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doc
地理教育叙事.doc
地理教育叙事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地理教育叙事,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教育叙事1人生总会有无数次偶然,这些偶然构筑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想。
岁月的风雨能冲蚀掉坚固的岩石,但却永远也冲不走那记忆中偶然飞来的纸飞机。
(步骤一:选取的课例,主要写课例的教学内容或选课原因)那是一节平常的地理课,讲的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知道对这节内容,学生不会有太大兴趣,所以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地图册,边指点边按课本认真讲析,讲的很卖力气,原本设想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学生反应的很漠然,举手的也寥寥无几,我心里有些恼火,可一时也不知如何发作,只得继续讲着。
可正当我讲的手舞足蹈,情绪高涨时,突然,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架纸飞机,很准,一下子就扎进了我飞舞的手里。
我低头一看,竟是用地图册叠的,再看教室里,还有几架飞机正寻着去处呢。
见这情景,我顿时火冒三丈,厉声喊道:“谁叠的?赶快给我站起来!老师一天天辛苦地给你们上课,你们……”气愤之余,我不知自己都说了些什么。
只记得待我平静下来,才发觉教室里静极了,学生们都屏着气、低着头不敢正视我。
一个个都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等着大人的责骂。
(步骤二:介绍课程转折的原因/课前预想效果)那一刻,我的心猛的一颤,突然间就觉得心灵深处不安起来,一阵自责袭上心头。
学生今天把地图册当成彩纸甚至废纸,我就没有责任么?我陷入了沉思,我如此卖力气,为什么学生仍然不重视呢?问题出在哪?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做到了吗?如果我今天把教材、地图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还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吗?自责笼住了我,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不禁回想起这一年来的教学,这一年来我反复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对地图册、地图填充图册的利用也只停留在填记上,所以每次课后总觉得教材是教完了,但又好象缺点什么,让我困惑。
今天我终于明白:课堂缺少的是生命的气息和活力,缺少的是那走进学生生活世界的东西。
地理教育叙事初中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图的识别、地理信息的获取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注环境保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图的识别、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现象的分析等。
2. 教学难点:地理现象成因的探究、地理规律的应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理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所在的地球有哪些地理现象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授(1)地图的识别- 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 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类型地图的识别方法。
- 学生分组讨论,练习识别地图。
(2)地理信息的获取- 讲解如何从地图、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
- 通过实例分析地理信息的获取方法。
(3)地理现象的分析- 以我国地形为例,讲解地形对气候、河流、植被等的影响。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某一地理现象的成因。
3.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理现象,查阅资料,分析其成因。
(2)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4. 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现象。
(2)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地理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收集家乡的地理资料,分析家乡的地理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个初中地理教育的叙事案例。
初中举办了一次以“世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题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调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一开始,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全球变暖这一大自然问题,并告诉学生全球变暖是由于人们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相关主题,如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等。
其中一个小组负责调查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这个小组的成员由5名学生组成,他们制定了调查计划。
首先,他们先收集了一些有关气候变化和植被的资料,了解到气候变暖导致了植物生长季节的提前,一些适应寒冷环境的植物可能会受到威胁。
然后,他们决定实地观察一些公园内的植被变化情况。
在公园中,他们观察到夏季原本茂密的草地上出现了不少杂草,而原本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却减少了很多。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的分布范围发生了改变。
接着,他们还在公园内调查了一下是否有人工种植的植物。
他们发现,公园内有一些植物是非本地植物,这些植物对本地植被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通过这次实地观察和调查,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预。
活动的另一个小组负责调查森林砍伐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这个小组的成员由4名学生组成,他们选择了一片附近的森林进行调查。
他们首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森林砍伐会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然后,他们在森林内设置了几个观测点,并利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些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
他们观察到,这片森林里原本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鹿、松鼠、野兔等等,但是由于近年来这片森林频繁被砍伐,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数量明显减少。
地理教育叙事范文
地理教育叙事范文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
下面是我根据自己的地理学习和实践经验,以及教师的指导,对地理教育的叙事。
我还记得当初在学校里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带我们去实地考察。
一次,我们去了一个附近的湖泊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了一系列动手实验。
我们观察了湖水的颜色、气味和体积,并收集了湖水样本进行化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湖水的颜色较深,气味较刺鼻,体积较大,从而得出了湖水受到污染的结论。
这次实地考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湖泊的危害,并且也激发了我对环保的意识。
在地理课上,老师还经常带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天气特征。
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到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季节变化等情况。
老师还鼓励我们进行自主探究,我们认真收集了各地的气象数据,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提高了数据分析和形象展示的能力,而且对不同气候区域的特征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实地考察和气候观察,地理教育还包括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人文地理的学习。
