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1.慢性疲劳综合症﹝两本不足,气阳虚损,补中益气汤合保元汤加减。
﹞22.不明原因的低热症﹝脾胃受损,气虚发热﹞。
『常用方剂』补益汤补气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常用方剂』补益汤补气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气虚所致的表虚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脉虚弱等症候。
本人受到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对补中益气所写歌诀(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的启迪,在治疗多种杂症过程中应用补中益气汤取得良效,现总结如下。
一、久治不愈的哮喘:哮喘一症,甚为棘手,若要彻底治愈,确属不易,常常是发作时治疗,缓解后停用,这样反反复复成了终生难愈之症。
哮喘发病与肺肾的关系甚为密切,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而由风寒、痰饮、火邪阻塞于肺,致肺气失于宣降者属实;因素体虚弱或病程日久,元气亏损,致肺气失主,肾不纳气者属虚。
在治疗时病程日久而以喘症突出者,补益中气为主,佐化痰,或清痰,或涤痰之法。
喘者为气促不足以息之谓,之所以要抬肩,是频频提气以自救,若中气充足,则能使肺开合有力,不存在喘促之症,故临床上每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遇寒而喘咯稀痰加半夏、干姜、细辛;遇热而喘者加清热化痰之品,如沙参、麦冬、百合等;若喘而痰多者加葶苈子、白芥子、牡蛎等。
例:祁某某,男,60岁。
患者有咳喘病史2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气喘加重,遇热喘甚。
症见:面唇黧黑,消瘦,动则喘促,张口抬肩,说话气短无力,不能行走,大便时溏时干。
考虑患者久病必虚,中气不足,故投补中益气而时时提气。
处方:升麻10g,柴胡15g,生芪80g,白术25g,当归20g,陈皮10g,红参10g,北沙参30g,五味10g,百合50g,大枣15g,生草6g,山药30g。
服药后咳嗽症状减轻,但仍然喘促痰多,加葶苈子30g,共服30余剂而愈,以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二、眩晕:眩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补中益气汤所治者是气虚血亏、清阳不升所致的眩晕。
凡老年动脉硬化、大脑供血不足、低血压、低血糖等病证均有较好疗效。
例:李某,男,42岁,教师。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补益中气、调和脾胃、益精生津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加味,以增强药方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且有效,下面将对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补中益气汤加味在治疗脾胃虚弱方面表现突出。
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肠胃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加强治疗脾胃虚弱的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加入熟地黄、黄芪、党参等药材,可以增强药方的滋补作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气血不足方面也有显著功效。
气血不足是中医常见的体质问题,会导致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有效调理气血,增强患者的体质。
加入当归、熟地、川芎等药材,可以活血调经、补益气血,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
此外,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易导致情绪失衡、神经紧张等问题。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调理气机,平复情绪,缓解神经衰弱的症状。
加入酸枣仁、枸杞子、佛手等药材,可以安神补脑、调理心气,提高患者的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治疗脾胃虚弱、调理气血不足,还可以缓解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问题。
医师在应用该药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补中益气汤加味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上述病症,病各不同.症状各异,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方加减治疗,且收敛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病机同属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所致。由于个体的差异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但气共症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沉弱或缓弱 无力等中气不足之症,故可选用同一方治疗,此即祖国医学 “异病同治”的含义。
(收稿日期:2010-09-10)
70/50 mm Hg。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复因汗出伤津所
当归10 g,升麻5 g,炒白芍15 g,阿胶10 g,杜仲炭15 g,海 螵蛸20 g,山药20 g。艾炭lO g,炮姜10 g,炙甘草10 g,陈 皮10 g。服3剂后经血渐止.余症消失而愈。 本患者人流术后。失于调养。伤及元气,致脾气受伤,中 气下陷兼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统摄。用补中益气 汤加山药。炮姜益气健脾升阳。炒白芍、阿胶、杜仲炭、艾炭、 海螵蛸,固冲止血。待血止后,脾肾双补以固冲任。脾肾健, 冲任固则经水自调。 5讨 论
2眩 晕
患者女.30岁,1991年7月20日初诊自述患低血压症 已3年余,血压在75~90/50~60 mm Hg之间,每年夏季 加重。平素自觉头晕眼花,身疲乏力,神疲欲卧,气短懒言, 白昼尤甚,不耐劳作,食少便溏,服用生脉饮,人参归脾丸等 药及西药治疗,均效果不佳。近日由于天气炎热。上症加 重,并汗出较多,自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直立后尤甚,心 悸气短懒言口干微渴,舌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无力,血压 Nhomakorabea多
寐
