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开宗明义,什么是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
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
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的标准。
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我们的提倡应当是当下的提倡、对现状、对现实的提倡,而非对过去某个时点的提倡。
我方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理由如下:第一,提出中庸之道的背景与当今社会大环境不同。
中庸之道是封建制度下的历史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
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甚至会变成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利用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资改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提出中庸之道的目的不适用于当今时代。
从历史根源来看。
中庸之道是封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
是统治阶级安民、愚民的工具。
而当今我们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倡中庸之道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中庸提倡的调和折中,在中国官场上往往演化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现代法治要求明辨是非曲直,而中庸之道一贯各打五十大板的传统做法往往影响到司法的公正。
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第三,中庸之道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明显违背的。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而非恪守不变,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它的解释是: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完善的啊!而我方今天的观点正是:“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值得在当今社会被提倡呢?现在就让我方带领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庸之道吧!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通俗点来说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它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含义为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需细细研读,在此我方只是一个概括的介绍,但相信各位一定已能感受到其广泛的涉及范围和正确的思想。
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庸之道似乎有着错误的理解:不知各位是否听说过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这句话,它的本意是老子鼓励人们就算环境不富裕,也要乐观地生活。
但是这句话却被现在的很多人误解成了不要有更高的追求的含义。
而中庸之道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方在此强调,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不是平庸,没有创新,甚至没有原则,也不是以为退缩,更不是阿谀奉承。
这些都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确理解。
当然中庸之道这些理论性的优点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全部原因,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庸之道对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去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面对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倒在血泊中的幼小的身躯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的人性正在一点点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
还有,全球热议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因为改革初期对树木的大量砍伐,我国现有沙漠面积174.31万平方千米,目前国土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除了在经济上带来了巨额损失,而且也使上千万的人民受到影响。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一辩,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通过调和平衡来达到和谐。
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追求更加积极有为的发展态度。
中庸之道注重平衡,但在现实社会中,有时需要打破平衡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挑战。
中庸之道强调传统和谐,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单纯追求平衡和调和可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单纯提倡中庸之道可能使我们滞于原地,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激进的措施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中庸之道过于倚重道德伦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庸之道重视的是社会秩序和和睦相处,而忽视了个体的特点和差异。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提倡中庸之道,而应当倡导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
谢谢大家。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延续一辩的观点并为大家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过于保守,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挑战。
中庸之道过于注重传统和稳定,可能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遇。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的平衡和妥协,可能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当代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单纯追求平衡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的道德修养观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核心道德修养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主张追求一种平衡、适中的状态,反对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追求和谐、平和的态度。
2.诚:诚是《《中庸》中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要求人们追求真实、真诚的品质,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都要坦诚相待。
通过诚的修养,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3.慎独:慎独是指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自律的态度,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中庸》中,慎独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能够帮助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自律。
4.反求诸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主张反求诸己,即从自身找原因,不轻易责怪他人。
通过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可以培养宽容、理解他人的品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认为,要达到中庸的境界,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修养过程。
这五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学习的五个阶段,即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深入思考问题,审慎地做出判断,明确地表达观点,最后付诸实践。
通过这五个阶段的学习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践行中庸之道。
总的来说,《中庸》的道德修养观注重平衡、真诚、谨慎、自律和自我反省等方面,这些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都非常重要。