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风貌和人口分布等情况。
我们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和参观博物馆等途径,对不同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而通过对人文地理的学习,我们也认识到文化地理对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影响,增强了我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力。
地理教育还会涉及到地球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
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和动手实验,教会了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等基本概念,并引导我们掌握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防灾方法。
同时,老师还强调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并提醒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的实践。
地理教育的叙事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过程。
通过实地考察、气候观察、文化学习和环境科学等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地理学科。
地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八年级地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八年级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案例以我国某地八年级地理课堂为例,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并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主要自然资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了解?”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资源。
”(二)探究家乡的自然资源1. 地理位置:教师引导学生查看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自然环境: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
3. 主要自然资源:教师列举家乡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源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教师展示家乡某矿山开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矿山开采对家乡的环境和资源有哪些影响?”2. 案例二:教师展示家乡某河流治理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治理对家乡的环境和资源有哪些影响?”(四)讨论与总结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家乡的可持续发展?”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资源有了直观的认识。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资源保护区,了解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2. 开展“我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一策”活动,鼓励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初中地理学习学习教学叙事
初中地理学习学习教学叙事初中地理教课叙事今日的教课进度是: 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节” 季风明显天气多样”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别”. 本节的教课目的是: 教会学生学会剖析我国气温的特色及形成原由 . 此中气温特色的成因是本节的难点, 特别是冬天气温特色的形成原由 , 更是本学期教课工作的一个难点. 教材所供给的资料”中国一月气散布图”, 只是利用它来达成教课目的是完整不够的. 讲堂上我充足利用传统的教课手段”板图板画” , 并合时引导启迪学生联合” 生活体验” , 学生兴趣浓重 , 教课过程直观 , 形象 , 逻辑谨慎 , 化抽象为详细 , 高效地达成了本节的教课任务, 获取了成功的体验 .跟着上课的铃声 , 我走进了八年级的教室. 第一经过指引学生读”中国一月气温散布图”, 学生获取 : ”冬天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 气温为 -28 ℃ ; 冬天气温最高在海南 , 气温为 16℃ ; 冬天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44 ℃”的结论 . 此时我指引学生联系当天的气温, 计算当天的温差 , 感觉当天的日较差. 合时地运用富裕感染力的语言提出问题: ”44℃啊 ! 是今天温差的近 4 倍 ! 同学们 , 同一时间我国的南北气温温差这么大, 气温相差这样悬殊 , 你想知道这是为何吗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同学们的求知欲念被激烈地激倡始来, 个个跃跃欲试.”那下边老师给大家供给几个名词 : 冬天风 , 太阳高度角 , 昼长和相应的板图板画 , 同学们读”中国一月气温散布图” , 并充足利用自己对冬天的生活体验 , 进行小组研究议论 . ”随后我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了 : 中国轮廓的几何折线图与赤道及北极点 , 南极点的散布图 , 太阳高度角的观点分析图 , 供大家参照 . 学生们议论热忱 , 个个都在踊跃参加 , 主动研究 , 研究的宽度及深度远远高出了我的想象 . 各小组派代表论述各组的结论 , 并充足利用了黑板上我所给出的板图 , 板画 . 特别是对冬天风及昼长对冬天气温的影响的剖析特别透辟 : 经过联系生活体验知道冬天风的源地是 : 蒙古和西伯利亚 , 并经过板图直观表示我国北方因为离冬天风源地近 , 受冬天风的影响大 , 降温快速 , 气温低 ; 而南方因为离冬天风源地远 , 受冬天风的影响小 , 降温幅度小 , 气温较高 ; 从而使我国冬天南北气温相差大 . 其次因为进入冬天 , 全国各地日间开始变短,并且是越往北方昼越短 . 因为此时北极邻近为极夜现象 , 所以离北极近的北方因为昼比南方短 , 从而获取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南北方的温差 . 但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 , 学生的剖析思路不是特别清楚 , 剖析的也不够深刻 .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初学习的 , 因为时间长 , 加之当时对这一内容的办理是简单认识, 没做要点剖析讲述, 所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及其影响的认识比较大略 . 于是我充足利用” 太阳高度角的观点分析图” 边讲边画 , 直观简要地说了然 : 太阳高度角的观点 , 并经过联合” 中国轮廓图” , 知道了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 离太阳直射点越远, 太阳高度角就越小, 那么单位时间内获取的太阳光热就越少 , 气温就越低 . 所以我国北方和南方因为冬天距离太阳直射点的远近的差别, 从而导致两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别, 使两地的温差的进一步加大.传统的教课手段与现代教课理念的完满联合, 不单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鲜亮, 简单清晰,使学生将琐碎的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同 , 形成逻辑谨慎的记忆网络 , 并且各样不一样种类的图像供给了大批的地理感性知识 , 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 激发学生兴趣 , 培育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想能力 , 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忱 , 使教师的教课能力不停提高 , 从而大大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课成效 .1 / 1。
地理学科育人案例
地理学科育人案例我是一名初中地理老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特别的育人案例想和大家分享。
一、背景。
我所在的班级学生们大多来自本地,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地理知识却知之甚少。
很多学生觉得地理就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山川大河、异国他乡,却忽略了身边最熟悉的地方也充满着地理奥秘。
二、教学过程。
1. 实地考察。
