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说课稿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说课稿

4.利用问题驱动法,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
5.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特别是在他们提出独到见解或解决问题时,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2.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如编织、陶艺等,体验手工艺人的劳动过程;
3.探究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当地的手工艺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题、知识点框架、关键词和重要日期。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以直线和框图为主,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顶部是课程标题和副标题,中间是知识点的层次结构,底部是总结性语句和作业提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把握知识结构。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使用大号字体,保持行间距,适时擦除不需要的内容,保持板面的整洁和清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首先,我会展示一些古代手工业制品的实物图片或模型,如精美的古代陶瓷、华丽的丝绸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代手工业的魅力。接着,我会讲述一个与古代手工业相关的故事或趣闻,如“瓷器之路”的传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我会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古代手工业如何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

(2)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3)中世纪欧洲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特点。
2.教学难点:
(1)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2)中世纪欧洲和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比较分析。
(3)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课堂笔记,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组织课后讨论,听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合作学习法: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共同解决学习问题。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图片等,用于直观展示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过程和空间范围。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商业贸易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商业贸易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全球史观。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诚信、公平、公正的商业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生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历史知识,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此外,学生对商业贸易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丝绸之路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历史话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5开辟新航路说课稿1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讲述探险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航海地图、历史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航海路线和地理位置。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探险家的航海路线、重要事件等。
3.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对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了解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知识:理解开辟新航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如航海路线、地理位置等。
-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文献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观察地图等方式,自主探究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事件。
-方法: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1.阅读一篇关于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文章,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感想。
2.完成一份关于开辟新航路影响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3.选择一个与开辟新航路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每个老师都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篇1【教学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专题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专题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开始;是我国现代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在探索中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分别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计划课时:3-4节)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世纪金榜《高考2012》中的考纲快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 知识目标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能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
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套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套说课稿。
研究必备欢迎下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XXX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是第1单元第1课,本单元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而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在教材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自然经济、精耕细作、井田制等概念;理解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产生原因、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验我国农业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学重点:(1)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2)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二、学情和教法分析: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肯定独立考虑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式教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资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立异认识和理论能力。
三、教学过程那么这些教学方法这么应用于教学理论中呢,那就来看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导入采用PPT图片导入法,首先展示十二生肖图,再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有关,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1)第一子目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首先用对神话传说的分析,引发学生乐趣;再以考古发现加以证实,进而探究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原地之一,起原早。
再采用比较法、讨论法等从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手艺等方面,解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期间农业发展的概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说课稿1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古代商人、商帮成员等角色,模拟商业交易、商帮互助等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商业发展脉络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古代商业经济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商业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代商业经济的奥秘。
2.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商业发展的过程。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古代商业城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商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
2.对商业政策、商帮组织等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
3.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忆不清,影响对商业经济发展脉络的把握。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稿一、说教材1.1 教材背景《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教材单元之一,主要介绍了古代商业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商业的重要性,了解商业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1.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了解古代商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古代商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和特点;•了解古代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1.3 教材内容和结构本单元共分为四个章节:1.商业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和特点3.古代商业在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古代商业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在每个章节中,教材通过案例和历史事件的讲解,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商业活动,并探讨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说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理解古代商业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古代商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和特点;•了解古代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2.2 教学重点•理解商业的起源和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掌握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了解古代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课件或教学PPT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商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示例:•你知道商业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是古代商业吗?•你认为古代商业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导入本课的主要内容。
2.4.2 讲授(30分钟)通过展示课件或使用电子白板,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包括古代商业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形式和特点等。
重点讲解的内容:•商业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古代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历史事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包括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以及课堂互动可能不足。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使用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
-认识到开辟新航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感受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开辟新航路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在开辟新航路中的重要作用;
-新航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直观的展示和互动,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史料和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历史说课稿(8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历史说课稿篇一(一)知识构建功能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重要的国际关系(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3、民族解放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
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2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2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历史时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历史必修2的内容涵盖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
我们将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法制建设。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
4. 隋唐时期的盛世与开放。
5.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进步。
6. 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与抗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同时,我们也会结合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评价历史。
4. 角色扮演法:在讲解某些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1.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3.课后阅读:布置相关历史文献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问题分析等方面的收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重要发明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重要发明及影响、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以及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其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是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5.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分析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交融流转探索)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难点:
1.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的理解和分析。
2.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评价。
3.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主要集中在16-18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史学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因果分析和评价。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近代史尤其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较为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用于直观展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解体过程。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解体过程。
2.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讲授法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为后续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说课稿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结果,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过程,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3)学会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地区的表现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劳动、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具体目标如下:
(1)认识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增强尊重劳动、崇尚科学的意识。
(2)关注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简短的历史分析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这些互动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吸引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变化的短片,如工厂的繁忙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4)探讨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通过史料、图表等资料进行历史探究的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2)通过史料、图表等资料,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工厂制度的产生。
(3)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工厂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航路的开辟》。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航路的开辟》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近代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还能为后续学习工业革命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宗教因素和技术条件等。
(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如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和成就。
(3)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包括对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体现,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探究活动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2《探究活动课》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历史学科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者,缺乏主动探究和参与的机会。
因此,通过设计探究活动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本节授课以《探究活动课》为主题,旨在通过课堂上的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1. 了解并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发现并描述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发现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
4.1 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历史探究,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这一环节着重讲解以下内容: 1.提出问题:学习者从现实问题入手,积极思考和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作为历史研究的起点。
2. 收集资料:学习者通过查阅书籍、文献和网络等途径,收集和获取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原始资料分析:学习者根据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寻找其中的联系和规律。
4. 形成结论:学习者通过归纳总结和思考,得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形成结论。
5. 表达交流:学习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过程进行表达和交流。
4.2 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本节课还设计了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的活动。
具体活动如下: 1. 实地考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历史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和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此为基础展开历史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以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
(三)学法指导
自学释疑、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等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鼓励学生主动表演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从而引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概况的兴趣。
(二)、推进新课
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完成,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本课涉及的很多农业和技术距今年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故出示相关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什么?(提示:从主要耕作方式、组织方式、生产特点等分析)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提出具体问题,学生自学归纳
1、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
2、小农经济出现的条件: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三)、本课小结:
由学生作知识小结,以便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