1/ 1。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提倡是指对于好的事物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能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正确理解,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才可以提倡。
我方认为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庸之道是不应该提倡的。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1我们不能否定中庸之道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但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更要基于当下的社会。
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想要更快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突破创新,而这种突破是与中庸之道中的保守思想是相冲突的。
在社会中提倡中庸之道,导致人们作事力求中庸,那么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
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滞不前了。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这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2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中庸是道缺乏术,中庸是道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实行。
就好像告诉我们向前走,却没有告诉你走哪条路!中庸之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也正是因为中庸概念的模糊化难免会让公众的滥用和误用,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但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4中庸之道让人看到好的和谐的一面,而无视矛盾冲突,这样暂时的幸福感真实可靠吗?中庸之道所提出的是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零矛盾的社会,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存在矛盾的一面,这就是掩耳盗铃的表现,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
第一,我觉得这是个不完整的悖论,从逻辑的角度讲,我们只能不提倡,为什么呢?如果提倡中庸之道,那么必然有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那么这种人在矛盾的对立面自然都会保持调和态度,因此在提倡与不提倡中庸之道间自然也会选择两者皆可的态度,也就是说,她提倡也不提倡中庸之道,那到底是提倡还是不提倡呢,这是个悖论,很纠结,所以我们只能不提倡,当然这多少有点诡辩的味道。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我觉得要看我们从哪方面考虑。
如果我们从做人的本质上讲,我觉得是应该提倡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从这些看来,中庸之道让人在人格上更加完美是值得提倡的。
而有些同学会认为中庸就是折衷主义、保守消极,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活稀泥的老好人这显然是因为对中庸之道的意义所知甚少。
而从现实意义上讲中庸之道或有不该提倡,《现代汉语词典》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
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当然这种观点的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但年孔孟所提倡的了。
那这样的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
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对于朋友的错误不予以之争,永远抱着明哲保身,隔岸观火的姿态,这是不好的。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理论补充首先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应该提倡”既然是应该提倡就应该是应然而非实然,我们不能给予太多的主观条件,诚然现实难免会有些差距,但这不应当动摇我们追求“中庸之道”的信念,我们要提倡的中庸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他应该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我方认为中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和谐,以最合适最适宜的方式行事,难道你还能说这不和谐吗,亲爱的对方辩友??其次,从文化层面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历史上灿烂如星河的诸子百家理论学派中最富智慧历经不衰的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
因为他的与时俱进所以在今天中庸之道也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关于这一点我方三辩在事例补充中会给大家更详细的说明)。
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洗礼,中庸之道依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国人对中庸之道也有着很深厚的情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美好的散发他的光芒吧,这就需要我们的提倡了,对方辩友。
再者,现实社会中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正如我方一辩在立论中所说的,所谓中庸就是对度正确把握和对关系的完好调节,我们要的是缓和和解决矛盾,而非激化矛盾,在此时按照适宜方法做事的“中庸”就显然能把矛盾给更好的处理了。
当然我方也并不否认中庸之道有其不可取之处,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庸之道的精华。
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虽然很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中庸虽然我们无法持之以恒的做到这一点,但他仍然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尺度,一个为人处事的准则我们不是看见面前的河不知深浅就退却了,我们也不是因为饭可能熟可能不熟就不吃了。
中庸之道能让我们小心的探求水的深浅,摸到能我们踏着过河的石头,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小心的控制好火候,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中庸之道的本源给了我们方向,中庸之道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的适用性回味过去,以往的历史不自觉的凝成一瞬,我们充满希望而又目光坚定:当我们在保护民族的同时要打开国门;当我们在发展东部经济的同时加强西部大开发;当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要保护为难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我们反思以往的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时,我们无法忽略这样的一个理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欲望与克制观
中庸之道的欲望与克制观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提出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它强调人们在追求个人欲望的同时,应该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度或不足。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如何理解人的欲望以及如何克制欲望,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标。
首先,了解何为欲望在中庸之道中的定义是必要的。
孔子认为,人的欲望来自于天性的本能和社会环境的刺激。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如对物质财富、权力地位、名誉荣耀、爱情等的追求。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欲望,并加以克制和调节,以避免过度追求,从而保持身心的平衡。
中庸之道中的克制观,是指人们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制力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人类是动物的一种,拥有本能的欲望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拥有智慧和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倡导人们应该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追求真理来约束自己的欲望。
在实践中,中庸之道的欲望与克制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人们需要意识到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往往是永无止境的,一旦过度垂涎于某个欲望,就可能会失去对其他重要欲望的关注。
因此,中庸之道鼓励人们保持对多个欲望的平衡,并寻求整体上的幸福。
其次,中庸之道提倡“中庸之道,天下之至道”。
中庸之道认为,过度追求某种欲望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欲望的忽视,从而引发不平衡和不满足。
相反,如果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力,适度满足各种欲望,即能够达到身心的平衡和谐。