患者男.13岁。学生.1992年7月10日初诊,患者1年 前冒雨后,自觉因倦无力、嗜睡,并逐渐加重。甚至发展到进 食时睡着不醒,上课时伏桌即睡,不能自控而中途退学。患 儿发育尚可,自觉周身乏力,食欲欠佳,余无不适感觉.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无力.经做脑电图及化验检查,均未 见阳性体征。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沈一祥,田彩玲,高登学【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
现代药理研究以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作用。
增强躯体抗击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
笔者以此方加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成效。
兹就临床应用及浅薄体会以飨同仁。
1 沉寒痼冷案患者,女,年50岁余。
盐池县制药厂工人,患周身发冷连年,经多方医治不效,现病势愈来愈甚。
见状: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却头裹围巾,身穿棉衣,脚着暖鞋,胸腹及背部又衬托于皮毛类。
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
稍有着“凉”,其症更剧,苦不堪言。
另外左右膝关节有豆大坚硬结节数枚,本地医者疑为“骨增生”。
曾中断服用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嘱咐其中断服用以期医治,病症虽稍减,但身冷病症未能除。
近10余天,身冷病症明显加重,恶风恶寒,手足麻木甚,夜间频发痉挛症。
伴有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口淡食少,平素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属脾胃素虚,又因劳累、饮食失节,重伤脾胃,脾虚清阳不升,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停服附子理中丸,治拟补益脾胃,升发清阳。
处方: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升麻9g,柴胡9g,砂仁6g,当归6g,防风9g,羌活12g,干姜9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服完12剂后,穿着如常人,再也不畏寒;手足再也不麻木痉挛;所谓“骨增生”已自行消失。
身冷病症亦不复存在,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李东垣曰:“内伤饮食不节或后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次痿厥气逆之渐也……即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
”清阳本应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此恶风恶寒。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关键词】口舌糜烂便秘中医药疗法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见于金代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为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之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药,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可防参术之壅滞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方中使药。
笔者根据辨证以此方加减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举两例介绍如下。
1 口舌糜烂案患者,男,25岁,农民。
2008年4月就诊。
患者口舌生疮糜烂二年余,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不见痊愈。
近一周来症状加重且饮食减少,四肢乏力,口干咽燥。
检查: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唇周、口腔糜烂,舌淡苔白,脉沉细少力。
辨证为中气不足,虚火上炎。
治以甘温补中除热法。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2g,炙甘草6g ,熟地12g,干姜5g,焦神曲12g,黄芩10g,连翘10g,大枣4枚。
水煎服,每天一剂,二次分服,守方8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口舌糜烂多以心脾积热论治。
实火型清热泻火,虚火型滋阴清火而收效。
但本病例中气不足乃病之根本,虚火上炎是其假象。
治病求本并视虚火之所在酌加清热作者单位: 435238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卫生院之品,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焦神曲补中健脾,熟地滋阴补肾,干姜温中,黄芩、连翘清热解毒。
补清结合,药证相符,故获满意疗效。
2 便秘案患者,女,72岁。
有慢性胃炎病史。
二年来大便经常秘结,时轻时重,口服果导片、麻仁丸有所缓解。
近一月来便秘症状加重,服上述药物效果不佳而来就诊。
患者大便不通六天,伴有胸脘满闷,身疲乏力,声低懒言,食少乏味,舌淡少苔,脉细软。
辨证为脾胃气虚,气虚则无力传送大便。
治拟补中益气,助其腑运。
处方:黄芪30g,白术20g ,党参15g ,当归12g,陈皮8g,升麻6g,柴胡6g,大黄5g(后下) 山药12g,砂仁8g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服3剂后大便通畅,再服3剂,,诸症消失,便秘告愈。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嘿,同行们或者对中医感兴趣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在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补中益气汤啊,那可是中医方剂里的一个经典之作。
从我的经验来看,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病症的治疗之门呢。
我刚接触这个方剂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只是照着书上的病症范围去使用,什么脾胃气虚啦,中气下陷之类的。
但是呢,随着临床经验越来越多,我发现这个方子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比如说,在治疗一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要不要用补中益气汤。
毕竟传统上好像没有直接把这个方子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联系起来。