我决定带学生们进行一次家乡的实地考察之旅。
我们选择了本地的一个小山丘和附近的河流。
在去小山丘的路上,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你们看这路边的树,一边的叶子好像比另一边更茂密呢,这是为啥?”有个机灵鬼马上回答:“老师,是不是因为阳光的原因呀,一边晒得到太阳,一边晒得少。
”我笑着说:“对喽,这就是地理中的向阳坡和背阳坡的区别啦。
向阳坡光照充足,植物生长得更好呢。
”到达小山丘顶部后,我让学生们眺望四周。
“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这片土地,有农田,有村庄,有道路。
你们想想,为什么农田会在这个位置呢?”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小声说:“老师,是不是因为这里土壤肥沃呀?”我鼓励他大声说,然后解释道:“没错,土壤肥沃是一方面,而且这里地势相对平坦,靠近水源,方便灌溉,这都是地理因素在影响着农田的分布哦。
”2. 河流探秘。
接着我们来到了附近的河流边。
我捡起一块石头问:“同学们,你们看这石头,表面这么光滑,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一个调皮的学生说:“老师,是不是被小鱼磨的呀?”大家哄堂大笑。
我也笑着说:“这个想法很有趣,不过呀,是河流的流水作用。
河流长期冲刷着石头,把那些棱角都磨平了,这就叫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
”然后我让学生们观察河流的两岸。
“你们看,这一边的河岸比较陡,那一边比较缓,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一个小组代表说:“老师,是不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呀?”我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真聪明!在北半球,河流向右岸侵蚀比较严重,所以会出现这样一陡一缓的河岸。
”3. 回到课堂总结。
实地考察回来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总结。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
标题:沙尘暴带来的影响
背景描述:
某初中地理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沙尘暴这一地理现象。
为了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沙尘暴的影响,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叙事案例。
教学叙事案例: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小明和他的家人打算出门郊游。
他们开车
前往郊外的一个风景区,沿途的田野和道路都显得尘土飞扬。
当他
们到达目的地时,突然遭遇了一场强烈的沙尘暴。
沙尘暴带来的大
风让小明和他的家人不得不躲在车里,视线变得模糊,呼吸也变得
困难。
效果与讨论:
教师通过这个教学叙事案例向学生展示了沙尘暴带来的影响。
通过叙事案例,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沙尘暴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
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沙尘暴这一地理现象。
学生反思:
在案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
学生们可以分
享他们在案例中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沙尘暴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讨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沙尘暴带来的影响,进一步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
总结:
通过教学叙事案例,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或者情境模拟,更
加深入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教师在设计教学叙事案例时,可以
注重情节的选择和场景的设置,使故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怀远三中杨全永本人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已有25个年头了,经历了多轮课改和教材的变化。
学生也是一届与一届不同。
早年教的学生只要把书本知识学好,肯下功夫去背,参加各类教育教学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
可在新的课改条件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对学生生活、生产及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单独地靠死记硬背,已经难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为了搞好地理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改变。
教师要突出主导作用,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教师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动机上给与指导。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以下是我一些经历和感触: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俗话“亲其师,信其道”,一位教师的师德、学识水平无不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学生。
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成熟干练、平易近人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我是一名教师,我一直追求做一位让学生满意和喜爱的教师。
现在的地理学,真的很边缘,涉及所有学科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语文甚至英语学科也能联系,为此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真渊博,各学科都会,从而达到佩服的地步。
学生不喜欢听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效果才会显著。
二、方法比要求重要学生普遍认为自然地理难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深知学生“难”在何处。
地球运动缺少空间想象,气候问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地形的形成过程他们无法看见等等,这些都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难题。
强行要求学生学习,效果特差。
为提供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具,甚至自己的肢体都用上。
深入浅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简明的过程、用推理的方法把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传授给学生。
地理学科要注重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剖析,一通百通,教学效果一定理想。
教育故事初中地理教师
教育故事初中地理教师
从前有位初中地理教师,他名叫王老师。
王老师对地理知识有着
深厚的研究和热爱,每天都用心准备课堂,希望能够让学生们对地理
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一次,王老师带着学生们去参观动物园。
在园中,他向学生们
讲解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动物适应能力。
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北极熊、沙漠狐狸以及热带丛林中的各种生物。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被这些
奇特的生物和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所折服。
接着,王老师组织学生们一起进行地理实地考察。
他带领学生们
走进了一片农田,讲解了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和依赖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们亲手体验了播种、施肥、浇水等农务活动,深切感受到了农业
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王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在课堂上,他有针对地
解释了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并鼓励学生们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他组织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