此外,中庸之道还强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价值的实现。
与单纯追求物质欲望不同,中庸之道认为人们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例如追求知识、追求美感、追求人际关系等。
通过追求内在价值的实现,人们能够对物质欲望保持较高的克制力,使自己的欲望更加平衡和有意义。
最后,中庸之道的克制观还要求人们在行为中保持适度和节制。
克制并不意味着完全避免欲望的满足,而是要求人们对待欲望要有分寸和自律。
人们需要明智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和时机,避免极端和过度的行为。
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情境下,满足适度的欲望,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平衡。
中庸之道_精品文档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原则,源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中保持平衡和谨慎。
中庸一词在《中庸》一书中被解释为“不偏不颇、不过不殆”,意味着保持恰当的行为和态度,以达到和谐与稳定。
在今天的社会中,中庸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中庸和平衡的状态。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冲突。
中庸之道教导我们不要过分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要保持公正和平衡的态度。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与他人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良好基础。
在工作中,中庸之道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团队成员,保持中庸和谐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领导者,我们需要平衡权威和亲和力,既要指导员工,又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作为团队成员,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意见和团队的利益,以实现团队的目标。
中庸之道还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压力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无论是工作上的竞争还是个人生活的种种困难。
中庸之道教导我们保持冷静和淡定的心态,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平衡。
这样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保持持久的动力和坚韧。
此外,中庸之道还强调谨慎和审慎的行为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有些决策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中庸之道教导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考虑各种因素,并不盲目冲动地做出选择。
通过谨慎地思考和权衡利弊,我们能够做出更明智和合理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后悔。
在家庭生活中,中庸之道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中庸之道教导我们在家庭中保持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与家人良好相处。
同时,中庸之道也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公正,避免偏袒与歧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生活方式。
这种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
它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中庸之道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平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度调节,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
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的原则,遵循中道。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也指导着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协调。
他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尊重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被鼓励追求内在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极端的情绪。
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同时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获得与内心的和谐,人们可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冷静,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具备中庸的特点。
人们应该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道德选择,并遵循适度的原则。
这种中庸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是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提倡平衡、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贯穿于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辩论赛: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谢谢主席,大家好:正本清源,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不提倡中庸之道不等于走极端,中庸之道在于事先确立折中思想指导行为,而我方提倡根据客观发展调整行为而不要被先入为主的中庸思想左右。
中庸之道已经明显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所以不应该被提倡。
首先,中庸之道无法普遍适用。
作为一项向社会大众倡导的思想,它的直接意义是作为世界观指导方法论实践。
故此,它是否适用于万事万物成为了一道最基本的门槛。
古代制度缺失,理念模糊,中庸之道有其现实意义。
但现代社会,小到为人处世,大到国际交往,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准则与规范,很多时候再谈中庸便已不合时宜,试问,法官除了法律向谁中庸?警察除了真相向谁中庸?国家主权,除了坚守又如何中庸?其次,中庸之道违背发展规律。
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里的“庸”就是一成不变的意思。
中庸之道只讲求对立面的统一而回避对立面的斗争,追求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而怠于改变。
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大力提倡中庸便在于这种安于现状避免矛盾的思想有利于巩固其统治。
鲁迅先生亦说:“惰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需要理论创新,思想突破,我们需要的不是以中庸之名一味回避矛盾,而是执理性之剑积极解决矛盾。
最后,中庸之道难以实际操作。
不偏不倚而执其中,说起来轻松听起来完美,但请问普罗大众怎么正好把握到这个度?中庸没有具体标准人们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来把握。
但我们都不是圣人,主观上的中庸并不一定带来客观上的不偏不倚。
每个人都持有中庸观点只会让社会失去了辩论与思考,在自以为是的中庸中坐井观天。
为什么真理越辩越明?为什么百家争鸣远胜独尊儒术?正是因为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才能寻获真正正确的坐标。
综上,中庸之道批判继承,但绝不应该被提倡。
中庸之道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
中庸之道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中庸之道: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在人际交往中,待人态度的平和与宽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提倡了和谐平衡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在待人处事上所体现的平和宽容态度,并探索其背后的原因与意义。
一、平和宽容的原则中庸之道强调了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
待人平和是指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在面对争执和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待人宽容则意味着对别人的行为和观点保持宽容和包容的态度。
这种态度的核心是以诚待人、以和为贵,追求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与共融。
二、平和宽容的实践1. 理解尊重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需要我们对他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应该多与人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并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