可是呢,当我仔细辨证后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存在着脾胃气虚的症状,像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而且脉象也显示出中气不足。
于是我大胆地用了补中益气汤,结果还真的有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方剂运用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灵活辨证。
在写关于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的医案或者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写清楚。
你想啊,如果只是简单地说用了这个方子,病人好了,那别人看了能有啥收获呢?就像我刚刚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个例子,我要是只写“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一个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这多没意思呀。
我得把我怎么想到要用这个方子的,病人有哪些症状符合这个方子的证型,都写出来才行。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分享呢,你们说是不是?还有啊,补中益气汤在配伍加减方面也大有学问。
有时候,一味药的加减可能就会让整个方子的功效产生很大的变化。
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患者,除了有脾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失眠症状。
我就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了些炒酸枣仁。
哎,这一加效果就更好了。
这就说明我们在运用这个经典方剂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兼症进行合理的配伍加减。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啊!我在写这方面内容的时候,通常会先把基本的方剂组成和主治病症简单提一下,然后重点放在自己的临床实例和用药思路上。
这样的结构真的很常见,也非常有效,几乎每篇文章我都会用这个技巧。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2019-08-24 16:56:09)药能治病,医乃传方。
溯源古今,治病良方当数十大名方。
在十大名方中有一方独具特色,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它就是脾胃大家李东垣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补中益气汤】。
时至今日,仍为后世医家所钟爱,今且看京城名医张志纯是如何运用的吧!张老讲: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治疗脾虚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黄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临床使用时常加大十倍。
【方解】方中参芪合用补元气,补脾气,也补宗气。
术、草二药重点在补中焦之脾气,为了防止补中生滞,故加陈皮理气,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阴、阳明之气,柴胡舒肝利脾并能升发少阳之气,当归配芪成当归补血汤,能补气养血,当归配柴胡舒肝、养肝、柔肝、利脾。
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是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而提出的,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中焦为枢转之处,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适当则全身经络通达,气血通畅,生化之源正常。
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则可自降。
本方所治者,必须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之证候。
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统血,主一身之气。
中气下陷,实质是脾气亏虚,所以主要症状是中气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纳后胀满,也可能出现眩晕、低热、自汗、渗血、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便血、内脏下垂等。
笔者几十年临床,用本方加减治愈不少上述病证。
具体加减用法,大体如下:1、禀赋素亏及大病后体质虚弱经久不能康复者,若有中气不接,四肢沉重,纳后饱胀,疲乏无力或不耐作劳,舌胖,脉弱而两寸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半夏、生姜、竹茹。
因病久必郁,郁久生痰,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也能化痰,但药力不够。
痰不化就像机器生了锈腻,要想机器转动,必须拭去锈腻,欲先脾气转输,必须化停痰。
2、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出于《脾胃论》,为李东垣所创。
李氏处于金元异族入侵时代,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交集,名不聊生,饥寒交迫,故患脾胃虚弱病者殊多。
李氏根据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创《脾胃论》学说,得出“胃土为本”之结论,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活人无算,对祖国医学贡献甚巨。
补中益气汤:炙黄芪、人参、柴胡、当归、炙甘草、升麻、姜枣。
水煎服。
主治: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而不愈。
凡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脉虚或脉洪大而虚者皆宜之。
方中黄芪固卫气而实腠理;人参培忠儿补元气;甘草补脾和中;三味合用,非但补益中气,且能除虚烦、解虚热;白术健脾;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养阴;升、柴引清阳;姜、枣调和荣卫。
以甘温之品,配升清之味,乃补气升阳安中之主剂,治脾胃虚弱之良方也。
余临床常用本方,然病有所偏胜,益见其效。
兹分述如下。
一、关于内科1.食滞人有脾胃素虚,偶尔饮食过量,以致积滞不行,肚腹胀满,甚有痛感,时而暧气吞酸,精神不振,余于本方加山楂、麦芽、谷芽、焦楂,消补兼施,使中气振奋,食滞内消,积宿自行也。