生们设计并实施了各种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这一系
列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并从中感受到了积极的变化。
在王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的地理知识得到了扎实的提升,
对地球的关注和责任感也逐渐增强。
学生们纷纷表示,地理课变得更
加有趣,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然界和人类与
地球的相互关系。
王老师成为了学生们眼中的地理导师,他们对地理
的兴趣和热爱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地理教育叙事范文10篇
地理教育叙事范文10篇1. 探索自然奇观的旅程在这个叙事中,我将带您一起探索自然奇观的旅程。
我们将踏上一段令人难忘的旅途,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首先,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瀑布。
站在瀑布前,我被巨大的水流和轰鸣声所震撼。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非洲的大草原,亲眼目睹了壮丽的动物迁徙。
最后,我们来到了南极,感受到了冰川的壮丽和神秘。
通过这次旅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
2. 探索地球的奥秘在这个叙事中,我将带您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
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首先,我们来到了地球的内核,了解了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环境。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包括地震和火山喷发。
最后,我们探索了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湖泊。
通过这次探索,我对地球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探索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叙事中,我将带您一起探索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首先,我们来到了一个工业城市,目睹了工厂排放的废气和污水对环境的破坏。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一个生态农场,了解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学习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
通过这次探索,我意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积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探索地理多样性的奇妙之旅在这个叙事中,我将带您一起探索地理多样性的奇妙之旅。
我们将游览世界各地,欣赏不同地理环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到了亚马逊雨林,探索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撒哈拉沙漠,感受到了无垠沙丘的壮丽。
最后,我们来到了北极,欣赏了冰雪覆盖的美景。
通过这次旅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的多样性和美丽。
5. 探索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在这个叙事中,我将带您一起探索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我们将了解城市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目睹了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教育案例地理老师(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老师,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地理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案例以张老师在一次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为切入点,展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
二、案例描述某日,张老师正在进行一堂关于中国地理的课堂教学。
在讲解完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后,张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张老师便请了一位同学上台,让他为大家介绍一个旅游景点。
这位同学选择了三峡,他详细地介绍了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在介绍过程中,张老师注意到其他同学的表情,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却显得有些不耐烦。
这时,张老师意识到,同学们对三峡的了解程度不一,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张老师决定改变教学方法。
他走到讲台前,拿起黑板,开始绘制一幅三峡的地图。
在绘制过程中,张老师一边讲解地图上的地理信息,一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峡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同学们开始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
在讲解完三峡的相关知识后,张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除了三峡,还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呢?”这次,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介绍了桂林山水,有的介绍了黄山,还有的介绍了张家界。
张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赞赏,并鼓励他们在课后进一步了解这些旅游景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张老师还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关于长江流域的纪录片。
在观看过程中,同学们对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纪录片结束后,张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
三、案例分析1. 张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他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针对对三峡了解程度不一的同学,他通过绘制地图、播放纪录片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育故事
初中地理教育故事
初中地理教育故事:一次独特的地理课
在一所初中的地理课上,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着中国各地的地貌和气候。
然而,在这堂普通的地理课上,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这堂课的主题是中国的地形地貌,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决定带他们玩一个模拟游戏。
他拿出一堆小纸片,每张纸片代表中国的一个省份,然后让同学们分组,每组抽签决定扮演哪个省份。
小明非常幸运,他们组抽到了扮演中国最富饶的省份之一——江苏省。
为了更好地扮演这个角色,他们决定在课后进行一些研究,了解江苏省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经济状况。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明和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和讨论,对江苏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发现,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这些条件为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地理课上,小明和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其他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
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这堂地理课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这次模拟游戏,他们意识到地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探索的领域。