在与他人争论时,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尊重他人的独立思考和表达。
2. 接纳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背景、观念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并包容这些差异。
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够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通过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扩展,我们可以更加开放和广阔地看待世界。
3. 忍让妥协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平和宽容的态度也需要我们学会适度忍让和妥协。
与人相处,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是需要在相互间进行权衡和调和。
适时的妥协和忍让不仅能够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三、平和宽容的意义1. 增进人际关系平和宽容的待人态度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当我们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时,他人也会对我们更加友善和包容,从而建立起更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增加个人满足感宽容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有助于减少争吵和纷争,从而降低负面情绪和压力。
同时,平和宽容的态度也能增强自己的修养和智慧,培养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感。
3. 促进社会和谐每个人的平和宽容都能为社会和谐的构建作出贡献。
当大家都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时,社会也将更加友好与和谐。
辩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辩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首先,中庸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思问题时,调适心态,以最大的耐心、最细致周密的努力去换取最好的局面;同时,也避免“过头”和“不及”的两种极端。
中庸思想,具有魅力非凡的包容性,注重异中求同,以同而异,不搞一刀切,提倡兼容并蓄。
只有坚持求同存异的思想,社会才有长足的进步,科学、哲学和学术思想也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
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以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
提倡中庸之道,提倡(1.to advocate 2.to promote)tíchànɡ,词性:动词。
意思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儒家学说的精华在于“重视礼,强调仁”,更在于“中庸”!中庸的真正解释,就是“执其二柄”。
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察预想的就是其优劣两种情况的出现,这不正是符合了唯物辨证这一理论事实嘛。
很多人认为这种思想过于保守而不能锐意进取,可却忽视了即使是锐意进取的同时,更应该要用客观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同样存在的风险,这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适中的常态,孔子的中庸思想,形成了中华数千年历史上独特的人文传统和道德规范,闪烁着不可磨灭的辩证法的光辉,从而指导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传统。
当今社会,东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扭曲甚至抛弃,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庸之道就是要还他以本来面目,何谓中庸之道、正本清源、古语有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日: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
中庸者,以中为用也。
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一阴一阳之谓道。
4、欲望。
墨子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
主张扼杀人的一切欲望和精神需求。
孔子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
又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力(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力)。
人皆有无七情六欲,人若无欲,便是行尸走肉,你更是器物。
孔子日:君子不器,此之谓也。
孔子既不灭欲,又不纵欲。
而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子女。
既不严苛,也不溺爱。
成功的教育使人有性生格:既不使本性。
又有品格。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生命。
在面对大义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8、过犹不及。
不以过高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而是中等的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不搞道德绑架。
中庸之道
各位评委,在场观众你们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是中庸之道应不应该被提倡。
要讨论今天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何为我们所谓的中庸之道,究竟是对方辩友站在他方立场上所定义的概念,还是现今我们普遍接受的中庸之道。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词语“空穴来风”,语出战国《风赋》,原意为“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却多误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类似语义发生变化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朝三暮四等。
这就说明词语的意义其实是会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中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中庸的原意对方辩友刚刚已经为我们解释的很清楚了,那是一种“圣人之道”,如果我们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讨论,就将显得毫无意义。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什么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中庸之道。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庸指待人接物的不偏不倚,是一种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则是在中庸基础上的一种处事原则,因为不偏不倚的意思是不偏向任何一方,那么与中庸之道相对应的则是做事有所侧重,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事物。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我们中庸之道不应提倡呢?因为中庸之道只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处事原则,因为提倡面向的是全民这一客体,所以如果中庸之道不是处事原则中的最佳选择,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提倡中庸之道。
接下来我方将为大家论证中庸之道并非最佳的处事原则。
常言道,事有轻重缓急,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做事自然就应有所侧重,用具烂熟的话来说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使做事更有效率。
而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的是怎样的一种处事之道呢?就是对待事情不偏不倚,就是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事,不偏向任何一方。
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试想如果我们如果在每件事上都付出同等的努力,那么胡子眉毛一把抓,到最后究竟能抓到些什么呢?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中庸之道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否真的切实有效。
因为我们评判中庸之道对问题的解决力,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的是怎样的一种解决方法。
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一、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其实无论说中庸之道不科学还是不适用,都是因为对中庸之道有着错误的理解。
我方已多次强调:中庸之道并不是对方所指的“折中、不上进”,它是追求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对方说的折中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而我方说的中庸是找它0.618那点,或者靠近那点。
对方说的不求上进、庸碌无为是平庸并非中庸,我们承认积极上进是每一个时代、任何时期都应该提倡的,但也是在适度的范围内去追求,比如我们研究神舟5号、6号,甚至更多,但绝不会开发永动机。