2.大便燥结若因中气匮乏而不能转运者,其证气息不足,面黄口和,脉微弱(与阳明燥结不同)。
余于本方加胡麻仁、火麻仁,使中气足,转运有力,更稍佐滑润之品,则其结便自开。
若见下焦虚寒,手足冰冷、脉微者,则加附子、肉桂,即可温而润之。
3.头痛若症见头痛,面色苍白,短气,昼轻夜重,遇寒益甚,时自汗,形体倦怠,不欲食,脉微弱者,此中气匮乏,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能下行故也。
余多用本方加蔓荆子、薄荷、生姜、茯苓治之。
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温和自能摄食以生气血,得升柴引清气上行;蔓荆、薄荷上清头目;茯苓导湿下走,故有补中气、升清阳、降浊阴之功,治气虚头痛甚效。
4.虚劳凡四肢无力、腰困背酸,面色苍白,步履困难,脉虚者,乃脾肾两虚也。
余用本方加鹿茸、枸杞、山萸、补骨脂、杜仲,助阳滋阴,病自能除也。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患者,女,26岁。
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
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
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
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
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患者,男,48岁。
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
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
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
2005年4月8日初诊。
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
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
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
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
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
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
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
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
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杨某,男,47岁。
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
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
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
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杨拉弟, 郭秀平 太原市传染病医院,030012
Hale Waihona Puke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024558.aspx
伴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脉软无力。证属气虚阳陷症,拟补中益气汤原方,10 剂而愈。 辨析:患者系中气虚弱,脾阳不振,气虚血亏,无以荣华、濡养血管神经,以致气虚血 瘀,不通则痛。以补中益气汤补中气,气行则血行,血脉得以濡养,头痛随之而去。 三、补中益气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案例:王某,女,60岁,反复发作口疮5年,每年数发,发病后数天不愈,多咀清热 泻火之剂治疗,疗效甚微。症见:舌淡、苔腻、脉沉弱,属气虚湿困之症,拟补中益气汤加 苍术lOg,7剂而愈。一年未复发。 辨析:顽固性口腔溃疡属临床常见难治性病症,患病者往往以清热泻火之剂治疗,有效, 但不根治。标症为火,本症为虚,兼以湿邪。湿邪缠绵,使脉络瘀组,腐溃不愈。取补中益 气汤之升阳举陷之功,兼祛湿邪,使气血畅达,达到根治之效。 四、朴中益气汤治疗慢性咽炎 案例:李某,男,38岁,咽部千痒不适3月余,查咽部红绛,曾中蔼医多方治疗无效。 症见舌绛苔自,脉细弱,属气虚血瘀。拟补中益气汤加赤芍lOg,6剂后好转,服补中益气 丸,2丸,每日2次,一月而愈。 辨析:慢性咽炎临床男性多见,多以饮酒过多损伤脾胃之气,出现气虚火旺血瘀,结于 咽部,泻火之剂多不凑效。补中益气汤使中气复升,平抑阴火,兼以活舡祛瘀,使气血通达, 咽部经络得以濡养,达到根治之效。 五、补中益气汤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发热 案例:张某,女,35岁,阵发性颜面潮红,自觉头面发热,体温正常,劳作后加重, 历数周。月经史正常。查舌淡、苔白、体胖、脉弦细。证属气虚发热,拟补中黼气丸,2丸, 每日2次,.半月而愈。 辨析:气虚则阳气外浮,出现阵发性燥热,从补中益气论治,使气血阴刚平衡,效果良 好。 六、补中益气汤治疗阑尾术后肠麻痹 案例:李某,男,40岁,2000年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行第二次手术后持续数日不能进 食,食后即吐,靠输液维持生命。此属中气不足,蠕动无力,拟补中益气汤。3剂煎汤,从 冒管入胃,再食不吐。 辨析:此案乃手术使元气损伤,中气不足,无力运行,导至虚不受摄谷物之气,中气虚 致极.可山现无力运行脾胃之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经补中益气调理则可气血通达,使脾 胃功能恢复正常运行。 综合以上经验所得,回顾补中益气汤中配伍之妙.黄芪可充卫气.实皮毛:陈皮可理壅 滞之气:人参、白术、甘草可健脾益气,补中气;当归补血,缓和燥性;升麻、柴胡升发脾 胃清阳之气。配伍可行:补气健脾、升提下陷、升清降浊、调和脾胃、治脾胃气虚诸症。又 有治气虚、阳气外浮之燥热等。故补中益气汤值得临床引深推广运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一)先大致总结一下我所理解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其有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处方。
但我觉得最能代表东垣学术特色的,不是这首方子,而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该方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等组成。
说此方最能代表东垣的学术特色,是因为此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三法具备,而补中益气汤仅有补脾胃、升阳两法。
当然也有升阳、泻阴火两法同用的处方,比如《兰室秘藏》的固真汤。
而枳实消痞丸可以算是补脾胃、泻阴火同用的处方。