从那以后,小明和同学们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主动阅读地理书籍、参加地理竞赛和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堂独特的地理课成为了小明和同学们学习生涯中一段难忘的回忆,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doc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激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树立一个人的自尊,甚至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欢迎参考,。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1我从事初中地理教育已有十三年,初中生在学习地理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识图和记图,而且学生在考试中也是在地图相关的题丢分较多。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在将我的经验总结如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依照初中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感受很深的是进行了几种简单的描绘技能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描绘训练。
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出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使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简明扼要、表现力强。
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时,让学生在“人口分布图”上,用彩色笔描绘出“腾冲到黑河”的一线,突出我国人口东西分布差异的特点,以此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拟绘训练。
依照课本插图或地图进行绘图。
指导学生边描边熟悉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名称等,通过多次勾绘,学生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就有了深刻记忆,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加准确,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例如:学习“中国政区”时,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按方位分成七大块,然后教师逐一指图读名,让学生借助地图依次拟绘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轮廓,就性状特征作拟物形象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勾出北回归线、长江、黄河,提醒学生注意: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哪些省区?长江、黄河各流经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自北而南沿海地区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还可以让学生标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及其简称等。
我的中学地理教学故事
我的中学地理教学故事简介这是我在中学担任地理教师期间的一个教学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将向您介绍我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研究地理知识方面取得的突破。
故事内容在一次课堂上,我决定通过引入实地考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
我选择了几个地理要点,包括山脉、河流和气候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理要点。
接着,我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山脉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需要观察山脉的地理特征,如高度、形状和自然景观等。
在实地考察结束后,学生归纳总结了他们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并向其他小组分享了他们的发现。
类似的实地考察也针对河流和气候进行了。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河流的流向、长度和宽度等特征,以及通过测量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加深了对相关地理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个过程促使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激发了他们深入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反应学生对这种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
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地理概念,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们纷纷表示,实地考察激发了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此外,通过小组分享和讨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交流和合作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结论通过这个故事,我展示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实地考察。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与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实地考察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合作能力,助力他们在地理研究中取得了突破。
我相信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为中学地理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改善,使学生们在研究中享受到乐趣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资料无。
地理教育叙事
地理教育叙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地理教育叙事刚刚接触地理教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已不知不觉地爱上这门学科。
初中生在学习地理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识图和记图,而且学生在考试中也是在地图相关的题目较多。
针对这种情况,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教授之外,我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依照初中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感受很深的是进行了几种简单的描绘技能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描绘。
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出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使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简明扼要、表现力强。
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时,让学生在“人口分布图”上,用彩色笔描绘出“腾冲到黑河”的一线,突出我国人口东西分布差异的特点,以此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拟绘。
依照课本插图或地图进行绘图。
指导学生边描边熟悉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名称、特片等,通过多次勾绘,学生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就有了深刻记忆, 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加准确,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例如:学习“中国政区”时,将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按方位分成七大块,然后教师逐一指图读名,让学生借助地图依次拟绘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轮廓,就性状特征作拟物形象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勾出北回归线、长江、黄河,提醒学生注意: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哪些省区?长江、黄河各流经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自北而南沿海地区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还可以让学生标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及其简称等。
