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答案】略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2.(2019全国II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答案】略
【解析】“《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通过这材料却发现,不同时期对这本书添加了不同的内容,如“1901年译”的加上了“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这些内容与当时中国民族矛盾尖锐,救亡图存兴起的革命思想宣传有关,而“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加入了“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这些内容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直接相关等,由此可以得出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然后以材料中不同时期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史实为证据进行论证即可。
3.(2018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订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答案】示例: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
张之洞开始创办汉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般规律,先购买安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了生产的延误和损失。
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视或违背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例如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大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
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本题以小见大,从一个近代企业发展的个案,推广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经验教训道理规律认识等)。
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提出依托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得出的启示,启示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然后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尤其史实说明这个启示的正当性、合理性、普遍性、重要性、指导性。
论述过程不仅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而且要史实准确,逻辑严谨,文体结构完整。
本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的正确认知。
同时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现代化是一条重要的学习线索。
现代化史观和唯物史观并补充。
现代化是研究历史的一种范式,唯物史观是哲学意义上的指导思想。
现代化也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
考生可以从引进设备(往往后发国家现代化初始阶段)和自主创新(现代化深入发展,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大型重工业企业(尤其在后发国家)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阐述。
4.(2018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
(仁
人)
上下
(智
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
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排列体现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点。
至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品评历史人物时,抬升儒家代表人物的地位,依据儒家思想的相关主张赋予某些历史人物的等级。
例如上述表格中,班固把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放在了上上等,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放在了上中等,却把与儒家思想有冲突甚至是对立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放在了中上等。
儒家提倡仁政、以德治民,反对刑罚尤其暴政,因此把他们认为仁德爱民的代表君王尧、舜、周文王等放在了上上等,而把虽有统一“天下”的不世之功但却崇尚以法家思想治国尤其晚年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刑罚和赋役的秦始皇放在了中下等,尤其把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商纣放在了下中和下下等的位置。
因此《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划分未必客观公平,带有了浓厚的思想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提倡的和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是研究汉代思想面貌和变思想迁的一份比较有价值的史料。
【解析】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
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
言之有理即可。
5.(2017全国I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
合。
)
【答案】示例:
论题: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阐述: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涌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工业兴起,传统的小农经济进一步遭到冲击。
尽管近代工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受到阻碍,但依然艰难地发展,推动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6.(2016全国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卢梭对民主制度的设计与社会影响。
卢梭对民主制度的设计源于社会契约理论,他主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直接行使国家主权,实行直接民主,反对人民主权被代表和被分割。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和民主制度的设想从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学说和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但卢梭的理论在当时可行性缺乏,有一定的空想性。
由于民众权力不受约束,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与之有不可推脱的联系。
正如美国宪法的麦迪逊而言:“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合理的制度设计应当是统治者和民众相互牵制和监督,坚持法律至上,都严格遵守法律,保护人权,通过有序的民主进程,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材料提供了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民主思想的要旨,要求考生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
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对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所有重要环节:解读材料、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完成论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了全面考查。
本题呈现出三大亮点。
(1)紧扣主干知识。
民主是世界近现代变迁的主流。
该题的考查范围覆盖了必修I 中政治制度部分和必修Ⅲ中政治思想部分关于民主的知识,可以启迪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具有塑造学生思维方式的意义。
(2)可以提升考生综合概括能力。
该题以“制度构想与实践”作为导引,要求考生将世界史中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构想与政治制度的构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我命题,写一篇短文,旨在引导培养考生关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和驾驭史料、综合概括的能力。
(3)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素质与能力。
该题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
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诸如,考生可以联系古代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近代初期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结合卢梭的相关理论认识主权对于一个国
家的重要性;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
该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可能引领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答案】示例一:
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答案】示例二: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8.(2019河北沧州七县联考·32)(12分)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申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北大讲堂和撰写小说等方式,揭露和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他们不仅不承认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传统的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否定的做法,冲击了传统文化。
示例二: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他们提倡新文学,如白话小说等。
这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解析】思路:可以利用教材观点“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看法”展开评价或者利用材料中强调传
统文化也有可取之处这个角度展开评价,注意观点一定要明确体现出来,有史实作为论据、条理清晰。
9.(2019湖南郴州一模·34)(12分)2018年9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
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
“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
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一简要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答案】示例一: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所不同。
(2分)
首先,从历史经纬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比,既古老又年轻。
说古老,是因为它传承了2000年的丝绸之路精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版。
说年轻,是因为它诞生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
其次,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色彩,而“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互联互通倡议,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
(10分)
示例二: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
(2分)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一些相似,比如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或者都是和平时期实施的倡议或计划。
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分界线,主要针对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但“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大家一起干。
这符合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或平台。
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不断抬头,反全球化势力活跃。
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聚合各方力量,开展国际合作,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为推动建设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探索。
(10分)
示例三: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显著的差别。
(2分)
从背景上看:“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契合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产物。
从目的上看:“一带一路”是为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促进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扶植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
从范围上看:“一带一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不具有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则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国家。
参与国的地位不一样:“一带一路”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各国是平等的主权国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造成了对西欧的控制。
参与方式和对参与国的影响不一样:“一带一路”主要是输出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是输出资本和消费品,对美国拉动效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