东垣强调中焦脾胃的重要作用,不仅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丛生。
因为脾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
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所以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医家有提出阴虚即是脾虚的说法。
在虚损的治法上,与丹溪主降不同,东垣主升。
脾胃升发不足,则上焦心肺之气则不足,就会出现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
如果脾胃清气升发不足而下陷,就会出现湿随气陷克肾侮肝的问题。
补中益气汤强调升发少阳胆气与脾胃清气,但研究东垣的其他处方会发现,东垣不仅仅是用升麻、柴胡升阳,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白芷、麻黄、细辛、苍术等辛温解表药皆为其升阳之药。
东垣有些处方强调大升大举,所以会发现一个方剂里有很多的辛温的风药。
就泻阴火而言,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石膏都多所常见。
所以东垣之升阳、泻阴火就是伤寒里解利三阳的治法,而补脾胃就是内固太阴。
所以东垣的治法,就是内固太阴基础上,随证解利三阳。
这是对脾胃本虚,或它脏病变,病本在脾胃的治法。
从这个角度看,景岳的很多处方,就是内固少阴基础上的治法。
就象东垣有五脏脾胃的划分一样,景岳也有阳中之阴虚,阳中之阳虚;阴中之阴虚,阴中之阳虚的划分。
仲景之后的大家,基本都是对伤寒有深刻理解,而就仲景的精神化裁出适合那个时代的处方。
补中益气汤之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补中益气汤之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补中益气汤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甘草(炙)五分(9g)人参(去芦)三分(6g)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3~6g)升麻二分或三分(3~6g)柴胡二分或三分(3~6g)白术三分(9g)上件药咬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上药研粗散,用水300ml,煎至150ml,煎2次过滤合汁,分3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补中益气汤所昭示的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药配伍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之品的组方结构,对后世补气升阳法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凡治疗气虚清阳不升证候之方,多宗补中益气汤立意或由该方加减衍化而成。
张介宾治疗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之证的举元煎,即由上述六药组成;张锡纯用治胸中大气下陷的升陷汤,亦仿补中益气汤之义,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大气之陷,再合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配桔梗以载药上达胸中。
对于气虚下陷之疾,无论病状如何,张氏予该方加减治之,皆可获效。
补中益气汤奠定了中虚气陷证候治疗的基本大法和组方的基本形式,现代运用尤多,凡属中气不足,中气下陷或气虚发热之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如《中医妇科治疗学》以本方去甘草加乌贼骨、茜草炭治疗气虚下陷,不能摄血之崩中、漏下,其特点在于标本同治,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重用温性收涩的乌贼骨达60g,配茜草炭功专止血,针对出血之标急,与补中益气汤共奏益气摄血、收涩止血效果。
《中医妇科治疗学》还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半夏,治带下兼头晕效显。
焦树德教授以本方重用人参(或以党参10~15g代替)再加茯苓、枳壳(15~30g)治疗脾失健运,中焦清阳下陷而导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症见身体软弱、面色萎黄,腹部下坠感,饭后腹胀等)每获良效。
邓铁涛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其研制的强力健脾饮等方剂,用药乃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五爪龙、千斤拔、牛大力、紫河车等。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方药组成黄芪50g,当归10g,西洋参(代人参)30g,白术20g,陈皮20g,升麻15g,炙甘草10g,柴胡15g。
以上8味,新鲜饮用水适量,煎沸半小时,将药液倾出,其渣按前法,再煎取药液,与前药液混匀,一般分5次半空腹服,3次/日。
若患者病重或者药量素大,可分3次服,1剂/日。
本方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而设。
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瀉之,则虚其虚也”。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论》)。
脾胃气虚故自汗,寒热头痛;脾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肢体困倦、动则气短;气虚则津液不升,故口渴喜热饮;清阳下陷,则大便溏泄,或为脱肛,或为子宫下垂等;舌入淡苔白,脉虚软无力,皆为气虚之证。
治宜健补脾胃,升阳益气。
脾胃气虚脾胃气虚,阳虚外感:脾主运化,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营、卫、气、血,转输供养全身,故《灵·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即指脾运化。
今脾胃气虚则胃纳减少、脾虚则运化失司、营卫气血乏源而卫外无力,故易感外邪。
其症寒热头痛,自汗喜热饮,食欲不振,肢体困倦,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濡无力等。
治宜补中益气汤健补脾胃,扶正祛邪。
若汗多可酌加炒附片。
主治病:①妇女漏下不止: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脉道之中。
《难经二十四难》云:“脾裹血,温五脏。
”就是指脾主统血的功能。
若脾气虚弱,固摄失常可导致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此证多因情志不遂,思虑太过,或劳役、或久病失养等损伤脾气,导致统血功能失常。
治宜本方加三七。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