至于对方辩友质疑中庸之道不好把握这个度,难以实现无过无不及,但我们看到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今天的努力呢?为了中国大西北荒凉的戈壁出现绿洲,许多人不辞辛劳,可他们并没有看到理想中的成果,并且他们几代人或许都看不到,他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今天的付出呢?我们并没有说每件事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点,但我们追求的是尽可能找到、贴近它,如果连积极的想法都没有,可能有好的结果吗?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说到底,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不能因为有人错误理解了中庸之道就摒弃正确的处事原则,就好比说水对人很有益,但如果人喝水呛着了能说不要喝水了吗?为了让大家准确认识它、运用它,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正确引导。
一个好的东西、思想不提倡,那么只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让人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而为;二是坏的东西被提倡。
如果您方说不想提倡中庸之道,那就只能说明对方辩友不想把事情做好。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正方立论稿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场下的观众以及可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早上好!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首先,何谓“中庸之道”?是指由孔子提倡,要求我们对度有一个正确把握,在平衡中寻求发展以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与方法。
其次,什么是“提倡”?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我们的标准是,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过程中,中庸之道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是否能符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说,由于当代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中庸之道所提倡的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现代化,需要从过去那些思想中吸取生命力,寻找有利于国情的部分。
我国市场经济坚持诚信的原则与中庸之道提出的志诚尽性,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提倡双方以诚信为主不谋而合,故中国应该提倡。
当今世界的主题更是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积极提倡中庸之道的维护和平,共建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在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理念。
第二,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中庸之道提倡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符合我国当代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想。
在追求金钱与物质的同时不忘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提高,做到品德意识与行为意识相统一。
要求人们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乐,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
而且,目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与中庸之道中提出的“三达德”,既“智仁勇”相符合,所以我国应该提倡!第三,从思想精神方面来说,中庸之道所倡导的慎独自修,忠恕宽容,在人们的思想提高,精神层面起到有利作用,使人们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当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中庸之道中提出的用于调剂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五达道”,既“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正与其相吻合,有利于社会和谐,使人能客观平衡地处理事情,做到三思而后行。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是指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和过犹不及的思想,最终达到至真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思想来看,一个好的思想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追高追求和至高准则,对国家昌盛、社会繁荣和道德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实践中不断地显示出其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从个人出发,中庸之道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人们在工作中客观、平衡地处理各种情况,在生活中以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协调矛盾,从而做出正确、适当的决定。
第三,从社会实际来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我们的每一步稳定的发展进步,无一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相反,面临着一系列道德缺失的麻木不仁现象和报纸头条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案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更加需要中庸之道这种有效的协调,所以,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必要性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的,它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
提倡中庸之道,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1.显然对方误解了中庸之道,只是一味地用浅薄的字面理解来反驳我方,中庸即中立,平庸吗?那为何对方辩友不更简单地认为中庸即今天大家不该坐左边也不该坐右边,而是该坐中间呢?那为何最主张中庸的孔子却要千辛万苦的游说列国,受尽白眼呢?这足以证明对方的错误所在,中庸之道其内涵何其丰富,怎会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如此浅薄呢?其次对方辩友,我方已经强调了多次,请勿再把乡愿当中庸了。
2.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提倡?我想你们已经偏题了,你们只一味地纠结于中庸之道的几个小小的不足之处,却对我方提出的中庸之道的优点避而不谈,试问对方辩友世上有什么事是完美的?提倡的只不过是有价值意义的,至于中庸之道的价值,中华5000年的历史足以证明这点,如果对方觉得中庸之道并非这个最值得提倡的最好的方法,难道你们觉得我们该像野蛮人那样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
3.对方辩友说儒家之道使国人落后,试问在儒家之道盛行的朝代,有几个国家能和我国相提并论,反而最反对儒家的清末,却是真的将我国推向衰败,如此说来请问使国人落后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儒家之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的观点
中庸之道即提倡中和,和谐,是在保持有自己的原则之下,寻找一个度,以此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它强调的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然而现在的人们对中庸之道一直有误解,主要是因为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前主流舆论都在借批判它来批判"封建主义",其实它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或许也正因为太多的人和对方辩友一样有这样的错误思想,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去提倡真正的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中庸之道,一个人如果勇敢而不细心就会显得鲁莽,如果正直而缺乏风趣就会显得枯燥,如果憨厚而缺乏情趣就会显得乏味,我们只有正确的掌握中庸之道,我们的生活才会像一朵丁香花,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给你的却会是满室的馨香。
中庸之道的作用其实也早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现今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啊。
面对如此多的事实,难道对方辩友依然想告诉我们中庸之道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没有任何价值?摈弃了中庸之道,我们的美好未来将何在啊?请不要再回避中庸之道的价值了,构建和谐社会我方坚决认为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谢谢!
请勿以为只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季羡林先生曾说过,用中国“和”的思想济外国之穷吧,只是让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