初中地理老师 教育叙事
初中地理老师教育叙事初中地理老师教育叙事概述本文档旨在描述初中地理老师的教育叙事,以展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这些叙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及对学生研究成果的促进和影响。
背景初中地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传授地理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探索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因此,他们需要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教育叙事叙事1: 利用实地考察提高研究效果初中地理老师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将学生带到实际场景中研究地理知识。
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点、城市规划项目或者社区变化等地理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实地考察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叙事2: 引入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初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展示地理图像、播放地理视频等。
通过展示生动的图像和视频,老师能够更好地向学生解释抽象的地理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叙事3: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初中地理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研究地理知识。
他们提供问题导向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还组织小组合作研究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对地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培养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初中地理老师的教育叙事涵盖了利用实地考察、多媒体教学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这些叙事体现了他们在教学中的努力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初中地理教师借助这些教育叙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小故事(word文档良心出品)
初中地理教学小故事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地理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从而提高了地理科的教学质量。
从事地理教学时间不长,但是本人一直都对知挺感兴趣的,可很多时候觉得地理课难上,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很多老教师,现谈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活跃课堂气氛在地理教学中,常听到有学生反映:地理科枯燥无味,听起来无精打采。
针对这种情况,我每次在接手新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这种看法,我从天文讲到地理,从古讲到今等有趣的故事。
例如,在讲彗星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九七年三月世界各国地理学家及天文爱好者在我国漠河观察千载难逢的“**全食与海尔彗星同现天宇的奇观”的趣事;又如,在讲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时,我向学生说:“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学生们反应热烈,纷纷各抒已见,趁此机会,我给学生讲述宇宙飞船——“旅游者2号”探测太空的故事,并指出:目前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通过这些故事的介绍,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增强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有针对性讲些地理故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地形、气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讲古人刘伯温怎样运筹帷幄,洞悉天机,料事如神;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时,让学生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更是一位地理学家。
强调诸葛亮并不是通过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精通天文与地理的知识,知道天气的变化而已。
又如,讲“月球”一节时,我跟学生们讲宇航员登月球的种种实况,并布置他们观察“月相”的变化;给他们讲“新航路开辟”的故事;讲“唐山地震”的实事,并指出这些故事或地理现象都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激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树立一个人的自尊,甚至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欢迎参考,。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1我从事初中地理教育已有十三年,初中生在学习地理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识图和记图,而且学生在考试中也是在地图相关的题丢分较多。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在将我的经验总结如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依照初中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感受很深的是进行了几种简单的描绘技能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描绘训练。
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出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使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简明扼要、表现力强。
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时,让学生在“人口分布图”上,用彩色笔描绘出“腾冲到黑河”的一线,突出我国人口东西分布差异的特点,以此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拟绘训练。
依照课本插图或地图进行绘图。
指导学生边描边熟悉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名称等,通过多次勾绘,学生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就有了深刻记忆,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加准确,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例如:学习“中国政区”时,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按方位分成七大块,然后教师逐一指图读名,让学生借助地图依次拟绘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轮廓,就性状特征作拟物形象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勾出北回归线、长江、黄河,提醒学生注意: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哪些省区?长江、黄河各流经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自北而南沿海地区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还可以让学生标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及其简称等。