原文如下:[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
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
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
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
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
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
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
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垣主升。
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发挥金小燕(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北京1 O14O0)【摘要l补中益气汤为临床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气虚发热、自汗、气短懒言、久泻不止、内脏下垂、舌苔白、舌质淡、脉微无力或脉洪而虚等症“.是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症行之有效的良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依照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均取得满意疗效.1 癃闭童年体弱、产后气血大伤、久病体虚、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降犬常,脾气虚不能散v津,水道难以通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化不利、开合失司则致癃闭。
治疗:本方加桂枝、泽兰、王不留行。
2 先兆流产脾胃虚弱、气血生化受阻,无以奉养先天,肾气不足,冲任失养,胎元不固。
治疗以本方加杜仲、川断、寄生、菟丝子,以健脾胃、升清阳、益化源、固冲任。
3 便秘老年体弱、久病、产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无力、大便艰难、便后气短乏力。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升清、助运.用本方加莱菔子。
4 泌尿系结石结石日久,寒凉药克伐,耗伤脾胃、中气受戕,气化不利,结石难化、难移、难出。
用本方加内金、山甲、鱼枕骨.5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心失所奉,致心神不宁。
心悸、气短、自汗、稍劳则发。
治疗用本方加桂枝、龙骨、牡蛎。
6 产后乳汁不足产后气血大伤,乳汁乃气血所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
故益气健脾、滋其化源,则乳汁自下.用本方加通草,合猪蹄汤。
7 闭经思虑过度,耗伤心脾,过度节食、减肥,致使脾胃虚弱。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今脾胃已伤,气血生化无源,血海不能应时充盈则为闭经.治疗用本方加香附、熟地、白芍。
8 附病例病例1:王××,女,36岁,干部。
初诊日期:1999年5月23日,半年来常发心悸、气短、自汗、头晕乏力、晨起为重、纳差、大便稀散,日二、三次,舌苔白、舌质淡、脉微无力。
Bp:13/8kpa、ECG: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分。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体会关键词补中益气体会验案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是李杲脾胃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完整体现。
此方,因其配伍精悍、奇巧,疗效确切,倍受历代医家推崇。
在临床上被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外等诸科中。
补中益气,顾名思义,就是补脾胃之虚,益中气之乏。
方中用参、术、芪、草,甘温补中;用柴胡、升麻、当归等辛开胃气,升发脾阳,顺应了脾主升清的生理特性。
在临床各科中,常可见到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甚或下陷之疾病证候,虽然它们的主病、主症各不相同,但只要有共同的病因病机,即可“异病同治”地使用补中益气法。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巧妙地运用补中益气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1 病案举隅1.1 崩漏案刘某,女,48岁。
阴道不时下血三月余,淋漓不尽,量时多时少,血色淡红,曾于他院多次诊治,病情反复。
近2日,因家事操劳过度,阴道下血明显增多,今晨起时,突感头晕厉害,言语无力,感极度疲劳,目闭难睁,前来就诊。
症见:患者气息微弱,面色苍白,肢软而肤冷,脉象微弱,测血压:70/50mmHg。
中医辨证:脾气亏虚,统摄无力,以致冲任不固,下血成崩。
治宜益气补中,固崩止血。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红参1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阿胶15克,地榆炭10克,柴胡6克,甘草10克。
一周后复诊:崩漏减少,气力恢复。
守前方续服一周,病得痊愈。
脾主统血,气能摄血。
脾胃虚弱,则中气不足,气不足则统摄无权,以致血不归经而成便血、尿血、崩漏等。
1.2 淋证案李某,女,56岁。
患小便频数2年余,自觉小便淋沥涩痛色黄。
西医诊断为尿路感染,经用消炎药后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时常发作,尿频尿急,量少色清。
近一月来,症状又见加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遂求用中医治疗。
自述小便频急,色清短少,时觉小腹堕胀。
症见:患者面色无华,神倦乏力,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辨证为:中气下陷,肾气亏虚,膀胱失约。
治宜益气补中,固肾涩尿,用药如下: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0克,甘草10克。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当归、陈皮、白术、升麻、柴胡等组成,具有益气声阳、调补脾胃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症。
笔者临床中发现老年患者常见脾胃虚弱症,故常加减应用补中益气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以典型病例浅谈其应用体会。
病历资料例1:患者,女,73岁。
因腹痛腹泻、发热汗出3年,以慢性肠炎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06年8月13日试诊。
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饮食稍不慎即腹泻。
时发热汗出,小便频数疼痛,口干喜热饮,饮不解渴。
体温正常,全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无包块,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血常规检查无异常。
尿常规示:尿糖(+++),白细胞少数,其他项均呈阴性。
大便常规示:黄色软便,白细胞少数,其他项均呈阴性。
空腹血糖108mmol/L。
观其以前用药,多为抗生素及清热泻火解毒类药,或调和营卫、敛阴止汗药。
诊断:泄泻并消渴,证属气阴两虚。
治宜补中益气合生脉散加减。
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麦冬12g,五味子12g,白芍12g,甘草6g。
4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8日二诊,服药后全身舒服,诸症恶减,食欲增,脉舌如前。
上方继服4剂。
8月24日三诊,腹不痛,食欲可,脉舌如前。
尿糖阴性,空腹血糖74mmol/L。
连诊6次,共服药30余剂,诸症消失。
例2:患者,男,76岁。
因腰腿痛,以腰椎退行性病、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入院。
治疗以青霉素、氟美松加液体静滴以缓解坐骨神经根炎。
但治疗期间发现,患者因登厕不及致二便失禁,遂追问其病史,近2年来患者二便频数,日渐重,大便每日2~3次略稀,腹不痛,小便频数,常因咳嗽致二便失禁。
发病以来,食欲尚好,偶烦热汗出,头晕耳鸣,舌红苔薄白。
脉沉细。
血常规检查无异常。
大便软,镜检无异常。
症属脾气下陷,治宜益气升提。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4g,党参18g,白术12g,陈皮9g,茯苓12g,泽泻12g,升麻9g,柴胡9g,麦冬12g,甘草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
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
2005年4月8日初诊。
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
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
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
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
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
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
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
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
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
杨某,男,47岁。
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
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
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
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3 遗尿
吐某某,女,15岁,维吾尔族,学生。
2008年7月3日初诊。
患者每晚尿床1~2次,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服药未效。
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尿多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以温补脾肾,益气缩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方:黄芪、党参各18 g,白术、覆盆子、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各6 g,桑螵蛸、淫羊藿各10 g,服药6剂,药后6夜中遗尿2次,效不更方,嘱服原方10剂,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未再发。
按:患者遗尿病程较长,前医均从肾论治,但证属中气不足致膀胱失约,收缩升提无力,故疗效不佳。
余以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加以补肾固涩之品而收效。
4 月经过多
李某某,女,38岁。
2009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两年来,每次月经提前4~7 d,量多色淡,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少腹下坠,现已来潮4 d,量仍多,纳呆寐差,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属中气不足,冲任不固。
治宜补中益气摄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30 g,续断20 g,当归、陈皮各10 g,升麻、柴胡各9 g,白术、炒艾叶、阿胶(烊化)各12 g,甘草6 g,5剂药后月经停止。
余症减轻。
续服5剂。
于下次月经再进10剂,而告愈。
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此例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摄血,炒艾叶、阿胶养血止血,续断调补冲任,使脾健气充,冲任脉固则愈。
5 体会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白术所组成。
方义:黄芪为君,补脾肺之气,升清阳而固肌表;臣以人参、炙甘草既增补益脾肺之功,又助泻阴火除烦热之力;白术健脾燥湿,当归补血,既合甘温之旨,又能醒脾,陈皮理脾肺之气,以防气壅,而且健脾,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方中使药。
本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作用。
临床中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下陷。
近年来本方应用范围有了进一步发展,凡是属于脾气虚弱、下陷所产生的种种病证,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获得一定疗效。
笔者认为,临床实践中只要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师古不泥古,以证遣药,灵活加减化裁使用补中益气汤,用之得当,往往药到病除,效若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