有的同学将黑龙江画成了天鹅,有的将内蒙古画成了展翅的雄鹰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三是绘简图训练。
这也是我最常用的训练学生记忆地图的手段。
用简洁的线条快速地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绘成简图。
这类图像,只取神似,不究细节,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先用简练的线条把中国轮廓画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在图中画出山脉符号,然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在空白的地图上填出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名称。
再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型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最后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在初中一年级的教学中,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对于学生来说,是初步效果。
另外,我还布置一些绘图练习,使学生养成随手画图的习惯。
譬如,让学生根据当地各月气温、降水量资料,自己动手绘出当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
通过以上方法的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为了将动手绘图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经常的绘图练习,有意无意地将一幅幅图像输入学生大脑中去。
通过绘图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的整体学习地理的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穿插一些情景教学在其中进行配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的转向了主动学习当中来,也为学生学习地理指出了一条相对比较合适的方式。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2面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问题吧。
”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 你认为呢?"" 你的观点呢?"" 你的看法呢?""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 很好!"" 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
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记得有天在初一(1)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这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
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
初三(3)班的女同学向某,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
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
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呢?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
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
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
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老师不要吝啬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
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
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前不久,“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节时,我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多使用无铅汽油,提倡骑自行车;多使用清洁能源,;有的同学说外出能乘坐公交车就不要使用私车,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
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
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
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
”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
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这位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
"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他们的回答,感到十分高兴。
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3一位地理教师在下午第二节上了一节课,我们知道,这节课学生很容易困,他就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的教学过程比较有想法,而且他得出的结论我也很赞同。
有个书上活动题:这节课由于是下午第二节课【“北京老城区的某一部分要进行改造,如何对待区内的四合院和胡同,反应不一。
人物一:政府是小区改造计划让我们搬进高层楼。
相比祖辈留下的四合院,居住面积大了,卫生条件也好多了。
应该拆除四合院修建楼房,让更多的人享受新生活。
人物二:于世界其他城市不同,北京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四合院。
当然,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必然的过程。
能否将所有的四合院加以改造,保留其古朴的外表,增添一些现代化的功能呢?人物三:过去,我们拆除了北京的城墙。
现在,我们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能让四合院和胡同完全被现代商业楼、住宅小区和道路取代。
问题一:分析不同的合理性或片面性。
问题二:从“正确处理古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你自己的观点”】是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是有关北京的四合院的问题。
同学们很积极的在探讨。
你争我夺的抢着回答。
有的说赞成外部不变里面改成现代化的形式有的同学还说就保留老北京的特色,还有的同学说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搞现代化的建筑等等还有的同学真对她们的答案反驳比如就保留四合院的问题,有的同学就说社会要进步就要改变不改变那就是退步。
还有的同学对改变外观只改变内部的也提出异议,说那是换汤不换药。
还是没有保留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还有的真对全改变变成真正的大都市提出异议,那就失去北京城是个古城的说法了。
还有个同学赞成保留遗址,改变没有古式建筑的地方这样是既有古式建筑也有现代化都市的风格这才体现北京的特色。
学生们争论的很激烈,热情都很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也不存在困的概念了。
最后我做了简单的总结:从“正确处理古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应该有如下观点: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北京必须要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
但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是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信,发展中的北京,定会协调“发展”于“保护”的矛盾,北京的前景是光明的。
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兼备有古代文明和现代化科技的举世无双的现代化大都市。
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还达到了增长见识的目的,我很满意。
以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搞些讨论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因为在初中地理课不是中考考试科目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老师在按老的教学方式那样去讲课学生没有兴趣,也很难对地理课的重视。
这样课程就很难进行下去,课堂教学会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反感。